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 思想政治教育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08-02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地位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扮演着多重的角色,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班级学生事务服务者,是心理辅导咨询顾问,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是国家和地方党政后背干部的重要来源。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一)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占据优势

辅导员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因人而异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服务,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集体活动最大程度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天赋、潜能,增加大学生的阅历,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激励大学生的精神,领导大学生的党团班级班级建设。所以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占据相当的优势。

(二)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它对心理辅导有很强的影响。具体说来,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可以分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不同的信仰、认识、兴趣和利益决定了不同的政治立场,所以辅导员应具备明确的政治立场,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以及较高的政治觉悟;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较强的学习、工作、沟通以及管理能力;此外,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具备爱心、责任心、诚信意识等道德素质。所以,辅导员具备了职业素质容易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甚至可以触发学生的创造性,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三)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影响力

辅导员在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明显增强,面对学习、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这些都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要针对这些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问题,并且从生活上开导,学习上指导,人际关系上疏导,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更广更大的舞台,提高大学生的自主、自强的意识。所以,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利用心理辅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或发展性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存在,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疏导,高校辅导员利用的主要方法有:团体心理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及心理辅导技术引入大学生主题班会等方式。辅导员利用以上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再结合他们丰富的思想教育工作经验,对于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给予解决或帮助,达到最佳效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或解决他们共同的心理问题的一种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一位或两位咨询员指导者主持,多个团体成员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以聚会的形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活动,参加成员相互交往,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使其工作、生活的充实,内心世界丰富,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充分地利用现有具备的资源,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二)班级心理辅导

班级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的理论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主题内容,开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活动。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动性,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组织相应有意义的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活跃度,使他们在班级心理辅导中更好地展现自己,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敞开。这种活动方式打破了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增强了班级心理辅导的参与性。其中,在活动中精心穿插的活动形式如班级内部辩论赛、课堂教学等是成功的关键。班级心理辅导需要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在此次活动中都有话说。班级心理辅导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对老师的意见作出评价并能通过最后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对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产生影响,对促进班级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并且让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更利于相互间交流。

(三)心理辅导技术引入大学生主题班会

高校主题班会是辅导员或班团干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策划的围绕一定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用来指导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开展教育,最大限度地对大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来提高大学生主题班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有的班级变成了一个松散的组织,班集体的观念逐渐淡化,这不利于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三观的培养。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来培养同学间的集体观念以及一些品性的扭曲。心理辅导理念引入大学生主题班会,强调通过相互交流、自我反省、师生互动等方式,巧妙地将对大学生的诸多期望和要求变成他们的内在需要,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人际交往、恋爱心理等方面心理健康知识的提升,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将思政教育的内容真正地融入他们的内心。例如,主题班会的目的是将我们所希望的想法通过此次班会变成从学生的口讲出来他们内心所需要的,大学生们通过听报告、辩论、自由发言等方式,促进了班级内部的交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健康完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任。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地应付能力尤为重要。心理辅导工作者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管理学生,以进取的精神状态影响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以真挚的内心情感关爱学生,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激励,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服务,圆满完成多种又多样的岗位而努力,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黄远春.论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和渗透[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杨能山.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修课[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简世德.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高教论坛,2003(6).

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83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后继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和学习效率,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心理状况、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樊富珉等①针对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大学生心理问题高达30%左右。2004年姚斌等②针对某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痛苦的占总数的13.6%。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③④但是,对大学生特别是新生的一些心理问题⑤不容忽视。大学新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及时发现和疏导至关重要。⑥本文主要阐述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只有深入分析、挖掘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本文作者担任几届大学新生的班主任,通过和学生的深入沟通了解归纳出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以及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大学生活不适应

大部分大学新生都是第一次出远门离开父母、同学、朋友以及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虽然他们都是成年人或即将成年,但是中国的大部分学生在家时主要任务是学习,其他生活等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导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际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大学新生普遍感到寂寞、孤独。其次,中学时期繁忙单纯的学习和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导致他们不知所措。中学时主要任务是学习考上大学,而且家长、老师时刻督促他们学习。但是进入大学上课时间相对较少而且没有家长、老师时刻的督促,很多时间都是由学生自己支配,使得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中学时不同,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希望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谈恋爱等。很多学生往往热心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团活动而忽略了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对大一新生适当的引导,使得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分清主次,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至关重要。

1.2 理想和现实差距导致心理落差

理想和现实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学习成绩较好,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或填报志愿时的失误使得他们所上的大学和自己理想的学校,或者专业有差距。这部分学生入学时往往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个学校或这个专业,以前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都考入了理想的大学,自己成绩比他们好怎么就来这所学校。这种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会一直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严重时可能导致他们厌学甚至迷恋上网络游戏等。第二,有些学生情况恰好和前面相反,这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成绩各方面都是佼佼者,但是来到新的学校,他们会发现自己以前的优势不存在了,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从以前的佼佼者到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感到失落甚至失去信心。第三,理想的大学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差距。中学时的学习强度比较大,一切以学习为中心,有些中学老师、家长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把大学生活描绘得非常美好。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就期盼、向往大学的自由生活,有个别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不用那么刻苦学习了。但是,大学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期,因此大学期间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锻炼各种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现实的大学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其他活动为辅。大部分高校要求大一新生定点晚自修、晨跑、早读等,很多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旷考等现象。

1.3 交际方面困惑

大学的人际交往相比中学时较为复杂。许多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缺乏经验,因此进入大学如何处理好寝室、班级、社团中同学的关系也困扰很多同学。另外,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他们的情感较为丰富、细腻,对异性产生好感。很多大学新生第一学期就开始恋爱,但是他们对自己情感的把控能力还不成熟,一旦发生情感上的问题,他们往往表现出异常的烦躁、失落,甚至影响学习和生活。而且,他们遇到情感问题时,一般都是闷在心里,不好意思找同学或老师倾诉,这种压抑心情没有及时排解的话,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学生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高校学生因为情感问题轻生、做出极端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1.4 学习上的困惑

学习上的困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部分新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不知道学习这些课程有何用处,以及学习该专业毕业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因此,有些学生自己认为所学的部分课程没用处,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无法认真地投入学习。第二,大学课程上课进度比中学时快,很多学生无所适从。第三,大学不像中学时目标明确,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大学除了学习还有许多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很多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在这些方面而忽略了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觉性,自制力较差的同学可能迷失方向,甚至可能迷恋上游戏等不良嗜好。

2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疏导对策

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并及时疏导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首要任务。俗话说“人最难战胜的是自我”,只要客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再难的问题也不是问题。对于大学新生一入学,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及时了解每个同学的心理情况,针对每个同学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疏导、排解。主要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入学初期,辅导员、班主任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使他们感到温暖。同时,活动,使得班级的同学相互认识、了解。可以安排高年级学生或老乡带他们熟悉校园环境,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从而使他们尽快地建立自己的交际圈,适应新环境,以减少离家一个人出门在外的孤独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情绪。

(2)辅导员、班主任应该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想法,及时发现每个同学的心理困惑并且分别给予疏导。对于那些不甘心自己所在学校或专业的同学,应该劝慰他们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考研,转专业等实现自己的理想。对于那些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的,应该鼓励他们充分认识自己,努力挖掘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

(3)学院应开展专业介绍以及就业方向方面讲座,使得新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课程的作用以及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才能有目的地更好的学习。同时应该开展一些关于如何安排大学时间,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如何有选择的参加社团,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处理恋爱关系等一系列讲座或主题班会。此外,让较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给新生传授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同龄人的经验和开导他们更容易接受。

(4)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咨询。很多学生碍于面子不敢亲自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在网上为有困惑的同学进行疏导。也可以开展书信、电话等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总之,高等教育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决定了他们今后的成长,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人群,大一新生由于刚跨入大学校门,心智还不够成熟等原因往往存在很多心理困惑,若不及时发现并对其开导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大学新生的充分了解,深入分析当代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产生该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注释

① 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② 姚斌,汪勇,王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2):201-204.

③ 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

④ 林磊,陶思亮,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思想理论教育,2015.5:89-92.

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5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逐渐深入人心。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代高校辅导员就必须正确认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大学是一个大课堂,是同学们走上社会的奠基石。由于社会对其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逐步提高,大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工作,还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下面就简单谈谈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认真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辅导员的心理品质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作为一名辅导员,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对原有知识结构的掌握上,还应该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差异等,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更具有正对性。

二、了解学生,发展师生友谊,换位思考,做好学生的表率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高校辅导员虽然为全体学生服务,但是辅导员接触最多的还是班级干部,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这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会让其他同学有种被忽略的感觉。因此,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和学生交流,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辅导员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会逐步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站在学生所处的年龄、知识水平和环境来分析所发生的事情,这样就会对学生多份宽容和了解。辅导员还要善于分析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在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的同时赢得学生的信任。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在新生入学时,辅导员应该及时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通过学校体检结果、心理健康测试、深入学生宿舍谈心、班级干部汇报等方式,发现问题,追其原由并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要依据科学的方法建立,记录要尽可能地详尽,档案的记录要根据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积累教育经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育计划。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可以粗略地分为;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和同学交流问题、感情问题、就业问题等,辅导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跨过心理障碍,以便更好地学习、生活。

四、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和问题学生展开心灵对话

高校辅导员要对整个班级负责,要做好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种体制在学校心理咨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新生入学时,铺导员建立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及时地送交到学校心理资讯室备份。在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时,辅导员要介绍学生到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心理健康状况,当然,在现实条件下,学生对心理咨询室还存在一定的恐惧和担忧,这时,铺导员就应该积极地和学生沟通,向学生讲明心理咨询的重要性。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要经常和他沟通,关心了解他的处境和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其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更好地帮助同学。

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和家庭有关,父母和孩子的代沟也越来越深。因此,有些心理问题学生一般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讲。有些学生家长对孩子也不是很了解,从小到大就只片面地注重孩子的学生成绩,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感受,这让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辅导员要起到桥梁的作用,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让他们之间多一份了解与宽容。通过孩子和家长的自我反省,加深感情,解决心理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做学生心灵的指引者;要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心理教育计划,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自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秦 或.大学生心理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周微微.独立学院政治辅导员心里健康与校园和谐发展模式构建初探.

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班级心理辅导;德育;新视角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当今学生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的问题,给中学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末有的挑战,将班级心理辅导介入到德育过程中,不仅提高德育实施的实效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班级心理辅导及其特点

班级心理辅导是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班级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学生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化解各种心理困惑,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及矫正不良行为,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其特点表现为:

1.班级心理辅导是以班级为单位,辅导规模大,形式灵活多样,容易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自我探索活动中,接受过心理培训的班主任和心理教师都可以开展班级心理辅导。

2.强调体验和感悟,每个学生既是“求助者”, 又是“助人者”,可在有引导的相互影响中多视角地学习、实践、体验、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在辅导中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的某些自我概念或想法,还可以协助解决原本在同学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

3.班级心理辅导有其教育性的目标,透过班级心理辅导来协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信息,以建立正向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在积极的互动中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将内部的经验和感受分享给他人以借鉴,多元价值观和信息的冲击有利于改变学生思想。

二、班级心理辅导介入中学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德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然而当前德育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使得德育工作效果不理想,必须探索出新途径、新方法。

1.班级心理辅导是德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学德育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所有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思想品德问题是不够的,德育应该从单一模式逐渐转向多元模式。班级心理辅导是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的形式,具有预防性、发展性的功能。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班级团体来陪伴每位学生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充分发挥潜能,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它与德育促进学生人格成长,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功能高度一致。因此,将班级心理辅导介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2.中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班级心理辅导

中学生面临着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障碍、网络成瘾、亲子沟通、情绪管理、考试焦虑等问题。进行班级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利用成员间的互动,彼此分享、感化、教育,使得班级成员积极健康发展,实现德育的教育目标。如做情绪的主人,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情绪变化的规律,掌握化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做人际交往的能手,通过同伴的积极评价,学会欣赏他人,感受彼此间的快乐。

3.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班级心理辅导以活动为载体,经过成员的体验、感悟,促使成员自我认识,开发自我潜能,获得助人自助效果,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班级心理辅导摒弃了传统德育中自上而下的说教与灌输,是现代教育的一场革命。实践表明,学生的不良行为、困惑通过班级心理辅导中的改变比传统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三、班级心理辅导在中学德育工作的运用

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学生在活动中规范和遵从自身在班级的价值,把个人的动机需求与班级目标联结在一起,通过改变团体的行为来促进个人行为的改变。当前班级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价值澄清、交互作用分析、音乐心理调适、理性情绪疗法等,根据多年班级辅导的实践,笔者认为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三种形式更能突出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

1.游戏辅导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想象世界,但人的感情的确是真实的。游戏辅导就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将学生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对心理有困惑和障碍的学生恢复其心理平衡,培养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矫正不良行为,促进人格完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压抑,心中的快乐沉淀在心底,只有重现游戏才能找到真实自我;同时,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发展机制,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力量,满足心理欲望,化解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使现实中的紧张、烦躁在游戏中得到安全释放,减少焦虑,起到了心理保护和心理补偿的作用。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要求学生对角色进行模仿,想象,了解冲突所在,洞察人际关系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由于角色可以互换,使得扮演者更好正确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还可以改变人的心理结构,使得个性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达到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

3.行为训练法

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育 心理辅导 对立 统一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强调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发展,促进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然而如何将“德育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却是一个难点,虽然,两者都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但心理辅导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一、走出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的误区

1.心理问题德育化。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⑴过分强调政治,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⑵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作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⑶在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

2.德育问题心理化。近几年,随着心理辅导热的不断升温,有些人过分夸大了心理辅导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辅导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一些人提出心理辅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辅导代替德育,取代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二、正确认识德育与心理辅导两个范畴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而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辅导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心理辅导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1.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

2.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3.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辅导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提高自我适应能力。

4.两者实施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辅导则注重渲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

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而心理辅导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辅导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

三、德育与心理辅导的统一

德育与心理辅导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又相互联系,心理辅导又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认识。

1.补偿功能。⑴观念补偿。心理辅导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⑵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最基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辅导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⑶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但在具体运用时过分强调外在强化、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辅导中,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行为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

2.指导功能。⑴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辅导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通过心理辅导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人格特点,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⑵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辅导中,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调节功能。⑴克服意义障碍。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育者采取不恰当的方法,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采取心理辅导中的 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效果会好些。⑵建立良好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辅导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⑶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采取德育手段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如果采用心理辅导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消除不良生理和心理症状。

四、德育与心理辅导的对立

虽然德育与心理辅导在功能上是互补的,但在实际工作的角色中却常常会产生多种冲突。这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突破。

1.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工作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而作为心理辅导工作者,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2.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辅导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冲突。

3.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德育的工作原则要求教育者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辅导却相反,“保密性”是心理辅导的首要原则。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

综上所述,我们要及时充分的正确认识德育与心理辅导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积极拓宽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同时要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减少德育工作与心理辅导两种角色的矛盾,有效地促进两者的结合,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贤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思与实施》,《教育导刊》,1998.2。

[2]曹雨平:《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忧与思》,《中国高教研究》,2001.4。

[3]姚洪亮:《网络人际互动对青少年心理的冲击》,《中国青年研究》,2000.6。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