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城市 地下通道 交错通道处理方法

Abstract:: Northwest underground passage of a tourist city works, for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city underground passage staggered channel approach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o make reference to the peer.Keywords: tourism city; underground channels; staggered channel;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TP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很多老城的交通改造,是城市交通改造的难中之难,在很多城市就采用地下通道来缓解交通问题。而城区内修建地下通道的特点:1、浅位开挖;2、须人工开挖;3、对周围影响较小;4、开挖相对危险性较大;5、综合经济评价值高。根据以上特点,城市地下通道的建设有现实意义,而根据地下通道的施工特点,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施工难度大。对于含水率较大的湿陷性地区,人工开挖施工难度较大,危险性较高。修建时,如何处理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浅谈该处理方法。

2、特点与施工状况

该工程位于西北地区某较发达旅游城市,城市人口与外来人口较大,城市交通不十分发达。施工区域地质情况:杂填土2.90~3.00m粉质粘土3.00~10.00m,5.00~8.00m间含水率最大为38.2%,平均为27%。该施工区域最大湿陷深度为4.5m,湿陷量为115.7mm。 施工区域交通情况:该区域与通道上部垂直交错城市主干道。街道车辆人流比较密集,车辆居民游客活动频繁。

该通道修建意义:通道的两侧均为名胜古迹,国家保护的星级文化遗产,游客量较大,为了保证游客人身安全,同时保证该城市主干道的交通通畅,最重要是保留该古迹的特点,故选择采用地下通道方式解决游客流通,给游客带来了方便,同时解决修建天桥影响文物遗迹与城市规划不协调的矛盾。

施工特点:施工时不允许采用机械开挖;施工工期短该施工区域地下情况复杂施工环境受限严重该工程设计较为肤浅,没有深化设计。

由于该工程存在上述特点,给施工带来了众多的困难。难点简述如下:地下通道的转角处理地下通道的消防处理地下通道遇原有地下通道交汇的处理等。在本次施工中新建地下通道与原地下通道交汇的施工处理难度和危险性较大,为此根据本工程浅析该部位的处理详述。

3、浅述新暗挖通道与旧原有人防通道交错部位的处理

该新建地下通道顶标高-7.356m,而人防通道的底标高为-8.870m,新建通道的贯通将原有人防通道破坏,因此在该部位,需将新建通道顶标高下移1.5m。方可达到不破坏原人防通道的目的。而原设计对此部位的设计处理比较淡化,按此设计,无法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施工。该设计仅仅设计了二衬的结构部分。未提及初衬安全防护的处理;需进行深化设计。

而在该施工部位,人防通道已年久失修,施工部位打通后,发现该人防通道在交错部位结构良好,无安全隐患,但人防通道的若干部位已损坏,从人防通道入口或出口都无法进入该通道,若强行进入,人身安全无法保证,为此,原设计方案无法施工,其可行性为零。为此,根据现场详细勘察及对土层进行取样试验,并进行建模计算,进行了深化设计,并制定出相应的可行性施工方案如下:

该通道采用的是双向开挖,经过周密计划,几乎同时挖至人防通道两侧,阴影部位已开挖且开挖处初衬已完成,人防通道与正在施工的通道停止开挖。详见交错部位平面布置图。在交接处临时开凿出一

洞口,并进行加固后,进入人防通道内,将施工通道上方的人防通道段拱及拱脚进行加固后,将人防通道增加一钢筋混凝土底板,详见下图1-1和2-2剖面,通过该底板将原通道加固成为一体,并在原人防通道下方做加强暗柱支撑,该暗柱与初衬同时施工,详见人防通道初衬详图。初衬采用喷锚方式施工。因为该土质含水率较高,且为粉质粘土,其可塑性差,塌方非常严重,为此初衬施工前,原人防通道底板施工后,以保证施工安全,做超前注浆支护,超前支护延伸范围2.2m,开挖向前推进每1m做注浆支护一次,同时初衬推进1m;按此工作方法依次向前推进,通过严格按此施工方案实施,很圆满完成了交错施工的初衬。解决了该施工的难点,通过该方式施工,有效地控制了塌方,有效遏制交错位置施工图纸受力体系的破坏。保证原人防通道完好无损。为二衬的施工提供了安全和质量的保障。同时节约了资金和工期。该施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新旧通道施工的难题。

四、小结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低碳建筑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猛增,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城市是由建筑所构成的,从碳排放来讲,城市是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我国有600多个城市,20000多个集镇,对其中287个地级以上市进行统计,这些城市的能耗占中国总能耗的55.48%,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总排放量的58.84%。近300个城市就占到能耗和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如果把其余的城市、集镇都加进来,至少要占到社会总能耗的80%以上。10000多年以来人类历史进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从原始的城市化一直到工业化推动的快速城市化。因此,尽快的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概要

1、低碳建筑概念

低碳建筑(Low—carbon buildings)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CO2排放量。也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建筑体系,与“绿色建筑”内涵基本一致,在建筑材料、设备到施工建造再到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采用生态建筑、节能技术、生态材料等,通过合理开发强度,降低物耗,提高能效,实现建筑低碳化。也就是说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低碳建筑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CO2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1]。

2、建筑节能概念

建筑节能,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三、目前低碳建筑及建筑节能发展现状

1、目前,低碳建筑游离于“探索一研发一制作一应用—普及”的交叉跌宕之中,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低碳建筑与发达国家有一段距离,集中体现在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对低碳建筑理解、低碳建筑技术研发和积累、低碳建材行业培育和发育等方面,又加之低碳建筑会增加5%以上的成本。而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75%以上。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建筑,积累和完善低碳建筑技术,形成中国特色的低碳化城市系统,在意识形态和强制性标准中用低碳建筑理念及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改建、新建城市。

2、在政府监督方面虽然国家有相关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条件的影响,各个地区缺乏相对应的监督措施与鼓励政策。对开发商来说,低碳建筑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利润空间,况且公众的认知程度有限,接受度也不高,因此大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也就不会再考虑建造低碳建筑。

3、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设计标准、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多个专业和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等。涉及的政府管理机构也包括建设、经济与信息化等多个职能部门。因此,与建筑节能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仍需进一步修整完善,建立行之有效的节能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督体系,确保各环节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筑节能工作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应加大协调和监督力度,使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4、公众对低碳建筑认知度较低,热情不高。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低碳建筑以及筑节能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效果仍不理想。民众是低碳建筑的主要服务对象,而低碳建筑的成本显然要比普通建筑的成本高,许多人会抵制这一部分成本加到自己身上。民众的态度间接导致了开发商对低碳建筑的开发产生怀疑[2]。

四、低碳建筑的发展方向

1、建筑设计上

在建筑的设计理念上,必须树立低碳意识。在建筑施工设计图纸上、方案中,屋顶、外立面、楼内的照明、供暖、甚至楼外的绿地都要尽量考虑到低碳。必须达到我国工程建筑环保标准,在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逐步提高这个标准。如果在设计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楼的楼间建立风力发电设备,以保证楼宇内的照明等基本用电自给自足。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全部通过地源热泵实现,并充分利用太阳能[3]。

2、使用低碳建材

低碳建材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追求绿色GDP的建材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低碳建材产业对我国建材行业来说,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就是要快速提升先进生产力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重复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建材工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二是有利于推进新型建材发展。低碳经济以能源的变革为中心,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国际上普遍公认的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其中与建筑材料紧密相关的有建筑节能和节能材料等。我们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效控制资源能源消耗,有效控制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力推进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利用。

3、经济政策上

国家应该对符合低碳建筑标准的建筑工程,给予在税收上和政策的扶持,鼓励建筑企业推广并发展。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评价体系和推广方面,在政策和税收上鼓励还要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与实际,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体的低碳评价体系和政策。

4、各级政府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完善建筑节能规划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规范与要求,使建筑能耗满足标准要求。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广建筑节能发展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并加强落实和监督管理。对新建设的建筑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达到最小”的发展道路,对老的旧的建筑进行完善和改造。

五、建筑节能发展方向

1、树立正确的建筑节能理念

建设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建筑节能理念,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节约和全寿命成本的理念。所有的建筑能耗基本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节能、环保、隔热、保温、隔音这些是满足人们对建筑舒适性要求的基本性能。因此,建筑节能的本质是以人的需求为标准提升建筑品质。

2、建筑整体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结合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综合考虑建筑设计与建筑微气候、建筑技术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等之间的有效结合点,降低建筑夏季降温和冬季取暖的能耗,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首先应考虑日照环境设计,加强对太阳能的利用,合理设计建筑间距及朝向;其次还要组织好建筑物室内的通风设计,这不仅有利于改善住宅室内的空气品质,满足人体健康的要求,还可减少开空调的时间,降低建筑能耗;对于建筑物外部的环境绿化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绿色植物对于调节局部气候有着很出色的效果,合理布置的植被即会在盛夏形成自然阴凉,避免建筑物外墙被暴晒,同时还能产生蒸腾作用,加强热量循环,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被绿色植被覆盖的墙体或者屋面,其降温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建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保障措施

修改完善现有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监管机制,不给不法的开发商、投资商留有钻空子的机会。加大鼓励和扶持政策,设立一定的财政资金对贯彻执行建筑节能工作显著的企业予以奖励。制定建筑节能的产业政策,将建筑节能工作作为一项长效工作、可持续工作来抓,保障建筑节能工作的稳步发展。

六、结束语

发展低碳建筑必将成为建筑发展的总趋势。尤其是我们国家人均能源较少,节能必然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到低碳建筑的发展当中去,立足根本,确立符合我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低碳建筑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军.浅析低碳建筑.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3.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第3篇

1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1.3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构)筑物。

3.2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施工现场;焊接;技术管理;质量控制

引言

焊接是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焊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因此,管理人员应该加大力度来对焊接工作进行管理[1]。在很多按劳分配的企业中,焊接工人为求工作速度,将自己当天的工作量提高上去,忽略了焊接的质量,导致次品量不断提高。对施工现场焊接的技术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焊工的工作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下面就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策划、实施以及管理和控制等三个阶段进行浅析。

1 施工现场焊接工作的策划

施工现场焊接工作的策划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工程师在审核图纸时,应注意施工的项目类型,不同的类型应使用不同方法处理,对现场焊接工艺的选择、焊接件的材质类型和要求以及焊接部位等都有所讲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在项目中所选特殊材质的相关要求

以石油化工装置的焊接施工为例,石油化工装置的焊接多以低碳钢为主要材质,但由于外在条件的不同,有时需要选择其他材质的钢材来代替,而对于钢材的选择,就是我们重点管理的内容[2]。因此,在施工进行之前,认真查阅项目中的相关文件,以及设计图纸并做好相关策划是十分重要的。

1.2 在项目殊的技术和检验的要求

材质不同,对材质的施工方法和技巧也有所不同。以压力容器的焊接为例,不同的压力容器焊接的技术也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焊接类型和等级。若相关文件对装置的焊接有要求,应根据文件的要求来实施,若无标明要求时,应按规范确定焊缝的数量,以及检验等级[3]。检验标准应符合项目焊接施工的质量检验标准,又不能违背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等。

1.3 对于焊接材料的选择

在焊接材料的选择上应以成本低、效率高、性能好为原则。当焊接的材料需要新的焊接技术时,会产生一些试验和培训的费用,这会直接提高焊接工作的成本。因此在选择时应首先考虑成本较低、性能较好的材料[4]。

1.4 焊接工人的安全问题

在做出来的策划文件中,应注明焊接注意事项以及安全操作流程,使得工人能够对项目的实施有一定的认知,并能采取安全的措施。当出现意外时,焊接工人应有一定的补救知识和技能,以最大程度降低意外对于自身的损害。

2 施工现场焊接工作的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焊接技术的管理指的是监督焊接工人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来实施,并当场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等。这需要技术管理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并根据问题指出针对性意见[5]。施工现场的焊接工作管理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焊接应力变形问题

在现场操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焊接应力变形的问题。比如,在焊接操作之后,因为装置还处于为足够凝固状态,极容易变形。因此应针对该问题找到合理的补救措施,采取一些反变形技术加以维持。在反变形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焊接工艺,焊接方法和顺序、反变形工卡具的选择等。

2.2 对焊接口的选择进行现场指导

很多设计图纸仅仅标明焊接口位置,却未标明现场安装焊接口和预制厂预制的焊接口,完全由焊接工人根据经验自行判断,由于焊接工人经验不足,或是焊接口布置的不合理,常常为施工的进度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现场的指导非常重要。现场指导能及时为焊接工人指出正确焊接方法,并能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

2.3 避免高难度部位的焊接施工

高难度部位的焊接施工一来提高了施工本身给焊接工人带来的困难,影响焊接的进度,二来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风险,对焊接工人的人身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例如高空操作、狭小空间的操作以及其他恶劣环境下的操作等,应尽量采取措施进行避免。

2.4 预制厂内的预制焊接

可以在预制场内完成焊接的预制焊接操作,应尽量在预制厂内进行。在预制厂内进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焊接质量也得到保障。可预制焊接的部分有受运输影响较小的小型容器以及压力容器中附属件的焊接等。

3 施工现场焊接工作的管理和控制

正确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对于保证项目焊接施工的质量来说,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专业的焊接质量控制的工程师来对焊接工作进行管理和质量上的管理和控制。施工现场焊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对焊接操作的工艺、硬件设备上的管理

应对焊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对焊接的操作流程更加熟练,技术更加娴熟,并能严格遵循执行的纪律来对焊接对象进行操作。对焊接的硬件设施也应该加强管理,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减少因设备故障对焊工造成身体创伤的几率。

3.2 焊工的管理制度和使用原则

应将焊工按照其娴熟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级,并按照其技术级别安排焊接任务。较为重要、难度较大的焊接人物应交由高级焊工处理。对于一次焊接合格率较低的焊工应将其调离重要焊接项目,并加强培训。对于不同技术等级的焊工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以促进焊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水平。

3.3 制定焊接工艺纪律

内部应制定相关的纪律来对焊接工艺进行管理和质量的控制,如对焊条烘干室的日常检查,对于焊条的堆放、使用以及烘干都应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规定,让焊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以保证焊接的质量,同时,还能减少因操作不当造成的机器故障以及人员伤亡。

3.4 对焊接设备的保养和管理

应向焊工进行有关设备的讲解,使焊工对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有更深的了解,以便员工能够正确操作设备,减少设备因错误操作造成故障的概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当设备暂时不使用时,应妥善保管以免设备受到各方面的损害。同时,应对设备进行日常的检查和定期保养,确保设备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被使用。

4 结束语

焊接技术的质量保障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做好施工现场焊接工作的技术管理和质量保障是完成工程项目不可缺少的一步。优质的焊接技术是工业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世桩,张永林.试析管道焊接施工技术管理要点[J].才智,

2015,1:365.

[2]丁延松,卢宏炎.异种材料转子轴现场焊接工艺实施与控制[J].电焊机,2015,2:141-142.

[3]陈海锋,胡胜威.引进化工装置焊接工程的技术管理路径思考[J].化工中间体,2015,1:53-54.

[4]郭春梅.施工现场焊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J].科技展望,

2015,23:100+102.

低碳施工的措施与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发展、环境影响评估、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在我国已实施三十余年了,作为预防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环境政策,这个制度的实施对我国的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市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我们的政府也在积极倡导建设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筑行业专家也对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和节能设施推广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建设项目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一直以来都没有进行准确的量化评价。

从周期评价的角度分析,建设项目中的环境影响可划分为:使用过程中直观的、外露的显性环境影响和建造过程中内含、潜在的隐性环境影响。目前我国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显性环境影响评估,这并没有全面、客观的反映城市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项目环境评估存在一些问题: 1、建筑节能的法规配套不够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没有对建筑环保提出全面细致的要求。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健全的建筑环保标准体系,编制出配套的环保施工、运行和检测标准,以及研发推广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材料、设备(及系统)标准。2、节能技术与产品不够成熟:主要是目前采用的施工产品高科技含量较低,多是常规的环保产品,高科技的高效保温建筑材料的开发应用范围较窄。而进口的产品价格昂贵,大大增加建设成本,限制了环保建设理念的推广。3、管理机构不健全:存在管理机构人员配备不全,政府没有相应奖励措施,在目前全国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推广建筑环保必然增加建设成本,从而影响了节能与环境治理措施的全面落实。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其关注日益加深,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已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与对策,来保证与促进我国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

一、我国应完善和细化高层大型建筑环境影响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已掌握了科学的评价建筑环境的方法和技术,也已开展对高层大型建筑风环境和热力环境的评价。但是,由于我国以前超高层大型建筑较少,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建筑项目的环境评价标准,只对建筑物体量做出规定,并没有对建筑物细化分类,因而已不适应我国城市飞速发展的步伐。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 大中型城市相继出现了高层建筑。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地,CBD商圈、中关村科技带等繁华大型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已出现高度超过300米的规划项目。然而,高大建筑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潜在隐患,却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我国应完善和细化高层建筑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数。高层建筑对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

1、从人民安全角度分析:高层建筑会将高空强风引到地面,造成高楼附近局部地区强风,影响百姓出行安全并且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国际大都市纽约、波士顿、多伦多等都发生过摩天大楼附近行人被大风吹倒、摔伤等突发事故。国贸三期的主塔楼高300 m,底部也曾出现大风中行人被大风吹倒等现象。

2、从生存环境角度分析:大型建筑项目由于夏季空调、冬季取暖、日常照明等基础能源耗过大,产生大量热量改变了城市原有热平衡体系,为城市热岛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的发达城市热岛现象形势日益严峻,对广大市民生存环境已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避免城市环境恶化,许多大都市如波士顿、旧金山都制定了高楼风环境评价的法规,日本还制定了大型建筑项目能源消耗评价以控制热岛现象的法规。因此,我国城市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良好的风环境和热力环境,以建成人、自然、能源三者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为目标,并与国际化城市接轨,亟需完善和细化高层大型建筑风环境和热环境影响评估的法规。

二、倡导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发扬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建筑设计思想

城市建筑业本身所固有的能源消耗特性,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建筑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绿色建筑”是对资源浪费、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反省后的必然选择。在经历了早期理论研究、试验性探索、节能体系建立等几个阶段后,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已经拓展到建立系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建筑工程进行绿色评价阶段。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评判体系。

目前,我国绿色工程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必要对国外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最新动态进行分析,为我国绿色建筑环境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为建筑工程人员的绿色建筑施工提供指导。比如:应提倡和推广低碳经济及低碳建筑技术,建设项目应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选择低碳建筑材料对减少CO2排放的效果。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对我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化并能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化道路。

三、环境影响评估中加强公众参与力度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城市建筑项目开发过程中,建设单位、环保主管部门、环评单位与受到或可能受到项目环境影响的公众、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感兴趣团体、新闻媒体等相关群体,就项目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双向交流的活动。公众参与已成为各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理念在绿色环境理念中的体现,有效的公众参与才能真正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预防性原则,将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行为所带来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在现有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制度下,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让民众表达意见并且将民意体现在环境决策之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贯彻了环境法中的“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在论证一个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否可行时,很多时候这些意见是不全面的。建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引进公众参与可以有利于集思广益,有利于公众较早了解项目的建设情况。同时也可以提高环评工作的有效性,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并在环评参与活动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国内学者进行了公众参与的研究,根据公民环境权理论并且对比国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提出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缺陷以及完善措施。参与是配合的前提,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让公众参与进来,让他们有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使主人翁的作用得以发挥,在执行过程中也就具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公众便会积极主动的配合行政机关。

结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体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精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是要求人类决策时候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在考虑活动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反馈作用,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这样就真正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