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黄陵县;暴雨洪水灾害;汛期防汛工作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165-03

黄陵县地处于东经109.25。北纬35.58。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雨集中在6~9月,并且降雨强度大,极易受到暴雨洪涝灾害,根据历史记录,我县平均2~3年就发生一次灾害性洪水,有气象记录以来就发生过2001年“7.27”,2003年“8.26”、“8.29”,2010年“7.23”等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其中以2010年“7.23”灾害最为严重,对我县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 汛期暴雨洪灾的危害

2012年7月23日发生在黄陵县的“7.23”暴雨洪涝灾害,由于受东南暖湿气流和西北冷空气共同影响,乌云在黄陵县境上空形成涡旋,大雨不歇,在24个小时内,县境内的沮河、洛河、葫芦河一条条河水猛涨,洪水汹涌。横穿县境的沮河县城段河道最大洪峰流量超过240m3/s,超过2003年“8.26”、“8.29”暴雨灾害时最大洪峰流量225m3/s15个单位,达到5~10年一遇洪峰标准。据气象部门统计,全县最大降雨量阿党镇达到229.3mm,平均降雨量为199.8mm。较我县197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降雨量——2001年“7.27”暴雨降雨量176.9mm仍多出22.9mm,达到历史极值。截至26日12时,全县11个乡镇(街道办)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损失,共有15823人受灾,倒塌居民住房89间(孔),损坏居民住房986间(孔),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188户908口人受到威胁。这次降水过程,全县工农业总损失初步统计为8887.21万元,其中:农业损失2736.83万元,受灾农作物面积2.9368万亩,交通道路损失1687.71万元,其他损失4874.67万元。特别是沮河沿岸川道农作物、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和通讯线路损失损坏严重,精心扶持培育的川道产业受到重创。

“7.23”暴雨洪水灾害对我县的损失是巨大的,由于我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汛期发生灾害的几率极大,因此,加强汛期防汛工作对于黄陵县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防汛工作者必须吸取以往的经验,总结汛期暴雨洪灾的特点,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从而针对性的采取防御措施,更加有效的降低汛期的损失。

2 汛期暴雨洪灾的特点

对我县以往发生的暴雨洪灾灾害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汛期暴雨灾害的特点具有突发性、雨量大、损失大的特点。

2.1 突发性

以“7.23”灾害为例,造成灾害的时间集中在23日上午8时至24日上午8时,在24小时内就已经形成灾害,来势非常凶猛,许多偏远地区由于通信、交通不便,加上部分地区对于防汛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应急措施来不及开展,救援队伍无法迅速的奔赴现场救援,因此,导致了偏远地区损失严重。

2.2 雨量大

雨量大小是暴雨洪灾的最大特点,雨量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7.23”灾害中,我县平均降雨量达到了199.8mm,大量的降雨造成境内河水猛涨,洪峰流量达到240m3/s,水流极快,远远超过了河道原有的行洪能力,加上当时水库、堤坝等防洪工程设施不完善,造成洪水泛滥,对沿途的房屋、农作物、公共设施、通讯线路及电力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更严重的是直接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2.3 损失大

从上文的“7.23”灾害的损失数据就可以看出,暴雨洪灾造成的损失,首先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由于汛期暴雨覆盖范围极广而且时间长,导致受灾的人数极多,危害程度大。而且也导致了救援工作的难度非常艰巨。

另外就是对于经济上面的损失,从上文的损失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出来,在此不再鳌述。

由此可见,做好汛期的防汛工作,降低损失已经是黄陵县的重要课题。

3 加强汛期防汛工作的措施

3.1 加强对防汛工作的认识,提高防汛意识

提高我县人民对于防汛工作的认识是保证防汛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民众提高了防汛意识,才能使防汛工作顺利的开展,才能在灾害发生时避免出现由于不重视导致的执行不到位,才能第一时间参与救援。防汛工作者更是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心,加大防汛宣传力度,落实防汛措施。并且要注重防汛设施的检查和维修。在汛期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3.2 加强防汛设施的建设,提高蓄洪能力

灾害发生的原因中,蓄洪防洪等水利设施不够是重要的原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加强对于防汛设施的建设投资是非常必要的。加固河堤,增加水库数量及蓄水量,提高泄洪能力。在增加防汛设施的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核,防汛设施的建设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3.3 加强与各部门的配合,提高防汛速度

在“7.23”灾害发生之前,气象部门首先预报了天气变化,对于我县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损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另外在灾害发生时,各个部门积极响应,第一时间奔赴受灾严重的地区进行救援,上下齐心,使得这次灾害中无人员伤亡,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因此,可以看出,防汛工作的开展,需要我县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各个部门需要对做好防汛工作多进行交流,加强预警机制和应急措施,提高灾害发生后的救援速度,为汛期工作的快速和有条不紊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3.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黄陵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汛期的降雨特点,这个我们无法改变,但是从以往的灾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我县处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加上人为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蓄水能力下降,河床抬升,河道淤积,造成汛期河水极易超过堤坝。因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防汛工作具有长远的意义,在对既有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必须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改造,加大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增加植被覆盖率,禁止乱砍乱伐,加大保土护坡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对做好防汛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利于人民的,利于国家的战略方针。

4 结语

黄陵县的汛期灾害对于该县的发展影响重大,过往的历史告诉我们,要使“龙乡”腾飞,加强防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黄陵县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防汛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使得汛期暴雨灾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但是,加强防汛工作仍然将是黄陵县一个长期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打赢今年防汛抗洪硬

仗[J].陕西水利,2013,(7).

[2] 新时期防汛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思路[J].江西水利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范文第2篇

安康位于秦巴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属南北过度性气候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安康是个自然灾害频发区,特别是山洪灾害每年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加强山洪灾害的防御是安康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山洪灾害的特点

(一)突发性。山区小流域因集水面积和沟道调蓄能力小,沟道比降大、流程短、产流快,水位变幅大,洪峰流量高,灾害的形成过程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是几十分钟,洪水陡涨陡落。由于激发山洪的暴雨具有局部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山洪爆发历时很短,成灾非常迅速,损失特别惨重。如20__年8月7日岚皋晓道乡2小时降雨150mm,汉滨区大河镇小河村1小时降雨110mm,死亡和失踪人员达60余人。同年8月31日,平利老县镇风桥村、汉滨区县河乡关沟村3小时降雨量达200mm,死亡和失踪人员达10余人。

(二)毁灭性。山洪灾害的发生与前期降雨的强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突降大暴雨诱发山洪及泥石流灾害,特别是泥石流具有很大的瞬间能量,冲刷力强、含沙量高、破坏力大,往往对房屋、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如20__年8月29日,宁陕县城12小时降雨347mm,县城附近的长安河、鱼洞河、东河相继出现超标准洪水,县城周围出现69处滑坡、泥石流,近17万方泥石流涌入县城上下3公里;20__年6月9日宁陕四亩地镇遭受特大暴雨,50余人在洪水中丧生,四亩地集镇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

(三)季节性。山洪灾害是在暴雨的激发作用下产生的,山洪灾害的发生与暴雨发生的时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安康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5—10月,尤其是在6—8月是山洪灾害的高发期。据历年灾害统计显示,在同一流域甚至同一年份内发生多次山洪灾害的情况并不罕见。季节性强、频率高的特征较为明显。

(四)易发性。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安康属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加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有的防御手段欠缺,预警预报设施不全,工程措施标准低,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五)广泛性。由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加之山地占国土总面积98%以上,山大、沟深、坡陡,全市有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67条,有暴雨高值高频区乡镇50多个,到处都有发生洪水、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条件,山洪灾害分布范围极其广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山洪灾害点多面广,防御难度大。山洪灾害隐患点在10县、区绝大多数乡镇均有分布,尤其是50余个暴雨高值高频区乡镇更为突出。据统计,全市山洪灾害隐患点达数千处,危及126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山洪灾害隐患大都地处偏僻,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群众居住分散。

(二)工程设防标准低,抗灾能力弱。江河沿岸集镇唯有安康城区部分地段可防御百年一遇洪水,其它城镇只能防御5—20年一遇洪水,还有1/3的集镇基本无任何设防能力,更谈不上量大面广的村庄院落的设防问题。加之,全市有34座病险水库和1万余口堰塘,一旦出现超强降雨及山洪,极易发生决口垮坝的危险。

(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从历次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灾害的发生实属人力不可抗拒,但是在建房、筑路、砌堤、修田、弃渣过程中挤占河道、开挖坡脚,与水争地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水土流失、阻塞河道,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改变了原有地表结构,从而加剧了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灾害损失。

(四)预警预报水平低。山洪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防御工作需要有较高水平的预警预报手段作为支撑。全市200个乡镇目前仅有73处雨水情自动监测点,布点少、覆盖面窄,局地性、小范围的强降雨无法准确监测预报。

三、防御对策

(一)加快规划编制,注重部门协作。山洪灾害的防御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于20__年经国务院批复并实施。因此,要深入开展山洪灾害调查,掌握灾害发生和分布规律,科学编制防治规划,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实行山洪灾害的综合治理。水利防汛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涉水(河)项目的审批制度,加大水土保持、河流治理、河道清障划界等工作;国土部门要严格单位和个人建房的审批,指导人们主动避险建房、修路和采矿;建设部门要做好城镇尤其是小集镇和农村建设的规划;林业部门要加大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广电、教育和宣传等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降雨和洪水过程,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目前,全市已建自动雨水情监测站70余处,人工雨量监测点40余处,总量不足120处,平均每处覆盖196平方公里。按照有关规范20—100平方公里密度布设站点的要求,布点明显偏少,远远满足不了预测预报工作需要。因此,首先应按照规范要求加快雨量监测站点建设;其次是对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及灾害多发区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沿岸的集镇、人口密集地区因地制宜的建设自动或人工水位观测站;第三是尽快开展全市116座中小型水库报汛、报警设施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争取防灾和减灾工作的主动。

(三)加强工程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一是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用3—5年时间完成全市3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确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范文第3篇

1.1盐津县地质灾害现状

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境内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2263m,最低海拔330m,山势以中高山为主,呈南高北低状,地形险峻,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润偏暖。由于人多地少,森林覆盖率低,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环境十分复杂。随着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和其它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对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特别是横江和白水江两岸斜坡岩土体处于超荷载或重荷载状态,不合理的开挖以及沿江地带洪水的淹没与冲刷作用,导致了多处斜坡变形、建筑物开裂等,地质灾害尤为突出。

盐津县境内共有地质灾害点有90个(条),主要分布在盐井、普洱、豆沙、庙坝等乡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地面裂缝、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多种地质灾害并存。近几年来,在盐津县十个乡镇,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98个,其中滑坡114个,不稳定斜坡123个,危岩崩塌43个,泥石流沟15条,地面塌陷2个,地裂缝1条。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稳定性差、危险性高、危害程度大的重要地质灾害点有90个(条),含滑坡30个,不稳定斜坡33个,危岩崩塌19个,泥石流沟8条,较为严重的有县城滑坡群、庙坝乡滑坡群、柿子乡滑坡群、中和镇滑坡群、普洱镇滑坡群等。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地质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87年12月12日,由于连降暴雨,普洱欧家扁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6人死亡;1988年8月7日,盐井镇由于连降暴雨产生山体滑坡造成经济损失250万元;2001年9月13日,中和乡中堡村茶园一、三社由于连降暴雨产生山体滑坡,并引发泥石流,造成6.3ha耕地及35间房屋被毁;2002年8月12日,由于连降暴雨,庙坝乡民政村皮匠沟产生山体滑坡,造成7户13间房屋被毁,22人死亡,7人失踪,4人受伤,摧毁桥梁1座,损坏省道(柿子至牛街)1000余m,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余万元2002年8月8日.原艾田乡仁和村高洞子社由于连降暴雨,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产生山体滑坡,造成4间房屋被毁、5人死亡。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849.34万元,受威胁资产43116.40万元。

1.2盐津县地质灾害成因

盐津县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危害大的原因主要与大气降水强度、河水淹没和侵蚀作用、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结构、地震及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等相关。

①县境内滑坡地层为中生代“红层”,岩性以泥岩、页岩和砂岩为主,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遇水易软化,中一强烈风化,地层倾向大致与坡向相反,形成逆向结构斜坡,主滑方向与岩层倾向相反属基岩切层滑坡。

②县境内山谷和斜坡地形绝大多数位于软岩斜坡地带,斜坡原始坡度较陡(近45),斜坡临空条件好.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而软质岩体抗风化能力弱.表层岩体风化强烈,在其表部形成较厚的松散土体,其透水性大于底部泥页岩,在接触部位易形成软弱带,而导致滑坡。

③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高强度降雨后,造成岩土体饱水,物质容重增大、抗剪强度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地质蠕变而导致滑坡。

④河水对边岸淹没或冲刷,造成斜坡受浮托力和动、静水压力的严重影响,斜坡易失稳下滑。

⑤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化森林的乱砍滥伐,矿山的乱开滥采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充分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致使地质灾害频有发生。如庙坝乡境内5家石灰厂在生产过程中管理松懈,监督不到位,把石灰渣长期堆放、存储在白水江、乌撒溪和干沟等河岸最高水位线以下斜坡地段,在2006年8月28日和9月7日晚,由于天降大雨,石灰厂跨塌。河水暴涨,大量石灰渣冲人河中,导致大量鱼被毒死,造成白水江水污染事故。

⑥盐津县是地震多发地区.2006年发生有两次5.1级、一次4.7级地震以及频繁连续不断的小震今年,全县又发生了三次较大的地震和无数次余震加剧了岩土体的破坏.形成一系列地质构造(如大大4~/.b的裂缝),成为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2盐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盐津县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尽管政府部门已引起高度重视,有的放矢地编制了防治规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制定防灾预案,有效地降低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多样,当地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加之对地质灾害认识不足.地质灾害仍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不乐观,防治工作尚存在一些问题。

①对地质灾害重视不够。区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各职能部门、部分乡镇和基层组织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到位。

②地方财力匮乏,严重缺乏治理经费。由于地方财力匮乏.治理经费不足,专项治理地质灾害的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等。

③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每年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加之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多面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致使地质灾害点的调查不到位,对很多隐患点无法深入调查和进行预防,致使地质灾害仍然频繁发生。

④地质灾害防御宣传不到位。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淡薄,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如森林的乱砍滥伐,矿山的乱开滥采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充分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按操作程序施工等不规范、不安全生产引起的地质灾害和工程事故频繁发生,致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破坏的事件屡有发生。

3盐津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措施

针对全县地质灾害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盐津地质灾害的防治应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

3.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治工作指导思想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多面广,成灾因素复杂突发性强,形势十分严峻。建立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国土资源部门承办、有关部门配合、广大群众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把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日常安全管理。把防治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村组干部和灾害隐患点村民。切实做到职能部门主动抓,干部群众联合抓,群防群治,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确保领导认识到位,责任明确到位,措施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

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到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制定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健全隐患点的防灾责任制,健全完善灾情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通讯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全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做好雨情水情、地质灾害预测预报。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技术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全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引入现代技术和手段,建立全县地质灾害信息库,对重点地段的危险性作出判断,采取科学的应急防范措施,作为监控现有地质灾害点的依据.有条件的地区,对重大滑坡、崩塌隐患点设立适当的自动或几何变形监测点,做到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能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

建立医疗救护组、秩序维护组、搬迁安置组和抢险救灾调度组,分别承担灾害发生后的伤病员施救维护灾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失确保灾害发生后抢险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3.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县地质灾害绝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息息相关,”天灾”难测,”人祸”可防,坚持”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围绕以人为本,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普及预防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帮助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民群众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掌握地质灾害监测、撤离避灾的基本常识提高农村基层防御地质灾害的意识和群测群防水平.减少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使灾害多发区群众掌握灾害突发前的主要征兆和发生时的紧急处置办法及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山区和居民点建设管理,帮助山区农村进行房屋选址、建设,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切实减轻灾害损失。

3.3规范工程开发建设行为,使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对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应遵循”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在工程建设中不按规划设计方案操作。不作灾害危险性评估,不作地质勘察的施工队伍或个人.违章作业,冒险蛮干引发地质灾害的,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对破坏环境或擅自在松散岩土体或建筑物体上增加荷重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和处罚。今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于其中.特别是要重点整治大关河和白水江岸边的滥挖乱建和危岩附近的开山取石现象。

对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安全生产隐患、生态环境等问题,县国土资源局、煤炭工业局、建设环保局等部门要相互配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检查督促并监督采矿权人认真制定防灾减灾方案和整治措施。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切实做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3.4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群防群治要重点发挥乡(镇)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的纽带作用,做好上传下达信息反馈工作,按地质灾害易发区防灾预案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对预报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斜坡、陡崖、古泥石流沟(堆积区)做好巡查、监测遇临灾险情时采取紧急避让措施,避免人员伤亡暴雨期间要结合当地的天气预报,并按群防群治网络的责任区落实到乡镇、单位和监测人。直接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直接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送达到受威胁人员手中,将防灾措施落实清楚凡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乡镇.应立足于本辖区地质灾害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制定出防灾减灾预案.明确辖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灾区,进行分类管理监测信息工作要做到灾害易发区日测日报,定人定岗监测.随时洞察灾害变化发展态势,保持上下左右的信息联系,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便于灾害调查组及时对辖区内险情明显的区域或已发生灾害的范围、成因、危害程度及发展态势展开全面的调查,以有利于产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时人员、物资的转移、避让及撤离疏散到安全地带。

4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在防治灾害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运作机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降低因地质灾害传播作用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生存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达到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志亮.生态地质环境示警录[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2]潘懋,李铁峰.灾害地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范文第4篇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市的工程于2012年4月26日开工,经参建各方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于2012年11月27日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全部完工。共完成新建监测站21个,其中自动雨量站15个、自动水位站6个;简易雨量站180个,简易水位站8个,无线预警广播站29个,预警平台建设1个,共享系统3个,安装了县级部门及村委会级显示屏36块。另外在群测群防上,安装预警牌45块,编制完成县、乡、村级预案30个,制作了宣传册10000本,台历1500份,挂历2000份、宣传画600份、明白卡2000份,宣传杯200个,宣传伞200把和乡镇、村委会级的培训工作,完成投资540万元。并于2012年12月29日通过州级验收,2013年投入试运行,效果明显。

二、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工程建成后,运行管理由市、乡两级负责管理,其自动监测站相关信息纳入防汛指挥系统,自动监测站点管理由瑞丽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管理,编制人员6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由瑞丽市气象局科技服务科负责管理,编制人员4人,简易雨量站和简易水位站点资产移交到各乡镇,由乡镇委托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组长负责管理。

本市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通过初验并投入试运行后,在2013年防汛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效益明显。今年入汛后投入试运行以来,已先后多次进行了大雨和暴雨三级、二级预警的实践,在5月24日晚8:00~11:00出现了三个站点先后达到暴雨量级(户育乡广帕站55L、勐秀乡广一村功矣站71.5L、团结村路定站58.5L),特别是8月4日8:00至8月5日8:00,据站点显示:瑞丽辖区普降大雨至暴雨,其中姐勒水库站92.5L、勐卯水库站80.5L、弄莫湖水位站62.0L、户育水位站50.5L、芒丙站73.5L、贺南毛站83.0L、大飞海站68.5L、班养站67.5L、广帕站65.0L、雷午站53.5L、弄额站42.0L、广一功矣站94.5L、老弄木站47.0L、团结路定站123L、畹町弄弄水库站61.0L、畹町城关站55.0L、畹町天湖水库站53.5L,各站点都出现了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站以来最大一日降雨量值。特别是团结路定站123L,是我市距2004年“7・5”洪灾近十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这次降雨共造成5个乡镇受灾,给我市房屋、农业、水利、交通、经济林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其经济总损失为240.96万元。而同样在2004年7月4日21:42分至7月5日19:36分,瑞丽市内普降暴雨,降雨量达132.4mm(超过了瑞丽市气象局建站以来的记录日雨量极值116.6mm),导致了大面积、多流域的泥石流和山洪暴发成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3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两次暴雨洪灾比较后,发现2004“7・5”洪灾由于没有及时预警,给我市各行各业都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而在今年发生“8・5”洪灾由于救灾预警及时到位为帮助沿河低洼地段居民及时转移赢得了时间,成功转移居民6户24人到安全地段,已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发挥了较大的工程效益,相比较不言而喻。

二是减轻了基层干部在防灾减灾中工作负担,为领导准确掌握降雨信息和把握受灾点提供依据。

三是提高了乡村干群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山洪灾害知识的宣传和预警信息的及时,山洪灾害危险区干部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大大增强。

四是通过山洪灾害演练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防灾、避灾、救灾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瑞丽市水利部门由于每年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从未进行过相关专项预案的演练工作,从2012年瑞丽市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建好后,先后经过了乡级演练到市级山洪灾害预案演练,有效检验了我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落实情况和应急队伍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协调联动能力,增强了我市乡镇各村及各部门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指挥处置能力,同时提高了防汛抢险队伍的实战水平,积累了防御山洪灾害的实战经验,为今年以及今后抓好抢险救灾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个汛期的调试和运行来看,云南省瑞丽市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工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发挥了较大的工程效益,但在运行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后期各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站点运行管理经费欠缺,二是管理人员严重不足,配齐、配强系统管理人员并加强培训,单靠一二个人来管理,无法达到管理全面到位。三是各自动监测站年降雨量还不能实现年降雨量值累计形成可用或可对比的月、年降雨量特征值,为今后水利部门在上报片区项目时采用该片的降雨信息。四是在试运行期间,明显出现部分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水位站点数据间断,测报故障的时段较多,例如在8月13日,已出现勐卯水库站、老弄木站、板崃站及畹町城关水位站、法坡水库站没有数据来报,严重影响了汛期准确掌握这几个片区的降雨信息。

四、工作建议

根据瑞丽的历史教训和现实条件,提出如下建设:

一是做好项目前期的宣传工作。宣传是一项常态性工作,宣传主要是以乡镇分管领导、水务站、土管所以及村、社干部为主,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从而增强防灾避灾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二是加强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自动监测站点系统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专业知识,如果从市级防办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需要进一步加强防办自身能力建设,强化相关技能培训,切实保证山洪灾害防御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乡镇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是要让他们初步了解和运用各简易雨量站和简易水位站的使用和预报、预警信号,在第一时间发生灾害前提前通知和转移受威胁的群众;只有持续加强宣传培训,才能使广大群众的防御意识根深蒂固。

三是落实好项目运行管理经费。该项目分布范围广,设备安置分散,系统设备运行维护难度较大,为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有效预警,建议应从州级开始把此项运行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便于后期站点正常运行。

四是做好项目专业工程长期维护工作。由于此项目科技含量和专业技术较强,工程要在调试和运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建议施工方能够在州上设立一个长期维护管理体系,以确保各监测站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有效的维修,保证汛期数据准确、正常运行。

五、结语

瑞丽市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及运行情况,该项目能够准确有效向受山洪灾害威胁的村寨和城区降雨和水文信息,通过预报、预警反馈指令使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人员及财产在洪水来临前及时转移,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一项值得推广使用的新科技非工程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