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意见》强调,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各地要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并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综合、体验、跨学科、校本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65-03

【作者简介】1.潘文新,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校长,省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2.宗兆宏,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3.朱健,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225800)教科研室副主任,扬州市优秀骨干教师。

一、创建原因

第一,回应当今世界对“人文精神回归”的深情呼唤。当下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的同时,却也面临传统文化被风化,精神家园遭践踏,教育的人文性严重缺失等现象。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方能促进世界更好的发展。

第二,满足“社会问题综合化、学生认识综合化和知识系统综合化”对教育的真切要求。在全球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今天,学生必将碰到越来越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现有的课程过于分化和孤立,因此不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第三,感悟“体验学习”在全球的蓬勃兴起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现今的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从学校走出的“优秀学子”在实际生活中时常表现出“水土不服”。庆幸的是体验学习在全球的兴起,正努力恢复着知识与主体、知识与情感、知识与生活的本源关系,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和谐统一。

第四,直面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存储和再现,形成“知识爆炸”,这要求我们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发展。

第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人文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体验、不断创新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江苏省宝应中学是一所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百年老校,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其校训“真恒”,求真知、做真人、有恒心、秉恒爱,是人文综合体验课程核心价值的凝炼。

二、课程探索

(一)核心概念

人文,广义指人类文化,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尺度。

综合,就是总聚、集合的意思,是将不同种类中有关联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合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整体。人文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综合性和多样性,人文学科走向综合化是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分科学习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区域文化资源,构建围绕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平台是我校课程基地建设的重点。

体验,就是个体与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杜威曾说过,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来自于体验。简而言之,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人文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让人文学科走出机械、教条、记忆、模仿,走出在标准答案里打转的怪圈。

(二)课程结构

为防止课程结构整体设计不足,项目立项后,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基地建设工作小组,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从转变学习方式、构建综合体验平台、丰富人文实践活动、培养核心素养等视角设计课程目标;从开发校本化国家课程、组织社团活动、编辑课程期刊、指导学生成长、研究教师发展等方面建设课程资源;从人文综合体验中心、人文校园环境、人文综合体验网站、校外人文体验基地等方面搭建课程平台;从起始年级实施必修模块、跨年级段实施选修模块、组织人文体验研修活动和组织社团活动等方面实施课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综合、体验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研发团队总体评价的课程评价。对这六个维度精心规划和建设,使彼此联系,相互促进。

(三)创建三大课程体系

经过对全校所有课程的梳理统整,构建了人文综合课程、活动体验课程、文化浸润课程等三大课程体系,创设40门校本化主题课程,营造了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学习环境,变传统分学科的学习方式为分学科学习和综合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倡导“三段六环”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库柏“直接感知、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具体运用”的体验学习过程,体验、感悟和运用所学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

1.人文综合课程。人文综合课程是指把国家课程中分科课程的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开发主题式的综合课程,让学生体验学习人文综合知识,培养其综合视野和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战略、《红楼梦》与现代管理等课程。

2.活动体验课程。活动体验课程是指把国家课程中难点、要点梳理出来,通过开设校本活动体验课程,拓展不同体验学习渠道,增加对国家课程的感悟、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中国十大名著阅读、艺术之旅、中国五大戏曲名曲赏析、影视艺术鉴赏等课程。

3.文化浸润课程。文化浸润课程是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应特色文化、学校百年文脉、学校校园文化、现代文名礼仪中,既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又涵养现代文明礼仪,如宝应荷文化、乱针绣艺术、水晶雕刻艺术、学校历史研究等课程。

三、课程实践

(一)凝心聚力,建设场馆

借新建契机,凝聚各方力量,统筹建设10大中心5室3场1馆1办。基地环境建设紧紧围绕“人文、综合、体验、至真、至善、至美”核心理念开展。各个中心、处室的硬件设施体现出“体验性、审美性”的课程要求,利于学生在其中获得体验,激发追求。课程基地目前由综合课程开发中心、情境阅读课程开发中心、人文之旅课程开发中心、戏剧创作表演中心、影视鉴赏体验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文明礼仪培训中心、江淮考古课程中心、学校历史研究中心、课程实施研讨中心等10大中心;电子阅览室、水晶创作雕刻室、乱针绣创作室、名师工作室等5室;3个青春剧场、1个情境阅读体验馆和1个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管理办公室组成。

(二)整合资源,开发课程

深挖课程资源,构建三大课程体系,开发40门校本课程。开发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战略、《红楼梦》与现代管理、蒲松龄与宝应文化、诗词与中国革命、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国主流文化、王洛宾的歌曲与人生等6门人文综合课程。开发中国十大名著阅读、世界宗教经典阅读、文化命题探幽、文化因子探幽、阅读策略研讨、人文之旅、艺术之旅、民族之旅、运河之旅、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中国五大戏曲名曲赏析、高中课本剧表演、课本电影赏析、红色经典影片赏析、影视艺术鉴赏、中国电影史、中国动漫60年等16门活动体验课程。开发荷文化面面观(科学篇)、荷文化面面观(文学篇)、荷文化面面观(艺术篇)、乱针绣艺术、水晶雕刻艺术、诗词宝应、书法宝应、宝应名人、宝应地名探源、宝应考古与旅游、走近扬州运河遗址、扬州重大考古发现巡礼、校园文明礼仪、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现代社会与文明礼仪、餐饮礼仪、宿舍文化、学校历史、我是宝中人等18门文化浸润课程。

(三)创新课程研发思路

我们采用“主题+招标”的手段,开发了体现出“人文性、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形态,冲破了学科藩篱,形成知识和能力的高度融合。如招标主题《诗词与中国革命》,要求将语文学科中《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刘白羽《长江三峡》、的“高峡出平湖”;政治学科中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史学科中与中国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维护国家政权的斗争、与、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与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地理学科中祖国的山山水水;美术学科中去安源等组画;音乐学科中诗词歌曲;以及与三大战役等进行整合。教师配置:领衔1人、语文1人、政治1人、历史1人、地理1人、美术1人、音乐1人;成果要求:①呈现不少200页校本教材②有导学案,为后续开课准备③有社团活动方案,为后续社团活动准备④有独特的成果呈现(如论文、表演剧、诗歌创作与朗诵等等)。

(四)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创新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法。我们一边进行硬件建设,一边进行三大课程的开发、探索、实施、研讨、完善。形成高一必修文化浸润课程,高二选修活动体验课程,高三选修人文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教材,有教学案,有教学与社团活动,目前已将100多节录像课放在基地网站和互动平台上,供师生随时学习。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如在缺少综合人才的情况下,我们创设“一人主备多人辅备、一人主讲多人辅讲”的备课、上课模式,出现了“夫妻同台”的课堂,“夫妻共建一室”的教学与社团活动,让教学过程体现出“体验性、综合性”的学习规律和思维特征,丰富并深化了“综合”的内涵。为了加强对课程的研讨,定期在基地开展名师工作室活动和教研活动,课程实施采用“一课一思一评多议”的上课、评课、议课的方法,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人文综合体验课程的实践探索逐渐推向深水区。

(五)课程向社团活动延伸

建立45个社团,精心组织社团活动,深化校本课程实施。研读“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为宝应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研究《红楼梦》与现代管理,为反腐倡廉出谋划策;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开展“我是宝中人”校史名人研究,总结成功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机会。社团活动组织从策划书、活动流程、活动记录、活动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指导教师综合评价和研发团队总体评价四种形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陆小兵,钱小龙.美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2).

[2]倪娟,马斌.“课程结构”与“课程管理”转变的相关思考――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4).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一)教师情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人,其中女教职工116人,占48 %;本科学历教师213人, 其中女教师114人,占53.5 %;高级讲师84人,其中女教师22人,占26.2%,讲师86人,其中女教师48人,占55.8 %,助理讲师28人,其中女教师 16人,占57.1%。全体教师均有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培训率100%。教师们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撰写论文,承担课题研究,近三年来有75篇论文在CN级刊物上发表,其中女教师发表44篇;有62篇论文收入省市县汇编,其中女教师汇编36篇。近三年女教师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省级课题9个,市级课题7个,县级课题22个。

(二)学生情况

2018年,在校生2656人,其中女生1216人,占45.8%。2019年,在校生2667人,其中女生1258人,占47.1%。2020年,在校生2682人,其中女生1114人,占41.5%。

(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近年来,结合省级示范校建设,我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构建“校企对接,特色办班”行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以行动导向为主体及实现理实一体化、仿真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在 “三引入”(引入传统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引入红色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省级重点专业建筑专业,提炼出“墨斗文化”为特色校园文化。构建大中专衔接、高职招考、师徒式学习、订单培养等多层次办学体制。

(四)学校经费情况和负债情况

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量做到普职比大体相当,2019年开始我校新生入学数显著增加,教室、宿舍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学生宿舍楼,导致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具体见备查材料中《收支情况表》和《负债情况表》)

(五)学校女工委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妇女工作,由工会分管,成立了妇女工作委员会,由学校会计王土英兼任女工委主任,委员3人。建立了女教职工情况一览表和计生工作台账,每年均有组织女教师开展活动。学校关心爱护女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定期安排体检,还专门聘请教练教学瑜伽和普拉提。

(六)教育教学设备和基地建设情况

学校现有图书14.876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4.8769万册,电子图书1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65万元,计算机800台,运动场地3个,共32790平方米。体育器材能够满足教学和师生课外活动需要。现有校内实训基地6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10个,其中建筑和金属压力加工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妇女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我校领导十分重视妇女工作。每年教代会上,校领导听取女工委关于妇女的工作汇报。每年“三八”节、“六一”儿童节,我校领导班子主要领导都亲切慰问妇女儿童,主动关心帮助困难妇女的生活问题。校领导认真履行职能,狠抓落实,使妇女发展与我校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两纲”教育。

以“两纲”为指导,积极发挥课外教育活动功能,根据社会环境和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精心构建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贴近生活的课外活动方案,落实“两纲”教育行动。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讲座、兴趣小组活动、团委、学生会活动等开展专题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妇女发展的良好环境。

女工委认真谋划,精心组织,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办宣传专栏、组织丰富多彩的妇女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妇女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举办了女生专题讲座,指导女生解决青春期困惑。

(四)强化能力建设,完善妇女工作的运作机制。

我校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个“党总支重视、政治处统筹、女工委牵头、各处室各司其职、全体教职工广泛参与”的妇女工作格局,校领导不断加大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力度,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完善了妇女工作机构,为“两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出台政策,为女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鼓励女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出台了《教师学历进修奖励方案》,女教师基本达到本科学历,何杭凤、林剑云等12位女教师参加了研究生函授学习,其中已获得研究生学历的女教师有7人。选派女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技能,近年来共选派十多名女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2015年开始选派林剑云、温丽娜、李珍、李静静、李细连8位女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选拔女教师参加各类竞赛,一展身手,李静静老师在全国建筑专业“创新杯”说课大赛中获一等奖,李珍荣获二等奖;林秀英、王弘宇在“网龙杯”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上获得二等奖,林月红获得三等奖;2020年,李静静领衔的教师团队参加“网龙杯”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二等奖。

三、主要成效

(一)女学生素质逐年提升。由于学校的专业设制,女生大多选择学前教育、护理类专业,这两个系无论在学习风气、学习氛围都比其他专业好。高职招考上线人数,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女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多。

(二)女教职工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学校在岗教职工236人,其中女教职工108人,占45.7%;2019年学校在岗教职工248人,其中女教职工119人,占48.0%;2020年学校在岗教职工240人,其中女教职工116人,占48.3%。

(三)女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女性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不少优秀的女教师进入了学校各级领导岗位,目前校领导班子中有女干部1位,中层干部中有14名女性,在管理团队中占比约30%。支部新发展党员中女性比以往有所提高。84名高级讲师中,女教师 22人,全校70个班主任中,有42个班主任是女的。

(四)女教师先进典型不断涌现。郭洁华副校长被评为省先进教师,林月红被评为市先进教师,吴新英获得“最美教师”提名,徐满金老师获得市“先进班主任”,李静静、李珍被评为“教坛新秀”,还有一大批优秀女教师受到县级表彰。

四、存在问题

(一)妇女参政仍有差距。校行政班子虽配备有女干部,但是目前女干部的比例相对还是较低。

(二)宣传思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没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三)工作机制还须进一步完善。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不够明晰,还没有责任到人。

五、应对措施

(一)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增强责任紧迫意识。切实提高对妇女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检查督促,细化分解责任,促进妇女工作与学校工作同步发展。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两纲”的宣传,进一步增强重视妇女工作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妇女的宣传教育,开展妇女培训,提高妇女的文化和基本素质。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一、突出发展粮油产业

我县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的思路发展粮油产业,在积极推进东大片传统粮食主产区水稻高产示范片,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粮食产量达到51.6万吨,油料产量3.3万吨,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增投入、建项目。今年我县实施了新增千亿斤粮食、产油大县、产粮大县、高产创建粮油建设,累计投入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带动了粮油产业的大发展。

(二)抓基地、促带动。建设以观音、白花、泥溪等为中心的水稻高产示范片示范基地4万亩,示范带动10万亩;建设马铃薯高产示范片4个1万亩,示范带动3万亩;建设以古罗为中心的花生示范基地1万亩,示范带动3万亩;建设以双谊为中心的高粱基地2万亩,示范带动5万亩。

(三)强推广、升能力。2015年开展粮油作物生产技术培训56期(次),培训农户65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4万余份,做到“家家有张明白纸;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示范168次,建立示范现场12个、指导生产2000余人次,实现了“家家有个明白人”。

二、持续推进茶叶产业

今年以来我局充分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调动广大茶叶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茶叶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茶区贫困户480余户,茶产业实现人均增收3200元;全县茶园面积发展达到10.6万亩,茶叶总产4520吨,增长3.43%;总产值85682万元,比上年增加10112万元,增长13.38%。

(一)强化政策支持。以《县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形式明确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引导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企业设备更新,在条件具备的乡镇,可用扶贫资金支持贫困村、贫困户通过茶产业发展脱贫致富。

(二)抓好企业带动。以天宫茶业公司、黄山茶叶公司、绿野农业公司和鑫绿茶叶公司等市级龙头企业为业主,在基地建设、劳动力等方面优先考虑贫困户和特殊家庭,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贫困户依靠劳动脱贫。

(三)推进基地建设。在茶园基地建设上,优先考虑贫困村,在今年农业生产救灾资金采购茶苗的发放上,优先支持商州镇丰岩村和厂坝村、镇干溪村和政权村、观音镇瓦窑村和席草村等,共计无偿提供茶苗250万株;同时,在永兴川红红茶基地建设上,尽可能覆盖更多的贫困户。

(四)落实技术扶贫。积极开展茶叶科技扶贫示范工作,在大坪的低毒生物农药示范、黄江林村的农药精量化使用技术示范、双谊镇花古农场的与市农科院茶科所联合开展茶树引种品比和早生单株品系比较等,覆盖了158户贫困户,依托科技和技术示范,带动农民增收。

三、切实抓好特色水果产业

(一)狠抓特色水果标准化种植示范。严格按照茵红李、荔枝生产技术规程,以“百里水果长廊”的柏溪、、和镇为重点,着力抓好茵红李、荔枝、柑桔、猕猴桃等水果示范基地建设。全县水果产量达到9.1万吨。

(二)狠抓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果农种植技能,生产优质果品。共举办培训班30余期(次),培训指导农户2000余人次,发放水果管理技术资料3000多份。

(三)认真组织开展产业项目实施,加快我县特色水果基地建设步伐。一年来,组织开展了省级良繁基地等项目的实施指导工作,共计完成特色水果基地建设2000余亩,新建荔枝、茵红李、柑桔、葡萄等产业园区5个。

(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今年共计从省内外引进优质荔枝等新品种10个,在、等乡镇高改大树300余株,为我县优质水果品种结构调整提供优质品种资源。

(五)强化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根据我县贫困村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贫困县村开展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一是根据贫困村实际,指导完成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方案的编制;二是重点在的英雄村、横江的厚石村、的乐安村、复龙的松峰村、双龙的凤鸣和老房等贫困村指导建设茵红李、葡萄、核桃等特色水果基地500余亩,已通过整合农业项目,投入财政补助120多万元开展产业基地规范化建设,加快农民脱贫增收致富步伐。

四、持续推进蔬菜产业

县是省级优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川南反季节蔬菜区核心区”,2015年蔬菜栽培面积13.2万亩,产量30.5万吨,产值6.5亿元。着力培育了莲藕、早春蔬菜、芥类加工蔬菜等特色蔬菜基地,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量1.7万吨,企业年产值1.25亿元,助农增收效果明显。继续加大对贫困村的支持,整合统筹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在蔬菜、蚕桑产业方面对横江五宝村、复龙太阳村等17个贫困村的扶持。

(一)加大优势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建设。立足我县地理及气候特点,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早春菜、莲藕、芥类优势特色蔬菜,提升基地规模与设施水平。

(二)壮大完善蔬菜加工产业及贮运体系。一是加强市场建设,搞活蔬菜流通;二是发展蔬菜采后处理及贮运设施建设。

(三)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推广蔬菜嫁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设施栽培等技术,加大农资新产品、新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

(四)扶持新型主体。积极扶持蔬菜产业龙头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各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理念先进、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生产经营形态。

(五)强化品牌建设。积极支持优势特色蔬菜开展“三品一标”申报和品牌创建,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注册蔬菜商标,争创名优商标品牌。

五、立足抓好蚕桑产业

全县现有桑树面积1.9万亩,主要分布在复龙、横江、合什等乡镇。2015年全县发种1.67万张,鲜茧产量601.2吨,蚕业综合产值达到2814.5万元。已建成复龙镇米库村等蚕桑产业50万元以上重点村13个,年收入3万元以上养蚕大户12户。

(一)抓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配合全市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以南片复龙、横江、双龙、凤仪、等乡镇为重点,努力打造“万亩亿元”优势蚕桑产业基地。

(二)大力推进蚕桑专业村、专业社建设。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扶贫相关政策,积极培育蚕桑专业村、专业社、专业大户。

(三)狠抓科技推广。将蚕桑生产重点放在提高单产和质量上,加快蚕业科技推广普及。

(四)抓好桑蚕综合开发。在复龙镇春天村继续推广桑园套作及蚕桑附产品循环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模式,积极探索桑芽茶、桑枝菌等新产品开发。

六、推进林业产业扶贫

(一)完成“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区建设:2015年“万亩林亿元钱”核心区在、泥溪、凤仪三个乡镇实施,核心区面积2000亩,辐射带动周边10046亩。其中镇政权村发展珍稀苗木林下种植砂仁、花卉500亩,带动周边发展3000亩;泥溪镇阳坪村发展巨黄竹、油茶林下种植中药材500亩,带动周边发展2000亩;凤仪乡凤西村、民族村发展珍稀苗木林下种植砂仁1000亩,带动周边发展5046亩。

(二)完成产业园区建设:1.完成城西现代林业示范园建设,完成造林18000亩;2.完成、柏溪花卉苗木园区核心区扩建1000亩,林下种养殖500亩;3.在、、等乡镇完成新建砂仁、夏枯草、金银花等特色中药材基地3000亩。4.完成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4000亩。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培育龙头企业9个,其中横竖生物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信成林业有限公司、瀚森农林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县大景园林有限公司、县聚森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中绿林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原始林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腾杨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泰和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申报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2.新发展涉林业专合社10家,分别是县农慧竹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县益森林业专业合作社、县育兴苗圃专业合作社、县红林油樟种植专业合作社、县德鸿蜂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县春天种植专业合作社、县众富红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县绿农农林专业合作社、县竹森种植专业合作社、县柳嘉镇红伟红木种植专业合作社。3.新发展家庭林场2个,分别是县德超家庭林场、县仙鹅家庭林场。4.新发展森林人家1个(映山红)。5.新发展林产品加工企业2家,分别是厚泽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宸煜香料开发有限责任公司。6.新创“名特优新”林产品品牌1个:坚丰核桃,目前正在申报无公害农产品。

(四)省市产业发展资金:完成争取省市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争取县级或自筹资金200万元,撬动业主发展资金1000万元投入产业建设。实现林业总产值15.5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中获得收入1346元。完成市林业局和县委县政府下达的3000万招商引资任务。

七、推进乡村旅游扶贫

(一)确定发展主题

1.依托特色果蔬资源,发展采摘体验、田园观光游:。

2.依托特色花卉资源,开展赏花观光游:。

3.依托特色自然风光资源,开展休闲度假康养游:。

4.依托历史古迹、古镇资源,开展人文历史探寻体验游:。

5.依托光辉的人文历史资源,开展传统教育红色游:。

6.依托特色农家乐,开展农家体验游:。

(二)突出扶贫重点

为充分体现旅游产业扶贫的示范带头作用,达到开发一点,带动一片的目的,我局积极向市旅游局积极争取将镇政权村列为了全市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将镇英雄村、横江镇石城村、镇的五桂村、隆兴乡的长宁村列入了全市旅游扶贫特色村。

(三)完善规划、实现持续发展

为明确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定位、功能布局、体现地方特色、丰富产品业态、实现持续发展,我局积极组织编制了《镇政权村旅游扶贫规划》、《横江镇石城山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等专项规划。

八、推进工业产业扶贫

(一)大力开展好转作风走企业专题活动。对走访企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跟踪督办,及时解决企业困难,确保企业正常发展。2014年县共走访企业84户,形成会议纪要75份,收集企业困难和问题225个。截至2015年12月,企业困难和问题已办结221个(主要涉及行政服务、水电气要素保障、市场及原料等方面),办结率98.2%;正在加快办理4个(主要涉及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指标、征地拆迁等方面),都需要市上协调解决。2015年各级领导调研企业时收集企业存在困难和问题共87个。截至2015年12月底,企业困难和问题已办结85个(主要涉及安全隐患等方面),办结率97.7%;正在加快办理2个(主要涉及土地、资金、征地拆迁等方面),其中1个涉及其他区县需市上协调解决。

(二)大力开展好小微企业结队帮扶制度。实时掌握重点帮扶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力争帮扶小微企业尽快上档升级,晋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5年结队帮扶小微企业25户,其中有10户已晋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三)积极对接中央、省、市政策,指导企业做好项目储备包装,为我县企业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支持。2015年共为我县工业企业争取省市专项资金800余万元。同时,县财政兑现2015年小微企业贷款贴息资金250余万元。

(四)加强企业人才培育。组织20户工业企业到深圳高校进行职业经理培训,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创新驱动能力,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九、抓好商贸产业扶贫

(一)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实行农产品网销、网购,以合作社形式把我县有特色的花生、莲藕、茵红李、荔枝开展了网络销售,扩大了农户销售范围,提高了销售价格,确保了农户利益,为农民群众增加了收入。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体系三维育人;高职院校;商科

一、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大思政”教育理念以及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贯彻文件精神,随后颁布的“05方案”、“16号文”将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思政”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所谓“大思政”[1]教育理念,是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为哲学基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的全新理念,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完整性,使思政教育工作向科学化、系统化转型。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思政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专业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最终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三维育人”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基本路径。为了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最终的“育人”目标,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通过知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最终让思政教育理论转变为学生内心的原则和行为标准。

首先,用思政理论教学实现知识育人。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大课程传授必要的理论内容,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第二,高职院校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实践育人,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道德升华。第三,高职院校要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传播实现“文化育人”。

二、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及创新

(一)打造工作机制、师资队伍和基地建设三大基础。思政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来实施。首先是坚持党委领导的领导机制,从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角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第二是建立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的部门管理体制,思政部、学工部门、团委等各司其职;第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第四是建立灵活的资金管理制度,使思政教育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需要通过高素质师资队伍来实现,包括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等,并为此建立培训、交流、学习的长效机制。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活动开展需要以基地建设作为基础,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其中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可以实现一些仿真、模拟、分组讨论等教学实践的需要,校外资源,比如一些公益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

(二)突出法制、诚信、廉洁教育为核心内容。商科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而且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将法制、诚信、廉洁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知水平,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第一,遵纪守法是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让学生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应当成为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二,人无信不立,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诚实守信是思政教育核心内容之一;现代商业社会需要签订无数“契约”,非常重视信用,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诚实守信也应当是思政教育核心内容之一。第三,廉洁不仅仅是官员们需要恪守的准则,也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素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要求其成员国将廉洁教育作为“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的内容”[2],国家教育部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

(三)建设理论课程、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三大平台。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通过理论课程教学、社团活动实践和校园文化环境三大平台来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和影响,其中课程教学和学生工作、学生活动是“主阵地、主渠道”,而文化氛围则构成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存在的环境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教育部社科司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拟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遴选和培育100项教学方法新、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更多的资源被带进课堂,更多的课程实践方式在探索,将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一方面,社团活动为学院各部门联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了机会: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可以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担任活动的评委或嘉宾,既能深入了解学生,也便于互相之间沟通工作,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社团活动为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多种形式,比如将公益活动与社区社会服务融合,对学生了解社会、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完善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反映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综合实力,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先进的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校训、校史教育等形式,将公民基本道德、财经职业道德等内容呈现在学生的生活中,还能以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企业文化进校园搭建桥梁,为思政教育扩展空间。

(四)整合运用思政教育各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形式上应结合专业课教学,利用学生社团、企业、社区三个载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的三个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方面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大众媒体手段,采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作为载体,紧跟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现象、观点展开剖析讨论,充分体现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的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