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范文第1篇

1气候变化特征

本文选用气象资料序列完整且具有较好代表性的甘南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年(月)气温、降水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法、常规统计方法、线性趋势分析、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年及四季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季节划分标准为,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站点位置47°56′N,123°30′E。

1.1气温变化特征统计1961—2010年气象资料,得出甘南逐年平均气温,并进行5年滑动平均,从中看出近50年来甘南年平均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从图1可以看出:甘南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冷暖阶段性转折变化,1959~1988年年平均气温增温平缓,以每10年0.2℃的幅度缓慢上升,1987~2008年近20年增温趋势明显,达到每10年0.6℃,其中尤其以1987~1996年增温最为显著,达到0.9℃。可见甘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阶段变化具有多层次性。在较长时间尺度上,1961~1974年为偏冷阶段,1975年开始气温明显升高,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变化比较平缓,比多年平均值偏低,其中60年代后期为最冷时段;80年代以后气温明显升高,其中2001年以来为最暖时段。最暖年为2007年,最冷年为1966年。

1.2年降水量统计分析近50年逐年的降水量,结果显示近50年来甘南的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有一个3~5年的变化周期。甘南近50年平均降水量为452.0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998年的981.3mm,最小年降水量为2004年的198.6mm,最大年降水量比最小年降水量多782.7mm。7月份降水量从1990年开始减少特别显著。从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看,降水量略呈现下降趋势,1999~2008年降水量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甘南连续出现两年降水量偏少的概率较大,在60%以上。甘南各月的平均降水量变率波动幅度较大,大于黑龙江省的平均波动幅度。冬季、春季、秋季降水量均略有增加,但夏季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近10年平均降水量比60年代平均减少54.1mm;而同期黑龙江省年平均降水量略呈有上升趋势。从甘南各季节降水量变化分析,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秋季约占14%、春季约占12%、冬季约占2%。

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种植业结构调整气候变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按照气候变暖的实际状况,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于甘南来说,可利用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变好、积温增加、生育期延长、低温冷害减轻的有利条件,适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增加喜温抗旱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初霜晚年份,扩大晚熟大豆品种种植面积,培育耐旱、耐高温农作物新品种,增加马铃薯、大豆、水稻的种植面积。由于温度升高可将水稻、大豆的种植日期适时提前,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提高复种的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长对光、热能的利用,充分利用延长了的生长季,增加单位面积上的产量。

2.2对农作物的养分吸收及虫害的影响在较暖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长此下去将造成地力下降,从而使产量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后,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法;四川昭觉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240-01

1 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1 气温变化特征

昭觉县44年的年平均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相关系数r=0.494 3>r0.01=0.384 3),年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18 ℃/10年,多年平均气温11.1 ℃,最大年平均气温(12.0 ℃)与最小年平均气温(10.1 ℃)相差1.9 ℃,前30年(1971―2000年)平均气温(10.9 ℃)比后30年(1981―2010年)平均气温(11.4 ℃)偏低0.5 ℃。最大极端最高气温33.1 ℃出现在1991年,最小极端最高气温28.2℃出现在1978年,2002年以后极端最高气温均在30.0 ℃以上;最小极端最低气温-20.6 ℃出现在1977年,最大极端最低气温-4.8 ℃出现在1995年,二者相差15.8 ℃。

1.2 降水量变化特征

昭觉县44年降水量的线性变化并不明显(相关系数r=0.021 9

1.3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由昭觉县44年日照时数3项多项式拟合趋势线可以看出,年日照时数线性增多趋势明显(r=0.444 97>r0.01=0.384 34,通过0.01显著性检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上升趋势明显。44年平均日照时数1 890.0 h,大于多年平均值的有28年,占64%;小于多年平均值的有16年,占36%。冬、春季日照时数线性变化不明显,夏季线性变化相对明显,秋季最为明显,秋季日照时数在20世纪90年开始有明显的增多趋势,春、夏、冬季变化平缓。

2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由于冬、春季降水量减少,土壤墒情较差,大春作物播种、出苗期延迟,而收获期的秋季气温较高,作物生育期缩短,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影响。随着气温的升高、无霜期增长,作物复种指数有所增加,冬闲农田得到充分利用。气候变暖使农业的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并存[1-2]。

3 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

一是综合考虑气候变化特点,确定适宜栽培季节,尽可能避开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和对产量、品质形成影响较大时期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二是根据光、温、水资源匹配情况及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特点,调整作物、品种种植结构,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三是在选择作物种植品种时,不仅要考虑产量和品质,还应根据气候变化特点综合考虑栽培作物品种对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抗逆性。四是完善灌溉和排水等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3-4]。

4 结论

(1)年平均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年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18 ℃/10年,年际标准差0.49 ℃。20世纪70年代年平均气温变化最为明显,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气温呈下降趋势,90年代后期以来气温持续上升,在90年代出现气温突变,1997年是突变点。四季分析结果表明,春、秋2季升温趋势最为明显,夏、冬2季变化趋势平缓。

(2)年降水量线性变化并不明显,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但强降水日数增多,2000―2014年年降水量变差系数最大,年降水量变化最明显,年际间差异最大。20世纪90年代出现降水量突变,1996年为突变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冬、春季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夏、秋季呈增多趋势。

(3)年日照时数线性增多趋势明显,20世纪90年代年日照时数变差系数最大,变化最明显,年际间差异最大。20世纪90年代日照时数出现突变,1998年是突变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上升趋势明显,其中秋季日照时数呈增多趋势,而春、夏、冬季变化平缓。

(4)无霜期呈增多趋势,20世纪80年代无霜期变差系数是最大的,无霜期变化最明显,年际间差异最大。2000―2014年变差系数最小,表明该时段无霜期变化平稳,年际间差异最小。

5 参考文献

[1] 王馥棠.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2] 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疆;棉花;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气候状况每况愈下,全球变暖趋势也更加凸显出来,我国气候变化情况与北半球的情况基本一致,气候变化会对作物生长带来直接影响。新疆作为我国主要棉花产地,气候变化对其油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利用COPRAS动力评估模型的输入值,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研究区域

基于新疆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地形、位置及棉花生产情况,将新疆棉区主要分为了5个区域,分别是东疆棉区、北疆棉区、南疆棉区北缘区、南疆棉区西缘区及南疆棉区东缘区,此外还包括了背部的无棉花生产区。如图1所示为新疆棉区的分布示意图:

根据我国新疆棉花产区的主要分布情况,综合考虑棉区土壤土质、生态气候条件、棉花试验等情况,分别选取了东疆棉区、北疆棉区、南疆棉区北缘区、南疆棉区西缘区及南疆棉区东缘区的代表地点:哈密、精河、库车、巴楚、若羌。针对这5个代表地区,收集了其气候资料,分别代表着5个代表地点在1953~2000年的月平均降水量、月平均日照时数、月平均气温以及逐日的气温日较差。

2 气候变化分析

2.1 气温变化

从1953~2000年新疆棉区的平均气温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如图2为新疆棉区年平均气温和4~10月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情况: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气温升幅达到0.13℃/10a,其中东疆棉区的升幅为0.08℃/10a,北疆棉区为0.36℃/10a,南疆棉区为0.07℃/10a。由此可见,北疆棉区升幅最大,尤其是在80年代最为突出。此外,从图2中我们还能看到棉花生长期的平均气温日较差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升幅达到了0.31℃/10a。

2.2 降水量

图3为新疆棉区棉花生长季内的降水量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以80年代的降水量最多,东疆棉区、北疆棉区和南疆棉区降水量增加幅度分别为5.3mm/10a、4.4mm/10a和11.4 mm/10a,南疆棉区降水量增加最多。各个月份之间的降水量增幅不平衡。

2.3 日照时数

从图4可以看出,新疆棉区总体日照时数呈现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956年,为2097h,而与1989年的最小值之间相差了108h。新疆棉区近50a来,除了4月份的日照时数略有上升以外,生长期内其他月份的日照时数都是呈下降趋势。

3 气候变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文主要采用了COPRAS动力评估模型对新疆地区的棉花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综合模拟,并且从现实的棉花管理技术方法和客观环境上进行模拟,最终研究50a以来气候变化对棉花生长发育以及新疆棉花产量的影响。

3.1 气候变化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各个棉区的影响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对于东疆棉区、北疆棉区、南疆棉区北缘区、南疆棉区西缘区及南疆棉区东缘区的影响是不同的,总体上来看,气候变化对棉花的出苗期影响不明显,而对于棉花的现蕾期、开花期和吐絮期的影响较大,新疆大部分棉区的现蕾期至吐絮期提前,最终使得棉花的停止生长期推迟,从而使得棉花的生育期延后。

3.2 气候变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新疆各个棉区的产量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北疆棉区随着年代的发展是逐渐增加的;东疆棉区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趋势;南疆盆地边缘区也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如表2)。

4 总结

总的来说新疆棉区的气候变化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变暖、变湿、日照时数减少。根据动力评估模型的评估结果来看,气候变化从整体上来说是有利于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使得开花期和吐絮期提前,停止生长期推后。大部分地区棉花全生育期明显延长,就平均状态而言,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比60年代整个生育期分别延长8.2d、2.4d和5.2d。近50a来新疆地区棉花模拟产量明显增加,尤其表现在北疆棉区。70年代和90年代棉花产量增产较多,分别比上1个年代增产26.4kg/hm2和25.4kg/hm2。

另外,随着气候的变化还带来了棉花模拟产量的波动性变化增强,也就是说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面临更大的风险,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尽可能提高科学性,科学培育,提高新疆地区棉花产量,降低气候变化带给棉花生产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Barry Smit.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及其适应对策[J].地理学报,1996,51(3):202—210.

[2] 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 张清.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冬小麦的影响及小麦评价模式研究.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527—529.

[4] 唐国平,李秀彬,Guenther,Fischer,Sylvia Prieler.气侯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55(2):130—137.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气候特点;影响;评价;山东菏泽;2015年

中图分类号 P4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05-02

气候影响评价是对月、季节、年尺度的基本气象要素及异常气候事件进行定量、定性评价;评估气候对各行业,尤其是对气候敏感行业的影响。前人已对各地气候影响评价做了详细统计和分析[1-7]。

菏泽市属黄河冲积平原,耕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光热资源丰富,非常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被称为“国宝”的鲁西黄牛、青山羊和小尾寒羊原产地都在菏泽,曹州耿饼驰名中外,菏泽牡丹誉满全球。

菏泽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四季分明。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87.85~517.14 kJ/cm2;年日照时数1 995.1~2 512.0 h;年平均气温为12.9~14.9 ℃;≥0 ℃的年积温平均数为5 081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49.9 mm,其中作物旺盛生长的6―9月平均降雨量为455 mm,雨热同季,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发育。本文根据菏泽市2015年气象资料分析本年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价。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平均气温、降水、日照等实时资料来自菏泽市9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自动站观测记录;气温、降水、日照等历史资料来自山东省地面气象资料整编;气候平均值以1981―2010年为基准;2015年度是指2015年1―12月。

1.2 研究方法

评价气温的算法标准采用山东省气象局《山东省气候影响评价》的标准,利用平均气温距平与标准差的比值来判断气温是否异常。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气候概况和主要气候特点

2.1.1 气温。2015年菏泽市平均气温为14.8 ℃,较常年同期偏高0.8 ℃,比2014年同期偏低0.3 ℃,历年平均气温演变情况见图1。全市各县、区年平均气温在14.2 ℃(定陶)~15.2 ℃(牡丹区、单县)之间。

极端最高气温在37.3 ℃(曹县)~38.9 ℃(牡丹区)之间,全市出现≥35 ℃的天气日数在5 d(巨野)~15 d(牡丹区)之间,全市平均为9.4 d,接近常年略偏多,极端最低气温全市在-9.1 ℃(成武)~-5.1 ℃(成武)之间。

2.1.2 降水。菏泽市2015年平均降水量657.4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2%,比2014年同期偏多4.2%,历年降水距平百分率演变见图2。全市各县、区年降水量在527.2 mm(东明)~764.4 mm(成武)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分别占年总降水量的51.2%和23.8%,其中,夏季降水量各月差别不大,秋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1月,占该季降水量的67%。

菏泽市日降水量≥50 mm的暴雨天气出现12站次,鄄城、郓城、定陶、曹县、巨野各有2次,牡丹区、东明各有1次。

日降水量≥100 mm大暴雨有1 d,出现在郓城的7月31日,日降水量为113.6 mm。

2.1.3 日照时数。菏泽市201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013.5 h,较常年同期偏少255.4 h,比2014年同期偏多0.5 h,历年日照时数演变见图3。各县、区日照时数在1 803.4 h(鄄城)~2 211.1 h(曹县)之间。

2.1.4 大气干旱监测。全市干旱指数在0.4(曹县)~2.1(鄄城)之间,定陶、曹县、成武正常,其他县、区偏干,全市总体诊断为偏干。

2.1.5 四季特征。

(1)冬季(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本年冬季(2014/2015年下同)菏泽市平均气温为2.7 ℃,比常年同期值偏高1.5 ℃,比(2013/2014年)年同期高0.8 ℃,各县、区冬季平均气温在2.1 ℃(鄄城、巨野)~3.2 ℃(成武)之间,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8、2.1、4.0 ℃,其中12月比常年偏高0.5 ℃,1月比常年偏高3.7 ℃,2月比常年偏高1.3 ℃。极端最低气温全市在-9.1 ℃(巨野)~-5.1 ℃(成武)之间,定陶、成武出现在2月,其他县、区均出现在1月。

冬季菏泽市平均降水量为27.5 mm,比历年同期偏少4.1%,比(2013/2014年)年同期偏少24.8%;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477.6 h,较常年同期偏多49.3 h,比去年同期偏多49.4 h。

(2)春季(3―5月)。春季菏泽市平均气温为15.2 ℃,较常年同期偏高0.7 ℃,比2014年同期偏低1.7 ℃。各县、区平均气温在14.6 ℃(定陶)~15.6 ℃(单县)之间;春季平均降水量为136.4 mm,比常年偏多20%,比2014年同期偏多16%。降水量在85.1 mm(东明)~175.2 mm(曹县)之间;平均日照时数为620.0 h,较常年同期偏少19.8 h,比去年同期偏少45.5 h。

(3)夏季(6―8月)。夏季菏泽市平均气温为26.2 ℃,比常年同期偏高0.2 ℃,比2014年同期偏高0.3 ℃,各县、区平均气温在25.6 ℃(定陶、巨野)~26.6 ℃(牡丹区)之间;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37.4 mm,比历年同期偏少14%,比2014年同期偏多27.6%,全市夏季降水量在303.3 mm(东明)~378.6 mm(鄄城)之间;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588.2 h,比历年同期偏多7.9 h,比2014年偏少5.7 h。各县、区日照时数在507.1 h(成武)~667.0 h(牡丹区)之间。

(4)秋季(9―11月)。秋季菏泽市平均气温为14.8 ℃,比常年同期偏高0.3 ℃,比2014年同期偏低0.9 ℃,各县、区平均气温在14.3 ℃(定陶)~15.3 ℃(成武、单县)之间;秋季平均降水量为155.9 mm,比历年同期偏多22.5%,比2014年同期偏少32.6%,降水量在119.0 mm(东明)~216.9 mm(成武)之间;秋季平均日照时数为399.2 h,比历年同期偏少114.2 h,比2014年偏少14.9 h。各县、区日照时数在347.2 h(鄄城)~445.0 h(单县)之间。

2.2 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

2.2.1 雪灾。受强冷空气影响,11月23日晚至24日,菏泽市普降暴雪,全市平均降水量33.9 mm,最大雪深31 cm。这次降雪各县区除成武、单县与历史极值持平外,其余县区均超过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值。降雪造成菏泽全市各县区全部遭受雪灾,此次暴雪使蔬菜、养殖大棚、厂房等受损。降雪同时造成道路结冰,严重阻碍交通运行。

2.2.2 暴雨及大风。6月10日15:00左右,菏泽市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出现雷雨大风,瞬时极大风速达到27.8 m/s,部分县出现冰雹,也对牡丹区、东明、郓城及鄄城形成一定的灾害。

2.2.3 连阴雨。11月5―25日,菏泽市绝大部分地区持续连阴雨天气,11月≤20日照量别日数平均在23 d,月日照时数仅44.2 h,加上积雪覆盖,长期连阴雨、雪天气给大棚蔬菜带来不利影响。

2.3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评价

2.3.1 冬小麦。 菏泽市2014―2015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冬小麦全生育期内≥0 ℃积温2 267.1 ℃,较常年同期偏多274.7 ℃,比2013―2014年同期偏少49.0 ℃;降水量178.5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7.2 mm,比2013―2014年同期偏少53.2 mm;日照时数1 414.7 h,较常年同期偏多47.8 h,比2013―2014年同期偏多5.4 h。总之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气温偏高,农田墒情适宜,有利小麦生长。

2.3.2 玉米。菏泽市夏玉米为麦收后直播,全生育期99 d。整个生育期≥0 ℃积温2 523.0 ℃,较常年同期偏多18.3 ℃,比上年同期偏多23.3 ℃;累积降水量340.9 mm,较常年同期偏少60.4 mm,比上年同期偏少145.5 mm;累积日照时数669.4 h,较常年同期偏多28.1 h,比上年同期偏多8.7 h。整个生育期内降水略偏少、光照、气温较为适宜,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较为有利,玉米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品质较好,玉米产量较高。

3 结论

2015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略偏多,日照时数偏少;秋季降温偏早,出现暴雪,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2015年极端天气较少,总体属于较好年份。

4 参考文献

[1] 王兆华.2015年泰安市岱岳区气候影响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6(7):238-239.

[2] 陈隆勋,朱文琴,王文,等.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8(3):257-272.

[3] 邓自旺,闵锦忠,张勇.中国近50年气候变化复杂性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2):186-193.

[4] 施能,陈家其,屠其璞.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1995(4):431-439.

[5] 田广生.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概况[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6-37.

[6] 田广生.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研究进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增刊1):472-478.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文水资源 影响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035-01

1.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方法

1.1 研究进展

针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最早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等多个国际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发起并开展的,研究计划包括世界气候计划(WCP)、全球能量水循环试验(GEWEX)等。美国是较早组织气候变化与水之间关系讨论会的国家。随后多项研究和报告出台,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项目是WHO与UNEP共同组建的IPCC,其专门就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进行评估,旨在为政府决策者提供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依据,目前IPCC已4次非常重要的评估报告(分别为1991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气候变暖及其对水资源、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虽已得到全球公认,但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国际环境、政治、经济、能源、贸易等诸多问题,在落实《里约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方面,各国分歧仍然严重。

1.2 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目前都是基于气候变化而引起流域气温、降水、蒸发的变化,预测径流流量变化趋势以及对区域供水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评价气候变化时无法得到未来气候变化的准确预测值,只能得到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这种气候变化模式就称作“情景”――种基于假设基础上获得的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的描述。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时先定义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再建立水文水资源模型,将气候变化情景作为条件输入到水文水资源模型中,经过模拟运算得到区域水文循环的过程及水文分量,以此评价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气候变化情景可采用任意设置情景、长系列历史资料分析、大气环流模式3种方法生成。水文水资源模型可依据经验统计、概念分析、流域水文分布等方式建模。已公布的气候变化情景与水文水资源模型数量众多,但多属孤立、静态模型,存在气候模型与水文模型耦合性不足问题,且集中于气候变化对径流平均变化影响上,故应改进水文模型,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研究方向上加强对供用水系统、土壤水分、农业灌溉用水、水环境、航运等方面影响的研究。

2.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影响

2.1 对年径流量变化的影响

在我国,水文水资源主要分为七个流域,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南北方的径流量会随之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南方径流量的增加与减少与北方径流量的增加与减少交替进行,但是,整体趋势还是以减少为主。针对我国的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量影响最大的是淮北地区,径流量的增幅最大的是辽河一带,在黄河地区,其径流量本来就小,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降水量将减少,那么,其水文水资源的年径流量势必随着减少。

2.2 对西北山川径流量的影响

在我国,西北地区地形高且地势复杂,其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冰川消融水源的补给,随着气候的变化,在全球气温不断变暖的趋势下,冰川的消融速度加快,在夏季,流域的径流量会急剧增加,而到枯水季,河流的变干速度也在加快,这对靠水源迁徙生存的动物是极其不利的。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水文水资源流域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加大了水文水资源的敏感性。

2.3 对径流量系数的影响

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对区域的湿润与干旱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以及气候的不断变化,水文水资源径流量的系数也会随之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若某一地区的径流量系数提高,那么该地区的气候湿润指数也随之增加,则该地的水文状况将会更加湿润。反之,如果某地的径流量系数降低时,那么该地区的干旱指数将会增大,水文情况则会边干。所以,在气候的变化下,水文水资源的径流系数也随着改变。

3.气候逐渐变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不仅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为因素也会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渐增多以及相关气体的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列的影响,同时对水文水资源系统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1 对水文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全球气温普遍升高,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会增加降水量,增加了空气湿润度,也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但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会使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温度随之提高,大大的降低了河水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降低了水文水资源的质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到不利的影响。气候变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3.2 对用水供求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大气环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样,会对区域的降水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农业、工业都对水资源具有极大的需求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系,区域降水量不平衡且相对减少,同时,水资源的蒸发量也提高,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供给量,这样,水资源的减少不仅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在降水量本身较少的地区,这种情况的发生将会更严重。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对用水供给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对降水的影响,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3 对区域敏感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对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产生影响,同时,对各区域的干湿程度也会造成影响,在湿润地区,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干旱地区,敏感性较弱。在全球气温变暖的情况下,我国七个流域的径流量发生变化,其敏感性也会发生影响。

3.4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径流减小及降水分布不均,供水需求在人口增加的条件下仍在增长,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总量能排到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128位,同时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北方人口接近全国的一半,耕地近2/3,GDP占45%,但水资源不到全国的20%,经常干旱缺水,而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量增加,频发洪涝灾害。这个特点决定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的难度较大,所以应加强水资源的分析和预测,研究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4.结语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水文水资源通过水循环系统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温度、日照等在区域的变化,会对区域的径流量、生活生产用水供给量等产生影响。所以,要积极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让气候的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人为的改变气候环境,这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难以改变的破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