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学的特点

微生物学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生物学的特点

微生物学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不同细菌微生物检出的样本来源, 粪便是细菌微生物检出率最多的样本来源, 与肛拭子、呕吐物对比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表2 不同细菌微生物检出的样本来源Table 2 Source of samples detected by different bacterial microorganisms

3 讨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在食物中毒中有较高的发病率, 根据临床文献统计显示, 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食物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需要经历运输、储存、销售等多个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细菌污染都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3]; (2) 如果食物已经受到了细菌污染, 与此同时, 食物存放区域的总体温度较高, 在这种较高的稳定条件下, 细菌会出现大量繁殖, 细菌数量的增加可能会产生毒素, 进而引发细菌感染[4]; (3) 食用的食品没有达到可安全使用标准, 比如食品没有蒸熟, 或者在食品存储中将熟食与生食放在一起, 造成食品交叉污染。不管是那种原因, 患者在使用相关食物后存在细菌性食物中毒风险。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 各类食品检验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

对于已经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除了明确具体的原因外, 通常还需要进行细菌微生物分析, 依靠细菌微生物分析掌握常见的致病菌, 从而为细菌微生物食物中毒的预防以及细菌性食物中毒后的治疗提供参考, 保证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健康[6]。

本文研究中对75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进行了微生物检测, 结果表明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 涉及到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等, 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 而大肠杆菌的检出率最低。在病原微生物检出样本来源方面, 粪便中对于细菌微生物的检出率较高, 呕吐物中的细菌微生物检出率较低。有学者对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 检验完成后, 其中大肠杆菌的检出率为6.0%,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0.0%;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2.0%, 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10.0%;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0.0%;志贺氏菌检出率为14.0%;变形杆菌检出率为16.0%, 不同细菌微生物检出结果和本文研究结果基本接近。这些都能为临床食品安全的检验奠定基础[7]。

细菌性食物中毒微生物检验可以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提供参考, 根据我国当前食品微生物检验要求,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需要完成以下内容: (1) 明确不同食品的污染程度, 通过食品检验掌握不同食品中大肠菌群总数、霉菌总数、菌落总数等, 上述指标对事物污染程度作出评价, 按照污染程度结合不同食品对微生物含量的具体要求判定食品是否能够安全食用[8]; (2) 定性分析食品中存在的致病菌,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等都会引起细菌感染, 所以在食品检验中应注重对上述细菌微生物的定性分析; (3) 定量分析食品中的细菌微生物,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对食品中相关微生物的含量水平进行分析, 定量分析能够分析出不同细菌微生物含量水平, 这些都可以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9]。

依据本文细菌微生物检验结果还能够为细菌性微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信息。对于沙门氏菌会引起食物中毒, 根据临床文献报道分析, 沙门氏菌主要存在于受污染的鱼、蛋、家畜肉、内脏、牛羊奶等, 细菌中毒后有6~24 h的潜伏期, 出现细菌性中毒后可存在持续高热表现, 大便为典型黄绿色水便, 文献报道沙门氏菌感染后有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化脓性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并造成患者死亡[10,11]。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见于剩饭、剩菜, 此外, 在蛋、肉类食品中也有存在, 患者食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食物后在短时间内发病, 既有呕吐, 也有腹泻, 呕吐物以黄绿色胆汁为主;大肠杆菌作为人体本身具有的微生物, 正常情况下, 大肠杆菌不会引起感染, 当时当人体肠道防御机能下降, 自身免疫力不足或者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可造成正常菌群出现失调, 致使大肠杆菌出现了大量繁殖, 最终引起患者出现中毒症状, 大肠杆菌中毒后的临床症状较轻;副溶血性弧菌多存在用盐浸泡过的食物中, 在海产品中也有副溶血性弧菌存在的可能, 比如海蛰、海鱼、海蛤等, 人群在服用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食物后, 不会突然发病, 其潜伏期在8~18 h, 早期存在上腹部、脐周疼痛表现, 此后可出现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 如腹泻、呕吐、高热等, 粪便多为脓血样。掌握不同细菌微生物在引起中毒后的潜伏以及症状表现, 有利于对不同细菌性微生物进行鉴别与诊断[12,13]。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后不同微生物检出方面, 患者呕吐物、肛拭子、粪便等均有致病菌的检出。但是在致病菌检出率方面, 粪便明显高于肛拭子以及呕吐物, 在实际细菌性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可采用粪便样本进行检测, 有利于提高对相关细菌性微生物的检出率, 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当然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保证粪便样本的采集质量, 采集粪便过程中应使用新鲜粪便, 确保样本中没有尿液的混入;粪便量控制在5 g左右, 用于盛装粪便的容器需要处于干燥、无菌, 避免进行消毒, 对于暂时不能进行检验的, 需要将采集的粪便标本保存, 保存温度应低于4℃[14]。

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微生物学分析, 还能够为各类细菌性微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依据, 根据检出的常见微生物, 提高对人群食品安全教育的针对性, 针对不同微生物感染的常见食物、食用后的症状表现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告知大众针对不同微生物的预防以及避免食物中毒的方法, 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率[15,16]。

综上所述, 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分析, 有助于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 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滢娟, 罗汉宇, 刘丽, 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探讨[J].当代医学, 2018, 24 (6) :65-67.

[2]卢舒君.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8, 13 (5) :189-190.

[3]李晓燕.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及微生物检验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 9 (1) :6-8.

[4]杨春晓, 莫韵韶, 魏泉德.珠海市2011-2015年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标本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 3852 (6) :788-791.

[5]朱颖梅, 谭海芳, 林凤, 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7, 11 (2) :95-97.

[6]曾丽, 孙秋香, 高艳, 等.基层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6, 10 (11) :916-917.

[7]邓如军, 刘莉莉.某市2012-2013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6, 13 (16) :81-83.

[8]曾德兴, 黄思思, 陈应坚.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调查与预防对策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 (8) :1518-1520.

[9]杨书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J].临床医学, 2016, 36 (4) :59-60.

[10]吴嘉志, 陈应坚, 甘丽萍, 等.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13, 13 (8) :1044-1046.

[11]张倩, 邱亚群, 石晓路, 等.2007-2010年深圳市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2, 38 (2) :67-68.

[12]李琼, 刘丽.小议基层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及特点分析[J].当代医学, 2018, 24 (12) :122-124.

[13]罗滢娟, 罗汉宇, 刘丽, 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探讨[J].当代医学, 2018, 24 (6) :65-67.

[14]于洪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 (5) :291-292.

微生物学的特点范文第2篇

在新世纪的曙光里,我们共同迎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对其中的一些特点应当尤为关注。一是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的人才;而是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三十年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力度快,学习化社会的特征日趋明显,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面对时代的要求和挑战,课程的理念和内容需要更新,教学和评价的方法需要改革。当然,教材也需要改革,在新理念与思维定式的碰撞中,教师们逐渐理解了新课程,体验到新课程带来学生日益高涨的学习热情。新教材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突出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注重科学的学科体系,注重科学方法教育,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突出了生物学重要地位及所带来的新进展。根据这些特点,学科教学要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灵活调整,探讨学科教学方法,体现新教材所反映的教育发展趋势。

根据新教材突破传统的科学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特点,学科教学应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使用知识的能力。

新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一方面,人和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人既是生物学的研究者,又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活动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学知识对人类意义重大。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尊重知识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学习生物知识。另一方面,人作为生物圈的最高主宰者,人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只有利用生物知识才能解决当今世界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疾病问题等。所以,21世纪被称为“生物学的世纪”。因此要使现在学生熟悉如何使用生物学知识,并从现在,从身边、从个人做起。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具体应怎样做呢?首先,我们要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生物学知识及其使用。其次,我们要结合中外生物学发展史激励学生,是指认识到生物学科学研究大有作为。第三,我们要努力督促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化,注重知识信息理解的质,体验运用知识的乐趣,逐步提高使用知识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多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比如,每次实验完后,教育学生妥善处理材料,注意清洁,树立环保意识,活的生物材料应及时放回大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倡导珍爱生命。

根据新教材安排关系,“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学科教学应培养学生能达到老师确定目标的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设计并实施好科学探究活动,是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新教材安排了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时间等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与学生学习理念的全面创新,以期顺应时代要求,掀起一场学习的革命。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做呢?第一,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刻领悟《生物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突出教学重、难点,力争全面达到目标。“观察与思考”主要是让学生观察食物,联系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实验主要是学生会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调查”旨在倡导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资料分析”主要是结合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力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探究”和“课外实践”,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需要在课外完成,但是教师也应当提供机会让同学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另外,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已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尽力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分析问题的方法。

虽然教师现在的角色是组织者,但也不是说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放手不管。初中生只是能力不是很强,独立去完成实验还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必须做适当的指导,对实验困难小组采取“一带二帮三放手”的指导方法。“一带”是指实验材料不知何处有的,可以带他们去找。“二帮”是对制定计划或制作装置有困难的,可帮他们提供参考意见或分析原因,共同探讨、完善等。“三放”是指放手让学生做实验。

根据新教材“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凸显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的特点,学科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使用知识,有秩序有系统进行工作的能力。

一个人所学的知识有多有少,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关键是一个人到底能运用自己的只是做多大的事,有多大的能力。虽然,一个人能力的发挥有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终究离不开一个人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秩序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工作。新教材按照学生能力发展水平需要,呈现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新教材意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领悟、总结和应用这些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有秩序有系统地进行工作能力。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一要提高学生认识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有秩序有系统地进行工作的重要性。二要加强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因为这些因素是我们教学目标之一和学生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储备。三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四要注意有目的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这种训练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譬如:应达到什么目标,围绕目标应该怎样做,每一细节、每一步骤如何环环相扣,步步衔接,要准备哪一方面的知识,对技能有什么要求,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等等。

根据新教材“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的特点,学科教学应培养能够学生建立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论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能力。

新教材安排了设计中外科学家对于生物科学的研究步骤和研究成果以及进现代的最新生物学知识的利用成果,目的是让学生迅速接受最新的生物学知识,同时认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的好,可以为人类服务,利用的不好,会对社会和人类造成危害。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我们要教育学生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从而建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我们对生物学的成果的运用加深讲解,使之知道了科学规律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第三,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防止学生悲观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之积极对待人类的进步,进而积极地度过一生。

微生物学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是主要研究引起人类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基本性状、致病物质和机制、免疫应答、检测方法、防治措施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1],为一门基础的医学课程,也是执业医师法中规定的所有临床、公共卫生、口腔执业医师必考的7门医学课程之一。然而,课程涉及大量知识,内容繁杂,不易记忆,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医学微生物学烦琐、抽象、枯燥,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学工作者不断反思,不懈努力的目标。现就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做初步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

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出现,使得该课程内容正不断增加,教学压力日渐增大。而且,该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学科,基础学科中,与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密不可分,同时与临床多学科内容相互渗透,例如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外科学、内科学等。按传统的方法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是学好医学微生物学的关键。特别是学生接触该课程的第一节课,也就是绪论部分的内容,引人入胜的讲解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通过绪论的讲解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方法,并提出一些问题,逐渐揭开谜底。比如通过讲解2010年爆发的甲型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诊断、防治措施,使学生了解各论的学习方法,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而要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就要认识微生物的本质,让学生主动去开启知识的大门。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内容复杂、知识量大,而且,微生物体积微小,肉眼又无法识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不高,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可以收到传统教学方法达不到的教学效果[2]。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性好,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等特点,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感知材料,能够分解知识,充实内容,最大限度地传达教师意图,使讲授的内容一目了然,容易记忆和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些光学显微镜图和电子显微镜图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展示给学生,甚至可以用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增加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兴趣,开阔视野。

多媒体授课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省去了书写板书的时间,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量大、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多媒体课件利于保存和修改,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使重点难点更加清晰。

三、联系实际,利用案例教学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联系临床实践,,能够启发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务实和创新的理念[3]。其中,案例教学法备受推崇,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本方法不仅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且可以减少学生受思维的束缚,开阔学生视野。

首先,教师要根据所讲的教学内容收集案例。选择的案例必须要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论题,要有代表性、启发性和可讨论性,同时能够体现出典型的相关知识。授课中以病例、问题为先导,把理论与病例和其他基础课、专业课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温故知新及融会贯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学生也要提前做好准备,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预习。通过预习,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而且会有疑问和收获,而疑问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供师生共同探讨。其次,教师要选择最适合的时机导入案例,并注意问题的讨论及总结。在案例导入过程中,除了要把握好时机外,更要控制好时间,以免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在课堂讨论时,先由学生提出及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也可提出不同意见,然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将所提问题和回答内容与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贯通梳理。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增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教师应对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调查。对学生而言,要调查案例教学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使其感受到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的关系。通过引入临床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考查其是否强化了记忆,记住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以后的临床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应从所选案例是否典型,理论分析是否深刻,以及课堂互动的情况等方面考核案例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不仅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能够融会贯通,而且要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微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以上是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在教学中,我们一直推崇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与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使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严杰.医学微生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微生物学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成人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在职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基层。他们有鲜明的特点: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强;来自各行各业,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较强,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大多数学员年龄较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专门的业务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知识不够完整和系统,不善于硬性记忆,不喜欢概念和重要理论,更看重理论及技术的实践应用[1]。国外成人教育的学生也具备这些特征[2,3]。

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兽医微生物学》的编写以提高学员、素质、应用能力为目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证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推广价值。既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又要突出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教材的实用性。考虑到成教学生与普通本科生的区别,《兽医微生物学》教材的理论难度比本科生的教材难度要小,对知识应高度概括。另外,减少概念的描述。

二、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亮点

由于动物科学专业成教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兽医免疫学的课程,本教材中将兽医免疫学的内容包含在《兽医微生物学》中,作为一部分出现,这种编排方式屡见不鲜[4,5]。本教材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兽医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培养特征、生化特性、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兽医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免疫系统、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变态反应、生物制品及免疫学诊断技术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兽医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介绍兽医临床常见的病原细菌、病毒及其他类型的微生物。第四部分为实训指导,介绍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书后附彩图及主要参考文献。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本书对每章统一了结构,包括内容提要、重点难点、基本内容、知识链接、案例分析及复习思考题等六个板块。“基本内容”、“知识链接”及“案例分析”均为正文内容的阐述。在“案例分析”板块中,采用夹叙夹议、提出问题的方式撰写,所举案例均来源于生产实践,案例选择不仅要典型,还要突出时代性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细菌的结构中谈到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存在周质间隙,周质间隙可给蛭弧菌提供繁殖的场所从而导致细菌自身的裂解,因此在细菌部分的末尾给出了如下的案例分析:“某公司用蛭弧菌作为淡水和海水的环境改良剂,据称对引起虾蟹红体、红腿、肠炎、烂鳃等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菌、海洋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荧光假单胞菌等30多种细菌)有极强的裂解作用。试分析其机理。”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如下分析:“蛭弧菌是一类以细菌为宿主的细菌,有鞭毛,比通常的细菌小,可通过细菌滤器。蛭弧菌可以通过鞭毛的运动攻击细菌细胞壁,进入革兰阴性细菌的周质间隙中繁殖,受到感染的宿主细胞也开始膨胀,变为一个对渗透压并不敏感的球形体。随着蛭弧菌的增殖和某些酶的产生,宿主细胞壁进一步瓦解,子代蛭弧菌释放出来。完成这一生活周期约需4h。子代蛭弧菌遇到敏感宿主又可重新侵染,开始下一个循环。由于周质间隙为革兰阴性菌所特有,所以蛭弧菌裂解这些菌的能力比对革兰阳性菌强。”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中介绍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意义。对于某些内容不适宜放在正文中叙述讲解时,则使用“知识链接”的方式进行编排。例如,对病毒病的微生物学诊断的描述中,提及多聚酶链式反应、核酸探针等技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又不破坏基本内容的结构,本书在病毒部分的末尾提供了一个知识链接“PCR技术、核酸探针杂交以及DNA芯片技术”,对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浅显易懂的描述。

在病原微生物各论部分,更突出了实用性,现在许多教材上对某种细菌或病毒的鉴定写了一大堆,可是照方抓药,却不知道该做哪些实验鉴定该细菌。本书的各论意在为读者提供一种简单明了的微生物鉴定方法,突出介绍鉴定该细菌的步骤及每一步的判定标准,不拘泥于形式。例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本书直接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纳的鉴定思路,先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对革兰阳性球菌进行触酶试验,对触酶阳性者进一步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如果血浆凝固酶阳性的细菌就可以判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也列出了其他的辅助指标,如甘露醇发酵、耐热核酸酶的检测等。

实训指导部分突出介绍了畜牧兽医领域普遍应用的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诊断方法,尤其是适合基层应用的方法。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本教材中的实训指导部分不再介绍实验原理,只介绍目的要求、仪器及材料、方法与步骤等内容。重要溶液的配制在本实验后的相关链接中介绍。

鉴于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在细菌鉴定中的重要性,本书在附录中提供了部分彩图,例如对细菌α、β、γ溶血现象、大肠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产生的菌落特征、产气荚膜梭菌的双层溶血、肠杆菌科细菌在三糖铁高层斜面上的反应、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划线培养时形成的卫星现象等内容,由于彩图比黑白图片更逼真,通过这种手段能加深成教本科生对微生物的印象。本书还链接了优秀的网址,方便学生浏览学习。

三、本教材的配套建设

在学校对成教品牌课程建设的指导下,配合《兽医微生物学》成人教育教材的使用,我们建设了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网站,网站包括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习题、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交流平台等内容。网络课程涵盖了85%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交流平台支持网上答疑,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另外,我们还录制了兽医微生物学的授课录像,并将录像剪辑处理后上网,力争通过优质的音视频教学资源方便学生的学习。

兽医微生物学成人教育的授课方式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拘一格。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及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采用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法,才能保证成人教育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敖玉文.成人教育的特点与成人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9):32-34.

[2]容东林,徐宗顺,李俊杰等.美国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8,(12):94-96.

[3]徐婷,刘畅.美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成人教育,2008(7):90-91.

微生物学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30-02

食品、环境、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21世纪的农业已从植物、动物的“二维”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三维”转变,微生物对资源循环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微生物产业化,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应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相一致,重视水体中的微生物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一直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有关微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已有报道,本文针对水产养殖专业开设的水产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验课内容的重建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合格的水产专业技术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中心。水产微生物学起步晚,发展快,内容覆盖面大,且广泛联系实际。由于该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容易出现主线不清、体系不严等问题。因此,针对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讲解。目前,由于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教材内容有些滞后,造成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兴趣不大等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如何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如何处理教材的经典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是水产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的重点内容。首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微生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是水产微生物学的两大块教学内容,“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类的微生物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性等;有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微生物的遗传育种等;“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对环境生态、饲料、水产品及鱼病的影响等内容,这样整理以后能使各章节联系更加紧密,抓住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贯穿到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部分中讲解,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融会贯通。其次要避免教学内容交错重叠,《水产微生物学》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如与《生物化学》、《水化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及《水产动物疾病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补充学科发展新知识。微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水生微生态学一章时,可列举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及对水质改善及对水产动物的影响,从而了解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新的知识时,学生总有畏缩、退让、回避等心理暗示,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水产微生物学教材讲授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是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教学,结果是老师难讲、学生难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如在原核及真核微生物形态讲授过程中,可通过课件及音像制品先将一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的模式图和真实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简单介绍这些微生物与一些常见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与发酵生物饲料等的蛋白饲料关系,与改善环境的微生态制剂等的关系;然后从形态、结构及组成上讲解各种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这样利用大量的教学课件,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逼真的画面和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展示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简洁,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节省了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现代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学生学会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包括如何阅读、预习、听课、做笔记、总结、复习、应用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如在阅读时,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列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查阅相关资料,避免无明确目的地盲目读书,而查阅资料可贯穿预习、学习、复习各个阶段;应用是对知识掌握的最高境界,相关章节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小论文撰写或论述相关问题,以巩固学习内容和灵活应用知识。总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结果更为重要,更具有长效性。教师要把这一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实验课内容的重建

实验课是水产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实验的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和综合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实验课所掌握的技能的实际应用性。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水产养殖行业对水产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岗位上应具有的相关技能,将《水产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2个教学模块,即基础实验部分和综合实验部分。基础实验为综合实验做铺垫,其内容包括微生物检验操作技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配制,灭菌消毒等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常用微生物的鉴定技术等。在基础实验中强调操作的连贯性,充分考虑前后操作内容的衔接性。在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必需的无菌操作概念,培养基的制作,并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及灭菌;接着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及保藏;获得了相应的菌株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初步鉴定,包括染色技术、形态的观察、大小和数量的测定、相关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等。整个授课顺序内容连续且完整,达到了培养学生对微生物操作的整体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综合实验打下必要的技能基础。综合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后开展。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综合实验可放在后面开始的“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环境监测”等综合实验课程中开展,开设内容为“微生态饲料添加的制备”、“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培养等的基本操作后,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出微生态饲料添加或水质改良用微生态制剂,然后将做准备出的产品运用于养殖过程中再进行下面的其他综合实验,从而体现了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水产微生物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总之,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不断关注,微生物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对水产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水产微生物学教育应承担起水产养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只有积极深化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才能培养出实用型、创新型、吃苦耐劳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树青,江晓路,牟海津.促进微生物实验技术创新水平的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5):127-129.

[2]于海,徐鑫,汪志君.微生物学课程改革[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2):46-47.

[3]李新社,陆步诗,王放银.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11-213.

[4]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5]谢洁,左伟东,潘国庆.浅谈高等学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5):164-167.

[6]侯竹美,王继芳,王凤舞.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7,(31):52.

[7]周德庆.水产微生物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