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危害

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危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危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危害

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危害范文第1篇

一、精神病人对家庭和社会危害的特点

1、 具有突发性和冲动性,动机不明确性及行为不不正常性。精神病人因无自知力,对他人的危害通常是在病态的支配下发生的,危害的对象既有自己的亲人,也有一些素不相识且毫不相关的人,侵害的目标随意。由于精神病人在认识上存在障碍,侵害的对象随意,往往见凶器就拿、见人就乱打,使人防不胜防。

2、 手段残忍,危害后果严重。精神病人对他人的危害是在神智不清的情况下做出的,因其本人完全意识不到做了什么事,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往往手段都比较残忍,危害的后果比较严重。如1989年,__镇新联村发生的精神病人连续杀死4人,砍伤多人的案件;20__年黄村发生的精神病人连续杀死5人,砍伤多人的案件;在近几年内,我县曾出现多次精神病人放火烧山现象,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二、精神病人对家庭和社会产生危害的原因

1、对精神病人监护不到位。精神病人多数家在农村,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家庭精神病人患者的监护人本身就是农民,整天忙于农活,缺乏对精神病人的监管或疏于管理,致使精神病人没有受到严格的管束,整天闲逛,一旦病情发作,就很容易伤及他人。同时精神病人病情比较隐蔽,平时只在言行上与正常人稍有区别,在周围人特别是家人眼里并不把患者的表现当做疾病看待,而认为他们是道德和人品有问题,没有意识到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更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等到发现其危害性,却为时已晚了。

2、精神病易反复发作,很多家庭因反复送病人院治疗而至贫,家庭条件差的根本就难以承受,因此仍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一旦病情发作,就会成为社会安全的隐患。

3、 对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的法律不完善,缺少实施细则。按照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如果判定精神病人对危害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多数精神病人需要长期服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许多病人的家庭根本无能力给病人治疗。另外强制治疗由谁出钱,到哪里去治疗都是问题。精神病学工作者及法律界有关人士多次进行探讨并公开呼吁,但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精神卫生法》在全球140多个国家都已制定,但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酝酿至今仍未出台。

三、精神病人对家庭和社会危害的严重后果

1、危害性大、涉及面广。根据上述公安局报道的情况看,精神病人最多一次杀死5人,砍伤多人,这些案件发生后,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到处笼罩着一种恐怖氛围,从上级党委、政府到普通村民,无一不被牵动,政府及被害者家属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 受害人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不利于社会稳定。家庭中如果有精神病人,长期的治疗费用,往往都难以承受,哪有钱财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受害人在人身、财产受到侵害后,精神上的打击就已经很大,然而其损害又得不到合理赔偿,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时,迫不得已可能又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法,导致新的刑事案件的发生,这极其不利于社会稳定。

3、危害的场所多为公共场所,社会影响比较恶劣。精神病人由于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较差,因此考虑问题比较简单、不周到,作案时不分地点、场合,不顾后果、社会影响,即使是在公共场所,只要看到作案对象就开始作案。这次调查中,发现某村有一精神病人,专门在学校周围无故伤害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生产和生活。

四、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1、 首先要认识到精神疾病患者是弱势群体,应给予患者足够的人文关怀,从政府、社会和法律的层面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关爱和善待,消除歧视,使更多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康复,从根本上消除其社会危害性。

2、 加强监护人的监管意识,使监护人能充分担负起监管职责,减少精神病人肇事,维护社会安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只有监护人真正履行了自己的责任,社会这个大家庭才能安定祥和。首先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让精神病人的监护人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其次是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再就是通过法律手段迫使不自觉的监护人不得不履行监护责任,让监护人明白失职即是对他人利益造成侵害的原因,自己因此要承担后果。

3、 加大政府集中收治精神病人的职能意识,使大多数的精神病人的治疗由政府"买单"。让精神病人的家属得以解脱,周围的居民得以安宁,同时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危害发生。

4、 尽快出台精神卫生方面的法律以及实施办法,让受害人不再无助,政府不再逃避,精神病人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应尽快出台《精神卫生法》,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和尊重精神病人合法权益,同时有效地解决精神病人带给社会的意外伤害,解决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保护的两难困境。

5、 把精神病人的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各部门既要应各司其职,又要齐抓共管。一是卫生系统应负责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和精神疾病的基本治疗;二是民政系统对经济上有困难的精神病人应提供义务救助;三是公安系统则对遇上特殊的精神病人犯罪情况,由 公安机关执行强制性的义务监督和强制治疗。村委应做好精神病人的监控,及早发现精神病患者的发病征兆督促监护人对其约束、治疗。

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危害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神疾病;康复;健康教育

精神疾病患者的无法自控的行为及社会功能的缺陷给他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健康教育是通过对精神病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及心理健康的指导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行为及认知,从而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为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35例精神疾病病人随机分组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235例精神疾病病人,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 [1]中各类精神疾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138例和对照组97例。治疗组:男68例,女70例,平均年龄42.6±6.4岁,平均病程5.2±2.5年,平均教育程度6.8±5.2年,精神分裂症35例,抑郁发作28例,心境障碍2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8例,躁狂发作22例,其它精神障碍9例;对照组:男58例,女39例,平均年龄44.6±5.4岁,平均病程5.6±3.5年,平均教育程度6.2±5.8年,精神分裂症28例,抑郁发作18例,心境障碍1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8例,躁狂发作12例,其它精神障碍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按常规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而对照组不作宣教。健康教育方法:入院初期:由于患者正处于急性发病期,精神症状较明显,认知力明显下降,自我控制能力低,此时应主要宣教疾病知识,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针对性的宣教,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病因、性质、表现形式、治疗方法及效果等,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尽快适应环境,配合治疗;治疗阶段: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精神状况及信心产生较大影响,可以由康复后的病友介绍个人经验,护士讲解和演示,并推荐图书或者专家讲座等,一周3次,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药物治疗,争取获得患者的支持与配合。康复阶段:经过系统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认知能力的得到恢复,此时主要宣讲康复的注意事项,按时服药,注意情志刺激,提高自身抗打击能力,并定期复查。出院指导:坚持服药、保持愉快心境、饮食禁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及病情复发时的处理等。

1.2.2 效果评定 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分别评价N-BPRS评分及NOSIE评分。

1.2.3 统计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上完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NOSI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BP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病人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N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出院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精神疾病是指由于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出现大脑机能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对他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2]。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减少和防治本病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是当前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NOSI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BP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病人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常规药物及护理的同时,定期辅以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精神症状,对于患者的康复有显著地效果。

健康教育一方面为患者讲解专业知识,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正确面对各种现实矛盾,提高对生活的信心和能力,这是降低复发率的重要措施[3]。另一方面,对患者家属也进行知识普及,讲解精神疾病的危害性及可预防性,减少家属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并取得相互配合,从而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4]。

在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中,药物治疗及相应护理起主要作用,但健康教育是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及防止复发的重要的辅助手段。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少,病种较少,难免存在偏见,希望能对今后的精神疾病的防治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M].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

[2] 殷德华.住院精神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4):2997~2998.

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危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恢复期 精神病人 护理要点

1 恢复期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要求出院心理。大多数病人因病情好转,就不安心住院,要求出院,说自己病好了,要求出院去工作,想念亲人等。

1.2 消极悲观心理。有的病人认为患了精神病,同事、邻居、亲属等瞧不起自己,未婚的怕找不着合适的对象,已婚的怕离婚,还有病人担心今后是否能继续工作,许多人对生活失去了追求,感到前途暗淡,人生无望,情绪极度悲伤。

1.3 恐惧紧张心理。社会舆论使精神病人怀有恐惧的心理,他们在自身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又要承受社会压力与精神创伤。有的病人患病时,有冲动、毁物等危害家庭,扰乱社会的行为,还有的病人看见病友反复住院,亲人不来探视,由此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等。

2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原则

2.1 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生活环境,美化医院环境,办好多样化饮食,改善生活需要。丰富患者的生活,积极组织各种康复活动及院内、外文体活动,鼓励病人发挥自己的才能。

2.2 做好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的言语表情及行为等,以动态的观点掌握其心理状态[1],帮助患者认清现实,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及对各种环境和精神刺激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抗病能力,消除他们担心病情反复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协调与家属各成员间的关系,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3.1 恢复期病人突出的心理要求是被尊重受重视,医护人员应尊重病人,根据他们的职业特点给予恰当的称呼,特别是在与病人交谈时,要努力做到态度和蔼、语言诚恳,要善于体会病人心境,帮助病人正确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重塑完整的人格[2],同时用实际病例鼓励病人,向他们说明精神疾病经过治疗和自身心理调节后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让病人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为病情康复后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3.2 有消极、抑郁情绪的患者,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到亲切、热情、和蔼、谦逊,尊重他们,爱护他们,鼓励多参加娱乐活动,如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帮助他们认识精神疾病,减少自卑,树立信心,同时加强患者与家属、单位的联系,让患者感到家属、单位的同志们都在关心自己,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支持。这样可以使患者感到自己仍然是社会有用的人,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

3.3 防止患者的自伤和自杀。恢复期患者最突出的心理危机就是自杀,而这种念头在具有绝望、毁灭及羞耻感等心理障碍的患者中,最易表现出来,对有自杀史,有持久自杀威胁及严重抑郁症患者,应特别提高警惕,严加防范,注意自杀征兆的出现。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同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以解除患者心理障碍,打消其轻生念头。

3.4 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和指导工作,纠正一些患者家属中存在的错误观念,鼓励家属对精神病患者应持正确的态度,要真正的为患者着想,富有同情心、责任心。让病人单位、同事、邻居等给予理解、同情,不歧视病人,让他们认识到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疾病的康复和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了解疾病防治康复的措施。让病人消除顾虑,坚持维持服药治疗,巩固疗效,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4 小结

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充分尊重、理解和关心病人,多渠道、多形式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帮助病人正确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应多组织病人开展体育活动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要鼓励病人家属及单位人员经常探视病人, 争取家人及同事的关心和理解,使周围的群体尊重病人,爱护病人,使病人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通过上述措施,努力减少病人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思家情绪。教会家属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应对技巧,从而起到治疗和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减少患者复发,促进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3]。

参 考 文 献

[1]杨华渝.对精神病人及精神病人态度的初步调查[J].中华心理卫生杂志,1989,3(1):25.

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危害范文第4篇

1 目前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重性精神疾病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管理,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6种精神疾病。因其疾病的特殊性,在疾病发作时常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极易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生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的患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后,由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建档、体检、定时随访、病情变化后的分级管理和相应的干预措施、健康宣教等服务形式来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虽然卫生部门竭尽全力想做好这项工作,但很多患者家属由于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认为精神疾病是不治之症,不愿到正规医院寻求治疗或宁愿相信迷信而延误治疗,也有部分家属过分强调疾病隐私,羞于暴露疾病,不愿意接受社区精防医生对患者的指导和随访管理。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偏见等原因造成的。根据统计学计算(15岁以上人口1%的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我区仍有1000名左右(已上报江苏省疾控信息平台1552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未及时将信息收集录入系统,给以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害自身和他人安全的危险。更有长期疾病造成严重的社会功能受损,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患者处于极为贫困生活状态,无法得到相应的康复指导和社会救助。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社区精防医生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能力不足和专业知识匮乏,缺乏精神专科医生指导,各部门职责不清、配合程度不高,贫困患者无钱服药、住院治疗,精防经费不足,发生危险谁应该参与应急处置,如何对贫困精神患者社会救助,怎样消除对精神患者的偏见、通过什么途径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等。

2 探索我区多部门联合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机制和做法

2.1完善组织网络,加强专科知识培训 2005年我区因"686"项目较早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设立区精防领导小组,分管区长为组长,卫生、财政、公安、民政、残联、劳动保障、综治办、教育、总工会等分管领导为组员的精防领导小组,每年开展例会,可以尽快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如区政府成立贫困精神患者住院补助资金。完善区、镇、村三级精防网络,由市、区精神科专业医生培训社区精防医生,不少于2次/年,并指派专科医生参与社区精神患者的管理工作,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专科医生的技术指导,可以更好的完成随访、分类干预、康复指导等居家治疗和康复工作。

2.2与残联合作实施贫困精防患者的免费服药工作 自2005年起到现在我区已有330例贫困精神患者享受免费服药及每年免费4次化验、2次疗效评估服务。虽然每年免费服药金额600元,但对于那些贫困精神患者也算是雪中送炭,精神疾病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终止服药治疗。当免费以后,患者及家属都愿意定时来专科医院取药配合治疗。可以说贫困精神患者免费服药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如果不是将这330例贫困患者纳入免费服药对象,可以说这部分患者中有不少患者会反复住院或发生重大危害社会行为,给家庭、社会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适当更新治疗药物种类,准备提高到每年1200元。我区已连续5年重性精神疾病住院人次下降,与330例贫困精神患者得到免费药物治疗的同时,也与社区精防医生对其定时随访、康复指导、精防卫生知识宣教等工作是分不开的。

2.3与公安部门联合实施应急处置:当精神疾病发作时由于丧失对现实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会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严重者有肇事肇祸现象。属于社区精防医生规范管理对象的精神患者病情波动时,村医、村、居委会干部一般会及时发现并向辖区精防医生汇报。社区精防医生根据其病情进行危险性评估,及时提出合理的处置方案。对于危险性评估达4~5级的患者会及时与专科医院联系做好双向转诊工作,联合公安部门及时送诊,因有区专项资金和新农合80%报销政策,基本不存在无钱住院现象,都会及时得到专科医院有效治疗,如没有公安部门及时参与管理患者,可能不会很快让患者接受治疗。

2.4落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大部分患者在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面临着回归社会,除了卫生部门对其规范随访、指导、治疗外,有部分患者确实因疾病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丧失劳动能力,所以村委会、居委会、辖区民政部门等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支持,至少让这部分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区精神病防治院作为精神残疾鉴定点对符合条件的达到标准的为其办理重度残疾证(1~2级),每月可以享受到重残补贴近400元/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患者居家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

2.5加强宣传消除偏见 由于偏见和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形成很多误解,甚至是愚昧的做法,因此2012年利用"健康高淳"栏目定期做电视讲座,其内容主要以精神科常见知识问答,如何管理患者,患者家属相关知识宣传等为主,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举办大型广场咨询义诊形式来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下一步准备与学校联合举办一些如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考生心理辅导等内容宣传,以后青少年、大学生和老年人心理问题将是以后心理工作者重点方向。

2.6经费保障、严格考核 目前我区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和专项精防经费达200万元,如何将这部分钱更好的用于精防事业,首先制定详细的"高淳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实施方案,方案中要求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要做哪些工作,尽可能量化,定时由卫生局组织考核,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因此我区精防工作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

3 讨论

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病,致残率高,加上反复发作极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卫生部门主要工作仍以干预、治疗、康复为主要任务,充分利用专科医院资源,定期指导社区精防医生开展工作,我区已有8名专科医生分片包干8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点对点技术支持工作,开展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当患者需要住院时会及时住院治疗,有利于疾病较早得到有效控制,在区精防领导小组协调下多部门合作为重性精神患者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和治疗康复环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显著而深远的意义,更希望通过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来消除偏见,为患者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危害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病人、心理与社会康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在认识上已有很大的转变,传统的概念认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就是健康状态。可以理解为“没有病”。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完整概念则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现象,而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个概念强调了心理和社会适应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让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对于精神科医务人员而言,就要求我们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要综合应用药物、物理、工娱、心理等治疗措施,让病人处于一个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心理和社会康复是精神疾病全程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应紧密结合药物治疗,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达到重新回归社会的目标。

由于精神病是人脑功能的障碍,其功能的完整和个人对外界的统一性遭致破坏,因此表现为精神活动的紊乱。病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或削弱而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在病态的支配下,病人还具有危害自身和社会集体的行为。有时,病人的行为常为正常人所不能理解。同时病人本身也缺乏对病态的认识和判断力,当病人病重时,病人可能因缺乏自知力,极少考虑今后的问题,但当他处于康复期,面临从四周袭来的实际问题时,病人最终感到疾病对生命的威胁。这对于某些病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特别是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认为得精神病是不光彩的,还有病重时曾经攻击过的领导、同事、邻居等,更觉得无法弥补,更重要的是病人往往会考虑脑子是否坏了,今后能否恢复正常,未婚者怕找不到对象,已婚者怕离婚,加之经济问题等等,会使病人难以解脱,产生不良情绪。这对于精神科医务人员来说,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认识到,精神病人的康复不仅是精神症状的消失,还是心理与社会功能的康复。如果忽视了心理、社会的康复,就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不少精神病人于康复期自杀,是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强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病人的心理素质,为病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急性期的精神病人通过药物、物理等治疗后,精神症状好转或消失,恢复了自知力。而实现恢复期回归社会的目标,则需要联合心理社会干预。其措施大致包括:

1、叮嘱病人继续按时、按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让他们认识到维持服药是防止疾病复发的重要手段,请复入院治疗的康复患者“现身说法”,谈谈切身体会,让病人明白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育病人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事件,解决与己相关的社会矛盾,积极应对不良的社会舆论,消除自卑情绪,树立坚强的意志。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过分依赖,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

3、心理干预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病情阶段和生活状况,适当选择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方法。目前,比较认可的方法还有家庭治疗,给病人主要家庭成员传授精神病康复的相关知识并训练应对技能,以让病人生活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减少不良刺激,当然也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复发。

4、康复期的病人通过社会技能训练来恢复适应能力,提高社会交往、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经过专科医生的评估,安排康复期的病人入住精神病患者中途宿舍,在庇护工场进行职业训练,模拟家庭、社区和工作的环境,为康复期精神病人提供回归社会前的过渡性住宿和康复服务。

精神疾病的康复过程就是病人适应社会、回归社会的过程。通过专业的康复治疗后,让病人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缩短病程,回归社会,勇敢面对生活。同时也应当向公众传授精神心理卫生知识,使社会对精神病人多一份关怀少一份歧视。

参 考 文 献

1、沈鱼邨主编《精神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2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