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物联网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 教学方法 服务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83-03
我国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和服务业都得到极大发展,已是全球制造业大国,相比而言,农业的发展稍显滞后,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及城市建设发展进行到一定阶段,当前我们亟需大力发展与投入的是新农村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建设。我国农村一直实行,土地流转工作才刚启动,处于经济和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近些年一直得到国家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农业信息化建设正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适逢此时,物联网产业恰好兴起。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IoT),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自其被提出之日起,短短数年已在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渗透到各行业中去。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步,物联网在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等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来说,农业物联网利用传感器、通信网络、智能决策系统,对养殖、种植对象进行环境监控、养料供给等,以实现降低成本、减少耗损、提高质量、改善环境的目的。此外,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可建立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从源头到消费终端的管理体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未来农业的发展必将向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科技化方面发展,农业物联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高等院校才刚刚有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直接面向农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尚未正式启动,而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土地是农村,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因此,面向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物联网人才市场缺口巨大。仅“十二五”期间,估计农业物联网方面的人才需求就有大约1000万人。
农业物联网专业人才可分为研发型人才和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研发型人才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物联网新技术的开发及相关设备生产工作的人员;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则主要指利用现有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其在整个农业物联网人才需求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大的。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展开研究,以期对面向农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为农业物联网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培养,首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国内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普遍还处于探索阶段,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趋于相同,由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广泛,就农业物联网而言,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物联网技术、产品知识,还要对农业生产知识有所了解。因此,目前各高校探索性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是缺乏针对性的,并不能满足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探讨过程中,通过对多所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及与相关教师进行交流,笔者也发现,普遍存在着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方向模糊,对物联网产业链人才需求未来状况预估不足的现象。
首先,当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巨大产业来临之际,我们要对它的未来产业链发展状况有个预估,才能与之相适应地去进行合适比例的人才培养。纵观其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许多产业在人员需求上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譬如,电子信息产业,真正投入研发领域工作的,只是集中在大城市,只需要少数高端型人才,面向全国范围的、需求量较大的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这是一个“橄榄型”的产业链人才需求结构,研发和制造人才需求少,分别占两端,中间多数为应用型人才需求。物联网产业也具有这样的特质,更何况它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创新型产业,其产业巨大的生命力也体现在应用上。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包括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仍过于注重研发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应用领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与产业链人才需求状况不相吻合的。
其次,物联网是向各产业、行业渗透的一个基础性产业,其必然带有跨行业的性质。譬如,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它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仅是农业物联网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巨大的,可是目前的物联网专业普遍都没有体现出这种行业的针对性,学生就业时,仍将面临着对行业领域知识的一个再培训过程。
根据前文论述,我们在进行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中,应以培养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出发点,并结合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等行业背景知识,进行知识全面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农业知识丰富的物联网人才,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有利于解决人才的就业问题,极大地推动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发展。
对于农业物联网方向的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专业能力目标: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农业物联网产品软硬件配置,能从事物联网解决方案的设计、管理和维护工作;掌握农业现代科技、农产品生产流通基础知识、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工程施工基础知识,具备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实施能力;了解物联网工程技术的技术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三、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当围绕着培养目标展开,除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程及实践课程外,以下详细例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一)专业基础课
1.农业现代科技技术概论
主要介绍介绍国内外农、畜、林三业的生产、储藏、加工、消费、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育种目标、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运、加工、流通等产后现代商品化处理技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2.电子技术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熟悉电子技术工艺技能和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正确使用元器件、读识常见电子线路图、测试常用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能复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并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
3.嵌入式技术
主要讲述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界面设计、应用编程等知识。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编写、调试嵌入式程序。
4.物联网数据库应用及管理
重点培养学生数据库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应用数据库应用软件对物联网工程中所需数据进行管理、查询、维护等操作。
5.农产品生产管理流通概论
课程介绍农业产品生产管理流通基本理论,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为出发点,介绍不同农产品在生产销售流通等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应用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等情况。
6.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
结合TCP/IP协议深入讲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原理、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点一点网络、广播网络、交换网络、网络互连、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
7.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
主要介绍农业生产管理中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掌握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农村节能减排的政策、技术措施等内容。
8.物联网与供应链管理
主要介绍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系统的概念及功能、物流的发展、物流管理原理、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包装与装卸、农产品供应链等内容。
9.工程进度与质量管理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掌握建设物联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物联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施工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物联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解决物联网工程监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专业核心课
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全面系统地阐述当前各种主流的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结合多种工业现场传感器和多功能的上位机软件,深入浅出地讲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技术。
2.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
主要介绍物联网RFID系统概述、RFID工作频率及无线传输、天线技术、射频前端电路、编码与调制、数据的完整性与数据的安全性、电子标签体系结构、读写器体系结构、RFID中间件、RFID标准体系、物联网RFID应用实例,以及物联网RFID技术现状和标准体系。
3.工程线路识图
主要介绍工程设计绘图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主要培养学生识读电器元件的结构形状的能力,同时了解相关工程的国家标准,识读图样,了解物联网工程绘制图样所需的机器、仪表和设备的结构和性能。
4.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实施
使学生能掌握网络综合布线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施工、测试和验收等工程组织与管理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系统安装与实施的职业能力,并掌握综合布线的基础知识。
5.ERP运营维护
课程主要从物联网工程的角度介绍物联网工程系统中的主流程体验、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产品结构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管理、工单与委外管理、工艺管理、应收应付管理、财务管理等学习任务,掌握ERP系统的主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
从以上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可看出,在实际进行农业物联网课程体系的建设时,注重突出实际应用领域特色,学生既要学习电子信息技术,又要学习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技术,还要求掌握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注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农业物联网的项目一般偏小,各地点分散,其应用服务人才不可能专业划分过细,否则任何一个点都需要物联网、农业、工程安装等不同领域的人员组成团队配合工作,这对于偏小的农业物联网项目来说是不实际的,必然要求建设及维护人员具备多专业综合的能力素质。
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
(一)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突破,当前所流行的行动导向、慕课均是可采取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主导思想将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实施。由于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性、跨学科特性,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学习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此外,农业物联网在实际工作领域的实施,往往以一个个项目的形式来进行,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必然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亦有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和综合设计实施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师资队伍
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看出,要做好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应具备物联网知识能力、农业生产流通和管理知识能力、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在实际建设中,各校可根据自身状况进行优化。同时,基于农业物联网应用创新的特质,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更多的企业兼职教师来补充师资队伍。由于物联网本身(下转第186页)(上接第184页)是个新兴产业,农业物联网又兼有跨行业的特性,因此,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是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五、满足实验与实习条件,建设实训基地
应根据院校重视面向农业领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思路,坚持基础和应用协调共进的原则,通过农、学、企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相应的实训平台,如企业提供最新的设备支持、学校提供专业人员、农业终端用户提供场地,搭建起一个真实的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收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日后就业打好基础;企业获得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充分解决了农业物联网服务企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而农户则在合作中体验到农业物联网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种种好处,为农业物联网的大力推广增强了信心。
其次,建立一个以农业物联网为背景的技术服务及农产品流通实训平台,通过该平台,培养出农业物联网领域的信息化人才,为技术服务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打好基础。
通过利用实训基地对物联网服务型人才进行深入培养,可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以缓解目前农业物联网缺少此类人才的局面。同时也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大范围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物联网浪潮的来临,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各种农业要素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处理。因此,对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和价值,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其中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研究工作。所以,应尽快在分析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管理模式、技术模式、商业模式展开分析和探讨。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物联网的长远发展提供长效动力。
【参考文献】
[1]于娜,郭鹏,李乃祥.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
[2]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 2014(7)
[3]谢秋丽,黄刚.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3)
一、建立一个综合性教学平台
可以利用区域规划的思想来创新职业技能教育教学模式,完善当前的专业场地建设,将教学与实训、创新与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建设一个教学研的统一职业技能教学平台,以物联网专业建设为例,可以将实训室规划为工业物联网(智能工厂)、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农业系统三个典型的实训教学区。
二、一体化教学区域规划与功能描述
为实现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功能而进行的区域规划,区域功能描述如下。
1.工业物联网(智能工厂)实训区
该区域是一个智能工厂综合实训教室,一个贴近实际的工厂,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把整个工厂连接成一个网络,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合理编排生产计划与生产进度,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实时监管,及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的人工干A。学生在这个智能工厂综合实训室里,负责物联网相关设备、零部件的安装、综合布线、系统调试、运行维护工作。
2.智能家居系统实训区
该区域是一个智能家居综合实训教室,利用传感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将家居生活相关的“室内和室外的”设备设施集成,并由系统管理软件,构建高效的住宅设备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让用户通过人机界面实时了解诸如室内外大气质量、温度、湿度,各设备设施状态,异常状态能产生声光报警和火警远程联动报警,并可以通过触摸屏、无线遥控器、电话、互联网或者语音识别等多种方式控制家用设备,调整设施状态,家居内各种设备设施相互间可以通讯。用户既可以独立控制单个设备,也可以由设备设施自己根据各自不同的状态互动运行。智能家居内应设置图像识别部件和管理软件控制策略,以判断主人是否处于危急状态,并由此自动远程联动报警。学生在这个智能、便利、舒适的家居综合实训室里,完成物联网系统相关设备、零部件的安装、综合布线、系统调试、运行维护工作。
3.智能农业系统实训区
该区域是一个智慧农业物联网实训室,类似于一个蔬菜大棚,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蔬菜农作物、花卉生长过程全面监管和精准调控,搭建一个无线网络监测平台、开发基于物联网感应的农业灌溉控制系统,构建能实现智能化农业控制的网络化管理的智能农业大棚物联网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至少要实现温室智能化控制、节水灌溉控制、精准施肥控制,并通过大屏幕信息显示系统进行展示,使学生掌握物理信息系统标志与感知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在农业的应用,训练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技术。
三、基于区域规划思想的职业技能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
以智能农业系统实训区为例,规划建设一个智能农业实训区域,在这个特定的区域里配置全面、系统的实际产品和控制对象,形成完善的实景教学情境,以实现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功能。智能农业实训系统是从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监测和控制,到农产品的溯源追踪,最后到农产品的安全监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农业物联网专业技能实训方案。
四、小结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开始在农业生产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农业信息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从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方面入手,探析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农村企业进行农业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着重注意的地方进行探讨。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农业信息化建设 应用
在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水平,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在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充分注意到建设思想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之中,人们通过把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农业信息管理的手段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好物联网技术这一手段,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满足现代农业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
1 影响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的几点重要因素
1.1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水平因素
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过程中,会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和传统的农业信息管理理念的影响。具体来说,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有的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已经配备了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应用物联网。但是,农业信息管理人员仍然难以将计算机设备合理地利用起来,只将这些设备用于日常的办公。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农业信息管理人员通过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利用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对信息化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提升农业信息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进而有效地发挥出物联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促进效用,成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助力。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上升,用户对于农业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有效地开发出新型的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认知因素
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农业信息管理领导对物联网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其集中体现在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并没有针对农业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要性评估不到位。在实际的农业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之中,农业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被传统的思维观念所笼罩,只注重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并不注重对农业信息的合理利用和分析,难以充分发挥出农业信息的宝贵价值,严重浪费了农业信息资源。
1.3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观念因素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过程中,农业信息收集管理人员只需要将农业信息资料收集进入相应的保管仓库之后就没有别的任务了。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的逐步提升,对于存储的信息的合理利用已经逐步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因此,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应当合理地改变自身的观念,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物联网资源,重视对物联网资源的获取。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农业信息管理人员仍然难以意识到对物联网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重要性,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2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效果的策略
2.1 强化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意识
为了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应当保持对物联网技术的重视和关注,并在建设的过程之中勇于进取,选择合理的物联网应用方法,并紧随时代的步伐进行对尖端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获取。与此同时,农业信息管理人员还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并逐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管理技术。除此之外,农业信息管理人员还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意识,注重对农业信息的合理开发利用,开阔自身的视野,将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引进到农业信息管理过程之中。
2.2 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配置水平
在进行农业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为了有效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就需要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之中,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与此同时,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水平进行提升,有效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来说,不仅要为农业信息化管理部门配备计算机设备,还要配备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设备,充分满足农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对于软件方面,要选择完善的软件进行使用,保证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2.3 引进物联网技术人才
为了充分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还需要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引进更多的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与此同时,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定时开展对员工的物联网技术的专业素质培训工作,完善农业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农业信息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3 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此同时,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农业信息管理的紧要任务。针对这样的情况,农业信息管理工作者要勇于担负起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不断优化设计农业信息化管理的设计方案,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实现农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相关单位要牢牢抓住科学技术更新的契机,将农业信息化建设真正地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毛凌.浅谈农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4(3):12-13.
[2]王芳,汤明.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信息管理信息化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4(4):60-61.
[3]徐小莉.浅谈农业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6-47.
[4]甄学云.试谈企业农业信息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泸天化科技,2014(1):89-90.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信通 云计算 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39-02
1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对于农民而言,其需要价格低、信息及时、质量有保障,具体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如农资信息、农产品栽培、畜牧养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资及农产品买卖信息如产品价格信息、就业信息等。政府和涉农企业也希望通过农业信息化增强时效、降低成本。
2 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当前,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农村信息化平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以“农信通”、“农科在线”、“信息田园”平台为依托,开展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已实现一定收入规模。
其中,“农信通”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信息化服务,其业务基于手机移动终端,通过短信、彩信、语音、手机上网、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的产供销、农村政务管理和农民关注的民生问题等信息化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保障农务畅通、方便了解民生信息,从而解决农村“数字鸿沟”,推进农村信息化。图1是肇庆特色的政府主导、企业助推、媒体宣传、渠道互动四合一的信息化田园运作模式。
以肇庆移动公司为例,其12316非值守无线专家系统,该热线提供人工以及自助语音服务,内容包括:三农政策咨询、接受投诉以及处理、专家咨询、农产品市场行情、病虫害预报与防治、种养技术等。其系统方案如图2所示。
尽管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已经建立农村信息化平台,但是其服务水平和层次还难以充分满足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的需求。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对深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新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方式获得所需服务。中国三大运营商有自己的云平台,中国移动“大云”、中国联通“沃云”、中国电信“天翼云”。运营商可在自己云平台上建立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于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而言通过按需使用,运营商通过虚拟化、云调度等一系列技术的运用,从而减少减少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并惠及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的,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挖掘、地图搜索、视频会议、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更高层次的服务。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就是万物都接入到互联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其他方式接入到互联网,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分析。物联网技术可通过3G手机或电脑对农业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等信息进行远程监控;也可对自然灾害、农业运输车辆等定位和视频监控;用户可通过3G手机和电脑实时对粮库进行温湿度监控,还可对农产品加工阶段,对绿色食品的加工监控、乳品的溯源、出口农产品的溯源及交易跟踪等。未来的农业在以移动通信为承载网络的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将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以及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对于运营商深化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前景展望。未来三大运营商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李小娟,钟蔚.农村信息化需求分析及运营商发展思路建议[J].信息通信技术,2012(5):18-21.
[2] 胡文岭,张荣梅.浅议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76-78.
[3] 崔文顺.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2012,2(1):40-43.
关键词: 智慧城市;内容;建设方案
Abstract: Intelligence city is the necessary phase of 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 This research analyze the content of intelligence city under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EPC system network, and try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plan suit for China city. This resear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city manager.
Key words: wisdom city; Content; Construc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1.引言
智慧城市旨在充分运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各个领域为城市管理、公众生产生活提供智能化的感知,不断提升城市信息系统的开放共享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创新社会管理,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促进城市持续科学发展。智慧城市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以城市现实情况为基础,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以城市科学发展为目标的不断演进过程,是城市信息化的更高级阶段[1-3]。
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最为基础的技术支撑。国际上,以韩国的泛在生态城市以及美国IBM公司推动的智慧城市方案为代表,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政务、通信、医疗、能源、交通、教育、水管理、安全等方面。由此可知,推动城市各行业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整合,以及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韩国正在本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推广城市集成运营中心,美国IBM公司也推出城市智能运营中心并在全球试点推广[4-7]。
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尤其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实际上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城市管理者更应置身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考量自身优势和劣势,厘清建设思路,做到不落后。因此,探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尤其建设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智慧城市内容组成
智慧城市是包罗万象的,与城市管理、公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可以说只有每个方面都实现了智慧,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智慧城市。从国外经验来看,智慧城市内容组成应该符合四大特征,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城市内容组成的四大特征
因此,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内容组成应从四个方面探讨:
⑴全面透彻的感知方面: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和公众生产生活各方面监测,从而达到全面感知。传感技术在内容上应该包括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能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还能够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部件和谐高效的运行。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感官系统”。
⑵宽带泛在的互联方面:即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
⑶智能融合的应用方面:现代城市管理及公众生产生活实际上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各部件之间有复杂的数据流和业务流。智慧城市必须集大成,为各应用提供智慧的大脑,再辅以人的智慧,则可以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智慧城市的智能应用应该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城市组成部门乃至个人的参与和各用户的力量。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手臂”。
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方面:现代科技讲求以人为本。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内在动力”。
笔者认为,就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现状来看,虽然短时间内做不到上述四个大方面内容的整合,但可以从简化提出适宜中国城市发展现状的建设方案,如下所述。
3.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探讨
上述四大部分内容组成虽然包罗全面,但是中国城市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笔者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可以采用简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即从六大目标出发进行建设。这六大目标包括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城市简化版目标
笔者认为该简化版建设模式呈现对角线规则:智慧的管理和智慧的运输业对于城市的智慧建设至关重要,两者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一条中轴线。智慧的运输业是城市交通流的重要承载,而城市交通和城市人的流动和物质流动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些又落实到城市管理上;智慧的经济和智慧的环境两者相辅相成,在发展智慧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智慧环境的建设,两者同时是智慧的居民和智慧的生活这条对角线的重要生存载体。
在上述对角线规则指导下,笔者认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可以选择典型着手建设,比如先从运输业和管理角度实现智慧,再逐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进。在每一步建设时,争取该步严格参照国际标准,做到充分引进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后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这种方式,比起大规模投入、找不到重点的建设方案或许更加有效。
4.结语
本文分析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智慧城市的内容组成,着力探讨了当前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即:选择典型着手建设,比如先从运输业和管理角度实现智慧,再逐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进。在每一步建设时,争取该步严格参照国际标准,做到充分引进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后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希望对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者起到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晓林,数字城市政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4,p54-55.
[2]Doolin,B.,Powerandresistanceintheimplementationofamedical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J],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2004vol.14no.4,p343-362.
[3]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年第2期,p28-32.
[4]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等,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