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袖管;结构设计;教学应用;变形;前势;弯势
引 言
对于一件高品质的成衣,袖子是它的灵魂部位,在其工业纸样设计中,袖子纸样又是其全套纸样的灵魂部分,它的好坏更是决定其成衣档次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样就会对我们服装院校的老师在教学中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对于服装袖管部分的造型设计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但都不能从根本原理上对袖管的变形进行量化阐述,做出严谨的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所以在教学中很难形成一种统一,这样就给服装院校的老师在授课中带来很多不便。在这里我们试着通过设计一个母型袖,然后以这个袖子为基础而变化设计出所有的一片袖、两片袖和三片袖等。
1、人体手臂的“三势”
由上图可以看出人体的手臂在正常情况下,1号手臂有一个向前倾斜的趋势,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手臂“前势”;2号手臂在肘处有一个前面向内凹,后面向外凸的趋势,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手臂“弯势”;3号手臂在手腕处人的手掌有一个向人体内侧旋转的趋势,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手臂“扣势”。因为设计的袖子袖管造型必须要符合人体手臂的造型,所以设计的袖管也必须要具备手臂的“三势”。
2、袖管母形设计
在这里任意选取一个贴体女装袖子为例
袖长:55.5cm 袖口12cm 袖山高:15cm
1号袖为袖管呈展开状态的母型一片袖;2号袖是1号袖以前后袖弯线MN和EF为对称轴对称成立体袖管状态的母型一片袖。下面所有的一片袖、两片袖和三片袖都是通过这个母型袖管变化而来的
3、一片袖的袖管设计
上图中1号袖是在立体母型袖的基础上,将前袖弯线向前倾斜了1.5cm,从而形成袖子的“前势”,再从袖口前势点向后量取袖口大12cm,这样整个袖子就具有了前势量。
2号袖是在1号袖的基础上在袖肘线设计出袖子的弯势,弯势的大小是由款式和面料决定的。
上图中1号袖是在立体母型袖的基础上,将前袖弯线向前倾斜了1.5cm,从而形成袖子的“前势”,再从袖口前势点向后量取袖口大12cm,这样整个袖子就具有了前势量。
2号袖是在1号袖的基础上在袖肘线设计出袖子的弯势,弯势的大小是由款式和面料决定的。
左图是将2号袖子以前后新的袖弯线为对称轴展开的一片袖,在展开图中能够清晰的看到一片袖的前面为重叠,这就是袖子前面要拔的原因,后面有一个空开,这就是袖子后面要归拢的原因。
4、两片袖的袖管设计
两片在这里我们分成三种:
(1)大小袖前后袖弯都没互借的两片袖
右图中直接以前后袖弯线为分割线分出大小袖,这种袖子的优点是在工艺上前后袖弯都没有归拔量,从而减轻工艺难度;他的缺点就是大小袖的前缝合线完全暴露在外面,从而影响美观。
(2)大小袖前袖弯有互借的两片袖
左图中大小袖在前袖弯形成了一定量的互借,而后袖弯没有互借分出大小袖,这种袖子的优点是大小袖的前缝合线能够向内隐藏,使得袖子前面更完整美观一些;他的缺点就是在大袖片的前袖弯处在工艺上增加了拔开的工艺量。
(3)大小袖前后袖弯都有互借的两片袖
上图中大小袖在前后袖弯都形成了一定量的互借,这种袖子的优点是大小袖的前后缝合线都能够向内隐藏,使得袖子更完整美观一些;他的缺点就是大袖片的前袖弯处在工艺上增加了拔开的工艺量,后袖弯处在工艺上增加了归拢的工艺量。
5、三片袖的袖管设计
上述三种两片袖都可以变化成三片袖子,连接袖山顶点和原始的袖口中点就可以将大袖片分为两片,从而形成三片袖。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服装工艺设计课程
一、引言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开展了应用型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程。
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作为服装专业承前启后的专业主干课程,它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配合我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出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两门课程的改良建议。
二、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1.专业知识的掌握
(1)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3)掌握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基本原理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
2. 能力素质要求
(1)能够及时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先进技术,提出改善服装结构 与工艺方面的方案;
(2)能够用科学方法和观点,使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或新兴技术,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和试制过程中的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工程实际问题;
(3)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改的实施措施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服装结构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制定相对动态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育教学方法等[1]。定期支持相关教师到服装企业挂职锻炼,以便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生产实际更相符合。教学中,还可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的体制,努力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专业实体“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使培养应用型纺织服装工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引导学生课堂实践,全面理解基础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在实际训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思考学习[2]。打破以前那种枯燥的公式记忆、被动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由此得到训练培养。
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由设计款式,并说明款式特点和结构原理,然后由师生共同提问并开展讨论,最后由老师作出评价和总结。这种方法不仅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审视效果图、款式图并把它们变成结构图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服装结构教学与工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两门课程,结构设计是工艺设计的前提,同时又需要在工艺设计中体现和理解。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讲解的基本款式应在工艺设计中进行实施和制作,使学生对服装的平面结构有进一步的理解。
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服装的结构具有两维和三维双重性的特点,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它是两维的,平面的,但制作成成衣后,穿着于人体上,它又呈现出三维的、立体的特征。以往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仅仅采用在黑板上进行平面制图的方式,学生要从平面的结构想象其立体形态,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工艺课程的课时有限,不可能结构课程上讲解的所有不同款式的服装都能进行制作,因此学生对其制作方法也不能直观的理解。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动态的展示相关款式的三维形态和工艺制作过程,可以增强结构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 改革课堂实习模式,抓好实习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中,一般是在理论讲解、操作示范结束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性要求进行练习。这种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应变能力的培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因此,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开放性实习教学模式,这种实习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自练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4. 积极推进课堂之外的企业实习:通过企业实习,学生可以了解服装企业的工作环境,掌握服装生产基本技能[4]。学生以一个样板助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企业的样板设计开发工作,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最好实践,也是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最佳途径,同时经过实习,由企业和校方共同组成的工作组对学生实习结果作出具体评价,并提出建议,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改善,为就业走向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5. 加强校企联合:学校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反映杜会及企业的需求,要积极发挥社会及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由单一型办学转变到多元型办学,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途径,与企业联合办学,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商业运作,实现“零距离上岗”[1]。在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自己的产业基地,即以学院服装公司为依托,建立服装开发中心,利用自己的设计科研力量创立服装品牌,形成策划、设计、制作、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基地,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同时,又把企业、市场及科研课题引入学校和课堂,使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设计、教学与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产、教、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宋艳辉. 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6,(2):93.
[2]罗琴.《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2006,26(2):115-117.
[3]陆洋.提高服装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文教资料,2006,(5):171.
[4]赵锦.关于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学生企业实习的探索与思考[J]. 现代企业教育,2007,(2):21.
作者简介:
夏蕾:(1976.1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现任教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研究方向:服装结构与工艺,人体工效学。
基金项目: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研究实践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服装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入门课程。如何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打版方面的专业技能?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设计课堂上积极学习,主动进行知识构建探讨?笔者根据毕业生和企业信息反馈,针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做了一些尝试。
一、 “立转平”,认识服装人体结构
‘立’是指人体。在教材(《服装结构设计》)中第一章节就讲了人体的一些特征(包括男女体型的异同点),对人体的基本构造和基本体型进行了讲解,并结合人体对服装进行了分析,在这一章中除了解部分人体构造和体型外,还要结合服装结构平面图上的点、线、面以加深人体与服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把立体的运用到平面当中,两者相互对应起来。在课堂上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图片,在身上找到相应的部位,如点当中的颈肩点、肩端点、颈窝点等。
对人体的立体形态有了一定了解以后,我们结合人体的形态进行服装的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中我们要对这一件服装进行详细的分析,如西裤的结构设计:此款式在效果图中看是宽松的、紧身的还是适身的。此款式效果图看裤长所处的位置在哪个部位,这时要结合人体上下部位作比较。如此裤长处在踝骨往下一点约2-3cm或裤长离地面高出多少,这就是你控制裤长的一个范围。裤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比如:直袋与裥在内部位置的情况,就要分析该结构在西裤中旋转位置和该结构的大小情况。通过这样的解剖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这也是结构设计的一个技能。在刚开始学习结构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等到学生对分析款式图有一点思路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进行补充、修改、总结款式图的特点,接下来我们根据规格尺寸进行结构设计。
首先要掌握西裤的最基础的结构。学生因为刚接触服装结构,所以在讲解时一定要仔细,要对每个计算公式都应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去计算?原理是什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人体的截面来分析。如臀部的处理上为什么采用四分法,为什么前片要H/4-1,后片是H/4+1。在讲解时我一般通过结合人体截面来讲解。并通过图示把这理论化的计算公式简化了,从这种教学方法中体现了结构与人体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在结构设计时,要以人体为基础,在设计时要运用一个空间想象能力就是“立转平”。
服装结构设计的“立转平”是服装结构设计到具体数据时需要服装结构设计从服装的形象思维中过渡而来。落到具体的衣片分辨时,在平面上进行结构设计,确定出衣片形状及各部位尺寸大小,“立转平”使得可以将服装立体的三维图形转化为平面形态的二维图形,这极大地简化了服装结构设计的绘制难度,所以具有空间想象的思维对结构设计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对裤子的结构处理有了一定了解后,可以让学生绘制一些简单的款式变化。如:口袋的变化、长短的变化。从简单到复杂的进行变化设计,这是从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的方法。
二、结构与款式、面料、工艺四者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是结构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根据具体的款式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服装结构,是一个优秀打版师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上要教会学生看图制版,根据款式特点,结合服装的风格、造型特点处理版型。例如,在教学生进行时尚连衣裙的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先学习看图的方法,即分析款式特点、比例关系,绘制穿着效果图,再用手工制版和CAD制版两种方法绘制出最后的样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很准确的表达出设计师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绘制,最后再选择一些变化款式让学生自己打样并制作,检验学生自己打样制成成衣的效果,并讲评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同时进行了实践操作,老师随堂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能够对照款式准确的打版,了解服装材料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了解面辅材料的质地性能差别。服装制板时要掌握面辅料的性能,以便在制板时做出相应的适当调节,如按其自然回缩率、升温缩率、缩水率等具体性能和数值,在制板时进行调节,以确保成品规格的要求,另外要根据面料的纱支、密度、垂感、织纹组织和厚度、软硬度等在制板中区别对待。
服装结构与工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工艺上的缝份结构、缝边构造、内部构造区别、整形工艺等方面的变化在制板时都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一方面结构设计要适应工艺要求,即结构设计在工艺中能够实现不同的结构处理,工艺手法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工艺特点来设计结构。如以西装领为例,领面、领座的关系要准确,做出的领子才会服帖漂亮。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结构特点,还要借助工艺手段来实践。实际上,结构理论很抽象,与实物之间还有距离,用具体的工艺来表现更为直观,印象更深刻,特别是通过实际工艺演示,可以调整结构设计的不足,有助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三、 参与企业实践,提升整体素质
如何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企业打版之中,还要考察现代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通过参观、见习,形成对企业打版的初步认识。然后开展服装结构项目教学,与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派师傅来进行该教学实训活动或者学生下厂生产实习,针对企业要求,全程加以训练。根据客户的订单来开展一系列的服装结构训练,从制定规格尺寸、绘制样衣结构、制作样衣等流程,完成后由客人确认,才能进行系列样板推放,样板分解、排料等相关工作。这些过程的熟练把握,使得生产实习有的放矢,从时间上缩短了毕业生参加工作的适应期。因此,如何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熟练应用于样板制作,更快适应企业则更为重要,意义更加深远。毕竟服装版型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要教好服装结构设计,就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整合结构课程内容,“立转平”,强化基础知识学习和训练,融入计算机信息技术,把款式、结构、工艺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的纸样训练,深入掌握打板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服装企业制板工作的分解,熟练把握相关环节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服装结构设计》第四版(高教版).
[2]《服装制版与缝制》(劳动版).
【关键词】袖型结构设计 技术 艺术
袖子款式多样,结构变化复杂,是服装的重要组成,其同衣领一样,均是人们关注的敏感区域。袖子不但是对人们情感与活动的传递,其袖型结构也对肢体动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对人们各种活动方式需要的直接体现。这一客观现实下,对于服装袖型结构设计的研究就成为服装设计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对服装袖型结构设计的技术与艺术融合进行研究,来对袖子结构设计进行深入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袖子结构设计的精致与优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袖型结构设计中的技术体现
袖型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主要集中在袖山高、袖宽、袖笼弧线的技巧上。
袖山高指的是袖顶点贴近于落山线的程度,其是决定袖子舒适程度和造型美观的主要依据,和袖型质量的重要制约条件。通常来讲,不同的袖山高度决定了差异性的服装贴身程度。袖山提高,袖宽增大,袖山降低,袖笼弧线随之缩短。袖子大小是以服装款式为依据来加以确定的,如不为使袖子本身更加合体或更加宽松,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对袖笼弧线作出改变的。
袖山高可以不同的款式造型为依据,在一个可行范围内进行变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应用独立确定法来对袖山高加以确定在服装行业较为普遍,即以成衣胸围尺寸为基数,通过不同的调整量与比例分配,来实现对袖山高尺寸的计算,如胸/10+5或1.5胸/10+1.5等。也可以袖山的高度尺寸为依据来直接取定值,如16、17等。该方法在计算和应用上,较为便捷、简单,加之设计者的丰富经验,来对袖笼弧长和袖山弧长的匹配作出合理控制,从而确保顺利的加工和预期效果的实现。着眼于服装袖型的结构设计原则,在量上袖笼弧长与袖山弧长应保持一致性,依据造型要求,相比于袖笼弧长,袖山弧长应有一个增值,而这一增值又因不同的袖子造型和面料而存在一定差异,且在一定袖宽的情况下,袖山高就成为这一增值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袖型结构设计中的艺术体现
服装袖型结构主要是以上肢形状为依据来进行设计的,通常有袖口、袖肘、袖宽、袖山等部分,将他们缝合在一起,筒状造型就形成了。结构上来看,除肩缝处较为贴身外,整个袖子大多处于空挡状态,即稍贴身而不实。按照袖的长短、款式造型、袖片多少等类别分类,袖子有中袖、七分袖、喇叭袖、泡泡袖、一片袖、二片袖等,它们在服装的艺术感上各具特色。
推陈出新的服装的艺术魅力所在,在更新运用中千变万化的袖型占据着很大比例。在服装袖型结构设计中,一方面需要的是服装功能的强化与充实,一方面又需要服装形式美感的丰富与完善。作为服装造型的一部分,袖子以筒状作为基本造型,连接衣身袖笼之后就形成了完整的服装造型。在服装整体效果上,袖子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其是否合体、舒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将人类智慧运用于袖子独特造型的设计上,可将手臂变的修长,使臂膀看起来更加匀称,且胳膊上的小赘肉也被很好地隐藏起来,看似漫步精心的设计,却是对随性态度的积极彰显。而美观新颖、合体舒适、别具新潮、有模有样的服装袖型结构,则需要不同的结构设计来实现。
创意服装的袖型设计可为服装增添艺术色彩。通过对服装整体造型的需求分析,袖子版型可以在原型袖子上进行分割、重组,可缝制出具有创造性的服装袖型,如需要缝制夸张造型的宫廷服饰,可以在做袖型变化设计时,进行原型袖型分割变形,可做出唯美的喇叭袖型。此类袖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服装的艺术创作中运用广泛,这不仅在袖子的设计中有浓厚的艺术体现,更让服装的整体造型赋予艺术气息,作品显得更为完美。
三、袖型结构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分析
服装袖型设计主要包括袖山、袖身、袖口三个部分,作为服装的重要组成,将服装与袖子的设计分开是不合理的。服装在造型与功能上的差异性会产生不同形态和结构的袖型,而主题服装造型与不同袖子相结合,又会产生不同的服装造型效果。人体上肢是活动幅度最大也最为频繁的部分,其通过腕、肘、肩等部位来实现活动。袖笼处特别是腋下和肩部是连接服装和袖子的最重要部分,如在版型设计上缺乏合理性,就会对上肢运动造成影响。而袖子在服装上占据的面积也较大,故必须协调于服装整体。因此,在服装袖型结构的设计中一定要讲求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在泡泡袖的结构设计上体现的十分明显,作为一种经典的袖子造型,其赋予了女性服装以柔美特质。泡泡袖是一种夸张的服饰造型,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其均是在上臂与肩膀衔接处或袖子上臂处制造出蓬起效果,有的利用打褶制作技法,有的则在袖身的缠绕围绑之下形成撕裂、卷曲、蓬松、飘逸等夸张效果,从而使袖子是视觉效果上呈现出一种泡状结构,给衣服以复古之感。且流行趋势下,泡泡袖的设计也开始通过填充物、支撑物等手段,来赋予袖子抛起的视觉效果。统观泡泡袖袖型结构,通过技术及技术的不断创新,进一步优化了视觉效果,使得服装整体极富艺术特性。而正是在艺术层面的不断追求,才使得泡泡袖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长期为人们所喜爱。可以说,技术是袖型结构实现的途径,而艺术则富于了服装灵魂,两者在袖型结构的设计中均不可或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达到设计预期。
四、结语
虽然袖子在服装面积中的占有率有限,但其在作用上却十分重要。因此,应对服装袖型结构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单纯考虑技术或技术均是片面的设计,要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则需要对技术、艺术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使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够体现设计者的意图,达到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桂兰.探讨袖子结构设计的方法[J].林区教学.2011,(5).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服装结构设计 项目驱动法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以人体为本的服装结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结构设计原理与技巧、服装制板技术,解决服装从立体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结构的转变的课程。它与服装制作工艺及成衣技术紧密衔接,是实现设计思想的根本手段,涉及的知识有人体工学、服装卫生学、服装材料学、服装造型学、服装生产工艺学、美学和数学等,是一门文理渗透、艺工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
现代服装工程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结构设计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工艺设计的基础。因此,服装结构设计在整个服装工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能真正学懂并能够变化运用,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
现在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认为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就是听老师讲解,然后进行操作,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最后通过考试。导致这样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总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服装结构设计在现在的服装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是从事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教师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以往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容易出现的一些弊端进行分析。
1.理论与实际不能完全结合。
学校的学习环境不同于实际的生产环境,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只是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并不进行实际的生产应用,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掌握一些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的版型操作。
2.灌输式教学。
上课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些知识点,强迫学生记住某些知识点,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3.自由散漫。
由于服装结构设计的课程着重于实际操作,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上课没有兴趣,学生逃课时有发生,教师不闻不管,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4.填鸭式教学。
在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中,只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学生学一款会一款,遇到变化款式操作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进行举一反三的操作。
这些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模式进行学习,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有些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和学生之间没有沟通交流,学生有问题也没机会问,甚至不敢去问。
二
传统意义上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授课模式是教师首先讲授理论知识和工具操作,其次分析基础款式,最后学生练习。这种授课方法使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厌烦枯燥的学习氛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更不能使他们学以致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可以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从教师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很适合这类课程的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符合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守以下四项原则。
1.在学习中,教师起指导作用。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接受,而是让学生尝试自己去绘制新的项目,就算操作不了,也可以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并获得相应能力。
2.学习的重点是项目的选取。
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以一些基础的款式作为练习,项目本身缺乏趣味性。教师可采用跟市场相结合的款式进行讲解,启发学生主动采用身边的素材来进行操作学习。高职院校普遍注重技能的培养,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技能的重要性及其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趋于程式化、单一化,教学款式陈旧,所以,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进,精选一些时尚性、流行性的款式供学生学习和讨论使用。
3.营造学习的氛围。
将三至八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同讨论课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与独到的见解,然后作出对该问题的研讨结论,再和其他组的同学分享。小组研讨可以提供每位成员较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那些害羞与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学生而言,小组研讨会让他们较有自信和发言的胆量。
4.建立新的评分机制。
在以往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基础不够扎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评分机制进行改革,平时成绩占一部分比例,考试成绩占一部分比例,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只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会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从而提升学习的质量。
总之,项目教学法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透彻,特别适用于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