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心理辅导方案

初中生心理辅导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心理辅导方案

初中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1篇

    本研究首先对河北省初中聋生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了调查,然后重点运用班级心理辅导对初中聋生的人际交往进行了干预研究。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初中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学生 心理辅导 办法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好的班主任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之余,还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健康、无忧地成长。以下是笔者关于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心理辅导的一些分析及思考。

1.试析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1.2依赖心理。在初中各科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

1.3偏重结论。偏重结论而忽视学习过程,这是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问有对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

1.4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一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

2.加强初中生心理辅导的主要策略

2.1 开展小组辅导活动,让学生相互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举行小组辅导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自我教育。在小组辅导活动中,学生因为互相了解、熟悉对方,所以不感到拘束、紧张、害怕,很容易谈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如进行“情感波澜”的讨论,每个组员列举出自己平时经常出现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气愤、失望、难过、着急等,每人把自己平时有这种情绪时的表现(如动作、神态、语言)等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谈论中大家对“气愤”和“着急”时所表达的行为、态度等的表演感到不满,认为这种行为太激烈,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克制。在小组辅导活动中,学生们还开展了“你能接受的批评方式”、“考考自己”等活动。通过活动,大家知道了同学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他们也了解了自己的想法,懂得如何选择正确对待事物的看法、做法。

2.2精心上好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我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课,认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上《人的性情、脾气――气质》一课,学生们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有着彼此不同的个性,而这些性情、脾气的不同表现,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知道了气质形成的生理基础,知道了每一种气质类型的表现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知道了自己属于什么样的气质类型,如何扬长避短,向积极方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

2.3 找到症结,耐心辅导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经常对学生发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应运用一些策略,使学生自己明白应该如何去做。如,有些同学喜欢抄袭他人作业,在辅导时可问同学:“你不独立完成作业是不会做的原因?”学生:“是。”教师:“这种作法好吗?”学生:“不好。”教师:“遇到不会做的情况,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让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解决办法。思索过后,学生回答:“上课认真听讲,请教同学或老师。”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应该这样做,教师应适时对学生作些引导。在清楚解决方法之后,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该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首先,让学生每次独立完成一题,不能抄袭他人作业,在完成后,教师应给予一定表扬;其次,让学生完成两题,完成后同样使用一些激励措施;最后,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4 抓住典型加强以点带面的教育

带动全班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我还注意点面结合,对一些特殊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以此带动全班。在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中,由于我狠抓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在实践中还能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各个方面的辅导,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我班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而且都有比较完善、健全的人格。我深深体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孩子们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富有爱心,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郑同军.初中生异往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班级管理的影响--以邢台市第XX中学为例[D].河北大学,2013.

初中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心灵导师

在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主体,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灵、感受成功的喜悦,并能超越自我、追求真知,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出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灵导师呢?

一、班主任要对现代初中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如指掌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3~16岁之间,正处于青春初期,也是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慢慢长大,注意力逐渐集中到发现和关心自我上,独立人格开始出现。他们渴望得到与成人一样的社会权利和地位,并极力挣脱所谓的“从属地位”,于是开始反对家长、长辈及老师的“权威式”干涉行为,进入叛逆期。面对心理和生理的迅速发展,学生开始面临更多的困惑和矛盾,这使得他们常常陷入焦虑、急躁之中,内心非常不稳定,并易出现突发式情绪失控现象,其心理和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自我控制能力欠缺。青春初期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应有独立的人格或个性,并渴望寻找自我,极力想摆脱对家长的依赖。从某方面来讲,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逐渐成熟的标志。但他们普遍欠缺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面临外界诸多诱惑时,更易迷失方向。

2.具有较强的反抗心理,但自卑感或自负感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接触事物的逐渐增多,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在面对和处理一些事情时往往具有很强的反抗心理,想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而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或生活环境都不同,这又会导致自卑心理或自负心理的出现。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或自主性被忽视时,很多时候会通过一些过激的行为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如顶撞老师、逃课、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个别的还会出现人格倾向。

3.思维活跃,但学习动力不足。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的升学压力较小,加上年龄段的特殊性,他们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而且兴趣爱好广泛。但也易对相对枯燥的学习生活产生厌恶心理,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一些学生因此学习成绩较差,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就越吃力,厌学心理更为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希望被认可,但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青春初期的孩子渴望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身的才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心理存在封闭和冲动的矛盾现象。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内心世界上,因而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与此同时,又期盼他人的理解,渴望被认可,因而愿向他人敞开心扉,坦诚相待。但又不善于与他人分享或倾诉,存在社交障碍。

二、班主任要懂得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应首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然后针对这些特点灵活采取方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班主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必须尊重并理解每一个学生。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首先应懂得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在尊重的基础上尝试理解学生。只有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灵沟通,并打开学生心灵的门窗。尊重学生,就是要怀着一颗宽容、博爱之心去观察、解读、处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每一件事,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放下教师的架子,学着与学生做朋友。如在组织班集体活动之前,可以放手让学生推选活动主持人,集体讨论制定活动方案,民主协商确保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和方法,班主任做好参谋和引导。理解学生,就是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学生的烦恼和痛苦。例如,在处理学生早恋问题时,班主任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心理疏导和危害分析,千万不可全盘否定或者一棍子打死,要采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办法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走向阳光成长之路。

2.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这是造成学生不同心理和行为特征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做到有差别地辅导和教育。例如,学困生往往存在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与其他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更加敏感、自尊心更强,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对于这类学生,班主任应多采用鼓励式的教育方式,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放大看待他们身上的优点,在其进步时给予及时表扬,在其遭遇困境时,为其加油打气。通过这种鼓励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和健康的心理。部分优等生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常常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许和追捧,也易出现目空一切、争强好胜、抗挫折能力薄弱等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也不能忽视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为此,班主任可尝试挫折教育,利用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并提高意志力。通过类似有差别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3.注重与学校的心理教育中心建立双向反馈机制。班主任要及时、全面地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校表现材料和学习情况资料,让心理辅导教师尽可能地掌握每一个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过去、现在的全部信息。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要向班主任提供班级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教育引导路径。

【参考文献】

初中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4篇

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学是一所学生不足五百名的农村初级中学。多年来,学校坚持“让校园成为老师专业发展、学生终身发展的乐园”的办学理念,以课题促课改、促发展,积极推进科研强校、和谐育人。2009年,学校申报的《农村初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经过几年的探讨与实践,已经初见成效,并成为学校发展的新亮点。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前几年,据我们所作的一次调查,在全校将近五百名学生中,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竟不少于30%,但每年实际到学校来接受个别咨询的学生不过十几人,这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推广,还任重而道远。近年来,我校部分教师与班级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过类似的班级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学生普遍认为效果很好,有85%以上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团体心理咨询。

为了进一步探讨学校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操作模式,2009年,我校申报了《农村初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经过4年多的尝试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所谓团体心理咨询,也称小组辅导、集体咨询或团体辅导,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即由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一、准备

测试、统计、分析。2009年12月,我校有3位心理老师利用班会课对在校12个教学班的481名学生进行了测试,之后集中3周时间完成了统计分析。

课题组编制并下发了《淼泉中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团体心理辅导的了解程度及参与态度,完成调查报告,并制订下阶段研究计划。

课题组向各班班主任下发《淼泉中学班级团体心理咨询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班主任对开展班级团体心理活动的意见及参与态度,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下发12份,收回有效问卷12份,完成调查报告。

对课题参与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学习课题方案、明确个人职责和具体任务、参与团体活动的要求,确定每人参加的团体。

通过对各种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课题组有了较大收获,并初步达成共识。

第一,各位班主任非常关心和了解班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愿意参与和配合学校的相关活动。这对课题组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动力。

第二,各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整体性的心理困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采取各种办法去改善或缓解。

第三,利用班会课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还是有很大可行性的。

第四,学校有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咨询室,对于某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的学生,还是要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办法跟踪辅导。只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才能真正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式开展了学生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下面以“2011~2012学年成长团体”为例,作具体的介绍。

二、心理咨询团体成员的招募

宣传。课题组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在校内张贴海报、班主任例会、向各班发放招生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

筛选。在宣传工作之后,学生自愿报名(结果共38人报名),从报名的学生中分三步筛选。

首先,报名的38人重新参加测试,筛出总分不超过70、阳性项目数不超过43、各项因子分不超过2的学生31人,筛选掉的学生建议进行个别咨询。

其次,31人填写参加团体咨询动机或目的问卷。从答卷分析中排除与团体活动目标不相符的6人(他们参与的原因有的是听同学说或听老师说好、有的是想了解他人、多接触几个同学、多交几个朋友等),将筛出的25人按照动机的强弱、目的的明确程度大致排序,同时考虑到尽量使各班人数和男女比例均等。

最后,是个别面谈和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对前两次筛选出的学生,按照第二步的结果排序,每人面谈10分钟,目的是使指导者进一步了解参加者的心理状况,及时评估该生是否适合参加;同时,也让学生对团体咨询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参加团体后能更好地遵守团体规则和较快地融入团体。

经过上述三步,最终筛选出21人(男生10人、女生11人)。对没有入选的学生集中起来做出解释说明。之后,将各班团体成员名单交给班主任,以争取班主任的支持。通过家校路路通和成员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三、团体咨询的过程

2011~2012学年团体心理咨询,名称为“成长团体”,团体活动共计6次,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一般是安排在班会课上,活动地点在团体咨询室。团体共21名同学,1名教师为团体指导者,2名教师为参与观察者,团体活动的主题分别为:“遇见”“牵手” “有梦有朋友” “认识自己展翅高飞” “信任坚持” “相亲相爱一家人”。每次活动结束以后,都会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分享,同时参与指导的教师对活动进行反思小结,写出反馈结果,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力求每次活动都能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团体咨询的结果分析

(一)定量分析

1.测试结果分析

测试显示本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总均分和各项因子总均分均小于1,但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降低, 在9项指标中,3个年级总体得分处于前三位的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说明本校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2.团体咨询的效果分析

团体成员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比较(以“成长团体”为例)数据显示,团体心理咨询的成员在参加团体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提高了;在9个因子中,团体咨询后的平均分都低于团体咨询前,说明各因子健康水平均有改善,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差异性十分显著,强迫症状、敌对、偏见、精神病性因子的差异性显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过团体咨询后,成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3.团体活动评估调查结果分析

初中生团体心理咨询活动适宜在室内进行,必要时可在室外活动1~2次;团体活动每月1次较好,每次活动60分钟为宜;就活动内容而言,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主题很有必要,因为初中生普遍喜欢在团体中进行适当的游戏;团体人数20人左右较适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异性同学同时参加一个团体较好;98.04%的成员参加团体活动的整体感觉很好。这说明团体咨询深受中学生的喜欢。

(二)定性分析

1.对成员追踪随访、观察的结果分析

结束活动后,通常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对成员进行随访。随访时我们了解到:团体成员最大的变化是课堂上爱举手发言了,人际关系更好了,课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更积极主动了……可见,团体经验对成员的行为主动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实验结束后成员的自我评价

团体咨询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及治疗四大功能。所谓教育功能,就是能够使成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拟订人生规划并付诸实施,学会自我评估、与人共处、互相尊重、相互了解。所谓发展功能,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扫除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促进成员自我了解,掌握建立彼此互信的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积极面对问题的习惯,对他人充满信任,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爱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团体咨询具有预防功能,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成员彼此交换意见,互诉心声,共同探讨今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行的解决办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

五、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本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总体较好

通过前期研究调查和抽样(100份)分析初步得出“本校初一初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调适”的结论。

2.团体心理咨询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效果

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的成员在参加团体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提高了,而且提高十分显著。

3.团体咨询的目标影响咨询的效果

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对团体设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会影响咨询的效果。比如,以“学习”为目标和以“成长”为目标的两个团体的成员,在实验后总体学习成绩都有进步,但“学习团体”明显比“成长团体”的学习进步幅度大。由此可得出结论:团体咨询的目标影响咨询的效果。

(二)操作技术成果

1.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团体咨询活动主题很有必要

“2011~2012学生成长团体心理咨询”,共组织了10多次团体心理活动或游戏,其中有预计主题活动的为8次左右,占团体咨询活动的85%。当然,不能因为设计了一些活动主题就将团体咨询活动格式化,每次团体咨询是否需要主题、需要什么样的主题,都要以团体成员的发展需要为依据。

2.在初中阶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以团体游戏类活动为主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是游戏类性质的团体活动课。因为初中生存在个性化的或者较严重心理疾病的现象很少,而大部分以班级为单位的整体性的问题较多,不需要那种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或者心理疏导。另外,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游戏类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3.心理教师对于活动节奏和活动过程的把握很重要

研究者发现,心理教师对于活动的节奏和活动过程的把握很重要,过快或者过慢都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是要把握好学生对活动的感受和交流这些环节,否则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学校的心理教师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仅靠师资培训是不够的。为此,教师在自身能力尚有欠缺的情况下,一定要努力克服不足,把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学生去感悟,这才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以说教者的身份指导活动,否则,活动将丧失应有的魅力。

4.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获得了很多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明确了课题计划如何制订、课题研究该如何具体开展等关键问题,更坚定了今后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的信心。多次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有机会实践在师资培训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心理辅导这个岗位上逐渐开始得心应手。

初中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5篇

作为一名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已一年有余,在这段时间内,我有幸参加了区级心理优质课比赛,观摩了市级优质课决赛,参加了“国培计划——初中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有机会聆听了专家们关于心理辅导课的专题讲座,结合我这一年多的上课的体验,来谈谈我对于心理辅导课备课环节的几点思考。

一、主题是根基,扎实才有益

心理辅导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成长和提升,因此在备课环节中第一关键因素就是心理成长主题的选取。要做好这个主题选取,我想请大家品尝一下“选题2+2饼干”。

1.两个考虑勿忘记

首先,主题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困惑和难关,比如亲子教育,初中生面临的是家长对自己的控制和学生自身的逆反情绪之间的矛盾,而小学生则主要表现为讨厌父母的唠叨。其次,要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和现阶段的知识结构体系。比如以情绪调节为主题的心理方法课就比较适合初一学生,因为初二的社会与品德课会涉及方法的系统讲解,如果在此之后开展类似的心理辅导课,就会有内容上的重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

2.两个建议试一试

第一个建议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问问学生,他们最困惑、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问题入手,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相应的心理主题,这样的主题是能够对学生起到帮助和正面作用的。建议在开课前几天对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课前问卷调查,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烦心事。课后,还可以通过课堂反馈表让学生将自己对这堂课的感想和体会写下来,简单评价一下这堂课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可以适当改进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二个建议是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处着手。心理教师的工作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快乐地成长,也是为了帮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解决他们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如小学低段班主任反映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相应地开设心理能力训练课,通过活动和游戏,帮助班主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其他思维能力。

二、活动是推力,有力才有劲

一堂成功的心理辅导课是离不开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和体验的,活动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不可低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活动的需求有所不同,如何选择活动是一件值得好好反思和商榷的事情。从照搬,到改编再到最后的原创,要把每一个活动当做一次公开课来认真对待。

1.每一个活动都反思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目前停留在照搬活动与部分改编活动的阶段。同样一个活动,可能出现在不同主题、不同年级的教案设计中。但是,这个游戏活动怎么用,全靠教师自己的反思和理解。在每一次活动课结束后,除了整体反思课堂效果外,还可以具体反思一下课程设计中各个环节的活动。反思活动的目的是否达到,反思活动的效果是不是很好,反思活动对于学生的吸引程度等。通过反思来发现不足,制订相应的改善方案。

2.每一个学生都参与

在刚开始上课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会邀请个别学生上台参与活动,这样做能较好地控制班级气氛和纪律。但是同时,很多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就失去了参与活动、成长体验的机会。通过几堂市级公开课的观摩学习,我发现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游戏、全班集体游戏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真正融入到班级的心育氛围中,让每个学生的想法都能得到重视,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大幅度提高,更有利于发挥心理课堂的辅助成长的作用。

3.每一个表现都关注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各种活动时,通常会通过言语交流、纸条书写等形式反映此时此刻的想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在我最初设计的“做自己的‘消防员’”一课中,我就曾经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曾遇到的生气或者愤怒的事情,在讲完释放愤怒情绪的方法后,我始终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别人的案例,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根据听课老师的建议,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用来分析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既解决了学生面临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使课堂活动环环相扣,简直是一举三得。

三、专业做助手,教学有重点

一个非心理专业的教师来担任心理辅导课的授课工作,很容易忽视的一个细节就是对于专业内容的涉及。

1.专业是指导而非领导

很多教师在初次接触心理辅导课的时候都会采取大学心理专业课授课的模式,以向学生灌输心理学专业知识为主。教师们误认为学生在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后,心理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其实,中小学阶段的心理课更多的是心理活动课,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和习得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方法。

2.没有专业没有方向

一些教师习惯从网上直接下载一些资料作为课堂呈现的主要内容。虽然,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数学课,不以知识的讲授和获得作为课堂的主体内容,但是也不能否认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教师要教给学生切实的、科学的或者合理的知识和方法,不能随意地将网上的知识复制、粘贴给学生。这时候,适时地看一些专业参考书,能够给我们的活动设计提供一些专业的帮助和引导,避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比如我的这堂课的重点是教给学生释放和缓解愤怒情绪的方法,但是网上的资料参差不齐。这时候我通过查阅心理学中关于情绪的相关内容,比较全面地归纳出了几个方法和要点。另外,心理学的部分专业性的知识和方法,对于学生确实是有帮助的。

四、同伴和氛围,两者不可缺

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课堂氛围、教师的教态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率。所以,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同伴的影响作用和氛围的营造。

1.条件影响氛围

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PPT画面、视频的播放、图片的切换等各种外在条件来为心理辅导课渲染一个恰当的氛围。心理课是轻松的,但也是严肃认真的。过于轻松搞笑的环境不利于学生自我的成长和体验。要做到这点,心理专职或者兼职教师一定要是一个收集素材的有心人,将合适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只有选用最恰当的材料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同伴互助激励

心理辅导课在中学阶段容易遇到的问题或者瓶颈是主动参与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减少。很多时候,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或者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时候,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想要发言但是又有点退缩害怕的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在他们发言之后给予肯定,让其他学生感受到发言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情,自己比较好的发言能够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在这种同伴互助影响的氛围下带动班级里一些跃跃欲试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分享环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