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内部市场化的理论依据是“分权管理”机制和“交易成本”的概念,在保持企业整体统一和组织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市场机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市场管理模式相融合的新的结构模式,是市场经济理论的一种改革和变化。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采用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具有非常大的适用性,尤其能够解决企业一直以来存在的组织结构过于庞杂、管理比较混乱的弊端,在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的应变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而言,传统的企业管理机制在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市场环境之间形成了一道障碍,使企业对市场信息和市场环境变化反应迟钝,而内部市场化是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和创新,能够非常灵活地将市场竞争和市场信息传入企业内部,转化为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活动,然后将这种竞争结果反馈给外部市场,形成一种比较良性的反应机制,使企业充分感受市场竞争,对市场环境变化能迅速做出反应。
2国有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划分
国有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科学的原则将市场主体进行层次划分,形成一个有机的竞争环境。市场主体的划分原则使不同单位、各个职能部门的绩效具备可核算性,即每个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都能够衡量工作的成本和收益。在对市场主体进行划分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相对独立原则。每个交易主体必须能够独立地提品或者劳务。第二,稳定性原则。不仅核算主体要比较稳定,其工作条件、市场环境都要稳定。第三,完全市场化原则。采用市场化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激发企业的活力,提高管理效率,所以主体划分后必须能够参与核算,以减少经济成本,降低各项费用开支,保证其竞争模式的实现。以兖矿集团市场主体划分为例:集团实行了六级市场主体划分的基本构架,建立了从企业整体到专业公司、下属单位、生产车间、班组、个人岗位的“六级市场主体”体系,保证了参与市场交易的各个单位、职能部门都具有可核算性,充分体现了划分原则。
3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市场化的机构,落实相关责任
国有企业整个的组织结构体系非常庞大,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改革涉及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为了保证制度能够有效落实,必须成立相应的职能机构,独立掌管内部市场化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其职能为通过独立地行使职权来统筹、协调市场化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事务,解决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该机构必须配备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基本理念,而且要熟练掌握会计知识、财务管理及成本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以兖矿集团为例,集团公司为了保障内部市场化的顺利推进,成立了对市场化各项事务全面管理的领导小组,由集团公司总经理任组长,企业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成员均由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在领导小组下面设置机构办公室,具体负责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日常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等工作,这样层次清晰、职权清楚,有利于对各项事务的协调和指挥。同时在专业公司、各矿处单位也成立了负责具体事务的领导小组,明确了部门责任,确立了整个市场化管理体系中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
3.2完善企业内部市场化的体系建设
企业内部市场化的体系建设是为了对市场主体的运行体系进行有效管理而建立的一种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基础管理体系和支撑管理体系。基础管理体系分为定额管理体系、价格管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核算结算体系;支撑管理体系是内部市场模式与各项管理手段互相融合的产物,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全员业绩考核、全面风险管理、全面对标管理、信息化管理等。以兖矿集团的核算结算体系为例,之所以说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克服国有企业在常规管理模式下的弊端,因为这种改革后的管理机制引入了价格机制,进而引发了竞争机制,有利于带动生产的积极性。其核算制度是以具体的会计核算原则为基础,制定了详细的核算流程,建立了核算机构,明确了市场主体的核算项目,采取多种核算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完整的结算体系。
3.3落实企业内部市场化的保障措施
企业内部市场化是一项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工程,涉及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受到传统管理模式以及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在推进内部市场化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很多的考验,在制订了详细的体系建设方案、方法流程等一系列的内容之后,还必须有附加的保障措施,以充分保证管理模式变革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价值。以兖矿集团为例,其在进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除了设置相关职权机构、落实领导责任外,还有健全完善管理机制、试点推广、积极宣传改革理念、延伸管理范围、加强监督审核等,这些措施的制定必将提高兖矿集团内部市场改革的效率。
4结论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保障机制;工作落实
作者简介:吴强(1961-),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81-02
一、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一)专业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企业和相关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利的是:地方电力企业大多被国家电网公司代管或控股,高职学生进入企业的渠道基本阻断。有利的是:随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也有了大的发展,变配电运行管理、电器产品生产等企业,对电气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地方高职院校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这为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人才培养定位设计
在新的背景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如何定位和发展,这给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必须很好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调研电力企业、电器设备生产厂、建筑业、工厂等企事业的用人需求,了解过去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从分析看,毕业学生从生产一线做起,需要经过3到10年的踏实工作,才能成为企业的骨干。在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技能在其发展中,主要用到的是基础的课程知识和宽阔知识面,能够发展的核心是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处事能力。
按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调研分析,我们的定位是:以工厂电工核心知识技能为平台,面对工矿企业、生产企业、电力企业,具有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安装、调试、管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掌握电力专业相关的运行、设计专门知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方案
结合毕业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和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决定以小型水电站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学生带入供配电行业。以参观电站—学习电站—实习电站—设计电站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以维修电工、进网电工和电站运行值班人员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设计。
除学校要求开设的公共课程外。专业基础课程有:工程制图、电工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应用技术、电气CAD、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有:水电站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水电站综合自动化、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用电管理等。针对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有高电压技术及电气试验;针对学生到水电站运行管理安排有:水轮机及辅助设备;针对电气工程施工安排有:电气工程安装预算。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我们构建了与课程体系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主要设备是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40多万,建设了与专业相关的电工实验室、电了实验室、电工电子仿真实验室、电工操作实训室、变压器电机维修实训室、触电急救实训室、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电工智能考核实训室、配电屏、保护屏安装实训室、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微机保护实训室等。在校外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电力调度中心、开关站、变电站、火电厂等的参观实习基地;科友电器有限公司、天灵电器厂、泸州特种变压器公司等成套电器产品生产实习基地;流滩坝电站(3×6900KW)、富顺黄泥滩电站(3×6900KW)两个电站运行实习基地。
二、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在工程教师的工程项目经验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毕业校友资源、企业资源开展师资培训,让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实习、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成长,在参加小型水电站、变电站设计中,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革中,特别是在市级科研项目《地方电网保护、调度管理与建设研究》、《造纸厂节能改造》、《郞酒集团二郞镇基地供配电系统改造建设的研究》等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应用水平,也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工程案例。
(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机制
通过人才需要调研,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生就业信息反馈等,构建一年小调、三年大调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具体为:每一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当时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当时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情况制定的,课程教学第三年需要针对企业进行必要了的课程调整或增减,以及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实现对学生的就业定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都需要按程序审批经,然后才能执行。
(三)课程、实践教学标准完善机制
为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实训项目制定了实训指导书,并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过程管理的规定。教师课程教学中,需按要求备课、授课、辅导、考试,课程结束,需要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意见,进而补充完善课程标准。学生需求,课程认真预习、课中认真听课、记录、提问、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等,在学生考核成绩中,学习过程占总成绩的30%左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按指导书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准备、落实项目具体安排和学习任务、参加现场项目指导、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学习实习报告、实习汇报,评定学生习成绩,写出项目实训总结和提出进一步完善意见。学生需要按项目要求做好预习、按要求认真完成项目、填写实习记录、写实习报告和总结汇报。学期结束,教师做教学总结汇报,教研组做专业教学情况汇报,系进行情况分析,提高下一级课程和实践教学完善意见,并进行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指导书目修改编写。
(四)学生管理体系建设
在学生管理方面,建设以党总支书、团总支书、辅助员、学生会、团委会、班委会为主线的学生管理队伍,在学院学生处、团委和系的领导开展工作。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是通过学习手册、学生守册,将要求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通过构建展示平台,让各级学生干部在开展活动和管理中成长,培养团队精神、合作协调意识。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落实
(一)常规管理方面
强调教学规范的落实,学院和学系层面,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做好每一项目工作,并通过学院质量控制中心、学系教学督导小组对要求进行逐一落实。如开学前、中期、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师教案期检查;每四周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期未要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师评同行评教;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开展说课程、课程竞赛等活动。学系每期要进行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学成绩、遵守规章制度、教学纪律等方面的考核,考核成绩与津贴挂钩。以此,引导教师,认真各项教学工作,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二)教学方面
做好对本科、高职、中职教育的研究,在教学观念上,高职要制定以素质为本位的、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指导书。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所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要“授之以渔”, 而不“授之以鱼”。
在课程教学中,要思考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参与、学会应用知识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重在平时观察、考核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要引导教师开展项目、任务、案例、情景、推理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特别要与学生沟通交流,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
(三)实践教学方面
教学观点是:项目任务驱、理实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实现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
实践教学的做法是:结合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就业特点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按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设计的实践教学项目分为课程单项实验和综合项目实训两个方面。在课程单项方面,主要有电工、电子、电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项目实验;在综合实训方面,主要有生现场参观教学,配电屏、保护屏安装、生产实训,电站变电站主接线设计,电站运行实习,电工技能培训,小型电站设计等。
现在也在思考引入“教学工厂”理念教学,注重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以模拟、模仿和实际应用工程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流程,并因此实现对学生的因人施教学、因材施教、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素质方面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从课堂和课余生活两个方面综合设计。让学生学会承受压力、学会处事为人、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生存之道是必须要做的教育工作。
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制定课程标准中,除知识、技能目标外,需要有明确的素质教学目标。课程教学除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做PPT、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等;还需要学会按要求、流程做事,学会表达、听话,学会团队合作等,教师必须思考将这些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第二课堂是出人才的主战场。一方面是利用学院和系搭建的人才培养素质平台,让学生在参加管理、活动中,培养管理、组织、协调、办事和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利用专业学习的电工电子协会,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学习,通过参加电工电子竞赛、教师做的工程项目等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就业核心与综合素质融入到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学生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就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学生就会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企业 电力应急管理机制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095-02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电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要求人们做好供电方面的安全和稳定工作。如果电力企业能有一套科学且完善的预警管理体制,就可以对电力突发事件有更好的解决能力,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减少,从而促进电力运行更稳定、安全,供应服务更完善。
1 应急管理原则
坚持达到标准是电力企业在工作中使其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其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预先防护。电力应急工作良好运行的原则是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企业在运行过中应对以往发生的事故和遇到的问题做一个正确的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案,对电力企业中经常发生的状况,会遇见的困难提前调查好,并归档整理成册方便后期查找,这是电力企业在建设应急管理机制中需要做的。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与实际相结合,还要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把应急管理体制当作一个必要的并且长期坚持的工作,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来应对电力企业运行中可能会发生的事故。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是在应急管理体制中的重点,因为只有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使电力设施得到更好的创新,使电网能够更安全地工作。在应急管理体制的运行中,这项工作需要企业中的每个部门和各级人员都能涉及到,让每个工作人员把这项工作都当作是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努力认真对待这项工作,使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性更好地体现出来。同时,在把应急活动与实践相结合时,要求各个部门联合工作,让自己的工作职能在党政工团的一齐管理下更好地发挥出来,管理效果通过相互帮助来更好的实现。第三,常规管理。应急系统是专业、长久的工作,对这项工作的标准及目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所以就需要电力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思想,在日常规划管理中加入应急管理工作,而且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来使应急管理工作更好地运行。
2 分层分类管理
预案管理是电力应急机制建设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它的实施性和耐用性都与预案管理的能力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由于电网企业的人员数量和规模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导致其在现实业务广度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因此,在制定预案时,要对企业的现实状况充分了解,就必须确保预案内容能够完整地把各项工作覆盖到,这就不仅要求电网企业在突然停电时有及时解决突况的能力,并且还要提前制定安全事故发生时的解决方案。想要企业更好地处理突况,就要把方案做到涉及各个方面,并且科学合理。想要进一步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适应性,需要在具体制定预案时,有分化、有层次并且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来管理。纵向管理方法有以下几点:第一,整体预防措施。这个方法是从整体上对突发事件制定解决措施,同时方案要具备科学合理性且符合相关程序。其实就是把突然发生的问题进行一个整体的处理。它的负责人是电力企业中有协调能力的人,并且使用他的管理职能。第二,制定事件的预防方案。这个方案就是对具有明显特征的事件进行处理并找出解决方法的方案,对不是多样的活动有一个专门管理方案,并且制定解决措施。危险来源与程序具体内容的辨别是整体预案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并且有相关部门对多样化的事情负责。第三,应对突发事故方案。这个方案主要是对具有特殊情况、职位以及设备装定的解决办法,它的特征是有较强的操作性,并且操作时易上手。在制定这个方案时,需要把风险判定因素和危险性解决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在方案制定后根据应急排练的实施确保有关部门的职员可以凭借方案的具体内容在处理问题上可以更快、更科学,它是由操作层单位管理的。在横向分层管理方面,是要以突发状况的破坏范围、控制性、影响程度以及性质等方面来区别,并且把它们划分为严重、较严重、较大和普通这4个级别,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事故的等级。同时要将转化条件和划分标准在制定方案时进行严格的区分。
3 应急管理体系
要想在电网事故发生后,有一个及时的解决措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在电网应急管理机制的运行中,有后勤工作保障、状况稳定、应急方案、新闻公布、电网使用以及善后等工作人员,分别对电网使用中物资的保护、监控运行、善后解决方案、稳定现场状况、消息的公布以及应急解救等方面进行处理,可以各负其责解决突发事件,并且使事件得到更快、更有效率的处理。在现实工作中要结合实际,并且各个小组之间需要加强交流、明确分工,还需要企业的应急管理部门针对各个小组的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调控。
4 应急队伍建设
在合理良好的应急机制方案制定完成后,就要求我们完善救援队伍的结构,同时这也是实现机构良好运行,应急方案能够完整执行的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要求人们把专业救援伍和职工紧密结合,还要同危险状况预防相联系的方法结合设立起以普通职工同专门人员联合组成的救援队伍。在确定应急人员以后,需要加强对应急人员的培训,包括在日常工作中的专业应急技能和专业应急知识,这不仅可以提高应急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在事故发生以后对事故的分析能力与掌握情况,使员工对突发事件有更强的处理能力和自救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把日常演练安排到应急人员的工作中去。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应急人员的评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队伍要是在事故排练和日常的培训中没有做好,那么即使人员搭配再合理,人员专业能力再好,专业知识再丰富,在面对突然发生的状况时,也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就需要电力企业着重注意对应急人员的日常培训,根据演练情况的探究、思考来把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物资保护、消息交流、调控机构、职员能力以及预防编制等方面可能发生的问题找出并处理。以上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使电力企业的应急处理水平也得以提高。
5 结语
电力企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电力的安全供应,并且社会主要关注的方向也是这个。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要想使电力应急管理体制的方案适应当下的形式,就需要电力企业可以抓住关键,并且结合自身情况,让电力供应安全水平的提高依靠一套完善的应急管理方案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振山,张瑞,刘东旗.做好应急管理保障电网安全[J].科技创业家,2012(15):102-103.
[2] 储松华.关于电网企业应急管理的几点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88-89.
关键词:证券公司战略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不仅着眼于短期风险管理,还要对长远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上进行风险控制,还要从战略层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局部风险进行控制,还要对全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还要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证券公司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的全面、高效发展。因此,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战略风险管理是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和应对,对经济资本进行战略性配置,以促进证券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战略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证券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开展战略风险管理,只是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提及风险防范措施。战略规划也仅仅是提出了未来几年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至于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战略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证券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证券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主要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对战略决策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的分析。
1.2风险管理也只是基于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是为保障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规划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难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而且也缺乏根据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和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1.4只是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对证券公司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分析,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对资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战略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想
2.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2.1.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
2.1.1.1对战略规划的风险管理。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办法;
2.1.1.2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和体系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确定实施方案,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1.2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
2.1.2.1有助于对未来的金融创新和战略决策(业务、机构、人员、资本的战略布局)进行风险评估;
2.1.2.2对未来的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未来的风险损失;
2.1.2.3有助于成体系地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风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收益的稳定增长。
2.1.2.4有助于减少被动性的风险资本准备,减少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减少流动性头寸占用,从而降低成本。
2.2战略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战略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等。
2.2.1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一方面是对战略规划及风险进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经济资本配置、对战略规划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步骤等。战略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1.1行业风险。证券市场是一个起伏波动比较大的市场,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是一个发展时间短,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稳定、存在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场,经常是牛短熊长,而且风险极大。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业务只能面对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只能买入待涨的盈利模式下,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证券自营和经纪业务只能在行情处于牛市时期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而在熊市时期,证券公司被迫压缩业务规模、紧缩开支,长期处于一种较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经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来抵消这种市场剧烈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的冲击。在市场的不同时期,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阶段,证券公司的风险偏好可适当宽松,风险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在熊市阶段则相反。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在经营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为了适应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2.1.1.2业务风险。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业务增长点,科学分析每一种业务(包括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银行、融资融券、直投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分析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带来的经营成本。将证券公司有限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地在各种业务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效发展。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会带来风险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会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由于对新业务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可能性。如果新业务风险远远大于风险分散化效果,证券公司将面临较大的新增风险。而且,在未经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情况下,业务过于分散,有可能使证券公司主业受到冲击,并且承担了过多业务类型的风险。因此,业务创新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机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并将之具体落实到证券公司的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战略规划应当明确确定针对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各种风险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此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基调和标准。
2.2.1.1.3技术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战略决策风险。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不仅对业务的正常开展、业务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信息系统带来的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1.4品牌风险。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品牌的影响力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因此,证券公司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优势,防范各种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隐患。
2.2.1.1.5竞争对手风险。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业之间争抢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在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要防止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防止为了争夺业务、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违规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行为要有应对措施,要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隐患。
2.2.1.1.6客户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的稳定性下降,客户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如果证券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能随着客户的需求的改变而提高,将必然丢失客户和市场资源。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客户操作不规范,如异常交易、洗钱等,也将给证券公司带来监管风险。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
2.2.1.1.7财务、运营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可能对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上市、购并、网点设置等,对证券公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市能够迅速增加资本规模,提高经营实力。购并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显著提高市场份额。网点设置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增设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但是在市场处于熊市阶段,增设网点就有可能带来亏损。
2.2.1.2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成本即经济资本成本等。风险管理策略应当确定识别、评估、量化各种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的具体方法和运用原则。
证券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传统业务争份额、创新业务抢先机,稳健经营。总体来讲证券公司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对于业务发展、创新、市场竞争来讲,证券公司又是风险的积极承担者。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某个业务领域,相对于其它同业,若某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针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够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获得风险收益溢价,就能够获得行业内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这种有管理的需要积极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目标风险。而非目标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和承担目标风险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附属或伴生性风险。此类风险不能形成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优势所在,或者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证券公司需要因此放弃部分目标风险的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冲、分散、转移等办法降低风险承担。
2.2.1.2.1风险类型策略。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它风险。总体的风险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严格控制操作风险、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A.市场风险策略。只要有市场波动,市场风险就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风险具有双侧性,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收益。尤其是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者负向波动时,风险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对冲、补偿等。
限额管理包括风险资产限额、经济资本限额、净资本占用限额、投资限额、止盈止损限额等。对限额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当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处于初、中期阶段,收益大于风险,在证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限额可适当增加。当市场环境趋于恶化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负向波动周期时,风险大于收益,限额需要适当减少。限额的确定需要根据风险状况、资本规模、承受能力、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主要的计量基础是经济资本限额。
资产组合管理包括业务组合管理、产品组合管理和股票组合管理等。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业务、产品、股票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同,当市场波动加大,甚至负向波动时,市场风险对不同的业务、产品和股票造成的影响不同。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市场风险承担程度。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是现资组合理论。但是对于业务组合、产品组合等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经济资本配置。根据每一种资产的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限额确定每一种资产的在组合中的比例。根据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配置额度、资产限额、风险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确定资产组合的总体额度。在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对冲和转移是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B.操作风险策略。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尤其是对于单个客户和单笔业务来说,操作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严格防范。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制度和流程规范永远不可能超过业务实际的需要,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修订。而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机构不断增加,人员规模迅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所需要花费的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了业务发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实现比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就能获得超额的风险管理溢价。因此,针对操作风险也要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在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时,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机构规模,就等于积极承担了更多的操作风险。但是,业务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动性风险策略。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发生剧烈、数额较大变化的结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动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资产和负债等多方面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必须严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流动风险管理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比率管理、现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风险特性策略。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如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等(见图1),面对不同特性的风险隐患,证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之外,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化解、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风险转化为损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产生损失的程度。
A.针对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应当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并采取积极扩大规模的办法,获取盈利,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基础,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
B.针对低风险低收益业务,应当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利润来源的重要补充,如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顾问业务、套利业务等;
C.针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本配置计划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如证券投资业务、直投业务等;为了降低风险,还应当采取资产组合管理的办法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定价、加强保障措施等进行风险补偿,提高风险资本准备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措施。
D.针对高风险低收益业务,一般应当采取规避策略,即使少量参与,也要采取对冲、转移等办法将风险转嫁出去,如衍生品业务。
2.2.1.2.3市场角色策略。根据证券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角色,可以将业务分为买方业务和卖方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买方风险和卖方风险。买方风险相对较高,卖方风险相对较低。作为买方角色参与市场,如证投、固定收益、承购包销、融资融券等,将承担价格下跌或资产贬值损失,或债券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涉及到市场、信用、操作风险,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将承担员工违规操作、客户异常交易被监管部门监控而证券公司被迫承担协同监管责任的风险,涉及到操作、合规风险等,风险相对较低。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研究咨询等。
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是风险预警体系的延伸,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是,已发生问题资产的处理应当由资产保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2.2.2组织体系。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管理。
2.2.3流程体系。战略风险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报告、预警、处置、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战略风险产生于证券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操作、信用、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需要从行业、业务、技术、客户、品牌、竞争对手、客户、财务与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识别。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应当首先由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的变化及预期、市场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或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其是否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对未来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规划等。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证券公司都应当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估、认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政治因素,证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评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场条件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
2.2.3.2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办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对评估结果的连续性和波动性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化的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运营状况的变化,以及各项业务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所承受的风险。董事会和经营层应当定期审议战略风险分析和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做出反应,进入报告和预警流程,并按照风险等级由负责部门拟定风险处置措施,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3.3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对资本这一主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种业务所面临的增长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分析这种增长机会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要在考虑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在各种业务品种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一种业务在短期内也许增长迅猛,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业务的增长机会就会受到较大局限。因此,资本合理配置必须体现在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进而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去。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等。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主要考虑前三种主要风险。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本,有助于降低证券公司面临的整体风险。资本配置运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表现为经济资本配置。
风险包括潜在损失和收益波动。从损失的角度来讲,风险包括了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预期损失是证券公司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正常经营所必然发生的损失。而可接受的预期损失是指预期损失在证券公司经营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对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预计会发生的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及经营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化解、转移、补偿、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风险得以转化,更多地体现为风险收益,更少地体现为损失,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管理溢价。极端损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
经济资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准备,数量上应该等于证券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乘上资本乘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为3)。VAR的计算需要考虑相关系数和边际VAR的贡献值。经济资本配置需要依据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即RAROC)来进行调整和考核。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收入减去预期损失与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判断RAROC的依据就是股东对其承担的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经济资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资产中就能获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系统性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经济资本配置的效果时,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还要考核边际收益和边际风险的变化情况。在(股东)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本配置(即上行);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本配置(即下行)。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使用RAROC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考核,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不愿意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内收益较低的业务或产品,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就是各项业务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成本,即SVA,其实际含义是各项业务应当实现的股东增加值。SVA需要从各部门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励业务部门进行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产品创新。
经济资本配置及其考核体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及收益须经风险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终体现为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风险管理在于整合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证券公司内的风险管理部协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及其考核办法。
经济资本配置要折算为风险资产限额。经过调整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需要折算为各项业务的风险资产限额,从而对各项业务实施限额管理。
2.2.4技术体系。为了进行战略风险管理,必须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对经济资本配置的管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
2.2.5文化体系。战略风险管理应当体现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2.5.1确定共同的价值标准。风险管理应当有稳定的目标、价值标准和管理原则,形成证券公司共同的风险价值观,这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标准来指导经营中的风险决策。具体的运用包括:培训、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的指导思想等。
2.2.5.2全面风险管理要处理好三大关系:①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负损失,风险管理就是要控制负损失,获取正收益。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带来高风险,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高风险不仅有可能损失掉过去几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损失。风险不等于收益,承担了风险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过高的风险就意味着赌博。不过,风险也不等于损失。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而损失是一种结果,从个体来讲以及从短期来讲承担风险不一定会造成损失,但从整体来讲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承担风险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损失,如果承担的风险适度,而且实现了有效地风险管理,就能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转化或转移,从而实现理想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既要实现风险防范,也要实现积极地风险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如果失效,将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都将失灵。但是仅仅做好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内部控制着重强调的是对规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强调对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对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措施,实施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不仅要解决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应该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风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员为了发展,全员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了企业价值的有效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
2.2.5.3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组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必须通过有效地风险管理来创造。
——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长效机制:即员工及股东价值回报。
——全员风险管理与全员发展,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管理风险人人有责,促进发展人人有责。
——审慎对待风险。
——占用资源、承担风险就意味着机会损失,承担风险需要付出代价。
——风险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化解有助于减少和控制损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损失都无法用收益来弥补。
3.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日趋成熟,但是全面风险管理还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为了积极探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银行业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证券公司的实际风险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战略风险管理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公司当前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证券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计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办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
[2]《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陈中阳,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2.1企业项目化管理新趋势
项目管理是面向目标的,是面向客户的,项目管理关注资源整合、强调团队合作,每次的项目计划都成为针对具体项目目标的流程设计。项目管理的这种特点,对于面临内外压力的传统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突破旧有体制流程,直接面对客户个性化需求,重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当企业在进行流程再造时,整个企业将以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流程中各个阶段工作的实现,都能够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组织,项目的组织过程成为企业中基本的行为方式,这就是项目化管理。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项目管理应用最多的行业——航天工业、工程建筑业和IT产业,他们都有同样的特点,就是其中的各项产品和工作任务都是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临时性。那么,在其他传统行业中,如果其产品和工作过程也具有这些项目所具有的特点,那么也就适合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例如在传统的制造企业中,产品生产线的生产过程好像是一个连续的、重复的运行管理过程,好像不需要项目管理。但是,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实现订单的时间要求越来越紧,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制造企业也不得不开始引入项目管理方法,针对每个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每个订单的具体要求,结合企业当时的具体环境情况,制定计划、协调资源、组织生产、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最终向客户交付产品。这种独特性、临时性的要求,正是项目的特点,正是项目管理的用武之地,而传统的连续、重复的生产管理,是难以应付这种需求的。
以手机制造业为例,近几年手机行业可以说是飞速发展,从奢侈品已经变成普通人的消费品,融入了时尚元素后更加是个性飞扬,这些都使得手机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单批生产量变小,手机的设计、制造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手机的生产过程越来越像项目,每一批次的生产都具有临时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因此,许多手机加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已经具有典型的按订单生产的项目式管理,需要针对每个订单组织不同资源进行生产和交付,甚至在有的企业中已经将流水线式的生产过程变成了单元式的生产组织方式,一组工人围聚在一起,完成手机全部的加工、组装过程。对于经常处于变动当中的生产企业来说,以较高的成本建立流水线是不合算的,这种单元式的组织方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种生产单元就可以看作是制造业中的“项目组”。
另外,企业中有许多任务通常都不是作为项目来管理的,但是由于其独特性的特点,也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企业的售后服务部门,对于客户的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可能要安排支持人员在现场和非现场协助解决问题,并要得到客户的认可。这样一个一次性的任务,其实也可以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那么企业中对于这类具有独特性的任务,也可以采取类似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
因此,我们不必从形式上评价某个企业是否重视项目管理,特别是当企业内部的各种工作过程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只要是企业中具有独特性、临时性的工作产品和工作过程,这部分就应该考虑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而对于其他连续、批量重复的产品生产过程,也不一定非要当作项目来进行管理。而且,这种情况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当产品供不应求时,产品的生产过程就只需要按照传统的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不用担心订单、库存,但是当产品供大于求时,为了降低成本,就可能转为按订单组织生产,那么这时也许就需要考虑采用项目管理方法。
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企业,并不意味着其组织结构就是项目化的组织结构,企业仍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只是在企业的各种行为当中,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当中,随处渗透着项目管理的方法和过程。当企业希望进一步将项目管理的方法作为企业级的一种基本管理方法时,企业就会逐渐建立起企业级的项目管理体系,提供企业内一致的项目管理流程和标准。
2.2企业管理各领域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在项目过程中,企业为项目设定目标,为项目提供资源,监控项目的过程,并获取项目的成果。因此,项目管理始终不能脱离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企业中的项目,极大的依赖于企业环境。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介绍了项目管理方法体系的主要内容,在进一步讨论企业级项目管理之前,我们也有必要先回顾一下传统的企业管理的内容。
2.2.1经典的企业管理框架
前面已经提到,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体系中,企业所需要的各项基本管理职能都必须首先是完备的:
1,企业的战略必须是清晰的,企业要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包括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自己的优势、劣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例如在一定发展阶段中,有的企业主要追求市场份额,有的追求营业额,有的追求利润率,企业的战略将直接影响着对项目的选择和项目目标的设定,影响着企业中的各种行为方式。
2,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和日常运营,这是企业的三项重要职能,都属于企业的过程管理,所以企业中的项目也往往会贯穿这三项职能,至少与三项职能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企业的存在,必然需要对外提品(或服务),这三项职能都将围绕着企业的产品而工作,产品管理是企业的一条主线。不同产品由于其自身特点的不同,所要求的产品开发方法不同、生产工艺不同、市场策略不同,导致不同企业的产品管理体系会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例如软件开发项目,项目的交付成果是软件,那么针对软件产品的软件工程方法,就直接决定了项目需要经过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必要的过程,不同企业还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软件过程中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项目管理方法是一种通用的管理方法,凡是面向具体目标对过程进行管理的企业活动,都可以采用项目管理方法。
3,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直接管理着企业的核心资源,为企业的各项活动提供支持。项目作为企业的一种活动方式,必然需要企业提供资源的支持,人力资源和资金,都是项目所需要的基本资源,当企业不具备项目所需要的某些资源时,就需要从外部采购。在许多企业中,将项目视为一种投资行为是非常恰当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员,是开展项目的重要前提。因此,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必须也是完备的,能够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企业的各项活动。
4,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生产、管理的必要手段,在企业中一般都会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提供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也应该是企业具备的条件之一。在项目管理当中,也需要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后面章节会详细介绍),借助企业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采集项目所需的生产信息、沟通项目管理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使项目的管理信息与企业的管理信息相互配合,促进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相互协调。
2.2.2新产品开发与项目的关系
新产品开发职能,是企业的创新行为,非常适合使用项目管理方式,很多企业也正是这样做的,新产品的研发、产品的升级换代,都是以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的。从前面图中可以看出,新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运营管理和资源管理等几项职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与市场营销和运营管理相互配合,需要资源管理职能的支持。项目的组织方式,正好可以跨越不同职能开展工作,在不同职能之间协调资源,完成一个临时的、独特的创新产品,并且利用项目集成管理的思路,将项目成果与企业的其它各项管理职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项目,是新产品开发的最佳组织方式。另一方面,新产品开发中的项目,对企业的众多职能都会产生影响,不能企图依靠具体项目中的协调工作来代替这些职能部门之间本来应有的协作关系,企业必须首先协调好这些职能之间的基本关系,明确职责分工,项目管理方法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2.2.3运营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在企业中,一般都会包括两种类型的工作——运营(Operation)和项目(Project),它们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重叠,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他们都是由人来完成的、都受到有限资源的限制、都需要按照计划被执行并受到控制。但是运营和项目之间从本质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运营是一种持续的、重复的工作,而项目则具有临时性、独特性的特征,项目一定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并且最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总是在某些方面与所有其他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显著的差别。由于项目具有的临时性和独特性,它在实现其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但是在运营中,由于是持续的、重复的,所以过程必须是稳定的。
由于运营和项目这两种类型的工作之间的显著差别,他们往往被应用于不同的目地。对于已经纳入正轨的企业日常运作,一般都是采用运营管理的方式,例如流水线上的产品加工制造、常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等,而项目往往被用来完成那些在常规的运营的限制下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项目对于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是企业创新所不可或缺的利器,例如企业中的新产品开发、企业结构的改变、实施一项新的工艺流程、开发或修改一个信息系统等等。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运营和项目两种方式往往是相互配合的,根据不同工作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中,前期的新产品开发、市场进入阶段,需要创新、摸索的过程,采用项目的方式就比较适合,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其正常的生产、销售、服务等过程需要建立在规范的工作秩序的基础上,所以更具有运营方式的特点。无论是项目还是运营,他们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正确区分项目和运营这两种类型的工作,合理运用项目管理和运营管理的方法,并使他们紧密衔接、相互配合,才能使企业同时具有不断创新和稳定经营的能力。如果只重项目,则容易形成“狗熊掰棒子”,如果只重运营,则企业难以适应新的变化,缺乏生存能力。
现在也有许多企业是以项目方式提供服务的,例如搬家公司、旅行社、装修公司、系统集成企业、体育赛事组织单位、投资公司、婚庆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企业的收入都是通过完成项目实现的,项目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工作方式。企业不断的承接同类项目,按照类似的过程组织项目,通过项目交付类似的产品。每个项目交付一个成果,一系列的项目交付一系列的产品,这其实就与制造业的生产线非常近似,这种企业中的不断重复的项目管理过程,也就成了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方式,企业中的项目管理体系,包括各种制度、流程、方法、工具等,就成为了企业的生产线,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效率如何,直接决定着项目的生产效率,也就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原来以运营管理方式为主的企业,也开始在运营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例如制造加工企业,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会开足全部生产能力,这时就是运营管理的方式。但是现在许多企业为了减少库存积压,开始按订单生产,为了实现一个订单而组织的生产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项目,针对订单的要求组织资源、安排工期、协调各方商业利益,最终保证完成订单的生产,交付产品。以前运营管理模式下的生产调度指挥,在按订单生产的项目中变成了项目经理。
2.2.4战略决策职能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在一些企业的高层领导者看来,项目管理只不过是企业中的一种中层管理者使用的工具或技术,并没有把项目管理看作是企业增加效益的一种方法,没有看到项目管理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巨大挑战,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们对于项目管理的真正内涵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事实上,在企业的不同层次中都需要项目管理,特别是在决策层,以一种有组织的过程和方法作出正确的决策,这正是项目管理的优势所在。项目管理中的五大管理过程、九大知识领域,其中涉及到的方法和技能,例如组织设计、资源调配、风险管理、绩效考察等等,这些都是对企业决策过程和对决策执行的有力支持,是企业改革、创新所不可缺少的管理方法。今天的企业面临着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需要根据外界的变化而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重新组织企业的资源、工作流程等,加强风险管理。因此,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已经成为企业适应变化而生存的基本出路,而项目管理正是这样一种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从前面所介绍的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就可以看出,项目计划类似于企业的战略规划,项目计划过程中的步骤、方法,也是企业科学决策所需要的,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具体分析内容,也是企业决策中所需要考虑到的。因此,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大项目的计划过程,项目管理方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只有正确的过程,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项目管理不仅对于企业规划、决策的过程有直接帮助,而且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更应该看到项目管理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企业中大力推广项目管理方法的使用,这对于提高企业整体的执行力是有巨大帮助的。
项目管理,不只是帮助企业获得成功,而且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2.2.5组织结构举例
上图是某企业的组织结构图,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管理所需各项职能,在该企业中都有了很好的对应。
2.3什么是企业级项目管理
在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根据其管理的重点不同,可以分成单项目管理、多项目管理、项目组合管理和企业级项目管理等不同层次的管理内容。
2.3.1单项目管理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对项目(Project)做出了定义,即“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努力”。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企业具有提品或服务的具体目标,并要努力实现这个目标,那么这个实现的过程,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项目。因此可以说,企业中的任何行动,都可以成为项目,都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对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也做出了定义,即“为了达到项目目标的需要,知识、技能、工具、技术在项目活动中的综合运用”。由此也可以看出,项目管理是组织的执行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单项目管理中,管理者是项目经理,管理对象是单个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等,管理的目标,就是努力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实现预定的项目目标。
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和五大管理过程,都是单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中,单项目管理是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企业级的管理体系的建立,最终还是为了把每一个实际的项目做好。
2.3.2多项目管理
多项目管理(Program Management)则是在单项目管理的基础上,从更高的管理层次上,对同时运行的多个相关联的项目进行管理,管理者主要是部门经理、大型项目的主管等类似角色,它的管理对象是同时存在的多个项目,主要的管理内容是在多个项目之间,就范围、时间、成本、资源等方面进行协调,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多个相关联的项目相互协调配合,完成共同的目标。这种多项目管理方法,是一个企业中的管理层所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
如果将单项目与多项目的关系,看作是子项目和项目的关系,那么多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与管理单项目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项目的规模更大,管理的复杂度更高。
2.3.3项目组合管理
项目组合管理(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是项目管理方法中一个较新的领域,它把所有的各个项目都看作是一项投资,同时结合项目管理扩展了投资组合的概念,形成了项目组合管理的定义,即“项目组合管理是对企业所拥有的项目组合,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约束条件下,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项目确定、评价、选择和管理的动态决策过程”。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项目组合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正确的选择项目,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同时,由于它综合考虑了各个项目资源的约束条件,所以这样选择出来的项目,比单纯考虑投资回报所做出的选择,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因此,项目组合管理不是简单的将多个项目放在一起进行管理,而是更多的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对项目进行评价和选择,从而做出决策。项目组合管理是自上而下的,这是项目组合管理与多项目管理的最大区别。特别是当企业面临众多的项目机会,并且项目所需要的资源已经超出企业本身的承受能力时,这就需要企业对项目机会作出选择,使用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这就是项目组合管理的目标。企业可以根据当前运行中的项目的现状和潜在的项目机会,基于企业资源库信息,通过项目组合管理,排出项目的优先级,为项目定义资源需求,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预测,使资源首先保证优先级高的项目,并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力,指导企业正确的选择项目,合理安排资源的使用。
要实现项目组合管理,一般需要做好三项工作:战略研究、个体项目评价、项目组合选择。通过战略研究,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为项目评价提供标准,然后使用这样的标准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价,审查其对企业战略的符合程度,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的组合进行选择。项目组合选择的基本原则包括:项目组合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满足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企业各方面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不单是财务价值)。
2.3.4企业级项目管理与“项目生产线”
企业为项目设定目标,为项目提供资源,监控项目的执行,获取项目的成果。项目就是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中只要存在着项目,就必定存在着如何管理项目的问题,就或简或繁的需要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
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在企业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补充和完善企业已有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各项管理职能能够更好的支持项目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级项目管理,是本书的重点,虽然项目组合管理,已经是从企业角度来看项目了,重点解决的是如何使企业内的项目组合的价值最大化。但企业级项目管理则不仅要考虑项目选择的问题,更要全面的建立起企业级的项目管理体系,从规划到执行,从管理高层到具体执行层,从一线的项目执行部门到后台的人、财、物的支撑部门,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企业中的项目管理体系,描绘了具体项目在企业中的生态环境。如果环境好,总是能够有效的指导、支持各个具体项目,为项目提供便利条件,那么项目就更有机会获得成功,如果项目的外部环境不好,不仅得不到企业的有效支持,有时反而还会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各种阻碍,使项目难以高效的运行,这就给项目增添了更多的困难。
在以项目管理方式为主的企业中,企业的项目管理流程可以被视为企业的生产线,每个项目的过程可以被视为在生产线上的单件产品的生产过程,每个项目的成果则可以被视为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单件产品,本书称为“项目生产线”。企业要设计这样一条生产线,必须首先知晓这种产品本身的特性,明确产品生产工艺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建立一条自动化的生产线。同时,还要按照生产线的要求组织各项资源,为生产过程准备好原材料和熟练工人。当企业接到订单的时候,就可以立即启动生产线,生产出所要求的产品。订单增加时,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也应能够满足企业生产量的要求。如果企业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项目,不同类型的项目产出的成果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就需要多种不同的生产线来生产,也就意味着需要不同的项目管理流程。
管理制度是管理者的工具。对于以项目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企业来说,项目生产线的说明书就是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同时包括了体系建立的过程和体系运行的过程。
通过建立企业级的项目管理体系,在企业内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过程,明确项目过程中各方面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使企业的项目管理要求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也使企业的项目管理过程更加稳定,从项目的外部环境方面大大降低对项目的不确定性的影响,降低项目风险,有助于企业对项目进行跟踪、控制,便于对项目的绩效管理。
在企业项目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设计出适合特定企业环境、满足项目需求的项目管理体系,就必须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首先对项目产出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出产品自身的工艺特点,以此为基础对企业中的项目过程本身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他们内在的共同规律,然后就要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现状和管理要求,主要从资源、财务等角度来考虑项目过程组织的经济性,选择最合理的项目过程,制定出项目管理流程,建立各种具体的规范和模版,描述在项目进入这一流程后各方面如何协调配合,包括范围定义、提供资源、生产加工、质量控制等全部过程,直至项目结束时产出项目成果,指导项目的具体执行,减少项目发生缺陷的可能,为企业的项目管理者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项目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是企业项目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给以高度关注的。
在建立了基本的企业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的同时,还要训练出能够熟练操作这一生产线的各种类型的人员,项目总监、项目经理、项目中各种角色的成员等,还要为项目具体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指导,分析总结项目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
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做企业级知识管理的过程。随着项目的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和积累,就可以对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不断进行优化调整,使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能够更好的指导后来的项目,尽可能降低项目经理个人因素造成的项目管理水平的差异,使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当的基本水平上。
因此,企业级项目管理,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项目管理,其侧重点是企业管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项目管理方法的特点要求,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职能进行优化、调整,从整体上使企业具有一个良好的项目工作环境,使项目管理方法能够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2.4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2.4.1项目管理是企业流程化管理的重要方法
当企业的经营逐步走上正轨,组织结构趋于稳定,管理者的权力趋于固定,人们的日常工作开始变成例行公事后,企业很容易在每个人的惰性之中不知不觉的变成一个官僚机构,使得企业的规模变成了巨大的包袱,管理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市场中竞争的压力和由于客户掌握更为充分的信息导致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都对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这种情况下,企业流程再造就在所难免,在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中,需要将以职能为核心的传统企业改造成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企业。目前一些企业为了加强整体竞争实力,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走向集约化、多样化,是整个企业的业务链条更加紧密,降低内部交易成本。这种情况下,大型集团企业中的业务就更加需要内部众多的相对独立的企业能够密切配合,以流程为中心,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目前许多大型制造企业正在运用项目化管理方法,加强自身的供应链管理,就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
在流程再造的实施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操作原则:
围绕目标结果而不是现有工序进行组织,现有工序不再是新流程的依据。
在新流程中,让那些利用生产结果的人参与这些工作,使责任和利益相统一。
在真正产生信息的实际工作中收集和处理信息,从信息源一次性获取信息。
项目管理体现的是在企业中跨越职能部门的横向的组织方式,项目过程高度的依赖于企业的流程,充分体现了以流程为核心的特点,企业中项目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企业流程的效率。通过分析企业中典型的项目过程,可以促进企业对流程的认识,通过加强对项目过程的支持和控制,可以使企业流程得到优化,当企业以项目管理作为主要的管理方式,并且企业级的项目管理流程得到足够的强化,将可能导致企业的职能按照流程的要求重新组织,在流程的不同环节中形成对应的职能部门来充当该环节所需的角色,这时的职能部门不是负责某种产品,而是负责产品生产中的某个过程环节。有时这两种作用的职能部门在企业中并存,会形成真正的矩阵式组织结构。
在企业流程定义中,更加强调对角色的定义,强调各种角色在流程中的职责,不是直接基于现有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定义,而是根据流程中对角色的需要来定义,再将角色的职责分配到具体职能部门。这种角色定义,使得职能部门与流程角色有了清晰的对应,更加明确了职能部门在企业内各种具体流程中的职责,使企业的职能更加符合流程的需要,使得整个流程更加清晰和高效。
项目过程必须与企业的流程相结合,在企业某项任务的整个流程中,也许其中的每个阶段、每个主要的步骤,都可以采用具体的项目组织形式,有时甚至可以将一个完整的流程作为单一项目来实现。因此,企业流程的实现,主要就是通过项目的组织形式,企业中定义的项目生命周期,可以对应某个完整的流程,也可以对应流程中的某一部分。项目是企业流程实现的具体方式。
特别是当企业采用项目管理方式时,由于项目组的存在是动态的,它不是企业中稳定的职能部门,所以在流程化管理中,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动态的组织对整个企业的影响。
在企业流程再造过程中,其面向目标、以流程为核心等一系列指导原则,都在项目管理方法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将会为企业流程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4.2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执行力的具体体现
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能力。以往人们普遍关注企业的决策能力,但是在加速发展、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压力下,企业的执行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每一次机会都能把握好,每一次努力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是企业具有极强的执行能力,这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项目管理就是企业执行能力的具体体现。项目管理,就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技术、技巧等,对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项目管理在面向目标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使项目过程能够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企业无论是已经确定了战略目标,还是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它的每一次行动,其实都是一个项目,通过每一个具体项目的执行,达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通过完成这些具体的目标,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对项目的管理能力,直接反映出企业的执行能力。
从微观来看,项目管理的方法从本质上是面向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对项目过程的控制,以保证目标的实现。企业中每一管理层都可以面向目标进行管理,企业目标被层层分解,对于同一个管理对象,利用平衡记分卡这类方法,将多个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在项目管理当中,正是需要协调不同的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综合考虑到各种限制条件,所有的项目活动、项目资源都是为项目目标服务的,所形成的项目计划,就是对项目目标的综合反映。对项目过程的控制,也是将项目的实际进展与项目计划不断进行比较,目地是力求项目能够最终达成项目的目标。同时面向目标和关注过程,是企业执行能力的核心内容。
2.4.3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当中,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等,创新就意味着打破旧有的传统习惯,就面临着不稳定因素和风险,就可能对原有的管理体系造成冲击,这就再次与项目的独特性和临时性的特点相匹配。因此,企业的创新,往往都是以项目的方式组织的,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之外建立一个新的临时组织,重新组织企业内外的资源,面对一个新的未知领域,逐步将其明确、细化和实现,并在创新过程中有效的控制风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项目是最佳的组织方式,项目管理能力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前面章节中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出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九大知识领域,其实完全可以扩展对应到一个公司、部门的管理,也涉及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绩效、财务、沟通等各个方面。因此,在一些公司中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个项目的成功而基于该项目组成立了新的部门,这个新部门中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等,基本上都是由项目中演变而来的。这种情况下,企业中项目管理的水平,直接就对等到企业中部门管理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2.4.4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企业内部项目还是外部项目,都可以视为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都是为了通过一定的成本投入获得预期的收益。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质量这四大方面,当企业的投入成本一定时,项目管理能力就直接影响到另外三个因素,影响到项目的产出,从而影响到项目的预期收益。更为常见的是,企业通过承接外部项目,在项目合同总价一定的前提下,如果项目管理效率越高,项目内部成本越低,项目风险越小,那么项目的利润空间也就越大,项目为企业带来的利润也就越大。因此,项目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获利能力。
即使是在通常意义上的运营管理中,也可以使用项目管理方法。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教授所倡导的统筹法,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项目管理方法,不仅在我国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日常生产过程的优化改进中,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现在许多产业链中,项目管理中的许多方法都被广泛应用,利用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优化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例如目前在制造业中的许多企业,开始按订单生产,降低库存甚至达到零库存,那么就要求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密切的配合,控制得越精确,成本就会越低,现在大型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也是如此。而这种管理方法本身就是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因此,无论是否是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在企业中都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优化生产组织的过程,降低成本。
通过加强项目管理来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这是企业加强项目管理的主要动力。
2.4.5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提供服务的保障
在如今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对于无形产品来说,其产品和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对过程管理直接决定着能否交付合格的产品。这在服务领域中是非常明显的,项目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过程的优劣,也就决定着服务成果——无形产品的优劣,决定着客户的体验。现在大量的服务性质的企业,都迫切需要改善项目管理能力,在企业中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有效的组织企业的服务过程,保证企业提供服务的效果。对于采购“服务”的买方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签定合同只是确定了供应商,但是还没有得到服务成果(这一点与采购产品有很大的不同),采购的风险是很大的,买方只有通过加强项目过程的管理,监督供应商提供服务的全部过程,才能保证获得满意的服务。
对于有形产品来说,其生产、交付过程的组织,也是一个项目过程,特别是采用了“按订单生产”的管理方法的企业,其生产、交付过程更是一个典型的项目过程,根据订单安排生产计划、组织资源、跟踪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所以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是产品生产和交付的重要保障。
2.4.6项目管理是对企业常规管理方法的补充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已经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企业运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基本职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体系,近年来又在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得到不断的补充。应该说,从传统企业的各个职能角度,相关的理论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企业中的职能部门,往往也是按照专业特点设置的。但是,在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剧的压力下,这种传统的职能式组织结构的弊端就逐步暴露了出来。为了使得企业能够具备高效的响应能力,当出现任何新的机会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协调内部和外部资源,通过必要的项目过程,达成企业的具体目标。这种项目的组织,一般都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相互配合,所以往往会跨越企业的各种职能部门,跨越组织内部不同的机构。从另一方面,项目是为了完成具体目标的,当目标尚未确定,或者目标已经达成,则针对具体目标的项目也就不复存在,这也就是项目的临时性的特点,导致企业中对项目的动态管理,与日常相对稳定的部门管理有很大不同。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具体项目中,项目经理具有很大的权力,但项目经理这个头衔是由于项目的存在而存在的,是临时的,不属于传统组织中的权力体系中,但有时却又会超越传统的权力体系,得到很大的授权,这就使得企业可以在已有的管理体系之外,有针对性的建立临时性组织,解决具体问题,以弥补企业管理体系的不足。因此,在现代企业中,职能化管理和项目管理,两者不可偏废,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才能使企业健康的发展。
2.4.7项目管理对于企业文化的影响
项目是面向目标的,项目管理必须能够实际解决问题,项目经理是项目全部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在项目管理过程当中,必须以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任何的弄虚作假,只能是自欺欺人。项目管理当中需要这种求真务实的文化,对项目有直接影响的企业环境中,也就需要具有同样的企业文化,在对于项目的决策、资源的支持、项目中各类风险和问题的处理等,都需要企业具有同样的求真务实的态度,否则一定会对项目产生阻力。如果企业的文化做不到实事求是,那么项目与企业就必然会存在着文化方面的直接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如果项目获胜了,那么项目经理就很有可能在企业中无处安身,如果企业获胜了,那么项目就很可能最后以失败告终。
项目管理需要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但是项目在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企业的影响,特别是企业对项目目标的决策,往往直接就决定了项目最终的成败。因此,项目过程当中需要科学的管理,同样也就要求企业更是必须做到科学的管理。如果企业在管理中没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那么企业中的项目管理过程也就难以做到科学化管理。有可能即使项目本身成功了,未必能够支持企业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企业管理者所要关注的。
项目当中非常强调合作,所以在项目管理当中,就必须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气氛,项目经理必须要能够与人为善,积极合作,就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项目过程需要企业职能部门的配合,就更需要一种合作的文化。如果在企业文化中,主要充斥的是相互推诿,或者是争名夺利,那么这种文化对于企业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项目当中也会有所表现,直接影响到项目团队的内部合作和项目与企业各相关方面的工作协调,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工作效率。
在项目当中,项目中的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都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大家同舟共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企业中,往往会存在很强的等级观念和明显的等级差别。这两种不同的观念,在项目中就会产生撞击。在项目中,项目经理是主要的负责人,项目中的其他资源都要配合项目经理的工作,听从项目经理的指挥,但往往项目经理在企业中的职务级别并不高,特别是在那些对项目还没有足够重视或充分理解的企业中,项目经理往往是中、低层的管理人员,而项目中的成员,却很有可能在企业中具有很高的职务级别,这时的项目经理都梦想得到一块“御赐金牌”,这就会对企业的权力体系、等级观念等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和挑战,这在矩阵式的项目组织体系中表现得更加突出。“管理好自己的老板”,已经被列入职业教育的课程中。
不同的观念将给项目带来不同的影响。在企业的薪酬体系中,就有等级工资和岗位工资之分,许多的企业中都在采用等级工资的体系,但是在项目当中,实际上更需要岗位工资,报酬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贡献的大小。这方面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在项目当中不能做到按劳分配,将会造成项目中的不公平,直接影响项目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传统企业中往往是层级式的信息结构,上下级之间、横向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是不对称的。但是横跨企业各个部门的项目,则需要扁平式的信息结构。只有扁平式的信息结构,才能尽量避免企业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项目经理有能力及时掌握项目相关各种信息,对项目中的问题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能及时与相应的管理层进行沟通,有时甚至需要直接与企业的决策层进行交流。在扁平式的信息结构中,要求企业中信息高度共享,使得企业中原有的各级管理者在信息不对称中所拥有的优势受到削弱,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将通过项目直接暴露在企业之中,“本位主义”将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企业在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时,通常都会遇到各种文化方面的冲突,特别是在那些传统企业、政治色彩过于浓厚的企业、管理混乱的企业当中,这种文化的冲突更加激烈。
2.5建立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要避免矫枉过正
2.5.1要避免过度项目思维
项目管理知识的普及,项目管理者资格认证,项目管理方法被企业的普遍认知,都使得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需求迅速高涨。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给传统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确实为帮助企业解决诸多的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引入项目管理方法给企业所带来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一种潜在的危险,就是企业在引入项目管理方法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有的企业中存在着“过度项目思维”。所谓项目思维,就是把所有的工作任务都视为项目,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来组织实现目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处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重点关注每一个具体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管理对于解决具体问题确实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但是,项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直接受到其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其所处的企业环境的影响,如果过度项目思维,就可能会导致项目与企业之间产生冲突。这一点需要引起大家的警觉。
企业需要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兼顾长远利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关注全局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可能牺牲局部的利益。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一定希望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使企业具有稳定性。企业希望每次的生产过程都能够为以后积累经验和财富,使企业能够持续成长。而项目则具有高度的动态性,项目的目标、过程、组织等都是临时的、独特的,项目目标的针对性很强,这方面就可能会与企业的期望产生冲突。这就需要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使项目目标与企业目标取得一致。
企业中的项目,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特定目标而存在的,是为企业服务的,这是企业中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前提下,企业在项目过程中,往往不仅要解决直接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且还要为后续的生产、管理提供支持,就需要在企业与项目之间取得平衡,例如单项目利润与长期客户关系之间的平衡,项目中技术实现难度与长期技术转型要求之间的平衡,项目技术方案的复杂度与产品生命周期要求的平衡,项目中文档编写的工作量与以后的服务支持及产品升级之间的平衡,等等。项目的临时性的特点与企业的持续运行之间,经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只能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权衡,而不能站在项目的角度进行取舍。所谓的“过度项目思维”,就是当企业长期、全局的目标与项目短期、局部的目标出现冲突时,没有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项目的角度进行思维,选择的结果往往是满足了项目的目标,却给企业带来了损失或留下了隐患。这在一些项目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例如,有的项目为了完成特定的业务需求,希望采用最直接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但这可能不符合系统整体架构的要求,会影响将来系统长期发展和支持未来新需求的能力;有的项目为了赶工期,裁减项目过程中的步骤,结果就可能会带来产品质量的缺陷,带来后续更大的维护成本,有的项目由于资源支持不足,就选择了降低文档质量,结果给后续的维护和升级都带来很大的困难。过度项目思维,就可能给企业造成过度强调局部、短期利益的倾向,这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过度项目思维对企业的整体资源管理也会带来危害。项目具有临时性,项目对资源的需求也同样具有临时性,但是对于提供资源的企业来说,资源往往是稳定的,属于企业的固定成本,企业当然希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不希望资源被闲置。因此,企业购入资源就要考虑资源的长期利用,不会为临时性的项目购置资源,而更多的是采用租赁的方式来解决临时的资源需求。在过度项目思维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企业为了具体项目而购入长期资源,当项目对该项资源的需求下降或消失后,就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项目与企业在资源的需求与供给方面,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例如新的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推动了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增加了企业动态利用人力资源的管理难度。
如果把项目的独特性和临时性,比喻成“狗熊掰棒子”,一次就拿一个,那么就需要由企业来负责收集每次得到的“棒子”。过度项目思维给企业造成的一种危害,就是企业在完成一个个项目之后,没有形成积累,没有实现企业自身的成长。因此,企业通常都会要求项目在完成具体目标的同时,要为企业提供积累,使项目成果为企业成长提供支持,例如企业盈利的增长、企业产品的不断发展、企业中的管理改进、企业人力资源技能的提升等等。
为了避免过度项目思维的出现,首先要全面理解项目管理方法本身,充分认识到企业环境对项目的制约作用,这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中是明确提到的。认识到企业成长的要求,把企业作为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干系人(Stakeholder),把企业通过项目获得成长的需求也作为对项目目标的要求之一,项目管理者则要关注项目中由此带来的各项限制条件和假设前提,使项目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而非冲突)。这种受到(企业)环境限制的项目管理模式,有时被称为受控环境中的项目。
过度项目思维还会给企业造成另一种危害,就是把项目管理作为解决企业各种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项目管理不仅受到企业环境的限制,同时也需要企业环境的支持。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国外的一些管理理念和方法,虽然先进但不适合中国国情,到了中国就水土不服。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通常都是基于他们当时的管理水平、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但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普遍存在差距,这时如果要想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直接嫁接过来,就必须首先使我们的企业也达到相应的管理水平,具备同样的基础。用软件开发打比方,就好像要在投产新功能之前,必须先做差异分析,然后再把以前的版本升级、满足基准版本要求之后,才能投产新功能。市场营销、工程技术管理、产品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问题,都是属于传统企业管理应该解决好的问题,都是做好项目管理的基础。因此,项目管理改进的过程,很可能会实际演变成企业管理的整体改进,而不是局限在项目管理当中。此时的过度项目思维,很可能会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项目管理的改进就可能会举步维艰。
过度项目思维的另一种潜在危害,就是可能会造成重过程轻内涵的情况。没有内涵的工作是没有价值的,在软件项目中,软件工程的技术方法是内涵,项目管理本身也有九大领域、五大过程的内涵,这都不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所能涵盖的。在一些企业中,由于强调项目管理,非常关注项目过程的规范性。但是必须清楚,项目的管理过程是为保证工程过程的,而工程过程才是真正产品的形成过程。在工程过程中,不仅有步骤,更要有方法,不仅需要明确做什么,更需要清楚怎么做。如果过度强调项目过程,就有可能过于偏重过程、形式,相比之下轻视了工程过程中的生产工艺和方法,结果就可能出现“文档一大摞,错误一大堆”的现象。在管理层当中也会存在这种危害,其表现就是过于关注事务性工作的处理,把任务布置给下属,而对于任务本身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设计,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自然对下属也就缺少应有的要求和指导。特别是如果过份强调管理者与领域专家的分工,那么这种情况就更容易出现,管理者有时会误以为自己真的不需要考虑专业领域的内涵,怎么做都是专家的事情。有个别的项目经理,对项目中的技术方案就不够清楚,以为按照企业中既定的流程就可以管理好项目。因此,项目思维中需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要关注项目的实质内容,通过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来保证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当然,这并不等于可以不重视项目过程的管理,而是强调要正确、适度的运用。
举例:人力资源需求申请表
上图是某企业的人力资源用人需求表,经批准后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人员招聘。从中可以看到,在需求表中既有常设的部门、岗位,也有项目组,各部门都可以以项目的名义提出用人需求。这就是过度项目思维的现象,为临时性的项目招聘人员增加了企业的固定成本。
2.5.2要避免以项目经理为主设计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
要避免在建立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中的矫枉过正,在负责此项工作的人选上也需要加以客观评价,选择出最适合的人选。
随着对项目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许多企业都在努力建立和优化企业级的项目管理体系。此时,熟悉项目管理的PMP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中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甚至在一些企业的领导看来,依靠PMP来建立企业级的项目管理体系,算是找对人了。
随着项目管理在国内的迅速普及,具有PMP资格的人数在迅速增长,许多企业中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PMP。这些PMP在推动项目管理水平提高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实践经验来看,PMP本身存在着局限性,未必能够胜任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我们首先看一看获得PMP资质的条件要求:基础教育、项目管理基础知识、项目管理实践经验、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掌握,这四项条件中前三项体现在PMP考试报名要求中,第四项则通过考试进行检验。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大纲(PMBOK)中,主要有十二章内容,其中第四章至第十二章(共九章)逐一说明九大知识领域的内容,前三章则说明基本理念、组织结构、五大过程等内容。在PMP的考试题目中,也主要都是针对五大过程、九大领域中的项目管理技术的检查,这些技术项目经理在管理具体项目中可能会用到。从这个内容来看,掌握PMBOK内容并通过PMP考试的人,可以说已经具备了管理具体项目所需的知识,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
而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本人一向认为是要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看项目管理,通过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补充和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因此要建立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必须首先懂得企业管理,然后再加上项目管理的知识。如果只懂得项目管理,不懂得企业管理的要求,往往会在项目管理过程与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匹配方面出现问题。虽然有些优秀的PMP同时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但这并不是PMP的资质本身所包含的。
单个项目具有独特性和临时性,而企业则需要重复性和持续性。因此,PMP人员在思维方式上往往也与企业管理存在着一定差异。特别是一些非常优秀的项目经理,能够“不择手段”的完成项目目标要求,但往往会忽视项目过程及成果对于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在PMP中大有人在,这是不适合企业级管理体系需要的,除非企业不需要长期积累,完全都是独立的、临时的项目。这种情况下,完全依赖PMP建立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反而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