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航空产业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27
0 引言
2013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671.7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5397万人次,货邮运输量561万吨,已跃居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和发展潜力最大的航空市场。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旅客运输量达到4.5亿人,民航院校在校生达到6.3万人,规划要求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不同要求,民航院校要合理确定发展定位,集中力量办好民航特色专业,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规划强调全面提升民航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无疑需要航空电子商务人才的支持。从目前的文献来看,鲜有关于航空电子商务相关的文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如果不能尽早明确航空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已有电子商务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中入手,通过调研与分析,结合航空产业背景,探索与研究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航空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新思路。
1 航空电子商务专业分析
国际航协IATA认为航空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互联网、自助在线服务设施等在个人、公司之间从事客票、货运销售业务的行为。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改变了传统模式,转向由顾客驱动的经营模式,未来航空电子商务的趋势是在各个接触点上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接触点包括寻找信息、接触客户、形成交易、提供服务和持续关怀等五个层面。通过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社交网站、邮件营销以及RSS新闻订制服务吸引用户,并通过对用户的偏好、个性、职业、国别等方面的分析提供定制化服务,如身份识别、手机值机、行李托运等方面的服务。通过意见反馈、终身关怀、满意度调查等措施来保有忠诚客户并吸引新客户。
从以上描述可以得出航空电子商务细分的岗位包括:民航网络营销、客户服务与管理、民航网站设计与建设。经过岗位分析结合本院及专业优势资源,我们重新制定了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航空公司、机场、民航呼叫中心、航空旅游网站和其他电子商务公司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电子商务专业领域方向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具备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民航商务和管理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能力,从事航空客户服务、航空营销管理、航空旅游产品在线营销、民航服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优良专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因此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多;研究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外延及构成要素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等,同时也研究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如产学研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等。而我校总结提炼的“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方向。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之后 ,我们分别从课程体系、人才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对航空产业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
2.1 突出航空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根据“工学六合” 的要求: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经过市场调查与岗位研究,结合本校资源我们得到了航空电子商务的主要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构建了航空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能力素质模型。课程体系中加入了航空特色课程,如民航概论、航空服务与管理等课程。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运用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构建学生电子商务整体的知识体系,保证知识的广度;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专业拓展技能是对电子商务某方面技能的继续深化,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体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保证课程结构的多样化;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实际工作情境为依据,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2.2 重视培养手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手段是指人才培养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不贬低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也不过分抬高新方法的运用,要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教学方法的依据。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和经验,采取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1)案例教学:根据部分专业课程的特点,可以将同学们熟悉和喜爱的电子商务公司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获取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多与学生分享电子商务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行业憧憬,转化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2)项目教学:项目教学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将课程任务分为几个相互关联的小项目,从具体的电子商务网站策划、网页布局与效果图制作、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动态页面的制作到最终网站的测试与,重视中间产物,杜绝学生搭便车与抄袭行为;另一方面得到有形的最终成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现场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中,可以依托免费的成熟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进行现场教学。如《网店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师或学生自己寻找货源,创建淘宝网店,以原有课程为基础,利用学校机房,分阶段集中教授商品图片处理、网店装修、商品推广、店铺营销、数据分析的方法,在课外学生独立经营网店,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课内集中处理学生遇到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问题。课程结束后,以网店装修、店铺经营状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
2.3 以人为本,能力为重,构建考评体系
在人才培养评价上,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充分考查学生知识理论、实践经验、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各个方面,每个指标设计合理的权重;采取多人参与考评的方式,营造公平合理、公开公正的考评。在各门课程的考评上,我们可以利用课程特点,以上机考试代替纸质考试,以实践替代考试。对于网站建设、网页设计方面的课程可以以学生成果作为考核依据;对于网店经营课程,可以将网店经营状况作为打分依据;对于顶岗实践,可以让企业参与打分。
2.4 夯实基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是办好专业的基础。引进高水平中青年教师,重视师资队伍的专业特色、学术水平,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保证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方向,提高实践水平。
2.5 成立专家委员会,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专任教师承担了专业95%以上的教学任务,但是80%的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之后进入教学岗位,企业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基本没有,对于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行业规律很难准确把握。而企业专家,实践经验丰富,专注电子商务某一方向(如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网络客服等),能够较好地分析和把握发展行业方向。所以成立由专任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方案,每学年举行一到两次专业委员会议,分析行业前沿、市场动向,就业热点,共同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专家在校内举办讲座,鼓励学生与专家沟通互动;加强企业专家与学校及学生之间的联系,为企业举办宣讲会和招聘会牵线搭桥。
3 结论
电子商务专业普遍面临“需求旺、就业难”的矛盾,而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作为以航空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航空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加快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本文以学院提出的“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制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并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评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保障等几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
本文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航空产业航空产业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用航空局. 201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OL].2014年6月23日,http:///I1/K3/201406/P020140623612275082363.pdf
[2] 中国民用航空局.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OL].2011年5月10日,http://.cn/newsshow.aspx?idnews=169135
关键词:空乘专业;专业技能抽查;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38-01
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专业技能培养。为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突出加强技能教学中心地位,湖南于2009年全国首创实行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目前已完成40个高职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三年来已有2544名学生接受了抽查。专业技能标准引领湖南省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指引着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
一、空乘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要求
湖南省空乘专业技能抽查标准是2013年6月完成制定,开始实施。题库共有40套试题,试题主要构成如下:
二、抽查标准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湖南省空乘专业技能抽查标准,比较全面的体现了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空乘人员岗位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工艺。对于规范湖南省各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技能的培养训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空乘专业学生就业有其特殊性:学生成为空乘人员前,必须经过航空公司的多轮面试选拔。选拔的重点是职业形象、形体、中英文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就是说,学生所掌握的航空运输基本常识、基本的客舱服务技能对学生能否成为空乘人员的影响并不太大。学生一旦通过面试成为准空姐、空少后,航空公司对入职新手会进行1-3个月左右的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并且,航空公司的这种岗位专业技能培训设施的造价是相当昂贵的,一般的高职院校无法承担。这就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思考:高职院校到底是按照抽查标准也就是航空公司新员工技能培训的标准培养学生,还是按照航空公司面试标准培养人才?正是基于这种特殊性,湖南各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教学各具特色:比如,有的学校突出学生形体、形象的塑造,艺术类课程占专业课程的多数比例;有的学校注重学生沟通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大多数。
三、高职院校的实践
面对上述问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积极探索专业技能抽查下高职空乘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新途径。
首先,结合学校办学优势,确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该校空乘专业隶属于外语学院,因此,民政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提出面向国外航空公司,提出了国际化空乘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结合航空公司面试要求和就业岗位要求,科学地界定了该校本专业核心能力。创新性的提出核心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再次,理顺技能抽查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湖南省技能抽查标准是对全省的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把标准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以此为依据,构建基本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但是,面对人才市场,学校应打造专业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有校本特色教学模块融入到课程体系。
最后,创新教学质量提升途径。该专业根据各专业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教学质量目标测试方案。建有测试题库,含试题30套。题库涵盖本专业主要知识点、技能点及职业素养。测试对象为大三学生。学生名单由教务处统一随机抽取。试题主要构成部分:
1、专业技能考核项目(50%)
笔试部分: 第一模块,专业英语知识模块,共25分;第二模块:民航基础知识模块,共20分;第三模块:
案例分析模块。主观题,共20分;实操部分:第一模块:中英文播音模块。主观题,共20分。第二模块:情景题模块。主观题,15分。
2、学习能力考核项目(30%)
3、创新能力考核项目(30%)
由此可见,该校教学质量目标测试方案,融合了省级标准和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对专业教学的指导更具实际指导意义,培养的人才特色鲜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1、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是经成都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民航空中乘务、航空地勤服务、民航安全检查、航空物流、航空旅游等相关人才培养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空地勤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2、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拥有设备较为齐全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形体训练房,篮球场,活动场,教学实训场地,是众多学子学习和成材的理想之地。
3、学校比邻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文化氛围浓厚,无论是在教育资源的共享上,还是在科研成果为我所用,都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4、作为西部民航系统唯一一所航空类中等职业院校,设置了与之相适应的各类民航地勤、空中乘务、航空旅游、物流人才培养专业和培养方案,无论是在办学规模上,还是在办学效益上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和全面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快递;航空物流;人才培养方式
一、我国高职院校快递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快递业虽属于物流业的一个分支,但其相对于上述以运输和仓储为主要内容的一般物流管理来说,在管理的内容、方式、理念及运营模式上又有很大的差别,专门针对快递行业进行专业(方向)设置的高校和相关研究很少,更没有针对航空快递人才的专门培养,因此,目前我国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是不能满足快递业发展需要的。另一方面,从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并不满意。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往往无所适从,还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但当这些毕业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后,他们又会另谋高就,这样就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企业宁愿招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因此,我们高职高专的快递方向教学必须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加强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重复培训成本。为满足快递行业准入、持证上岗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快递业务员职业标准的“高级”等次要求。可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主要面向快递企业的一线岗位,培养具备快递揽收、派发,快递市场开发及维护,民航货物运输、空运板箱操作、航空快件清关处理、快递信息汇总分类及统计分析,快递跟踪、查询,快递客户服务与管理等技能,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航空快递行业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实践探索
1、创建符合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特有工种需要的“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与联邦快递、南方航空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航空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了基于快递与民航行业标准、符合航空物流快递方向特有工种需要的 “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高职航空物流专业航空快递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8546”(8大职场文化素质+5项核心专业能力+4种专项拓展+6个岗位适任训练)递进式能力板块化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体系,制订了“课证一体、中外融通”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了以民航快递运输对象、配送工具等为载体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学习情境,开展了课内专业项目操作实训、课外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创新技能实训和企业现场教学的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新形式。
为了保证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确实达到行业标准、符合行业岗位任职资格、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人才实际需要,具有职业范围覆盖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率高等特点。项目建设期间,项目组成员围绕航空物流企业特有工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需求,通过人才市场、报纸招聘广告;网络搜寻;行业协会――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要求、年鉴;企业、高职院校问卷调查;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学校调研等六个途径(见图1:六步调研循环图所示),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调研分析,获得了人才现状与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国家、行业和地区有关政策分析;具体行业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分析;就业、择业岗位分析;有关行业标准、职业岗位任职资格分析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分析等方面6方面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分析,尤其是按《中国职业分类和代码》和职业岗位任职资格能力要求,全面解析了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主要对照明确齐全的IATA/FIATA国际货运销售人、民航国内/国际货运上岗资格(CATA)、IATA/DGR、英国皇家(美国注册)物流师等国内外行业标准和民航货运员、助理物流师、报关员等国家职业标准,并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航空物流各环节的行业标准深度融合,专业学习过程与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整合,学习能力培养与工作能力养成相一致,率先垂范了符合航空物流特有工种需要的 “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实施 “8546”(8大职场文化素质+5项核心专业能力+4种专项拓展+6个岗位适任训练)递进式能力板块化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体系。
建设期间,项目建设团队与行业企业专家、岗位能工巧匠共同分析了现代航空快递行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针对专业面向的航空快递、民航货物运输、报关、物流配送和货运营销5个核心职业岗位构成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解构工作过程,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确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范围――行动领域,再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最后转换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情境,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即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专家的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合理序化学习领域。通过课内职场文化素质教育、增设课外创新活动课、社会调查实践、技能大赛、聘请院士进校园、组织学术讲座和报告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在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本土根基,道德高尚、责任感强、知识丰富、完整健康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最具竞争力的能力,是进入职场的敲门砖,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实现本专业学生顺利就业,依据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五项核心专业能力,开展了课证一体、中外融通的专业技能板块课程体系。目前,中国航协的国际货运上岗证和国内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快递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行业,是一个高增长的竞争性行业。但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快递业,人才培养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根据航空快递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特点,结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最终,真正航空快递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职业院校、快递企业以及快递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界的不断共同努力,才能越来越满足我国航空快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融合
[作者简介]朱厚望(1964- ),男,湖南临湘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管理。(湖南 长沙 41012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24-02
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流通、服务等工作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首次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随后,在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要求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这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就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提高到了制度层面,延伸与提升了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其合作状态,推动校企合作由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关于融合,被誉为“世界第一经理人”的美国GE公司原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真正独特的方面在于这些企业在通用电气的融合,它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追求共同的目标,对共同的价值观有着坚定的信念。正是这种互相学习文化和这些价值观,使通用电气不仅仅是各个部分的一个简单组合体。”
一、思想观念更新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前提条件
第一,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校企合作、融合发展的理念,是深化校企合作、对接行业企业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校企合作徘徊在低层次、低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把二者的融合建立在单纯“资源互补”的认识基础上,把二者的融合看作显性的表象关系,把推动二者的融合看成是学校或者校企双方的事情。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将由人财物方面的互相支持,发展到影响对方制度层面的问题,即通过外因导致对方的内因起作用,引起对方质的层面即制度层面的变化等深层次的内容。看不到这种质的转变实际上从理念融合到制度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第二,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意义。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密切相关,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而校企合作正是职业教育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本途径则是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的必然逻辑要求。
第三,深刻理解融合的内涵。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和最根本的要求就在于产学结合,要对接产业、对接行业、对接企业。融合式发展的内涵包括与产业深度融合、与行业深度融合、与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是硬道理,以笔者所在的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长沙航院”)为例,发展的本质就是要看是不是与航空修理系统实现了融合式发展,是不是抓住了服务装备修理能力建设这个核心。
第四,牢固树立服务企业的理念。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了解企业需求,始终将如何为企业服务作为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企业需要、实用、满意的人才,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经营和管理带来实际效益,从而吸引企业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从而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二、四方联动机制创新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动力系统
目前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学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系统化的共识,并且缺乏必要的机制和体制作为强有力的动力系统推进实践性的校企合作的融合发展,因此,必须要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层次合作,建立起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
第一,政府统筹扶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凸显出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应起到主导和统筹作用。政府应充分行使行政杠杆职能,设立专门的合作协调或管理机构,利用政府在政治力量和资源配置权上的优势,协调参与主体间的多元利益需求和矛盾,统筹职教资源,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保障合作渠道顺畅;通过专门立法,或修改《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从法律上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等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设立导向性和调节性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校企合作投入,促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第二,行业协调指导。行业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2011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对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协调指导作用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应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赋予更多的管理权限,解决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难,解决“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等机制问题,如成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理清工作职责、牵头制定相关标准、整合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等,积极引导和鼓励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第三,企业积极参与。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行业主管协调下,企业要认识到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利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从而激发合作热情。一是设立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明确其工作职能和具体任务。二是结合生产需求,与高职院校联合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培养企业急需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建立完善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联合学校培训企业员工,推动广大员工参加培训。四是利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优势,组建技术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攻关、联合开发等合作。
第四,高职院校不懈努力。组建校企合作专门网站、信息资源库、设立校企合作论坛等,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各方的相互沟通与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把企业现场专家吸纳进来,把企业先进的理念、技术、文化引入学校,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建立健全校企深度合作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使校企合作有据可依、有规可循;拓展为企业服务的领域,为企业排忧解难,使企业真正感觉到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注重文化交融,通过交流、讲座、培训、展示等活动,使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渗透,从而从文化层面上促进校企长期深入合作。
三、共同培养人才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核心内容
第一,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长沙航院背靠航空修理系统这棵大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天然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和抓手,进行了实践。具体来说,在每年上半年召开航空修理企业专场招聘会,从大二学生中选拔优秀者,经工厂与学生双方洽谈,达成就业意向。进入大三后,按工厂分别组建相应的“订单班”,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由长沙航院和工厂根据工厂所修装备的型号和要求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和机型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特别是实训教师更多地由工厂专家担任。把工厂的发展历史、管理理念、企业文化、质量管理和有关法规等个性化的内容作为必修课开设,结合工厂的管理制度制定“订单班”的管理制度。通过多个方面的措施,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延伸到工厂,把工厂的新员工培训提前到学校,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了解工厂、熟悉工厂、认同工厂,将来这些学生到企业去工作以后就能更快地适应工厂,更快地适应岗位,更好地为工厂服务。
第二,积极推进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的教学建设。长沙航院针对现行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度不高,紧贴航空装备修理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特色专业尚未真正形成,对航空装备修理技术发展的服务和支撑作用远未实现等问题,提出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一是重构专业和课程体系。紧贴航空装备修理技术和航空修理企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按照与工厂对接的原则重构专业、建设专业。陆续停招一些与航空修理结合不密切、航空特色不明显的专业,计划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把现有的35个专业整合为航空特色鲜明的二十个左右专业。与工厂共同研究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工厂岗位和岗位群的任职资格要求,重新构建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二是以项目建设带动专业和课程建设。通过申报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重点项目推动专业建设。通过类似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这样的重点项目,打造自身的品牌和声誉,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锻炼教学队伍,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资助与支持,有效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通过专业建设牵引和带动学院的内涵建设。在重构专业体系时,通过专业建设牵引和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场地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真正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推动内涵建设。
第三,积极推进以“双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大从工厂引进的力度。长沙航院从企业聘请了16名厂长(董事长)为客座教授,并与工厂达成了聘请兼职教师的意向,在与工厂共同重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新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要求完成兼职教师聘任工作,使航空类专业来自工厂的兼职教师达到50%。二是改革专业教师岗前培训的模式。2012年招聘的航空类专业教师分别按专业送到相关航空工厂或企业对岗跟学,与工厂的新进员工同吃、同住、同学习,一年以后经工厂和学院共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成为正式教师。今后,所有从高校聘用的应届毕业生都会按此模式送到相应工厂进行对岗跟学。三是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从2013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选送12名教学系统中层以上领导和优秀的专业(课程)带头人到国外进修学习,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最新发展动向,开阔眼界。所有在岗专业教师每5年要送到相应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到半年的对岗跟学,跟踪航空装备修理技术的发展。同时,积极与工厂协调,争取支持,选拔部分科研能力比较强、专业扎实的骨干教师参与新机建线、新装备试修和科技攻关,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3~5年的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既熟悉航空装备修理工艺,又熟练掌握装备修理最新技术的教学名师、大师,使学院既能培养合格的装备修理人才,又能为装备修理技术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四、利益双赢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最终诉求
目前的校企合作关系设计多以强调学校获益作为基础,而企业利益没有被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严重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要走向深度融合,就必须在合作过程中努力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让利益主体在校企合作中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双赢的双重目的。
高职院校与企业既具有天然联系又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天然联系是指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企业则是使用人才的地方。正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构成了两者之间的天然联系,但这两者的利益诉求又不尽相同。高职院校的核心利益诉求是通过校企共同开发专业、制订课程方案、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高、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企业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此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也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利益诉求。企业的核心利益诉求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因素更多地进入学校、进入教学、进入学生,让学生完成企业员工前期的培养培训工作,引进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其所用,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外,通过高职院校的智库服务以及与高职院校互动过程中的品牌铸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实现企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利益诉求。因此,学生成才和企业发展是校企双方利益的交集点。明确了校企双方的利益交集点后,作为合作主体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就可探索建立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及校企合作的成果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以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和双方利益诉求的最终达成。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结合”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发展成为“校企融合”。校企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的引导、法律政策的制定、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又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机遇,改革创新,勇于实践,构建一个校企合作面广、层次深,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设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互利互惠的崭新合作模式,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姜剑国,汤石华.融合――产学研合作的创新[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朱兆平.从企业需求角度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