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

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

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应用

中图分类号: 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上涨,工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机械制造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引起了机械制造业内部的不断革新。在广阔的全球市场上,机械制造厂商数不胜数,而真正能够在行业中立足的却不是很多。机械制造厂商们要使自己的企业能够得以长久的发展,就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将自己的企业放到全球市场中去,增强自己的竞争意识,不断对企业进行改革,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企业家们应该看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具有市场眼光,不断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实现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提高机械生产的效率。抓住全球的发展态势,具有战略眼光,这是一个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企业能够走得长久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1、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1、1自动化技术还比较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自动化技术特别是数控系统等传统机构限制了多变量智能化的发展,无法根据外部的干扰和随机因素对动态实施调整,以致于我国现代数控技术严重脱离了社会发展轨道,严重制约了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因而,加快自动化发展步伐非常必要。

1、2自动化技术应用领域比较狭窄

当前,我国的自动化技术运用领域仅限于数控系统的传统模式,机械制造厂生产的产品无论在质量还是性能上都与当今的高新产品有着很长一段距离。例如,生产的产品机构比较单一、制造工艺比较粗糙;设计方法上也比较落后,精确度较低;有些机械制造厂的制度相对落后,科研开发能力比较弱,缺乏技术的支撑等等,都导致了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范围比较狭窄,没能够得到有效地推广,进而影响了整个机械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

1、3自动化技术相关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人才是一个企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因素,是保证一个企业正常运行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目前,很多行业中都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尤其机械制造行业中,优秀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一方面在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光有理论知识,而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对实际操作中的具体事项了解不多,尤其在机械制造行业内,操作人员如果没有牢固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很难保证整个生产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机械制造产业对人才的管理不够合理,没有规范的管理措施,也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制度,因而,使得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严重影响了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运用。

2、提高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相关办法

2、1加强对机械制造产业中自动化技术研究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作为一项一体化的综合性系统技术,主要朝着精密、工程技术和高自动化技术的方向发展,从而大大提高机械制造产业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强对机械制造产业中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必须合理地进行人员的调配,将管理者、设计者、制造者、服务员以及用户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必须将获取信息、表示信息、处理信息以及操作信息连接成一个整体,组成一个有机的管理与控制体系,从而实现信息集成的效果;第三,在产品开发的全过程中,将各类学科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库和方法库,以便知识的提取和灵活运用。

2、2不断拓宽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由于当前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不够广泛,严重阻碍了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拓宽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首先,现代数控可以采用带高分辨率的绝对监测系统,对机床的动静态特征进行有效地改善,从而实现机械制造业的高效率、高速度和高精确度的关键性指标。其次,通过采用模块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在不同的生产流程中,利用群控系统使物流、信息流进行自动调整动态。再次,可以利用科学计算可视化对数据进行高效处理,让信息通过包括文字、语言、图形、图像以及动画在内的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拓宽自动化的应用领域,降低机械产品的设计成本。最后,进行智能制造技术的开发,通过知识工程、计算机软件制造系统和机器人技术,对技术工人的技能和专家知识进行建模,保证机器人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小批量生产。这种智能制造技术能够对机械生产进行有效分析、判断、推理、构思以及决策,因而可以大大节省体力和脑力劳动,实现智能化生产。

2、3加强人才培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以雄厚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以外,更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做好人才培养就必须抓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不断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通过录用高素质的技术研发人员,并对其进行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以及创新意识考核等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研发人才队伍,为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打好基础;其二,企业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来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推动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例如,实行人才奖惩制度,对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加强科研技术设备的完善,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而推动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广泛运用。

3、结语

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加快机械生产的步伐,实现机械生产的全面自动化,这是当下机械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技术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更是对机械生产提出了新要求,机械生产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灵活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广大的市场需求。通过以上对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机械制造对技术要求较高,由于传统机械生产模式的影响,自动化技术还未能够得到全面运用和发展,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也比较缺乏,严重影响了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推广,因而,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品得不到提高。这就要求在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技术运用过程中,不断加强对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拓宽自动化的技术的应用领域,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进而实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灵活运用,提高机械生产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孟雄.浅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J].中国科技博览,2012,(10):51-51.

[2] 刘洋.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7.

[3] 白玮.浅谈机械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6).

[4] 王英.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J].科技传播,2010,(24):40,6.

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桥式起重机;事故原因分析;故障

0 概述

起重运输机械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实现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减轻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工具和设备,但是,起重工机械在作业过程中由于违章作业和安全检查不够,也常常造成较大的人身和设备事故。在冶金行业中,广泛使用了桥式起重机。据统计,在冶金行业中,由桥式起重机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占总事故的30%以上,为确保生产安全,本文为就桥式起重机常见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提供事故预防参考。

1 桥式起重机常见事故的原因分析

1.1 操作者的原因

桥式起重机属于特种作业设备,起重司机要接受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相应操作证后方可独立操作。无证操作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由于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遇到异常情况不能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很容易造成事故。另外,有些操作者虽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由于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工作责任心不强、精力不集中、疲劳作业或对设备和作业环境不熟悉等因素,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1.2 指挥者的原因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应按照国家标准GB5082-85执行,起重工(指挥者)要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相应操作证方可参加起重作业,一般桥式起重机均采用手势加哨音配合指挥,除特殊情况外司机应只听从专人指挥,打手势不戴手套或戴手心手背不同颜色的手套。在日常生产中,指挥信号不明确、指挥信号不统一、上下配合不协调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1.3 违章作业原因

据统计,桥式起重机事故当中,5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作业造成的,虽然国家颁布了《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程》,各冶金企业也根据自己的实际作业过程制定了各自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技术操作规程》,但在实际作业过程中,违章作业时有发生。这其中包括起重司机的违章作业、起重工的违章作业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违章作业。从实际发生的事故不难看出:违章作业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1.4 机械故障原因

桥式起重机的作业任务是依靠机械传动来完成的,机械故障不仅影响起重机的正常生产,而且常常引起人身伤亡事故。根据对桥式起重机机械故障的统计,机械故障多发的零部件是小齿轮、轴承、车轮、制动器、钢丝绳等。小齿轮常出现故障的情况是:轮齿损坏;轮齿磨损;轮辐轮圈有裂纹;键损坏等。轴承常出现故障的情况是:轴承产生高热;工作时滚动轴承响声大;轴承卡死等。车轮常出现故障的情况是:轮辐、踏面有裂纹;主动轮滚动面磨损不均匀;轮缘磨损等。制动器常出现故障的情况是:不能刹住货物(断电后溜车);制动器不能打开;在制动器上发出焦味,制动带迅速磨损;制动器易于脱开调整的位置等。钢丝绳常出现故障的情况是:打结;断股;断丝;磨损等。因此对这些零部件必须定期检修,保养,从而减少因机械故障造成的事故。

1.5 电气故障原因

除机械故障外,电气故障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出现故障较多的电器是接触器、控制器、集电装置、制动电磁铁等。接触器常出现的故障是:动、静触头烧在一起;线圈断电后动铁芯掉不下来;接触器工作时噪声过大等。控制器触头也可能烧连在一起,有时定位机构发生故障使控制器扳不动,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事故。电路故障,定子电路有时出现单相接电,这时电机不能起动,并发出“嗡嗡”声;短路故障都伴有“放炮”现象;转子电路短路不发生“放炮”现象,需要仔细检查。控制电路常出现的故障是合上保护箱刀开关,按下起动按钮时主接触器不动作。

1.6 安全装置原因

规程指出,起重机必须装有齐备而灵敏的安全装置。制动器、各限位开关、舱口开关必须灵敏可靠,防护罩、栏杆必须齐全。但在起重机械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些起重机安全装置配备不齐全;也有些职工为了作业方便,人为解除安全装置,导致事故发生。我公司曾经发生这样的事故,职工人为把舱门开关去掉(把线路连接起来),师傅上车检修,徒弟开车,结果把师傅脚碾伤。如果不是人为去掉舱门开关,起重机上有人,起重机是不能起动的,也就不会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按照规定,安全装置一定要齐备、可靠。

2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追求,也是企业永远的难题。希望通过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或杜绝同类事故的发生,对生产多一份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轴加工 技能等级证书 技术能手 蓝领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76-02

近年来,我国数控机床的操作工短缺多达60万。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南方较发达地区,对数控应用人才更是求贤若渴,许多企业纷纷高薪聘请数控专业人才。面对当前职场对数控技能人才需求的现状,职业学校无论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还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都没有理由不去培养数控技能型人才,大量职业学校开设数控专业也是水到渠成、大势所趋的事情。但几乎没有几所培训机构开设数控多轴加工的培训这样的培训课程。如何在学校当中开展培训是急需攻关和探究的问题。而技工学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如何培养数控多轴加工的高技能人才也是长期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何实施和培训以及教学方法上更应值得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国内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任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其技术和装备水平,为发展高新技术及实现产业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

目前二轴和三轴的数控技术的研究和教学都处在比较成熟的阶段。而四轴、五轴等多轴数控技术的教学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原因是:(1)成本高,场地大。(2)对参加教学和培训的教师或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非常高。(3)目前,国内对多轴数控技术的教学还不是很多或者说还不是很系统和规范。特别是目前国内的大型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数控多轴加工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依靠外企或国外的设备提供者提供的培训。

笔者针对上海目前的数控培训,特别是多轴以上的培训作了一些调查。主要是在一些有较高知名度和国家级重点学校以及一些大型企业进行调查。具体调研的学校有:大众工业技术学校、工业技术学院、第二工业大学、石化工业技术学校、李斌技师学院等。企业:上海汽车制造厂、上海烟草机械厂、上海机床厂等。

一 数控专业培训的现状分析

1.数控专业的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高职、中职等教育机构中,针对数控方面的专业主要有机床数控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工艺设备等。而这些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数控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原理以及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D/CAM、UG)等。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一般包括:金工实习、电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上机实习、数控编程实习、数控机床加工实训、CAD/CAM应用软件实训、毕业设计等。我国机械、机电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近几年虽有所改进,但仍相当陈旧。学生所学知识并不是用人企业所需要的,而用人企业所需要的课程学生又没有学习。例如,机械专业的金属切削机床、机械设计、机械零件课程,至今仍在讲授传统的“三箱”和齿轮设计。而数控机床已广泛采用滚珠丝杠、滚动导轨、换刀机械手和伺服系统,“三箱”和齿轮已降为次要位置。又如,机械专业开设的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目前仍然是讲授传统刀具和传统加工工艺。而在数控加工上,一次装夹,即可完成粗精加工。因此,数控加工的刀具和工艺不同于传统刀具和工艺。又如,机械专业学生的金工实习,其主要内容至今仍集中在传统的车、铣、刨、钳操作方面,而企业急需的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修的培训,因无实验条件,只能依靠讲授理论,效果很差。

在数控培训方面,很多学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操作方面。事实上,作为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操作非常简单。用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精通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模具设计、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与联调技术、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工程素质”。这些专业知识的获得,不是靠课堂的灌输,而是要对学生“真刀真枪”地长期实训。各学校由于受到实训条件、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这方面的培训还远远不够,导致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

2.数控技术培训班

目前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在数量和其他方面很难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有关学校在所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授权后,开展了中短期(时间从1周至3个月不等)的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和CAD/CAM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培训班,并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更容易取得用人单位的信赖。

参加这种培训的对象,大部分是有关企业组织的在岗职工,目的是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对新技术的应用技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也有准备求职或跳槽的人员,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从这些参加培训的人员结构上不难发现,他们主要是为今后能更好地找到一份工作或者是为了能在以后不被企业所淘汰。而数控加工的高端人才的培训就很少,也没有相应的学校或单位有这样的培训。

3.学校或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基本上每个学校的数控教学师资队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数和知识结构的缺乏。

目前,各级职校的师资队伍的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偏低。据统计,我国高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学历以上的高职教师比例只有7%。现在各学校的数控教师主要是从各高校机械或机电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讲授数控专业的理论课没有问题。但由于数控技术专业是一种新专业,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教师很少。特别是能承担数控多轴加工的教学、实训指导工作的老师就更少了。

为了尽快提高高职、高专数控教育教师的工程素质,希望由教育部组织,委托有能力的单位来承办“机械工程领域(现代数控技术方向)骨干师资工程硕士班”,以弥补这类人才的严重不足。

4.数控实训设备条件严重不足

前几年,各学校对数控技术所归属的机械、机电专业的投入力度非常有限,各学校的数控实验室的数控培训设备非常有限。近年来,由于数控人才的需求推动,各校均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有的是规模大、设备种类多的实训中心,也有设备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的实验室。但在数控多轴(四轴、五轴)的设备上的投入就相对较少了。一方面,这些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这些设备如引进后还要组织人员去国外进行培训,企业或学校花了人力和财力还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而数控多轴加工的教学和培训,需要有一定的数控专业知识、数控专业英语、编程软件的应用等,又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因为多轴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加工的刀具等,要应用编程软件自动编程。

二 对策

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轴加工的数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只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的“蓝领层”人才的比例将逐渐下降,而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应用CAD/CAM、MasterCAM、Pro-Engineer、UG等自动编程技术,具有一定的数控设备维护维修技能的人才需求将会日益旺盛。

第一,在如何进行数控教学方面,应从目前的教学对象上加以调整,如在大学、高职等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教学,进行一些有关多轴数控技术的理论教学,因为大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专业知识也比较扎实。在这些学生中开设这类课程既弥补了目前这类专业教学内容上的单一化,又为社会和企业增加新的技术能手。

第二,在教学培训中也应该从目前的数控基础教学中,增加数控多轴加工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

第三,在多轴数控加工技术的教学上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在数控专业的编程能力上,加强自动化编程及编程软件的应用。(2)特别是模具专业更应注重零件的造型设计与加工,这就更应从数控多轴加工培训方面着手。(3)整合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各个学校和大型企业现有的设备。(4)也可利用目前发达的网络进行网络教学。(5)应尽量联合大型企业进行产学教研的合作。(6)在软件方面应注重老师的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在数控多轴的教学上更应该加强编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第四,还应该有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大力协助。即在教学经费上、设备上、教学软件等,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晓鸣、刘奇珍.多轴加工数控仿真模拟技术应用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2(7):10~14

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

2005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中40余名学生被录用企业送往挪威、德国和新加坡等国继续接受机电一体化专业培训,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2006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也早早被企业抢聘一空。针对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优势,我们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论是:得益于我校在办学之初对开设该专业而进行的可行性企业调查;得益于学校的开放型办学理念;得益于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也得益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下面笔者就我校的实习、实

验设备配置和利用现状作浅显的分析。

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首先考虑的是减少设备投入的盲目性,考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的接轨,考虑实习、实验的经费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实习、实验的教学功能要求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我们着重考虑了学校实习、实验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的有效接轨,力求学校实习、实验的环境氛围接近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氛围。例如,对实习、实验场所的安排与配电方案的论证,我们充分听取企业专业人员的意见,结合现代物流设计方案和教学实习的需要,分别设立了传统机械区、装拆区、数控区、技术准备区、技术讲解区等。对实习车间的配电方案则从科学和安全角度出发,经过反复调查和论证,采用了配电线路的桥架化,使实习场所更接近于企业生产的环境。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内涵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在企业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其中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施合理配置有着密切关系。无锡新区高新企业的优势在于自动化程度较高,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维护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在培训和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舍弃传统机械设备的配置,而盲目地增加高新技术设备投入;对学生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维修、维护的技术能力,而且还需加强自动化控制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校配置了钳工实习区和装拆实习区。同时,还配备了新区企业中自动线和自动机的常用控制系统,如西门子PLC控制系统、日本欧姆龙PLC控制系统,在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技术的能力。

企业设备、设施的现状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化配置我们从企业调查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无锡地区数控系统一般有两大系统(即西门子系统和法那克系统)。所以,在购置数控设备时,考虑添置西门子系统,适当添置法那克系统。并且,依托这两大系统有效、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同时根据企业数控设备以加工中心为主的特点,适当扩大数控铣床的添置力度(数控铣床需要控制三轴,与加工中心技术要求相近),扩大数控学习涵盖的范围,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可行性

我校当初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时,因考虑资金的投入、教学目标和产学研结合的客观要求,加强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可行性探索。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实现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之一,它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现实特点,而且使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成为可能。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每学期由教学处编制详细的《教学安排表》、《实习、实验工位分布表》和《实习、实验运转计划表》。《教学安排表》是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计划表,其中根据教学大纲详细编制了该专业学生三年中实习、实验周数和具体的时间,这样可根据计划表宏观调控各实习、实验场所的合理使用,使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优势充分体观。《实习、实验工位分布表》是以学期为单位,各实习、实验场所具体工位分布表,也就是在该表的统筹安排下,把实习、实验具体工位落实到该专业的每一位学生。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实习(或实验)设备设施,同时还能使实习、实验设备按小时安排到具体的学生。《实习、实验运转计划表》是某一专业某一班级以学期为单位的实习、实验计划执行表,它应该符合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安排总表。针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教学进度,安排各班教学和实习的时间和地点。这不仅能够满足教学大纲要求,而且还可以满足考工、培训等强化训练对实习、实验设备设施的使用要求。几年来,通过对这些计划表执行情况的反馈,显示出我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与教学过程的运作已成为相互作用、相互完善的有机整体。

学校产学研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实习、实验设备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于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综合性技术素质,这其中的关键是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可靠的师资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大纲外,还与学校的产学研能力密不可分。产学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得益于可靠、完善的实习实验设备,同时产学研工作促进了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有效使用和合理配置,二者在教学平台上具有互动的联系。

1.将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的优势转变为科研优势。建校以来,在努力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门的科研试制小组,从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入手,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案,在改造过程中,合理使用学校资源,充分挖掘实习、实验设备的可利用潜力。数控化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数控故障诊断实验室设备的合理调整,为进一步优化数控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我校先后完成的三台改造数控车床也已经有计划地编入数控实习车间。另一方面,科研立项则注重充实实习、实验室已有设备,着重提高实习、实验设备的利用能力和优化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例如,自动化实验室的机器人实验,由于经费问题,添置的机械手有限,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最少也需6台工业机械手,现存却只有两台,所以机器人科研小组和实习车间有关部门合作,进行了有关机械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将大部分配件制作分解到各实习车间和实验室,在教学计划许可的情况下,纳入学生正常的实习中。由数控车间负责机械部件的制造和安装,由机电控制实验室负责电气控制,由PLC实验室负责程序设计,由自动化实验室负责调试和修正,从前期准备到第一台机械手的试制成功,共动用了实习、实验设备30台套,参与学生48人次,调整实训教学计划两次,该项目进一步优化了实习实验设备设施的配置和利用。

2.生产试制,发挥实习、实验设备合理化配置的优势。我校建校之初,在立校方案的论证中,就明确了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可行性方案,所以对设备设施的配置,已先期考虑了教学生产结合方案的可能性。进入正常教学以后,我们积极开拓适合的生产型项目,与深圳百利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模具制造试验车间,在合理配置设备设施的前提下,满足教学和生产的要求,从原实习车间抽调加工中心、全功能数控车床、全功能数控铣床、电脉冲、线切割等。运作半年来,不仅提高了教师、学生实际技术水平,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的要求,而且通过设备的合理配置,发挥了现有设备设施的潜在优势,一年可为学校创利25万元左右。去年,该模具试制车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合作以来,不仅提高了实习设备有效的运作时间,解决了部分实习经费,而且让学生真实感受了生产中的品质意识和效益观念。合理化配置的实习设备带来教学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第5篇

内蒙古、湖北、沈阳,这是陶钢正2011年12月上旬的日程表。而他的全部工作是飞赴全国各地的风电场,爬上80米高的风塔,诊断、维修风机的大型事故。

“若不是等你们采访,我现在已经在内蒙古了,这周终于可以在家好好过个周末。”在龙源电力的会议室里,年轻的陶钢正像个孩子一样快乐地脱口而出。这个声称从未接受过采访的“空中飞人”只是一名普通的风电工程师。关注到他,不是因为他拿到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奖项,也不是因为他多么敬业,而是出于一次关于风电人才缺失的讨论。

风电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或许这组数据更直观:在中国风电人才培养研讨会上,10年间一直致力于此项研究的西北工大廖明夫教授着重提出,到2020年中国风电人才缺口将在40万人左右,其中高端人才占比高达40%,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相关人才仅为 2000多人,加上其他各层次的培训也不超过5000人。

缺口日益扩大的同时,另一个严重问题也开始凸显:一大批风机即将超过保修期。风机的保质期一般在2-3年,2008年中国开始大批建设风电场,如今,大部分风机运行了3年左右。去年以来,风机着火、倒塌事故频频发生,以至于龙源电力可再生能源开发中心主任吴金城一再高呼,“当前人才的瓶颈高于风电发展的任何瓶颈”。

由于风机生产商只负责保质期内的维修,对风电场而言,未来20多年的运营就需要一支庞大的维修队伍。作为风电运营的龙头企业,龙源电力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专业维修公司。

陶钢正就是在2009年风电大发展时期进入龙源风电工程技术公司的。他依稀记得那次奇怪的面试,因为被问到“是否恐高”,“是否有驾照”,“是否可以接受长期出差”,等等。

其实,众多维修人员跟陶钢正一样,都是单纯学某一个专业出身,比如机械设计、自动化、高压、低压等,没有一个专业是囊括整个风电维修工作的。对于一个一片空白又要求苛刻的行业,到底需要怎样的风电技术型人才?

全新的挑战

陶钢正,机械设计专业研究生。当他的同学们都在钢铁厂画着同一个部件图纸的时候,他却爬上了80米的风塔判断种种突发故障。

站在80米高的风塔前,戴上安全帽,胸口挂上保险绳样式的助爬器,风电工程师们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始了。“什么地方的风机都得爬,我去过零下30摄氏度的哈尔滨,去过风沙肆虐的大西北,也去过酷热的海中小岛屿和沙漠。”陶钢正说这些是每个风电工程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很多高学历的人因为恐高、怕艰苦等种种原因不愿意做风电这行。

在人们的印象中,维修人员多面部黝黑、身体强壮,可陶钢正和他的同事们却跟普通的白领没有什么两样,透着一股学识性的稳重。“这两年公司招聘的基本都是研究生学历的维修人员了。”陶钢正说这是风电行业的新趋势。

看似简单的风机,内部构造是极为复杂的,他涉及的不仅仅是机械原理,也包括各种传动、高低压、自动化、检测等系统知识,而且有些零部件甚为精细。以前,各风场多采取的维修模式是哪个部件坏了就直接拆下来送风机厂维修,维修好再运回来重新安装,这样维修费用和运输费用都是惊人的,一个齿轮箱的小毛病一经拆卸也得额外支出几十万元,吊车费用每天就在2-8万元不等。

相比之前这种完全放任式的行规,高知型技术人才的优势才体现了出来,无疑,他们的脑力劳动使节约的维修成本十分可观。

2010年,黑龙江风场,一根叶片故障。陶钢正一再强调只有“一根”。

这本是一次普通的故障,按照惯例,直接把叶片和轮毂拆卸下来送出去维修即可。陶钢正和他的四位同事却为此折腾了近20天。

拿到风场传来的照片和说明,先是讨论、分析,不止一次的争执,但目的是一样的,维修团队在想能否不把三个叶片和链接的轮毂全部拆卸下来,只拆卸一根损坏的叶片,这在国内是很少见的拆卸方式。但是成本却可以降低几倍,首先是吊装费用,原本需要8万元一天的重型吊车,可以改为2万元一天的轻型吊车,而且维修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如何在高空中完成只拆卸一根叶片?学机械设计出身的陶钢正出了一个主意——尝试自己设计一个能拆卸的吊梁工装。大胆的想法虽让人眼前一亮,但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何保证强度和承受力,用什么材料,怎样可灵活在空中拆卸?接下来的一周,陶钢正翻看了大量外文资料,试图从GE、维斯塔斯等国际公司的设计中取点经,然后就是无休止的讨论、画图纸、修订。连续加了一周的夜班之后,他的图纸终于呈现在了黑龙江锻压机床厂的车间,又是一周的蹲点,边生产边修订方案。当一个小巧灵活的新型吊梁工装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有人算了下成本,不到2万元,却可以换得几十万元的盈余。而且,在以后同类型的事故中还可以应用,至于说节约的维修成本那就更无法估算了。

这只是陶钢正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小案例。他笑言,风电行业很有挑战性,跟以前维修人员的救火队员身份不同,他们这代高级技术人才每天都在用另一种思维在考虑各种事故,有时需要高学历、高科技,有时则只是靠一些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杂家”工程师

刚到风场那会,陶钢正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跟着师傅去现场,做齿轮箱的诊断,机械部件被拆了一地,控制油路、传感器等全部卸开了。从没关注过传导系统的陶钢正搞不明白,滑环怎么能把信号传输出来,怎么让叶片变换角度。

陶钢正的师傅王建国是龙源工程部最有资历的一位,但他并非人们想象中沧桑感十足的老师傅,其实比陶大不了几岁,36、37岁的样子。与其他行业的老技工不同,年轻化是风电维修队伍的特色。

每一位风电工程师必须成为杂家。因为一项风机事故的判断,往往不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而是要综合各项指标,要做检测,要通吃传动系统、自动化系统、高低压系统、机械系统,从而做出综合判断。

读研期间,陶钢正跟随导师频频出入于全国各个钢厂、水泥厂的车间厂房,对其中的设备可谓了如指掌。他的同学们全部去了钢厂,只有他一个人选择了风电。“我那些去钢厂的同学现在每天就是画图纸,而且只画一种图纸,轻车熟路,很惬意,我却要每天经历不同的事故现场,思考不同的应对方案。”陶钢正说虽羡慕别人的惬意,却很享受自己多变的工作。

每年,陶钢正最乐于去做的事情就是到厂家培训。每每去联合动力位于河北保定的风机组装厂他都乐此不疲,可以跟随整个风机的组装过程。吴金城说,很多风电工程师不能迅速成长与风机企业不无关系,因为前两三年保质期是制造商派维修队伍进风场,风场的维修人员并不强制跟随,故而造成了从风机制造企业到风电场维修的接续危机。

陶钢正们也看到问题的根本,他们提出试图把风电场安装调试这项本该由风机企业来承担的任务承揽下来,这个思路源于2010年12月在金风科技的一次培训。

近两年,他所在的龙源风电工程技术公司维修部增加了一倍的新员工,而依旧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老员工带新员工,这种方式对培养人才来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能把这种高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扩大化,或许陶钢正正在琢磨的事故手册会帮上忙。风机每天都在迎风而动,这些年轻的风电工程师们也一刻没有空闲,处理各种事故的同时,他们也在做着诸如此类的思考。

短缺在加剧

显然,像龙源电力这样的大型新能源企业,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维修队伍还是有些捉襟见肘。那些维修团队匮乏的企业更是难以为继。随着大批的风场过保质期,维修人才的奇缺就像一个恒等的正比例关系式,分母增大的同时分子也会增大,风电维修人才的缺口将一再被扩大。

春节将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举办的几次大型企业招聘会,新能源人才招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据了解,新能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起薪多在4000元左右,是其它专业应届生的一倍。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贺德馨频频在各高校亮相,他呼吁,我国风电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风电机组研发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制造专业人才、高级技工以及风电场运行和维护人员。然而,目前国内专门开设风力发电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因为风电涵盖多个学科门类,因此许多高校都将该专业归类到机械、动力工程等专业进行培养。

2006年,华北电力大学率先创建了我国风能发电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国内首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但当年首批只招收了30名本科生。湖北某高校更是先把教授送到国外进修风电的相关专业,以期回国后再传授给学生。但问题是高校的培养一是人数少,供不应求;二是时间长,动辄四年甚至更长,无法满足如此迅猛的风电装机数量。

高校培养路径无法满足,企业只能自谋发展,比如三一风电、金风科技、龙源电力,专门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形式也有所不同。三一是面向所有的高中生进行招生,走技工培养路线;金风大学则是以培训为主,即对本公司和上下游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形成了36个科目的知识树,并号称打造“风电行业的黄埔军校”;龙源的培训起步也较早,2006年就组建了龙源苏州白鹭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并从德国风能培训中心聘请了专家授课,开设了风电工程建设、风电运行管理和风电机组维修等不同的专业培训课程,一些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发行。陶钢正属于后者,非风电专业的高校毕业后,进入企业,然后去龙源、金风和联合动力的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专业培训,他认为这种上岗方式很适合此时风电人才的培养。

中国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俊生却提到了一点关键所在,他说,风电涉及机械、电力、材料、加工、液压电控、电机等多个学科门类,但兴趣最为重要。如果只是为一只饭碗,艰苦环境面前,坚持下来的人就太少了,因此我们应该培养真正对这个行业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