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

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

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业规划;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74-02

一、引言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是一种新型的人才成长观念,它是指大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从自身特点和兴趣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实施方法[1]。大学生学业规划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说是第一堂必修课。目前,国外(如美国、英国和日本等)某些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已经将学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列入必修的课程,并始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作好大学生学业规划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活的质量,为职业前途作好准备。因此,有效引导大学生挖掘和认识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学业规划意义重大。

二、现状分析

通俗地说,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在认识到“我是什么样的人”基础上,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发展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自我认知是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前提,目标的制定则是学业规划的核心。大学生只有在全面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兴趣,性格,全面思考当今社会需要和个人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有效的学业目标,并激发内心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能,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2]。

通过对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本科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新生在制定学业规划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自我认知能力差,导致学业规划目标趋同或脱离实际。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实质是铺设一条从现在的我到将来的我的桥梁,需要大学生在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性格特点、能力特征、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家庭经济情况等前提下进行自我定位,从而确定今后一个较长阶段内的奋斗目标。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制定出“远大”的目标,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学生又缺乏耐力和毅力,遇到困难就放弃计划和目标,最终结果往往是在困难面前消极逃遁,随遇而安。

2.学业规划目标太过泛泛,缺乏具体性。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发地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有的学生在制定目标时仅仅将学业规划概括为“认真学习,过好每一天”、“广泛学习,活出意义”、“学业上有所成就,生活上充实度过”等等,这种学业规划目标是对自己未来没有严肃认真思考和不负责任的表现,无法改变学生无所事事的状态,无法真实地落实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根本起不到自我管理与规划的目的,这样的学业规划只是一张白纸。

3.学业规划缺乏阶段性。大学生的学业规划目标与学习生涯相呼应,包括总体目标和阶段分目标。为了能够实现总体目标,必然需要制定多个阶段性的分目标来给予保证。大一为试探期,这个阶段的任务首先应弄清楚我怎么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明确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职业选择;大二为定向期,逐步规划自己的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并努力尝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三为冲刺期,考研的要全身心准备,就业的要考试提高求职技能,搜集人脉信息;大四为分化期,可以检验自己制定的学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学习及生活准备是否已经充实[2]。只有明确学业规划的阶段性目标,才能实现总目标。

4.学业规划缺乏专业性,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3,4]。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来选择所学的专业,或者听从长辈和老师,或者是调剂,有的甚至想转专业。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决定了很多学生在进行学业规划时不能依据专业来科学合理的规划。

5.学院或学校层面缺乏具体正确的引导。当前高校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下,对于学生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建设、社团活动等几个活动,忽略学院或学校层面的正确引导教育,还没有形成学业规划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一门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业规划引导方面的课程,学生对学业规划的理解也比较模糊,根本起不到学业规划在大学四年生活和学习中的真正作用。

三、对策

1.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学业规划的能力。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主力军,也是指导学生学业规划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大部分未进行过专业培训,与学业规划相关的理论知识有限,且平时拥有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和教学任务,直接影响到学业规划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校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制定出一套适用于大学新生学业规划指导的制度和相关规定,并通过一系列培训等工作,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性、有效性,培养一批具备学业规划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队伍[5],其对于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业规划具有重要作用。

2.提高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意识。大一是大学生活的起步,也是直接影响大学四年最关键的时刻。如果大一时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认识,明确大学期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等问题,对其以后合理地制定职业规划能够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实际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逃离了高中时代的“苦海”,不需要埋头苦学,认为“大学是恋爱的天堂”,“大学是睡觉的摇篮”;还有同学则是突然脱离了高中时代的“保姆式”学习,面对新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显得比较迷茫,不知所措。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学业规划的制定使大学生迅速明确学习的目标,变被动为主动,量身定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总目标。

3.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首先必须弄清楚自己属于哪个类型的人,起点是什么,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明确自己想往哪方面发展?可以往哪方面发展?鼓励新生利用SWOT或霍兰德理论等方法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和能力等,客观的评价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社会中适合担当什么样的职位?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避免盲目地制定学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量身定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业规划。

4.明确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到大学,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课余生活,不知道如何驾驭自己的时间,也不知道除了学习还应该做些什么,面对未来显得十分迷茫。大学生应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的了解,明确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因此,大一新生在入学时,就应该有效地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设计,从起点做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明确自己将来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以便更好地迎接社会挑战。

5.加强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由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一无所知,甚至都不知道毕业之后会从事什么类别的工作。因此,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新生的专业教育,让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邀请资深的专业教授来介绍专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对自己和专业的未来充满热情和信心。同时,也可以通过新生研讨课这种开放式课堂,让学生自主去了解学校、学院、专业的相关知识,增强专业兴趣,明确专业学习目标。

6.正确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专家或者从事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专业教师等担当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工作,并依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集中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导。辅导员或班主任必须协助新生意识到学业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全面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和不足,制定出明确、合理的学业规划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监督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执行学业计划,指导学生对学业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总结和分析,及时修订自己的学业目标,真正充分发挥学业规划的作用。

四、结论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制定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合理有效地制定学业规划是成功度过大学生活的保障。一份科学有效的学业规划必须建立在大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和全面思考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合理性和前瞻性。而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职业规划提供有力的指导作用,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执行能力,能否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并逐步变为现实。因此,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应该在学校、老师的科学指导下,认清自我,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通过学业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实现自我价值,保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温多红,姚苗苗.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10):76-78.

[2]杜联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现状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2015,(05):27-29.

[3]刘志英.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规划调查研究――以福建省某高校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4):30-31.

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正确引导;合理规划;学业;定位;学习

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严重分割.大众化教育毕业生太多了,遍地都是,但工作少,竞争就很激烈.劳动力市场信息又杂又多,找工作很不容易,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

我校是师范类专科学校,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学生属三制大专生,学生进校成绩大约为300~450分,基础差,学习方法有待改善.学生现状如此,而既然来到我校,我们作为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未来,完成三年的学业.

今年6月份我带的一批毕业生刚刚毕业,针对这批毕业生的管理和就业情况做简单分析,以便能总结和改进今后引导学生完成学业的方法.

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有660万之多,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需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已超过700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我系今年毕业生数127人,在此我只统计毕业后继续升学和考上在编教师的人数如下:专升本16人,正式教师25人,共计41人,约30%的比例,这个比例远大于以往毕业生,成绩可喜.后来反思,这个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三年来我对学生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现在我对三年的管理进行简单的回顾.

入学初我们确定学生三年的学业主线是学习——继续维持高考前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主要从以下几点给学生进行分析:

一、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和想法

学生高考前的理想和目标并不是专科学校,最起码都是二本类本科院校,最后也是无奈选择,所以心情是“悲”和“愤”,这种心情并不是坏事,最关键是如何调节和安排,学生应该在“悲”和“愤”中寻找动力,达到弥补失误实现目标的效果.所以我给学生安排的是“一定实现专升本”“一定考上上岗教师”,以考研为最终目的.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压力,有了方向.知道自己学习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避免学生荒废大学三年的时光.

二、分析学生的家庭现状和个人现状

开学初做过统计,127人中有110人来自农村,偏远、经济落后的占60%,家庭贫困.个人情况是年龄大,不能一味依靠家里,一心想找个好工作挣钱帮助家里.不管是升本还是就业,最终都得通过考试.山西近几年除免费师范生直接安排工作外,其余师范毕业的学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仍然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以必须好好学习.这个结果很明显,那就是自己下工夫学习.

三、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和日常管理

作为师范生,上岗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会讲课,所以我规定从进校开始就有意识学习讲课,从大二开始,班内分小组锻炼讲课,毕业后学生能通过面试,得益于日常锻炼.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我相对宽松,因为我个人认为作为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应该能合理安排,但从最后的结果分析,这种想法并不正确,所以在这方面学生做得并不好,在某些程度上或多或少对学习有影响.

这些就是一直贯穿我管理班级和引导学生的思路,从最后结果来看还是比较适用的,因为对于师范生来说,不同于技术类学生,师范生要想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就必须通过考试,而通过考试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大专学生合理规划三年的学业?思考如下:

1.统筹规划,多管齐下,明确学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细化和具体化.

2.整体部署,协同推进,加强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性.选定学业目标,在全面自我分析后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评估与修改,及时纠正前期规划中不合理的地方.

3.全面推进,及时调整,突出学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注重学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为了让学生的未来规划更具方向性和操作性,要求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针对自我,要体现层次性,既要有大学期间的近景规划,也要有毕业之后的远景规划;要符合大学期间不同的阶段特点,在充分了解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妥善安排;要在学业素质、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三方面兼顾考虑,统筹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位智者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不能靠自己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他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而刚踏入大学的学生正处在茫然的十字路口,班主任正是引路人,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所以班主任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使之踏入社会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能够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老师也就对得起教师这个职业.

【参考文献】

\[1\]杨建坤.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与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26-03

在当今就业的严峻形势下,国内各高校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学业和就业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纷纷开展了职业生涯规相关的实践与研究。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实现学生就业和学业的有效契合,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应对就业的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尤为重要。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对大学生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起源于20K纪60年代,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并获得了一定发展,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制定出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黄金阶段。一方面,在校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充沛的个人体力,而且职业观念、职业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可塑性强,因而更加具备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条件;另一方面,大学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学习基本职业技能和本领的良好条件,大学生可以为自己成功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因此,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会使大学生度过一个完美充实的大学时代,而且会影响其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确立目标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乃至学生本人,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一切为了上大学而努力,学生自己更是长期在强大压力之下进行学习。因此,进人大学实现升学目标后,很多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就显得有些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有步骤、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就会使大学生明白在每个阶段、每个年级应该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努力,清晰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能够保障大学生生活丰富充实,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自我定位

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采取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的家长和学生甚至将“上大学”视为人生的最大目标,而很少能将“上大学”视为一个为今后从事某一职业的积累和准备阶段。因此,学生在进人大学阶段后,开始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充分思考“我是谁”、

“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想成为谁”等问题,可以促使其对大学生活和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引导其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或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其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

3.有助于大学生发掘潜能、提升竞争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在现实的求学阶段,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四处投递,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不能“慧眼识英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会是事半功倍,也更加经济、更加科学。

二、大学生学业生活和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我校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有问卷全部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1350份,回收率为96.43%;有效问卷为1338份,有效回收率为95.57%。调查问卷充分考虑了年级、性别、专业等基本情况。在被调查者中,一年级学生占32.88%,二年级学生占24.96%,三年级学生占25.03%,四年级学生占17.12%;男生占58.67%,女生占41.33%;他们来自工、理、经、管、文、法等多个学科门类,其中理工类占67.86%,人文社会科学类占32.14%。此外,为更详细地了解学生对专业、职业及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现状,还对个别大学生进行了访谈。

1.对学业生活的认知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校开始扩招,大学里开设的专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并无高低好坏之分。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找到合理的契合点,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只有一个大致的学业生活规划,占57.70%,有非常清晰规划的大学生仅占17.64%,而没想过或者完全没有考虑过学校生活规划的学生更占到了近四分之一;另外,令人意外的是,三四年级学生对学校生活规划的认知还不如一二年级学生清晰明确。

24.67%的被调查者将思想提升作为衡量成功的一个标准,而将考试成绩优异与否和获得专业技能证书多少作为衡量成功标准的学生总和只达到23.39%。与此同时,各年级中三成左右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最重要收获是学会如何更好地思考和交流,21%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大学里收获了知识和技术。这表明,大学生对学业生活认识程度不高。

2.对职业规划的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体按照自身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筹划一生的发展方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被调查者中,38.64%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3~5年的发展有过粗略的规划,但并没有做长期规划;19.36%的大学生没有仔细规划过或从没有想过;只有14.72%的大学生有过非常清晰的目标,做过远期(人生奋斗方向)、中期(人生职业规划)、短期(3~5年的阶段性目标)的详细规划。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认识不够,树立职业生涯目标时就会选择困难。

调查还发现,67.7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大学毕业后的短期规划将以工作或事业为重,也有23.47%的学生将以继续接受教育作为短期规划中心/重心,在短期规划中将以婚姻、娱乐为中心厘心的学生人数较少,分别占7.17%和3.36%。这说明,大学生的短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情况基本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实践

经验,对职业环境了解不多,职业价值观尚未定型,现有的短期职业规划仍然存在问题与不足。

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推进就业与学业的有效契合

1.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明确的职业目标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指南作用。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便是在心目中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一旦在心目中有了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理想的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

2.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所谓自我分析,就是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自我分析时,尽量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做到客观、冷静,不以点带面,这样,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能正确面对自己的缺点。

所谓职业分析,就是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职业区域可能是城市,也可能是农村;可能是经济发达的特区,也可能是经济一般或贫困落后的地区。职业角色的发展与职业所在的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生涯设计时,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是其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常常把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但它并不是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单纯的知识数量并不足以表明一个人真正的知识水平。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当数量的知识,还必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发挥其创造的功能。在设计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大学生要能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的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4.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范文第4篇

摘 要: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的个性发展是相互统一、内在一致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阐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和参考思路,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目标牵引 学业规划 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学”意蕴

“人的发展”这一命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代思想家都有过关注和论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究,建立了“人学”,其核心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劳动、需要、社会关系、个体人能的综合式的全面发展,其中,居于关键首位或者充当先决基础条件的是“劳动”。劳动使人类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形成新的交往形式,产生新的社会关系,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同时,丰富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在各方面形成丰富的社会联系,个人的社会性日益增强。“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人在个体能力维度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75。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非常广泛,在性别、年龄、职业等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体在体能、智力、情商等方面的综合式全面发展,是个体能力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是个体其他能力全面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人学”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命题时,主要是基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观等视角展开的。就高等教育范畴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具体成果体现,最终必须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因此,在考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时,我们可以将“人学”作为目标分析的基础,同时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具体特点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

二、“人学”视域中的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

大学时代是每个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快速成熟,一个人的社会关系、适应能力、个人素质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从马克思“人学”思想来看,个体素养、个性特征、社会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题中之义。就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历程来看,进入大学读书的阶段,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作为提高能力、巩固社会关系、提高素质、形成个性的基础,所以,知识理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大学生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社会适应、个人素养、个性特征方面奠定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有着特殊性。大W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特点,对学习方法和内容做出准确的选择和科学的判断,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会思考、注重创新的意识和勇于进取、大胆实践的能力。“人学”思想认为: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中展示自己,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性的全面发展”[2]359。个性发展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个性发展必定受到客观物质生活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功能定位,科学界定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目标,合理激发大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因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的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培养策略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个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与追求。因此,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性相统一的同时,高等学校应当注重挖掘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最终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策略构想――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

所谓“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是指高等学校以“人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考量、评估学生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人格特质等自然属性,分层次、分众化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可实现目标的素质拓展活动群和专业教育课程群,并帮助学生明确大学期间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的协同。“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制订,在顶层设计上必须坚持以“人学”思想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遵循,以大学生个体素养拓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尊重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盘活学校育人资源,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间性[3]41。要把“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将素质拓展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过程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分阶段实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助力大学新生开展自我认知,进行生涯定位。

大学新生在入校之后,入学教育往往配合军训展开,学生此时通常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及对未来的生活工作产生迷茫。这时,各高校应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或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高校新生进行形式具体的新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性格测验等,使得新生能够顺利进行自我认知,从而制订正确的学业或职业的规划,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在进行过一定的自我认知之后,高校新生对大学和自我的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各班级辅导员或者具体负责老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组织学生通过软件测评,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情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进行生涯定位。

(二)努力提升老生综合素质,制订生涯规划。

步入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自我了解,对自身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高等学校应根据学生对学业(职业)规划的不同需求,帮助其制订合理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包括课堂学习、课外实践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便于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自主选择具体的课堂学习或课外实践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相应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在此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跟踪指导。另外,在开展这一工作前,由学校提供统一模板参考实施。

(三)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修正阶段性目标。

每学年,学校组织学生对照个人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生学年考核工作,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针对一些未能完成计划的情况,组织学生全面分析,查找并指出不足,及时提出目标修正措施或整改意见,使得学生的规划更能适应学校的成才环境,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个人成才。

(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保障目标牵引取得实效。

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积极配合,整体推进,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合理规划,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伴随着“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实施,学校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帮助学生,如学生处,这是与学生最密切的一个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应当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培训,使他们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与交流中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校各二级院系团委也应通过一系列活动,完善并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体系,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寓教于乐,满足广大学生的成才需求。除此之外,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图书馆也应建立健全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范文第5篇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未来发展无意识”的“三无”状态。很多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规划,面对纷繁的校园生活,觉得无所适从,没有集中的学业兴趣和明确的职业方向感,导致学业收效甚微,就业优势不足,也有学生认为,时代变化太快,规划也没用,“船到桥头自然直”,干脆不去规划,往往又导致了学业、专业和职业需求的脱节,走向职场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事先缺少对职业发展方向的清楚认识,导致他们在选择工作时存在盲目心理,缺乏严肃性。还有的工作后频频跳槽,给自己和用人单位都带来损失。那么,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愿、行为处于什么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呢?本文期望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今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愿、行为及就业能力研究方向和重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研究起步较早,最早起源于1908年帕森斯教授创办的波士顿职业指导所,目前已形成一系列较为系统的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指导活动及职业选择活动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最初的实践来源,而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和美国着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学说。帕森斯在其所着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后来被人们公认为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最经典的理论之一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帕森斯的理论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最后选择一种与个人特长相匹配的职业;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着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从心理学价值观理论出发,经过大量的职业咨询指导的实例积累而提出的。这一理论首先将职业归属为六种典型的“工作环境”中的一种。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当属于某一类型的人选择相应类型的职业时,即达到了匹配。霍兰德人格与职业类型匹配模型是沿用至今且一直被公认为有效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时至今日,已经比较成熟,研究的范围涉及到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管理模型、家庭职业的平衡、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特征、职业环境等方面,这将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通过学者访问间接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并翻译了大量的国外着作。1979年《外国教育丛书》主编了《中学职业教育》开始了我国职业生涯的研究。2010年南京大学学者施雨认为,生涯规划具有四个特性:一是终生性;二是独特性;三是发展性;四是综合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显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研究,以曾平生(2011)为代表,认为高校就业指导缺乏相应理论支撑、就业中心师资队伍不强、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柔性不足等是主要问题;以刘淑艳(2012)为代表,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规划不科学、高校提供的指导和服务不尽完善是主要问题;张东妹、吕京宝(2013)研究发现大学生职业规划基本缺失,就业和专业选择都比较盲目;对职业规划的需求以及实际采取的行动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职业规划很重要,但主动采取行动的学生严重不足。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研究。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的研究,以宋荣绪(2010)为代表,提出了高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陈德明(2012)提出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职业规划要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等观点;王大磊(2011)提出了要建立全方位的就业辅导体系、坚持生涯辅导的全程性以及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观点。王小玲(2015)等提出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自身特点、专业情况、学业目标、就业心理准备等问题,在就业指导实施过程,区分不同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诊所,在诊所中解决问题。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是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的关键;而增加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加强精神素养培养,则是广大学生的心声。

(三)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意向研究。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方面研究,金泽勤、李祚山(2012)介绍了西方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演变,心理测量工具的开况以及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雷腾(2011)通过综合多年我国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评价与择业标准的调查,得出经济收入、自我发展、社会地位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标准,同时现在社会市场经济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在他们身上也有体现的结论。在具体的择业意向上,相关研究得到结论比较接近。分别在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李军,2013)和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张京华、212)开展了择业意向调查研究,对大学生择业的行业、薪水、地域偏好进行了总结。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研究围绕机构和队伍建设、咨询内容和咨询对象等方面展开。方鹏(2010)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喜忧参半,机构、经费、网站基本得到落实,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咨询方面的开展情况较好,主要问题是重视程度不够、从业者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队伍建设不尽合理、与毕业生的沟通个别咨询不足等。方翰青(2012)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集中在职业规划咨询、职业信息咨询、职业技能训练、职业心理咨询、职业决策能力培养和创业素质培养六方面。张爱芹、刘淑玲(2011)研究发现职业咨询的来访者大部分为毕业生;来访者按年级层次咨询的重点有较大不同;毕业生不同程度出现焦虑、自卑和挫折感等就业心理问题;该研究同时指出不管学生自身还是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对新生的职业规划都未给出足够重视。董眠、向丽、祝文慧(2013)把视角延伸到高中生,研究认为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不了解社会职业,对职业期望缺乏理性,虽然均认为培养某项职业能力很重要,但没有机会或者动力进行学习;学生倾向根据兴趣选择职业,家长则把收入高低放在首位。

(五)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因素分析。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王星星(2014)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虽然制定了学业规划,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能真正按照计划要求自己,并最终坚持下来的却不多。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者有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影响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而影响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Perryman(1972)等研究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计划与生涯行动上有显着差异,且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付新元(2015)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影响日益加深。刘怀(2009)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职业因素。同时,班兰美(2013)、黎志健(2013)、张玉(2013)研究还发现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因素职业生涯的规划也有重要影响。陈新宇(2014)研究指出大学生家庭户籍所在地、父母的受教育情况、父母职业、社会实习兼职经验也和学业生涯规划辅导也都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原因。王国联(2014)研究表明社会网络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王伟提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大指导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大因素。林杏台(2011)指出职业生涯包括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职务及角色。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从小做起,并且应该涉及到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师、家长在职业生涯规划当中都分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了高校、国家的关注,并且教育明确规定,大学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那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用显着吗?单良、赵成名(2013)研究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明确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并整合资源、提高就业能力。肖燕玲(2013)研究发现,在校期间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比未做规划的同学更有成就,无论是求学还是求职成功率都更高。但是,有些专家学者也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不显着。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乏必要的定量研究。马琼(2012)对西南交通大学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行为、就业结果的实证研究发现,求职目标是否清晰与就业满意度呈正相关。李峰亮(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工作找寻的前期准备有助于毕业生找到学用更加匹配的工作,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工作经验对于择业有着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中发现,大学生的学用结合越高,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四、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