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进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本文从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的发展阐释了其对于在新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的优越性,并结合实地调研案例进一步分析小额贷款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对小额信贷现存的不足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小额信贷;金融发展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拉开帷幕,但是农村金融发展的落后却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前进脚步。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增加农村的信贷投入、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需要我们积极的去关注、实行。
农村小额信贷以贫困或中低收入农村群体为目标客户,提供适合他们的小型金融产品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额信贷机构的不断涌现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了强有力的小额贷款与其他金融产品,解决了农村金融的困境,效果显著。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服务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工具,为相对较为贫穷的人进入信贷市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同时也拥有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潜力,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及对彭州市隆丰镇的实地调查,梳理了小额信贷的作用,并指出了小额信贷现存的不足,同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当前,我国共有三种类型的小额信贷:分别是大银行提供的下岗失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和扶贫贷款、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小额贷款。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是目前的发展主流。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需求。
农村经济的信贷需求大部分是生产性需要,还有部分生活需要及临时急需。而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出现、发展、壮大也使得农户需要各种项目的启动资金、发展资金以及各种配套资金。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一个重心应转移至小额信贷方面。针对农户需求小额、点散、季节性较强、抵押不足的特点,坚持使用小额信用贷款,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二)小额信贷的重要作用。
孙若梅(2006)根据调查分析,将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的作用归纳为三点,即小额信贷是农户生产性贷款的重要来源;小额信贷补充和代替非正规金融;小额信贷补充正规金融。
其中,第一个作用是小额信贷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小额信贷已占农户生产性贷款的50%以上。还款周期短和还款频率快的特点也使得其成为农村信贷市场的一种有效服务。作为一种供给驱动和扶贫定位的农村信贷服务,小额信贷可以缓解农村信贷市场中生产性贷款不足的约束。
此外,小额信贷中约有25%为非生产性用途,并且与私人借贷的用途比较类似。从调查中发现,小额信贷可以补充或代替私人借款,反之则不成立。而从农户贷款用途角度判断,小额信贷与农村信用社贷款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小额信贷增加了信贷市场的资金供给总量,使得农户的资金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补充了正规金融。
三、实证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前往了四川省彭州市隆丰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农村小额信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隆丰镇地处彭州市中部。全镇总人口4561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32人。该地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作为彭州农业重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性融资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季节性生产性融资。
在实践中,隆丰镇信用社探索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小额贷款发放方式:农户代表要参加评定农户信用资信;除了柜台办理外,还实行送贷下乡、上门送贷;对于优秀信用户的贷款限额由1万元提高到2万元,而最小的一笔贷款仅为280元。新的小额贷款方式实行后,农民们的踊跃贷款让隆丰镇信用社对继续实行小额信贷的政策充满了莫大的信心。
虽然隆丰镇小额信贷的发放次数和贷款额逐渐增加,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当农户没有能力偿还贷款时,银行不能对其抵押自留地进行收回。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银行承担了损失的风险,给小额贷款的推广埋下了隐患。
2.申请贷款的农民或乡镇企业,基本上都匮乏资金。虽然他们的贷款数额小,但是其有限的偿还能力和不能忽视恶意骗取贷款的欺诈行为都增加了小额信贷的风险。
3.运作成本较高。小额信贷属于零售贷款,同样多笔数的贷款,小额信贷的贷款总额可能只有几百万元。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需要覆盖区域广,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管理,从而造成较高的运作成本。
四、小额信贷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与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都有着自身的优劣。我们应根据我国金融体制的环境,因地制宜、研究出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小额信贷发展之路。
我们根据实地调研及分析对小额信贷今后的发展做出如下建议:
(一)要加大金融教育的普及力度。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上发生着的变化与民众所理解的金融知识不足的矛盾渐渐凸现出来,社会的金融普及教育亟待跟进。因此,只有农民观念改变了,小额信贷的推进才能更有效率。
(二)要完善小额贷款的偿还机制。可以将低收入者的未来的收益并入偿还体系中,或者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另外在贷款期限上,需要灵活地确定小额贷款的期限,避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的发生。
(三)要加强对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监督和指导。要继续完善农村小额贷款的制度建设。科学确定客户的小额贷款授信额度,推行农村小额贷款的客户经理制,增强贷款“三查”、有机地结合农村小额贷款与及其保险业务,把农村小额贷款本身的真实性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孙若梅,《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关键词】新型;小额信贷;瞄准;偏差。
近年来,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取得一些成效,但诸如村镇银行“不村镇”的问题依然突出[1]
,其实质是即使是这些冠以“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它们对农户特别是对贫困农户“瞄而不准”的痼疾难除,从而成为其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的深层障碍。 本文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问题“放”在小额信贷领域特别是农村小额信贷或农户小额信贷领域(以下统称为农村小额信贷),研究农村小额信贷对贫困农户瞄准机制的内在机理,以及农村小额信贷对贫困农户“瞄而不准”的运行轨迹,从而为破解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的深层障碍提供新视角、新范式。
1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问题的引发:农村小额信贷的瞄准机制及其偏差。
现行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如何为贫困农户提供贴心、及时的服务”等突出问题,通过农村小额信贷的运行表现—对贫困农户的实际瞄准状况,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
为那些无力提供担保品或抵押品而被正规金融机构所排斥的客户授信的小额信贷,其运营所显现的问题, 被认为是最艰难的金融问题之一—而针对贫困农户授信的农村小额信贷问题尤甚;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又是,作为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扶贫手段和向贫困农户直接提供无资产担保(抵押)的一种特殊的制度设计,农村小额信贷仍然是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保障贫困农户获取信贷权的次优选择。 尽管信贷权也是贫困农户的应有的基本人权,但要落实这一权利实为不易。
农村小额信贷从它的定位来看,本应是直接瞄准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或者说它直接瞄准的是某一类特定群体—授信最困难人群,当然它直接瞄准的就应该是人而不是区域。
然而,在“商业可持续”的主流语境下,随着向满足中低收入人群金融需要的信贷机制的演化,农村小额信贷渐渐远离它本应直接瞄准的对象而出现“瞄而不准”的严峻现实,使其屡受诟病。
分析农村小额信贷 “瞄而不准”
问题,要回到“瞄而不准”问题的源头———瞄准机制的研究上。 从一般运行机理来看, 瞄准是为了击中目标,瞄准的结果—是否击中靶心或者偏离度多少,会受到瞄准技术、工具的影响,还会受到这些技术和工具背后因素的影响。 依次原理,农村小额信贷的瞄准机制的基本原理要点是:第一,农村小额信贷的主旨就是要为贫困农户进入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一种平等的机会[2]
;问题在于,这种主旨能够化作“真扶贫”而“扶真贫”的实际行动,取决于这种信贷制度的设计导向以及基于这一导向的技术手段即瞄准工具的运用。 这里,要把握好政策瞄准工具和市场瞄准工具的具体运用效应,因为政策瞄准工具是直接瞄准的工具,而市场瞄准工具是间接瞄准的工具。 第二,如果瞄准工具不同,瞄准效应、主要是瞄准成本也有差异。 因而在与成本的权衡中,农村小额信贷能否瞄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瞄准贫困农户这个目标群体,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第三,瞄准的结果会影响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分配。 农村小额信贷的好的设计,固然可以缓解贫困农户进入信贷市场的障碍,但它并不能自动实现其在贫困农户之间的合理分配,因为过高的交易成本会阻止最贫困农户进入这个市场。
2 中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的全球之鉴:“尤努斯模式”印度之“危”及其警示。
小额信贷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诞生以来, 类似 “小额信贷是高利贷”、“小额信贷吸穷人血” 的争议从未停歇;其背后是小额信贷特别是农村小额信贷所遭受的发展困扰———往往难以求得扶贫与赢利的双重目标平衡,其深层背景则是福利派和制度派关于“覆盖面”与“可持续性”的长久之争。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被贴上“道德”标签的“尤努斯模式”(GB模式)以及这一模式的复制版印度小额信贷的本土之“危”,正是对此的真切反映。
2.1 GB 模式的镜鉴: 格莱珉银行瞄准的其实只是“亚穷人”。
鉴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出于收入难以覆盖成本的考量,一些小额信贷组织往往是“扶假贫”或“假扶贫”: 毅然放弃了对授信困难群体有利的贷款制度安排,但可能并不公然宣布放弃扶贫目标和宗旨。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无情距离。 中国信贷式扶贫成就乏善可陈,但尤努斯的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作为全球小额信贷先驱,扶贫成就令世界瞩目。 尤努斯打造的 “穷人的银行”, 其股份的96.5%为贫困妇女所有, 就是很好的例证。 其不同凡响的价值在于:小额信贷作为最接近穷人的信贷,它具有很强的道德魅力。 正基于此,GB 模式常被作为瞄准穷人的小额信贷模式成功范例来提及。
然而,最接近穷人的信贷并不等于穷人的小额信贷,换句话说,小额信贷瞄准的偏差,即便是格莱珉银行也不例外。 即便是这种经典的福利主义的小额信贷模式,尽管它奉行的是这样一种理念———为最贫困的阶层提供信贷服务、 更注重帮助赤贫者、更注重扶助最脆弱的群体,但它在保持其总体目标不偏离或基本宗旨不变的情况下, 面对高成本的压力,也不能不考虑并实际追求其可持续性发展,换句话来讲,它也要赚钱。 GB机制的运行规则是:通常不直接与单个贫困农户发生联系,而是与项目团队(小组和中心)发生信贷联系(“求存者(乞丐)贷款计划”仍只是特例或个案而并不影响其总体业绩); 为了保证贷款的高还款率,防止赤贫者贷款消费化的倾向,基于小组或中心的纪律要求,GB 模式通常会甄别出最穷人并将他们排除在外。 这就是说,GB 瞄准的并不是最穷的人而是 “亚穷人”。
2.2 小额信贷的印度之困及其警示。
更有甚者,“尤努斯模式”的印度版 (随着 GB 模式向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迅速推广,印度是其中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却在赚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快。2010 年 10 月发生在印度小额信贷中心安德拉邦的小额信贷危机,给全球小额信贷机构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对小额信贷的扶贫性和对“尤努斯模式”的一片质疑。
小额信贷的印度之“危”,主因是由非政府组织转型的或直接成立的商业化小额信贷机构, 一味满足股东、投资者和管理层所要求的高回报的做法, 损害了弱势借款人权益,潜藏的问题必然会爆发。 印度小额信贷正转变着利润制造的方向,变得很具侵略性且想赚快钱[3]
;除非可以改变这种把小额信贷看成是赚钱机器的观念和做法。
那么,小额信贷能够回到它最初的精神中去而肩负服务于穷人并帮助他们脱贫的使命吗? 小额信贷的印度事件权当是个案,是小额信贷“成长中的烦恼”;阵痛之后,小额信贷仍将在全球强劲发展,因为支撑这一行业的已不再是信念, 而是 30 亿低收入群体坚实的需求以及过去 30 年来发展起来的成熟的信贷技术和运营体系。 透过“尤努斯模式”的印度之“危”,得到的几点警示是:其一,背离社会福利目标而以纯粹商业目的来经营小额信贷终将行不通;其背后仍是 小 额 信 贷 发 展 所 面 临 的 核 心 问题———寻求既向低收入人口大量开展金融服务又能实现金融可持续成长的一种模式。 由此,小额信贷组织要坚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底线。 小额信贷的印度之“困”,昭示着“尤努斯模式”的全球之“伤”,但这未必是“尤努斯模式”本身的错;事实上,格莱珉银行至今运营良好本身就表明,其所代表的小额信贷模式还是在赚钱,问题在于这个钱是大钱还是小钱,是快钱还是慢钱。 因而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把握扶贫与商业可持续的平衡问题。 其二,“尤努斯模式”印度之“危”中的“机”在于:它无疑将推动全球小额信贷的新变革,从而也为中国小额信贷事业发展提供镜鉴。在此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对小额信贷健康发展势头的逆转,防止出现对以“尤努斯模式”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既有模式的盲目崇拜;同时要注意发展的节奏,基于“稳步”和“健康”原则,实施行业健康发展的引导和有效监管。 其三,在微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也是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部分的中国小额信贷,其事业的健康发展,必将为其国内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文化氛围、技术创新手段支撑,从而必将成为中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的样本和示范。
3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的自我省思:农村小额信贷在区域和人群上都偏离了初衷。
固然,可持续成长中的农村小额信贷如何应对高成本的挑战,仍然是一个国际难题,发展中大国中国更不例外; 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其思路、路径、手段、办法等的创新及其运用,毕竟是基于中国现时和发展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的,因而终归要寻求自身的解决之途。 由此不能不涉及我国扶贫政策、扶贫资金的运行路径以及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的演化轨迹和倾向问题。
3.1 基于“区域—人群 ”传递机制的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的理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始于 1978 年)的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第二阶段(起于 80 年代中期)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第三阶段 (从1991 年起)的重点攻坚式扶贫 、第四阶段(自 2001 年起)的参与式扶贫。
我国现行的参与式扶贫政策的基本要点是: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双重目标的需要,坚持以项目为中心;实行区域瞄准方式,即主要是以贫困村为对象的村级瞄准方式来推动政府主导的全社会扶贫。 不难明了,我国现行扶贫政策的制定,仍然是以区域而不是以人群为基调的。 虽然现行扶贫政策基调改以前的瞄准贫困县为瞄准贫困村,这是瞄准区域的范围的缩小———从县域到村域,但仍然没有能够到户、到人,尽管只是“一步之遥 ”,但仅此可能就是 “咫尺天涯”,对于偏远地区尤其如此。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如贫困和最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西部,而西部地区恰是我国人口的稀疏地[4]。 如此,要真正将国家扶贫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这种扶贫政策在实践中的变化情形,对农村小额信贷运行产生了很大影响;更明确地说,这种基于区域的扶贫政策,使农村小额信贷难以按其本来的制度设计,形成对于特定人群的动态而精确的识别和瞄准机制。
此其一,还有一种情况涉及我国扶贫资金的行走路线问题。 我国的扶贫资金, 不管是财政资金还是信贷资金,它们都是按照“中央→省(市、区)→地(市)→县→乡→村→贫困农户”的路径,来进行依序传递的,这个传递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才是本应该扶持的特定人群贫困户, 可以想见,其中有多少“雁过拔毛”的动作。 这种“区域—人群”传递机制,其效果不言而喻。 这个过长的委托—链,为权势群体利用制度漏洞与秩序缺陷而合法寻租,制造了很好的机会。 显然,“战线”越长,管理成本越高,主导者或主政者就会做出一种理性选择。
对于农村小额信贷来说,道理同样如此。 在这个程序化的、繁复的传递过程中, 农村小额信贷瞄准命中率,就由瞄准命中率与管理成本的动态平衡状况所决定;换言之,农村小额信贷的瞄准命中率与农村小额信贷的管理成本往往是反向变化的,即命中率的逐步提高(降低),会带来管理成本的不断升高(下降)。 鉴于此,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反贫困的瞄准机制, 其核心在于,基于既定的政策框架,如何以这种自上而下的、从区域到特定人群的资金运行轨迹为载体,应对瞄准命中率与管理成本的这种“跷跷板效应”,从而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个)最佳结合点。 毕竟强调全部瞄准贫困农户的小额信贷,由于其付出了“真”代价,需要得到额外的成本补偿。 从理论上讲,小额信贷应该能够找到这个最佳结合点,但一旦进入实际操作,小额信贷就自觉不自觉地落入政策的“框框”, 从而有意或无意地滑向了所谓的“可持续成长”一边———“可持续成长”的潜台词就是要赚钱。 这是中国特有的强大的体制性力量和全球性力量的汇集,小小的农村小额信贷是无法改变的。
3.2 基于 “农户型—项目型—商业性”演化轨迹的偏离再印证。
上述情形,不妨从我国小额信贷和农村小额信贷的成长经历中再次寻找佐证材料。 小额信贷自 90 年代以扶贫为宗旨被引进国内以来,“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NGO 主导的项目型小额信贷→商业性小额贷款组织试点”,我国小额信贷“农户型—项目型—商业性”的演化轨迹,已清晰地显现了它越来越偏离初期设计的瞄准目标的倾向和行为。 这从其一系列的“规定动作”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如将贷款的增长巧妙地集中于高人口密度地区,这样实际上是巧妙地规避政策,而贷款的增长就不会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贷款“进城”、“脱贫”了);为保证贷款的需求水平和偿还率,逐步将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贫困标准的“标准”提高,以使贷款脱离最贫穷的人;逐步将贷款额度大幅增加,从而满足较富裕人群的需要。 总之,(农村)小额信贷要通过各种变相和变通的手段达到共同目的:将目标群体逐渐转向农村中的非贫困农户。由此,商业性金融的固有弊端———不愿意支持甚至歧视弱势群体,在(农村)小额信贷中再现。
基于 “农户型—项目型—商业性”的演化轨迹,再次印证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不仅在区域上而且在人群上对于当初设定目标的偏离,越来越大的偏离;这表明,GB 模式移植中国的异化———可能更多情况下是被当作获取信贷资源的工具;同时它还表明,迄今中国还没有找到一种“最接近贫困农户”甚至“接近贫困农户”的农村小额信贷成功模式。 既如此,也只能慨叹:如果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赤贫者,可以名正言顺地“躺”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苟活的话,那么对于那些穷得只剩下自己即劳动力的贫困农户来讲, 小额信贷所奉行的“贷穷不贷富”的宗旨,充其量只是他们聊以充饥的画饼。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由扶贫走向扶贫和可持续发展并举的“国际化之路”,这到底是一种觉醒还是一种迷失, 对于贫困农户来说,这真的难言是一种福音。
4 结语。
冷静思考蓦然发现,以扶持真穷人而扬名全球的“尤努斯模式”,也在市场经济漩涡中“勇退”了,面对金钱的神奇魔力而俯首称臣,从而惊现与制度学派基于扶贫和可持续发展“双赢”目标的殊途同归,这也正好印证了时下流行的 《金钱不能买什么》所讨论的有趣但严肃的问题。 借用一句流行语,在金钱能够买到越来越多的东西的时代,中外(农村)小额信贷所展现的“使命漂移”历程,生动而惨烈地见证了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
在基于以贫困农户为典型代表的弱势群体,其赋权与发展问题仍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的前提下(这也正是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隐藏的最大的和深层的障碍), 在承认这些授信困难群体接受金融服务仍有价值的同时(这也正决定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的实践价值), 这一群体公正、平等地使用信贷资金等扶贫资源以及享有相关权益(这正是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的重要标志), 理应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和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邱峰。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偏离及其矫正策略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2(4)。
[2]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立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该镇党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各村实地调研,在充分了解当地村情民意的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在此基础上,抓紧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力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开发建设,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有序发展。如:游军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新农村目标,做到“村在桔中、桔在村中、人在绿中”,很好的保护了生态环境。2010年游军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
二、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该镇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并从各有关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进一步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的“三抓”工作机制。镇党政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每人联系一村,分管领导定期下到各建设点督促工作落实,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度。同时,该镇加强与县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与有关部门一起,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报批、房屋建设等方面,严把审批关、建设关、质量关,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开发。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狠抓当前,狠抓落实
今年新农村建设后段任务很重,有些工作有完不成任务的危险。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回头看,缺什么、补什么,抓紧完成既定工作任务。这么几件事大家要认真抓一抓。
第一,要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我们看的三个示范片,多数村主导产业来势好,多数户有致富门路,宜居住宅建设和村容村貌变化都很大。这说明主导产业发展得好,新农村建设就有了坚实基础,农村其他各项建设也就比较容易上去。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整个农业农村工作都要围绕农民增收转。后段,是实现今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关键时期,是为明年农民增收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各地一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认真组织好冬粮收购和其他农产品流通,让农民多得点现成的收益。二要利用下半年农闲时段,抓好农民培训,完成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60万人的任务大家要想办法。三要搞好国家级龙头企业“常德行”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确保新增规模企业40家。四要抓好秋冬生产、丘岗开发,为来年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对照年初部署落实到位。要按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抓好农村公路、*全饮水、村庄规划、宜居住宅、沼气能源、基层基础工作任务落实,确保今年完成808个村的整建规划,硬化农村公路1500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2万口,新解决20万人的饮水*全问题,武陵、*县、石门要认真总结村级低限运转试点经验,为明年推开打好基础。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十一五”内完成1000个行政村村庄整治、4000多个行政村村庄规划、90%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10万口沼气入户、100万人饮*全和加强水利建设的要求,分解落实年度任务,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明年计划,衔接好项目资金。各主管部门要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工程建设一处,群众受益一处。项目申报要发动到村组农户,对村级基层组织和群众积极性高的优先支持、优先建设。对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捐款捐物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士,市里将继续评选“十大功臣”和“十大模范企业”,各区县(市)也要大张旗鼓地开展表彰奖励。
第三,现有的示范村要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注重长效管理。对于“市抓示范片、县抓示范村、乡(镇)抓示范点”的做法,虽然有一些议论,但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大家要坚定不移。综合示范片各项建设既要办成可看可学的典型,又要让所在村的农民群众方便经济适用。已经办了两年的地方要完善机制,建强班子,引导农民订好村规民约,搞好长效管理,不能转片后,环境卫生一夜回到办点前的状态。没有刹尾的宜居住宅主体和配套工程、*全饮水工程、道路配套工程、村内文体卫生养老等公益设施要加快工程进度,抓紧刹尾。抓好办点示范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好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选配好一个群众公认度高、能致富农民的村支部书记。工作组转移了,关键还得靠村党支部带领搞建设管理。要加强村支部书记培训,依靠他们去发扬民主,引导成立农民理事会,推动新农村建设机制创新。
二、注意解决明年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明年新农村建设怎么搞,大家从现在开始就要认真思考谋划。从今年的情况看,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根本性、倾向性问题,这些问题大家要认真研究、认真思考,力争在明年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好。
第一,要抓紧定好明年的盘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明年国家在盘子上肯定会增加“三农”投入,9月份以后就要启动项目计划,各级各地要迅速行动,无论政策范围之内的项目,还是政策范围之外的项目,都要积极争取。同时,各级各地对明年的新农村建设要着手调查研究,制定计划,对于乡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工程、村庄整治、农民培训等事项要增加投入。
第二,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和农民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必要的政府引导、行政推动、政策激励不可或缺,但关键还要靠广大农民自身的努力,只有最大限度地开启民智、整合民力、凝聚民心,防止“上热下冷”,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当前,我市一些示范村发动群众不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公益项目建设难以推动。各地要认真研究组织和发动群众的有效方法,研究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明年新农村示范点要坚持自下而上的申报制度,凡是群众积极性不高的村不得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设施管护和垃圾处理机制。新农村建设搞了两年,还没有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农村公益设施管护机制,这是我比较担心的。如果管理维护不能同步跟进,公益设施就难以长期运行,农村卫生就难以长年保洁。明年要在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与推广上有新的突破。一是总结推广各地在村组道路维护、供水运转、村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维护使用等方面探索出的有效机制,使已建成的设施不因管理维护不善影响效益发挥,影响长期运行。二是借鉴浙江农村垃圾治理经验,率先在示范片、城郊结合部和镇政府所在地推行“户集、村收、乡(镇)运(压缩、填埋)、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