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心理辅导方法

幼儿心理辅导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心理辅导方法

幼儿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第1篇

为期三天的“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班”的培训已经告已段落了,静下来想想这三天,我的收获也是多多!这三天分别有三位宁波大学心理系老师给我们培训——讲座,三人各有自己的特长所在。

第一天,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幼儿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 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通过李老师的讲述让我们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安全感和信任感,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事实。而幼儿团体辅导是游戏辅导,从游戏 中来分析孩子的心理行为及情绪。在幼儿中我们最多运用“沙盘游戏“来测试幼儿的心理,从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这也是现在对幼儿心理最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第二天,杨老师是心理学的博士,专攻发展心理学。这天她讲述”儿童情绪发展与调节——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情绪,而情绪无好坏之分,有情绪并不怕,怕的就是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情绪?那么处理孩子的情绪,三句话: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给情绪命名)”;第二句话“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第三句话“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这是经典的三句话,非常实用。

幼儿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目前不少幼儿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如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笔者研究分析,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幼儿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幼儿期的心理是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健康成长与对未来的态度。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能力教育

要对幼儿环境适应能力进行指导,让他们尽快走出家庭,面对新鲜的社会,适应在各种环境下健康成长。例如:幼儿园,培训班、各种公共场所等。

2.人际关系教育

幼儿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的扩大,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增加了学习任务。幼儿在被动式的学习氛围中,有可能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学习压力大,困难多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引导。

4.行为能力教育

3-6岁的幼儿,规范行为能力是比较好的时机,从小灌输、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未来的成才起关键作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不恰当

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视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视情感需要的满足。如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重动作技能熟练,忽略幼儿个体差异;重体育活动形式,忽视幼儿身心特点;重自体功能,忽视幼儿个性、德育、美育等的培养。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错过培养幼儿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而且还使孩子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缺乏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

幼儿期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为师生关系、幼儿间关系。

1.师生关系不和谐

幼儿年龄小,对社会比较陌生,渴望有安全感,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些教师在处理于幼儿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以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为出发点,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使得幼儿产生敌对情绪,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出现焦虑、不安、退缩的情绪,对外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2.幼儿间关系不和谐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幼儿处于发展期,交往能力较差,在加上幼儿个体差异,内向的幼儿会缺少同伴,在幼儿园中被冷落。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使幼儿感到孤立无助,如得不到及时心理辅导帮助,就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

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理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心理辅导水平,与幼儿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要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行为。可以通过成立幼儿心理咨询机构;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对教育进行培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二)开展家长心理教育培训,促进家园互动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幼儿一种稳定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家长作为家庭心理氛围的主导者,对幼儿心理健康起着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开展家长心理教育培训,让家长多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尊重理解幼儿心理想法,保持良好沟通环境。同时,与幼儿园密切合作,共同帮助幼儿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可以开展以下活动:在家长学校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定期开展有关心理方面的亲子活动;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幼儿,成立专门幼儿园家长心理保障体制。

(三)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每个幼儿心理发展中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档案是对幼儿个体智力、性格特征、心理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测试后建立档案,作为心理教育的参考材料。能客观真实地连续关注幼儿个体的心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心理教育措施。为幼儿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进行追踪记录并邀请专家、教师分析讨论,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可以通过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幼儿个性特征表,幼儿心理问卷调查等建立相关档案。

(四)充分创造合理环境,确保幼儿形成健康人格

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幼儿园、家庭需要给幼儿营造一种充满温暖、关爱的心理氛围,给予幼儿安全感和亲切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才能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结束语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幼儿教师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刚.现代幼儿素质教育新观念[J].2015 (06).

幼儿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多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中医心理学; 心理疗法; 儿童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也称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2~15岁儿童,男女比例为3~4∶1。其临床特征为一组或多组肌肉无意识地反复抽动以及各种发声障碍。可同时伴见情绪障碍、强迫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问题。常表现为眨眼、皱眉、抽鼻、咧嘴、扭颈、耸肩、摇头、四肢抽动及发声秽语等行为。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对儿童正常学习、生活及社会功能有损害,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目前,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主要有西药、中药两种方法,因西药治疗有较明显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中药治疗有较好疗效且副反应少。由于本病属于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大部分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有情绪、行为方面问题。因此,笔者在临床中在总结前辈中药治疗经验基础上,结合心理辅导,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并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医院抽动专科门诊患儿54例。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6~16岁;病程3个月至2年。对照组26例,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6~16岁;病程3个月至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

1.3 临床表现 观察组中,单一症状者8例,有2种以上症状者20例,其中眨眼18例,扭颈耸肩12例,腹肌抽动3例,上肢抽动3例,单声干咳5例,有秽语及控制不住动作行为3例。对照组中,单一症状者7例,有二种以上症状者19例,其中眨眼16例,扭颈耸肩9例,腹肌抽动4例,上肢抽动2例,单声干咳6例,有秽语冲动动作2例。两组分型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方法:自拟平肝熄风安宁汤加减。药用:杞子、、生地、钩藤各10 g,焦山栀、蝉衣、僵蚕、远志各6 g,茯苓、石菖蒲各8 g,白芍12 g,生龙骨20 g。眨眼或时上转眼球加决明子、夏枯草;脾虚便溏去生地加炒白术、生苡仁、焦六曲;单声干咳多加射干、百合;痰黏难出加桑白皮、姜竹茹;便秘加玄参、枳实;症状重而病程长加全蝎、珍珠母等。每日1剂,水煎200 mL左右,分3~4次服用。

1.4.1 心理辅导 观察组在服用中药基础上,加以心理辅导。

1.4.2 对家长的心理辅导 归纳为八字要求:理解、宽容、鼓励、耐心。内容包括:(1)抽动秽语综合征病情性质介绍;(2)亲子关系认识;(3)提高父母关注技能,如对孩子良好行为予以关注,采取消退法减少不良行为等。治疗开始前,约家长面谈1次,约40 min,了解患儿家庭情况,向家长讲解抽动秽语综合征性质,让家长了解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行为训练的重要性,家庭情感氛围、家庭成员对患儿态度对病情反复的重要影响,消除家长对患儿病情的过分焦虑、担心、紧张的心态。注意对患儿的教育方法,并要求家长与幼儿园或学校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理解帮助,对患儿的病情反复要有耐心,有思想准备。首次与家长交谈后,每隔半个月与家长沟通交流1次,每次30 min,一般2~3次。

1.4.3 对患儿的心理辅导 可采用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等。一般行为认知法适用于较大儿童、少年等。首次与患儿单独谈话约40 min,以倾听为主,了解患儿的烦恼、情感需求,适当提一些要求,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为主。以后每10 d或半个月1次,每次30 min,共4~5次。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有效:症状减轻;(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1]。

2.2 近期疗效 观察组28例,显效23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26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远期疗效 两组总显效为43例,作1年期随访42例。其中观察组随访22例,1年内复发2例,复发率9.1%;对照组随访20例,1年内复发5例,复发率2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为遗传因素、局部刺激、器质性因素、精神因素、药源性因素等[2]。其发病机制有报道为:(1)多巴胺功能异常;(2)免疫病理损害;(3)心理应激等[3]。中医学尚无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症状多归于“肝风”、“惊风”、“抽搐”、“瘈疭”等范畴。认为其病因有“先天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其病机多与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病定位于肝为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上现今独生子女过于娇宠,有所不适则心情不畅、哭闹致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火,形成肝火,明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知医必辨》认为“人之五脏,唯肝易动而难静。”肝郁、肝火使阴虚而筋脉失养、阳亢风动,故而见各种抽动症状,且常伴有脾气暴躁、多动冲动等。

自拟平肝熄风安定汤以滋阴平肝熄风为主要目的。方中生地、枸杞子、、白芍均有较强的清肝、平肝、柔肝之力;蝉衣、僵蚕、钩藤加强其平肝熄风作用,焦山栀清火;茯苓健脾宁心;石菖蒲、远志豁痰清心安神;龙骨平肝潜阳止痉,诸药共用可收平肝熄风止抽动之功效。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均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与精神情志有较大关联。从临床病例观察,也较多存在有家长对子女管教过严或家长过忙忽视患儿情感需要,或患儿长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或家庭环境不良如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等,使患儿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紧张的心境中,均可能是诱发病因,又因抽动秽语综合征病程相对较长,患儿所表现出症状行为不能为家长、老师、同学等理解同情,更易于遭训斥、惩罚、厌恶甚至歧视等,从而使患儿承受的心理压力增加,更加重其病情。因此,在用药物治疗时,同时开展心理辅导,能使患儿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亲子关系得到改善,使患儿减轻心理压力,且获得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对加强、巩固药物治疗的效果及预防复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两组患儿从近期疗效看,区别不大,但从远期疗效看,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佐以一定的心理辅导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101991.

[2] 王立华.儿童行为精神疾病证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871.

幼儿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教育 高专女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15-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就业市场供需诸多不平衡的情况下显得越来越突出,我国近几年也一直不断修订相应政策,加大对学生职业教育的投入。然而,大学生对生涯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对生涯的探讨,这一现象仍非常普遍。调查表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教育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近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日益引起高校的重视,多数高校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有其适用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较难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与能力,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动态的连续过程,仅有经验的介绍总结和缺乏针对性的策略无法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把大学学业与未来的职业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成有效的职业指导。鉴于此,有研究者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加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应用中。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辅导方式。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促使成员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点:

1、团体辅导感染力与互动性强。个别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单向或双向沟通的过程,而团体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此外,在团体情境下,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团体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了对指导者的依赖。

2、团体辅导效率高。个别咨询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一对一进行帮助指导,每次咨询面谈需要花50分钟到一小时的时间,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指导者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一个指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来访者。相对于个体一次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团体在解决问题方面,时间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个别咨询的方式,不存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激发“体验”,缺乏真实生活的情境。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拉近了咨询与生活的距离,使得咨询较易出现成果而成果也较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体验”与“认知”并用,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灵活运用。如果只采用课程的形式不利于体验的深度与强度,知识的连续与贯穿。在团体生涯辅导中,引导成员不只停留在对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定位技术和理念的掌握上,而是将各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进一步外投为行为的力量。

2、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职业探索期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能够促进他们对职业生涯的探索,掌握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有效提升生涯责任意识。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自我探索,全面认识自我。绝大多数成员比辅导前对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生活型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为后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实现职业理想。团体心理辅导促进成员在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帮助成员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制定职业目标;通过团体辅导形成监督机制,实现职业理想。

四、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

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9、10级的40名学生为辅导对象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首先针对本校学生进行分析: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存在较消极的自我认知,较低的生涯规划意识,在职业选择上具有很大盲目性。同时,我校是一所以女生为主要群体的高专,研究表明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上较男生晚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在生涯发展上往往面对更多阻碍(如传统观念中女性要以家庭为重),造成其对生涯发展状况抱持较害怕迟疑的想法;而男孩子要肩负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事业心。因此,在本次团体生涯辅导方案中要特别关注提高本校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女生找到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方案设计详见表1。

1、名称:我的未来不是梦

2、团体目标:经过团体辅导,希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我、增强自信、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实现的策略,并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职业目标。

3、基本构架:结合本校学生自信不足,女生职业意识不强的特点,在唤醒成员生涯意识和生涯能动性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三部曲”即“知己、知彼、抉择”来确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基本构架。

表1 广西幼专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我的未来不是梦》

4、其他辅导技术的结合运用

(1)团体心理辅导介入个体咨询:我们在团辅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会发现个别成员具有其个性化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介入个体咨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面谈以巩固团体辅导的效果。

(2)音乐、绘画等技术的渗入:一方面,积极运用心理绘画技术,通过纸笔绘画自画像、家庭职业树、生涯彩虹图,把抽象的问题用更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到了更深刻的体验。另一方面音乐心理技术的运用,在生涯幻游这一活动中,运用冥想音乐让成员进入冥想状态,进而激发成员潜意识,体验未来职业中的自我。在最后一个单元,全体成员同唱《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主题曲,让全体成员的情感体验达到。

为检验团体生涯辅导的效果,让学生填写反馈问卷。调查显示经过团体生涯辅导,学生在辅导后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自信心增强,生涯目标更为明确。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干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和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寻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团体的监督机制下,使其得以贯彻实施,最终引导他们迈向理想的职业殿堂。因此,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必将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秦海燕,韩爱平,李晓东.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J].大众科技,2010(04):146-148.

[2] 曾璇.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职业规划,2008(02):110-113.

[3] 刘泽文等.青少年早期职业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06.

[4]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张文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02):34.

[6]聂永欣.班级团体辅导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1):196-198.

[7]黄熠容.生涯探索团体方案对高职二年级女学生生涯发展及生涯自我效能之影响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2000.

幼儿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第5篇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对这一文件进行了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文件印发以来,大多数中小学都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中,沙盘游戏设备常常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沙盘游戏是一种行之有效且深受中小学生喜欢的心理辅导方法。事实上,沙盘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心理辅导工具,还是一种可以运用于心理教育的新方法。本文将首先系统介绍沙盘游戏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然后介绍沙盘游戏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一、沙盘游戏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1.沙盘游戏的概念

沙盘游戏(Sandplay Therapy)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学家朵拉·卡尔夫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心理求助者用小玩具在盛有沙子的沙箱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一个场景,从而展示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此外,求助者制作沙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求助者了解了自己的内心,化解了自己的困惑,还激发了内心自我疗愈的力量,进而能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2.沙盘游戏的主要形式

最初,沙盘游戏只有个体沙盘游戏一种形式,即一个心理咨询师面对一个求助者,利用沙盘游戏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20世纪80年代,迪·多美尼克开始使用团体沙盘游戏疗法。沙盘游戏疗法引入我国之后,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在我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谓团体沙盘游戏疗法是指一个团队(4~8人)共同使用一个沙箱和一套沙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沙盘游戏。个体沙盘游戏主要目标是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治疗,团体沙盘游戏主要是促进团队协作和提升团队凝聚力。

3.沙盘游戏的理论基础

卡尔夫是荣格学派的分析心理学家,她创建的沙盘游戏是以分析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因此,沙盘游戏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荣格学派的分析心理学。荣格为了把自己的理论与精神分析相区分,将之命名为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涵盖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心理类型划分、共时性等内容,又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以及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等内容。这些内容也是沙盘游戏的理论基础。

沙盘游戏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洛温菲尔德创建的世界技法(The World Technique),沙盘游戏的操作形式源自于世界技法。世界技法与沙盘游戏一样,也是利用一些小玩具在沙盘中制作一个场景,因为这个场景犹如一个小世界,因此被称为世界技法。与沙盘游戏不同的是,世界技法主要是根据心理投射的理论来对制作者进行心理测量,沙盘游戏的理论基础是荣格分析心理学,而且更强调对制作者的心理治疗作用。

除了分析心理学和世界技法之外,卡尔夫还在沙盘游戏的实践中运用了东方的哲学思想。卡尔夫在童年时代就学习了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于“以柔克刚”“道法自然”等道理很感兴趣。在创立沙盘游戏技术之后,卡尔夫访问了日本的禅师,对东方的禅学思想也有所了解。因此,卡尔夫认为沙盘游戏在心理治疗中也要遵循“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咨询师要营造出安全、自由、保护的环境,让求助者回到健康成长的自然规律上去。另外,卡尔夫认为在沙盘游戏中,最关键的是求助者自己对症状有所领悟,这犹如参禅一样,关键是自悟而不是他人的教导。

分析心理学、世界技法和东方哲学是沙盘游戏的三大理论基础,卡尔夫将其融合在了一起。

二、沙盘游戏的操作方法

1.个体沙盘游戏的操作方法

个体沙盘游戏主要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因此个体沙盘游戏在操作上需遵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一般规则,应在开始之前通过1~2次的咨询来获取来访者足够的信息,然后再将沙盘游戏介绍给求助者,双方达成一致之后再正式开始沙盘游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从步骤上来讲,个体沙盘游戏一般分为五步,即:求助者制作沙盘;求助者感受和调整沙盘;咨询师与求助者就沙盘进行交流并对求助者进行干预;对沙盘进行拍照存档;拆除沙盘恢复原貌。

沙盘游戏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关键在于求助者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实现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流,再就是心理咨询师所创建的安全、信任与保护的空间,让求助者能够移除成长道路上的阻碍,走向健康。

2.团体沙盘游戏的操作方法

团体沙盘游戏主要用于团队建设,促进团队成员互相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进而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团体沙盘游戏的操作方法需要和一般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相结合,一般而言,团体沙盘游戏分为四步,即:团体按照一定规则制作沙盘;讨论团体沙盘制作时的想法;给沙盘命名;拆除沙盘恢复原貌。

如果将团体沙盘游戏运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如果只是运用团体沙盘促进团队交流,咨询师只要做到保持中立,推动团队内部力量前进就可以了。

三、沙盘游戏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沙盘游戏传入中国之后,这一技术像在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由于沙盘游戏具有趣味性、非言语性和间接性,对中小学生或存在语言交流困难的人群具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沙盘游戏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1.沙盘游戏可以用于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不强,他们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体验,也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对于他们,言语面谈式咨询会显得较为困难,而沙盘游戏疗法则不需要语言交流,正好适合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当这些低年级学生将自己的挫败感和心理创伤以沙盘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学业失败、心理沮丧、社会技能缺乏等问题也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2.沙盘游戏可以治疗注意缺陷、多动等心理行为问题

注意缺陷、多动属于认知与行为问题的一种类型,常出现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中,主要表现为注意困难、刺激过多、多动、冲动性、容易激怒以及无法容忍满足的延迟等。运用沙盘游戏疗法能帮助注意缺陷幼儿或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种可具体感知到的、自我主导的活动,沙子和沙具的可触性、可移动性,能通过触觉与运动觉作用于个体的大脑神经,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具体的物件和活动。此外,沙盘的沙箱是一个有边界限制的空间,将个体的注意集中于这一有限的空间内,也有助于对他们注意力的训练。

3.沙盘游戏适用于攻击的矫治

情感宣泄是矫治攻击的重要方法。对于自控力弱的幼儿或学生来说,烦恼、攻击、挫折、愤怒等侵犯性情感是点燃攻击的导火线,侵犯性情感积聚越多,其表现攻击的可能性愈大。宣泄可以减弱侵犯性情感的强度,而过分压抑侵犯性情感只能使其获得暂时的安宁而不会因此消失,反而深入到无意识中,危害其身心健康。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会爆发出突然的、猛烈的攻击。沙盘为此类幼儿或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意象的空间里将其愤怒、攻击性的行为和情感物化地演示出来,以替代性活动耗散其攻击性心理能量,并从沙盘所建构的故事情境中习得与人相处的适应。

4.沙盘游戏可以缓解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问题

学习和考试焦虑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课题之一。沙盘游戏疗法是一种集认知重构、情绪表达、感觉统合、心理动力等于一体的临床心理方法。通过玩沙子、沙具模型,个体可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让自己得到放松。当来访者面对沙盘这一内心意象时,也会重构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认知。有研究表明,沙盘制作过程提高了个体的创造力,这种感觉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等。国内的心理临床研究也证明沙盘游戏疗法对考试焦虑的学生具有长期的咨询效果。

5.适用于注意力不集中、厌学、人际交往困难等适应问题

有些儿童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厌学等问题,对于这些现象,靠语言的交流很难说服他们,也很难从他们那里获得有效信息。如果用沙盘游戏,效果则十分明显,只需要他们摆放一个沙盘作品,就很容易找到他们逃学、厌学的心理原因。

在人际关系的改善方面,沙盘游戏也很有效果。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可能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质量,所以如何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在增强团体成员协作能力、促进团体整合、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确立自我概念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沙盘游戏疗法的世界里,成员或个体以虚拟而又注入真情实感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人际关系,并在沙盘游戏疗法的帮助下调整社会认知系统,从人际交往的成功行为中习得社交适应行为。

四、沙盘游戏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新发展

2012年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属的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开始“沙盘游戏治疗师”的认证培训工作,这是沙盘游戏在中国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笔者承担了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沙盘游戏在幼儿及中小学生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通过与一些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合作,共同探索出一套将沙盘游戏运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方法。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沙盘游戏在中小学生心理课堂上的应用

传统意义上,沙盘游戏主要用于个体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虽然也有团体沙盘游戏,但是人数一般不超过10个人。笔者将沙盘游戏引入心理课程中,让人数在60人以上的班级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全班每个学生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沙盘之中,然后每一个学生都介绍一下自己选择的玩具代表的意义及其背后的故事,以促进学生之间彼此的了解。如果时间不充足,教师可以根据观察和经验选取部分学生来介绍所选取玩具的意义。以这样一种大团体活动的形式,心理教师还可根据不同的目的设置一系列的主题课程,比如以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为目的的“我不认识的他(她)”,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为目的的“我们的班集体”,以鼓励沉默的学生勇于表达为目的的“今天我要说”。此外,还可以多名学生以同一个题目在不同的沙箱中制作沙盘,然后比较异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沙盘游戏在中小学生课外活动中的应用

如果每个教室都能配备一套沙盘游戏设备,那么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组织开展沙盘游戏。帮助人或心理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活动安排。每个小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小组长组织成员讨论活动内容,活动可以包括团体沙盘游戏、个体沙盘游戏等形式。

3.沙盘游戏在中小学生家长学校中的应用

很多学生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家长的问题造成的。对于存在一些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心理教师可以邀请其家长来学校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沙盘游戏。通过沙盘游戏的过程,心理教师不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还可以帮助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理解和体谅孩子。

4.沙盘游戏的其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