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社区消防管理没有形成一套综合有效的管理体系,也没有规范性的文件贯彻到社区管理当中,消防管理工作出现脱节,不适应社区快速发展的需要。社区功能齐全,行业增多,社区消防管理不到位,消防通道不畅,安全疏散不利社区消防基础设施缺乏,消防器材严重损坏和不足,社区居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家庭火灾隐患增多。
针对上述社区消防工作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完善社区消防建设,从而加快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一)加大社区消防宣传力度,提高居民消防安全意识
由于居民的防火安全意识还不是很强,因此,社区应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可由社区干部、义务消防员、治安联防员编配组成消防分队,总体由专职消防干部负责。消防分队随时对每一位居民开放,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教育意义,能了解有关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知道自身应该如何防范火灾。队内要摆放、悬挂、播放各种宣传资料,包括居民防火注意事项,居民如何正确用火用电以及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报火警,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材等,以增强人们的切身感受。同时针对幼儿、小学生以及老年人等要开发不同的版块,选择相适应的题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消防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人人重视消防,使消防工作社会化、家庭化。
(二)加强社区消防组织的建设,建立完善安全防范网络,实行社区消防自治
家庭、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只有从最基层抓起,走社会化道路,依靠社会力量,实行人人参与,群防群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火灾的防范能力。因此,必须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实行社区消防自治,才能真正搞好社区消防工作。而实行社区消防自治的前提是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网络体系。
社区消防工作主要是靠社区志愿者的行为来保证。当火灾发生时,志愿者消防员负责扑灭初期火灾,疏散群众,抢救物资,协助消防队灭火以及火灾现场的保护等任务。社区内的消防工作人员基本都有固定工作,兼职社区志愿者有自己的消防装备,这些装备都有固定的放置地点,一旦发生火灾,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自主迅速地装备自己,投身到火场战斗中去。他们的这种行为,就是我们社区建设所倡导的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及解决社区问题。
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社区消防组织保障体系,是确保社区消防工作持续、稳步、长效发展的基础。按照社区消防工作长效发展的要求,根据社区特点,因地制宜,狠抓社区消防组织建设。一是各社区以居委会为龙头,成立了社区内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社区日常消防监管工作,各社区以警务室为基础设立了社区消防室,作为社区消防工作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同时,也是社区进行消防咨询服务的中心。二是建立由社区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群众义务消防队、巡逻队,主要负责社区消防巡查、隐患整改、社区防火和初期火灾的灭火工作。三是建立社区消防联络队伍,负责各楼栋门户的消防工作,并做好联络、汇报工作。四是建立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单位的义务消防队和消防巡查队伍,负责小区的消防工作。五是建立由社区志愿者组成的消防宣传队和消防志愿服务队。他们大多数是由热心消防工作的社区离退休人员组成的“夕阳红”消防宣传队或老年消防志愿宣传队、社区志愿消防服务队,或由社区中小学生参加的“红领巾”消防宣传队等多种社区消防宣传服务队,负责社区的消防宣传工作,及时解决社区消防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社区消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职能
“一区双警”是维护社区治安的重要保障,为社区的安全,每一个社区都要配备两名以上的民警。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要管理好责任区的消防工作,派出所须明确民警具体负责,并协调好、组织好辖区内的消防工作,切实抓好各项消防工作的落实,公安机关还应把消防监督工作纳入公安派出所和民警责任区年内的工作目标考核范围,下达指标明确责任。县(区)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强对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同时,对居民住宅区应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条件,以公安派出所为主,组织协调街道办事处、居(村)委会、治保会参加防火和义务消防组织,这样既发挥公安派出所在消防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又使其他单位共同参与。每年应开展评比,表彰工作突出的消防积极分子,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鼓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多方筹措资金,为开展社区消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区管理真有一套
斯庆花大学毕业后经过12年的嘎查村包村工作历练,2011年,她调入锡尼镇育才社区担任主任。虽然都是在基层工作,但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她以刻苦钻研和不服输的精神,很快就掌握了社区的工作方法和相关政策,把社区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她刚到任时,育才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是坐在办公室等群众来办事;工作机制也不健全,分工模糊简单;工作职能基本是答答问、开开条、签签字。斯庆花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使社区真正发挥功效。
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斯庆花抓工作从自身建设开始,从“洗脑”入手,她多次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到东胜、康巴什等地的优秀社区参观学习,然后集体讨论研究,取其精华,一点点整改;她想方设法向镇里申请选派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最终让所有工作人员都轮训了一遍;同时,每周开展集体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渐渐地,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服务的理念入心了,工作理顺上手了。
社区工作重在形成长效机制,所谓“磨不推自转”。在借鉴先进地区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斯庆花推广了“一厅两站八员网格化”工作模式,“一厅”即打造便民服务大厅,将服务关口前移;“两站”即成立社区卫生与计划生育服务站、社区文化与教育服务站;“八员”即把党建、综治等八项专门工作细化到人,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网格化”即把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落实一名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一人一格。同时,配套实行AB角工作制、首问办结制等制度,理顺工作关系、人员关系,让社区工作顺畅运转。通过实行“一厅两站八员网格化”工作模式,向居民提供就业、社保、计生、法律、、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转变了社区职能,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水平。
急难险重应对真有本领
2011年,杭锦旗对旧城区进行拆迁改造,涉及育才社区1000多户居民,拆迁工作成为当年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大面积工作完成后,部分居民有抵触心理,不愿意搬迁,从而影响到拆迁工作的整体推进。为此,斯庆花带着干部利用早晚时间,三番五次登门入户做解释疏导工作。个别人出言不逊,干部们有怨言,她总是开导说:“社区干部直接和居民打交道,受点委屈在所难免,咱们不但要有接纳群众意见的胸怀,还要有疏导群众情绪的本事,否则就不是合格的社区干部。”通过他们的努力,成功做通了10户居民的工作,为拆迁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拆迁工作未完,金融危机来临,房地产开发商资金断链,导致很多拆迁户无法按时回迁,商业补贴和房租也不能按时发放,居民意见很大,开始结对上访。面对这种情况,斯庆花认为社区应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向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真实情况;向下,代表党和政府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避免矛盾激化。于是,她带着社区干部挨家逐户排查摸底,了解回迁户的要求和他们面临的困难,并通过调研报告向上级部门反映民情,提出建议。遇到回迁户集中闹情绪,她都是第一时间赶到,与他们拉家常消减情绪,解开思想疙瘩,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待群众真有感情
“群众是面镜子,你对他笑,他也会对你笑。”这是斯庆花经常对社区工作人员说的话,反映出她朴素的群众观。
居民李俊义患有精神病,他家的住房下雨时有坍塌的危险,心细如发的斯庆花发现了这个情况,2013年雨季来临前,她多方联系从民政局和民委筹集2万多元,将李俊义的危房修缮一新;斯庆花得知李俊义的哥哥(监护人)突然离世后,她带上米、面和油冒着被打的危险随同民警每星期去照看一次,她说:“我虽然不敢靠前,但从远处看到俊义没事,我就放心了。”
一、基本情况
谈到创业,不少人认为,开一家大公司或者建一家大工厂才是创业,外可以赢得社会认同,内可以获得成就感,其实不然。开发高科技产业是创业,开办小厂小店也是创业;立足城市打拼天下是创业,重返乡村养殖种植也是创业。更何况,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创业的机遇更多,创业的条件更好。安徽科技学院三名大学生到凤阳县小岗村自主创业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里,大学生创业大有可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选择在农村基层创业成为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农村作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给当地带来了知识和技术,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自XX年以来,我市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人数共1159人。从学历构成来看:本科以上学历214人,占创业总人数的18.5%;大专学历511人,占创业总人数的44.1%;中专学历434人,占创业总人数的37.4%。从专业分布来看,到农村创业的主要是农科、医科以及师范这三类毕业生:其中农科类毕业生共53人,占创业总人数的4.5%;师范类毕业生共302人,占创业总人数的26.1%;医科类毕业生共106人,占创业总人数的9.1%。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市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由省、市统一安排,通过招录乡镇公务员、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简称“三支一扶”)的形式,选拔了一大批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自1999年以来,我市把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作为吸引各类人才、培养年轻干部、优化队伍结构和建设高素质队伍的战略举措,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狠抓落实,在乡镇机构精简、人员分流的情况下,每年尽量拿出有限的空编用于高校生选拔。截止XX年,我市共选拔399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前三批有142名高校毕业生已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除3人直接录用到区县直机关外,其余139人全部录用在乡镇机关。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我局把这次活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成立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副局长担任副组长,为成员,具体负责本单位活动的组织实施。局长是活动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亲自抓,更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带头开展服务群众活动,以此带动党员干部关注基层、服务群众,提升公共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此外,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这项活动作为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后续整改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党员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不断深化“三民”活动成果,在活动中严明工作、生活纪律,不接受吃请,不增加群众负担,以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作风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群众信赖。以高度责任感,切实把活动抓紧抓好,抓出了成效。
二、突出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以“三知三实”为主题,即:知情、知心、知盼,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组织单位党员干部深入湄湘社区开展共建创建活动,切实提升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组织社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各类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做到知民情暖民心,解民困促和谐。
1、深入社区调查掌握实情。我局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湄湘社区,采取实地走访、上门访谈、与社区干部和社区党员群众代表座谈等方式,征求居民群众对社区科技建设、和谐平安建设和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湄湘社区及居民群众最盼望、最关注、最困难的问题。根据了解掌握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填写各类表格和调查问卷,认真做好问题梳理、归类、处置,写出调研报告。
2、广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我局以湄湘社区困难户、五保户、老党员、老干部、上访户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等人群为重点,以“交一个居民朋友、帮一户困难群众、办一件实事好事”为主要内容,安排党员干部上门走访,积极与居民群众交流沟通、释疑解惑,深入了解他们实际诉求并尽力解决。走访过程中记好《民情日记》,做好民情民意、矛盾纠纷、案件、群众诉求等记录。对上访户,要侧重开展谈话谈心活动,了解上访原委,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尽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在活动中,我局充分发挥科技组织指导作用,加大社区科普工作力度。迄今,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12次,共发放科普资料16000余份,主动联系中高级科技专家,为群众举办各类科普知识讲座8期,组织社区开展科普培训13期,培训3000人次,通过举办形式各异有声势、有影响、有实效、有特色的科普活动,把科普进社区工作落到实处。
2007年以来,我校在“校长进社区教师进家庭”活动的开展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扩充活动的内涵和内容,注重突出重点,形成本校特色,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育人氛围,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支持,取得了初步成效。
1 把握现状,找准“两走进”切入点
厦门市江头第三小学地处湖里区江头街道吕厝社区,现有29个班级,教职员工100人,学生1217人。学校多年来进城务工子女数占学校学生总数的60%以上。目前学校所在吕厝社区常驻人口11000多人,外来人口7200人。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对比分析,发现我校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有如下特点:
1.1 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差。来厦务工人员家庭属于典型的经济不充裕家庭或居住动荡家庭。尽管他们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他们通常为生活所累,无法为子女提供理想的家庭教育。他们多数居住条件较差,如租个店铺白天做生意,晚上住人,店铺也是孩子学习、作业的地方,采光不够,环境脏乱。
1.2 家庭缺乏科学的家教理论指导。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口素质的提高跟不上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大量的来厦务工人员汇聚在湖里区江头地段,家庭结构复杂,家庭教育观念、方法新旧夹杂,多数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家庭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加上家长忙着打工挣钱或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兴趣爱好,时常忽略孩子的行为偏差,无法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
1.3 中途插班生多,学习衔接困难。由于中途转学插班,且各地在教材使用、课程设置不尽一致。特别是一些农村小学未开设英语课,一些素质教育课程也较为缺乏,导致转进后学习衔接困难,影响了学生的自尊心,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倾向,有些学生因此成为学习困难生。
1.4 行为习惯不规范,卫生意识未形成。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农村来的孩子相对城市孩子显得较“野”。主要表现在,不注重基本礼仪,说话爱用嚷,走路爱跑,活动时好冲跳,个别孩子还会说脏话。卫生意识较差,个人卫生不够讲究,部分孩子不修边幅,爱乱扔果皮纸屑等。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认为进城务工子女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在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他们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制度,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此,我校确立了“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 “让每个进入三小的学生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办学理念。把“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共建共育共谋发展”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工作思路之一。
2 走进社区,实现学校、社区资源共享
学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走访江头街道、吕厝社区居委会、江村居委会及周边单位,了解社区概况与主要需求,协商学校与社区教育合作事项,听取社区、群众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此外,我校通过公开热线电话、设立意见箱、召开专题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家长意见,接受社会监督,改进教育工作。一年来,校领导走访社区9次,发放征求意见表1349份,征集意见、需求12条,主要集中在社区缺乏知识力量的支撑(如社区拟开设绿色网吧缺少技术的支持,拟开办科技活动室文化积淀不够等),社区群众家庭教育方法单一。孩子暑假无人照管等问题。经协商,决定以学校教育为龙头,配合社区把德育工作面做宽,签订共建协议,拟订合作意项,共建社区教育文化资源。
2.1 学校开设爱心网校,协助社区开办绿色网吧。针对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里没有电脑,而学生对网络知识又充满渴求的现状,为实施正面教育避免学生上黑网吧,学校与社区分别开设爱心网校、绿色网吧,分工合作解决周六、日及寒暑假学生网络科技的学习问题。学校派信息老师为社区提供技术支持,定期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对社区网吧进行绿色监管。而学校整合现代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好校园网,向社区儿童(含进城务工子女)开放,开设Inter暑假电脑培训班,有专职老师专人管理。通过网络培训与竞赛活动,满足进城务工子女对网络的浓厚兴趣,让进城务工子女在网络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活动的开展既丰富进城务工子女的暑期生活,又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2.2 共建社区教育文化资源。一是协助社区开办科技活动室。学校派科学老师就社区科技活动室的布置、科技宣传栏的板报设计、设备如何合理添置等进行具体指导并参与到社区科技活动的开展中,得到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协助组建合唱队。发挥我校音乐老师的资源优势,抽调部分老师与社区居民组建合唱队,由音乐老师进行指导,两次参加街道组织的合唱比赛,分别获区一、二等奖。三是派出老师28人次配合公安、工商、文化管理部门,治理整顿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顿清理校园周边非法网吧、音像店等,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师生先后参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交通督导、宣传94人次,清除城市“牛皮癣”68人次。
2.3 开辟“第二课堂”,抓好了社区实践活动。进城务工人员分散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如果能把他们组织起来,与社区的孩子融合在一起开展活动,那么,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就一定能得到有效养成。学校、社区工作人员多方寻求资源,与多个单位联系,开展暑期共建共育活动。如:开设书法班。我校派书法老师与江头街道合作开设书法班,举行江头街道少年儿童现场书法比赛,丰富社区学生的艺术文化生活。寒假里,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义务书写春联,三年来受益学生在这328人次。又如 “大手拉小手,文明使者在行动”活动、“语言文字纠察队”活动、“蓝色随想”之旅、“绿色的梦”军营之旅、“可口可乐”绿色环保之旅、“阅读好书”海洋之旅、“气象科普”之旅、“奥林匹克博物馆”之旅、“破狱旧址”红色之旅、“美化社区”小小志愿者行动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使积极的思想理念、端正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而他们的父母也非常放心、非常支持他们来参加学校、社区联合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
3 走进家庭,共建家校育人平台
根据学校生源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家长为生活所迫,经常早出晚归的实际,学校引导全体教师创新工作思路,克服困难,走进家庭,把爱心送给广大家庭,指导进城务工人中员家庭采取有效措施、用科学的方法培育子女成才,提高家访的有效性。
3.1 重视家访工作
(1)每学年安排家访任务。德育处每学年都安排“走进学生家庭,关爱学生成长”的家访任务,要求教师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走家串户,主要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12名年段长、下年段行政全部分配到班,29名副班主任全程参与,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
(2)每学期制定家访计划。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家访要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制定好家访计划,做到目的要明确,做好充分准备,不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家庭进行普访,还要对特困生、学困生、外来务工家庭和单亲家庭等7种对象进行重点走访。遇特殊问题要进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要求做好家访记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3)采用家访预约制。学校要求在学生生病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或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应及时与家长进行家访,争取赢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针对大部分学生家长为忙于生计,平时经常不在家的实际情况,学校要求教师家访要根据学生家长的实际困难,采用家访预约制,时间上尽量照顾学生家长的需要。
(4)家访工作有具体要求。学校要求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时,要做到实事求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一是宜多鼓励,忌多批评;二是宜全面,忌片面;三是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家访时让学生在场,家长、老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首先告知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个性表现,反映他们的优点,让家长敞开心扉,谈孩子在家的优秀表现。这样一来,家长了解孩子身上的优点,旁听的孩子也对老师的评价心中有数,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切,消除了抵触心理,更加信任老师、理解老师。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
三年来教师们登门访问3097人/次,加上其他形式访问也收回家访纪实462份,全部按要求进行家访,家访率百分之百;学校共收到家访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74份。
3.2 创新家长会形式。父母虽有望子成龙之心,但往往没有较好的教育方法,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孩子,了解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了解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的方法。因此,学校创新家长会形式,创设平台,多次开展家长互动、交流活动,由各班挑选几位教育有方的家长交流介绍如何增强孩子自信心,怎样培养孩子好习惯,怎样做个好家长等生动的家庭教育经验,把家长会开成教育专题会,让到会的每一个家长都会有所收获、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