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105- 02

1 高职院校建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1.1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源于1989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资产评估服务对象已由国有产权主体扩展为多种所有制产权主体,业务领域涉及企业价值评估、金融资产评估、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诸多新兴领域,尤其是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关联交易、收购与出售资产、资产减值测试等业务及其信息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等领域,扮演了价值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实现的重要角色。

1.2 评估行业对于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资产评估行业服务领域的壮大,对资产评估行业人才的需求则日益趋增。目前全国已有3 000多家评估机构,38 000多名注册资产评估师,10万多名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注册资产评估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 ∶ 2.6。这一比例在企业中较为常见,一个注册资产评估师需要约两个评估助理协助开展评估项目。虽然目前注册评估师有38 000多人,但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17 000人,这远远不能满足资产评估行业对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本文通过百伯网,收集广州市资产评估企业的招聘信息,对各个资产评估公司的有效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数据和结论。

1.2.1 评估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

由图1可以看出,当前评估企业对估价师需求量最大,占总需求的53.33%,要满足行业对估价师的需求,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继续深造,考取估价师证,这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从业人员则来源于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需求所占比例第二大的是评估助理类的人才需求,占30.00%,这一类人才需求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相关人才来满足;以下比例依次递减的是项目经理、行政管理人员和实习生。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满足行业人才需求的关键,在于增加高等院校相关人才的数量。

1.2.2 评估企业对从业人员学历的要求

从图2中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学历要求比例最高的是大专,占50.00%;其次是对本科学历人才的需求,占30.00%,而硕士学历的比例仅有3.33%,比重较小,不限学历的比例为16.67%,主要是对评估师的要求,可以看出企业较为重视估价师的实践能力和职称,对学历要求不高。通过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评估行业的发展关键是依靠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所以大专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行业的发展前景。

1.2.3 评估企业对专业的需求

从图3中可以看出,自资产评估专业开设以来,企业对资产评估本专业人才需求增大,占39.02%,其次是不限专业,占24.39%,大部分都是针对资产评估师,原因之一是资产评估专业开设比较晚,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要求年限比较长,通过考试的基本上都是以前非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口专业的人才短缺,迫使企业放宽用人的标准,这也是造成评估企业质量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

由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评估企业对评估人才的需求量大,迫切需要加大评估人才的供给,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才的供给,因此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十分必要的。

2 我国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

2.1 专业定位不明确

我国资产评估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对市场中资产评估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行业发展状况缺乏深入了解,而从事专业建设探索的人员较少,因此使得现有高职院校中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相对模式化、趋同化。大多数院校是根据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人才,而忽略了学校在专业建设中可以提供的办学优势。

2.2 师资资源匮乏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硕士招生始于2011年,而博士招生院校目前只有1所,因此现在从事资产评估专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相关或相近专业转行而来的,基本上没受过系统的资产评估与管理的教育,尽管有的教师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教育教学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其本人并没有资产评估与管理的实践经验,因而讲课中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难以同实践结合起来。其次,学校可以聘请评估单位专家进行授课,但企业专家缺乏讲课经验,并且也忙于实践,很少能抽出时间去搞教学活动。

2.3 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空泛

目前,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都围绕注册资产评估考试,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未形成一套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也有的院校受其师资力量的限制,少设相关专业课程。

2.4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2 + 1”培养模式,在校学习2年,最后1年去单位实习,这就使得大部分学校会压缩课程,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学习效果不佳;学生最后一年都在单位实习,缺乏反馈。实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对于建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建议

3.1 专业目标定位明确

目前,国务院批准承认的评估资质有6类: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因此,高校在进行设置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应该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开设专业培养目标。只有结合自身优势,才能培养出更专业的人才。

3.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以行业协会为平台,鼓励教师多参与协会组织的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取长补短,对共同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期得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提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资产评估实务操作,不断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鼓励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考试获取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等)。 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兼职教师来承担。

3.3 设立实用型课程体系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结合学院专业特长,结合学院所设的专业目标定位,培养更专业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从而培养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实用型人才。

3.4 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实践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笔者认为可以开展“3 + 1 + 1 + 1”培养模式教学,即前3个学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四学期去单位实习,第五学期回校继续实习,第六学期再去单位实习。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遇到难点,可以反馈回学校再进行学习。

4 结 论

综上,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建设是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开展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依托各地资产评估协会,建设具有明确定位目标,能够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小芳. 高职资产评估专业的现状分析[J]. 中国证券期货,2011(8).

[2] 林辉山,孔祥银,田平,朱晓丹. 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3] 张艳. 对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方注协; 会计师事务所; 做大做强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注协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深入实施行业人才战略、准则国际趋同战略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行业发展的第三大战略——做大做强战略。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发展20多年来,面临的又一次重要的发展契机。虽然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主要依靠其自身力量,但行业协会的帮助、指导、协调和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外部保障因素。推动行业做大做强,是注册会计师协会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一、黑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现状

(一)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弱

至2008年底,全省会计师事务所多达280多家(含外省事务所的分所),注册会计师2 400多名,平均每个事务所不到10名注册会计师。从黑龙江省注协公布的2007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30家信息看,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人数规模最大的也仅有56名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人数在50名以上的事务所仅有2家,占6.67%;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40名的事务所仅有4家,占13.33%,其余各所人数均在20人以下。另外,黑龙江省2007年度收入排名第一的事务所,其收入也仅有1 128万元,只占全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100名排行榜中最后一位(重庆康华,2 208万元)的50%。自有综合排名以来,全省没有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注协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100名排行榜。显然,如此众多的事务所,已经造成了省内审计市场的饱和,同时还面临着外省事务所的强大竞争,各事务所之间通过压价等不正当手段获取业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审计市场的正常秩序,影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形象。

(二)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匮乏

首先是高端人才的极度缺乏:中注协首批30名行业领军人才中,没有黑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全省注册会计师中有硕士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3.08%,有博士学位的占0.12%,本科以下学历的占59.58%。其次,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全省50岁以上的注册会计师占总人数的40.43%(大部分是其他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而30岁以下的仅占2.08%。会计师事务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企业,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人才的合理年龄结构是其不断更新知识、开拓创新的保障。黑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目前的人才状况已经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如省内事务所的执业范围单一,大部分事务所的业务都局限在审计、验资和资产评估等传统业务方面,而属于拓展业务的管理咨询等业务所占比重很小,近三年全省事务所的审计、验资、资产评估业务收入都占到了总收入的90%以上。

(三)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

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不仅会影响到事务所的正常运转和稳步发展,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的失控,削弱执业风险控制能力,增大执业失败的可能,严重影响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目前,省内部分事务所(如一些规模较大的所和外省大所的分所)认识到了内部治理对于事务所发展的重要性,尝试建立了初步的决策机制并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但依旧存在机制不够完善和科学、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而大部分小型事务所,股权比较集中,事务所的决策权基本掌握在事务所负责人手中,他们或认为没有必要考虑内部治理机制问题,或不具备进行相关制度建设的知识和能力;再有事务所严峻的生存状况,也使这些事务所的决策层无暇顾及内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当事务所发展到一定规模,内部治理薄弱所导致的后果就会凸显。2000年左右,黑龙江省已拥有3—4家具有独立执行证券相关业务、初具规模并具有良好声誉的事务所,但是,由于股权分配、员工激励、利益分配等内部治理机制的缺失或无效,使这些事务所几乎在一夕之间业务、人员纷纷流失,消失在了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第一次合并浪潮中。自此,黑龙江省再没有具有独立执行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事务所。

(四)会计师事务所安于现状,缺乏发展的意愿和明确的目标

事务所和其他企业一样,发展与否与决策层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黑龙江省大部分事务所的领导要么安于现状,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勇气和胆魄去发展;要么即使有发展的意愿却受自身能力的制约,无力用现代的管理理念领导事务所和进行市场的培育与开发,面对高端客户、高端业务被省外所瓜分也只能忍

气吞声,无可奈何。截至2008年底,黑龙江省共有26家上市公司,其中只有5—6家的年报是由本省事务所(均是外省事务所的分所)审计的,其余业务都被国际“四大”所和外省事务所瓜分。

(五)来自外部执业环境的压力

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思想观念陈旧、职能僵化,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行业的发展变化,不信任本土事务所,对事务所行政干预过多,监管方式落后,而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却迟迟不出台。如黑龙江省注册会计师行业所执行的收费制度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这种收费标准已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即使这样,有些地区政府部门还以各种方式强令会计师事务所降低收费标准,否则不能入围从事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业务。而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要求修订收费标准的要求,却迟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响应。众所周知,过低的收费最终只会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

二、充分发挥黑龙江省注协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协会始终是推动行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事务所的做大做强作为行业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它的实施和推进,需要每家事务所的不懈努力,同时协会的统筹规划、密切指导、沟通协调也必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根据本省事务所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做大做强目标,采取具体措施保障目标得以实现

根据中注协制定的5至10年内事务所发展的目标,黑龙江省制定了《关于推动我省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了全省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的总体目标,用5至10年时间,发展培育3至5家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信誉,能够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此基础上,发展培育1至2家年业务收入2 000万元以上、能够与国际所合作的、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国际化会计师事务所。该目标是与黑龙江省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现状相符合的,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首先省注协应利用培训班、期刊、事务所内部学习等多种方式宣传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具体目标,使全省注册会计师尤其是事务所的领导层了解:首先,做大做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的客观要求,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事务所不进则退,从而使事务所自发地参与到做大做强中来;其次帮助事务所找准自己在行业中的定位,因而能够制定出自身的发展目标;最后,制定长效机制,密切关注事务所在做大做强中所遇到的问题,随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制定有本省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事务所做大做强提供人才支撑

1.建立黑龙江省的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制度。行业领军人才对行业的发展起着“带头羊”的作用,能够引领行业的发展。针对黑龙江省高端人才匮乏的现状,省注协应建立省级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制度,并设立专门的培养基金。在全省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参加国内外的交流学习、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以培养,并鼓励其中的拔尖人才参与中注协的领军人才选拔。

2.健全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普遍提高本省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整个注册会计师群体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提高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省注协应在现有继续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网上教学、教学资源下载后自学等多种更加灵活的后续教育模式,并根据行业业务发展和实务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加强培训师资的水平及资格考核,以增强后续教育的效果。此外,为鼓励注册会计师通过在职攻读学历(学位)、考取其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等自发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素质,注协应制定政策允许将其按一定方法折合为参加后续教育的课时。

3.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高校资源,吸引优秀新生力量加入到本省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为行业储备后备人才。具体措施:(1)注协牵头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选拔行业知名人士到学校讲座和让有能力的事务所承担高校部分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任务等方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契合行业的需求。(2)改变事务所现有人才招聘主要靠熟人推荐、个别招聘的方式,注协可组织全省会计师事务所以团体的形式到各高校开宣介会和招聘会,以增强影响力,扩大人才选择面,择优录用人才。

(三)健全的事务所内部决策和管理机制,能够提高事务所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是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内生力量,省注协应指导和监督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和执行

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包括质量控制、风险管理、内部制衡、薪酬分配、市场开发和战略实施等多方面的内容。完善事务所的内部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事务所决策层的素质和能力

也有很高的要求。针对目前黑龙江省事务所内部治理的现状,省注协在指导、监督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和执行时,应避免激进和“一刀切”的方式。对于有一定治理基础、具备能力按照中注协《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加强和完善内部治理的事务所,省注协只需对其内部治理状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即可。对于内部治理基础薄弱、规模小、主要负责人缺乏相应管理知识的事务所,注协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对事务所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和教育,使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其次应针对小规模事务所的特点,在不违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省注协牵头组织研究制定小规模事务所内部治理相关文件范本和内部治理制度体系,以增强内部治理相关政策的可执行性和保证其切实发挥效用;最后,建立相应的评价与监督检查机制,以保证事务所的制定章程和决策、管理制度一贯得到执行。

(四)协调内、外部关系,改善执业环境

注协应代表行业积极与地方政府各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宣传行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已作出的和能够作出的贡献,以及行业自恢复发展以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面临的困难,从而增进了解,争取支持,扩大行业影响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进一步落实《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等法定审计制度;呼吁政府建立更加公开、公平、开放的市场体系,为本省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拓展提供平等竞争机会;与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沟通,推动行业收费制度、税收制度等的建设。

(五)继续完善行业诚信建设和质量检查制度,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

1.近年来,注协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事务所诚信和执业质量的制度,如诚信举报、同业复核、专项检查等,今后要继续完善和有效执行这些制度,重要的是,对于不按执业准则要求执业的事务所要坚决予以处罚,决不姑息。

2.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性,使普通社会公众很难自主判断事务所执业质量的高低,在选择事务所时比较盲目,从而市场短期内难以自然形成事务所的优胜劣汰。协会应在对事务所诚信和执业质量检查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诚信曝光台、事务所综合实力排行榜等的影响力,让社会了解事务所在服务水平上的差异,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使不诚信、执业质量差的事务所自动淘汰出局或被其他事务所吞并,而讲诚信、执业质量好的事务所将逐步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王军.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10.

[2] 齐兴利、袁秋虹.借助政府力量推动江苏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7.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2015年前3季度,共有273起电子商务领域的投融资事件,金额达到45亿美元以上,主要集中于天使轮和A轮;P2P行业今年度共出现了85起融资案例,融资金额超过120亿元。通过融资,企业筹措到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资金,解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优化内部结构,降低风险,提高市场份额。

如今,我国的“人口红利”正逐年递减,劳动成本越来越高,加之电商行业“烧钱”的特点,其盈利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少电子商务企业出现了降薪裁员的情况。2015年我国较多电商企业均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遭遇倒闭潮,迎来“寒冬”。特别针对一些刚刚开始起步的电子商务企业,虽然前期不需要太多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企业发展需要,如果在短时间内融不到资金,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倒闭。

二、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融资模式仍然没有成熟

电子商务企业由于自身资产无形化、产品虚拟化的特性,造成了这类企业轻资产、高成长、抵质押物不足等缺点,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秉承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矛盾。如果以传统的财务报表、统一的授信标准的融资模式看,多数高成长的电子商务企业是不符合银行授信标准或者融资支持的。

(2)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突出

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与传统制造型企业相比,无形性,虚拟性,网络性,不确定性尤为突出,许多传统的融资机构不能获得真是可靠的信息数据,数据的不规范,不透明,信息的不对称等问题是金融机构很难评估企业真实情况,向企业融资借款。

(3)资产评估体系或模型缺失

电商行业发展迅速,但相应的资产评估模型没有随之配套发展,一个还不成熟的企业在没有成功之前还无法评估出其资产总额,这也给信贷融资行业造成一定困扰,另外,电商企业相较传统行业,信用评估模型也未成熟,企业的信用等级遭到质疑,不利于企业发展。

(4)融资模式复制困难

尽管电商企业都是利用互联网等相关信息技术来从事交易活动和服务活动,但即便如此,不用的运作模式,经营方法也导致电商企业在融资时不能简单复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模式,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融资模式的复制和推广遭遇困难。

(5)融资需要循序渐近的过程

虽然电商企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其行业的特征以及信息技术的不完备,许多企业仍处于成长初期成长阶段,加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般传统制造型企业常用的融资模式并不适合它,融资门槛高,成本高,企业信用程度较低,因而电商企业成功融资不是易事。

2.原因分析

(1)全球经济发展萧条,资本市场萎缩

大部分风险投资趋于谨慎,不敢轻易出手,海外IPO上市条件更加苛刻,企业上市也多受阻。受到经济萎缩的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融资规模受到严重冲击,融资金额及企业数量不升反降,严重影响该行业的发展。

(2)法律法规约束力弱,企业信用受到怀疑

虽然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已有数年,但是并没有建立其专有法律,因此其行业发展并未形成有效的规范,容易形成不正当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另外,由于电商企业想要获得资金需要良好的公司形象和信用,但是目前并没有为此建立行之有效信用检测标准,导致融资方没办法通过有效的途径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真正的信用状况,进一步增加了其融资的困难程度。

(3)企业规模小,融资成本高,投资风险大

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历程大同小异,售价的高低决定其利润的大小,因此大部分企业在价格上做文章,这让很多企业陷入了融资-价格战-广告烧钱-挖墙脚-亏损-再融资申请的恶性循环。另外,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在内部财务管理的问题上存在缺陷,财务人员水平低下,管理制度不完善,内外部审计水分大等问题使得融资方对于投资的态度越来越谨慎。

(4)市场环境不完善,国家扶持政策不够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这一融资市场较为混乱,融资方式多样化,融资体系不完善。然而,政府方面并没有对电子商务产业投入过多的关注,没有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使得这个产业处于弱势产业,以致现实中大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比较困难。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1.选择符合企业行业发展的融资模式

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一般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每个时期由于公司规模的改变会有不同程度的资金需求,即使对于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组织,因各自不同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融资模式的选择也有较大差异,这就需要电子商务企业根据其发展和经营的现状,因地制宜,决定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融资模式,不仅解决资金问题,还要减少融资成本,减轻因负债造成的财务压力,或是巨额融资导致股权分散,企业经营权转移。

2.加强内部财会管理

企业应该仔细分析自身的财务状况,优化内部的财务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而且也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可靠性,同时融资方也可以对电商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检查监管,这样有助于其充分了解被投资对象,降低融资难度。按照国家财务相关规范,对企业内部财务情况真实准确地核算出来,在电子商务行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加快变革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范会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加强自身的信号传递能力。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降低企业负债资金成本,降低财务杠杆损失,减少固定成本的比重,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积极创新丰富商业模式和融资渠道

能盈利的商业模式对吸引投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多数电商企业发展模式大同小异,风险投资是其主要融资手段,然而一部分企业进行了不公平竞争和残酷的价格战。因此,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更应该抓住机会创新商业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追寻消费者价值追求,采用不同的战略方法。二是要注重横向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的平台规模效益。三是要加强信息的可传递性,如通过信息共享、体验交流等形式,以实现企业间的互利共赢。

4.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信用系统

市场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企业也不例外,根据市场需求,明确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优化内部结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创新体制与其发展阶段相匹配。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做到有据可查。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实行奖罚明确的制度,对信用严重缺失的企业通报,记录,惩罚等,以此优化信用发展坏境。相关协会及社会组织,应尽到宣传的责任,定期或者不定期约谈会见,组织企业信用水平评比。

5.增强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为增强电子商务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强金融创新。虽然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捷性和可得性,但是贷款种类方面仍需进行创新。如今电商企业的迅猛发展,与其对应的融资问题也日益突出,创新融资模式,不仅满足了行业的发展,而且也为金融机构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丰厚的利润。通过调查发现,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各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进行服务升级,根据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形势,满足其融资需求。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也会不断的有新的内容和形式。面对复杂的融资模式,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规模与发展特点,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融资模式,最大限度的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利用利用内外部优势和融资资金,巩固企业主营业务,拓展新兴业务,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朱军先,童军,吴克文等.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和政策选择[J].新金融,2011(2):45-46.

[2]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检测报告[R].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

[3]傅赞.电子商务发展与融资模式创新探讨-以义乌为例[J].浙江金融,2011(11):67-71.

[4]佘丛国,朱志军,陈仕俊.商业模式创新助推电子商务走向繁荣[J].通信企业管理,2011(12):80-82.

[5]李云芝.发展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情报杂志,2012.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服务业;注册会计师;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会计服务业是以会计、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及其他相关知识为载体,帮助企事业单位实现特定经济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专业经济服务。会计服务业最早产生于英国,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类别。我国的会计服务业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一样的成长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会计服务的范围主要限于查账、验资业务,行业工作的重点是恢复重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会计服务业的服务范围也拓展到了与股份制有关的鉴证业务,并颁布实施了《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1995年“两会”合并,“两所”、“两师”统一称谓,行业发展开始步入统一管理和建设的轨道。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计划用5年的时间,着力培养400名左右行业领军人才,1500名左右具有国际资质的注册会计师,2000名新业务领域复合型业务骨干。

二、我国现代会计服务业具备的特征

(一)会计服务与市场发展相适应。会计服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初期,会计服务主要是审计业务,但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会计服务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开创了我国会计服务贸易的新局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贡献。

(二)从业者具备较高的执业能力。会计服务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主要是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向社会提供高知识附加价值的审计、审阅、其他鉴证业务、会计及咨询等专业服务。这就要求从业者掌握扎实的会计、审计、税务及管理等相关知识,具备丰富的问题处理经验和技巧。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服务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事务所的竞争资本。

(三)会计服务对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会计服务业所面对的客户需求千差万别,因此,会计服务活动也几乎没有雷同,每一次提供的服务都可以看做是一次全新的过程,注册会计师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服务过程的复杂性。

三、现代会计服务业面临的问题

(一)从业者素质偏低。近几年,会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能力上升很快,但是从总体分析,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老注册会计师执业经验丰富、职业判断能力强,但外语、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新注册会计师外语、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较好,但执业经验不足;而具备海外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因为企业文化、薪酬待遇、执业环境等原因被“四大”挖走,造成优质人才的流失。

(二)业务扩张能力有限。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不管是上市还是非上市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服务业务,都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大部分都位于事务所的所在地。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分布的地域性是审计市场分割的体现,反映了挂靠体制、地方保护主义及声誉机制缺乏等对服务市场的影响。分割的服务市场不利于信息交流,容易造成会计师事务所间的不公平竞争,同时,也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难以扩张,也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品牌不响。我国的会计服务业只是在寻找客户,完成客户的相关经济业务。但是在完成整个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并且组织规模偏小,市场份额较低也是导致品牌不响的一个原因。

四、我国现代会计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推进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加快跨境监管的互信合作。现代会计服务业的发展,标准的国际趋同是前提,需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标准的国际趋同和等效工作。除执业标准之外,各国监管政策也是影响会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加强跨境监管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增强互信,推进监管体系的等效互认。

(二)实施行业人才战略。高层次人才是现代会计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按照国际化的要求推进行业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国际标准选拔和培养人才。在此基础上,与境外会计师职业组织合作,支持中国注册会计师取得境外认可职业资质,实施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大批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规则、熟练掌握外语、涉外工作能力强的领军人才。这样,才能使其真正承担起服务市场经济、走向国际的重任。

(三)实施新业务拓展战略。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日益深化,企业对会计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需求。除传统报表审计服务之外,内部控制审核、资产评估、税务、企业管理咨询、投资与融资咨询、信息技术咨询等专业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多。多元化的业务结构,有利于均衡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充分利用其组织资源,降低事务所的执业风险,增强行业的竞争能力。

(四)提升跨国服务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积极发挥“战略规划、国际联络、政策协调、信息服务”的作用,消除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的信息、政策、管理等障碍,支持、引导和帮助事务所通过新设、合并、合作等方式,在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比较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分支机构以及国际网络,提高事务所跨国服务能力。

虽然,现代会计服务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走出去”政策的实施和政府的支持,会计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服务业中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成立.行业特征、地区差异与会计服务业发展战略——以青岛威力[J].科学经济社会,2009(4).

[2]唐丽华.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4)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 问题 重庆

一、重庆县域金融发展现状

1.县域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基本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相结合,村镇银行、证券、保险、小额贷款企业等为补充的共同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且各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大幅提高。

2.县域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强

县域金融机构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稳定增加,贷款投向更加偏向于农村和中小微企业,且总量在不断增加。截止2016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4677亿元,同比增长6.9%;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659.7亿元,同比增长10.5%,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2.3万户,同期增加4429户

3.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降低了县域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拓宽了金融产品营销渠道,增强了与金融服务需求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快速推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方式变革的同时增强了县域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

二、重庆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供需不均衡,资金外流严重

一方面,农户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大于贷款,且存贷差距较大;同时县级商业银行利用网点优势吸收大量农村储户资金,但出于经营战略需求不断缩减信贷业务。另一方面,部分资金经县域金融机构拆借、购买金融产品、向城镇优质客户贷款而流出农村,造成农村现代资金供给不足。

2.金融生态环境不佳,潜在金融风险加大

一是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就会导致信贷资金无法回收。二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速度缓慢、担保能力较弱。只有少数优质的县域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三是民间金融活跃但缺乏相关制度进行规范,成为金融风险点。四是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带动大量信贷资金流入,带给金融机构较高收益的同时也威胁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安全。

3.金融业发展结构不平衡

近几年,重庆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融资方式也仍以银行贷款为主,融资结构不平衡,社会融资模式单一。县域居民接受多元化投资及风险分散的投资意识不足,理财依赖银行系统,县域保险和证券行业发展迟缓。同时会计、法律、评估等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薄弱,业务水平尚待提高。

4.县域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受利率市场化水平提高的冲击

县域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利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提高,农户土地和产权的明确,村镇银行的进入,信贷市场的竞争程度将不断提高。对当前执行较高利率和定价能力不高的涉农金融机构必然会造成冲击。

三、促进重庆县域金融发展的对策思考

1.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重庆县域金融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维护县域金融市场有序竞争的条件下,引进并扶持有实力有能力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县域,打破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引导民间资金合法合理流动。通过银企对接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更多地用于县域经济发展。

2.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以缓解县域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压力;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涉农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降低经营风险和损失。二是改善融资模式,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支持企业进入三板和四板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融资。三是建立和完善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民间借贷的打击力度,搭建民间融资合法平台,维持正常进入秩序。四是培育和引进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投资咨询、保险经纪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3.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牢筑普惠金融理念

重庆县域金融机构应当主动结合重庆县域经济的实际,结合农合和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和信贷需求,在风险可控、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拓宽抵押担保范围,推广票据贴现、土地使用收益唷⑴遄》坎权、林权等新型金融产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建立股权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发行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中介服务;证券公司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为符合上市要求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米媛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石家庄: 河北大学,2015.

[2]王兆华.基于体系重构的陕西省县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