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第1篇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2021工作总结

今天,是我第一次跟随化学化工学院各个班级的入党积极分子一起参加服务社区的义工活动。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同时也应当投入社会实践,深入实际生活。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

为了创建和谐社区,建文明家园,我们今天来到岳南社区进行卫生清扫。在社区负责人和化工院团总支XXX同学的带领下,我们分成两大组。其中一组到帮助居委会清理垃圾死角和街道,捡拾白的垃圾,另一组负责清扫楼门洞,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尽了自己的一点力量,为附近的居民创造一个干净明朗的生活环境。

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志愿服务,大家虽然很疲惫,但心里却很高兴。在最后,我们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并受到居民委员会的表扬和感谢,并且和社区人员一起合了影。这次活动在大家的努力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白色垃圾的危害,社区垃圾的不美观,提高了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让白色污染远离了社区。活动中,我们为迎接文明创建新社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收获了义工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每一次志愿活动都是一次感动,都是一次奉献。感动我们身边的每一歌朋友,每一个陌生人,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在这次活动中,我锻炼了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在活动中感悟到生活,在活动中学得更多、更深、更广。在以后,我将会尽量多的参与实践体验,并带动更多的同学参加实践体

验活动,带动身边的人成为更多的志愿者,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让自己在活动中,更加成熟,更加充实。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2021工作总结

20xx年x月,刚刚迈出学校大门的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xx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按照团委对大学生的统一安排部署和单位的需要,我有幸被分配到了与我大学所学专业相吻合的xx人民法院立案庭学习工作,成为了xx人民法院的一员。时光飞逝,转眼间半年的服务期已经过去,在这段时间里,在领导的培养和指导下,在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的工作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现将近几个月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绩

在服务的这段时间里,我踏踏实实做人,勤勤肯肯工作,本着热情服务、勤奋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通过多看、多听、多问、多做的工作理念,不仅仅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我的具体工作是在法院立案庭担任书记员一职,主要责任就是在当事人来法院起诉立案时审查当事人的材料是否真实并符合规范,同时给当事人排忧解难,指出问题之所在。除此之外,我也负责立案的登记工作与案件分配工作。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基本上参与了法院所有案件的审查立案工作与案件分配工作,而且80%以上的案件登记工作也是我全权负责的。此外,在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安东同志一行来我院检查指导工作时;在我院开展法院“开放日”时,我也不同程度的参与了立案庭的接待工作。而通过以上的种种锻炼,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逐渐的得到了领导的信赖。

二、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的工作地点是法院的立案大厅,是群众告状的门槛,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法院的形象。但初出学校门槛的我仍然是学生气比较重,脾气过于火爆,想问题也太过简单,遇见一些比较难缠的当事人时就不知道如何是好,当事人说话过分时更是容易冲当事人发脾气,造成不好的影响。此外,在刚开始接触当事人时我的耐心也远远不够,每当遇见一些说不清楚自己问题的当事人时总是容易表现出不耐烦的口吻,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由于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全部是理论知识,而我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又全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所以在当事人问的问题超出了我所学知识范围时我也就不能很好的替他们解答,这不仅仅易造成当事人的不满,也是我自己本身的不足之处。此外,在案件登记工作时我也曾马虎大意记错法庭,好在登记完成检查时及时发现了错误,得到了纠正。

而以上的种种不足,通过我不断地学习和改正,现在基本上已经克服了。现在我已经可以很好的接待我所遇见的每一个当事人,能够耐心地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而在案件审查与登记过程中我更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能马虎大意,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登记好每一宗案件。绝对不允许自己粗心大意,而这也有了明显的效果,我所登的案件准确率提高了很多,这也得到了领导的首肯。

三、努力的方向

第一,要立足于本职工作,任劳任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真正做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第二,要不断地学习与进步,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做好为当人事解决困难的准备工作,在当事人提出问题时可以很好的帮助其解决问题,找到答案。

第三,要严禁自己出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行为,努力要求自己做到“五心”,即,接待热心、回答诚心、解释耐心、宣传细心、服务放心。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中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战略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考察点,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殊性,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特殊性

在高校中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自我发展和关注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尚且处在学习阶段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以及培养单位高校而言,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间接促进了大学生提高自我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对培养方案进行即时深化和调整,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活动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众多方面存在着特殊性,使得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有了其独有的优势,但同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参与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参与人群主体是高校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受专业和时间的限制因素较多,因而较社会志愿者群体相比有了其特有的标签。第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潜质,再加上一定的志愿者技能培训,可以使其结合自身专业提供对口的志愿服务项目。第二,大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但大都集中于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因而大学生群体开展志愿活动的单次持续时间更长,但时间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志愿活动的连续性不强,很难做到定期开展。第三,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富有弹性,容易出现跟风参与的情况,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动较大。

(二)组织架构的特殊性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体或组织属于非盈利性学生组织,组织的管理人员大都由学生担任,定期换届,人员的流动性强。这就决定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模式既不能采用传统的行政化模式,又不能采用盈利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大都采取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文件化管理模式。这种过于带有浓厚行政化色彩的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志愿团体的发展,极大的背离了“志愿者”的精神和初衷。

(三)服务项目建设的特殊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受专业技术水平、组织者的管理水平、人员流动性、活动开展的地域、资金的支持情况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导致服务项目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高校志愿者队伍虽然一直在不断壮大,但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和认识依旧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非专业化、非技术化的项目上。高校志愿者队伍新老接替速度快,管理经验和组织经验得不到良好的积累,也导致了志愿服务项目建设的特殊性:没有充足的吸引力来吸引大学生参与。也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长效性。

二、现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时间过于集中

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需要活动能够持续性、周期性的开展,而不是随机的、无序的开展。大学生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无法做到常态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过于集中且重点集中于寒暑假以及周末的课余时间。受学习课业的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能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然而假期间隔过长必然导致志愿活动无法定期的常态化进行。

(二)经费列支渠道单一

从经费方面考虑,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所需的经费多由学校从学生活动经费中划拨,缺乏专项的资金支持。然而对于一些日常化的小型志愿活动更是很难申请到经费。从学生公益团体角度考虑,缺少学校资金方面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志愿活动就要停止开展,他们只能以小型公益团体的身份寻求有意合作的企业来提供经费支持,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中拿出一定比例的时间或以某种方式来宣传赞助企业。当把商业性与公益性放在一起,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弱,不利于志愿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三)志愿活动行政化

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出于自身意愿希望的志愿活动。就目前来看,高校中的各种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团都接受学校团委的领导,各个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无疑又成了评定团委工作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了很多志愿活动的开展都受到了较强的行政化干预,志愿服务活动带有很强的行政化、文件化的色彩。这些活动都不可否认的促进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但往往造成志愿活动在一段时间内扎堆进行,另一段时间内又销声匿迹的现象,依旧没有形成固定化、常态化的开展模式。

(四)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混乱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人员往往是由学生或由各级团干部兼任,并且相当一部分志愿组织管理人员是在无偿劳动或兼职劳动。这些管理人员往往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社会学、管理学等志愿服务活动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的专业性打了很大的折扣。另外由学生兼任的管理队伍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管理者的任期是一年,往往对所从事的业务刚刚有所了解,就离开了志愿服务的岗位。缺乏志愿服务项目专业性人才,这样的管理人员队伍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能力的提高。

(五)志愿服务动机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相对的意志力还较差,热情反而更容易被激发,但也很容易快速的消退。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往往不是出于回报社会而是出于一段时间的高度热情。另外,停留在表层的志愿服务活动大都侧重于“轰动”效应,技术含量较低,对于自愿加入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重复性的免费劳务活动,使其容易表现出浮躁的心理,挫伤大学生日后参与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影响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的优化途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寻求解决对策,尽快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发挥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为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

(一)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统一管理志愿者信息;其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兴趣、特长等方面把他们分类,建立专业性的服务队伍,使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再次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和反馈机制,夯实培训制度,对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结果等进行记录和必要的监督、考核与评价,通过志愿组织设立的评价体系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衡量,切实保证志愿服务质量。

(二)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

志愿服务活动想要长期稳定的开展,需要依赖常态化、稳定化的合作对象和志愿服务基地。通过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能够有效避免志愿服务缺乏持续性的现象。通过定期开展的志愿活动、适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来维系起一个长期的志愿服务基地,使其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可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活动的发展有规模、有成效,更加充分的发挥社会、学校、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多方面筹集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费

大学生群体作为近些年新兴的志愿服务人群,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新形式,积累的管理和支持体系还不是太健全,没有一个固定的经费来源。资金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志愿服务活动能否良好有序的发展下去更需要一个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因此,高校大学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与特长,开拓各种途径来解决经费的来源。并通过在校内建立“志愿者专项基金”,更好的拓宽服务队范围、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还可以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从而促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更好地提高志愿服务质量,进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发展。

(四)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

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舞台,只有应社会之所求才能真正的做到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快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建设,拓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渠道,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不只局限于打扫卫生、清理广告等简单的公益劳动,鼓励大学生针对社会需求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部分强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锻炼了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大学生的德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构建一个长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只有让全社会都共同参与进来,才能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实现更好的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2] 李赢,孙志丽.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探讨[J].华章.2013(8).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 现状 调查 分析

《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提出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及其组织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并促使社会进步的行为。其主要包括:社区建设、应急救助、大型赛会、环境保护、海外服务等。党的十强调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者精神,是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的,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融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基于自愿的一种利他行为,具有“公益性、利他性、自主性、无偿性”等特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能够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得到培养、锻炼,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对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此次调查旨在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为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完善体统研究依据。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涉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调查对象中,男生195人,占72.22%,女生75人,占27.78%。

3.调查方式及内容。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5份,回收率95%,有效率94.7%。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频率、活动类型、活动动机以及对参加志愿服务的评价等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调查中显示,20%的同学对志愿服务非常了解,72%的同学表示听说过,8%的同学表示根本没听说过。在被调查人群中,参加志愿活动的频率为每学期1-2次的占12%,每学期3-4次的占59.8%,每学期5-6次的占20%,8.2% 的同学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可以反映参与活动的持续性问题。每学期参加5-6次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是很少的。

2.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因人而异。为了结交新朋友的占24.8%,增长社会知识占22%,锻炼能力占28.4%,爱好志愿服务占14.8%,为了获得评奖评优等好处占5%。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主要来源于社会需求、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

3.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评价。在问及“参加志愿服务的评价作用”时,78%的学生表示“挺好,能够给弱势群体带来实际的帮助”、19%的同学表示“没有常态化的工作,只是浮于表面的工作”、3%的同学表示“自己本就无心参加,感觉是在帮了倒忙”。

4.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类型。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比较有限,到社区或敬老院看望空巢老人和医院服务等弱势群体帮扶活动分别占25%、26%;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江苏省门球比赛等大型活动的占26%;到偏远地区小学参与义务支教活动的占10%。志愿者活动类型的多样化,更加吸引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者活动添砖加瓦。

5.志愿服务的宣传与开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2%的同学因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不够,自己才不知道。可见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应加大宣传力度,多利用海报、展板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为更多的同学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创造机会。在活动开展过程中,56%的志愿者表示,交通、用餐等费用支出比较多,而且活动很辛苦,基本上没有回报,承受经费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思路

1.加强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设。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设能够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首先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到招募、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的内容,严格的招募制度,把严入口关,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整体素质。第二、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有利于促进相互竞争,推动志愿者努力完成工作;多层次的奖励,是志愿者感受到公平对待的基本保证。

2.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在新媒体时代,志愿服务组织应结合高校所在城市的特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大学生专业优势,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骄傲”的观念。定期招募志愿者参加各种活动,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全民饮茶日、乡村旅游节、樱花节等,并在活动结束后利用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鼓励志愿者积极参加“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寻找身边的好青年”等活动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3.加强志愿者培训力度。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很多志愿者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而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在看望空巢老人的活动中,因为和老人不熟悉而显得不知所措。志愿者组织应强化志愿者服务理念的培训,加深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加强志愿者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技巧,加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让他们能够自觉的把各项工作做到更好。同时,可以邀请红十字会或医院的专门工作人员,进行人工急救等专业化的培训,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4.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一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如在志愿者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可以发放适度的补助、津贴、福利并进行表彰等,如果在活动中不服从分配或开小差的,则要进行批评或者取消近期参加活动的资格等,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对优秀志愿者予以鼓励,同时也对志愿者行为予以规范。二是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针对活动的特点开展月月评,每个月开展一次评选,根据志愿者打卡器APP记录志愿服务次数、小时数进行统计,评选出优秀志愿者,并发放一定的补助或奖励证书。同时对累计达到一定积分的志愿者在学生干部竞选、评奖评优、专接本、工作推荐、入党等方面给予政策照顾。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22-02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志愿服务是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青睐,大学生志愿服务逐渐形式化,很多问题随之出现。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建设志愿服务团队?为了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现状,进一步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工作,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北京联合大学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现象、剖析原因,进一步给出加强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可行措施。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的目的。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寻找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2.调查的内容和方法。为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获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参与志愿服务的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和电子问卷结合的方式。在调查中,共收回有效问卷320份,问卷中包括大一新生调查问卷120份,大二学生调查问卷60份,大三学生调查问卷60份,大四学生调查问卷70份。收回问卷之后,由专人负责整理,并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调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对,得出较全面的结论,归纳总结,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1.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调查显示,当问及“是否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18%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73%的学生表示听说过,9%的学生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在问及“你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时,7%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65%的学生表示只去过几次,28%的学生表示一次都没有参加过。在“如果有机会你是否愿意参加志愿服务”调查中,40%的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45%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一下,7%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很多人没有参与过志愿活动,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尝试的。只有很小一部分持无所谓态度不愿意参与。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思想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人自发参与进来。

2.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在问及“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时,50%的学生选择了“纯属想帮助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22%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得到服务证明和评优等”,1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强制要求”,10%的学生选择了“从众心理”。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下志愿者的心态。虽然大部分学生本着无偿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原则参与社区活动,但还是有人表示是由于学校强制要求或者为了完成志愿学时得到证明和参与评优,这些人可能从心中是不愿意参与的,是迫不得已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从众心理。在“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原因”一项,9%的学生选择“没时间去参加”,8%的学生选择“没兴趣,觉得很无聊”,4%的学生选择“认为太形式主义,没必要”。部分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并不够了解,意愿也不够强烈,所做的活动也会不尽人意。因此,调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成为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之一,也是加强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3.获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想参加志愿服务,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在问及“通过什么渠道参加志愿活动”时,21%的学生表示通过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30%的学生表示通过学院组织的志愿北京的活动,11%的学生表示通过他人告知。从问卷结果来看,大学生具有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但是由于目前宣传力度不足的原因,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还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

4.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果评价。在“参加的志愿服务作用的评价”调查中,62%的学生选择了“挺有用处的,能给社会带来很实际的帮助”、26%的学生选择了“没多大用处,只是基于表面帮助”、5%的学生选择了“一点用处也没有,甚至有时帮了倒忙”。在问及“志愿服务后的感受”时,73%的学生会选择“很开心,因为帮助到了他人,有机会还会继续去”、27%的学生会选择“没什么感觉,只是玩玩而已”。志愿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参与其中会让人感受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和人生价值。从调查数据看,73%的人会感到开心、满足,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会激励大家继续投身公益事业,志愿服务他人。27%的人是没感觉,单纯尝试新鲜事物,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自身参与的志愿服务不符合自身兴趣,没有给自己带来满足感。但是,所调查的人群中没有人会感到累,以后不想再去或者是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大学生是从内心接受志愿服务的,也说明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组织机构不太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30%的学生选择“活动过于简单,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未得到充分的体现”、17%的学生选择“激励机制不完善”、15%的学生选择“专门的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目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组织机构不健全,活动单一缺乏挑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等问题,这说明我校在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调查研究发现的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解较为肤浅,价值取向功利化。志愿者对自己参与的志愿服务有什么样的评价,反映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是否存在误区。调查中,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志愿服务过于基于表面,流于形式。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解较为肤浅,参与志愿服务是随大流,甚至存在迫于外界压力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非自觉行为。由于院系或学生会方面的要求,自己不得不参加志愿者活动,这种半强迫性质的志愿活动,事实上和志愿精神相悖。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为了得到服务证明、评优、入党等等。志愿者在完成自己的目标后,就选择退出志愿者队伍,不再提供志愿服务,团队稳定性差。

2.缺乏强有力的机构组织保障和健全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各种权益缺少针对性的机构组织保障和法律保障。到目前为止,国家并未有具体的相关机构对志愿服务直接进行指导和管理,也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大学生志愿者的权利,当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权利受到侵犯时,缺乏法律依据,使维权变得非常艰难。

3.缺乏宣传和必要的指导,使得大学生不知如何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们大多是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志愿北京活动得知志愿活动的,有一部分是他人告诉的。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人数极少。通过调查得知志愿活动的渠道太少了,所以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志愿活动,所以学校必须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扩大志愿活动的层面。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这也与宣传力度不够有关系。现在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了解还是太少,没有形成明确的观念,因此,我们应该加快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观念,让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

4.志愿服务团队稳定性较差。针对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志愿者年级分布不均,根据校园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现状来看,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绝大部分是大一新生。大一新生刚入学,对于志愿服务有新鲜感好奇感,但是仅有少数的志愿者能经常性地参加志愿活动。其他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少,高年级的学生的工作经验相对大一新生较丰富一些,高年级学生退出志愿服务团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虽人数众多,但服务能力和服务频率都不稳定的现象。

5.志愿服务形式化倾向明显,不能真正彰显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流于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难以让大学生真正领会到志愿精神的精髓。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主观能动性较差,志愿服务效果不明显。

6.志愿服务内容单薄,活动类型单一。志愿服务内容缺乏多元化和丰富化,内容单一,服务范围过窄,服务对象有限,难以吸引大学生。

7.志愿服务内容的专业性、技术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和专业技能,使大学生失去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

四、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方向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指导。首先健全宣传机制,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倡导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营造自觉参与志愿活动的良好氛围,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推动学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其次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互联网论坛以及宣传栏,表彰在志愿服务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学生志愿者,使广大学生群体接受、认同志愿精神。

2.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和指导,推动实践发展。

3.加强计划性,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只有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4.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优势,结合校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拓宽渠道和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由于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因此,要结合现实情况,拓宽服务内容,创造一些新颖的、更受大学生志愿者欢迎的志愿服务活动。

5.加强志愿服务指导机构建设,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性、有效性。结合大学生专业优势,扩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范围。根据本校办学的特点,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合作,增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

6.建立激励机制,科学考评,提高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增强志愿服务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2]田军.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3]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3).

收稿日期:2014-09-24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32-02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社会、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支持。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活动现在是遍地开花,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的志愿服务团队种类多,涉及面广,而且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笔者在艺术与传媒学院(以下简称艺传学院)的大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对象涉及艺传学院2013、2014、2015级学生共803名,发放80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82份。其中,2013学生240名,占有效样本的31%;2014级学生252名,占有效样本的32%;2015级学生名290,占有效样本的37%。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及笔者近8年的团工作实践总结,归纳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普遍化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的同学从不关注志愿服务活动,而较为关注或十分关注志愿服务活动的为49.7%,了解一些的为43.4%。而在“你经常参加志服活动吗?”这一问题中,只有6.3%的学生选择从不参加,其余93%的同学都选择偶尔或经常参加。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现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普及,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

(二)志愿服务活动的网络信息化

受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影响,志愿服务活动信息、活动宣传大都通过网络信息化的平台。调查问卷中“你平时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一题中,有62%的同学选择通过“微信”,56.4%的同学选择“通过QQ”,而有89%的同学选择了通过“微博、网站、空间动态”,可以看出,现在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宣传方式、组织方式。目前,江苏省已经开发了“志愿服务打卡器”这一app软件,这也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它可以志愿服务活动信息,招纳志愿者,可以给志愿服务者记录志愿服务的时间、次数,从而为志愿服务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

(三)志服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的重视

早在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就指出:“要将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关记录纳入到毕业生信息库中,要将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到评奖评优体系中。”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程度。目前社会上的志愿服务组织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关于志愿服务相关的创投大赛、志愿服务成果展示等,从国家到学校,各个层次都有,举办频率也较高。宿迁学院大力支持志愿服务社团的成立,并给部分志服社团提供了办公室,足以说明对志服活动的重视。

二、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的年级差异化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年级之间还存在参与差异。问卷中,在“您是自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吗?”这一问题中,选择不是和不一定答案的同学,2015级比例为21.7%,2014级的为38.1%,2013级的为42.6%。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普遍为自愿行为,而越往高年级自愿参与的人就越少。志愿热情出现“低-高、高-低”的现象,即低年级学生的热情普遍较高,高年级学生的热情普遍较低。

(二)志愿服务活动资源缺乏

在“您平时了解志愿服务活动是从哪些通过哪些途径”这一问题中,63%的同学选择“班级团委等下发通知”。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了解志愿服务活动,都是等上面通知安排。其他途径接触到的志愿服务消息较少,资源缺乏。当然从这一调查结果也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还是多以被动接受为主,自己不能自发去寻找、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并积极参与。

(三)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很多学院都要求将志愿者服务活动同评奖评优、组织发展挂钩,但是谁去记录、考核学生个人参与志愿服务情况,谁去监管,这已成为最大的问题。传统的方法是由团总支负责监督、记录、考核,通过各班级上报,用纸质记录、照片、签到表的形式来记录。但是,这种方式统计到个人,费时费力,且不客观也不精确。而对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较积极,参与次数较多的同学,又没有相对应的激励措施,出现了反正做多多少都一样的状况,这也影响了很多同学的积极性。在对班级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管上,也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只要求班级每月开展一次相关的团日活动即可。活动的层次如何、参与率如何、效果如何等,都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因而上交的团日活动照片中,出现了外出玩时摆拍的捡垃圾照片,出现了开班会的照片、出现了发几张传单的照片等,这些活动明显是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有教育意义。

(四)志愿服务团队项目缺乏传承和创新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虽然开展比较广泛,但是要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得更精致,更有影响力,并形成传统品牌项目,还是任重道远。各个学校开展的各种志服活动,例如支教、交通协管、敬老院关爱老人等等,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三、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一)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

各级团组织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念,重视志愿精神教育中“体验”的功能,将道德教育寓于志愿者活动中。依照“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积极展开,引导受帮扶的同学主动用爱心回报社会。把活动的参与者从“少数同学”扩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的人”扩展到“普通的人”,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志愿服务”的体验,让学生把志愿服务当做是一种内化主动的行动。真正让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中间,达到参与的自愿化、普及化。

(二)提高志愿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让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对学生存在吸引力

在问卷调查“你认为当前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多选)”一题中,选择“是短期行为的”占56.5%,“服务领域单一”占45.1%,选“重数量轻质量”占41.7%,选“行政化色彩过浓”占35.8%,选“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健全”占38.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目前的志愿服务活动满意度不高,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提高志愿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让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这是亟待解决的。

(三)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监管,形成考核和激励制度

对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监管,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和管理规定。充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中,作为评奖评优入党的必备条件。对于这一计划,笔者也进行了调查,对"您是否成将志愿活动纳入综合素质测评考核系统",有53.8%的学生选择赞成或都可以;在问“您赞成每学期每人需参加志愿活动达10小时以上,才能申请助学金,才能参与评奖评优和入党这一要求吗?”选赞成和无所谓的占45.4%,而其中2015级学生中35.9%学生是赞成的。因而,笔者计划从2016级开始实施该考核措施,在2016级所有学生中普及志愿者打卡器,让每个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有据可查,使考核更容易、更客观。另外,在此基础上,制定志愿者奖励制度,按照志愿者打卡器上的志愿服务次数及时常表现,将志愿者划分等级如“五星志愿者”、“四星志愿者”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与地方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构建志愿服务基地,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急需有外在的力量对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和帮助。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爱心撒满社会的每个角落”,而且还能提供最贴近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积极与社会其他公益社团合作,还可以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平台,促进志愿者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尝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志愿服务基地,使活动有更多的资源并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EB/OL]].http:///gzdt/2009-07/17/content_1368247.ht,2009-07-17.

〔2〕庞波,王广飞.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与社区文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