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65-02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的幼儿教育迎来了春天。《纲要》规定,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当作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也就指出了幼儿园的一个重要任务――健康教育。幼儿园进行各种教育都是建立在幼儿健康的基础之上。众多的幼儿园教师认识到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承认幼儿健康是其人生发展和幸福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现实并不乐观。
一、我国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虽然承认健康重要,但实际上却更重视智育。众所周知,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生命健康是一个人存在和全面发展的生物前提。幼儿身体的生物机能都还没有发育成熟,各组织、器官都还比较脆弱;同时,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高速期,所以这个时候,幼儿需要成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毕竟,幼儿的健康是其他一切教育开展的基础,尤其是备受重视的早期开发智力的教育。幼儿园老师们都能认识到并承认健康的重要性,但很多老师认为儿童到幼儿园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幼儿的健康问题应该是家庭的任务;也有老师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幼儿的健康问题已很少,不用再过多关注……因此幼儿的健康问题虽然被挂在嘴边,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大家更为重视幼儿早期智力的开发和各项技能的培养。这就使健康教育处于尴尬地位,形似一个不可或缺却又没有实权的“重要”职位。
第二,把健康教育的重担完全交给体育和健康常识等学科,而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很多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是通过开设体育课、健康常识课等方式来进行的,相当一些幼儿园认为通过开设专门的体育和健康常识教学就足以完成幼儿健康教育的任务。这是比较传统的做法,这说明幼儿教师没有整合的课程理念,没有渗透教学的思想,没有遵循幼儿教育课程走向整合的大趋势,只一心钻研自己负责的科目,没有在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行为,错失了很多良好的教育机会。
第三,幼儿园对健康教育重视有限,表现为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现在的家庭模式,使独生子女成为一个日趋庞大的群体。这使得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出于对儿童的保护,许多应该幼儿自己去想、去做的事情被老师包办和代劳,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次数被减少,以此来避免一切所谓的危险活动,希望尽可能地减少意外的发生,降低幼儿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的概率。然而,正是这种所谓的“保护”,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和锻炼自我保护能力的宝贵机会,导致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都较差。有资料显示,现在的独生子女虽然身高和体重较之以前都有发展,但是内在的组织和器官的工作能力却较差。而且幼儿园对幼儿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多地放在身体健康上,却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对健康教育的理解早已经从以前的健康就是没病的观点提升到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这一高度。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也不应仅局限在身体健康上,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幼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他的教育观、儿童观以及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首先我们应当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广大的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儿童观,真正理解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不仅口头上重视,更能在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只有幼儿教师真正意识到此时的健康教育对幼儿一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才能真正地爱孩子,关注孩子的健康,“智育第一”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幼儿教师应该把幼儿首先看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其次才是幼儿教师施教的对象。
第二,培训高素质的师资,这是为幼儿提供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最重要的保障。如今幼教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教育改革的浪潮也席卷过来。全国乃至全球的幼教领域都日趋出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这种课程模式的改革,更加适合于幼儿阶段的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儿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教育也应当是完整的,而不应该是相互割裂的,因此他提出了“整个教学法”。这种融合式的课程,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做保证,很难实现幼教领域融合、渗透式教育的目标,也很难保证学前教育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因此,这是个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三,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纲要》要求幼儿教师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所以,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把健康的内涵扩大到不仅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现在重视培养幼儿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开发幼儿智力、不重视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已经是我国广泛存在的现象。很多幼儿园通过开设兴趣班、特长班来吸引和迎合家长,家长也对这些所谓的兴趣班、特长班趋之若鹜。他们不在乎幼儿的爱好和情绪情感,更不在乎幼儿的想法和情绪,也不认为幼儿也会有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适应不良。幼儿心理长期压抑或社会适应不好,又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孤独症、自闭症、抑郁症……日本早已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为幼儿园配备专门的幼儿心理咨询师,这是我国应当学习和借鉴的。让每个幼儿园有专业的幼儿心理医生,使每个幼儿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记录,使每位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是我国幼儿园应当努力的方向。
第四,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重视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环境是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在安全、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幼儿的健康越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人是感情动物,教师和幼儿都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所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师幼关系,有利于幼儿健康教育的进行。另外,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下,我国独生子女众多,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那么幼儿与人相处交流能力的发展,就更多地依赖于伙伴,同伴关系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幼儿园恰恰有得天独厚的伙伴条件。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童心的需要,要为幼儿创设和谐的师幼关系和伙伴关系,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幼儿能够自由表达情绪情感,能够自由进行交往与交流,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能敏锐地捕捉幼儿的特点与特长,并帮助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注重引导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以及良好的健康教育的氛围与环境。
第五,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综合的优势,促进幼儿健康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块教育内容,也不是一两门学科就能涵盖或完成的任务。更多时候健康是一种状态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任务也不应由某一门或几门学科来承担。健康知识包含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角落,随时有教育的时机和内容。除了由体育和健康常识教师承担健康教育责任外,其他教师也应认识到自己负有健康教育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发掘自己所授课程中存在的、能进行健康教育的契机,把健康教育渗透到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并注意配合其他教师的教育,注重幼儿园健康环境的创设。
第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随机进行幼儿健康教育。幼儿的日常生活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机会,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以预防为主,防范重于矫治,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帮助幼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使其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不断加强,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如幼儿午睡后,部分幼儿穿鞋不会系鞋带或认不清左右,有的幼儿乐于助人、热情帮助别人,有的幼儿胆小,不与别人交往,有的幼儿不会寻求别人的帮助。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立即进行教育,或运用课程设计情境进行教育,如讲故事或故事表演。
第七,注重家园共育,做好家长教育与指导,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大主要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只有幼儿园一方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而没有家庭的配合,那势必不是完整的教育,出现“5+2=0”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所以,幼儿园要想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必须争取家庭的密切配合,使家长有家园共育的意识。有些家长很重视幼儿健康,但苦于不了解,也没有合适的教育方法,效果不佳。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做好家园共育,对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与宣传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幼儿时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是孩子长大后走向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所以幼儿园在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只有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关注幼儿的健康,家园共育,使幼儿身体健康、心理和谐健全、社会适应较好,才能使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黄显军.对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Z1).
[2]徐艳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1).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58-02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并切实抓好。
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人们克服对幼儿健康的片面理解,对幼儿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指幼儿身体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健康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正确的健康观”强调一种健康的整体,这种健康观是与国际社会对健康的新认识相一致的。
二、幼儿园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保护幼儿的健康,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指不患疾病。即健康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而且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健康的整体定义。在幼儿园内,很多教师已经明白健康的新概念,并且也知道维护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视并未化作行动上的体现。在幼教实践中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或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现象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医生或专职心理教育者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不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保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2.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目前,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并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教师尚未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心理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更不要说构建心理教育体系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当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出现时,教师们或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进一步加剧了幼儿不良的心理。
3.忽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显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家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同步性。现在的家庭常常是“四二一”家庭,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呵呼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娇宠溺爱,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部分家长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环境不良,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如爱发脾气、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任性、退缩、易哭泣、过分敏感等;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攻击性强等;而家长们并不认为幼儿的心理出现问题,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明显滞后。
另外有些家长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一味地欣赏鼓励孩子,造成幼儿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老师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严格要求也当成不尊重孩子,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
三、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1.知行统一,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只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视,而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相支撑,是不能很好落实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如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我是健康小明星”,从各个领域有意识地渗透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扎扎实实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因此,就要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邀请专业人员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内涵:积极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对现实(包括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良好态度特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绪、性格、意志品质。教师逐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定期交流应用心理学知识、管理教育幼儿的经验和体会,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减少孩子们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俞国良博士打比方说,心理问题就像煮饺子,可能在幼儿园就“下锅”了,但到高中、大学才浮上来。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常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由此可见幼儿心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教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工作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以“情”管人,以“情”感人,尊重教师,激发教师们工作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够体验成功,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职业幸福感;生活中真诚地关心教师,切实解决教师的切身利益,做好教师的自我调控,增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承担着对孩子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家长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实施者,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对家长加强心理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普及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家长来说更显重要。
总之,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贺银才.浅谈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2]张丽清,林党柒,赵琼,尹红.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浅论[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6,(02).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学课程与健康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的生物学教材有许多章节内容与健康相关联,渗透了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健康的正确认识,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唤醒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由于目前的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有必要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加强身体健康的教育。
充分发掘教材中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素材,将身体健康教育穿插到课堂讲授之中。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多以案例的形式讲解,不仅可以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到实用、有趣,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接受了健康教育。
例如:营养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合理的营养是健康的保障。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节中,教材内容是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和相互转化,在这节的教学中就可以渗透饮食健康的知识。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讲述如何合理搭配食物以获得均衡的营养。结合现在社会上就营养健康状况而言,中学生饮食不当造成营养不良的现象:低血糖、肥胖与超重等现象有明显上升趋势;中学生挑食、厌食、偏食者日益增多,吃零食,食物结构简单,微量元素缺乏,如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缺碘会引起碘缺乏病等,这样就会造成营养上的不平衡。教育学生要平衡各营养成分的摄入,既不暴饮暴食造成肠胃功能紊乱,也不盲从社会为了追求时尚而减肥节食,因为各大营养成分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功能,营养不均衡势必影响青春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为未来的身体健康留下隐患;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促进健康成长,提高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在生物课堂中渗透身体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健康知识,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既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了解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较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第二,健康的内容既包括身体的健康,又包括心理的健康和对社会的良好适应。生物学教材中含有许多适合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寻找契机,结合教材进行灵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坚韧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象冷漠、孤独、意志力不强、难与人相处、缺乏耐力、经不起挫折、注意力差、厌学、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将来还可能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针对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会与人相处,不合群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展生物学实验活动,使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学会合群,学会与人交往;并学会在交往中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和接受自己。又如通过学习“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一节,使学生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培养个性特长和团体团结、互助、协调的合作精神。在学习 “自然选择学说”时,学说的内容有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等,可以渗透竞争的理念。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教育学生要勇于竞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当然,同时也应提醒学生应该正当公平的竞争,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进行自我调节。当出现不愉快的心情时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来调整心理平衡。同样,也要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介绍孟德尔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才提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但是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其间他的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持之以衡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毅力是学生应该学习的。
一、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在全国性抽样调查中显示,当前大学生体质正在逐渐的降低。各项生理指标正在逐年下滑,如学生的视力水平、身体机能、体育测试的成绩等。这些情况应当引起的教育本门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几种:(1)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运动上没有热情,缺少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3)没有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4)部分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导致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甚至是对体育锻炼具有抵触心理。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细致分析,高校应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自主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
同时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多方压力,是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对压力的控制能力低,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而在许多学校里缺少心理健康的疏导,在家庭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二、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很大程度的受到体育健康教育的影响。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环境、习惯、教育、营养、锻炼、文化环境等,然而在这些因素中,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与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心肌的生长、加大肺活量、通气量,使大学生的身体良好的发育生长,增强大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加快新陈代谢,打造健康的体魄,从而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与学习。
三、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多肽物质,他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在这样的心情下,工作与学习的效率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会感觉到快乐与喜悦,能够振奋精神与陶冶情操,然人产生来良好的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让参与者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让人的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到释放。对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产生提高作用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正确的体育教育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教育是一操场教学为主,通过教学体现速度与力量的竞争,学生的心理活动会随着强烈的节奏变化而变化。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向学生教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
3. 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能力
在体育竞技中要求运动者想办法去克服心理的障碍,以坚定顽强的毅力与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在竞争培养中,体育运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活动中能让参与者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体验审理与失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各种个人或团队的竞技活动中,通过与其他竞技者相互切磋,或是在团队竞技中互相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队竞技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为这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想要获胜就要彼此间相互合作,再团队中发挥各自的才干。在团体的体育运动中,能够加强人们的相互交流,减少学生的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5.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适应,而人的心理病态大多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体育教育通常是一班级为集体进行教育,有着多样性的人际交往。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5]。而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竞赛类或者是体育游戏,其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缩影。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通过教师深层的指导,大学生就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认识社会,能够为他们步入社会做足准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已经不容乐观。作为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体育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建议对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1)改变当今高校体育教育脱离社会的现状,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重的比重,简化体育学习的难度,以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说学内容,并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2)多进行体育竞技活动,通过竞技培养出学生练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发展成优秀的社会道德。通过像篮球、足球这样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提高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体育老师在有着实际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掌握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教育方法。
没病不等于健康
“不生病、不吃药就是健康”、“天天开心,没有大毛病就是健康”……在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只要不生病就算是健康。只有极少数人能认识到健康是身心两方面的,仅仅身体没病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心态平和也很重要。
然而,健康的涵义远不只这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全方面诠释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命生存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基本保证。健康包括3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这是满足生存条件的健康。包括无饥寒、无疾病、无体弱,能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劳动,基本的卫生要求可能得到满足,具有基本的健康障碍预防和治疗知识,对疾病和灾害能够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对健康的障碍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二是精神健康或者说心理健康,包括有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经济要求能得到相对满足,可以舒心自在地生活。三是社会幸福或者说社会适应能力完好,包括能通过适当训练掌握高深知识和技术,并且有条件应用这些技术,过着为社会作贡献的生活,这是最高层面的健康。
防病重于治病
一粒小小的小儿麻痹糖丸不仅可以避免日后患脊髓灰质炎后不得不花费的巨额治疗、康复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一个人终身的肢体残疾。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庸医治已病”。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和人群健康需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疾病的预防。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充分证明了疾病预防的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者,有些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预防,如艾滋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但这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二是有良好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消遣娱乐活动等,比如通过各种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人际关系良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并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使得许多心理疾病得不到合理的干预和治疗,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一些人认为患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种耻辱,对其一味回避,不敢面对,因而得不到合理的治疗;一些性格内向、好面子、谨慎的人当心里不快或出现问题时往往选择压抑和克制,时间一长,就会焦虑、多疑,进而引起胸闽、气短、食欲不振、便秘等,所谓“病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心理健康是健康重要的一部分,心理疾病不可忽视。
积极面对社会环境
在健康的3个方面中,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远不及生理健康,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又远不如前两者。事实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
没有生理健康。人的生命将不复存在;而生理健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健康能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完全决定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生理健康。快乐与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能促使心理平衡,使人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条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能大大促进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应该积极地适应社会大环境,并参与其中,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更需用心经营
人们愿意经营财富、积累财富,其实。健康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和积累。人人都知道拥有健康最重要。可获得健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用心经营健康吧!
身心健康都重要。“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曾经这样阐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人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调节,很快将心理问题解决;而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有限,会使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甚至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受不了老师的批评,翻来覆去想好几天,愤怒、焦虑的情绪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因此,专家建议,要重视心理问题,加强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学习调节心理的方法,尽快走出阴霾与困惑、重塑健康心理。
积极适应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由于对社会的态度和理解不一样,每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一样。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的积极方面,客观地看待存在的问题,因为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表现在一个人能否接纳这个社会,也就是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其次。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比如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往往感到无所事事、枯燥乏味,而把自己整天关在家里、天天看电视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无益。其实,许多活动都非常适合老年人,比如旅游、运动、参加社区活动、到老年大学进修学习等等。年轻人除了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外,还可以学习利用新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使生活充满新意,学会享受人生的新内容,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事业需要社会支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虽然目前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有专家认为,健康事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加强健康管理。目前,一个与健康管理事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健康管理――正在兴起。顾名思义,健康管理是指健康管理师凭借其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制定出适合一个人的健康计划,比如饮食结构、运动项目、疾病防治等。专家认为,健康管理事业开始逐渐兴起,说明了人们对于健康管理理念的接纳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