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摘抄春天优美句子

摘抄春天优美句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摘抄春天优美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抄春天优美句子

摘抄春天优美句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摘抄;观察

德国著名的文学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即意味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量,让学生踏着自信心与价值感的台阶,勇敢地向目标迈进。一直以来,作文都令学生谈之色变,写作教学如何能真正走出困境,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呢?下面结合笔者平时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浅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课外阅读,迈出写作前的第一步

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厚积而薄发。故此,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的写作。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两者互为条件和结果,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是写作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人总结出来一条写作的经验就是多读。高尔基说:“我认为我身上的一切好东西,都是书籍所给予我的”。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语言的积累及作文的取材,语言技巧的借鉴涉及作文的写法。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并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并最终达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目的,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培养摘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必须要求他们做好摘抄工作,即把生动优美的或富有启发性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对摘抄的内容进行分析,以随笔形式写一写阅读感受,每学期进行一两次评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优秀的摘记、读后感。学生摘抄积累的这些内容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一定的词、句、段是阅读写作的基本条件。积累越多,语言也就越丰富。因此,摘抄、积累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汲取文中精华、营养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

指导学生做好阅读摘抄以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增强情感体验。我向学生介绍了下面几种读书摘抄的方法。

1.摘录词语。阅读时,看到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将词语所在的句子摘抄下来,该词语下面加着重号。

2.摘录谚语、俗语、格言和警句,同时用一两句话概括它的内容。

3.概括摘录催人奋进的事例。注明出处,并用一两句话评点内容。

4.摘录写人叙事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它的作用;摘录写景状物文章中优美的句子,从写法上写一两句评点文字。

5.摘录抒情议论中感情真挚,或富有哲理的句子。

三、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教学的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关注社会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青山绿水,红花绿叶,茫茫原野,涓涓细流,一切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富有情趣,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欣赏色彩斑斓的春天,流金溢彩的秋天,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斗转星移,四季交替,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无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

作文源于生活,只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用心感悟,不愁没有写作的素材。此外,让学生明白,只有感念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文章才有真情,富有感染力。

要准确细腻地描写大自然,生动地刻画人物,就必须认真观察,大量积累。

1.景和物的观察

陆游说:“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才”。只要用心观察,善于发现,大自然处处都可入文。观察自然景物,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2、人和事的观察

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美,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感悟和积累。观察人和事不仅要抓住特征,要有顺序,还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人,主要是观其貌,听其言,观其行,通过分析比较,透视人的内心世界。观察事,要掌握事件的六要素,要注意了解事件的经过,要抓重要的场面和典型的细节,以及关键性的语言。

四、坚持实践,丰富学生的写作储备

1.一句话的写作练习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写作更是有赖于平时点滴的积累。

(1)仿句练习

每天一句仿句练习,既使学生感受到仿句的生动优美富含哲理的无穷魅力,又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写作能力。

(2)一句话新闻写作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生活处处皆学问,我要求学生利用早餐时间听学校广播,关注新闻,了解天下大事,然后用一句话把新闻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这些练习,都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2.每天一忆,每周一记

实践证明,坚持写日记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但也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把“每天一记”改为“每天一忆”,要求学生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筛选出来,可以表现怎样的主题,然后选出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素材,写成周记。

五、续写、改写,对课文进行再创造

摘抄春天优美句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知识积累;素材搜集;课外活动

如今许多孩子面对作文无话可说,想一点写一点,写一点想一点,这种挤牙膏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提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他进而阐发这种思想:“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的确,厚积而薄发,感悟而情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灵感绝不会光顾没有准备的懒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入手,教给学生采集积累的方法,鼓励他们多积累,夯实写作基础,让孩子们的作文妙笔生花。

一、 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每学期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二、在课外活动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力争写出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

三、在节日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因此,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如:5月8日是母亲节,为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体会到母亲的辛勤和伟大的事迹,结合品德与社会课进行教育。特意在母亲节的前一天开展“惊喜的礼物”主题班会,孩子中午替母亲刷一次碗,晚上为母亲洗一次脚。结果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全班学生不但每个人都能如期向同学们汇报,而且均能真实生动地叙写自己的整个 “孝心活动”的行为心理过程。笔者为他们描述渲染的亲情所感动。每一位学生写的都极具个性,毫无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学也能写得文通字顺,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间表露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话”,看起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四、在摘抄本中留住写作的素材

摘抄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抄写好的文章。如:(1)词汇积累。描写心情的:兴奋、激动、高兴、自豪……。(2)好句子积累。(3)事物积累。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4)诗歌摘抄。并要把抄来的好句好段反复读熟,甚至会背,指导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摘抄得多,背诵得多。还要求学生尽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图,可以根据内容插图,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去画。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摘抄他人的成功之作,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再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五、在广泛阅读中积累语言

摘抄春天优美句子范文第3篇

一、积累生活素材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良师益友、同学情谊、校园风波、日常琐事,都是写作的题材;严父慈母、邻里关系、村里趣事、小巷轶闻,都是作文的源泉;上学路上,访友途中,都有写作的素材。只要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思索生活,生活处处皆文章。

学生要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就必须观察和感知生活,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注意引导学生用眼细看,用耳谛听,用手细摸,用鼻子嗅,用心灵感悟,即引导学生用全部感官和心灵去触觉情境美的存在。

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教师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馥郁的山谷,广阔的原野;去欣赏蔷薇色的春天,金黄色的秋天;去陶冶健康的情感;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苹果林,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学生的灵感,撩拨学生的诗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可让学生观察第一场秋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可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初与搬家时蚂蚁的活动特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可让学生观察公园一景,体会湖心亭、湖边垂柳、九曲连廊的巧妙搭配给人带来的美感,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可让学生观察桃花、梨花,比较它们花色、花期、花形的异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如此多角度、多侧面地训练,学生的作文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必定会思维活跃,文思泉涌。

其实,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会他们去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的方法。有了生活的积累,学生作文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作文才会言之有物。

二、积累思想感情

“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所谓喜、怒、哀、乐皆成文章。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神”,人们写文章不过是要传达思想感情,写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在于为情而作文,而非为文而造情。古往今来的名篇佳作,无不融入博大精深的思想或感人肺腑的情感。

既然思想感情在文章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作文教学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作文能言之有情呢?

首先可让学生整体感受教材中名篇的思想感情来达到积累的目的。语文课本上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主要凭借。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

其次,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积累思想情感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情感的积累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大自然:天高日朗、秋高气爽、晓风残月、小桥流水、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春天的第一声响雷、冬天的第一片雪花;启发学生用心聆听自然的各种声响:风吹雨滴、草响木鸣、鸟啭虫唱。学生对大自然的这些景物不会无动于衷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春天,带领学生去野外,找春天,画春天,颂春天,唱春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从一颗小草,一片绿叶中领会诗意,感知生命。让学生同父母一起过生日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

三、积累语言词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每篇课文的思考练习对语言积累这一要求体现得相当明确。对词语的积累,对句子的积累,对段落的积累,还有对相关内容课外知识的积累无一不涉及。但是积累的方式又各不相同,说中积累、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只要调动起学生的一切认知因素,就可在无形中让学生积累到非常丰富的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有几百篇,这些课文既是语言的范例,又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认真地学好这些课文,会为学生语言积累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摈弃乏味的提问、繁琐的内容分析、机械的练习,而应该凭借默读、朗读和诵读,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课文,要凭借深入的思索和认真的议论去深刻感悟课文,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电化媒体等手段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知和感悟课文,使学生心情激动和心灵震撼,那么,学生将对语言留下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语言的积累就会落实到实处。

组织好课外阅读是落实语言积累的重要条件。所以,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并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摘录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好在哪里,为什么觉得它好。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组织学生开读书心得交流会、报告会、朗读会和读书知识竞赛会。同时,我要求学生每周背两至三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摘录下来的好句子,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语言积累,首先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要让学生在古今中外名家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中熏陶、感染、陶冶情操;要背诵一些美文佳作,能琅琅上口,从中领悟语感。其次要求学生养成抄录和剪贴名篇、名言、俗语、谚语的习惯,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谓字字珠玑;摘抄一些优美的段落,吸收文章之精华。厚积方能薄发,学生有了丰厚的语言积淀,就会拿起笔来从容自如,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总之,调动起学生的一切认知因素,学生便会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积累到非常丰富语言素材。

摘抄春天优美句子范文第4篇

一、 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

我校地处农村,每学期组织大量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拾稻子、冬天铲雪、清洁区保洁、教室擦玻璃……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李爽同学在《柿子园遭遇》中写道:……该我们组打扫清洁区了,秋婆婆好像故意捉弄我们,今天的树叶落得比往常多,不过看着这一个个黄橙橙的大柿子冲我们笑,心情舒服多了。突然一个熟透的大柿子像炸弹一样在我的头上炸开了花,同学们闻声一看立刻扔下笤帚笑得前仰后合的,也没有人管我的死活,我扔下笤帚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唉!真惨……”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在观察、发现、捕捉中充实头脑,从而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作文。

二、在课外活动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力争写出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如:在年级拔河比赛后,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小作文。汪宇航同学在习作中写到:我们班虽然输了但却是第一,因为我班的胖子没有四(1)班多所以输了。随着口号,我们的劲儿往一处使,所有的同学的手都磨红了,杜谦和曹建由于站在前边,摩擦力大,手都磨出泡了,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同学们都尽力了,所以我觉得我班这种团结的精神是四(1)无法比拟的。这种朴实的话语不正是我们想要得吗?孩子们既在玩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因此,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本源。

三、在节日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因此,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如:5月8日是母亲节,为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体会到母亲的辛勤和伟大的事迹,结合品德与社会课进行教育。特意在母亲节的前一天开展“惊喜的礼物”主题班会,孩子中午替母亲刷一次碗,晚上为母亲洗一次脚。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全班学生不但每个人都能如期向同学们汇报,而且均能真实生动地叙写自己的整个 “孝心活动”的行为心理过程。我自己都为他们描述渲染的亲情所感动。每一位学生写的都极具个性,毫无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学也能写得文通字顺,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间表露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话”,看起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王菲菲同学在《第一次给母亲洗脚》中这样写道:“妈妈的脚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光滑,脚后跟布满了裂痕,摸着粗糙的脚,我哭了。从小到大,都是母亲照料我。我曾经想过要报答母亲,以为拿出母亲最满意的学习成绩,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可是,我现在才发觉自己是那么不懂事,就在昨天还吵着和您要一件不该买的衣服。我感谢您的理解和包容。我爱我的您。我愿她永远健康快乐!”这次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亲情教育。

四、在摘抄本中留住写作的素材

摘抄春天优美句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

当前,小语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小语教师的共识。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沿着"新课标"指引的航向,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摘自《小学新课程标准》),学生受益匪浅。

一、个体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个体自读,不单单是指学生的课前预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按一定的阅读程序,以及参考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纲或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初步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认认真真地自读,从从容容地反复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悟出这篇课文是围绕小兴安岭的美的特点来写的;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边读边想:你认为小兴安岭哪个季节景物最美?你认为最喜欢读的段落或句子放声朗读,反复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

二、合作学习,读读议议感悟

1、小组交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自学程序分步向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请同组同学帮肋解决。如教学《美丽的兴安岭》时,学生自读后,我根据学生各自的看法,组合新的学习小组,把分别喜欢春、夏、秋、冬的小兴安岭的同学分成四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是老师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重点和学习伙伴。

2、班上交流。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小组交流学习后,请喜欢春天的小兴安岭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情况。他们先齐读相关的段落,接着说说春天的小兴安岭美在哪里。学生介绍时,我播放电脑课件,让全班学生欣赏,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悟。接着,请发言的同学有滋有味地读一读描写春天小兴安岭美的句子,读出喜爱之情。然后请同组的同学一齐有感情地朗读。再请这组同学分别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说为什么自己最喜欢这一句话。又请全班同学品味、加深理解这句话,再读一读,欣赏感悟春天的美。这一组汇报完了,下面三组汇报的形式有所不同,反复读自己喜爱的句段的内容也不同,但品味小兴安岭的美是相同的。目的让学生反复自读自悟,受小兴安岭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质疑释疑。

班上交流后,请各小组提出本组尚不明白的问题,请全班同学帮助解决。此时,教师如同主持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引爆学生思维,以求得到解决。如果有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一时无法解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反复读相关的句子,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形成如临其境的活灵活现的立体画面,展开想象,而后自由讨论。这么一来,学生的思路向纵深发展,搜索贮藏在自己脑海中的信息,茅塞顿开,一团疑云也就散开了。教师安排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释疑,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唤起形象思维,悟出佳词妙句的深刻含义。

三、感情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感情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和途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精读课文中,有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重点词句或片段,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到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来;有时为了领悟文中的情感,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入情、悟情。如启发学生找出描写夏天小兴安岭美的佳词妙句进行品味时,我边播放录像,边声情并茂地范读,还用热情奔放的激励语言诱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怎样读,指名读,评读,再读,小组读,全班读。这样图文并茂反复朗读,启动了学生的情感,驱动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促使了学生对重音、语速、语气、节奏的把握,学生很快进入了有感情朗读,又品味出夏天的小兴安岭美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喜爱小兴安岭的思想感情。这种形式的感情朗读是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情,以读促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拓展延伸,激情悟理迁移

学生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后,教学的任务尚未完成。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延伸出去,让学生围绕"学了这一课,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说写话的能力。

五、熟读成诵,积累运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