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体系培训

环境体系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体系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体系培训

环境体系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制约性因素 配套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但由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高开采、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

有关专家分析预测,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效率必须提高4-5倍,如果想进一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10倍,但这种设想本身是不现实的。

由此可见,资源、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维持下去了,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才能实现经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性因素

理论与实践积累不够

理论界对于循环经济的大多数研究仅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来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作为经济行为主体的自然人与法人都是理性的个体,都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如果完全用生态学的原理去假设则往往会使研究缺乏现实意义。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实践将牵涉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社会、技术、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相关领域的系统工程,它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群体的积极参与。单纯某一方面的研究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而对整个系统问题的解决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从实践来看,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循环经济试点是广西贵港的国家生态工业园(制糖)、广东南海等有限的几个地区,它们的经验因受产业与地域的局限推广移植的可行性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德国与日本在积极提倡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其经济水平与社会进步程度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动机发源于工业生产末端的污染治理问题,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背景是资源与能源的瓶颈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公害,发展循环经济是在经济发展的投入端与输出端的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这一点上我们与德国和日本具有很大的不同点,国情与发展背景的不同使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

公众的环境维权话语权

自然环境的外部性、共有性、使用的无偿性或接近无偿性都使自然环境的使用陷入了一种“公地悲剧”。自然环境的所有权是公有的,一部分组织与个人利用自己的能力与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随意使用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而另外的个人或组织因为种种原因不但无法利用这部分自然环境,而且还要共同承担自然环境恶化所造成的损失,部分组织与个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社会不公正,在这种情况之下,公众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话语权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众多组织与个人的集体行为,破坏者与受害者在很多情况下是重合的,自然环境破坏责任主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决定了环境治理操作上的复杂性。对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来讲,科学知识缺乏与自我维权意识淡漠使他们在自身生存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话语权更加有限。

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现实需求和数字政绩观

发展就是硬道理,地方政府往往将经济增长与发展混为一谈,在他们看来各项经济指标的上升就是发展。发展最为核心的内容实际上应该是公民综合福利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往往看重经济类的硬指标,却容易在主观或客观上忽略环境、人文等软指标。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对相关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熟视无睹,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使环境保护失去了最强有力的保障。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总是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在一轮又一轮的招商引资竞赛中,自然环境一次又一次被低价出售。越是贫穷的地区所开出的投资条件越低,也最容易成为污染严重,对环境破坏大的投资项目的积聚地。当地方经济发展对这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产业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时,环境治理就往往与地方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社会稳定等产生巨大的矛盾冲突,在这些冲突面前,自然环境往往成为牺牲品。部分地方政府的环保意识提高只能使自然环境破坏在地理位置上发生转移,从国家层面上来看,部分地方政府的环保政策与招商引资政策的改变并不能减少整个国家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

相关法律体系的缺位

日本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2001年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在这部法律中,确立了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应负的责任。从2000到2004年日本关于包装、食品、建筑、汽车等五个领域的产品再利用法律陆续生效和实施,这一系列法律明确了社会各方面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1978年德国就制定了废物处理和电子产品回收的法律,1994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制定了《包装法令》,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2001年制定了《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法令》,2002年制定了包括推进循环经济在内的《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和《森林繁殖材料法》。相比而言,我国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还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专门法律,现有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在污染物排放、能源和资源节约等方面做出了一些规定,而对循环经济的建设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指导意义。

技术和资金的约束

从源头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建设到末端的废旧物资回收与处理都需要大量先进技术,否则处理或循环本身所产生的污染和费用将会更高。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更新,需要大量的投入。我国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不到销售额的5%,装备落后、工艺陈旧的企业往往是经济效益比较差的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瓶颈。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体系

综上所述,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从这三个层次上同时着手,才能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技术层次

在技术层次上,发展循环经济要解决技术的选择和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两个问题。企业作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经济活动直接对环境产生影响,企业也从其经济活动中直接受益,从公平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必须承担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从效益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作为技术的应用者,对技术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因而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也更强,减少了技术转化的成本和风险。企业作为经济人化身总是以利益最大化作为自身的最高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获得成本上的节约、产品质量的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增加企业的内部收益,但对于一部分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项目来讲,企业所能获得的内部收益很低,甚至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通过行政、财政、税收等手段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转化为企业内部效益,形成推动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制度性动力。

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往往都是高新技术,其开发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必须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的投融资体系。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的学科范围很广泛,为了优化研究资源,形成多元化的研究主体,必须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依靠市场力量来驱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的产权交易市场,为实现技术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提供平台。

循环经济在国外已经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在解决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瓶颈时,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在引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技术的适用性,注意加快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并通过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培养自主研发的技术力量。

经济层次

经济层次上,政府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唯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至上的政绩考核模式。将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与社会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施绿色GDP的核算体制,在投资项目的审批上赋予环境与社会因素更多的权重。

现阶段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支持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实施清洁生产,在企业层次上实施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对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的定价制度,对公共品实行有偿使用,通过科学的价格体系,促使企业采取相关措施,减少能源与原材料的消耗。

经济发展是在社会需求拉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完成的,需求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消费环节倡导绿色消费,通过社会消费模式的变化来拉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当今的消费者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担当着信息传播的重要任务,政府必须通过权威媒体不断地向公众传输各种正确的绿色消费信息,增强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识和能力,减少消费者在绿色消费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引导消费的过程中,还需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在绿色消费模式倡导方面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首先是监督作用,通过有效监督防止对环境或人类有害的商品进入消费领域;其次是维权作用,通过非政府组织与企业、政府部门沟通来维护相关消费群体的利益。

社会层次

在社会层面上仅仅依靠消费者消费模式的转变只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则是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法律与法规可以规范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实施清洁生产,减少甚至消除对环境的影响;法律法规同时也可以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减少和消除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实施循环经济必须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参与,各社会主体在进行行为决策时需要一定的信息输入,迄今为止我国仍缺乏完善的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必须加快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减少决策过程的盲目性。

在市场与政府干预作用的盲区,社会伦理体系将成为约束社会主体行为的有效工具。循环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开始阶段,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都还远远不成熟,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正确的循环经济伦理观念,建立起实施循环经济的社会伦理基础,只有这样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才能健康、持久。

参考文献:

1.吴季松. 循环经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9)

4.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环境体系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整合型;管理体系;企业管理;EMS;OHSMS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17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2.085

1 建立整合型EMS和OHSMS管理体系的意义

建立和实施EMS和OHSMS管理体系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这两个体系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企业的组织机构、各部门职责、工作程序、资源利用等要素构成了有机的整体。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运行将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态管理体系。对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危险源同时进行识别和评价,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手段,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它强调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

2 EMS和OHSMS管理体系整合前期的实施

企业建立EMS和OHSMS管理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1 做好这两个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

EMS和OHSMS管理体系面对的是企业的各级员工,所有目标要靠全体员工来实现。所以,这两个管理体系的学习和宣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和宣贯活动要普及到管理层、高层和基层的每位员工。尤其在管理体系建立的初级阶段,要通过多样形式开展广泛的教育培训,如集中办班、印制宣传册、进行板报宣传,在生产作业现场培训等普及EMS和OHSMS管理体系知识。

如:某送变电公司,为了做好体系贯标培训,贯标小组制定了标准培训、文件编写培训、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培训、体系运行培训、内审员培训等,做到合理安排时间,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展不同的培训内容,既不影响生产,又能使标准培训深入到各级人员。

培训结束后,贯标办人员对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制度等有关内容进行全面清理、收集、评审。结合管理体系要求,编写出符合企业实际的EMS和OHSMS管理体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规范、规程和制度等一系列支持文件。在充分满足标准的前提下,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

2.2 识别与评价企业的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状况

识别与评价企业的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状况,为建立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做好初始危险源和风险评估。收集、识别、评价、确认企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包括相关红头文件、行业标准、地方法规等。按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根据以往的生产作业经验和伤亡事故的统计,对生产作业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辨识及评价,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企业各单位各岗位应根据各自生产作业的环境、工艺、流程等特点,对风险和环境因素清单进行筛选,补充识别自身特有的因素,制定相应对策,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初始危害和风险评价是一项十分繁杂和费力的工作,它对于整个体系的建立却具有重大意义,一旦确定了企业重大的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就能根据这些风险制定组织的方针、目标、指标、方案,订立相应的运行程序、紧急情况的对策等。

2.3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

在EMS和OHSMS管理体系整合识别工作中,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识别时应考虑所有人员包括相关方,识别所有设备无论是自有的还是租赁的,识别所有有活动以及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还要考虑人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符合等要素。识别时还应考虑排放类的和消耗类的,排放类的主要有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向土地排放、噪声排放;消耗类的主要有水、电、油、气、纸张、煤等消耗。

2.4 采用各生产单位负责辨识本单位的危险源

在评价风险大小时主要采用各生产单位负责辨识本单位的危险源,由安全保卫部门汇总。统一评价重大风险。对作业过程的风险先采取安全检查表法、专家经验判断法等进行评价,评价时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下的风险;通过定量评价法分析危险源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

如:某钻探队在建立整合型EMS和OHSMS管理体系过程中,为了确定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的风险大小,就采取了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和重要环境的打分法。如果危险分值在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会对员工的身体造成伤害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如果危险分值在320以上的则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建议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用三种因素值之积来评价与系统危险有关人员作业伤亡的风险,以及可能发生的环境因素,从而使危险得到控制。

首先要对有关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掌握评价方法,然后对与生产有关的现场展开全面评价,填写评价表。重大风险的鉴别和评价是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基础,所以要引导员工从两个方面来确定重大风险,一是直接判断法;二是打分评价法,当风险值≥160时,为重大风险。

其简化公式是:D=LEC,其中,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的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为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打分,充分评出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完成方案从而使危险得到有效控制。

2.5 危险源逐级控制

依据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的结果,属极其危险和高度危险的危险源应上报企业的最高层,从而使危险得到控制;一般或显著危险的危险源由各生产单位控制,上报企业的安全保卫部门;稍有危险的危险源由各作业岗位自行控制。根据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结果,定出本公司范围内重大风险,填写《重大风险清单》。

风险控制一般应由安全保卫部门监督、协助各生产单位对危险源和评出的重大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根据风险级别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策划。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时,考虑这些风险评价的结果和控制措施的效果。与重大风险相关的单位应采取极积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以减少损失,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安全保卫科应对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实施检查和考核。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危险源辩识重大风险的评价工作。

3 编制整合型体系文件

通过收集企业内部有关资料,评出的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结合本企业在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存在的客观现状,确定EMS和OHSMS管理体系框架。制定出建立科学、完整、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的策划方案,对收集资料、体系设计、文件编写、教育培训、体系试运行、内审及管理评审等各阶段进度进行合理

安排。

企业根据策划出的管理体系框架,组建专职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按照ISO 14001-2004和GB/T 28001-2011标准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管理特点,编制切实可行的体系文件。经过评审后,从企业管理层、职能层和执行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讨论,各部门要对文件内容提出整改意见,以确保管理体系在各层次上的有效运行。

4 内审和管理评审

通过内审及管理评审来评价EMS和OHSMS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内审员在整合型体系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充分调动内审员的积极性,运用内审、管理评审这种自我检查手段,找出建立和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据此来修正管理体系的偏差和增强管理体系的适应性。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作用。

评审的范围应全面、有针对性,要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进行全面评估,要全面覆盖这两个标准的所有要素和初始评价中识别的重大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用评审的结果来判断,企业建立实施的EMS和OHSMS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完成了企业制定的环境与健康安全的目标和指标。评价EMS和OHSMS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环境体系培训范文第3篇

    企业家成长环境影响因素

    教育与培训环境教育与培训环境对企业家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培训体系,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是企业家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基础,对提升企业家受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非常重要,我国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还有待健全,培训投入偏低。二是培训方式,当前有国外培训、国内培训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国内培训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并引进先进国家的教材、教学方法来对企业家进行培训;国外培训可选派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外一些着名企业管理培训机构或者跨国公司进行培训。三是培训内容,主要是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这有利于企业管理理论知识的完善和企业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也对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企业家的培训内容,要加大管理实践培训的力度和强度,以提高企业家的概念技能。(四)法律与其他环境法律及其他环境是企业家成长的重要保障,一是法制环境,包括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和动态意义上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活动和过程,健全、合理法制环境,对于企业家的成长至关重要。二是政策环境,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政策体系,往往会对该国企业家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政策环境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商贸及创新活动的总体评价与认识、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制方式和财税政策方面。三是社会保障环境,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四是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企业家选拔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三个方面,良好的选拔机制和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对企业家的成长尤为重要,优化企业人士管理环境,要重点从这三个方面来加以突破。

    夏季达沃斯对国内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改进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环境一是可以提高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给企业家交流学习,有利于与会企业家们进行经营管理理论探讨,也可以分享企业家们企业管理实践方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家管理实践水平的提升。二是帮助企业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企业家产业发展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如第四届和第五届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更加突出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增长质量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的国际发展环境和态势,分析了产业调整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这为企业家发展战略制定尤其是帮助企业家确定企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引领企业家进行科技创新,夏季达沃斯论坛针对当前的国际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为企业家们明确了经济复苏和振兴的重要驱动因素,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各个经济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确定了重点,为我国企业家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二)增强企业家地位和社会责任意识一是提高企业家社会地位,夏季达沃斯论坛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家在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企业家领导的企业,是转变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践行者和承载者。二是增强企业家的成就感,夏季达沃斯论坛通过设立各项应对金融危机如“可持续增长”、“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相关议题,组织与会企业家来共同制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各项发展对策和建议,充分发挥了企业家的聪明才智,也大大提升了企业家的成就感,提高了企业家们参与解决全球性经济、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增强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召开,明确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和动态,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新问题,并组织企业家制定了破解各种难题的发展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就业和增加人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是健全完善企业家精神体系,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企业家们的创新、合作、学习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平台,为企业家精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第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着重强调了企业家精神、创新与技术将会如何长期推动经济转型性复苏,进一步突出了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也为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丰富企业家决策实践和管理知识一是增强企业家决策实践,在各界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与会的企业家参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方面对策和建议的制定。通过参与这些解决全球经济社会方面的重大问题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对重大问题的界定、分析和解决能力,主要体现在环境综合分析、经济发展决策以及战略制定和选择的能力。二是增强企业家管理创新能力,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与会企业家、政府高层官员搭建了直接对话交流的平台,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们介绍了企业发展的一些经验和不足,给其他企业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就企业发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找出企业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相应的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绩效等方面的解决对策。三是丰富完善企业家知识理论体系,与会企业家通过参与解决全球经济发展方面问题的决策和企业间的交流学习,增加了自身决策和企业管理及创新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四)完善企业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健全法规体系,借助夏季达沃斯论坛搭建的交流平台,深入了解国外发达国家有关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来健全完善我国有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来保障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二是完善任命制度,借鉴国外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的任命方式及制度建设,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广我国大企业集团领导的董事会任命制度,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家的任命制度,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健全考评体系,借鉴世界着名企业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管理者考评管理办法,结合企业自身和行业发展特点,来建立健全企业考评体系,重点完善企业家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提升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

环境体系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60-01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环保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环保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就是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测得到可靠的数据,从而针对性的解决环境问题。环境监测的数据是进行环保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环保工作科学性、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思想意识也不断提高,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长。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环境问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环保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够为环保工作提供大量的数据依据[1]。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合理有效分析,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对环境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保证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保工作还出于发展阶段,因此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也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

(一)环境监测质量体系不够完善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作为一个管理体系在制度建设上存在滞后性。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监测的技术得到不断提升,监测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形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改变。但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因此所形成的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2]。环境监测质量体系还不够完善。另外管理体系中的人员缺乏对体系内涵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先进的经验,出现了较多适用性较低的规章制度。对管理体系中的分工不够明确,使质量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进行。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管部门的职责不够明确。缺乏对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在长期的工作中监督工作逐渐沦为形式。没有有效利用大众监督,缺乏民众投诉的有效渠道,使环境监测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

三、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见监测技术体系

加大对科学研究的力度是完善监测体系的重要前提,要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监测体系。注重对监测仪器的检查,尤其是仪器的技术规则和验证数据。根据环境监测方法的标准,对管理模式进行完善,构建明确的准入和审定制度。注重对监测方法的验证工作,保持稳定的监测水平,提高工作质量。

(二)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提倡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要不断建立与完善和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执行力度,使环境监测更加有效的进行。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环境监测人员的行为以及监测标准[3]。对监测机构的人员资格以及设备质量等进行统一的规范,利用统一标准使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三)注重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培养

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监测人员之间技术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定期专业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举办技术培训班,在进行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加强技术交流,促进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实际的发展状况,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使环境监测能力符合时展的要求。积极开放监测的专业实验室以及专项培训基地,在组织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水平。对监测人员的能力水平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机制,促进监测人员的不断进步,构建积极的工作氛围[4]。随着环境监测方法的不断丰富,环境监测项目的逐渐增多,对监测人员的能力水平也越来越高。实行持证上岗制,对管理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创新,使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四)有效缩短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将监测区域内的实际情况与管理体系相结合,构建两级管理模式,发挥国家和地方的作用,缩短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减少实施路径中的中间环节,实行分级领导的方式,加强地方环境监测中心与国家监测中心的联系,从而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地方监测中心采取定期审核的方式,提高监测技术与实际情况的联系,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根据具体的市场条件,推动先进的监测设备在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五)建立有效运行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

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方法。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加强质量体系的管理工作。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对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实现程序化的质量管理。要结合监测站自身发展的特点,构建合适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对监测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不断完善质量体系。认真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并进行日常监督。做好管理的审批、审核以促进机构内部的质量控制,使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得到正常有效的运行。

(六)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管理网络化。对多个监测站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积极开展对环境监测方法的研究活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质量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另外要加强对技术的研究,提高质量监督的作用。将监督机制与管理体系相结合,有效减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监测的准确度。构建监督管理评价体系,对监督工作进行评价并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推动监督机构的不断完善,使监督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

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进行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度质量管理的监督,能够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性,促进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监测质量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可以推动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24(1):1-4.

[2] 宗仁琴.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2):159-159.

环境体系培训范文第5篇

1、精心策划是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首要条件

按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个标准的PDCA理论,第一步就是策划。策划对建立一个适用的、有效的、可操作的,同时符合标准要求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更要重视前期的策划工作。企业在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之前,首先要对企业内部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企业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做好充分有效地策划和设计活动,对实施贯标的工作人员、时间、过程以及其他资源等进行全面细致的策划。在策划的时候,要着眼于大局,从上到下,然后再由下致上去审视,制定出一个对本企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根据协调统一、简捷高效、优化实用的要求,在执行贯标实施方案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适时进行策划,如体系文件编写策划、内部审核策划等,特别要注重“三标”整合一体的策划,以保证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

2、领导管理意识是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关键

企业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成功与否,领导的重视始终是关键。企业的领导在建立管理体系、制定管理方针、目标、提供资源和设施、组织持续改进及正确处理人员、职责和活动三者间的关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首先要求企业的领导具有强烈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意识,具有自觉搞好质量管理服务于顾客、搞好环境管理服务于社会、搞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服务于员工的愿望。有的单位在贯标筹备阶段,针对领导干部对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工作的认识程度,请专家首先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质量意识、环境意识、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的教育和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管理体系基础知识的培训,使各级领导从深层次了解建立完善“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领导意识上,保证策划的“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实施方案顺利进行。

3、建立文件体系是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础

建立“三标一体化管理”文件体系,是为企业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提供客观证据,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等各项工作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使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标准化、法规化,从而达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效有序。“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包括法律法规、标准、上级规章和企业的方针目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记录,还有一些其他外来文件。企业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标准、上级规章的要求和顾客、相关方的要求,编制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体系文件,形成具有重复性使用和可追溯性的文件体系,并加以实施,才能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为了使文件编制工作有序的进行,企业在编制体系文件之前最好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编写大纲。对产品实现的总体过程、各个子过程、作业层的管理与控制进行明确的界定,确定生产、经营、服务的一般过程、关键过程、特殊过程以及外包过程;理清各级人员、各部门职责及各专业间的接口,收集企业需要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外来文件,然后集中技术、生产、经营、服务的专业管理骨干人员参与文件编写。编写人员应根据法律法规、上级规章、标准、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总结长期以来的管理经验,结合文件编写技巧和要求进行编写。为了编写的体系文件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文件前应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反复地进行征询和讨论修改,并由各专业总工审核把关,最后形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记录表格等体系文件,建立起文件化的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为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4、全员培训是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保证

企业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不是几个部门和几个人的事情,在建立和实施“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都要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需要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来共同完成,需要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全体员工的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因此,企业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书面通知、广播、刊物、黑板报、标语、知识竞赛、网络等)进行宣传发动,使每位员工都了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三大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怎样建立管理体系及其重要性等有关知识。让每个员工接受“三标一体”贯标形式,了解自身岗位和贡献的重要性,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发挥个人潜能,增强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标一体”管理体系文件化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始于培训,终于培训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和统一认识的过程。培训一般有贯标培训、流程管理培训、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辨识、评价知识培训、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培训、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等等。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有步骤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训,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条款、现代管理基本知识、流程管理基本知识;流程图绘制方法、流程梳理、流程优化技巧、体系文件的编写要求、典型案例分析、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方法、统计技术、体系文件实施、内部审核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审核技巧等教育于不同员工掌握,从而保证贯彻实施“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能结合企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不断深入。

5、相融其他管理体系是“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根本

企业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不能单纯的为了贯标而贯标,应拓宽思路,以贯标为契机,规范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电力企业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时,都已经运行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都存在着内在运行的管理体系,并在“创一流”活动中,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标准体系。因此电力企业贯标时可能同时涉及到几个管理体系的问题。根据已经建立“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电力企业情况分析,基本上都是依照国际先进标准改造、完善和提高企业标准化体系,构建一个符合现代生产、经营、服务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要求能融合企业其他管理体系,在综合管理上科学合理,在专业管理上高效有序,在基础管理上完整规范。

“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要与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相融,就需要对企业原有的技术、管理、工作标准和各种规章制度等基础性文件进行清理、修编、完善和整合,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责,明确管理权限;清理文件,及时废止过期失效的文件,扬弃旧的,吸纳新的;梳理管理程序,消除管理规定中的矛盾、不和谐,特别要注重防止管理事项类同的文件并列运行的现象发生,消除两张皮;达到管理文件程序清楚,责任明确,接口清晰,内容完整、操作性强,实现标准的唯一性,形成以安全生产为核心,质量管理为基础,融合其他管理体系要求,权责明确、协调一致的现代管理体系,从而促进企业常规工作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提高。

6、管理体系运行是贯彻“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质

确保“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是企业贯标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运行,发挥其管理绩效。因此企业要按照体系实施策划,逐步在企业内部推行,通过运行来确认企业管理方针、目标的适合性,流程的合理性,文件体系与所选定的标准的符合程度等情况,发现偏离或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达到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目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在“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中,企业要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或者外部审核等手段,对“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在体系运行初期,要加大内部审核力度,增加检查频次,加强监督,发现不合格给于指导、纠正;对体系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应要求各责任部门分析原因,举一反三,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对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及时汇报予以解决。定期、适时地开展最高管理者主持的管理评审,找出体系运行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确保“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符合策划的安排,避免出现管理体系与实际运行相脱节的现象,从而确保体系运行的有效、适宜、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