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第1篇

这次峰会9月27日在常州举行,汇聚了众多行业大咖和精英人士。在峰会上的这份《报告》,首次对“数字创意”的产业政策、细分市场、典型园区、企业案例、发展瓶颈与前景、产业指数等做出了专业解读,颇为引人关注。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呈现高速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求、引领新供给新消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主要包含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创意设计、VR(虚拟现实)、在线教育七个细分领域。

2009年是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界碑,此前这一产业在中国处于萌发状态,此后随着国家不断推出政策促进和大量科技相继加入,而加速发展。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指数进行了专业解读。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集聚了36948家企业,同比增长13.8%;从业人员384万,同比增长13.1%;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报告》还对2009年以来中国数字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作了一次系统梳理。指出数字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将持续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增长、引领社会风尚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供给。

这一产业呈现出十分美好的前景。

相比欧美,中国尚有十多倍差距

近年来,全球数字创意产业不断突破创新,成为信息服务业中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并引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报告》深入分析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为中国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了参考:目前数字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英国高达8%,中国仅为0.7%,有着十多倍差距;全球音乐的15%、视频游戏的16%来自英国,全球影视票房收入的1M3归于美国,全球60%的动漫制作来自日本……

这些数据表明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上,中国既有较大差距,又有巨大发展空间。因为中国受众众多,市场庞大,具有后发潜力。

数字创意产业渐成长三角经济发展主动力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整体和区域发展状况做了全面客观分析。其中的2015年数字创意综合指数显示,获得区域排名前三的依次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发展已经呈现差异分布格局:长三角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珠三角成熟稳定,京津冀则有分化,河北发展程度偏低。江苏省数字创意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北京、广东等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区域综合指数还显示:北京市在政策扶持、产值占比、文化普及和工作薪资等方面表现突出,综合指数居于榜首;上海市需求指数排名第一,文化娱乐消费意愿较强;广东省企业指数居于首位,营收能力旺盛;江苏省要素指数、企业指数均高于平均值,政策和技术环境、企业数量和营收规模可观。另外,江苏省在政策扶持、科研人才和企业发展方面都排名前三,科研支出方面最为突出,说明江苏省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研发,推动行业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力。”《报告》认为,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这一可喜局面:三地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有着“经济效益高、创意基石多、文化特色浓”的良好背景,如有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等;三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扶持,第三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均超过5%,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之一;创新研发动力强,呈现多元化、开放性、融合发展的特点,如上海以“文创+旅游”为主,江苏以“文创+金融”为主,浙江以“文创+高端制造”为主;数字创意企业积极采用VR、AI等新型技术,如常州恐龙园文化以“恐龙人”为主题打造优质IP内容,《恐龙宝贝》、《米多龙》等作品赢得国内外市场。

从细分领域看发展寻商机

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VR增幅最大,达267.5%,显示其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和活力。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七大细分领域,目前呈现出“游戏盈利强,动漫衍生广,VR潜力劲”的外部特征。睁眼细看,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商机―――

网络文学:处于发展阶段,作为IP源头,提升机会大;

动漫:处于发展阶段,IP衍生市场潜力大;

影视:处于成长阶段,受众广泛,优质内容爆发力强劲;

游戏:处于成熟阶段,电竞、VR是其新增长点;

创意设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附加值空间大,但创意理念和水平有待提高;

VR: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大,高增速,但技术、产品和内容等有待提升;

在线教育:处于成长阶段,融合语音识别、直播互动、AI等技术可获得快速发展。

突破瓶颈,方能获得大发展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其进程面临瓶颈挑战。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发展历程和现状 应用探讨

电子信息工程成为一项现代化技术,是由承载着大量的网络信息技术助推而成。正是由于不断地革新科学技术,才使我国处于信息大发展发展的时代,在应用层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体现是深度和广度。当前,为了推动工业在生产制造方面的产业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T会做了很多措施。在再生产扩大化和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和环境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推行可以帮助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能够得到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正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革新的开展,助于满足社会公众对于通讯交流的广泛需求。在当代社会,电子信息发展的商业模式是 C2O、B2O 和 C2C ,它给公众的生活提供便捷,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生活的节奏,它是在广泛的生产领域和生活环境中,逐步的从传统粗放型部分开始向着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变。

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主干技术?简单来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主干技术就是现代化的电子技术。它主要是包括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两个大方面。而它的控制主体也就是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了,在要处理和控制各类复杂繁琐电子信息通常采用自动化的方式,而这就是属于较为先进的技术。我国开始引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之初,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当时是一个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发以及集成的阶段 。而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 。而后我国的信息技术二三十间年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促使在这期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全方、系统化的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技覆盖涉及的领域也从最初开始非常非常少的领域扩展到了现如今的各个所有领域。电子信息工程技它的发展成就和成果不仅仅在应用范围上的拓展部分得到很大的体现 。它在这二三十年间自己本身的变革创新的发展也能够充分的展现了这些。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最初发展时期是,主要部分是包括计算机的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图像传送和计算机的声音和电话信息的传输等等功能 。但是在当前阶段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在原本有的技术种类的基础之上,又不断地更新发展,从而衍生出了互联网的数据传, 信息的数据传输,电子信号的传输(主要是图像声音)等等一系列的功能传输 。而这恰恰就体现出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态势,是呈现使用的移动化、设计的集成化和高智能化以及产品的小型化等特征。现如今智能手机的被普及使用,人们也在2G的使用到3G和4G 使用上不断地更新换代,这是由于技术不断地更新,也都是集中反映了该发展趋势。

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它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简单直白的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它已经慢慢逐步的融入和渗透到了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信息的多样性能够有现在这么大的提升,主要还是跟随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的脚步。人们在接收和处理多样复杂的社会信息的过程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各个领域广泛的运用提高了产业和工厂操作和工作的实效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在应对和处理社会各种各样复杂繁琐的信息时可以更加的积极和主动,而且还能够处理和应对的非常恰当和成功。同样人们在应对和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繁琐的信息的过程中,满满的开始朝向着智能化、简便化方向去发展,而这是无疑的是促进社会的发展。还有就是具有综合化和复杂化等特点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现已触及到的范围区域是更加的广泛,而且涵盖和渗透更多不同层面的更多内容。在20 世纪 80 年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刚刚进入中国之时,这几年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譬如:在当前政府服务平台的电子化,不断更新地电子数控技术以及当前盛行的电子商务运作等等,而就对于这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来说,他们的分支技术目前是还是没有出现的。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经过这二三十年的高速大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它的运用规模在不断地逐步的扩大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所覆盖和触及的行业和领域也在不断的增多增广。许多行业领域发展的基础都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行铺垫的。在进入中国的经历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的风雨洗礼,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就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在不断地在发展,不仅仅其自身具有时展所必须的独特的特性质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能够的在传统各个行业领域得到的妥善和完备的结合,也是促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能够取得如此大发展成效的根本所在。例如,在我国的传统领域中金融行业领域,医疗卫生行业领域、工厂产业制造行业领域等等都能够得以体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得在取得到很高很长远的运用操作使用之前,它的发展速度经历是一个非常缓慢,而又艰难的阶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慢慢逐步的进步发展盛行的同时,它的运用的好处和益处也慢慢的在被各个行业领域所关注和使用。这些状况非常集中的体现在领域的发展之中,如金融行;由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被各个行业领域广泛的操作和运行,突破了传统的,旧的商业经营发展模式的僵化,打破了传统旧的商业发展经营区域和范围的限制。而更值得来说一说,讨论讨论的是对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巨大冲击的作用了。在当代信技术大发展和使用泛滥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的方向也迫使传统制造业必须从自身寻找原因,必须在创新上做出很大很高的努力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够在这个时代获得生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也缩短了我国制造业同世界先进水平制造之间的发展差距。我国经济能取得如此大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作用功不可没。

3 重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

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也起到很大地推动作用。政府在对现代化技术使用过程中,给那些具有先进技术的产业进行扶植,新型发展起来的行业进行保护。而在面对那些拥有高新技术的行业和产业,对于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政府一定要做些什么,应该恰当程度去平衡在发展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方面的一些经济收入和支出,这样就可以榈缱有畔⒐こ痰姆⒄鼓芄惶峁多更大经济资金去辅助发展,还有更高新的技术帮持。与此同时,进行数字化生产活动的控制时,使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就能够非常清晰而又精确的去实施操作了。这中情况也是和现代化生产活动过程对于多种多样而又繁杂地一大批生产需求的状况是一模一样的,这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生产规模能够实现,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

4 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实现技术创新

我国行业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是属于新兴崛起的产业。就拿最初旧的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历程来分析,它的实践操作和运用的步骤中还是要有电子化集成的电路来帮助,从而展示其中反应的信息和更高标准的自动化。并且,电子信息工程师可以通过生产过程中的经验积累,能够最终使技术不革新和生产高效得以实现。那么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行自动化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用大机器的自动化生产来替代传统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出现的频繁重复的手工操作。而这使得生产力得以解放,工业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但重要的目的是使工业出口和国内供需平衡得以实现。可以来说在很大程度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还有它的社会安全方面的问题 。它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反应了当代社会现代化程度建设的好坏。因此,每一份国家和民族都应该高度关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重要性,并且要不断的去创新,去发展,去广泛的应用。我门一定要紧紧的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不能掉队,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去加大力度去创新和设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 ,促使社会生活、市场经济得以进一步的繁荣发展。

5 结论

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地在发展,社会技术变革不断的的逐步地深入,在很大层面上讲,我国已建成发展起来的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促进了我国在产业工业方面得到快速升级,生产技术在更高层次上更新。我们要用更加长久而又宽阔的态度去看待问题,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工业生产企业的管理技术创新。以现代社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工程设计师首先应该加大力度去推动我国在生产行业在自动化更新方面得到提升,工业的数字化建设特得到非常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10):106.

[2]徐子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6(01):12.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政府广西

21世纪是高新技术制胜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一国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为了适应国内外日益高档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了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乃是我国及广西必然的战略选择。

一、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十五”以来,广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总产值年增长率为26左右,是广西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1999年起呈逐年增加之势,2004年底达到100亿元以上,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47%,比上年增长了26.20%。而在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利润及利税方面广西这些年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在近年有较大的变化,至2004年底,广西高新技术企业数为373家,比上年增加了197家,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为4.40万人,比上年增长13.69%。广西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合成材料及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仔业。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平均由2000年的0.41亿元扩大到2004年的0.57亿元,并逐步形成了一批年销售收入达亿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如生物制药业中的桂林三金、桂林集琦、北生药业、电子信息行业中的北海银河等企业。

广西这些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自身而言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全国范围之内其仍然是较为落后的,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表一来看,广西科技经费支出额、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额和R&D经费支出额约为广东省的10%、10%和5%,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竞仅相当于广东的近千分之一。在创新相关资源及投入额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广西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和科技成果数量仅为云南省的二分之一稍强。广西在技术创新各项指标上均远落后于临近的东部省份广东省,甚至一些关键指标也落后于云南省。总体来看,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总量较小,产业整体规模化程度低;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科技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关联度低,配套能力不强,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尚待完善,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政府的间接调控能力、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能力、技术中介的服务功能、知识产权的保护、官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均有待加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中试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而且部分高技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对于一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区域创新是关键所在。应当高度重视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的作用,通过环境和机制来吸引、聚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促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创新活动涉及的因素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因此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应当从整个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角度着手,从增强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思考。基于这个认识,文章认为制定广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平台为目的,通过整体布局、突出重点集中科技资源,着重发展高技术战略产业;同时通过创新环境的建设和高技术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来分别解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问题;通过改善资源要素供给、改善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和加强创新系统网络建设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有力的支撑,多管齐下,有所侧重、分步实施,通过创新系统的动态演化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政府在构建创新系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创新系统组织结构

张敦富等人(2000)认为从系统结构上看,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包括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四个相互关联的主要组成部分。周亚庆、张方华(2001)则认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包括教育子系统、科技子系统、资金体系、政府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Andersson和Karlsson(2OO2)提出了一种以集群为中心的创新系统结构,

(参见图一)为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借鉴,该模型虽是以集群为研究中心,但由其结构图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在构建创新系统的关键作用,创新过程必需的良好的国家和区域的制度安排需要有政府制定,而技术基础设施、知识基础设施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基础设施由于具有“公共品”的特性,需要由国家地区政府来主导完成,公共财政支持和完善的风险投资体制的形成则是政府所属职能,至于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的构建更是与政府行为息息相关。

基于以上创新系统结构分析,结合波特的钻石结构模型,初步建立了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逻辑模型。

(参见图三)其中创新资源包括一个区域的自然禀赋、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要素,包括硬资源和软资源。相关和支持性基础设施除了包括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以外还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创新机构,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咨询公司、技术开发交流中心、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系统,以及相关产业基础。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内需市场借着它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力而提高了效率。同时,本国的预期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区域创新网络,又称区域创新环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信用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学习环境等,是区域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长期正式与非正式合作与交流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管理系统是指政府为了建立和管理区域创新系统的机构和机制,政府将创新各相关要素整合调配,在促进技术创新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在创新系统的建立和成长阶段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只有在政府主导的管理系统有效调控下,创新系统才能有效运转,达到最终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标。

三、创新系统中政府行为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一方面,市场机制的缺陷需要强化政府政策安排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和支持。市场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但也存在自身无法解决的缺陷,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造就一个最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结构,也不能自我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虽然高效,但却带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局域性。随机性会使配置行为的目标追求发散,局域性则使创新活动中出现市场低效区和失效区,市场低效区需由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联合发挥作用,市场失效区的资源配置则往往主要通过政府行为来完成。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保障、产业共性知识的提供、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和政治地位的创新行为等,往往由于较长的回报周期和较强的投资需求强度而为企业所不愿或无力介入,必须依赖政府来加以组织。事实上,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育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大量市场低效或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活动有一些独特的运行规律。技术创新的产出是一个介于公共产品和完全排它性产品之间的产品,创新成果的一部分即产品的实物部分虽可属于创新者,创新成果的另一部分产品即技术信息部分却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此外,技术创新没有历史惯例可以遵循,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包含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且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与创新类型高度相关,基础研究和基础发明的不确定性最高,投资最大,回报最慢,企业往往难以承担或不愿意承担。这两方面特性极易产生创新活动中的囚徒困境,厂商只是等待知识技术外溢,而不是开发研究成为最优选择,这就需要政府干预了。另外,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往往是大量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具有一些竞争劣势,这些需要政府一定的政策倾斜和宽松的外部创新环境。

四、创新系统中政府职能定位分析

在经济学领域中,政府职能如何定位是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创新系统中,政府作为重要组成要素,既是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在国家层次,政府主要是根据全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制定一些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的政策和计划以及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各地的发展指导思想,从地方层次来讲,在国家宏观管制日渐放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发展重要的直接指导组织者,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政策,另一方面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指导调控,地方政府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应主要负责制订宏观的区域创新目标、战略和方向,创新区域的各项制度,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激励、督促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活动,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政府设计并监督机制运行,发现和确立新型的、高效的机制规范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各个行为主体,从宏观上和总体上对个别创新主体的行为进行协调。

作为创新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要特别重视政府在与其他创新主体的相互联系中承担具体的职能任务,对于企业,政府提出和建立针对证券市场等各种层次和各种功能的市场机制和操作规则,引导企业合作和有序竞争,按照法律或契约的规定,采用组织控制、财务监督、监督管制等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建立在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主体间起桥梁作用的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公共服务,以实现社会信息、智力资源共享,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政府可以通过非官方的中间组织对企业进行间接管理。对于科研机构,政府制订重大创新项目和课题,通过资金投入来引导智力资源之间的有机组合,共同进行研究和开发,共同完成创新,积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迅速产业化,并对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形式多样和日益规范的资金支持。

政府要在构建创新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首先满足以下条件:政府的职能要从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及提供服务为主,在目前我国的转轨时期,要特别防止政府超越行政职能范围盲目行使权力,以免产生政府职能过度的问题。要健全市场制度建设,消除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和壁垒,要建立起完善的区域创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创新系统构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以广西为例

早在2003年广西政府就制定了未来几年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2003~2005年为规划起步阶段,初步构筑起广西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2006~2010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2020年为优化提升阶段。2006年区科学技术大会强调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广西创新体系。经过广西各界人士不懈努力,目前广西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在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的道路上仍是任重道远。

广西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与创新相关的制度框架和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许多时候不是缺乏人力资源,而是缺乏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用人机制。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偏少,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偏弱,科研与企业相脱节。而且,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R&D经费投入占GDP仅为0.36,发达国家均已达到2—3。此外,研究开发的国际化程度很低,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重视不够。这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严重的不利影响。特别的,创新能力不足使广西在与东盟对接的建设过程中力不从心,严重制约了广西的跨越式发展步伐。

首先,广西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创新体系的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科学技术发展的各阶段具体目标,部署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并向各创新主体提供有关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状况的信息,建立有利于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政策倾斜体系,此外广西政府应制定一些必要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使创新活动规范进行。

第二,加强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包括社会信用环境、创新服务环境、创新文化环境等,政府要从多方面人手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一整套信用查询和奖惩系统;建立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创新服务机构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建立技术、知识与人才的流动机制,构造一条完善的区域创新价值链,加快技术成果转让、运用和扩散;要着重加强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政府要倡导突破一些不利于创新的传统文化束缚,倡导“硅谷文化”模式,历来中关村被认为学习硅谷最为接近的地方就是有鼓励冒险、敢于标新立异的文化痕迹,要在广西境内树立起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思维方式和创业精神,在创新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一种善待失败和相互交流的合作文化和精神。

第三,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特别是一整套投融资激励机制。要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企业自身激励体系,宏观上要加大增加政府研究开发投资,增加政府的R&D投入,并通过优惠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大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可对中小企业试行政府信誉担保银行贷款。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因子分析;功能布局;上海

中图分类号:TU528.4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上海相比于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高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过于注重城市功能中的经济和产业功能而导致城市功能内涵的提升相对较弱,出现了“重产轻城”的问题。产城的不均衡会影响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调整城市功能布局、满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是现在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海市18个区县的城市发展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明确了上海18个区县的现有功能定位,揭示了各区县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为确定各区县发展优势及功能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一)指标体系

本文研究区域为上海市全部行政管辖区。共包括中心9个城区即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普陀区、长宁区、徐汇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近郊4个区域即宝山区、嘉定区、浦东区、闵行区;远郊5个区县即奉贤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崇明县。

研究数据来自于2001年至2010年统计年鉴中关于区域经济结构、人口变动和社会环境的指标数据。

表1 城市功能综合评价体系

(二)因子分析

统计检验中KMO检测值为0.784,属于0.8-0.9范围,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对指标的矩阵变化,把多个相关联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并且相互正交。而后按照对方差贡献率的大小,顺次提取4 个主因子,说明上述17个指标的85.491%,因子旋转后主因子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变量

代码 变量 因子

1 2 3 4

V1 至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比率 -.224 .817 -.828 .043

V2 2010年人均GDP .589 .738 -.144 .117

V3 2010年一产占GDP比重 -.209 -.150 .924 -.034

V4 2010年二产占GDP比重 .634 -.277 .494 -.397

V5 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 -.520 .567 -.545 .612

V6 2008-2010二产占GDP比重变化 -.057 .244 .275 -.866

V7 2008-2010三产占GDP比重变化 .284 .181 .127 .813

V8 2010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62 .476 -.612 -.053

V9 2010年外来人口比率 .772 -.264 .104 .234

V10 2010文盲占本地区人口的比重 .021 -.228 .951 .059

V11 2001-2010人口密度变化 .727 -.483 -.002 .083

V12 2010年企业集团从业人数占全区人口比重 -.118 .928 -.215 .061

V13 2010年每公里文体场馆数 .381 .742 -.634 -.056

V14 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 .346 .760 -.769 .024

V15 2010年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913 .033 .158 .060

V16 2010年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顷) .848 -.383 .050 .119

V17 2010年每公里外资投资额(万美元) -.182 .917 -.550 -.176

二、上海市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分析

第1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8.101%,在第一因子上,2010年二产占GDP比重;2010年外来人口比率;2010年人口密度;2001-2010年人口密度变化;2010年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10年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具有原有人口密度较低,但人口密度增长较快,外来人口比率高,二产比重较大,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较好,城市化进程较快的特性,所以将第一因子命名为外来人口驱动的的新兴工业拓展区。

图1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1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地区为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这些地区主要是上海的近郊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人口密度增长较快。与之呼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人均绿地面积都较高,说明城市化率增长亦较快。外来人口增长成为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因。

第2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4.655%,至城市中心直线距离比率;2010年人均GDP,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2010年企业集团从业人数占全区人口比重;2010年每公里文体场馆数;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2010年每公里外资投资额;人口密度等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第一因子具有区位条件好,三产比重高社会文化服务设施完备,投资环境好,人口密度高,且人口密度增长缓慢等特性,将第二因子命名为三产驱动的优势服务区。

图2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2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长宁区、浦东新区等,这些区域大都是上海的中心区域,其区位好,人口密度高,经济优势明显,文化卫生等城市设施完善,外商投资环境良好,城市化程度高等特点。

第3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2.420%,在第三因子上,至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比率;2010年一产占GDP比重;2010每公里文体场馆数;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2010文盲占本地区人口的比重等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第3因子命名为生态环境驱动的乡村旅游区。

图3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3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崇明区、金山区、奉贤区、青浦区;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松江区、嘉定区、宝山区、浦东新区等,这些区域大都是上海的近远郊区,其区位一般,一产比重高,文化卫生等城市设施较少,文盲比重大,城市化进程较慢等特点。

第4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10.315%,在第四因子上,2008-2010二产占GDP比重变化;2008-2010三产占GDP比重变化,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说明“退二进三”步伐较大,三产增长速度快,第4为特色服务驱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图4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4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黄浦区、静安区、浦东新区;宝山区等。这些区域有的是上海中心核心区如黄浦和静安2011年三产增加值已占到生产总值的94.5%和96.85%,这些核心区呈现出较强烈的城市化“质”的提升态势。浦东新区和宝山区是近些年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较猛的中心城区的拓展区域,它们承接了许多从中心区转移来的像金融、商贸服务等功能,经济空间呈现“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并存态势,既有临近中心城区的要素不断集聚和功能的提升,又有边远农村区域变成为城市化区域。

三、上海市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特征

根据以上对上海18个区县城市发展内在因素的分析,综合各因子的得分情况,可以将上海各区县城市功能的强弱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第一等级即三产驱动的综合优势明显的都市功能优化区。包括功能优化核心区即黄浦区、静安区;功能优化边缘区即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等中心城区。都市功能优化区域集中体现了上海的繁荣繁华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服务经济较发达,但人口密度较高,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中心城区苏州河以北地区发展比较滞缓,城乡结合部地区发展基础欠完善,需要加强区域内的统筹协调。

(二)第二等级即外来人口驱动的新兴工业拓展区。包括都市功能优化拓展区即闵行区、宝山区;都市发展新区即浦东新区;新型城市化地区即嘉定区。该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城镇建设成效显现。但常住人口总量增长较快与新城功能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特征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据统计这4个新兴工业拓展区常住人口中有一半多为外来人口导入。外来劳动力的宜居,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智慧型城市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闵行和宝山是上海中心城区的拓展区,是中心城的腹地,承接了大量外来人口的导入和中心城区人口的疏散,宝山精品钢铁基地的改造升级和闵行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使其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都市发展新区即浦东新区聚集金融、航运、贸易、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其功能定位是“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将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新型城市化地区即嘉定区,嘉定新城是建设西部城市群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嘉定国际汽车城的产业能级,将增强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大型居住社区的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

(三)第三等级即生态环境驱动的新型城市发展区。包括新型城市化地区即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奉贤区以及综合生态发展区即崇明县。该区域区域生态环境品质较高,对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城市功能相对较弱,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产城融合有待深化,需要加快新城和重点小城镇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四)根据城市功能优势因素分析,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可化为都市功能优化区,普陀区、徐汇区、长宁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可化为都市功能优化区(边缘),闵行区、宝山区为都市功能优化区(拓展),浦东新区为都市发展新区,嘉定区为新型城市化地区,金山区、青浦区、奉贤区、松江区为新型城市化地区,崇明县为综合生态发展区。

四、完善建议

综上所述,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深入推进上海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空间格局,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功能完善。

(一)中心城区建设方面

宝山滨水区应依据自身的城市特点和资源禀赋,在开发中应强化其文化博览、休闲娱乐、旅游航运功能,结合滨江区时尚住宅的开发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形成多方位展示都市风采的旅游风景带,以完善宝山区作为中心拓展区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定位。闵行区位于应结合闵行轮渡站的迁建、新安市场的搬迁,进行绿地景观和滨江活动空间打造,使其成为黄浦江滨江景观的组成部分,作为滨江绿带的补充和延续。使闵行滨江融交通集散、文化休闲、生态建设等功能于一体,营造出都市滨河新景观,打造闵行区滨江沿线景观新地标和样板示范段。

(二)新城建设方面

上海新城建设中产城融合不畅分问题较突出, 虽然产业布局主导新城兴衰,但在新城建设中,仅仅孤立地发展新城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要有城市之间的依托,如果没有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辅佐,新城建设将会非常困难。上海新城建设应打造宜居“市域城市群”。 如东部滨江沿海城市群(南桥新城、金山新城、南汇新城)、西部城市群(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北部生态城市群(崇明城桥新城)等。人口从中心城区流到了新城以后,新城的发展和功能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不仅是解决产业问题,更要解决人口承载力问题,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服务,都要考虑。这就是比较理想的新城,简单概括就是“宜居”。这是在新城建设中很重要的,需要从顶层设计的重大问题。没有政府干预,新城运动不会成功。上海要尽力把新城建设为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

(三)小城镇建设方面

今后需要更多地关注城镇化建设质量,要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空间转向以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目标,着重在提高产业发展绩效、分类推进城镇化建设、 提升城镇宜居水平等方面进行探索。可根据各城镇不同的地理区位、交通条件、 产业特点、 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制定符合各城镇发展的综合型城镇、旅游型城镇、生态型城镇、产业型城镇等发展规划。从城乡二元向城乡统筹转变, 让农村居民在生活方式、 居住环境上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待遇; 从粗放扩张向集约低碳转变, 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推动中远郊小城镇与新城的合理分工,全面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宁越敏.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及治理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2(10).

[2]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转型上海•规划战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洪楠.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0-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电竞产业的发展状况范文第5篇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切入全球价值链中承担加工组装环节,成为全球 最具竞争力的代工制造平台。但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本质上是发达国家通过 全球价值链(GVC ,Global Value Chain)控制和俘获中国低端产业的关系,并由此造成了 低端锁定和地区差距的扩大,主要机制可梳理为:第一,东部率先加入GVC形成的先发优势 和在位优势使其经济增长获得了不断自我集聚的力量。这种生产的集中就会产生地区之间收 入上的差距。第二,形成了以外资进行国际代工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外资主导的国际代工 模式一方面利用了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另一方面又将自身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关联控制在安 全的范围。于是,GVC主导的产业转移的前后向联系效应大为减弱,也使中国东中西三大地 带协调联动的效应大大降低。第三,中国的加工贸易 “两头在外”的模式,使得东部沿海 地区的企业在被俘获的价值链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但是并没有完成更 高级的功能升级和部门间升级。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对策研 究(08CJY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东部地区要素成本的上升、人民币的升值和贸易摩擦的增加等因素, 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客观地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 区间自然条件、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任 务往往是一个两难困境。既不能用各地区都不发展的方式,也不能用东中西部地区“齐头并 进”的方式,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区域优先的政策,即东部沿海地区利用自身优势,率先加入 GVC,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产业集群,使该地区首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在发展态势呈现出“极化效应”的基础上,逐步获取极化后的“扩散效应”,带动中西部地 区的发展。这种政策选择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选择。中国改革开放30年 的实践,证明这种战略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东部地区的扩散效应如何发挥以带动中 西部地区发展,东中西部如何在互动的过程中发挥大国优势超越国际代工,则是完成产业升 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双重任务的关键所在。

二、全球价值链模式产业转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共掀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美国将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西德,自己则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和电子 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此导致了日本继英国、美国之后,成为第三个“世界工厂”。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此次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东亚地区。日本先是将纺织等劳 动密集 型产业转移给东亚“四小龙”,接着又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最终催生了东亚奇迹。 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等进行的产业转移。

20世纪末期出现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最显著的特征是,全球化的主导者跨国公司, 为了获得全球竞争力,将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工序外包给他国,或到他国投资设厂进行生产 ,自己只保留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等附加值高的工序。作为这次产业转移主要目的地的 中国,立足于国内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廉价而又丰裕的劳动力、产业集群带来的集聚效应 和政府主导的投资性财政,通过生产贸易投资一体化,迅速确立了自己“世界加工厂”的地 位。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制造代工工厂,是国际产业转移在产品内分工的体现,更准确的 说,是国际生产环节的转移。二战后,国际产业从欧美转移到日本,又从日本转移到东亚四 小 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转移到中国。最重要的是,在代工生 产模 式重要性益发显著的全球化时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的不再是某一产业或产品,而是 该产业或产品中的不同要素密集的环节和工序。而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本质是不同国 家(或地区)依据自身的成本优势对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承接和重整。

为了更好的分析国际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影响,本文将基于产品间分工的产业转移模式称为传 统模式的产业转移,将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模式称为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本 文在此将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进行探究。

GVC模式的产业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有机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得。但 是,处于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的附加值高,处于价值链中间的组装加工环节附 加值低。而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来自于研发和营销等附加值高的环节,发展中国家承接 的只是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环节。这样,对发展中国家就存在一个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问题 。此外,不管是第一次产业转移浪潮的主要承接地日本,还是第二次产业转移浪潮的主要承 接地“四小龙”,都没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多样的市场环境,因此不存在特定区域率先发 展及由此带来的地区差距问题。虽然GVC模式的产业转移是造成中国低端锁定和区域失衡的 原因之一,但是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及其内涵的作用机理,使其又成为中国完成产业升级和 缩小地区差距的出发点。

三、封闭经济条件下,GVC模式产业转移的驱动力量

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是集聚还是转移,取决于推动地理集聚的向心力(centripetal)和 促进空间扩散的离心力(centrifugal)之间的动态演变和力量权衡。依据新经济地理学, [1]向心力主要包括前后向关联效应、密集型劳动市场和溢出 效应;离心力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非流动性和要素价格。

本文此处将利用商务成本理论对这两种力量进行抽象简化,以更好的对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 的选择进行分析。商务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一般可分为 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类。要素成本主要是指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的价格水平;而 交易成本主要是与制度相关的成本,与市场化程度、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效率与税费、基础 设施和法制化水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新地理经济学和商务成本理论可知,向心力主要 是通过降低企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来促进产业集聚;但是,产业集聚的不断强化会造成当 地 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在达到某一临界值之后,就产生了推动产业转移的离心力。因此,要 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之间的动态变化――商务成本结构的动态变化――就会转化为向心力和离 心力之间的博弈,进而引发产业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

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在不同的空间进行承接和配置,其不同环节的选址决策主要是由成本 来决定的。一般而言,在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主要是利用廉价和丰裕的低端 要素获得竞争力,对要素成本的变化就比较敏感。在价值链中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环节,由于 主要从事研发和营销等附加值高的环节与治理价值链,大部分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门,这 种环节的转移,主要考虑的是全球战略,对要素成本不敏感而对交易成本比较敏感。

目前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从事加工组装的企业,由于专注于劳动密集型的环节,产品附加值 低,利润空间有限,所以对要素成本的变动非常敏感。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的上升,会改 变商务成本的结构,一旦离心力大于向心力,这些产业就会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中 国东部沿海地区的GVC模式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有两个:中西部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本文 首先考虑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情况,即产业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转移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往往营商环境不佳,因此交易成本会比较高;而要素 成本相对较高的地方,往往生产者服务业、基础设施、法治水平和政府服务高度发达,因此 交易成本会比较低。对于要素成本,企业往往可以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而 交易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基本上是外生变量,不在企业控制的范围之内。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不同地区的商务成本水平和结构是不同的。从表1的数据分析, 中西部地区的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和商品房平均售价的均值分别为14737元/年、17077元/年和 1963元/平方米、1923元/平方米,不仅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 见,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上都有比较优势,形成了成本“洼地”。从电力供 求差额(发电量减去电力消费量)来看,东部地区是负值;而中西部地区都是正值,分别为 114-07亿千瓦小时和42-71亿千瓦小时。事实上,中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和金属矿等自然 资 源的主要储藏地,与东部地区相比具有资源优势。这些就形成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要 素成本梯度,为吸引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密度和长途光缆密度的均值分别为84 -34公里/万平方公里、37-77公里/万平方公里和0-126公里/平方公里、0-072公里/平方 公里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可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 和通信能力还不够发达便利。东部地区政府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比重为0-106,也低于 中西部地区,这表明两地政府在税费和效率等方面的差距。中国东部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 界加工厂,不仅仅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配套、物流成 本和地方政府效率等方面形成的优势,才吸引了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因此,中西部在吸 引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原来高额的交易成本,才能将产 业转移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一旦中西部地区能够承接转移过来的加工环节,东部地区商务成本的上升趋势将变慢,这样 就可以更好的发挥交易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价值链中附加值高的环节和生产者服务业 ,从制造基地向总部基地转型。通过这个基地,可以对整个行业提供高端服务,增加核心 竞 争力,推动产业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吸引到自己急需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可以解决大量的剩 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的利用效率,劳动者的生活消费也可以扩 大当地的内需,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四、开放经济条件下,GVC模式产业转移 的决定因素

本文在第三部分探讨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目的地限定在国内,即研究的是国内不同区域 之间的产业转移。但是,东部地区的代工企业是以外资为主,其选择产业转移目的地依据的 是成本。更重要的是,GVC模式的产业转移在空间上的布局更多的是GVC中的主导性企业基于 全球竞争战略的考虑。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放宽假设,引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情形。这样, 东 部地区的代工企业转移就有两个可能的目的地:中西部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此外,随着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一国商务成本的水平是逐渐上升的。那么,面临超越代工和区域均衡 发展的中国如何在自身商务成本不断攀升的条件下,避免产业外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呢?

事实上,中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代工制造平台,不仅是基于商务成本的优势,还在于通 过切入全球价值链后,获得的“在位优势”。具体来说,中国在弹性生产、工程能力、反应 速度、规模制造和后勤运筹等方面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竞争力。这就给中国在开放条件下完成 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双重任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在此将利用学习曲线理论分析中 国的“在位优势”对于完成双重任务的作用机理。

学习曲线的概念最早由Wright(1936)[2](122-128)提出,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 需要的直接 劳动时间以某一不变速度随着累积的生产量递减。在随后的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曲线被拓展 为生产函数,即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或成本)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而相应的减少。

产生学习曲线效应的原因有:第一、熟能生巧。通过重复性的工作增加劳动熟练程度,缩短 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标准化。随着累计产量的不断增大,因为过程、零 件和原材料等方面变得更为标准化,产品和工艺改进会提高效率,导致成本下降。第三、专 业分工。产量的增加使更为专业化的分工成为可能,这就可以获得针对这些分工的更多经验 并且操作得更快,从而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第四、关联效应。生产产品各个环节的企业都 遵从学习曲线,从而使整个上下游变得更为有效。而消费者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对产品有了更 多的体验,他们提出的改进之处将渗透反馈到制造过程。第五、共享效应。任何从一个产品 (或价值链)上获得的效率提高方式也可以通过共享行动或资源,用于其它产品(或价值链 ),从而产生学习效应。第六、竞争优势。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会在生产、管理和营销等 方面逐步积累出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价值链的治理模式、精益 生产方式等。

加入GVC的代工企业的产业升级一般遵循如下路径:工艺升级(提升工艺流程的效率)产 品升级(引入新产品或改进旧产品)功能升级(攀升到附加值高的环节)链条升级(转 向新的附加值更高的链条)。通过对产生学习效应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熟能生巧、标准 化和专业分工是支撑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源泉,而关联效应、共享效应和竞争优势则是推 动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的力量。中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代工制造平台,其间的成长过程 可以理解为代工企业如何满足订单要求、政府如何创造营商环境的学习曲线。

中国目前获得的在位优势是基于切入全球价值链,通过熟能生巧、标准化和专业分工等完成 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这种在位优势就转化为成本优势,延缓了商务成本上升对中国国际 竞争力的影响。但是,中国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功能升级和部门升级。这种低端锁定 导致学习曲线效应出现了 “学习高原”的现象,即产量的继续增加并不能导致单位产品成 本的降低。此时,低端锁定导致学习效应不再存在,商务成本上升的趋势就无法继续缓减。 因此,克服“学习高原”的现象就是关键所在。

从产生学习效应原因与产业升级过程的对比分析可知,发挥学习曲线的关联效应、共享效应 和竞争优势恰恰就是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的内容。这样,克服“学习高原”现象就转化为如 何完成产业升级发挥学习曲线效应的命题。

本文认为,利用中国的在位优势和大国优势构建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 ,NVC ),是完成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双重任务的可行路径。国内价值链(NVC)是指由本土 企业主导和治理,立足国内市场和采用代工方式,学习和赶超GVC的全球生产网络。那么N VC推动功能升级与部门升级的机理在何处?

第一,从关联效应的角度分析。从供给方面看,目前加入GVC的本土代工企业定位于出口 导向,功能已经退化为单一的加工组装。与此同时,国内还有以本国市场为导向的本土企业 和出口商,这三类企业各有优势。通过构建和发展NVC,可以将本土代工企业在生产方 面的优势、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本土企业在研发和营销方面的优势、出口商在开拓国际 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在互相学习和协作整合中获得竞争力。从需 求方面来看,由于NVC立足于国内市场,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本国消费者。而本国消费 者的消费经验通过反馈机制进入到供给方,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从共享效应的角度分析。Luiza等[3](110-139)从质量改进、价格削 减、设计创新和新材料运用等十个方面研究了美国主导的GVC与欧洲主导的GVC对发展 中国 家代工企业的参数要求,发现美国主导的GVC属于价格驱动型,欧洲主导的GVC属于质量驱动 型。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同时加入了这两条GVC,这样,不同驱动类型的GVC对代工企业不同的 参 数要求就会培养其特定的能力和技术。通过GVC与NVC的对接,不仅有助于本土企业将在不同 的GVC中习得的能力与经验在新的价值链中融汇贯通,而且可以将这些能力与经验通过处于 价值链高端的东部地区的企业,有效地延伸到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加速其成长的过程。

第三,竞争优势。市场代表着自主研发和品牌经营的权利,瞿宛文[4]的 研究认为 ,利用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是台湾企业通过自创品牌完成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途径 。立足于国内市场的NVC,可以从如下渠道为本土企业提供竞争力:首先,与国际市场相比 ,本土企业会在熟悉程度、沟通成本、运输成本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就可能 使本土企业在一个风险相对较低和容量巨大的市场空间内掌握市场的方向,创造出国内市场 所需要的新产品,从而可以积累升级所需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资金 支持。其次,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千差万别,从而导致国内市场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复 杂多样。这样的市场特性可以使本土企业利用同文同种的优势,通过市场份额的追赶和市场 层次的提升发挥规模优势和范围优势。最后,国内市场可以更好的与企业战略、政府政策、 制度安排和社会共识相结合,为产业升级提供一套长期广泛的承诺系统。

五、简短的结论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与以往两次产业转移浪潮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GVC模式的产业 转移一方面可以使主导性企业依据不同国家各自的比较优势配置相应的环节,同时发挥规模 经济和比较优势的作用;另一方面将自身与代工企业的技术关联限制在安全的范围内,以阻 碍其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中国作为这次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在成就 “世界加工厂” 的同时,也面临着低端锁定和区域发展失衡的挑战。

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率先承接产业转移的东部地区由于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 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集聚于此的代工产业开始向外转移。本文指出,中西部地区吸 引产业转移的关键是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而在国际竞争中完成产业升级和缩小地 区差距的双重任务,就必须发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代工平台所积累的在位优势,广阔内陆形 成的大国优势,构建以本土企业为主和立足国内市场的国内价值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 挥学习曲线效应,完成更高级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不同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C].李淑萍译.北京:《比 较》,中信出版社,2007,(28).

[2]T.P Wright.Factors Affecting the Cost of Airplanes[J].Journal of A eronautical Sciences,1936,3(4).

[3]LuizaBazanand LizbethNavas-Aleman.The Underground Revolutionin the Sinos Valley:a Comparison of Upgrading in Global and National Value Chain s[C].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 ng, Edited by Hubert Schmitz.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2004.

[4] 瞿宛文.台湾后起者能借自创品牌升级吗?[J].世界经济文汇,2007(5).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erence

Region in a Mode of Global V alue Chain Zhang Shaojun Abstract:China not only becomes world factory, but also causesregional disparity and low lock-in by attracting 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of global valuechain(GVC).Firstly, this paper specifies the third wave of industry transference is actually 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VC.Secondly, we analyses the fac tor that influences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VC betweeneastern a reas and central-western areas in closed economy.Finally, for avoiding industryto transfer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open economy, this paper finds NVCbased on incumbent advantage andadvantage of big nation is a feasible road tha t may play fully the effect of learning curve.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lobal Value Cha in; Industrial Upgrading;Region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 收稿日期: 2008-12-23 责任编辑:张友树 ]

相关期刊更多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有线电视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数字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