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第1篇

of Ulster, UK

Advanced Techniques in

Diagnostic Cellular Pathology

2009, 196pp.

Hardcover

ISBN: 9780470515976

Wiley-Blackwell

Mary Hannon-Fletcher等编

近年来随着细胞技术和靶向治疗技术的发展,细胞病理学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治中。该书介绍了细胞病理学技术是如何推动临床诊疗的发展,同时细胞病理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将如何改变目前对疾病的诊断和靶向治疗的认识。该书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编者介绍了显微技术在细胞病理学中的应用。几个世纪以来,显微镜一直被用来观察细胞和组织样本,然而近年来在计算机技术、成像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实现对病例样本的诊断并同时上传至互联网。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远程诊断,同时这些病历资料的集中对于寻找新的生物标记也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是关于细胞病理学的介绍。细胞病理学的发展及液基检测法(Liquid-based cytology)大大提高了传统染色方法的灵敏度。编者从样品的选取、处理、样品的分析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作者着重讨论了人瘤病毒的检测及其疫苗相关情况,因为这一疫苗已经完全改变了妇科子宫检查的现状。

第三部分是关于流式细胞技术的介绍。近年来随着多细胞和蛋白多色彩标记方法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只有在了解了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和各种标记的性质之后,操作者才能更加准确地使用该技术。在这一章里,编者详细地介绍了样品的准备,使用流式细胞仪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以及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是关于免疫组化技术的介绍。随着疾病诊治的需求,免疫组化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大量抗体的出现也使得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章里作者介绍了免疫组化的基本方法,特别强调了对照样品的准备,如何评价免疫组化结果。最后编者介绍了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常用的癌症分子标记物的应用及检测情况。

第五部分,基于芯片技术的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主要介绍了不同的平台在寻找关键基因和蛋白中的应用,如何根据样品情况选择不同的平台,怎样作分析和进一步的确认,最终找到目的基因或蛋白,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第六部分编者介绍了原位杂交技术。不同探针的选取、样品制备信号的获取、对照样品的设置以及原位杂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肿瘤及感染的检测。最后编者简要介绍了原位杂交技术最新的发展情况及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书适合具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的基础研究人员、临床研究工作者阅读

张军杰,

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第2篇

皮肤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由赵辨教授主编的新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收集了1700多种皮肤病。皮疹是皮肤病的主要表现,临床变化多种多样,有的缺乏特异性,有些不同的皮肤病临床皮疹类似,需要借助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技术才能做出诊断。由于皮肤组织位于人体表面,取材较容易,可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皮疹进行病理检查,是皮肤科高年资临床医生必需掌握的临床辅助诊断方法。

皮肤病理检查(简称活检)是通过环钻或小手术取下一小部分病灶皮肤,经过固定、染色等技术在显微镜下或电脑上观察其变化的诊断技术。

适应证

活检的目的在于确定诊断和了解病情,因此,对任何临床上诊断不明的皮肤病都可以进行皮肤活检,根据其诊断价值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 有高度诊断价值者,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痣等良恶性肿瘤、病毒性皮肤病如传染性软疣、角化性皮肤病如毛囊角化病、汗管角化病等。

2 有诊断价值者,如疱疹类皮肤病(天疱疮、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等)、代谢性皮肤病(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腔前黏液性水肿等)、某些肉芽肿性皮肤病(环状肉芽肿、结节病等)、有一定特征的炎性疾病如扁平苔藓、结核、麻风、深部真菌等。

3 早期发现病损的不良转化或癌前病变。

4 提示做进一步的其他检查或与全身其他疾病的关系。

5 疑难少见病例,通过皮肤病理及其他检查寻找诊断线索。

6 对有些不具特征性组织像的皮肤病虽然不能直接诊断,但仍具有参考或除外其他疾病的价值。

综上所述,皮肤活检的适应证较广,不过应尽量做到有的放矢,而切忌任意采取标本,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皮疹活检标本的选择

在选择皮肤活检标本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 选择发育成熟的损害,因为早期皮疹常为非特异性,而晚期皮疹大多处于恢复或变性、坏死阶段。

2 选择早期皮疹,适用于疱疹性皮肤病以及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皮疹,最好在损害出现24~48小时以内取材。

3 对于环状皮疹应选择活动边缘部分,如切取中央不活动的部分,病变可能已趋向于消退而找不到典型病变。

4 切取标本时应常规包括皮下组织,因不少皮肤病的典型病变在皮下组织。有些特殊疾病如皮肌炎等还要切到肌肉。

5 取材时应包括一小部分正常组织,以便与病变组织对照。

6 应尽量避免在腋窝、腹股沟、面部显眼处或关节活动部位等处取材。

获取皮肤标本的方法

1 手术切除 最常用,可根据需要切取大小不同的皮肤标本,深及皮下组织,对疱疹特别是皮下结节、囊肿和肿瘤尤为适合。注意事项:(1)切刀须锐利,切除的组织上下等大;(2)切口方向与皮纹一致,两端对齐;(3)避免夹压组织,尽量夹持切下组织的两端,切忌夹持中央部分。

2 环钻 简便易行,适用于小损害,或病变只限于表皮和真皮,或手术切除有困难的病例。

3 削切 只能切取表皮浅层,一般很少采用。

活检标本的切片制作

皮肤切片的制作过程同其他病理组织,操作步骤如下:标本-固定-脱钙-水洗-硬化-脱水-透明-包埋-切片。皮肤组织结构不同于其他器官,分层明显,因而欲制成高质量的皮肤切片,应注意以下几点:(1)脱水最好保持在一定温度(52~54℃)下进行,脱水应完全,依次在70%、80%、95%酒精中各脱水2小时,最后在无水酒精中(Ⅰ和Ⅱ)各脱水1.5小时;(2)透明时间视皮肤组织块的大小和厚薄而定,一般经二甲苯Ⅰ和Ⅱ各2~3分钟;(3)石蜡包埋浸蜡时,保温箱内温度一般调节在52~56℃溶蜡,温度过高可使组织发生变质。

切片染色

1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简称HE) 常规病理染色方法,染色过程中应注意:(1)皮肤石蜡包埋切片的脱蜡应完全,冬季可预先放在56℃温箱内2小时,使切片上剩余的石蜡溶解;(2)切片于二甲苯Ⅰ和Ⅱ内浸泡应各达15~20分钟;(3)切片经苏木素染色后,在染伊红前,经1%酸性酒精处理2~3秒,流水冲洗至少20~30分钟。

2 特殊染色法 对某些皮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常用的一些特殊染色方法、目的和结果见表1。

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HE染色切片,有时很难区分其组织来源,而确定组织来源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这时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帮助诊断。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表2。

切片观察

传统的切片观察是通过显微镜下进行,根据需要有普通光学、偏振光、荧光显微镜等,随着科学的发展,通过切片扫描技术,可直接在电脑上进行读片诊断。

诊断思维

1 整体观,不能只从局部或片段来看问题,先低倍扫视分析病变的结构模式,对每一个活检病例应了解其全貌,如有必要还应该对各个阶段的皮疹作相应的病理检查。

2 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病理改变亦不尽相同,对每一个疾病来说,都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早期、充分发育期和晚期,我们均应熟悉疾病各阶段组织学改变的特点,以达到正确诊断。

3 密切结合临床,对每一个活检的病例,应仔细观察并作出详细记录,以便于在作病理诊断时,能与临床情况结合起来考虑避免犯错误。

4 捕捉诊断线索,排除假象,通过鉴别诊断达到正确、特异的诊断。

5 正确使用临床皮肤病学及组织病理学的术语。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CT检查; B超检查; 宫颈癌; 宫旁浸润

The Significance of CT an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Ⅰ B to Ⅱ A Stage Cervical Cancer/WEI F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1):041-04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CT an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Ⅰ B to Ⅱ A stage cervical cancer. Method: 81 pathological diagnosis for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n Ⅰ B to Ⅱ A stage cervical cancer. An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wo kinds of inspection onⅠ B to Ⅱ A stage cervical cancer. Result: There were sensitivity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specific degrees between CT and B ultrasonic on Ⅰ B to Ⅱ A stage cervical cancer. The sensitivity of CT examination was 83.33%,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B ultrasonic examination 50.00% (字2=4.5000,P=0.0338). And CT examination specific degrees was 88.89%,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ultrasound (74.60%) (字2=4.3081,P=0.0379).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examin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 ultrasound (P

【Key words】 CT examination; B ultrasonic examination; Cervical cancer; Beside the palace infiltr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Dandong Number One Hospital, Dandong 118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14

宫颈癌临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但是对于本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对于本病的最为常用、最准确的诊断方式为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选取可疑患者进行宫颈局部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最终对本病进行确诊[1-3]。但是病理学检查需留取局部组织,属有创操作,故临床患者常不易接受,故应用病理学检查来对患者进行病情检测及评估可操作性较低。因此选取准确有效的无创理化检查替代病理学检查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不仅易于操作,而且也可减轻患者的局部创伤。近年来有研究显示,CT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对本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初步评估[4],故本研究对本科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CT及B超对宫颈癌ⅠB至ⅡA期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0月收治的,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宫颈癌并行手术治疗患者8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需符合本研究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患者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为(38.23±13.13)岁;病程2~4年,病程平均(3.71±1.61)年;所有患者中,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者51例,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者26例,表现为痛者4例;存在有妊娠史者66例,既往行剖宫产者42例,行人工流产者16例。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患者需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宫颈癌诊断均需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行病理学检查前均需行盆腔CT及经腹部子宫B超检查;除外近期接受放疗或化疗治疗者;除外存在有其他组织器官肿瘤者。

1.3 CT检查 应用Philip 64排螺旋CT进行盆腔脏器扫描,所有患者均于同一技师操作下进行盆腔CT平扫检查。且均由同一影像科医师进行报告,并由上级医师进行审核。CT对于ⅠB至ⅡA期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标准:宫颈边缘毛糙,并见明显条索影及软组织结节影或见有输尿管末端的管壁增厚、扩张及积液,周边包绕软组织密度影。

1.4 B超检查 应用Philips IU22型彩超诊断仪,经腹腔对子宫进行检查。同样均由同一超声医师进行检查并出具诊断报告,并由上级超声诊断医师进行审核。B超对于ⅠB至ⅡA期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标准:宫颈正常组织结构消失,见有宫颈内低回声肿块,内见丰富血流。

1.5 评价标准 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诊断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均为计数数据,故均以百分率进行表示,应用 字2检验及ROC分析进行分析。以P

2 结果

2.1 CT检查及B超检查诊断结果分析 CT检查的灵敏度为83.33%,明显优于B超检查的50.00%(字2=4.5000,P=0.0338);而CT检查的特异度为88.89%,明显优于B超检查的74.60%(字2=4.3081,P=0.03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CT检查及B超检查诊断结果分析 例

病理学检查 CT检查

B超检查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n=18) 15 3 9 9

阴性(n=63) 7 56 16 47

合计(n=81) 22 59 25 56

2.2 CT检查及B超检查诊断价值分析 经ROC分析显示,CT检查其曲线下面积为0.777(P=0.000),其诊断价值显著高于B超检查(曲线下面积为0.737,P=0.000)。

3 讨论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5]。本病的发病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6-8]。直接蔓延为宫颈癌患者肿瘤转移的主要方式,且其转移情况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9]。而肿瘤转移情况与患者的临床辅助治疗、5年生存率及预后评价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0-11]。宫颈癌转移的主要部位位于宫旁,因其属疏松的结缔组织,其中淋巴系统丰富。临床对于宫颈癌的首先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通过切除局部肿瘤组织以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12]。而存在有局部宫旁浸润患者的手术方式与未存在浸润的患者不同,因此术前明确是否存在宫旁浸润对本病的手术治疗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CT检查及B超检查均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两种检查方法均属无创检查,操作方便,患者也易于接受。临床观察发现两种检查方式各有其优势。CT检查可对不同密度组织进行显影,因此其在显示宫颈癌早期原发病灶上优势有限。但当肿瘤组织出现坏死等密度改变时,在CT上可见有明显的低强化表现。目前所应用的多层螺旋CT检查,可通过三维重建方法对局部组织进行立体成像,大大提高了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率[13-14]。而超声检查则是通过不同组织的不同回声对局部组织器官进行检查,因在宫颈癌早期,组织器官未见明显形态变化,因此应用超声检查对其诊断率并不高。但当宫颈癌浸润至宫旁时,局部组织可发生结构改变,且血供较前丰富。此时可利用超声检查可对宫颈各层组织的结构及血供情况进行评价,间接的为宫颈癌宫旁浸润情况进行评价[15]。

目前有研究显示,CT检查及B超检查对ⅠB至ⅡA期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价值存在差异,故本文对两种检查对ⅠB至ⅡA期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CT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明显优于B超检查。同时CT检查的诊断价值显著高于B超声检查。其与临床相关检查所得结果相一致。此外尚有学者研究显示联合应用CT检查与B超检查其对于ⅠB至ⅡA期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价值优于单纯应用CT检查或B超检查,本文未做分析,因临床多数患者仅应用CT检查或B超检查发现局部组织改变后,即行局部组织活检,应用病理学检查已明确诊断,联合应用两种检查的患者较少,故为予评价。

综上所述,CT检查及B超检查均对ⅠB至ⅡA期宫颈癌宫旁浸润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但CT的诊断价值较B超检查更优。

参考文献

[1]佟丽员,房立琴圆,赵晓娟,等.宫颈癌的预防及早期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12-113.

[2]罗雅君.阴道镜在宫颈癌的筛查及防治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1):181-182.

[3]吴三春.妇科普查对预防宫颈癌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7):91-92.

[4]于梅艳,时惠平,李春东,等.宫颈癌MRI分期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036-3038.

[5]费华丽,宫卫国,谢幸.宫颈癌筛查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0,37(5):314-317.

[6]彭建华,余友霞,杨君,等.重庆地区719例妇女高危型人状瘤病毒感染状况及对人状瘤病毒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9):1007-1008.

[7]庞丽蓉.社区妇女与妇科门诊患者宫颈癌情况对比[J].中国社区医师,2014,5(30):53-54.

[8]陈彩霞.子宫颈糜烂妇女子宫颈癌发病率与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48-149.

[9]余慧敏,易村犍.子宫颈癌ⅠB至ⅡB期期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070.

[10] Richard S D, Krivak T C, Castleberry A, et al. Survaval for stage IB cervical cancer with positive lymph node involvement: acomparison of completed vs abandoned radical hysterectomy[J]. Gynecol Oncol,2008,109(1):43.

[11]潘秀玉,艾文霞,熊慧华,等.ⅠA至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9):686.

[12]魏伟锋,吴成勇,杨海坤.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31-32.

[13]李相生,周纯武.子宫颈癌CT分期的研究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9):1073-1075.

[14]韦俊,裴红蕾,李奇林.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剂量对比[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31-33.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第4篇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因此,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方向要反映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要充分反映学科前沿成果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特色鲜明、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形成高水平的授课教师梯队,这些是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基本条件保障。重点是加强课程内涵的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带动一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持续、深入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必将带动教研室的教材建设,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依据本学院的具体定位,结合本学科的现状,我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辅助”的学科定位。“一个中心”即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两个辅助”即科研辅助教学,外检辅助教学。

要突出形态学教学的特色,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切片标本,将病理学变化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这种感性认识更好地认识、理解疾病;突出实践性特色,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十分突出的形态学学科,在课程建设中本学科着重突出了“实践”。通过大量病例分析,举行临床病理讨论会,观察大量标本、切片,参观病理标本陈列室,参观及参加病理取材、切片,以及参观尸体解剖教学等工作,学生增强了实践工作能力,提高了临床病理思维和科研思维,为学习临床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教育技术,建立了病理精品课程网页和多功能、设备先进的显微形态互动多媒体教室。

2.人才培养目标

病理学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以及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合并症、临床表现和结局。我院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重要的新进展,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临床专业的学习、参加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五年制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述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多发病、常见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新成就,反映现代医学科学水平,并且积极结合临床,使学生初步掌握病理学基本检验方法、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技术。

3.建立病理学综合教学模式

病理学综合教学模式应该是:理论课―实验课―网络教学―病理讨论―病例分析―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知识竞赛―临床病理见习等多方面结合的教学模式。我院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学习病理学知识,使学生对病理学知识掌握更深入、更广泛,并以理论课教学为基础,以实验课教学为重点,以实践性教学为补充。具体内容以总论基本病变和各论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采用实物标本、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网络的综合形式。临床病理讨论以学生独立讨论分析临床病例为主,教师启发总结为辅,旨在使学生掌握临床病理联系。加强病理学知识竞赛和临床病理见习,体现病理学与临床医学桥梁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今后临床医学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而应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将病理学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课件(讲义)、实习指导、习题等制作成网络资源,则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复习,同时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

4.建立与综合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 信息网络 病理学

引言

病理学的发展与研究工具和方法的创新密切相关.尸体检查的实施,出现了器官病理学或大体病理学;显微镜的应用建立了细胞病理学;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发展了超微病理学;免疫细胞化学的完善促进了免疫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带动了分子病理学的兴起.后三者都是本世纪的成就.目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带动病理学进入信息病理学时代.特别是,病理学又是形态影像为主的学科,迫切要求病理学工作者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将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应用于病理学中,为探求病理学新的发展作出贡献.

1 计算机将成为病理学教学的主要工具

计算机及其软件发展之快,应用之广,大有令人头晕目眩之感.1991年香港大学病理教研室已经把思考题、考试题及其答案存储在计算机内,供学生复习和自我测验之用.1996年美国加洲大学Davis分校病理系已开始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其中有大体及显微镜图像、思考题及病例.1998年美国新津西大学口腔病理系主任Trelstad教授来我校访问,介绍了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工具的病理学教学改革,基本上废除了讲大课及观察标本的实习课.用计算机或VCD盘存有数本教科书的内容、主要参考文献、供各章节教学用的典型的大体和镜下标本图像、各章节的思考题、考试题以及临床病例讨论的病例及图像;学生10人~20人1组,由教师简单介绍病理学名词和概念后,学生利用教学计算机自学,熟悉理论,认识标本,进行思考,浏览文献并进行病例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独立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和识别标本能力的目的.目前在病理教员思想中总有一个问题在矛盾着,这就是计算机图像能替代真实的大体及切片标本吗?理论上及实际上两者都是视觉模拟图像,在人脑中的反映应不存在丝毫差别,所以不能让这个问题拖着我们的后腿.我校图书馆、网络中心以及计算机教研室都配备有较多数量的计算机,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潜力和作用,专业教学的设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相应的教材.目前国内尚缺乏成套的病理多媒体教材,国外教科书的价格昂贵,目前教研室已初步制备了教学VCD光盘并已投入使用.教科书、镜下典型彩色图像及黑白的典型的大体标本图像都不难得到,但由于尸检率急剧下降,获得齐全的新鲜的典型大体标本图片是困难的,限于知识产权,要使我们制备的VCD具有市场竞争能力,需要向国内外有关学者合作.

2 完善国内外远程病理体系

目前在互联网上,已出现了远程教室等以资源共享为特点的网络教育.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临床病理工作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档案管理是重要的方面.一所上千张病床的医院,活检病例及细胞学检查常超过万例,每例都有实物切片及大量文字档案,用计算机储存,通过医院网络发送报告到有关科室,既快速方便,又节约大量人力,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必经之路.

在病理学诊断方面,瘤细胞DNA定量分析,核型分析,倍体分析,流式细胞分析及分离等,以及免疫组化结果分析都是临床病理的深入发展,均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

在临床病理工作中,最最重要的还是远程病理体系的建立.即使一个先进的病理科,其人力及诊断水平总是有限的,必然为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所困惑;即使是诊断明确的病例,有条件的患者或其家属,为了争取更可靠的诊断意见,往往携带标本,长途跋涉去外地会诊,既浪费人力、财力,还会延误治疗.而对于边远落后地区,或者县一级医院的病理科,长期一个人工作,诊断水平及工作经验受到很大限制,以上等等都可能而且可以用计算机向远处的较先进的单位发送病理资料和图像会诊.鉴于远程病理会诊需要 多幅清晰的彩色图像,因而需要更高的设备及技术基本要求.通常需要一台质量较好的显微镜,带有照相机接口,以便安装上一个摄像机,将显微镜中的影像输入计算机中.为了使计算机上图像高度清晰,严格使用Koller照明,使进入显微镜的光线按物镜的孔径进入镜筒,而不外露,以增强成像的清晰度.这样由低倍到高倍采取足够数量的图像,压缩储存在计算机内,然后将病史及手术所见写在电子邮件(E-mail)上,插入或粘贴上的图像,一起发送到远方会诊单位.我们自行设计和安装了一套远程病理会诊系统,已向美军病理研究所发去了会诊病例的清晰图像.该所有125名各专科病理专家队伍,不到10小时即可发回免费的会诊意见.所以远程病理的建立,可以借助外界力量,使医院的病理水平迅速提高到先进水平.

另外要考虑的是设备的费用. 我们用还不到8万元人民币自行设计的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发出清晰的图像(反馈意见).相应的设备在美国据说要13万美元.所以研究一套廉价而性能好的标准设备以便推广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3 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