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11-1
一、引言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在学习、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成长时期,如果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躯体疾病,甚至会发生偏离社会规则的事情。所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早期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
学校心理辅导目前受到高度重视,关于如何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讨论广泛开展。在探询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过程中,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有的意义。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的,有时也针对大样本群体。因为其具有针对性,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中的知识,努力去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并最终理解和帮助他。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虽然也对一般性的心理规律以及行为问题感兴趣,但他们更关心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家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的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像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工作者那样直接关注治疗。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为防范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师资培养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等,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
信息与技术缺乏的问题。中小学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测量工具落后,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评价作用,对心理辅导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并造成了一些极为负面的影响。
流于形式的问题。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仅是形式而已,升学、“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辅导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教育的课程,配备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等,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生心理辅导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地区间差异问题。当前,学校心理辅导上海、北京等地区已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内地而言,发展极不平衡,悬殊很大。有相当多的地区对此还很陌生,连最基本的常识和观念也很少了解,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事件常常发生。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很不理想,两者差距十分显著。
四、对策
对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中,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临床专业水平,二要切实做好学生的临床测量评估工作。
学校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增加师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有更多的高等学校大力发展相关专业,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有关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积极介入,将对此项工作专业化发展方向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遇到自己无法提供有效帮助的个案时,要及时将其转介到校外的专业机构接受咨询或治疗。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要以预防为主。而且在发现学生刚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不至于日后酿成大错,这就体现了心理测验评估的重要性。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至今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替代心理测验对心理特征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估。心理评估在医学心理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心理学的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临床心理评估;一是心理治疗与咨询。显然评估是治疗和咨询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同时心理评估还可对治疗和咨询的效果做出判定。
临床心理学对于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意义重大,在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中除了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临床心理学师资和注重临床心理测验的应用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重视全体教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渗透于各利中,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最大量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余国良.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0).
[2]董群朴.论人格的现代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1,(9).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拓展训练;初中生;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8-03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将团体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合起来并应用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称之为心理拓展训练。
一、理论背景
根据心理分析学者埃里克森(Erikson)心理社会期的理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中,每阶段的生活,都可能形成个人的心理危机。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的青年期,此时正是发展自我概念、进行角色认定、社会地位形成的重要时期。依据 Erikson 的看法,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危机主要与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有关。如果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深刻,知道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并且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将有助于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使个人的生活哲学得以建立,并使人生具有方向与目标,不至于产生迷失或混淆。
因此,青少年急需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与同伴建立密切的友谊对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充分发展极为重要,有了友谊作基础,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在个人遭遇问题时也能获得协助解决,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
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统一的教育教材和公认的教育模式,中小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严重紧缺,基本以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辅导。
班主任由于多方面局限,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一是对学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很少从心理教育方面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把一些道德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这样做很容易强化一部分学生的逆反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从总体上看,在国内既往的研究中,做调查分析性研究的比较多,做干预性研究的比较少;而且提出教育建议的多,研究操作方法的少;在干预研究中,治疗性干预多,发展性干预少。迄今为止,尚无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心理技能和学习技能进行综合干预的研究。
因此,探索一套对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技能和社会心理技能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内容、方法、途径,使他们正确地对待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之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就更具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拓展训练
团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数的团体都处于一种持续改变的状态中,一般会经过团体热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几个阶段,通过这几个阶段,团体会从最初的焦虑、抗拒和冲突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再通过团体成员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以完成问题解决的任务。
1.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1)团体辅导使其成员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增进对自己与他人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消除不良情绪,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在团体辅导中,由于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他人的存在对自己就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成员认识到有不少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处境,有助于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与孤独感;这面“镜子”也为成员提供了改善适应行为的多个榜样,利于他们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
(2)团体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校专职辅导人员不足的矛盾。
(3)辅导为来访者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更易于将辅导产生的效果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4)团体辅导对孤独、退缩等社交障碍者有更重要的作用。团体辅导创造了浓厚的团体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社交障碍者勇敢地走出惧怕与孤独,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有利于丰富个体的社会化经验,改变其不适应行为。
(5)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成功打破学生的阻抗,促进学生与辅导老师咨询关系的建立,为下一步个体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6)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性。团体心理辅导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 。领导者是团体心理咨询成功的四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团体咨询成功与否的关键,其素质、条件、能力、经验、训练等直接成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团体领导者在具备一般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之外,还需要具备团体咨询对领导者的特殊的要求。如职业角色、广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设计组织能力、良好的人格特质、咨询基本技能之外的团体咨询技能,等等。这种专业化的要求大提高了团体心理咨询的操作难度,专业咨询师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普及。
2.心理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又称体验式学习或体验式培训,是在对传统课堂教育进行补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生动、活泼、有趣、安全、易操作等特点,非常符合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拓展训练的教育方式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参与者在“虚拟”而安全的环境中产生真实的情绪体验,进而领悟到教育者要传达的理念。与传统教育形式不同,拓展训练更强调让受教育者主动领悟要学习的内容。将团体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合起来并应用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称之为心理拓展训练。
在拓展训练中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分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定训练目标前,要使用心理学问卷调查参与拓展训练的人群,通过数据分析目标人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质,为设定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根据心理学理论设计个性化活动方案。
第三,应用心理实验设计的方法设计活动方案。
第四,可以应用心理学方法设计记录本,对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全程记录,并进行分析。
第五,活动过程中,应当引入团体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
第六,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每个项目的评估也可以用心理问卷方法进行。
三、应用心理拓展训练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于2008年10月到12月对某中学初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将心理拓展训练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见下表。
实验组SCL-90以及学习成绩前后测差异检验
由表中数据可见,在SCL-90测试中,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实验组在参加心理辅导团体前后心理健康状态出现了巨大改变。各科成绩以及名次前后测差异检验中,除历史课成绩外,各项P值均小于0.05,历史课虽然差异不显著,但已接近临界值,说明团体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影响效果显著。
这种差异也表现在人格的相关维度上,体现适应性与焦虑性的次级人格因素Ⅰ和神经是否过敏的次级人格因素Ⅲ有改变的趋势。再如乐群性、兴奋性、紧张性、敢为性和有恒性、敏感性、自律性等均有较大程度变化,接近于显著水平差异。其中,敏感性和自律性前后测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在0.01水平差异不显著,进一步说明在团体干预过程中,达到了加强情绪自控、促进人际交往、发展责任性三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也说明人格虽然是较稳定的系统,但是青少年期有较强可塑性,心理干预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会产生影响。
另外,在团体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个体咨询贯穿其中的原则,对多名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进行了跟踪干预,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讨论
1.建立心理拓展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尝试
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在拓展训练中。
(1)方案设计:整个方案设计将实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其中。首先,按照心理实验的理论与方法设计整个干预过程,为2*2方案设计。其次,使用14PF量表与SCL-90量表对参与者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活动方案设计的依据。再次,建立团体活动的项目库,提高了团体活动的可操作性。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关注发生的问题,并对活动方案做出微调,使活动方案更加灵活。
(2)活动过程:首先,在整个过程中,遵循了团体与个体咨询并重的原则,在对特殊成员进行个体干预的同时,引导团体成员随时关注同伴的反应,使团体成员都得到成长。其次,在活动中应用了行为训练、图画咨询、催眠以及音乐等多种心理咨询技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丰富了拓展训练的手段。再次,在团体运作阶段引导成员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团体结束阶段回顾全过程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与要求,保证了团体效果的延续。最后,活动的全过程中让接受干预班的班主任全程参与,使其能了解并运用一些方法。
(3)效果评估:首先,每次活动结束后,与班主任访谈,评估活动的效果。其次,随机抽取受成员进行访谈,评估活动效果。再次,团体结束后使用相同量表进行后测。通过对前后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对照组前后测差异不显著而试验组差异显著,说明干预有效。
(4)整个团体活动过程中,从项目的设计到执行与总结,都尽量使之流程化,在保证干预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可操作性。
2.心理拓展训练对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作用
如前所述,应用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对初中学生进行干预,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了较大的提升,并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来。这个结果表明,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虽然实验组14PF前后测差异不显著,但是在某些维度上,如乐群性、自律性、敏感性等维度,有较明显提高。这说明心理拓展训练在培养青少年优秀心理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正如我们在论述有关拓展训练的理论时所说的,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激发人体的兴奋状态,从而对心理因素产生影响,这正符合青年人的身心特点,很适合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应用,所以,继续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拓展训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3.心理拓展训练可能产生的问题
由于心理拓展训练加强了项目操作的流程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团体心理咨询的可操作性,降低了对团体领导者的专业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项目与游戏混为一谈。实际上,领导者的专业素养恰恰是参与者能得到更深刻体验的关键因素。所以,绝不能因为心理拓展训练的可操作性很强就放松对领导者进步的要求。
最后,笔者认为在使用心理拓展训练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方案的针对性。设计方案前,要使用心理学问卷调查参与训练的人群,通过数据分析目标人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质,为设定目标、设计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
(2)活动的科学性。要应用心理学方法对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全程记录,并进行分析。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每个项目的评估也可以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
(3)坚持以项目为工具、收获为目标的原则。本项课题的研究是探索性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研究结果显得相对粗糙,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还不够完备。另外,这次研究中测试的项目均为室内项目,对户外、高空以及水上项目均未能测试,这是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但我们有信心以此项研究为基础,对心理拓展训练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使心理拓展训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建立起系统的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稿件编号:090727001)
参考文献:
[1]吴玲,刘志宏.论团体心理咨询领导者的必备条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辅导;技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心智培养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其中的“惑”不仅是知识之惑、社会之惑,更重要的是心理之惑、成长之惑。班主任心理辅导不是“额外”工作,而是分内的工作。某种意义上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级预防员。
那么,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呢?
一、明确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
1.帮助学生探索自我
学校心理辅导的很大一部分任务是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尊和自信。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是青少年辅导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2.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与情绪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健康的品质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而少数学生的个性偏差,如孤僻、好嫉妒、暴躁冲动等,常常会影响学生的待人处世。
3.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困境
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与学习有关,如考试焦虑,因升学压力过重而厌学、弃学,因学业失败而导致各种危机事件(自弃、自残、自杀或者伤害他人),以致因学习问题而产生抑郁、自卑等。
4.帮助学生破解青春期烦恼
班主任和我们的德育教师在这方面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悦纳,平等地和学生探讨少男少女健康的两往,开展青春期的性教育。
5.帮助学生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
青少年的压力源有学习负担、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变故、亲子关系和异往等方面。由于我们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面临的压力,常常会出现心理紧张、迷茫和反抗。而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攻击又常常是爆发亲子冲突、师生冲突以及校园暴力事件的源头。
6.帮助学生展现丰富的生活、精彩的生命
青少年富有理想、生气,他们有着生机勃勃的现在和更长远的未来,同时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常常显得比较脆弱和容易动摇。班主任在日常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的偶像崇拜、网络成瘾,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要进行预防和干预。
在明确了心理辅导的目的和内容后,班主任更需要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过程和步骤,从而形成辅导的方法。
二、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步骤
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基本步骤包明确问题行为、收集个案资料、评估分析、确定辅导方案、实施辅导过程、检验辅导效果与随访六个阶段。
1.探讨并理清问题
这一阶段的具体目标是:教师知道学生发生的事以及他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学生通过述说个人问题而得到某种程度的情绪宣泄;鼓励学生通过述说使其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知,并理清具体的困扰是什么。
2.收集个案资料
收集资料是个别辅导的基础,要详尽地了解辅导对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通过观察、谈话、自述、访问、问卷和心理测试等来收集包括学生的当前状况、家庭背景、个人成长史等主要方面的情况。
3.评估分析
班主任在与当事人充分探讨问题并掌握了必要的个案资料后,要根据自己的心理专业知识、社会生活阅历和个别辅导经验,对学生的叙述和所获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严重的程度。
4.确定辅导方案
根据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严重程度和产生原因,班主任要制订出具体的辅导方案。首先要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辅导目标,其次选择辅导的具体措施,可从学校、家庭两方面入手,围绕当事人的知、情、意、行各方面,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进行。
5.实施辅导过程
确定个别辅导的目标和措施后,就要根据辅导方案进行具体的个别辅导和干预,将构思一步步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非理性想法的改变、消极情绪的调整还是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最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并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断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适时的强化和再评估,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具体的辅导目标和辅导措施。
6.辅导效果评估与随访
经过一个时期的个别辅导之后,班主任要观察学生此时的行为表现,与学生一起对整个辅导过程进行全面回顾,并对照辅导目标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实施的辅导是否有效。通过辅导效果的评估,还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获得经过一段艰苦努力之后终于达到目标的成功体验,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很难得的成长经验。
当然,班主任要想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除要掌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之外,还需要在实战过程中积累丰富且有效的辅导技术。
三、班主任心理辅导基本技术
1.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是指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增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发生,减少并逐渐克服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1)确定目标行为。该环节包括界定问题(了解当事人的问题行为是什么,查清当事人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问题是如何习得,又是如何被巩固的),并确定矫正目标。
(2)建立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目标确定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一般至少3天)来观察,来测定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然后求出每天或者每周的平均值,以此作为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
(3)选择强化物。行为改变是通过强化手段获得的,因此选择强化的方法是行为矫正技术的关键所在。强化的方法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化和惩罚法这四种。
(4)实施行为矫正程序。需要对实施期间的目标行为表现做观察和记录,并与之前建立的基线水平进行比较。
(5)效果评估与反馈。根据记录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
2.认知改变技术
认知改变技术是指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认知,从而调整其情绪和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技术。
(1)帮助学生认识情感、行为与认知之间的联系。
(2)寻找学生的负性自动思维,识别非理性思想。
(3)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内容,同时发展更适合的思维方式和内容。
(4)练习、巩固,将理性的思维方式与想法进一步运用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之内化为个体的内在认知结构。
3.情绪调整技术
情绪调控技术是指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或他人的情绪,使之对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
(1)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面对自己的情绪。
(2)引导学生宣泄和恰当地表达情绪。
(3)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4)帮助当事人学会控制、疏导情绪(转移法、幽默法、放松法、制怒法、升华法等)。
4.积极暗示技术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指班主任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积极的语言作用,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从而调节其认知、情绪、意志、信心等。
积极的暗示可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暗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等均可以作为暗示手段。一般来说,暗示的语句越简短,就越有效;暗示要用现在时态而不是将来进行时态;尽可能以事实为依据,或努力创造出一种让人相信的感觉。
心理辅导技术远不只以上四种,但对于班主任所进行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这四种方法的确是心理辅导实践中非常需要的基本辅导技能。实践证明,班主任经过专业培训,是完全可以掌握这些技能,以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
总之,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班主任主要承担面向班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作为班级领导者——班主任,若要增强班级凝聚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气氛,提升自己对于班级学生以及团队的心理辅导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积累实战经验,同时更需要在自身人格、态度、价值观和敬业精神方面提高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解决学生的心理之惑、成长之惑,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聋哑高中生 心理和谐 团体辅导 常模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青少年特殊群体心理和谐状况及改善对策研究》(HB13JY02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68-02
一、聋哑中学生在团体心理疏导中的作用
心理和谐是指个体在处理自我、家庭、人际和社会问题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总体感受[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聋哑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的真实体验受到了影响,阻碍他们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圈子缺乏和社会广泛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造成语言表达词汇匮乏,而他们内心情感丰富,通过聋哑手语也难以充分表达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心理常常会产生挫败感。此外,他们在生活、学习、就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往往容易造成敏感、脆弱、自卑、焦虑、孤僻、抑郁、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2-3]。聋哑少年作为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相对于已经存在的生理上的不幸,积极营造其内部的心理和谐是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一种弥补,也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往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以正常青少年为研究对象[4]。虽涉及残疾大学生、震后儿童、焦虑障碍少年的研究[5],但针对聋哑少年进行团体心理和谐干预的研究却鲜有发现。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聋哑少年进行心理干预,以期为特殊人群提高心理和谐探索新的途径。
二、聋哑学生团体干预后的结果和分析
经过团体干预后,聋哑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普遍低于常模,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干预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和谐有一定的影响,心理和谐各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状态因子上效果显著,人际关系次之。但干预后的聋哑学生心理和谐各维度的得分仍然低于常模。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聋哑学生由于缺乏听觉刺激,言语交流障碍,生活范围狭窄,沟通和交流困难,与外界接触和信息传递减少,对生活、学习、个性特征等的感受和评价能力低于正常青少年,造成自我状态得分较低。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虽然聋哑学生都带有助听器,但并不能听得清晰,主要还是依靠说话者的口型和手语进行分辨,由于长期失听,说话的能力下降,发音困难,语言表达吃力,往往在叙说的过程中,由于他人不能理解说话内容,重复几遍后,常常会显得非常急躁。此外,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人对聋哑儿童持有偏见,甚至嘲笑、 轻视他们,造成其孤独和交际挫折,在心理痛苦时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使其心理长期处于压抑和苦闷状态,得不到释放,结果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形成抑郁和焦虑心理。
再其次,家长缺乏相应的教育能力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一是对于聋哑孩子的降临家长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味觉得孩子可怜,心里感到亏欠孩子,为了弥补,家长常常极度地溺爱或者极端放任;二是部分聋生家长视他们是家庭的负担,还要无时无刻面对邻居、同事、亲戚形形的议论,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厌恶甚至遗弃等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三是大多数家长不会手语等与聋人必须和必要的交流手段,面对聋儿教育沟通有许多困难和阻碍,想教育想管好却又无从下手。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聋生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缺陷,往往当自己的要求(在他们看来是十分合理、十分基本的要求)得不到家长迅速和积极的回应、理解和满足的时候,就产生强烈的不满、怨恨、以及对抗情绪,常常以过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表现为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语言交流困难 ,有些家长力不从心,无法理解聋哑孩子,无法给予更多的关怀和了解。因此,造成家庭氛围的得分也较低。
令人欣喜地看到聋哑少年的社会态度高于常模。基于廊坊特殊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及教师充满爱的关怀和呵护,使得聋哑学生的社会态度高于常模。由于失去听觉,聋哑学生的观察和模仿能力极强,形体语言丰富,有些学生擅长舞蹈和绘画,由于廊坊市特殊学校和外界各大媒体的广泛联系,廊坊电视台在节日晚会以及大型舞台表演常常邀请聋哑学生作为残疾人代表参加节目演出,在他们把自己特长发挥淋漓尽致的同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此外,在团体心理干预过程中,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生活老师的富有爱心的全程协助,以及在每次活动中,相互传递爱的能量,构建成了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也对聋哑学生的社会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中,很多同学在做“我是谁”游戏活动中难以找到自身的优点,却能找到很多不如他人的缺点,对自我的评价较低,普遍存在自卑感。具体分析其原因:聋哑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造成交流和沟通困难,往往使他们只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或者只愿意生活在聋哑人的很小的圈子里,非常不自信,他们表现得非常悲观、孤僻、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久而久之产生不合群现象,表现出紧张不安,不敢与他人沟通,对社会认知的恐惧和陌生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笔者针对聋哑学生的自卑心理,专门组织了一次“独特的我”的团体心理辅导, 在“我是谁,优点轰炸”中,让其不断的吸取正能量,来纠正自我意识的偏差,并且在每次活动中,不断强化他们的优点,对胆怯和自卑的学生以鼓励、肯定和支持,渐渐让其融入群体,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肯定。此外,本研究发现,团体干预后人际关系的提高程度仅次于自我状态。在团体活动中,每个学生都非常投入,其中以“人际交往”、“同舟共济”、“心心相印”为主题的团体活动紧紧围绕人际关系而设置,从团体初期到成熟期不断层层深入到彼此内心世界,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相互支撑的团队,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另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本身就对人际关系有作用,因此,团体心理干预对聋哑学生的人际关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未来研究方向
对于聋哑学生的心理和谐干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程,需要坚持不懈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聋哑学生从心理障碍到心理和谐的转变过程。本研究由于受到人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干预时间较短,干预深度不够,对于聋哑学生没有充分深入到其内心世界,由于时间仓促,只是对自我状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虽然和团体心理辅导前相比有显著的提高,但并没有达到心理和谐的常模标准。虽然心理和谐各维度在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然低于常模指标。 因此,对聋哑学生进行团体心理干预还有很多长期未完成的工作。
此外,对于残疾人的教育理念尤为重要,这是特殊教育下对特殊儿童实现心理和谐最为重要的一环。卡尔・威特认为: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参考文献:
[1]白新文,任孝鹏,郑蕊,等.5・12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心理和谐状况及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 574-578
[2]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2,28(4):60-62
[3]张玉山.某医科大学生焦虑与抑郁状况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22(2):157
[4]吴九君,郑日昌,田宝伟.大学生心理和谐团体辅导干预研究[J]. 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12,20(10)1597-1599
[5]沈潘艳,朱小,辛勇,表达性团体辅导对震后儿童心理康复的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6):466-469
[6]齐金玲,李辉.残疾大学生自信心团体辅导效果研究[J]. 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11,19(3):31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