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食堂管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食品处理和加工;卫生服务研究;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1-1003-03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学生集体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南宁市卫生监督所于2004年7月起对全市学校、幼儿园食堂进行了食品卫生信誉度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南宁市辖区内187家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的食堂作为评审对象。
1.2 方法 (1)成立市量化分级评定领导小组、专家组和评审小组。(2)宣传和培训:组织学校及幼儿园有关负责人、卫生管理人员集中举办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培训班,指导相关单位建立和规范卫生档案,开展自评及整改。(3)现场检查评定:评审小组到各学校、幼儿园进行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价及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定,确定食品卫生信誉度等级,对初步评定为B级的单位,报专家组进行评定;对初步评定为A级的单位,报自治区卫生厅进行评定。(4)评分标准:按照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及《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餐饮业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分别进行卫生许可审查、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评分,综合考评确定等级。得分在总分的85% 以上者为良好,60%~85%者为一般,60%以下者为差。按卫生许可审查、经常性卫生监督审查均为良好者为A级;一个良好,另一个一般的评为B级;二者均为一般的评为C级;一个良好或一般或差,另一个为差者为D级。评出食品卫生信誉度A,B,C,D 4个等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综合评审分级情况 122家高等院校及中专学校食堂评出A级5家,B级1家,C级116家;49家中小学校食堂评出A级9家,B级3家,C级37家;16所幼儿园食堂评出A级4家,B级9家,C级3家。187家食堂按信誉度和风险分级为C级(高度风险)的集体食堂最多,为156家,占83.4%;其次为A级(低风险)18家,占9.6%;B级(中度风险)13家,占7.0%。187家食堂按学校类别分别对食品卫生管理、建筑与布局、卫生设施、食品贮存、专用间要求、生产经营过程等方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幼儿园食堂软硬件设施以及卫生管理明显优于其他各类学校,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4.65,P中小学校>高校及中专。
2.2 B级以上学校食堂许可审查评审中主要的扣分项目 31家B级以上学校幼儿园中有近半数食堂食品储存不符合卫生要求,主要表现为原料库不分主、副食仓库设置18家(58.1%),冷藏库(冰箱)无温度显示装置12家(38.7%),未安装机械通风设施9家(29.0%);加工场所建筑材料天花板未使用防霉涂料覆涂被扣分的单位达14家(45.2%);未使用专用食品销售窗的单位也达8家(25.8%)。其次员工更衣室未设置洗手设施(22.6%)、不按有关规定管理废弃食用油脂(19.4%)、厨房及各操作间地面和墙壁装修不符合卫生要求(16.1%)、烹调间排烟排气不畅(12.9%)等问题也较普遍。
2.3 B级以上学校食堂经常性卫生监督评审中主要的扣分项目 经常性卫生监督评分方面:加工场所环境卫生等项目扣分最多,主要为洗手消毒设备运转不正常14家(45.2%),防蝇、防鼠、防尘设施无效12家(38.7%);从业人员有不良卫生习惯9家(29.0%);食品采购与储存扣分的单位分别达8家(25.8%)。其次在相应制度的检查落实(19.4%)、餐具保洁(3.2%)、加工操作过程卫生规范(9.7%)、废弃油脂处理(9.7%)等方面也存在问题。
2.4 B级以上学校幼儿园食堂综合评审情况 在评为A级的食堂中,综合分最高的为中小学食堂,得分为92.97分,综合分高低依次为中小学校>幼儿园>高校及中专。而在评为B级的食堂中,综合分最高为幼儿园食堂,得分高低顺次为幼儿园>中小学校>高校及中专。见表1。
3 讨论
南宁市的各类学校食堂以幼儿园食堂的管理较为规范,A,B级食堂的比例占幼儿园总数的81.25%,优于高校及中专、中小学校,与珠海市托幼机构量化分级评分低于大学和中学[1]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B级以上的幼儿园在建设时,严格按照卫生部门的技术指导意见进行食堂的布局和规划,卫生设施齐全,注重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在食品卫生信誉度评分中问题较少。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的目的之一是调动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加大硬件投入和加强自身管理建设[2]。硬件设施的改善涉及到对场所的改造和资金投入,加工场所偏小、布局不合理、设备设施老化等是多数老的餐饮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整个评审过程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场所硬件设施不符合卫生要求,以上通过A,B级审核的单位就全市来说应是原基础条件较好的单位,但在初评时也还存在许多硬件的问题,今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新申请办证的餐饮企业应加强完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避免日后进行整改。要保证食品卫生,仅有好的生产经营设施、条件是不够的,日常的自身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此次参加评审的餐饮企业虽然均制定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管理制度实施和落实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应明确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全面提高企业的自律能力和食品卫生管理水平。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食堂不是学校的一种附属设施,必须加强自身管理,进一步加大食堂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软件设施的管理,做好食品生产经营关键控制点的卫生质量控制工作,从源头上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卫生监督部门必须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对新建、改建、扩建(包括整改)的学校食堂图纸设计,结合卫生许可审查量化的要求和各校食堂的具体实际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4 参考文献
[1] 杨卫国,黄宏瑜,黄彪,等.珠海市学校及托幼机构集体食堂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结果分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16(3):242-245.
[2] 汪建荣.积极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中国卫生法制,2003,11(3):10.
[3] 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2,14(5):48-50.
一、2015年特色和亮点工作
(一)层层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与18个乡镇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食品药品工作纳入了各乡镇综合目标考核,责任进一步落实到了乡镇一级;在学校食堂行政许可上更进一步落实责任,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为法人代表,业主为承包经营户,为第二责任人,在责任书的签订上,分别和法人代表、业主签订责任书,更加明确了各自职责。
(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进学校。利用春季、秋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检查,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县27所学校食堂的108名管理人员分期进行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为有效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及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敢于监管。敢于攻坚克难,认真办理大案要案。在今年的食品药品安全检查中,我局出动执法人员950余人次,执法车辆200余台次,检查食品经营户1500余户次,药械使用单位320余户次,食品方面立案12家,均已结案,罚没款共计53200元;药械方面立案2个,均已结案,罚没款共计5570元。
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由于我局人员不足,加之我县幅员辽阔,导致部分乡镇出现监管盲点,虽然我局也在加大监管检查频率,着力整治和打击食品药品经营违法活动,但“垃圾”食品在偏远落后的农牧区仍有存在,且存在反弹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监管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二)我局对农牧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的宣传途径主要是通过下乡开展群众工作时以及下乡开展专项检查时,向农牧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宣传覆盖面小、宣传手法单一。农牧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法制意识仍较为淡薄,安全饮食用药知识仍较为缺乏,识辨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能力还不强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从一定程度上危及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2015年工作目标
2015年年初,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已基本完成了机构改革各事项,为确保全县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监管效能,队伍素质显著提高,执法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努力构建好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药品监管的信息化体系和食品药品安全分析、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增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状况的宏观把握;实现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秩序的根本好转,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地区医药经济发展;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新局面。
四、2015年重要任务及措施
(一)推进应急管理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和管理体系,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演练,确保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对及时、处置到位。
(二)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一是进一步深化乳制品、肉及肉制品、白酒、打击保健食品“四非”、药品“两打两建”以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虚假违法广告等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二是组织开展食品标识标签、农村儿童食品专项整治。三是开展以打击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行为为重点的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解决一批系统性、区域性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四是加快实施新修订药品gmp、gsp,逐步完善药品检查体系,严格落实国家总局要求,没有通过新修订gsp认证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经营。
(三)切实强化日常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一是加大对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油、白酒、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重点产品,以及校园周边、人口聚集区等重点区域的监管力度。二是进一步规范中药饮片炮制,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监督检查,规范医疗器械销售行为,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化妆品监督检查。三是严格食品药品行政审批和生产经营许可,加大督导检查、暗访检查、执法抽检的频次和范围,规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四是坚持重点治乱,鼓励投诉举报,认真梳理案件线索,完善重大案件督办制度,加大对重大案件的督查督办,进一步加强与公安、司法机关的沟通衔接,依法从严从重查处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大案要案曝光力度。
(四)强化食品安全综合职能,推动社会共治。一是加强食安办自身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强化职责定位,推动跨部门食品安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制定落实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和食安办相关工作制度,切实发挥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牵头抓总”作用。二是加强食品药品企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行业自我管理水平。三是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力度,利用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各类媒介,通过“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大讲堂”等活动平台,向公众大力宣传食品药品法规政策和工作成效,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属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传承,孕育了浓厚的重教兴学传统。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学校布局点多线长、资源难以有效集中、办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广大群众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与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矛盾日趋凸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集约化发展成为当下不可避免的“课题”。
思源实验学校及一大批标准化学校的建成招生,正是环县加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科学规划,打造“优质教育城”
环县全县辖21个乡镇(办)、251个行政村,土地面积9236平方公里,总人口35.23万人。干旱少雨、地广人稀,环境严酷、民贫县穷,是环县的基本县情,学校规模小、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是环县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为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城乡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在谋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发展大计的同时,统筹考虑教育事业发展,在充分肯定过去工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切实解决城乡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针对环县教育布局的现状,提出了“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总体思路,确立“围绕学校迁移民,围绕移民办学校”的原则,合理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布局结构调整,实施集中规模办学,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国道六乡镇为主线、东西四川浅山区为两翼”的教育发展格局。
按照这一思路,全县共完成21个乡镇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调整撤并中小学501所,使中小学数量由805所减少到304所,新建、扩建城市中小学291所,相继在城区建成思源实验学校、环县五中等一大批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实现了高中(职中)全部集中在城区、初级中学基本集中在城镇、乡镇举办完全小学(一乡一校)的办学格局。
为满足群众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愿望,县委、县政府以打造“优质教育城”为目标,先后筹措、整合项目资金3.58亿元,无偿划拨土地285亩,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食堂建设、校安工程、危房改造、幼儿园建设等项目工程,新建、改扩校舍面积9.5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6.2万平方米。在县城新建学校4所(九年制1所,幼儿园3所),县城学校达到13所,学生规模达到2.8万人,教育规模化、集约化效益逐步凸显,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和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为夯实农村学校发展基础,环县在整村推进项目、新农村建设中优先规划和建设标准化学校,将卫生所、农家书屋、农资代销店、村镇文化广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地等农村公共服务项目优先规划建设在村级学校和教学点周围,乡村“三通”工程建设优先考虑学校,从布局上吸引学生向农村学校集中。并通过实施学前教育项目、中小学食堂建设、薄弱校改造项目等,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最大限度盘活农村教育资源。
县级财政还先后筹资1069万元,新建、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食堂16238平方米,为所有供餐学校添置了冰箱、保洁柜等必要设备;每年下拨近千万元,用于解决学校食堂水电煤费用、488名炊事人员工资及3718名农村小学中午留校学生免费午餐问题,实现了“六个一”供餐标准和“以校为主,食堂供餐”的供餐模式。在全县有需求的村小学实施了午休宿舍改造项目,为2879名中午不能回家的学生提供了午休条件。
统筹城乡,提升办学效益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崭新教学楼、一所所漂亮美观的标准化学校,成为环县大地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环县教育的发展方式也由整体分散型向适度集约型转变,走出了一条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劳动力转移、以劳动力转移带动学生呈规模性转移、以学生呈规模性转移带动学校布局调整的路子。
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带动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那么,如何彻底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效益低的问题,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摆在环县教育面前最难迈过的“坎儿”。
为此,环县实施了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突破口,以高效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的教育提升工程。
近三年,先后投资2040万元,实施了50所乡镇学校供暖工程;投资1881.66万元,为59所学校安装“班班通”设备924套,配备教学数字设备64套,新购置电脑900多台,建成县级教育信息中心和乡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点22个;分层次为所有学校购置配发了图书、教具、音体美器材、实验室短缺药品及仪器。目前,全县生均图书基本达到省定标准。
环县按照“质量数量并举,内育外引结合,管理培训齐抓”的思路,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在教师配备上,认真落实教职工编制标准,坚持“凡进必考”,及时补充教师400多名,优先保证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配置;在教师培训上,为名师工作室安排办公经费,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对教师培训实行学分制管理,使教师培训主题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在教师调配上,新招录教师全部安排下基层任教,逆向分流教师近百名,组织结对帮扶教师近千名;在教师激励上,坚持每年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定期开展首席教师等名师评选,对达到一定年龄教师职称评定实行先聘后评,提高农村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10个百分点,实施名校名师助教工程,设立教师奖励基金等;在教师待遇上,启动实施了周转房建设工程,制定出台了代课教师月增资400元及加入社保政策,全面落实了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等,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抓好教育常规工作的同时,环县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因地制宜,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节庆活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文艺汇演、歌咏比赛、体育竞技、知识竞赛、书画展评等活动,并把大课间体育活动、经典诵读、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感恩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动有机融合,构建了以校本活动为切入点,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主线,以其他活动为补充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立体式活动格局,活跃了校园文化,丰富了教育内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积极指导各校创新办学特色,提振教育正能量。挂牌成立中小学名师工作室5个,创立了环县五中等课改示范校13所。近三年,全县先后有18所学校被命名为“省级德育示范校”、“省级快乐校园示范校”、“市级课改示范校”、 “市级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全县四所高中学校全部晋升为“市级示范性高中”。仅2014年,全县共接待周边市县、兄弟学校学习观摩团151个共2269人次,小学的红色社团活动、环城小学的素质教育、五中的新课改、四中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全县教育的内涵和品位,赢得了观摩同行的一致好评。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春满园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学前教育一直是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环县依托国家和省市支持,按照“补短板,抓均衡,调结构,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县政府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近两年来,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46所(公办27所、民办19所),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在村级学校附设幼儿班,配套完善了内配设施,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目前,全县幼儿园总数达到46所,全县新增幼儿学位5000个,在园幼儿达到9368名,学前一年、二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88%、70%、62.7%,补齐了教育发展短板,为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让学生沐浴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义务教育,一直是环县县委、县政府关注的重点。随着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政策的不断完善,又相应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并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方面城乡统筹配置。同时,印发了《环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重抓“三个转变”(即在发展方式上由安全优先向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在工作重点上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粗放型传统管理向精细化科学管理转变),在片区校际交流、中心小学托管村级小学、大学区管理、小升初划片招生、县城学校限班额、初中与小学五四学制分流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谋求实效,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积极破解资源短缺造成的“上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有效促进了乡域教育均衡发展。
高中教育实行精细化管理是环县教育事业的一大突破,县上制定下发了《环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依托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强高中教师培训,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高考质量稳中有升,在扩大招生规模和特长生培养方面迈开了坚实步伐。
大家好!
一、我对白沙溪营销工作的认识
说到安化黑茶,就离不开白沙溪!白沙溪是安化黑茶的龙头企业,有着安化黑茶中的“大益”品牌之称。销售是企业的生命!2012年,我司总经理室紧紧围绕着“建设渠道看销售”的营销策略,落实“懂市场、懂人心”的营销指导思想,不断地做好经销网点建设,极大地宣传好了“白沙溪”品牌,达到了“做品牌、卖文化、送健康”的市场化营销运作目的,走在湖南茶叶企业的前列;与此同时,注重了对销售团队的培养,进一步放开思维,为团队成员分区域分部门提供了发展平台,使团队成员增强了职业责任感,充满了对企业的爱。
二、回顾2012年个人工作
1、管理与拓展湖南地级市场。2012年根据每个市场对安化黑茶的认知度与开发潜力进行定位,即重点开发xx片区,巩固xx片区,管理xx、xxx片区。
2、gd省市场的了解与开拓。由于市场的需要,今年5月份—10月份中旬,授公司的派遣,我又开始了对gd市场的了解与开拓。前期协助原总的工作,一方面,对原总的市场操作与库存进行了解,掌握客户群体。另一方面,跟xx学习讲茶,受益之多。中期,对sz、dg、zs市场进行了调查,为公司进一步了解总操作提供了一定的价值信息,同时开发了xx地区经销商(现已成为了xx地区总),进行了一定的前期工作指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后期,在公司领导的具体安排下,协助xx筹备xx营销中心的组建与具体运营。
3、拓展了xx省xx、xx两地业务。虽然xx市场目前不归自己管理,但是作为销售人员就是要利用各方面客户资源为公司扩大业务。这两个经销商的具体落实进货,是我10月下旬请了几天病假在xx住院期间完成的。目前情况来看,两地经销商对“白沙溪”品牌充满着信心,xx经销商完善店内茶文化的制作,还安排了两名销售人员联系业务。xx经销商打算从新找一个60多平方米的门店做“白沙溪”品牌形象店。两地经销商都十分希望公司领导有时间的前提下去看看,进行指导。
4、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个销售人员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知识,那是不合格的。在2012年深知自己茶叶知识缺乏,同时没有进农大培训的机会,所以我只好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熟读《湖南黑茶》、《安化黑茶》、《中国茶经》书籍,以及上网查阅相关黑茶与其他茶类资料,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制作了《安化黑茶历史知识》、《白沙溪黑茶知识》、《白沙溪企业推荐》、《领略安化黑茶魅力,品饮白沙溪黑茶》四大版块的课件,给广州、上海、湖南、广西四地的白沙溪黑茶销售伙伴们累计进行了30次的培训,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安化黑茶、白沙溪黑茶,解决了他们操作上的一些疑难问题。
5、由于公司领导的指导,本人努力的工作,积极的引导宣传发动,建立与巩固销售网点,共计完成销售:xxx万元,相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
三、2012年个人体会
2012年,是我走出校门的第二年,也是加入白沙溪的第二年。这年,很充实,累中透乐!非常感谢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与栽培,以及其他同仁的支持,让我自行操作一块市场,还给我提供经销商员工培训的机会。
在这年里,自豪的是自己把经销商当作自己的朋友对待,赢得了他们对我的好感,为他们解决或解释了一些操作上的问题,经常保持电话沟通,节日短信祝福,同时还认识了很多茶界的朋友,培育了一批潜在白沙溪黑茶的客户等等。
四、正确认识、寻找缺点、规划未来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优秀员工发言稿
在公司年会上的发言稿
在公司年终总结会上的发言
在高效课堂展示活动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总结会上的发言
在全县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培训会上的发言
同乡会发言词
教师文艺联欢会发言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急体系;预警预防;应急教育
一、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防预警系统存在漏洞。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的普遍现状是重应急处理轻预防、预警及预控,这是目前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的通病。虽然少数高校建立了突发事件预防预警系统,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例如设置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形式的成分多于实质性的举措与防范对策,未能将预警管理真正落实到学生主体,预防预警难以收到实效。近几年来,地方院校学生由于心理危机自杀、事故灾难、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死亡的人数逐年增多,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必须加强对突发事件隐患信息的监测、预控和排查。然而现在高校预防预警反馈渠道不畅,大学生难以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到高校决策层。再加上缺乏识别、预警预报系统,就不能及时、准确地对高校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监测预警,这样就难以有效规避、缩减和徐缓地方院校突发事件,把高校公共危机危害、损害降到最低。另外,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健全,可操作性差。在突发事件的防范过程中,制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是应急管理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地方院校普遍缺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尤其是缺乏综合性预案。以梧州某学院为例,在应急预案方面,尚缺乏地方院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工作总体预案》和《大学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预案》,目前非常缺乏《大学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预案》、《食物中毒防范与处置工作预案》、《禽流感H7N9防控预案》、《火灾事故防控预案》、《大学生溺水身亡防控预案》和《大学突发事件信息与披露工作预案》等专项工作预案。在2012年这短短的下半年中就发生了两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一起是学生溺水事件,另一起是学生自杀事件,在这两起事件中学校在应急管理预防预警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未能做到及时监控和预防,如果在学生自杀前,有专门的信息监测与预控,关注并及时向老师或有关部门反映,而有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因此地方院校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系统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亟待解决。否则只能是事件发生后进行亡羊补牢,痛心疾首。
2、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综合协调力较弱。地方高校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的最大好处是,危机一旦发生,便能启动紧急程序,各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及时应急响应,按照既定程序,各司其职,做好分内工作,以化解突发事件并消除危机。然而现在的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要不就是没有设立,要不就是不健全(没有建立指挥决策机构、支持保障中心、媒体和信息管理部门、公共服务部门等),职能难以发挥,综合协调能力较弱。由于没有设立应急管理常设机构,使得应急管理政出多门,投资分散,指挥混乱,联动、互动困难,高校突发事件难以有效应对与处置。因为临时性的松散应急工作小组,专业化水平不高。而且由于不是常设机构,在人员构成、工作内容、管理制度建设上不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难以担当大任。而且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成立的应急工作小组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成本普遍很高,内外协调与信息沟通难,往往错失突发事件处置良机。同时,这些临时的应急工作小组大都是针对火灾事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其它类型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诸如大学生心理危机、交通事故、学术腐败、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则不一定会成立专门的机构去处理。由于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缺乏常设性的综合协调与决策机构及专门的职能部门,使得地方院校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协调能力大打折扣。
3、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应急保障难形成体系。地方院校应急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具体包括人力、财力、物质、技术、通信等方面。其中资金保障是重点。因为地方院校应急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的保障与管理成效。第一,由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与重点,再加上地方院校教育经费非常有限,获得国家和上级政府应急管理专项资金补助非常困难,所以地方院校普遍缺乏资金去建立应急管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由于没有专项应急资金,物质上难以持续保障,例如地方院校普遍没有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质贮备库(如救生包、医药器材、救生动力工具、饮用水、食物、帐篷、应急灯、防疫应急物质等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积极应对。第二,地方院校教育经费本身先天就不足,后天畸形――太着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高校硬件方面的建设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因而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到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与专业应急队伍的培养以及应急技术保障维护中,软件也跟不上。以梧州某学院为例,由于梧州某学院是在开凿山丘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因此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开山建房,为了完善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学院将大部分的钱都用于这方面,忽略了软件方面的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应急物质保障、技术保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等等。随着不断的扩招及社会化的后勤管理,学院面临的不稳定的内外因素越来越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2005年和2008年的梧州某学院洪水,2006年的暴雨导致的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事件。另外溺水、交通事故不少,由此,学生人身伤亡事件屡见不鲜。应急缺乏保障资金,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先进进而大大降低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资金的短缺是构建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的最大障碍之一。
4、高校应急管理法规缺失、缺漏,易造成善后处置的后遗症。应急管理各个层次的法律和制度,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法律制度是进行高校应急管理的最有效办法。依靠法律处理高校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有效做法和主要手段。由于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立法跟不上,法规缺失、缺漏,这是高校处置突发事件进入怪圈的根源之一。目前我国未有一部专门应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的法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法》,随着高校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危害与损失越来越大,由于无法可依,地方院校处理突发事件时普遍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现在虽有《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但却未涵盖所有突发事件的领域、类型与级别,应对单一灾种的突发事故尚且比较吃力,更别说应对多灾种、衍生、次生的复杂点的突发事件了。而且《高等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没有就如何应对高校的突发事件作出周密而严格的规定,如高校学术腐败事件、高校问题学生的管教冲突,灾害事故中的人身伤亡,学生自杀而引起的等,教育主管者、高校、辅导员和老师应承担什么样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些方面在法律上还没有定论,而且上述法规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尚有很多缺失、漏洞和空白。由于整体上缺乏法规保障,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地方院校往往采取临时性的手段和措施来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有可能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留下后遗症。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法规体系薄弱是目前我国高校的通病,地方院校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加形式多样。有法律方面的空白,处置突发事件无法可依、无可奈何的尴尬;有法律的形同虚设,在应急管理中根本不落实、不执行的问题;也有法规缺失、缺漏或者程序制定不合理,制度设施不完善不配套,而变通或者为我所用的问题,突发事件处置中并没有以人为本,等等。一些地方院校将应急管理简单地理解为应急处理,临时简单地制定一些处理流程,面对棘手的突发事件,尤其是一些次生灾害、衍生灾害,采取一些缺乏法律依据的处置手段,难免造成处置效果不理想,容易形成善后处理的遗留问题与后遗症。
5、地方院校危机教育理念、方式滞后,应急培训开展不到位。地方院校应急管理工作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就是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与演练。目前,有的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初步建立,是否有效运行就成了其应急管理成败的关键。执行应急预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力军是普通师生员工,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水平成了应急管理的基石。笔者在梧州某学院师生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有26人(约占13)没听说过高校突发事件,27人(约占13.5)表示知道一般的急救知识。有46人(约占23)不清楚学院应急设施的放置位置和使用方法。高达172人(占百分之86)不了解学院处理突发事件的相关部门。对我院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态度及知识需求情况调查表显示,在遭遇校园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自救的占24(48人),不知所措的占了47(94人)。其余的皆表示等待学校安排或进行求救。在我院开展应急训练的频率调查表中,选择经常应急训练的仅占5,偶偶占62,很少占27,没有应急训练的占6。其中有132人表示我院没有定期宣传应急管理的相关知识,全部的人认为我院公共危机教育理念、方式滞后。在参加调查的200人中,105人认为有必要安排应急管理培训课程,然而只有14人有收集安全常识的习惯,主要是通过学校宣传栏、老师讲解和媒体报道。这些数据显示:一是地方院校的安全教育与学生的安全常识需求脱钩,二是学生的应急管理教育知识是被动式需求。学生的危机意识比较薄弱。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应急管理培训多以课堂教学、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剖析和互动。地方院校应急管理培训走过场,为了培训而培训,对开展培训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没有真正按照地方院校需求、学员需要和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优化培训方案,培训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地方院校没有应急培训计划,更没有从应急管理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到应急救援队伍分层次、按类别组织培训。师生员工缺乏良好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由于应急教育与培训工作跟不上,当突发事件爆发时,校内师生就不懂得如何进行逃生,互救互助;而地方院校管理者由于专业培训不够,就不懂得如何组织人员安全撤离现场,如何开展施救,如何应对媒体,如何调度物资等等,从而造成公共危机应对的较大被动性与无效性。
二、完善地方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高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合作、反应灵敏、运转高校的应急管理体系,有利于集中资源,协调配合以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主要指主管地方院校公共安全事务、直接负责突发事件的防范、危机监测和危机控制处理的主要职能部门、机构或体系。具体包括领导指挥机构、辅助决策机构(应急管理专家顾问和信息服务机构)、执行机构(包括医疗救护、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安全保卫、宣传与培训等机构与人员)、保障机构(包括应急物质储备、后勤保障、财务保障等机构与人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是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决策层。一般由地方高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高校安全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应急管理办公室是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应急管理领导指挥部门全面负责处置地方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与组织指挥;协调高校内外关系与资源;编制高校应急管理规划与预案,负责配备有关专家和经费保障等。应急管理综合办公室负责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汇总和报送、舆情分析、综合协调、突发事件的监测与反馈、预报、预警、处置与善后等,提出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对应急执行部门(信息宣传部、保卫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咨询参谋部门(信息技术中心、专家队伍等),保障与辅助管理部门(后勤综合管理处、校医院、计划财务处、教工组织和学生志愿者组织与团体、学生会等),以及由校纪检组成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督导、检查、落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情况。各职能机构各司其责,权限分明。例如应急执行部门中的保卫处需负责对潜在威胁的危险源、预警区进行管理,负责突发事件现场及善后安全工作的总体指挥与各项安全维护工作的协调等。信息宣传部门负责校内外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与,肩负高校新闻发言人的职责等等。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反应灵敏、运转高校、协调的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
2、完善地方院校突发事件预防预警体系,防范于未然。首先是建立突发事件问题学生识别监测系统。地方院校必须加强突发事件的信息情报工作,构建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灵敏的应急监测系统。从高校应急管理机构到院系再深入到各个专业,各个班,各个宿舍乃至各个具体的学生中,对网络成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轻度心理疾病学生、受处分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目前休学在家的学生、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港澳台学生等十类特殊群体学生要全面排查摸底,建立动态的跟踪监测数据库系统,随时监测高校管理体系上的各个环节与问题,搜集各个方面的危机源信息,通过建立问题学生监测系统,及时收集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增加突发事件信息来源,加强问题与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整理、辨别、研判、反馈及传递,以便更好地改进应急管理工作。例如通过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反馈问题学生信息,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团委和学工处老师、专职(兼职)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等基层信息员收集突发事件信息,确保学生群体当中的心理危机信息、危机征兆信息快速、及时地传递,加强预警信息的甄别与预报。其次是编制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工作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尤其是综合预案,建立事故灾难预防预控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与完善,尤其要对于一些易发、多发、危害大的突发事件,比如地震、火灾、洪水、食物中毒、传染病、重大交通事故人身伤害等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狠抓落实,建立综合预防体系。尤其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安全网,一旦发现危机征兆,及时预报预警与预控,立即派调解员、心理咨询师、扑火队员、专业医生、宣讲员、安全监督员及专业队伍等进行前期预报与预控,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可控范围内。
3、加强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应急保障主要涵盖人、财、物和技术四个方面。当前主要是搞好高校应急人力保障和资金保障。应急人力保障主要是培养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和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和借助应急专家队伍,加强高校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来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应急资金保障主要指建立突发事件专项保障资金,为高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提供财政保障。建议地方院校把应急资金列入学校财政预算,每年在制定财政预算时预留出处理突发性事件的专项经费。这部分资金不能被其他类别的资金所挪用,也不可以将其列为空头支票。而专项保障资金的额度、用途及最终去向每年必须加入年度预算和年度花销审计中去,务必使专项资金的流动透明化。并且建立相对应的资金追查监督制度,来规范学校对于这部分资金的用途。由于地方院校建设资金非常紧缺,当应急保障资金仍然不足时,地方院校可利用自身优势,向优秀校友、合作单位等募集资金。财政资金和筹集的资金可以用于两方面的建设:应急项目建设资金用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设施、技术平台的建设、应急活动项目的开展、培养应急方面的专业人才、应急专家的聘用费用、应急物质的储备库建设;应急准备资金用于日常应急情况下的应急队伍启动,应急指挥协调动员,应急常设机构日常运转,现场救援,应急生产启动、应急物资装备采购、应急物资调运所必须的费用,借调非高校设施设备的费用,对受伤人员的治疗、生活救济补助等等。加强地方院校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物资基础和人力保障。
4、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法规体系。目前适用于地方院校的应急管理法规有《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以及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卫生部颁发的《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处理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目前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呈现出多头分散立法,系统性不够;应急法制协调性有待加强;立法层次相对较低、应急法制严密性、前瞻性、实效性有待提升。具体从立法内容来看,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存在条文简单、内容粗略、结构不合理、可操作性差、各类应急法律、法规不协调等缺陷,对地方院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与应对十分不利。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立法的路径选择有两条。一借鉴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立法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将一些行之有效的理念与制度移植、改造与借用过来,完善我国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二及时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将行之有效的办法、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发展。通过对各单行应急法中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原理、制度等进行科学研究,对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内在统一、体系完整、内容科学、配套有力的高校应急管理法规体系。当然地方院校突发事件既带有一般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既要遵循一般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法的规定,又应遵循特殊的法律原则与规定。因此当前应优先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详细研究、分析、界定高校突发事件的各种类型、级别与演化趋势并针对这些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处置办法与配套制度。边实践边摸索与实验,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与应用,待社会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可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此基本法为基础,单项法规、地方性行政规章为配套补充,逐步健全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
5、加强公共危机教育体系建设,让更多的师生掌握救灾及自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加强高校公共危机教育,建立应急培训规划、应急培训机构、应急培训体系,通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培训演练来提高地方院校管理者、全体师生和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通过对地方院校全体人员危机意识的灌输,提高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而良好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救生技能离不开良好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定期组织全员参与的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演习,增强高校应急机构对突发事件的预报、预控与处置能力。地方院校须极为重视应急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突发事件宣传教育活动,让自救和紧急应急管理新理念深入人心。因为公共危机教育的普及有利于高校应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公共危机教育重点工作应该是实战演练,离开实战演练,都是花架子,好看不中用。针对地方院校多发、易发、危害大的突发事件,每年进行一次全校范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演练,这有利于检验决策人员和参与人员的应急能力、各项支撑条件的保障能力。当前的重点是逐步使大学生能训练有素地应对各类高校突发事件,这是公共危机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属。因此特别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文化教育,增强抗灾救灾的意识,做到听从指挥,临危不乱。更高的要求就是普及救灾和自救知识,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救灾与自救知识与技能,做到突发事件面前从容应对。除此之外,地方院校所有辅导员都需接受过专门的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训练;地方院校医院工作人员需推行突发事件人员伤亡急救证培训,地方院校的管理者也要参加应急管理的专业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永理 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 胡税根 余潇枫等.公共危机管理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汪大海.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于艳玲.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