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的作用

生态学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学的作用

生态学的作用范文第1篇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对具体的知识教学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学生的生态观教育不足,所以,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社会中人和自然的矛盾逐渐的突出,而且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忽略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导致许多自然性的灾害出现。因此,为了减少这种现象,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生态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这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新课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对生态教学内容涉及的比较多,因此,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一、中学语文教学生态意识教育的概述

生态意识的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教育观念。生态意识最早是由生态学发展而来的,在当前的社会中,生态学已经变成了有一定理论体系的学科。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学,和生态意识的培养是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中添加生态意识的教学内容,也是实现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教育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且新课标开始将生态观的教学作为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但是从整个的语文教学情况来看,生态观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对有效教育方式进行研究。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生态意识教育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树立生态意识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体现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自身和社会,以及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添加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和作品,就是要加强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参与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出现了许多的自然性灾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态意识,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人类活动是一种主体性的参与,对具体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融入感,因此,学会尊重自然,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要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还要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处理好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有效的认识,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实现人与社会的有效统一

在社会发展中,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重点在实现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加强生态意识的教学和培养,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自然灾害也频繁的发生,对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要从人们的生态意识培养做起。虽然今天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们需要认识到人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内容只偏重于对学生人文性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强调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要实现人文性教育和生态意识培养进行有效的结合[3]。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实现人与自我的有效统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态意识教育对实现个人和自我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认识自我,尊重生命的过程。同时,以人的生存环境作为一定的轴线,审视具体的生命活动,体现一种现实的关注。中学语文的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影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形态,实现和自我的有效统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环境也有不利的影响,就需要人在实现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在实现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情况下,发展自我。这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中应该充分贯穿生态意识的教育。

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生态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世界观形成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提出了对学生生态意识教学的要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生态意识的教学培养,才能有效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十四中学)

生态学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业 心理资本 创业意识 创业动机 创业特质 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十七大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发展战略,加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深入人心的号召,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了一股“创业热”。对于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社会现状而言,“创业”不失为一剂良药。然而,笔者认为,创业光凭一腔热情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一个准创业者能不能创业、适不适合创业、会不会创业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有人用“三低”来形容目前的大学生创业现状:一、实际落实创业的数量低。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和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目前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26.8%的大学生打算今后创业,然而真正走上创业的比例仅为1.2%。二、创业成功率低。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不到3%,相比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很大的差距。三、创业层次低。大学生创业多集中于服饰、食品、餐饮、快递等投资风险小、技术含量低的领域,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创业类型占比少。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现状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二、心理资本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曾是经济学领域里提高财富获得能力、增强综合实力的两大关键因素,直到2004年心理资本诞生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从此,心理资本作为能发挥组织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又一大重要因素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导致个体积极行为,它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 FredLuthans就曾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不是财力与技术,而是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反思其中之道,如今方兴未艾的“创业热”,忽视个人是否具备创业特质是不科学的,这犹如对于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即使给他一片大海,也无法尽情畅游。创业也是如此,除了需要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助推外,它的不竭动力应该来源于个体的心理资本。笔者认为一个创业的过程始于创业意识、落实于创业动机、起飞于创业特质、最后成于创业能力。

三、心理资本是实现大学生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素

1. 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在回答“想不想创业”的问题,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意识倾向,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与行为。一个创业意识高的人对创业行为有着高度的认同,自觉将创业作为发展与实现自身价值的不二途径,这是创业的动力与精神源泉,指引他们自觉地学习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再者,创业意识反映在积极的心理能动性上,激发创业者对创业的渴求,形成创业的高自我效能感。他们不仅对自己的创业能力充满期待,主动接受挑战来顺应创业带来的巨大考验,同时,他们也常常更具有饱满的心理能量去开发有关创业的意识,包括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风险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是决定创业能否走向深入的关键力量。相反,一个对创业没有诚意,没有深度思考,只是将创业看成人云亦云的潮流的人必将在创业道路上备受考验,也更容易半途而废。

2. 创业动机

“为什么创业”就是创业动机需要讨论的话题。纵观对创业动机的研究,不外乎因为就业困难、对工作不满、想提高财富能力等外在因素的诱导或受到寻求自由、实现自我、获得社会地位等的内在驱动,如Gilad 和 Levine提出的推动型与拉动型创业动机、Rindova等提出的创业解放理论等。Dubini在研究中归纳出了 7 类具体创业动机: 成就、福利、金钱、地位、自由、榜样和逃避现实,将人们的创业动机更加细化。在以往创业动机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成就动机会影响到创业生涯及创业绩效:被寻求独立、自我实现、财富及其它合理的结果所吸引的拉动型动机要较由于生存需要而选择创业的推动型动机对创业绩效影响更大;而那些因为看到创业机会而冒然选择创业的创业动机则更容易导致创业失败。由此可见,端正创业动机,真正发自内心的创业激励才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倘若只是把创业当成就业、生存的权宜之计,或者仅仅是追随着政策、社会环境等良好机会而盲目选择创业都将不利于创业的长久发展。

3. 创业特质

创业的个人特质其实是在讨论个体“适不适合创业”的问题。首先,一个创业者必须要有创业精神,要敢于摒弃前计划经济分配带来的依附心理。如果个体过分认同安稳的生活方式,那么就已经将创业的雏形扼杀在了萌芽中,难有突破和创新。还有研究表明外向且爱好交际的人更适合创业;一个具有责任心与稳定情绪的人也更容易在创业中获得成功。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既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因此,自主性、独立性人格十分重要,犹犹豫豫,拖泥带水会错过很多良机。创业者必须能吃苦、能坚持、有韧性,一步一个脚印,积极进取方能成就夯实的基业。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必须具备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为前人之不敢为,浙江企业家的成功也多是依靠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自信,有强烈的成就需要会帮助创业者在遇到问题时坚持并积极主动地寻找对策;他们拥有更长远的眼光,拥有更大的成功概率。最后,创业者必定不是墨守成规的人,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延续市场传统只能分一小杯羹,只有制造出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实现价值增值,这就需要创业者始终保持探索、怀疑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勤于思考。

4. 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决定着“能不能创业”,是创业者成功执行创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创业者需要有创业知识的吸纳能力,创业要想走向高精尖需要创业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不断学习和吸收前沿研究的能力。商业运作、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是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基础。二是具有机会的识别、开发与利用能力。创业者需要对市场瞬息的变化有敏锐的觉察,善于发掘潜在机会,并能迅速做出行动,整合、管理和配置各方面资源,将市场机会通过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转化为商业价值。三是需要具备较强的企业营运管理能力。企业的运行有着复杂的利益共同体,构建人际关系与组织关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之间离不开合作协同、离不开对合作组织的利益承诺。对企业发展而言,决策者制定战略、评估战略和执行战略的能力决定了创业的发展方向;而整合、管理内外部人力、物资、技术资源等的组织能力是创业稳步推进的保障。归结于一点就是创业者能否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带着自己的想法与团队披荆斩棘,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用。尽管企业家的能力不是天生具备,更多的是靠经历与经验慢慢积攒,但是倘若志不在此,就犹如赶鸭子上架终难以成就。

基于以上讨论,一个人的心理资本是创业的基础以及推动力量,对创业的开始、发展和成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鼓励创业不能仅仅作为大学生的试水工具,觉得可以做就继续,觉得累了遇到瓶颈了就放弃,这样必将是可贵的创意、宝贵的资源的极大浪费。创业更应该形成新常态,做到可持续、可延续、可发展。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重视人心理潜能的开发、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激发是必经之路。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培养一批敢于冒险又能冒险、敢于创新又能创新、敢于争先又具有争先实力的创业者任重而道远。除了需要营造宽松、活跃富有竞争力的创业环境外,创业教育理念的渗透也尤为重要,这必将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全面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虹乔,魏晓玲.大学生创业现状、成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1(23):242-244.

[2]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3] 蒋苏芹,苗元江.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 31(1):108-113.

[4] 江英.基于新的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25-127.

[5] 赵波,杜万恒.大学生人格特质、创业环境感知与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J]. 经营与管理,2016(1):147-150.

[6] 王华锋,谢从旋.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3(3):39-44.

[7] 吕惠明,章合杰.农民企业家创业精神形成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4, 35(8).

[8] 陈小娟,赵力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培养[J].社科纵横,2008,23(2):163-164.

[9] 钱春霞.贫困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个人格特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125-126.

[10] 尹苗苗,蔡莉.创业能力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12):1-11.

生态学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 高校 舞台实践

声乐,可以理解为声乐演唱,看似简单的一门音乐学科,却涉及到了诸如生理、物理、心理、音响、哲学等众多学科。声乐是一门学科,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在舞台上展示的艺术,如同“学而优则仕”,声乐学科的优秀人才终归要到舞台上加以展示的,所以,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而且,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声乐艺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不断进步的教学改革所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果声乐教学依然是单一的声音到声音、技术到技术、方法到方法的教学,这样的生硬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变得很迷茫。尽管很多学生会非常认真地去学习,而且参阅众多声乐教学的文章,但是在关于对于不同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方法的控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经常会有人抱怨称“声乐太难学”,进而逐渐对声乐学习产生厌烦的感觉。而且很多人在练歌房都可以唱的好好的,但是一旦登上舞台,就因为紧张等诸多原因,表现的差强人意,所以要深入考虑舞台实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舞台实践对于学生的帮助作用

(一)学生可以通过舞台实践来培养自身的舞台意识

在教育改革之前,高校进行声乐教学时候,一般都会忽略培养学生的舞台意识,毕业后很多学生存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参加的舞台实践活动不多。所以在毕业后面对舞台下的观众,他们会因为太紧张而寻找不到灵感,或者本身就不善交流,再就是无法寻找到匹配观众口味的歌曲等等。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候,应该有意识的经常举办些舞台活动,让学生进行一些舞台实践,从而培养自己的舞台意识。

(二)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借助舞台实践得以提升

声乐教学中对于艺术表现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声音、情感以及形体表演这三部分。无论哪一方面存在了缺失,都会使得整个声乐演出变得不完美。所以,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一定不可以忽略对于学生的声音、情感以及形体表演这三个方面的培养。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声音够美妙,表情差一些不会有影响,但是事实上,声音、情感以及形体表演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三者的相互融合才能够让声乐舞台表演成功和完美。所以,实现声音、情感以及形体表演三者的完美结合对于一个声乐学科的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三)学生的歌唱欲望很容易在舞台上被激发出来

目前,很多高校认为流行歌曲,也叫通俗唱法较为庸俗,因为对此不屑一顾,部分学校甚至禁止声乐专业的学生唱流行歌曲,这样简单粗暴的举措,很容易打击学生们唱歌的热情,让学生们不再有唱歌的欲望,甚至很多还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会因此而拒绝演唱老师要求的歌曲,对高校的声乐教学造成严重的影响。

记得有一次的声乐教学的舞台实践课,一位学生非常突然的将原本老师安排的歌曲临时提换成了自己喜欢的一首歌,突如其来的变动让老师目瞪口呆。但是这位学生激情的演唱,并且搭配热情的舞蹈,行云流水般无懈可击,让台下的学生一阵欢呼,掌声雷动,形成了台上台下之间的良好的互动,让原本一个普通的舞台实践变得如同演唱会一般,迭起,收效甚好,远非以前任何一次舞台实践效果可以比拟。

也正是这次略显出格的举动,让高校的老师都认识到,一味地去禁止是没用的,就如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思想也是如此。所以,要解放思想,让自己的观念不再那么老旧腐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只有一种方式,相反,“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教学上,只有更加的灵活和科学,才能够保证减少弊端的出现。所以,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该提倡美声、民族、以及通俗三种唱法共同的发展,这样一来,不仅让增加了演唱曲目的数量,也做到了与时俱进,并且迎合了很多学生的爱好,所以学生们更有激情去表演。

(四)经过舞台实践的培养,学生更容易就业

高校为什么要进行声乐教学?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声乐?归根到底,都还是希望学有所成后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能否顺利就业就决定个人是否能够胜任这份职业。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提高自己的就业几率,就必须加强进行舞台实践。

如今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意味着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所以,文化娱乐活动也在不断的发展繁荣,声乐专业也更加的热门。文艺团体、单位娱乐场等诸多演出场所以及活动比赛都需要大量的声乐演员。所以,目前对于声乐演员的要求是,有扎实的演唱功底、较高的舞台表演能力、可以唱很多观众喜欢的歌曲、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并且可以与观众进行友好的互动,以上的诸多能力,都离不开通过舞台实践对于声乐演员的培养。只有经历过众多的舞台实践,才可以拥有以上这些能力。

二、针对高校声乐教学的舞台实践的措施

尽管舞台实践的存在可以帮助声乐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舞台实践从构建到执行都有着好坏之分,所以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的效果也参差不齐,所以也需要高校专门对声乐专业的舞台实践采取一些措施,使得舞台实践可以更好地为声乐专业的学生服务。

(一)正确认识舞台实践

近年来,教育的改革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各所高校都是人才辈出,并且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可以很快的融入到社会工作中。对于高校的声乐教学来说,学生们毕业后的方向基本都是一线的声乐工作,再就是演出人员,或者是成为一名音乐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无论以上哪些工作,都离不开强大的舞台实践能力的支持。不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声乐这门学科在学校的认知中依然是以一门纯理论学科的身份存在着,并没有认识到是否进行舞台实践教学和舞台实践教学多和少对于声乐教学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显而易见,很多理工科的院校都具备了非常完善的校内外的实践基地,但是对于声乐之类的音乐学科而言,音乐厅、音乐教室,依然是破败不堪,配置也都是很多年前的老古董。所以,作为校方,要加强对于声乐的舞台实践的重视,声乐教学并非教师在讲台上动动嘴即可,要充分认识到舞台实践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学校内,应该更新和完善相关的场地以及相关的设施,并且不应该过度限制声乐教学的使用。在学校外,应该以学校的身份与很多文艺团体和演出单位之间保持稳定的合作,让学生们有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一来,对于学生而言,满足了锻炼自己的目的,对于这些文艺团体而言,则是解决了用人荒的问题,这是共赢的局面。所以说,学校应该主动对声乐教学的舞台实践问题重新认识,并且通过提供诸多的舞台实践的基地和机会,来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组织舞台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教师的身份是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只有教师去认真的进行相关的工作,才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资源来提高自身的舞台实践能力。国家对于高等学校的很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其教师需要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拥有充足的实践经验。这样才可以正确的领导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的声乐教师而言,基本都有着过人的业务能力和足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但是涉及到相关的舞台实践时候,他们的一些经验和只是就未必够用了,因为很多教师都是从学生做起并且毕业后因为较为优异的成绩而留校任教的,这样的教师在教学理论上一定是非常优秀的,只是在艺术实践上却未必有足够的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各类的艺术实践时候,就有些业余化的感觉了,因此学校应该针对教师的这些弱点进行一些措施,如对这些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或者再聘请一些文艺团体中进行演出的名家作为客座教授来对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教学。

学生自己本身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而没有理解舞台实践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所以就需要教师来帮助学生对舞台实践进行充分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舞台实践的重视程度。例如,通过对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进而寻找出其中的不足,然后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该学生的解决方案,并且采取售后服务式跟踪观察。或者是通过对于学生的爱好的了解和分析,分析他们的舞台表现,让学生明白舞台实践在表演中的重要性。简而言之,就是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都在培养实践意识。

此外,教师还需要帮学生寻找更多的舞台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的众多文艺演出中,基本都是音乐系的学生主场作战,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该给予提倡,而且,还应该与学校的团组织等进行协商,争取在每一次的文艺演出中,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去,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表演机会;甚至,教师可以组织自己班级的学生进行内部的演唱会等活动,力求每个学生都可以登上舞台进行表演,并且为每个学生都做出尽可能细致的点评,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专属于自己的舞台表演指导。

教师们还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就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文艺活动中去,这样上行下效,学生才会拥有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这样也告诉学生,其实教师本身对于舞台实践就非常的重视,从而学生才会认识到舞台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开始尝试登上舞台进行实践。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舞台实践的相关课程的时间安排都是在学期末,安排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在经过一学期或者一年的理论学习后,有足够的理论来支持舞台实践的进行,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事实远非如此,期末一般都是学生忙着期末考试的时候,太多科目都要考试,而且实践类的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太小,甚至仅仅是一个简单地等级平等。所以很多学生都会下意识的忽略舞台实践的进行,而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其他科目的复习备考上。自然,实践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所以校方在进行相关的课程的安排的时候,应该把实践类的课程安排为从学期初就开始,贯穿于整个学期,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明白实践教学的意义,而且有着规律的时间进行相关的实践。

虽然大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学的实践课程都已经开设,但是基本都还是不被重视,较少的课时完全无法发挥出舞台实践应有的效果。尽管学生们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足够的实践,所学的东西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增加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舞台实践的教学质量,这样实践课程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效果。而且,当实践类课程的要求与课时量与理论类课程的课时量和要求齐平甚至超越时候,学生们会自动加强对于实践类课程的重视程度。

三、结语

声乐教学,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这是一个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只有引导了学生去积极和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去,才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对于这一过程,对教师的人品、修养以及学识和育人的艺术方法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身为一名声乐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极为重要,而且对学生有着充分的了解,依照学生的特点,以及所需要进行授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来为学生创造出最适合的学习气氛和舞台实践的机会。良好的舞台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所以,对于声乐教学而言,舞台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孙继南.中外名曲欣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5]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生态学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生 乐观心态 压力 心理健康 作用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未来他们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医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无论是经济压力还是频繁的考试压力,都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乐观心态对人的情感以及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与悲观者相比较,乐观的心态能够增强个体的免疫力,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对人的影响。

一、医学生乐观心态、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问卷全部收回,有效问卷180份。然后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以及乐观情况进行了测量。

(一)对压力的测量

采用10条目压力感受量表评估学生的压力状况。该量表采用了五点制计分,从未感受压力与经常感受压力会出现不同的分值,最高的分值为40分,表示较大的压力感受。测量得出有16%以上的医学生被焦虑不安、神经衰弱以及抑郁情绪等问题困扰,有20%的学生感到苦恼。

(二)对心理健康的y量

采用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有8个条目,采用7分制计分方法,将条目得分进行汇总就会得到量表的总分,分值较高则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该量表在不同人群中被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心理健康量表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医学生中有17%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达到严重程度的学生占5%~7%。

(三)对乐观心态的测量

采用6条目生活定向测试方法进行测量,采用5点制计分方法回答对每一条目的认同程度,分值从1分到5分,得分汇总最高的表示乐观程度高。综合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表明,持乐观心态的学生压力较小,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二、医学生的乐观心态对压力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分析

(一)乐观心态、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压力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压力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多,而乐观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持乐观心态的学生心理健康指数相对较高。乐观心态在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一种平衡作用。

(二)造成医学生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从调查分析总体状况来看,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整体压力感受较大,受到专业课程紧、学业负担重以及就业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受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些具有不良个性特征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些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在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不对自身的状况加以调整,从而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

(三)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的对策

1. 学校方面。

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可以制定切实有效的减压政策减少学生承受的压力,也可以在教学或者是实践过程中降低作业任务要求,减轻任务量,避免这种压力对学生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查研究中还发现,乐观心态在压力和心理健康当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作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或者是合理安排教学形式提升学生乐观心态,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改变压力对学生健康的影响。学校还可以通过聘请心理专家对学生开展讲座,对学生加强心理辅导以及相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改变生活的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掌握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校园,通过交流减少抑郁状况。

2. 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加强对学校之间的沟通,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并且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此外,作为家长还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对子女存在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减轻他们的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 社会方面。

社会支持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他们的压力就会越小,从而避免更多的压力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社会各个部门应该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还应该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使他们能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社会。

三、结束语

综合所述,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学生应对压力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和相关人员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三种教育途径的合力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石猛.医学生的乐观心态对压力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J].学理论,2014(33):52-53.

[2]杨平,胡志,肖圣龙等.卫生应急实践中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适应与转变[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04):394-396.

生态学的作用范文第5篇

摘 要 通过对跆拳道运动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的分析认为,跆拳道运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学生中开展跆拳道运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拓展学校政治思想素质教育阵地,是培养高尚素质教育不可缺的内容,对提高学校精神文明、树立良好的校风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跆拳道 学生 综合素质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新颖的竞技体育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跆拳道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跆拳道运动它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其功能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力发展、身心素质、学生美育素质、爱国主义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对今后的教育目标、计划等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跆拳道运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人们常把大学比作是个小社会,而一个小社会包括个人、集体等等。因此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着关系。学生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而跆拳道继承和发扬了讲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这种礼仪的教育可使学生能把学习跆拳道的目的并非逞强斗狠,而是懂得做人的道理。跆拳道不仅要求练习者学习跆拳道的技术,而注重对跆拳道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遵从,认识理解跆拳道,每一次练习都要求“以礼始,以礼终”,还有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跆拳道运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学生学习跆拳道的同时也是对跆拳道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就是对文化素质的提高。从项目本身可以看出它的精神实质内涵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相融性,特别是我国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这项运动的“体”,“用”两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跆拳道运动中蕴藏着中国古文化修养中“内用黄老,外用儒求”的深刻涵义,以道家为“体”,以儒家为“用”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动力。以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为内涵底蕴,受到东方传统文化乳汁的滋养,不仅有精湛多彩的技术,而且还蕴藏着力学、兵学、哲学、医学、伦理等文化内涵。通过跆拳道基本知识的教授,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还可以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对其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民族体育文化知识,领悟东方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跆拳道运动提高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从跆拳道实战的步法、手法来看,它要求运动者灵活、快速、敏捷、多变。因此,运动者必须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对方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跆拳道恰好是培养学生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发挥想象力的新兴学校体育运动项目。

四、跆拳道运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作用

(一)跆拳道对学生体质的促进作用

跆拳道的技术动作是由全身协调配合,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腿法来表现。它能很好地促进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协调等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现如今,有些学生只关心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身体的锻炼;另一些学生追求一些低级趣味的享受,没有崇高的追求,忽视高尚人格的培养,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当今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从丰富自己的生活的需求来看,当代学生要注重体育锻炼。

(二)跆拳道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

跆拳道比赛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在比赛中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掌握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能更快、更准、更有效的攻击对手。跆拳道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验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战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跆拳道练习,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的形体美,还能够正确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跆拳道的练习和比赛来化解心理压力,从而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五、跆拳道运动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

人的意志品质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互相联系的。而跆拳道的学习是对学习者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和培养。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贯穿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所以,学习跆拳道可以培养人顽强、果断、自信、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

六、跆拳道运动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

跆拳道的教室内正中央悬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参加跆拳道训练和学习的学生、教师、工作人员在每天上课下课之前首先要在国旗下整队集合,向国旗行礼,随后全体高声重申跆拳道的精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奋进拼搏!报效祖国!”它强化了一种团结、整齐、自信、自豪、吃苦的氛围,这样能增强民主凝聚力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