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资源的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组织间关系;水资源;治理
1 水资源问题的实质与困局
1.1水资源问题的实质
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水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及行为密切相关,水资源危机的产生其实是人自身行为的后果;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公共性十分突出,几乎涉及所有人的利益,利益的博弈必然体现在对水资源治理的影响上,个体使用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造成集体利益的受损,使得人们在水资源治理问题上表现出典型的“集体非理性”。
加勒特・哈丁(1968)发现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的问题,并把这一现象称为“公地悲剧”。所以,治水不能只针对水体本身,必须把一切与水问题产生相关的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考虑在内,否则,治水将是治标不治本。
事实上,人类治水活动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处理水与人关系的自然子系统,协调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子系统。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水资源治理,主要是针对自然子系统的,表现为流域开发和兴利除害的工程技术管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相比之下,水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长期被忽视;治水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也一直为工程技术界“垄断”,社会治理还非常薄弱,这是水危机加剧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谋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涉水主体――人的涉水行为的约束问题。
1.2已有的解决之道与局限
显然,水资源危机源于其自身具有的公共属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公地悲剧”,解决“公地悲剧”式的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私有化,即将产权赋予个人,利用私有化减少资源利用中的负外部性,以约束行为人的资源利用强度;二是庇古(1920)率先提出的国有化,即在资源利用有明显规模经济的地方采用政府直接管理的方式,由政府拥有资源并向使用者征税,确保规模经济的发挥和遏制私人利益对资源的侵蚀,保证资源利用符合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公共资源治理理论的出发点有二:一是政府失灵,二是市场失灵。对于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至于市场失灵,也已经有前人的诸多研究成果可以论证。所以,公共治理理论认为,采用私有化和市场交换的方式,或者采用政府集权管理的方式,都不能导致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应该采用政府和私有部门之间的牵制、合作来实现这个目标。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权力中心的自主治理理论就认为:基于群体内部存在的相互关心与信任,人们能够从关心他人和群体利益中获得满足。由此,人们会产生合作的愿望,有可能通过由组织行为产生一套规则、个体利用的行为规范、监督和惩戒机制等,从而使资源利用服务于社区(如流域)共同而长远的利益。
奥斯特罗姆的理论目前备受推崇,被视为解决公地悲剧的最佳方法。但是,该模式在中国水资源治理的应用上,其实存在着复杂的操作性问题。刘峰、孔新峰认为,从国内政治看,奥斯特罗姆的理论存在着“适用对象的有限性、适用政治体制的有限性和适用自治组织的有限性”等问题。因为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之间有无数中间状态,只要情景匹配,这些中间状态皆有可能是有效的,反之则失效,关键在于如何判定其适用情境。不仅如此,多中心治理意味着该模式在组织特征上是多重规模的组织并存,并通过组织之间的竞争、协作和冲突解决模式,使不同的公共利益得到实现。但组织之间如果出现无规则的不良竞争,必将导致冲突与无法协作,所以,如何判断一个具体流域的适用治理情境是水资源治理的关键。
2 组织间关系在水资源治理中的引入:组织间关系的工具性意义
2.1组织间关系的概念与功能
组织间关系是指由两个或更多个组织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定型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主体性、合法性、结构约束性,使得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以被预料的行为。具体到组织行为,范从林认为,组织间关系的本质体现为对组织决策的约束。所以,组织间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是联合异质资源的有效手段,它促进或限制了以获取稀缺资源为目的的集体行为和竞争行为(Portes,1995);二是利用该关系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资源的综合优势。
组织间网络是组织间关系中最复杂也最具有包容性的一种关系,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工具性意义是可被衡量的,衡量指标是使网络中各单位组织主体产生特定关系的因素――社会资本。所谓社会资本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化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群体或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通过人际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是通过行动者的合作达到促进共同体发展与受益的目标。简言之,社会资本的客观内容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社会资本的本质和基础。
组织间关系网络促进或限制了以获取稀缺资源为目的的集体行为和竞争行为,而如何有组织地分配和竞争有限资源如水资源恰恰是公共资源治理关注的重点,这正是将组织间关系概念引入水资源治理的意义所在,因为水资源治理最终应该落实到对人的治理上。对人的治理就不能忽视对关系的处理。因此说,能否认清水资源流域的社会网络,能否处理好社会网络中各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对流域水资源治理至关重要。
2.2组织间关系理论的解释功能
在网络分析中,“网络”被认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Baker,Wayne E.1986),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这暗示着网络分析应当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行动者和社会关系。前者一方面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另一方面其行为又不得不受社会网络的制约;后者则是在行动者之间因某些特定的关系而发生互动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联系模式。
①水资源治理的多主体构成了组织间关系网络的要素之一――行动者。水资源通常以流域为单元,因为流域是以水文地理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每一个流域都涉及省区间、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之间的利益。水资源治理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流域机构、省级政府、水利部、环保部、边界当地政府、相关企业、沿岸居民等。这些主体都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在水资源治理活动中形成复杂关系,从而构成了社会网络。在对流域水资源的水量分配、水污染防治、防洪等水资源治理问题的解决中,必须均衡各方利益,各主体的行为受到其它主体的制约。
②水资源治理各主体间由水而产生互动形成的社会联系构成了组织间关系网络的要素之二――社会关系。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不可替代的生活资源,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控制性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水资源具有包括自
然特性、生产特性、消费特性和经济特性在内的多重特性。流域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流域管理机构、社会相关组织、水业务管理机构、各类用水单位、广大用水个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从事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因水而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各类互动方式和联系模式。
在治理主体间存在着物质资本的传递,如企业间的商业往来、水量的分配等;存在着非物质资源的转换关系,如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企业与相关政府和组织及个体的往来、各主体间的信息与交换等;行为上的互动关系,如各类主体间相互的谈话、参加会议、拜访等;也存在着正式关系,如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政府对企业及其他用水户的行政管理等。流域主体间存在的这些社会关系都属于网络分析的研究范畴。
③流域水资源治理中的各涉水主体以及其相互之间形成的各类社会联系构成了流域治理的社会网络。水资源治理需解决的关键在于决策机制问题,而决策机制源于现有体制。
我国政府在对资源的管理中为了调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制衡,对公共资源管理采取了条块结合的体制;条与块事实上均存在各自的利益动机,因此实际上存在着多个利益主体,管理中需要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现实管理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各利益相关主体对于资源管理参与度和影响力在增强,公共资源管理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封闭的行政管理体制,呈现出多方参与的特征,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联合治理行动。所以,在流域治理中确实存在着组织间关系网络,可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测量。
我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描绘这些涉水主体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分析各节点的关系、密度、中心度等,重点找出节点间存在的弱关系、结构洞,以此为基础,就可以进一步梳理流域治理的网络结构,设计流域网络治理的机制。管理体制、组织间关系以及治理决策机制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3理论模型的建构
水资源治理的逻辑起点是治理主体围绕水资源治理的联合行动,构成一种利益关系网络,参与主体所嵌入的网络影响着参与主体的决策行为。治理主体的行为模式取决于其自身利益的特点以及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织间关系。
由于水资源管理的行动者(以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私有经济部门为主)具有组织的特征,因此水资源管理可以视作一个包含了众多组织并且以组织行为和组织间关系为特征的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整体成效(即公共利益水平),可以看作是这一系统的输出,决定输出的是组织行为和经济技术条件,决定组织行为的是组织的自身利益和组织间关系。当行动者不与其它组织发生任何关系时,其行为取决于自身的利益特征,但组织间关系在现有体制中客观存在时,它们必然对行动者的行为施加重要的影响:当组织间存在信任关系,即合作的一方对它方的可靠性和诚实度有足够的信心,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时,组织间的关系的强度即会增强,合作即达成。Hausman(2001)也认为,构成关系强度的三个关键维度是:承诺、相互信任和双边关系主义。其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3 水资源治理中的组织间关系的测量
3.1水资源治理中组织间关系的形式
综合考虑水资源管理中的行动者,其组织间关系以报告、咨询和互惠关系为主,其中报告关系是指一个行动者需要向另一个行动者报告并且接受指令的关系,这是最正式的权威关系,它包括行政机构和经济主体中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以及行政管理机构与私有经济部门中的管理关系。咨询关系是指一个行动者可以从另一个行动者得到有利的信息和建议,咨询关系是单向的义务,系统者不必以某种代价进行咨询。而互惠关系则体现为一种资源交换关系,是双务的关系。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是非正式的关系,但有时会比正式的报告关系对行动者具有更大的利益影响作用。
与行动者具有报告、咨询和互惠关系的其它行动者众多,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这种关系的强弱程度。
3.2组织间关系的描述
报告关系。影响因素包括:①强制程度――是否必须报告(允许一定的自由裁量或者必须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报告)。②受报告人的否决权限――报告结果被否定的可能性。③报告频率――每日、每周、每季、每年或者不定期。④报告内容――内容的详尽和复杂程度异常报告、就某个职能报告、或者全职能报告。以上因素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量表,为每个因素设计一个权重,最终得到四个因素加总的报告关系强度。
咨询关系与互惠关系。咨询和互惠关系与报告关系相比属于弱关系,且不具备强制性,但是如果行动者得到的信息和建议对于其自身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种咨询关系可以超越较弱的报告关系,这是组织自身利益最大化(无论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私有经济部门)的表现。
描述其强弱的因素指标:①双务性――是否需要行动者付出成本(如果是,那么就是互惠关系,否则是咨询关系);②必要性――行动者得到的信息、建议、资源交换对于自身利益增加的不可替代性;③受益程度――行动者从这种关系中所能够增加的自身利益
以上每个因素可以设计一个点量表,双务性、必要性和受益程度高的关系强度高,互惠关系的强度高过一般咨询关系。把三个因素设定不同的权重,最终分别得到加总的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强度。
报告关系、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的比较。得到行动者的报告关系、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分别的强度之后,还需要将其进行比较,并最终判断出与行动者有关的所有组织间关系,哪些是强关系,哪些是弱关系。对于组织而言,其行为受到强关系的影响比弱关系要大
4 本研究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关键词:矿井水;资源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11-02
针对矿区缺水现状,许多矿区尤其是西北部重点矿区,加大了对矿井水综合利用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处理利用进度,充分认识到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和市场化,是节约水资源、解决矿区缺水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缓解矿区供水紧张局面意义重大,是煤矿实现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煤炭行业用水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绝大多数煤炭企业集团打破了行业、产业界限,大力兴办高耗水的火电、焦炭、煤制油、煤制气等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煤炭企业办电厂火电装机达到8 000万千瓦以上,加之其他高耗水行业,初步估算年用水量增加6亿吨以上,在煤炭企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同时,以四大用煤行业为主体的共16个行业开始投资进入与煤相关的产业,目前已进入14个大型煤炭基地投资兴办煤矿、坑口电厂、煤化工等产业,生产规模十分可观,仅煤矿生产能力就达8亿吨以上,这样耗水量也将大增,解决煤炭矿区生产、生活用水已成为当前重大的战略问题之一。
二、矿井水资源化管理
矿井水资源化管理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实施的综合措施,以科学合理和最优的决策来满足既定应用目标,或使目标达到最优值。
1.矿井水资源量变化。中国矿井水分布极不均匀,一般规律是东、南部地区涌水量大,西、北部地区矿井水涌水量小;雨季比非雨季涌水量大;深部开采比浅部开采涌水量大。多年的实测数据表明,矿井水在开采过程中排放量一般相对稳定,作为水资源在数量上是有保障的。随着中国煤炭总产量的增加,矿井水总产生量是增加的。到2015年规划煤炭产量38亿吨,到时矿井水排放量将达到70亿吨左右,比2010年多9亿吨左右,总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矿井水的产生量是逐年增加的。
2.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方法。矿井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加以综合利用,即称之为“矿井水资源化”。矿井水资源化管理是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很多,重点要抓好以下几点:(1)法律方法。就是制定并执行各种有利于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以调整和约束矿井水资源化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多种社会关系和活动。中国矿井水资源的时空和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一些矿区矿井水资源丰富,一些矿区矿井水涌水量少。另外,随着煤炭行业的持续发展,矿井水污染、纠纷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矿井水资源化的应用,需要制定专门针对矿井水资源化应用的法律法规,增强各级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各级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2)行政方法。是指依据行政组织或者行政机构的权威,在遵从和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为达到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政策等行政性措施。行政方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实现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不同地区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予以实施的有效方法。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应明确并协调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责权关系,明确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扶持政策和标准,确保矿井水资源化目标的实现。(3)市场方法。需要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矿井水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矿井水应用交易市场,通过市场的调节实现矿井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应扩大市场模式的运用空间,建立明确的水权制度。可以按照用途将矿井水划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渔业用水、农业用水、林业用水、景观用水等个方面,将传统的矿井水资源计划分配权益转变为可以交易的市场水权,投放到矿井水应用交易市场,从而促进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顺利推进。(4)技术方法。是指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对矿井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开采、保护、处置、利用进行统一协调。加大矿井水资源化应用的技术攻关和科学研究力度,注重专业人才的培训,配备专职的技术管理人才。
3.存在问题。目前,中国矿井水资源化管理处于较低的水平,管理效率低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管理水平落后,未形成有效的市场。虽然中国矿井水资源丰富,但其资源化应用程度却不理想,存在着很大的浪费。这表明,中国的矿井水资源的管理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矿井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有着其使用价值,经过处理和输送的矿井水,更可以成为一种商品。因此,矿井水资源应纳入商品管理体系中,遵守价值规律,中国水价较低,平均用水费用低于其成本费用,矿井水资源化管理尚未完全纳入市场经济的管理范畴,市场调节手段薄弱。(2)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家各相关部门职能既分割又交叉,严重影响了矿井水的应用。从机构设置的协调性来看,在国家一级缺乏矿井水应用协调机构,导致各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不能综合考虑矿井水的应用,同样在地方政府也缺乏有效的协调机构,这样就导致管理体制缺位。(3)相关的法律不完善。目前中国尚缺乏专门针对矿井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对于各部门制定的有关矿井水资源化管理法规,由于缺乏综合性考虑,从而在总体上不能形成协调一致的规范体系。
三、矿井水市场化运作
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市场化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方法。近几年来,由于煤矿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在对矿井水资源化管理后,矿井水资源化应用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利用规模也在逐渐增加。
1.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矿井水市场化运作,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相结合。鼓励水资源缺乏而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与附近水资源丰富而煤炭资源短缺的地区,进行产业协调,将此前的“调水”为“输煤”,以期实现水、煤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
2.市场化运作的方法。推进中国矿井水应用市场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市场需求出发,构建有效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引导生产,任何一种产品生产或产业形成后,没有市场就实现不了价值,达不到价值的增值目的。市场对矿井水生产具有巨大的牵动作用,因此必须要建设好市场,发挥市场在集散、流转、辐射功能方面的作用,推动矿井水向深层开发,向规模优势方向发展。推进矿井水的市场化,必须根据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最大最直接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则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产业能不能迅速形成并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占有的能力。(2)鼓励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矿井水市场化。矿井水应用市场化,首先要变革观念,要由封闭转向完全开放,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由微观实物型转型向宏观调控型,政府要重点履行市场监管职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矿井水市场化应用,将矿井水资源的供给建立在市场机制上。(3)发挥政府在矿井水市场化中的控制作用。实行矿井水应用市场化,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政府作为管理者,要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矿井水市场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并组织好实施。要为矿井水市场化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确保各项工作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科学。其次,由于某些煤矿企业的矿井水应用具有成本高、非盈利等特点,政府必须对其进行财政补贴。再次,以是否有利于矿井水应用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为标准,来激励和约束各方的行为。(4)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人才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指标,是企业的重要资源。矿井水市场化健康推进,要求煤炭企业要充分重视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实施好人才战略,是矿井水市场化有序开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5)循序渐进,由浅层次市场化到深层次市场化发展。矿井水的市场化进程,要循序渐进,由开始的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水产品的浅层次市场化,往引导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的深层次市场化逐步发展。开发各种层次的水产品,除工业农业等用水需求外,还要开发其他市场需求的水产品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精水产品,从开始的适应市场,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到领先市场,再到引导市场。
3.存在问题。对于矿井水市场化的运作,虽然已经起步,但是与其他行业的市场化运作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不灵活。市场基础较差,没有专门的市场交易平台,供销信息反馈不及时,容易造成买难卖难的问题。市场经营分散,生产规模程度不够、效率低,规模经营较难开展,市场行为不规范,制度建设滞后。矿井水市场化运作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数量少、品种单一、规模小、功能不全,市场发育程度低,流通不畅,龙头企业少,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2)政府职能弱化,管理体制不完整。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中用,一方面,要实现矿井水市场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各种社会资源的选择、组合;另一方面,政府职能和职权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家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制约了矿井水市场化的进程。(3) 矿井水利用的途径单一,龙头企业少而弱。目前,水产品品种较少,对于新的用水市场的开发有很大的困难。在矿井水市场化运作的进程中真正能起到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很少,难以真正承担龙头和带动作用。(4)政府扶持政策不明确,不到位。政府对矿井水市场化没有明确指导意见,缺乏对矿井水市场化运作的政策扶持,阻碍了矿井水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关键词:综合效益的发挥 现况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阿瓦提县丰收灌区位于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西南,北纬40°20′~40°38′,东经80°12′~80°20′,海拔高程1041~1054m。灌区西侧为艾西曼湖等低洼地与荒漠区,南临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河汇合口。土壤质地砂壤土、砂土、壤质土、粘土。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共有大型水闸6座,几十年来,水闸工程为丰收灌区的农业灌溉和防洪、水量平衡、水量调度及阿瓦提县丰收二场、三场及部分乡、镇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是一直延用以前老方法和手段,加之维修养护资金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丰收灌区水闸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本人针对自已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在新时期下如何提高灌区水闸管理办法浅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阿瓦提县丰收灌区水闸工程现况
丰收灌区内的多数水闸修建20世纪80-90年代,经过十几年
的运行,工程老化、损坏、锈蚀及机电设备的锈蚀,有些水闸甚至长时间带病运行。在灌区内只有为数不多的水闸有启闭机房,而那些多数没有启闭机房的启闭系统长年在外,致使机电设备老化损坏严重,给灌区的水量调度和管理带来很多不便。
灌区水闸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水闸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意义重大。
2、对丰收灌区水闸工程维修养护,提出如下建议及采取的措施:
2.1制定水闸工程管理养护制度;在灌区的水闸养护中做到:保持消力池、闸门板、闸门槽范围内无杂物;进出水孔保持通畅;启闭机保持清洁美观,转动部位保持。机电设备无尘污无腐锈,绝缘可靠;输电线路无漏电、短路,接地可靠等。
2.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对水闸工程进行维修养护;对上级拨付的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利用节余水费或是向阿瓦提县人民政府争取资金及时做好灌区内病险水闸的维修养护,提高水的利用率。
2.3加大灌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管理队伍业务水平。灌区水闸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灌区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提高灌区管理人员的水平。必需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利用冬季停水期对灌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2.4对重要灌水时期对水闸工程设施进行检查。工程检查制度是多年来验证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制度。在每次开灌前的检查,查直接影响到每次灌溉的工程及隐患,针对检查出的不安全因素及隐患,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处理,做好开启闸门的准备工作,保证灌区农业灌溉的顺利进行。
2.5组织用水者协会订立维护水闸的公约。
关键词:水库水资源传统水库管理 现代水库管理
中图分类号:TV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水库是由人为建造的工程部分和自然构造的资源部分组成的水利工程设施。工程部分是指各种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设备。资源部分是水、水库岸坡及其流域。
西大洋水库由河北省水利厅设计院设计,始建于1958年1月,1960年1月完工。西大洋水库是河北省四大水库之一,现在承担着为保定市区提供生活用水的职责,同时也是北京市应急用水储备地之一。水库位于大清河系唐河出山口唐县境内的西大洋村下游1km处,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420k,总库容11.37亿m3,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库。工程等级为Ⅰ级。
笔者作为西大洋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在水库管理工作中深刻认识到:水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尤其是进入90年代,水环境恶化、干旱缺水与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水危机越来越向我们逼近。未来水资源的短缺形势将更为严峻,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针对水资源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将水资源综合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防治水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这个目标取决于水资源的管理。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笔者将水库管理分为传统水库管理及现代水库管理进行分析讨论。
二、传统水库管理
现代水利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水利而言。传统是对以往的总结和概括。传统水利是以兴利除害、防洪渡汛、供水发电为主。回顾过去有其客观发展的必然性。面对现实也有严重的不足,那就是重建设轻管理,重工程轻资源。
传统水利工作下的水库管理主要针对人为建造的工程部分即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的管理。管理范围小,管理面窄。这反映了重工程轻资源的实际。传统水库管理还存在着重更改大修,轻检查养护。
管理主要是通过规程规范来实现。传统的规程规范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由设计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的要求;二是在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三是由其它行业借鉴,各水库管理单位相互学习,相互参照。在这三方面中,第一部分偏重理论分析,难免有脱离实际之处。第二部分虽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但却是被动的和初级的。按现代观点他是传统和落后的。第三部分虽然是应该和必须的,但如果脱离实际则变成抄袭而流于形式。总之传统的规程规范由于经验不足,重建轻管等原因,理论内容多,实际内容少;定性内容多定量内容少,看起来很全面,不少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执行,流于形式,特别是工程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保养规程更是如此。这必然导致重更改大修,轻检查养护。检查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隐患,变成了故障找人;养护流于形式,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只有修理,必然形成以修代养。
三、现代水库管理
现代水库管理,就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展望发展,重新制定管理职责,管理范围,管理方法,管理标准,从而逐步实现水库管理的现代化。
1.现代水库管理不但要管好工程还要管资源
水库管理工作是针对水的工作,它不但包括水的安全、水的利用还应包括水的好坏和水的多少。管水的单位不管水的好坏和多少,显然是不合道理的。所以现代水库管理范围应向上游延伸和扩大,管理工作内容相应增加。不但要管好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设备还应管理水库岸坡,流域植被。管理的职责,不单是工程设备的安全运行,还要包括水质水量,合理利用。当然由于和地方政府部门的交叉,管理受到制约,但我们应该也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岸坡是否稳定,有无塌方、滑坡。定期调查了解库区植被、水土流失,定期调查了解流域范围内污染源及水污染状况,写出分析报告和治理改进建议,保护水库的水质和蓄水能力。
2.现代水库管理必须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水库管理工作,责任重大,所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不单是针对防汛度汛,应该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所谓预防,就是超前工作,有备无患。这既体现了管理的主动性,也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性。就一般概念而言“管理”重在预测,没有预测,管理是被动的。也只有真正做好了预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
3.现代水库管理要标准化
标准化是水库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施行标准化,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标准化管理首先要制定管理标准。管理标准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的质量标准,二是管理的工作量标准。质量标准是管理的工程设备应该保持的良好状态和良好程度;工作量标准是达到质量标准所必须做的工作。所以工作量标准是质量标准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实现质量标准的前提和保证。管理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便于定岗定责和自动化管理。管理标准应定期修改,不断完善。
4.水库管理的自动化是其现代化的必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库管理工作应逐步实现自动化。它包括水工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的自动化,大坝观测的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如远程操作控制、各种记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术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等。
水库管理工作是上百年的工作,期间工作人员多有变化,然而管理是连续的,技术资料也必须是连续的。所以技术资料档案管理是水库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资料档案重在收集建立。收集的前提是基层工作人员每做一项工作,都必须认真做好记录。工作记录既是履行职责的标志,也是以后工作的依据。工作记录必须严格、真实、准确、全面,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人员。工作记录要作到及时填写、及时上报、及时分析整理、及时归档保存。这些要求应体现在管理标准中。
四、结束语
现代水库管理虽然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但工程管理仍然是主要内容。因为资源只有通过工程才能发挥效益。工程部分又以闸门启闭机等机电设备最容易出问题。总体上看工程管理的内容是看管、运行、检查观测、维护保养、安全鉴定、更改修理、除险加固、直至工程报废。
参考文献:
1 张岳.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体制势在必行.中国水利2002.8
2 张岳.加强水资源管理 建立用水审计制度.人民日报,2001.3.26
【关键词】水资源 饮用水 管理
1 饮用水资源的现状
饮用水安全非常重要,水质较差或者受污染的水被饮用以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健康问题。据统计,在中国每年有6万人因为饮用被污染的水引起的疾病而死亡,大约有3亿人面临饮用水短缺的问题。在全国范围的调查评估中,受调查的城市水处理厂有大约有四分之一的饮用水质量不合格,这个事件引起了人民群众对饮用水安全的担忧。饮用水的供应面临巨大的困难,被污染的水资源占了水资源的一半。水资源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是饮用水的污染。
为了不断满足水的需求,我国每年以惊人的数量开采地下水,但是地下水资源占全国的水的总资源的比重还不到一半,而且地下水是人民群众饮用水的最主要的水资源,所以我国地下水资源正在面临严重的供应危机。但是,地下水资源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问题,据专家统计,全国大约90%的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农场种植农作物时使用的化肥农药等有毒物品也渗入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农村作为离农药化肥最近的地方,农村的地下水资源最先受到了污染,农民的主要饮用水就是地下水,因此农民成了直接的受害者。
节水意识不强,水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在生活中随处可以看见浪费水资源的不良现象。水资源的浪费进一步造成水资源的缺乏,引起供水危机。全国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缺水的困难,工业用水、农业用水量比较大,地下水已经被大量开采,但是人口总数依然在增加,用水量在增加,而地下水资源确是不断在减少。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用一点少一点。可是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大量水资源被白白浪费。水资源的浪费也是造成饮用水缺乏的原因。
2 饮用水资源的保护
加强对饮用水资源的保护,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国家的职责,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从源头上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治理,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做好对饮用水的保护工作,同时对污染水进行有效的治理。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饮水安全良性运行管理机制,真正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2.1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饮用水资源保护意识
开展各种各种的饮用水安全宣传教育,让人们真正意识到面临的饮用水供应的困难情况,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教育人们主要去保护饮用水资源不受污染,自己坚决不做污染水资源的事,与污染饮用水资源的行为坚决斗争,形成良好的节水的社会气氛,真正提高饮用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2.2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制定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措
为了有效的开发水资源,使水资源的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做好对水资源的的规划,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点。划定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区,将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防治结合起来,系统规划。根据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发展工农业,即让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也让工农业地方发展与水资源的保护相结合,工农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保证水资源的安全。对饮用水的保护要从源头上控制水的污染,制定遇见性的措施,防止饮用水资源受到污染,彻底解决饮用水污染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依法治理,对没有污水处理能力或者污水处理不力的工厂严格关闭,进行整改。在农业方面,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防治地下水受到污染。对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要集中处理,禁止随意乱扔乱放,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尤其是把生活垃圾扔入河流中,不仅造成地表水的污染,同时也污染环境。
要完善饮用水资源的检测体系,并定期的对饮用水进行检查,并检测的信息,让人们关注饮用水的情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监督体系,为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2.3加强污水整治工作
工业污水的治理。加大对环境的监控力度,严格执法。制定严格的检测评判制度,定期对企业进行检查,严防污染事件的发生,对污染企业严厉打击,达到排放标准,取缔和关闭严重污染的企业。根据企业的检查情况,建立企业污染的档案。对于造纸,化工等企业必须有完善的污染处理设备,严格污水处理规定,严防污染。
农业污水的治理。完善污染处理措施,保证污染物得到有效的处理。不断完善养殖场配套的污染治理措施。继续保持已经存在的并且非常有效的治理污水的方法,对治理没有达到标准的或者没有治理的养殖厂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可以效仿已有的比较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达到有效合理的处理畜禽养殖业的污染物的目的。发展新农工业,推广新技术,对农业进行改造,使用有机肥料,减少甚至不是使用化肥农药。
生活污水的处理。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对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不断发展并完善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使生活污水的得到有效处理。对于条件不好的地区,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虽然不能建立污水处理厂来处理污水,但是也要保证污水的污水的有效处理,防治污染环境,可以采取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式来处理污水,保证污水的有效处理。
2.4加强管理,形成饮用水保障机制
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的问题,一定要把饮用水安全作为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来对待,制定领导责任制,层层负责,形成保护一个饮用水安全的良好的运行机制。积极改善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专门部分来从事饮用水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饮用水的监督制度,定期检查饮用水,并公布检查信息,保证透明度。在农民发展自来水,让家家户户都吃上放心安全的自来水,并对自来水进行定期检查,防治水质出现问题,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对城乡饮用水一定要建立一个应急机制,一旦饮用水出现问题,能及时有效的处理,不影响人民群众的用水,建立饮用水的储备体系,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的饮用水需要和安全。
3 结语
总之,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安全,关乎国家发展和未来。只有做好饮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保障饮用水不受污染,才能满足人民群对饮用水的需求,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刘建,徐学良,刘富裕.水污染及其危害[J].地下水,200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