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

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

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有计划系统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与特征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诸如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专业人才在改善城市环境、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根据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定位,如何通过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学习,结合江苏省对园林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来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为"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进行了实践。

1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总结为:第一个"1"表示第一学年,学生在两个学期每个工作日的上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工作日的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根据专业要求,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请园林相关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企业培训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第二个"1"表示第二学年,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三个"1"表示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实习单位要求和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进行强化培训,最后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针对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2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实施模块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培养方案,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尝试模块教学。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园林植物栽培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以及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主要为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以及毕业实习实训。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可使本专业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园林专业就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和整合,如在文化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大学语文和环境资源概论两门课程,将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以及农业气象三门课程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基础课程,将园林史、园林美学以及园林设计初步整合为园林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将素描、水彩与水粉整合为绘画课程。

2.2编写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当前的许多教材多为全国性教材,普遍性知识过多,而地区针对性不够,因此,编写校本教材是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强调"适用、够用、实用",如在园林植物栽培基础校本教材中,增加园林植物知识,减少以往教材中过多的农作物知识;在园林植物栽培类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资料,我们重点强调华东地区常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技术以及市场前沿园林植物的介绍;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根据园林行业动态,适当减少纯理论知识内容,重点围绕职业技能要求编写教材;在综合实训指导书的编写中,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调研结果,强化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小游园景观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垂直绿化景观设计及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等项目的实训实习,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教学方法上,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即由教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花卉栽培、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树木等课程中,进行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即将上述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整合出若干技能培养项目,教师对该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等进行集中讲授。[2]如在小游园设计项目式教学中,几名专业教师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及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融入到项目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3加强实训指导,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园林技术专业一些课程的特点,以往由1名教师和实验员一起进行实训指导的效果不太理想。如在绘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由于指导每名学生的时间耗费较长,我们实行由2-3位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同时进行实训指导,显著提高了实训效果。另外,在每学期的实习教学周中,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实行几门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专业教师集体参与实训指导的办法,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模拟工作过程。此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园林仿真实训,如校内实训基地树木园的规划设计、学校小游园的景观设计等;二是到利用本地园林景点及国内著名园林景区进行综合实习实训,如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苏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等课程综合实习实训。通过以上这些做法,可以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良好。

3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3.1遵循教育规律,突出素质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不但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大量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圆满完成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把班杜拉认知理论体系中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3]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首先应该是素质教育,学生要在先成人的前提下方能成才。该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就业中可以留得住,有效解决了目前本行业普遍存在的毕业生怕吃苦、流动频繁的问题。另外,该培养模式中开设有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训中重视人文素质、强调团队协作与统筹,培养学生分析事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并为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给予了指导。

3.2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本培养模式中三个"1"的核心均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个"1",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接触专业,了解岗位职责,为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1"中,通过基础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并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在毕业前全部学生需取得园林行业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部分技能突出学生可以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第三个"1"中,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的技能操作进行及时指导,并通过集中授课、技能操作示范等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为学生将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我们最近一次调查,喜欢此教学模式的同学和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92%;二是,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生实践项目的增加同样对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聘请行业能手等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由于园林行业自身的特点,通常一个园林企业只能安排3-6名学生实习实训,这与一些工科专业可将许多学生安排在同一个企业不同,因此,本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企业的参与。而由此涉及到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3]丁夏君.建设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73-75.

[4]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作者简介:杜庆平(1962-),男,江苏扬中人,从事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园林植物课程 立

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81-02

园林植物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是学习后续课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设计等的重要基础,为培养学生绿化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岗位职业能力奠定基础。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与学的需要。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教学队伍的立体化、教材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的立体化以及教学评价的立体化等方面对高职园林植物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教师队伍的立体化

(一)建立职称和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可持续发展及日常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之一是教师梯队合理。园林植物教学团队职称层次为:教授1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助理讲师1名。学历层次为: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5名、本科生3名。教学团队年龄梯队合理,职称和学历层次合理。

(二)合理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合理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和青年教师队伍等四支教师队伍,以保障园林植物课程的理论教学水平与实践教学水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升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水平。园林植物教学团队有“双师型”教师6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6名,青年教师4名,“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都是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考评员。青年教师在“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带动下,经常进入到教学苗圃、教学实验林场和柳州市赛特植物组培研究中心以及柳州青茅花卉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优秀的科研团队。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特色,组建以校内外专家以及科研骨干为首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科研能力,服务教学、服务企业。近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主持或参与的教科研项目近40项,获得各种奖项40多项。其中,课题“高职林科类专业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合格成果。

二、教材立体化建设

所谓立体化教材,就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形成一个能够让师生自主教学和学习的教学环境。它既包括传统的平面纸质教材,又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

(一)园林植物立体化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核心,体现高职特色。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岗位和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需要,明确以园林植物识别和应用能力作为教材的核心能力目标。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作为补充,还由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编写课程实训教材。

2.以“典型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立体化教材中,课程的内容设计是以“典型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明确的工作任务,最后提交整个任务完成的报告书,还要在课堂上以多媒体形式演示给全体同学和老师。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查找资料、分析和讨论任务,制定出方案,有步骤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展示任务成果的幸福感、能力提高的满足感。与传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相比较,以“典型任务”为驱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色。园林植物立体化教材建设,应紧随时代的发展,符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增加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新的学生评价方式等,使学生能够掌握适应时展、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能。随着新的植物种类的应用和新的园林理念的产生,园林植物纸介质内容要跟上园林的发展,随之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手段也会随之产生,园林植物的内容有很强的直观性,更应该增强网络平台的立体化教材。

(二)园林植物立体化教材内容建设。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单纯的纸质教材已很难适应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教材立体化内容而言,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主教材《园林树木》与《园林花卉》、自编教材《校园树木志》、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等。就其形式而言,主要包括纸介质教材、电视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1.园林植物主教材。主教材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教材,主要介绍课程主体知识,是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把行业的需要、职业技能的需要以及学生素质不断提高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选取与整合依据,原有的两本书内容整合成6个模块,园林植物形态与应用基础知识、园林植物的系统分类、观花植物识别与应用、观叶植物识别与应用、观果植物识别与应用、观形植物识别与应用、芳香植物识别与应用、植物专题应用,项目安排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基础到综合。

针对本专业技能与岗位群的需要,每个项目又以典型学习性工作任务形式呈现。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为:由教师在上一个任务结束时,提出下一个任务的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能力目标提前收集资料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以芳香植物的应用为例,芳香植物的能力目标是:(1)学会正确选择芳香植物的方法。(2)能正确选择出本地区常见芳香植物,并理解其应用方法与应用效果。根据教师提出的芳香植物应用的能力目标,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期间进行芳香植物识别,同时采集植物标本,返回理论课程,总结本地区常见芳香植物种类、观赏特征及园林应用。

2.电子网络教材。园林植物课程网络教材主要有四大部分组成:(1)园林植物课程的素材展示部分,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和学习指导书、园林植物图片库。(2)学习资源部分,包括各种电子教学文件(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实践指导、理论与实践练习题库等)、课件、网络课程视频、教学案例。(3)相关资源部分:有关园林植物期刊、相关教材、校内外实训基地、各种园林网络链接。(4)师生交流部分:BBS留言板、电子邮件和在线答疑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立体化

(一)学生说课法。说课就是对课程的理解、解说和反思;可以说一门课程或说一个教学单元或说一次课。说课往往是指教师说课,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本文指的是学生说课。在每一教学单元先抽出5分钟由学生说明这个单元教学设计,然后由老师和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在下一堂课之前进行预习,查资料分析出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说课和教师授课过程中,全体学生会精力集中对照自己说课内容,找到本堂课真正的重点和难点,比较快地消化它。采用这种方法,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二)“头脑风暴”植入式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园林植物系统分类识别的实践教学,通过短时间反复强迫性记忆,让学生记忆大量的植物形态信息,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采用头脑风暴法,集中几天的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掌握接近300种园林植物,为后面园林植物应用方面的各个模块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阶段性考核法。主要应用于园林植物系统分类教学中,通过头脑风暴的教学方法,学生快速集中地掌握接近300种园林植物的识别特征,为了巩固记忆300种植物,在本课程的授课期间会不定期地进行植物识别的口头考核。采用这种方法,能巩固学生园林植物识别的基础知识,有效避开学生短时间强迫记忆的弊端。

(四)作业展示法。园林植物课程有三个大作业:植物标本、园林植物应用总结报告、植物专题调查报告。

1.植物标本的展示。每次植物识别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标本压制,压制的标本在授课期间会不定时检查,要求在课堂展示,进行小组之间的对比,目的是使学生对所识别植物的特征反复观察,巩固记忆。

2.园林植物应用的总结报告的展示。首先由教师列出园林植物应用的类型,学生分组进行园林植物应用的调查,各个小组间所调查的应用类型不同。此次作业包括书面报告与多媒体课件两方面。多媒体课件中要求有具体植物的图片、植物应用的图片以及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照片。

3.植物专题调查报告的展示。植物专题调查分为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以及道路绿地三种类型。班级学生分为六组,每种绿地类型派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去本市同一类型的绿地但选取不同的地方。植物专题报告也包括书面报告与多媒体课件两方面。多媒体课件中要求有植物图片、绿地类型图片以及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照片。

作业展示法与传统的书面作业相比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雷同作业的出现,既可以防止部分懒惰学生的不参与,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对待每次作业。

四、教学评价的立体化

建立侧重过程评价的评价方法。课程总成绩100分,过程评价占60分,包括学习态度10分、课堂表现与互动效果10分、阶段性考核10分和3次作业的成果30分。结果评价占40分,是指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综合笔试。

侧重过程评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平时考核(阶段识别考核)与平时作业(植物标本、园林植物各应用总结报告、植物专题调查报告),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使学生更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而不单纯集中精力应付最后的期考。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2007年实行立体化教学模式以来,学生的植物识别与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后续课程老师的好评。经过5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刚刚毕业的两届学生,在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方面较之前面几届学生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班.土壤环境学立体化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2]安利平.“管理信息系统”立体化教材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7(17)

[3]周玉泉.对高职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11)

[4]杨银平.谈高职院校教师“说课”[J].教育与职业,2012(2)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246)

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26-03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直接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1]。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才能真正缩小理论教学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使教育跟上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企业可借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优势提高员工素质,获得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和智力支持,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园林技术专业有众多专业方向。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园林技术专业的工种增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劳动者具备多种技能,如规划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和绿化工程养护等。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互相渗透、资源互用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形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比较久,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发展模式,为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始尝试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2]。目前,国内开设园林技术专业的高职类院校100余所[3],校企合作较成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1 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培养是指企业按照自身的用人计划与学校签订协议(订单),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3]。该模式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融合,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融合,把学生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融合,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例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高职示范校)的“麦趣尔班”,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四班”等均是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2 技术服务型产教结合

技术服务型产教结合即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或专业师资优势,与地方政府横向协作展开技术服务,地方政府协调组织,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弥补企业科研力量薄弱、创新能力落后的不足,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如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的技术服务型产教结合模式。

1.3 “校—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在实际生产中,仅仅依靠订单模式培养人才,存在培养人才知识面窄、就业范围小等弊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逐渐形成一校多企、多校多企的培养模式,不但能够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也能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打下结实的理论基础,为其以后深造提供便利。例如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校—企”闽台合作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校—校—企”合作教材编写、校校教学资料交流、开展师生交流、开展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课题研究及产学研合作等项目培养园林技术人才。

1.4 “准就业”顶岗实习

按照学校与企业的合同,推荐相关学生集体实习和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进行就业,通过优秀企业文化和管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意识。一般院校的园林专业都具有这种以顶岗实习为主的校企合作形式。

1.5 校办企业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发校内资源,将科研和理论成果进行转化,兴办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中厂,就近实训,节约成本,使学生在校即直接参与园林一线行业企业工作,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提高专业能力。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形式的植物工厂化育苗中心、室内净化与装饰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既能够满足《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课程及植物种苗工厂化繁育、设施环境调控、管理养护、园林植物应用等实训教学的需要,又能直接引领“彩叶苗木”、“无土草毯”生产等地方龙头特色产业之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4]。

1.6 “投资合作,共赢共进”形式

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吸引企业投资兴建、自主经营,共建实训基地,基地不但是企业的生产车间,也是学校实验课的课堂,产生的收益学校和企业共享。这种合作模式对学校和企业都有好处:一是促进了学校实习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及时淘汰落后和不用的知识及生产工艺,保证学生学习结束后走入社会,其知识与社会不脱节。二是为企业提供了人才。缩短了企业招聘人员的实习期,节省了实习费用,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校企双方实现双赢,共同发展壮大。例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提供教学试验农场约40 hm2土地,招商吸引企业投资1 800多万元,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生态观光项目建设。将农场建成一个集先进性、实用性、科技性、示范性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为社会提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训、教师科研推广和实践锻炼的良好平台,促使企业在合作中加快发展,提高效益。

1.7 项目合作模式

以校园人力资源和设备条件与校外企业展开项目合作培养人才。如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在学院内成立设计所,由企业承接业务,学校则组织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学生,参与设计过程,协助设计院完成景观方案设计、效果图绘制、施工图绘制等业务。这种校企结合的实践模式,不但能够锻炼教师和学生的设计能力,增加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能够为公司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蓝天园林公司合作挂牌成立的蓝天园林景观设计所,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设计,一方面满足了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一方面充实了企业的设计力量。

除此之外,校企合作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到企业参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企业建立助学金等[5]。园林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已基本形成因地制宜的多样化局面。校企结合的实践方式,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够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解决其人才短缺的问题,为其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2 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开设与园林相关专业的一般为林业类、农业类、艺术设计类和建筑类的院校,涉及环境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园林绿化技术、园艺技术、观赏园艺等多个领域[1]。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和发展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缺乏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由于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校企合作目的是培养学生,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如果没有利益,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致使校企合作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都停留在项目支持、提供实习基地等方面,合作内容松散,甚至部分企业只让学生参观或提供义务劳动,不愿在学生的培养上下工夫。园林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安全保障

大部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招生情况良好,生源增加后参加实训的学生数量也增多,但单个园林企业提供实训的岗位少。因此,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实习单位多、人员分散、难于统一组织教学与管理的问题,学校指导和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不是正式职工,企业对其安全管理也较松散,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6]。

2.2 大多数企业仅对学生技能指导,很少进行监督与评价

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些企业对学生仅仅进行培训,对培训的效果基本不进行监督和评价,导致学生实习效果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只注重眼前效益。学生进入企业后,3~5年内都处于学习阶段,不但无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持续不断对其教育的培训进行投入,企业缺乏耐性,不愿意投入资金,导致其对学生的培训应付了事,缺乏监督。二是部分学生经过培训后,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但却不与培训企业签订聘用合同,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影响了企业对实习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导致企业很少对培训结果进行监督与评价。

2.3 学校教学时间与企业接受学生实训时间冲突

学校和企业沟通不畅,不能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和实习进度,导致学校教学时间和学生接受实训的时间出现了冲突,不利于实训工作的开展。

2.4 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纪律和习惯

部分高职学生并不是自身想进入高职学习,其学习积极性不高、职业认同感不强。在进入企业培训后由于年级小、对实训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培训效果较差,未形成良好的职业纪律和习惯,达不到企业用人的标准,打击了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2.5 师资队伍薄弱,开展校企合作的技术能力相对较差

要进行校企合作,需要大量的师资,尤其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事园林专业教育的教学人员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缺乏实践经验,同时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较弱,难以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达到高水平。

3 对策

3.1 政府发挥职能优势,完善管理保障机制

政府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及相关优惠政策,制订校企合作管理、保障体制,正确引导企业与学校合作,促成校企合作。如与当地林业局、园林局等政府职能机构对接,由政府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从而使学校跟园林企业能相互了解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任务、培训成绩显著的企业,政府要给与适当的奖励。

3.2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按照社会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学校要以就业为目的,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组织行业专家、学校教师、政府官员等相关人员组成团队,制订学习和实训计划,使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不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其进一步深造的需要。二是加强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学生入学后,要及时对其进行培训,增加学生对学校和培养方式的认同感,端正其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责任心。学校要对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培养其团队精神和职业自信,强化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纪律和习惯。三是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采用行业企业实际项目的案例式教学。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岗位任务、职业工作标准,以任务作驱动,以项目为导向,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紧密跟踪园林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的体系结构。四是教学安排适应园林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园林行业具有其自身特点,季节性和生产过程交叠性及不可重复性突出。因此,学校教学安排要适应企业生产节奏。避免出现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五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通过聘请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兼职教师,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院校学者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开展实践教学、举办专业讲座;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参与企业项目、到企业挂职锻炼、职业资格培训等各种途径和学习平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逐步建立一支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较强、教学水平高、专兼职比例合理的“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7]。

3.3 企业与学校互补互助,合作共赢,借势发展

企业支持和参与校企合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企业要转变观念,不能过分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的人才战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科技攻关,还能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订单培训。当企业生产旺季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时,学校不仅派出实习学生为企业分担压力,而且派出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壮大。

4 结语

市场对园林技术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从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入手,促进校企进入深层次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师资力量。这就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定位,让行业企业多了解、多受益,要寻求“双赢”的基点,调动企业积极性,让企业走进学校,让学生深入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共同发展。只有不断地深入和完善校企合作,实施联合培养,高职学院才能真正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5 参考文献

[1] 吴卓珈.“紧密+松散”结合的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实践——以高职学院建筑类园林专业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254-256.

[2] 陈乘.关于对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183-184.

[3] 周秋萍,吴卓珈,徐哲民.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园林专业人才[J].科技信息,2011(19):I0034-I0035.

[4] 张百川,张义勇,常月梅,等.高职园林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13680-13681,13684.

[5] 沈莹.设计与施工并进-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科技信息,2008(23):7,9.

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技能竞赛校企合作

参加一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会给职业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受到深入、持久的影响,在备赛的时间里,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基本都会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开展,学校的相关方面也都受到影响。它能够吸引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忘我地、夜以继日地接受训练,积极备战,满怀信心地参加比赛;能够促使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忘我地备战;能够引起各级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认真组织和举办;能够让企业深入地了解职业学校、了解学生,并主动赞助职业技能大赛、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主动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一”和参与“教学做一体化”研究。

一、学校园林专业开展技能竞赛的困境

学校园林专业学生也曾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如2008年全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大赛插花比赛荣获一等奖;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技能大赛(中职组)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获一等奖1人、优秀奖2人等。进行专业技能竞赛是展示学校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和技能水平、教学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但由于受参与学校个数、专业人数影响,各级技能比赛无法常态化。与其他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相比,一是自治区、市级教育部门组织园林专业学生技能比赛不常态。主要原因是整个广西和各市有此专业的中职学校不多,横向举行此专业比赛难。如电子、机械、计算机类等专业单在桂林市就有许多中职学校设立,而园林专业在桂林市内除本校和农业学校有,广西农业学校又直属区级管,其基本上不参加本市内组织的各项比赛。二是学校对学生技能竞赛重视度不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次数少,师生参加积极性不高,参加人数少。三是通过竞赛,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参加比赛的学生技能水平不太高,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也比较差。总体来说,整个专业教学中缺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专业办学生机和活力不足。另外,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企业不了解学生技能情况,因而对学生就业需求积极性不高。首先是国家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其次是企业与学校缺少交流平台,虽然企业也接收学校的学生与教师到单位实习,每年12月初学校园林专业学生会到企业进行短暂的实习,但企业担心工作的质和量可能会受影响,所以只会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粗造的体力活动,甚至有些企业还害怕学生因技术不熟练带来麻烦,担心轻则损坏机器设备,重则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所以许多园林、花卉公司对园林专业职业教育态度冷漠,表现出不支持也不热心,更不太欢迎学生实习,使学生实习比较困难,更不用说企业还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或者提供一些实习设备等。上述问题急需解决。唯有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让企业走进校园,走校企合作之路开展园林专业技能竞赛,才能提高专业的办学生机和活力,让企业更好地了解专业技能教学,了解学生,从而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解决方案

构建出一套基于校企合作的园林专业技能竞赛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园林专业技能比赛中的作用,自觉联合园林相关行业、花卉类企业举办技能竞赛,积极推行学校与企业合作,用企业的最新标准来引领并制定技能竞赛的标准,制定园林专业的教学与园林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对接的一种科学规范的竞赛机制。三、对策

(一)建立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制度

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从领导的专业管理和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开始,引导园林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指导学校进行园林专业设置和相关课程改革,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为建设学生实习渠道出谋划策,在教师技能培养和学生技能竞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技能大赛中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积极联合园林行业、企业举办园林专业技能大赛。要用园林行业的标准引领专业技能竞赛的标准,积极引进园林行业的最新设备和技术,来支持、服务园林专业技能大赛,最终使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聘请园林行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技能大赛评判。鼓励园林类的企业在竞赛现场进行招聘,学校积极推荐选手优先就业。竞赛结束后,学校工种鉴定部门积极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联系,努力使获奖学生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将专业技能竞赛纳入常规教学工作,并努力拓宽范畴

深入调查了解园林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的现状以及他们参加技能竞赛的需求情况,分析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切入点,积累研究个案,并在此基础上交流、碰撞,不断实践、反思。开展园林专业技能大赛的目的是提升园林专业师生的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园林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园林专业技能大赛必须实现由少数专业师生参与转向全体师生参与,努力做到覆盖全校园林专业的每位学生和每位教师,覆盖全区每所设有园林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努力做到竞赛中“园林专业技能全部覆盖,园林专业师生全员参与”,最终做到使园林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园林专业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最好成绩。要想把一个专业技能比赛举办出如此成效,我们必须把园林专业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转向常态性工作,把技能大赛作为一项重要常规工作。不仅要办起来,要办好,而且要常抓不懈。努力拓宽专业技能竞赛的范围,从个体到集体,延伸到社会服务,增强专业技能竞赛在社会的影响力,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

(三)制订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竞赛方案

园林专业竞赛内容的建设要科学规范,竞赛规则的制定要公平公正。研究“园林专业技能竞赛”的细化标准,制订园林专业竞赛的实施方案;制定技能竞赛的评判标准时,既要突出园林专业教学环节的重点,符合园林行业生产实际,又便于在技能竞赛中操作执行,有利于专业竞赛选手的选拔。要求所有竞赛裁判员严格按照技能竞赛裁判和评分细则,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秉公办事,公正严明地选出优秀选手。在具体操作技能竞赛内容上,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园林植物、插花、盆景制作、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工程),选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提出不同的技能要求,实现不同的目标,形成不同的专业技能竞赛方案。通过课堂教学——生产实践——专业技能竞赛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从而使技能需求内化为专业情感,并自觉落实于技能操作行动上,激发学生职业情操和意识,落实他们的自主行为。能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把握“技能培养”载体,抓好教与学环节

从教学方面,一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园林专业技能讲座;二是在课堂教学、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做到“赛普结合,赛教结合,赛改结合”。做到技能竞赛基于全体学生,避免走入“精英教育误区”,结合学校园林专业特点,开展技能竞赛。同时,做到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相结合,使“园林专业教学改革——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专业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的相辅相成关系,实现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的双丰收。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完成各项教学生产任务。善于做中学,实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对接。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素养。一是引导学生多看园林专业相关书籍,多看现场绿化设计(城市绿化、公园、小区等)艺术,多看相关园林网站,了解园林行业最新动态。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内涵和品位。二是要求学生多练多做多总结,不同园林景观有不同的方案,有不同的施工方法,积累经验,夯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较快提高动手能力和实地操作能力。三是教育学生吃苦耐劳,指导团队协作。园林专业学生必须结合园林工地进行实践,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五)形成赛满校园活力四射的文化氛围

树立“赛文结合,以赛促学”的教学活动观,主动承办和参加园林专业各级技能竞赛。使技能竞赛活动富有挑战性,容易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人人参与,你追我赶,超越自我的一种行为文化。让它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成为一种校园竞赛文化。园林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分校级、市级、区级、国家级农林类的四级赛事。校级竞赛中做到调动园林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市以上级的选手选拔时要保障科学性,平时对选手培训工作要做到长期性、长效性。大赛指导教师要相对稳定,要让指导教师安心做好指导工作,简化他们的课时申报。校园内通过宣传栏、广播站高效地宣传报道,及时兑现参赛的奖励等。为那些通过层层选拔优选出来的学生提供有多大本事就有多大发展的平台。

(六)形成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