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项目团队组建

本项目是基于PI实时数据库实时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服务器/浏览器(b/s)架构,将实时信息、设备信息、模型信息、图形信息纳入其中,使得实时信息得到更全面的流动和管理。宁波市电力局生计处、用电处、科信处、计划处、运行工区、变电工区、集控站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均可登录该系统完成实时信息的管理、浏览、上传、流转等操作。本系统的所有操作都要求具有严格的“安全”、“稳定”、“实时高效性”和“可靠性”等要求。为了能够实现实时信息能够在web环境下运行,要求开发一组结合实时数据库的网络组建来满足实时信息应用的需求。该项目交付使用至今,受到客户一致好评。该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项目整体实施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下面分别从项目的人力资源规划、项目团队组建、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几个方面加以简要论述。

1、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计划编制是决定项目的角色、职责、汇报关系的过程。在项目启动后,需要及早就项目的人力资源做出合理的规划,以保证按时获取满足项目需求的合适资源。在制定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时,我注重综合衡量人力资源的成本、生产效率和利用率,根据对各种岗位的要求来约定人员的能力要求,以保证刚好合适岗位要求为宜,太高的话会提高人力成本,太低的话又不能满足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要求。当然在具体挑选人员的时候不一定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总的原则应该是保证技能要求的同时,尽量降低人力成本,同时还要综合考察人员的责任心,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对项目任务活动的总工作量、资源数量(所需人数)及工期进行了估算,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人力资源计划表上需要填写。在有了大致的估算之后,利用“人力资源模板”制定了该项目的人力资源计划,同时也为人员分配了具体的任务活动,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目标,并且通过组织分解结构(OBS)制定该项目的责任分配矩阵(RAM),最后还形成了人员配备管理计划。

2、项目团队组建

在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后,我便开始着手于组建项目团队。根据要求本项目的人力资源需求包括:项目经理一名、需求分析工程师一名、设计工程师一名、编码人员四名、配置管理(CM)一名、质量管理人员(QA)一名、测试工程师(QC)两名。其中配置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测试工程师都为兼职人员,被多个项目所共享。此间我与公司项目管理部共同在组织级的项目资源管理库中挑选合适的开发人员。这其实是一个内部谈判和招聘的过程。在选择人员的时候,我针对的重点不仅仅是该人员具备的知识技能,还要包括其个人性格、价值观、协作沟通能力、个人学习能力等方面。

项目团队组建是否合理,项目相关人员是否满足项目的需求是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找错了人或是将人放在了错误的位置都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失败。因此我们在进行此项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针对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进行了评估,事先分析了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长和不足之处,尽量让每一个人从事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3、项目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项目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主要是管理整个项目团队,使整个项目团队协调一致,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在项目中的作用。一个项目的成功,必然是靠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方能达到了。为了能够建设一支成功的项目团伍,我在团队建设和管理中十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明确的团队目标,每个成员清楚自己的工作对目标的贡献。团队中不同角色由于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项目的目标和期望值有很大的区别。在日常工作中,我注重通过平常观察、私下访谈等方式来捕捉成员间的不同心态,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把项目目标与成员的需求结合起来,帮助成员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建立明确的团队考核和评价标准,工作结果公正、公平、奖罚分明。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一定要让其精神物质双丰收。比如在项目例会中通报表扬工作成绩突出者,鼓励其他成员向其学习。在项目的个人绩效考核中对工作突出者执行加分制,将其分数与奖金挂钩。在项目个人绩效考核中执行扣分制,将其分数与奖金挂钩。对于平时加班累计达到一定数量的成员可以将其加班的工作时间调换成休假时间。

3)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要让团队中的主角认识到他在的主角位置一旦出了差错,将可能被配角所替代,让团队中的配角认识到如果他能够出色的完成他的工作,下个项目或过一段时间就会荣升为主角。配角的存在对主角形成压力,主角的存在对配角形成动力,让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压力和知道竞争的存在。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档案;资源管理;建设模式;对策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是各级档案部门在经济社会条件下所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直接关系到档案部门开展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定位、关系到各级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参与支配程度。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既可以有效地推动档案工作服务社会功能的合理实现,又可以全面地促进整个社会公共管理、尤其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完善。

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建设模式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有助于逐步培育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自主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缩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运行成本,可以更好地为档案馆实现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流通”、“覆盖”范围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共建共享模式――即通过某种形式或机制将社会急需的、分散保存在不同领域、行业、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形成集约化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供社会各方面共同享用,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2、委托模式――即有条件、有选择地将部分难以通过正常“流通”渠道进入各级各类档案馆进行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委托给社会化的专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与开发,并形成制度、使之接受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达到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辐射面,使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效能实现最大化的目的;

3、自主管理模式――即由公民个人或公民自治组织接受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建立具有某种形式的社会“自治”机构,接受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形成“藏档于民”、“自我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达到有效减轻社会、政府投入负担、提高社会公众生活的质量、丰富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公众档案信息需求的目的。

大量的实践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如果仍然采取单纯依靠政府“统包统管”的方法,继续实行将数量浩大、内容丰富、类型复杂、载体多样的档案信息资源一概纳入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管理体系之中,既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也不可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还将成为桎梏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枷锁”。可见,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是有效改变上述现象、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选择。

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对策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是档案馆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必须加强研究探讨,确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对策:

1、努力提高认识、完善制度体系

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迫使档案馆必须从转变工作理念入手,坚持走社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加以变革。充分考虑社会化进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属性、作用及功能定位,结合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需要,重视相关制度的制订工作,形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制度体系,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与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的内容确定、对象选择、手段更新以及利用效果反馈渠道建立、获取经费投入方式采用以及赢得社会支持的方法举措等方面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以制度体系的完善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能够始终沿着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健康发展,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有效实施。

2、强化完善职能、调整业务方向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核心,是使档案信息服务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档案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打造“公共服务型”档案馆,必须首先强化档案信息服务功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有利于采取“互动”的方式,起到尽可能地吸引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档案利用者的“眼球”、激发其参与互动的强烈“欲望”、搭建互动“对话”平台的基本目的: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档案利用者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献计献策、资助支持档案信息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使档案馆能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特点、重点与领域,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另一方面则可以使档案馆本着强化社会化管理与拓展社会服务领域的需要,苦练内功、强化能力提高,重视特色服务,以追求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为档案工作社会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研究社会公众的需求趋向、增进社会公众的认可程度,满足社会公众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以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赢得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档案利用者的支持与参与。形成一种内外联动、左右衔接、上下兼顾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发展格局。

3、加强调查研究、更新管理理念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是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内容。必然要求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影响、限制因素进行必要变革,也必然在客观上对传统的档案馆管理方法、模式、理念造成冲击。因此,档案馆要主动争取支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搞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工作;结合档案馆的具体业务工作实际、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政策体系,解决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发展方向的实际问题;如档案信息产业模式的确立、赢得社会资助途径的选择、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应用等等。以政策规定作为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基本导向,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长效性,力求使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作用功效得到持久地发挥。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信息 公众参与 电子参与 信息资源管理

[分类号]G203

1、引 言

当代,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都在关注信息社会和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指所有发生于社会的公共领域,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公共信息资源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如何在公共信息资源高效开发的同时,保证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公平性成为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当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多从政策、法律的层面,从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角度来讨论,这些研究可以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提供宏观框架。但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涉及到社会各团体、各阶层的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学的角度,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历史证明,单一化的管理模式很有可能导致专制,公众参与式的管理模式能兼顾效率与公平。本研究选择以社会学为基点,以彰显“公共性”和“社会互动”为出发点,以电子参与(E-Participation)为主线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探讨,试图为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与公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引入电子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意义上公共资源管理属于政府管理的范畴,这种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化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又加之政府作为利益集团从本质上具有自利性,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不少问题,甚至存在、损公济私的行为。由于局外人式的监督很难真正发挥效用,这需要公众和其他一些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协同政府进行管理。另外,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范畴,具有公共性。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是以私人物品为基础的。而公共物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机制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可能会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管理的失灵。但是公共信息资源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其中有一部分是能完全商品化和盈利化的,这样就为企业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空间。

2.1 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及改良方法

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政府部门掌握着80%的公共信息资源。但长期以来,出于安全保密和部门利益的考虑,不仅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观念、内容、方式、途径、渠道以及程序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而且单一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也使公共信息资源一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难以为社会所利用。更为突出的是,政府作为公共性的实现者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作为国家实施公共权力的载体应当是公共的;但是政府本身是具有实体性的,有明确的成员和固定的场所,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这种特定的实体有一定的自利性。西方的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自利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政府就像一个纯粹交换经济中的市场一样,完全被视为汇总或平衡个人对公共政策之需求的一种制度,政府公共性缺失具有内在必然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政府面对的社会管理、经济调控、公共服务等领域对公共信息需求的复杂性与难度大大增加,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社会对公共信息需求越来越高,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信息的数量在日益增长,信息需求的种类也日益多样化,单单依靠政府对公共信息管理统一调度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②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要求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比如公众希望获得个性化的公共信息服务,这依靠传统管理和服务模式根本无法做到;③为了更好地治理信息社会,政府需要将有关社会管理、经济调控、公共服务的信息快速、广泛地向社会传输,而传统公共信息滞后并而且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成本高昂,单单依靠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引入电子参与的内生动力之一。

通过电子参与管理公共信息资源意味着:①政府组织已经不是惟一的主体,管理的主体扩展到政府以外的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变化,从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统治,转向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③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的共同管理;④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和工具向适应协同模式要求的方向改变。电子参与的核心是强调以“多中心”治理观念替代传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单中心”的思维模式,这是参与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整个管理实践行动的出发点。

2.2 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管理的缺位可以通过电子参与来弥补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选择,市场机制能够按照最优化原则通过供求关系、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衡来推动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的两个显著特征是:利用的非排他性和非抗争性。非排他性指不能轻易地把其他人排除在公共信息资源的分享和利用过程之外;非抗争性是指给定一定数量的公共信息,额外增加一个人使用不会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生产成本的增加,即使用者(或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公共信息资源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公共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是其社会公共物品属性决定的;而非抗争性则是由于信息载体的低成本,公共信息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导致公共信息的扩散传递非常容易,社会其他成员消费获得它的成本几乎为零。由于这种非抗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不能像其他资源和产品一样,可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是现在人们也在考虑通过消除信息资源的公共产品特性,例如通过法律、技术等手段,使得公共信息产品能在市场上像其他产品一样的流通。带有盈利性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在政府的监管下由企业等盈利性机构进行管理。电子参与的管理方式能引入企业等盈利性组织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管理机制提供了空间,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有力武器――供求关系、价格、竞争,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E-Partidpation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最早起源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

分法,指在一个民主体系中,公民的核心作用应是在界定“国家意志”时的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的新公众参与运动(new pllblicinvolvemenl),以美国总统约翰逊颁布的伟大社会法案为现代公众参与时代开始的标志。同样,政府所承担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职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中大量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甚至是服务性职能事实上已经由企业及第三部门承担。公众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的社会条件已经具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参与的广泛应用,公众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条件更加成熟。电子参与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在公众参与上的应用,指为了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质量与可接受性,通过电子参与公共服务系统支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电子参与方式优点如下:①参与人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极大地降低了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成本;②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知识传播与接收的优势,人们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知识更加了解,使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③电子参与方式是一种完全开放的参与方式,参与人在一种平等、互动式的环境中进行讨论,有利于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决策的可接受性。

总之,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有利于借助于信息技术,调动公众站在社会治理者的身份,协调各组织、各阶层的利益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克服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维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4、基于E-Palljd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原则、工具和流程等要素(见图1)。

4.1 目标

公众参与式的信息资源管理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社会最大限度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保障政治上的公平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政治上的公平性是指必须保证社会各阶层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与权利。经济上的合理性是指要用尽可能小的管理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管理受益。

4.2 原则

管理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有:①平等协商原则,公共参与体现着开放、民主、公正的精神,对于公共资源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纠纷要本着平等协商的态度,尽可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②权利平衡原则,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主体较为广泛,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或损害他人使用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要照顾所有权利主体的共同利益,坚决反对独占垄断权利的现象;③最小省力原则,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公民参与过程中花费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小,如果公众参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必然会加大交易费用,必将影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4.3 参与主体

在不同类型的公共参与中,对参与者的组织是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和提高参与质量的前提。一般而言,可将公共参与中的主体分为4种类型:

4.3.1 有组织的团体 比如,政府、企业或某个专业委员会,他们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有共同的目标,参与目的是为了集思广益,制定出高质量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案。

4.3.2 多个有组织的团体 比如,某个信息行业的委员会,此委员会成员可能由多个有组织的团体参加,他们参与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方案,结果最终往往是兼顾多方利益,多个团体达成一种妥协性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案。

4.3.3 无组织的公民 指一般的公众用户。对于一群无组织的主体来说,公共参与的组织将变得非常困难,不仅确定公民参与场所非常困难,也缺乏与每个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渠道。因此,对无组织的公民,引入公共参与的目的在于了解公民对于公共信息资源使用的要求和呼声,或者通过最终的投票来行使表决权。

4.3.4 三种形式的混合体 这是最常见的公民类型。

4.4 方法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采用的电子参与方法具体包括:①关键人物接触法;②电子建议法;③网上调查法;④网络公民会议;⑤电子咨询委员会;⑥电子调解。这些方法有利于公众意见的交流和共享,才能在公共信息管理方面形成集体意识或共识,从而化解各阶层的利益冲突。

4.4.1 关键人物接触法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向公民中的“关键人物”征询建议是公众参与的最基本形式。管理者可以通过e-mail、电子公共服务系统中的公文流转软件、点对点视频(ppp-Video)等方式向他们提出问题,由他们对特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关键人物接触法的核心环节是要甄别和确定关键人物的名单,名单的确定要针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各主题的特点,选择此领域中的权威人员。

4.4.2 电子建议法 所谓电子建议,就是公民通过网站上公布的意见反馈信箱、电子留言版、公共论坛等方式主动提出建议。通过这种途径,公民自发地与公共信息管理机构联系,要求提供某项公共信息服务,或表达改进建议,或提出要求。

4.4.3 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对于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网上调查法,可以参考如下原则来选择:①在公共信息管理的某一问题上,管理者对于公民持有的观点或意见不确定;②针对某问题的行动方案已经被明确界定;③针对某一问题,存在多个有组织团体和无组织团体构成的复杂公民类型。

4.4.4 网络公民会议 当引入电子参与方式来支持决策的制定之后,公共信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BBS、电子公告牌、e-mail等形式对外公布公共信息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约定集体参与讨论的时间,并在约定的时间共同展开讨论。这种方式就像传统的“公民听证和公民会议”一样,最容易操作,也是现在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子参与方法。

4.4.5 电子咨询委员会 电子参与也可以通过电子咨询委员会的方式来实现。电子咨询委员会由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其中包括商业组织、劳工组织、政府官员以及公民组织。这实际上就形成了参与中的“共和体”结构,电子参与针对于那些代表较大公民群体利益的少数个人,而不是向所有人开放。

4.4.6 电子调解 当利益团体之间所追求目标的分歧非常明显,或彼此间不信任感十分强烈,或相关团体的数量过多。此时可以选择电子调解的方法,通过多方沟通来调和利益冲突方的矛盾,最终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案达成共识。

为了尽可能地发挥各种参与方法的优势,必须对每种方法的特点了然于胸。电子参与优于传统参与方式的地方在于:这些方法的组合几乎可以同时行,而组织者仍然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控制;不同方法之间的讨论还可以相互穿插,以取得更具代表性和更高可接受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方案。

5、基于E-Partid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架构

为了应对复杂、动态的公众信息需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架构应该是一种灵活、弹性的形式,应当建立在对目标、原则、主体的详细描述、对工具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将这些关键要素整合的基础之上,其模式架构如图2所示:

第1步: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是针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和机会识别,从而使问题更加清晰。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草拟方案等。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和电子咨询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对点视频、留言板、在线调查、聊天工具等,通过这些方法提出质疑、发现问题。

第2步:具体目标规划。具体目标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确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预期实现的具体任务,主要由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如政府信息主管部门负责人、信息行业协会负责人、高校科研专家等)来完成。在这一阶段,常用的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和网上调查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点视频、留言板、在线调查等,通过这些方法对具体目标达成共识,并统一规划。

第3步:议程设定。议程设定的目的是对公众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详细设定,包括参与流程设定、参与人员选择、经费安排、时间进程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留言板、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4步:决策生成。决策生成过程包括一系列保证决策可接受性的机制,比如,专家咨询、风险分析、调查分析和执行计划制定等。这是公众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常用的电子参与决策模式是分散参与式电子协商、团队参与式电子协商或整体参与式电子协商。分散式电子协商是指参与的对象是分散的、无组织的个体,这种形式最民主,但是由于众口难调,协商成本比较高。团队参与式电子协商指参与对象是有组织的团体之间,通常是为了某一集团的利益而协商。这种方式便捷、高效,但是带有维护集团利益的色彩。整体参与式电子协商是指某一集体的内部协商,这一方式的协商成本较低,但是民主精神欠缺。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网络公民会议、电子咨询法和电子调解法等,常用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电子投票、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5步:决策执行。决策执行是指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意见或者决策规划等的实施过程。常用的电子参与决策模式是电子参与式决策,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网络公民会议、电子建议法和电子咨询法等,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留言板、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6步: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是指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决策执行效果的评估、执行过程的监控以及对用户反馈的应对。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网上调查法和电子调解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对点视频、留言板、电子投票、聊天工具等。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公共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在广泛共享的基础上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为改进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现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和共享体系。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多元化策略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长期以来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条块分割”和“信息垄断”现象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严重不足。并且,由于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缺少驱动力,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低下。在信息资源飞速膨胀和信息的社会信息需求日益增强的信息社会,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垂直式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为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1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保罗·乌勒(PaulUhlir)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信息资源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满足社会不同组织或个人对公共信息的普遍需求,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的内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归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并由此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体系。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实现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服务目标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多层次化特征,公共信息的社会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处理上,还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建设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因此,建立一套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社会各类企业、组织和机构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是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多层次需求的必然要求。

(2)适应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发展需要。随着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为一身的政府行政结构正在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渠道,这为社会各类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

(3)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类信息需求,也包括对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精神类信息的需求,还包括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扶贫救济以及家政服务等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公共信息需求等。从总体上看,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因此,无论是从公共信息资源自身,还是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服务目标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越来越强。除此之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体系的支撑。

总之,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是全面实现信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要求,也是适应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复杂性发展的需要。

2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在传统公共信息管理模式下,不同部门和组织之间信息交换的不流畅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体内循环”效应明显,而“共享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在新形势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走政府行政型管理、市场经营型管理和社会自发型管理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2.1转变政府的公共信息管理职能

2.1.1推进政府信息管理机构改革,促进政府政管理理念的转变。首先,改变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主导,其他社会各种组织、团体和公众参与的扁平化的、灵活的公共信息组织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应以推进公共信息运动周期中各个环节的有效实现为目标,尽量减少中间管理层的设置,并且可以根据信息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动态设置一些管理机构,以适应信息动态变化的需要。其次,改变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政府可以通过职能转移方式将公共信息管理的部分权力转移给其他社会机构和团体,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由过去的垄断管理转向有限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社会宗旨,充分发挥社会其他组织和机构在信息管理上的优势。

2.1.2发挥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社会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和个人均有权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但是,政府在宏观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建立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该层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有序进行;②建立适合新形势下公共信息管理的政策规范,对多元管理主体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责、权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保证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公共信息资源获取和管理上的公平性;③从宏观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规范,以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与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需要一套科学的体系和不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不是哪一个组织和机构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发挥政府的权力优势和社会协调能力。

2.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形势下,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开采方式、开放性程度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可以分别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的无缝管理和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发挥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层次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信息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政府难以收集的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信息资源体系中的空白,从而满足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完整性要求。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以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满意度为标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并由政府负责为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2.3充分发挥专业组织机构在公共信息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上的优势

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不足是我国在公共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难度大,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任务。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机构或团体,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一些商业的专业技术公司等在理论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来完成专题性、预测性、决策性和创新性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或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以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水平。

2.4建立一套适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消费和使用取决于所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大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唯一主体,缺少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不同主体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竞争主体的最终目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资源建设水平、共享程度、综合利用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用等多个方面对每个竞争主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开放的竞争平台,并可从宏观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各经济行为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信息资源的效用,目的是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福利。共享程度低是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科学数据共享的观,信息共享体系是一个以共享数据为中心,包括技术标准、政策规范、人员、组织机构以及各种服务功能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公共信息共享体系需要从技术规范、组织机构和人才以及共享数据中心等多个方面人手。本文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分成两大部分:共享环境建设和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

3.1共享环境建设

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有效共享的基本保障。共享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建设。共享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1)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建立一套科学的数据标准和规范;

(2)为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与使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3)为多层次共享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平台和组织管理体系;

(4)为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激励机制。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环境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信息立法和推动信息共享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这已经成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障碍,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共享的基础,也是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的必要条件。共享环境建设不是哪一个社会机构和团体所能够单独完成的,它需要社会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因此,共享环境建设应归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另外,共享环境建设应着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长远发展,遵循从宏观到微观,先全局后局部的建设思路。

3.2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公共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共享管理的多层次化。从总体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本身具有多层次化的特点,并且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区域的分布和使用上很不均衡。因此,从实现共享管理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应建立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多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具体包括:

(1)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信息共享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信息共享环境建设,以及国家层面的共享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在这里,国家层面的信息主要是指由政府掌握和控制,并能够面向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提供共享使用的国家基础信息和政府信息等。当前,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应从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转移到公共信息的共享环境和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上来,以便为基层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

(2)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区域共享服务网络主要是指适应某个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服务需求所建立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包括区域内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如财政、经济贸易和科技教育等各种公共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和面向区域服务的资源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在整个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向上应能够实现与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互通,并承担为国家级信息服务网络提供信息资源的任务,向下应能够与本地区的企业级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互连,并能够实现与企业级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

(3)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在这里,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是指以追求信息管理的增值服务为目标,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为社会各个层次提供信息服务的共享服务网络。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广泛收集社会各个层次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深加工,并根据信息市场的需求变化,为社会各个层次的需求者提供信息服务功能。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社会急需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是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它可以根据市场上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动态的、灵活和多层次的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因此,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还能够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复杂性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定位;文献采购;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4-0028-02

21世纪,图书馆进入信息时代的全新标志,具体展示了以原子(Atom)形式存储的传统方式向以比特(bit)形式存储的电子方式转变的一般趋势。信息资源管理的诞生和发展处于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化,开创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全新局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某种崭新范式的作用。国内图书学界对信息资源这一课题研究正方兴未艾。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使信息资源的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在对信息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培植起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实体思维和能量思维的信息思维方式。正是信息资源共享的认同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提法似乎不能适应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需要,且缺乏对信息资源共享这一概念的解释力,于是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信息资源建设是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重心从管理信息资源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变化过程。在图书情报界,人们对于两者的认识有些模糊,甚至有人认为两者是同一事物,相互混淆使用。但笔者认为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一、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源起与理解

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目前还很难找到一种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国内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可发现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资源管理的展开;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实际上是研究在给定的信息资源状态下,如何对现有组织机构或社会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供有效利用的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以如何提高生产率与增值服务这一目的为出发点的。在英语中,作为单数的resource意为信息内容本身,作为复数的resources意为信息财产,既包括任何媒体上的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设备和处理此信息的工作者。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而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是不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的产物,它既包括信息技术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内容的管理。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理性分析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众所周知,信息不等于资源,只有当信息成为社会活动中的生产要素,同时产生劳动价值才被称为信息资源。这是从价值意义上讲的。生活中存在着过时的信息,不真实的信息,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中不在构成资源,相反,它构成垃圾信息,信息污染。从信息可利用的角度讲,信息要成为资源必须通过重组,二次开发,即要对信息进行挑选、分类、组织、编码、存储、传递、分析、积累、识别,才能使其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是说,信息必须经过人类的管理与建设开发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信息资源建设除了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信息形成可资利用的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可建设性

信息资源同无序状态存在的信息并不相同,它更大的程度上是人们创造的再生性信息产品,虽然它的生产和分布是一种客观现象,但其生成更取决于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主观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建设性”是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逻辑起点,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质实际上是将信息集合化、资源化的过程。

(二)可共享性

同自然资源不可复用的特征相比,信息资源是可以同时使用、异地使用、反复使用的共享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转录、缩微等加工和开发,而不会影响信息价值。这是由于信息资源具有使用整体性,效益的间接性和利用效果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三、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毋庸置疑,管理不等于建设。建设的目的是使信息获得可增值效用,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条件下,信息资源建设可以提高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自然资源。没有建设,即不开发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乃至有效利用就无从谈起。信息资源建设倚重于信息资源管理是不言而喻的。信息资源建设依赖于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从内涵上看,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完成机构的使命而管理信息资源的过程,即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诸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之类的相关资源。而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本身的开发利用。从性质上看,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手段,更多的是针对某一机构组织本身。同时,突出标准化和规范化与信息的保存,信息资源建设则更像是一种策略或称行为方案,更注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从侧重点上看,信息资源管理侧重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投入,强调其管理职能。而信息资源建设的焦点在于利用自动化,网络化手段获得更多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存取服务。

当然,它们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基础与应用的关系,信息资源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和最终实现,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从而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的外部环境与未来变化相一致。而信息资源建设的深化会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相互依存,彼此协调发展。

四、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恰当措施

(一)确定图书馆定位

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定位主要根据学校的办院方向和重点学科建设走向来确定。同时要重视对用户的研究和需求分析,随时掌握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动态,全面正确地做好馆藏定位。

(二)优化文献采购,提高馆藏质量

图书馆的藏书是通过经常性的藏书补充来实现的,藏书选择是否合理是馆藏质量的关键,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要满足学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的信息需求,因而应具有专业性、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的特点。避免采购过程中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我馆在预订某些书刊时,主动征求有关专家教授的意见,或发送“新书预订单”请他们圈阅,以保证有一定专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书刊选购进来,并能为广大读者利用。

(三)开发网络资源,扩大信息范围

我校系统部分是80年代中期引进光盘、90年代后引进计算机的。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图书馆及大、中型综合学校图书馆 已拥有上述设备。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相联,使信息资源的传递利用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图书馆员要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因特网上那些广泛的、无序的、分散的信息资源收集起来,加以鉴别。必要时通过下载,重新组台的方式将网络中丰富的、流动的、价值高的信息转化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使之具有稳定性、井可以连续、重复地提供给图书馆的读者使用,将本不属于图书馆本身拥有的馆藏资料,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扩大了信息范围,增强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四)搞好服务.推动学校发展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学校有了飞速的发展,这也必将促进广大师生对信息的需求。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信息的人也越来越多。面向新世纪,学校图书馆要突破旧的服务框架,深入第一线。主动参与到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去,以优良的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促进学校发展建设。

服务重心从一般服务向参考咨询服务转移信息加工、参考咨询一类的服务是一种深层次的服务,要做好参考咨询服务,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熟悉读者、熟悉业务,熟悉馆藏、熟悉学校情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随地对读者提出的咨询问题给予确切满意的答复。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社会创新理论的核心――思维创新情报科学[M].2004,(7).

[2]黄奇,等.国内外信息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