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就业抗挫能力是指个人在遇到就业挫折时,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抗挫能力有两方面的构成要素:(1)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人们以自己明确的目的,善于通过理性的思考,以达到维持心理平衡,能动地支配行为的能力。(2)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人受挫后的自制力、适应性、灵敏性的综合表现。
受过专业训练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职校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最终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国内外善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团体心理辅导起步早,发展快,已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覆盖面相当广。而我国团体心理辅导起步较晚,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是近些年发展迅速,尤其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领域,理论研究涉及范围颇广,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上未形成系统。团体心理辅导如今最活跃的地方仍是高校,研究对象也多是面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近年来涉及的领域开始逐渐增多,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自我成长、人际交往、情绪抑郁等主要领域,开始向网络依赖等崭新领域尝试探索,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涉猎的领域有自我概念、厌学心理、自信、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动机等领域,但多数还是偏向于发展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辅导因为对团队领导者的要求比较高,数量还是较少,有些职业学校开设的团体心理辅导主题上则主要针对新生适应、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另外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模式较为单一,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进行论证较少,发现针对职校生的挫折教育系统研究较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抗挫能力特别是就业抗挫的实践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水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理论基础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
(2)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通常是通过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所以团体辅导可以为各种适应不良的成员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职校生就业挫折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和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实践依据
作为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教工作者,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就业受挫能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抽取了学校部分班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抗挫能力水平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看法。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经常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在对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采用了各个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后心理健康教师对培训的效果进行了测试,结合有关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访问情况来看,团体心理辅导这种方式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这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
三、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可行性、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整体方案、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操作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文献研究资料,完成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梳理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职校生就业挫折状况调查问卷》和《职校生就业挫折应对方式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学生在就业抗挫能力的特点,以及面对挫折选择应对方式的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2.建立课题研究QQ群,搭建交流共享平台。
在课题研究人员QQ群,把研究计划等课题研究的资料共享,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在QQ群里充分征求意见。
3.收集学生受挫个案,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担当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收集大量学生遇到挫折的真实案例,通过咨询老师的帮助,使学生迅速找到应对挫折的方式,从而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抗挫能力,完成个案后对咨询记录进行整理,并定期进行案例分析,找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方法。
4.撰写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应用教学实际。
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前先讨论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按照“导入――活动――体验――总结”模式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完成多个方案的设计工作,主要有:“游戏破冰,成员互识”、“理想现实,分享焦虑”、“职业兴趣 自我探索”、“模拟招聘 自我认识”、“穿越生死 突破自我”等,并在心理课和心理委员培训中加以实践,最后将方案总结成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虹、郑小东主编.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郭韶敏.谈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其心理辅导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3).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了检索、参考相关文献的方法,结合已有的其他学者的研究,试图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具有更好适用性和实效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开始受到关注。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在中国的中学中如雨后春笋般地逐渐开展起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构成上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因为这门课程多侧重于教育学的形式和方法,并没有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整个社会的认可度并不很高。本文试图将心理领域的团体心理辅导恰当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以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1、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和特征
1.1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有很多,最普遍认可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刘勇老师所下定义,他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针对个别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由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各种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和训练技术,给成员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指导的咨询活动。
1.2 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除了具有优于个别心理辅导的高效性、经济性之外,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1.2.1 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同时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要会用并能用好相对的专业知识。
1.2.2 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中可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方法、团体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并没有一定的限制。
1.2.3 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1.2.4 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和作用
2.1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另外,辅导的过程也是成员主动学习、自我整合、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些有利于团体成员的自我教育。
(2)发展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预防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性行为,并加以纠正。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流。
(4)治疗性功能。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2.2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Capuzzi和Corey在他们的《20世纪90年代心理咨询展望》一书中,描述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八个方面:第一,在团体中发展信任的气氛以促进彼此态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将这种信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二,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第三,澄清生命的价值并探索人生的哲学;第四,能容任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第五,学会问题解决和正确决策的技巧,并坦然接受这些决定的后果:第六,能敏锐的感知他人的需要;第七,增加关心他人的能力;第八,学会将团体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3、团体游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3.1 促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1.1 促进同伴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3.1.2 促进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解救人质
课程目标: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得以进一步的了解,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座椅板凳若干,一块较大的挡帘,一打小卡纸。
活动程序:每十对亲子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家长与学生分别坐在挡帘两侧,挡帘完全把两侧隔开,不能看到对面。给每个家长十张标有序号的卡纸,告知每个家长卡纸序号即为家长序号并告知其不要发出声音。指导教师问家长他们孩子相关的问题(例如:你认为你的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在卡纸上作答,并有指导教师把不同序号的卡纸答案念给学生,让学生猜出那个序号的家长是自己的家长。猜对的学生成功“解救”出自己的家长,没猜对的继续进行。最后,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进行亲子关系的论坛。
3.2 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2.1 完善自我概念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找到真实的我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2.2 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闪出我的小行星
课程目标:通过找到自己的长处,体验个人荣誉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间互相支持,从而勇敢面对更大的挑战。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桌椅板凳若干,塑料花一支,鼓。
活动程序: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来选出同学,让其发挥其特长来表演个节目,并让其它同学加以评价,教师对那些腼腆的学生进行鼓励。
3.3 促进中学生学生情绪控制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我的心事你来猜
课程目标:通过游戏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控制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1)分组,每组排成一行第一个同学看提示板上的情绪描写,并用动作做出来,后面的同学通过自己的理解做出表情,依次传递表情,最后一名同学回答提示板上所写的表情。在一定时间内看那组回答正确最多即获胜。(2)组织学生进行团体讨论“什么事情会产生何种情绪,怎样控制此种情绪”等情绪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33-58
[2]刘勇,教师团体心理辅导[M]科学出版社,2008(1):6-11
[3]廖风池,蔡丽芬,严菩芸,陈贞等著,儿童咨询团体理念与方案[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7):21-22
[4]王振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6-304
[5]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梧州学院学报,2007(1):103
[6]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7):33-37
20多年来,经过我们的努力,在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示范课、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心理咨询专兼职教师培训、心理问题个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为有效推进和大力实施发展性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初步研究探索阶段
辽源市教科所在1989年考察了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教育之后,决定以试点方式进行研究探索。20世纪90年初,我们在市十三中、市十七中、东丰县一面山中小学进行试点,并在1991年明确提出“心理卫生教育研究”,以发展型咨询辅导为突破口。截止到1996年末,试点工作正式结束并取得重要进展。
(一)制定实验方案,正式立题研究
经过充分的准备,市教科所于1991年初形成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验方案,经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正式立题,市县两级教科所紧密配合,先后在直属中学、西安区、龙山区、东辽县、东丰县进行了5次大型集中辅导,培训学校领导和教师1500多人次。下发了《课题指南》,确立了先行实验的县(区)和实验点校,建立了市、县(区)、校三级课题组织网络。
(二)明确研究方向,确定实验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一项科学严谨、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实验初期,我们把理论探索的重点放在确定研究方向和实验内容上。在广泛研究基础上,确定预防和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方向。
根据心理教育目标,确立了预防、辅导、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预防方面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心理卫生、教学心理卫生、家庭教育心理卫生、优化班级心理环境。心理辅导方面主要内容是:学习心理辅导、交往心理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择业心理辅导、考试心理辅导;矫治轻、中度心理障碍,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品行障碍。心理素质培养方面主要内容是:培养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后者重点培养情绪调控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积极健康的兴趣、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及自信、自强、自立、自律等心理品质。
(三)开展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
为科学、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我们对实验点校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主要内容是智力、气质类型、性格发展水平、性格特征、学习适应性、心理需求、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为多所学校建立了科学、规范、实用的心理档案。
为便于教师查看心理测试结果,我们还对心理测试结果进行了研究开发:①绘制了爱德华个人偏好剖面图;②绘制了艾森克人格剖面图;③改进了心理健康诊断(SCL-90)的评定方法和结果查看方法;④改进了学习适应性的评定方法,并绘制了学习适应性剖面图。这些研制和开发大大提高了心理测评速度,便于教师查看心理测试结果,为这些量表广泛应用于团体测量打开了通道。
(四)开展实验培训,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1. 加强市课题组研究人员培训。先后到东北师大、华中师大、北京师大参加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培训共计300课时,5人次。参加全国学生心理辅导研讨会,丰富了理论知识和经验。
2. 加强实验教师系列培训。重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实验内容、实施方法途径、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心理辅导、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法、学生学习障碍及其矫治、心理教育案例、报告的撰写等集中讲座。
(五)创新载体,多渠道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我们在取得初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方案要求,组织各实验区和学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形式有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专项知识讲座、学科渗透、个案分析等。
二、区域推进阶段
1996年,辽源市教科所制定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九五”规划,确定在全市推广研究成果和经验,截止到2000年,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区域推进阶段。
(一)深入开展预防心理问题的理论研究
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对全市各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系列培训,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使教师能够较好地在教育教学中积极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开展了家庭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组织力量编写了《好家长》读物,指导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要点、原则,掌握科学方法。《好家长》作为我市家庭教育的主导教材,充实家长学校的内容。
(二)建立“两卡”,推动心理辅导
“两卡”即学生咨询卡、家长教育咨询卡。下发给实验班学生和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填写,投入学校专门信箱。学校派专人收集“两卡”,并进行分类,分出集中问题和个别问题。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考试压力大、人际交往及青春期困扰,我们在市教育电视台进行了“顺利度过青春期”、“自我心理保护”等电视讲座,又深入一些学校进行“异往指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欢迎。
(三)开展个别的心理问题矫治专题研究
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市课题组同志深入各实验学校进行细致分析,帮助提出指导方案,面对面指导,并跟踪服务,最后教师进行理论总结。几年来,我们指导教师共成功地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百余例,在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第二届研讨会上交流案例33篇,第三届研讨会上交流案例28篇。
(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我们结合课题研究成果,2000年编写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实验教材,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资源。各学校按照教材要求,广泛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单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挖掘学科教学渗透点,多方结合、共同施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
(五)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实验研究不断深入
开展了“四个一”评比活动,即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打造一节学科渗透课、开展一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承担一项研究课题等“四个一”评比活动,在全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优秀成果、先进个人评比活动。1999年召开了辽源市第二届心理教育研讨会,并邀请东北师大心理系张嘉玮教授做了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活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六)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目前,全市已有44所学校,数百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近2万名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参加实验的学校既有重点高中,又有一般中小学乃至农村中小学。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相应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另外有28所中小学成为挂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三、全面实施阶段
“十五”期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市教科所依据两个文件要求,将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承担了省级规划课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及运行模式的研究”,同时又承担了东北地区“全国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科学管理,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边研究边推广,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健康地发展。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领导
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学校领导的支持。我们聘请市教育局业务副局长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各县区教育行政领导亲自参加实验研究,各实验点校校长承担学校课题。市教育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下发了文件,有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写进了《2002辽源市教育发展纲要》等市政府文件中。为搞好课题研究和活动推广,我们组织对全市各级学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进行了多期培训,为实验的整体推进奠定了组织和领导基础。
(二)建立全方位开放性科研体系
搞好课题研究必须广泛借助于各方面力量,建立开放的科研系统。为此,我们加强与专业院校联系,通过外出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等形式,先后与北京师大心理系、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华中师大心理系建立了联系,广泛获得信息资料。重点依靠我省专业院校的力量,先后与吉林师大心理系、东北师大心理系建立了协作关系。东北师大心理系张明教授、刘晓明教授、吉林省教科院徐向东所长多次来辽源指导工作,帮助培训教师,为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全面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十五”期间,辽源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纳入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总课题组系列,成为吉林省的首批实验区。在研究中取得了多项成果,先后承担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高二册(吉林人民出版社)的主编工作,参编了中小学两本教师指导用书,并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评为优秀实验区。市教科所将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全面运用于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在学校心理教育理论建设、教师培训、心理教育课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个案分析研究、心理咨询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训练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
四、功能整合阶段
“十一五”期间,辽源市教科所承担了“构建德育目标体系和方法途径的研究”省级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实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提高心理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从2006起,将工作重心转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一)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关键是寻找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品德滑坡、行为习惯不良等现象,与虚荣心理、自卑心理等有直接关系。理论上也认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础,道德品质是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外在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就不会取得实效。同理,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与德育相结合,就不能发挥其终极效应。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正是两者的关系,以此为突破口,就能将德育与心理教育很好地整合起来,发挥更大的功效。
(二)用发展性教育思想统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留守生;心理辅导;人格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壮农民离乡背井,到发达城市务工挣钱,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一方或者双方都是外出打工,一般由其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担当监护人。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家庭结构不健全,留守儿童长期感受不到亲情温暖,缺乏父母的呵护,他们上小学后,在学校表现往往是沉默寡言,行为偏激,抑郁,不思上进,学习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等。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笔者一直思考和实践,如何才能走进这些留守生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难题,使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根据多年一线经验,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留守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如下四点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对小学留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地可持续地引导帮助,学校必须先有一支较为专业的,业务精湛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般的教师在心理辅导方面知之甚少,或是一知半解,自身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想让其有效地辅导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采用灵活多样式的心理辅导方法,对症下药,往往就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事业得不到重视,很多学校往往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近年来,由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突出,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的心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培养了一批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相信,学校有了这一支热爱学校心育工作,乐于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威武之师,能够有效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使留守生茁壮成长。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辅以相关的活动方式或者药物,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来访者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心理咨询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关系、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咨询和评估效果。心理咨询主要解决的是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在应付紧张抑郁情绪,克服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咨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正是因为心理咨询的地位举足轻重,学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留守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基础上,建立相配套的心理咨询机构,由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高的心理教师担当此工作。有了心理咨询机构,全校师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就可以方便地前往咨询,获取帮助,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学校的心理辅导可以分为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至于在实践中需要使用那种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复杂程度来选择。如有些共性问题可以采用团队辅导方式,如有些个性化、涉及隐私的心理问题则采用个体辅导方式为宜。心理咨询机构可以针对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定期举行讲座,组织野外活动等方式进行辅导。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开展有特色的心理辅导活动
1.对厌学,学习困难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家教的方式辅导学生,或者组织学习成绩好的班干部对其作业轮流指导,帮助其提高成绩。
2.对自信心不足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班团队活动的方式,开展“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辅导活动,鼓励留守生勇于走上讲台,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接纳,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3.对性格孤僻,不善于人际交往的留守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做游戏,分配任务,任命班干部等形式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积极活泼的个性。
4.对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的留守生。教师可以组织“真善美”的班级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号召学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四、积极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健全留守生的人格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留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留守生的视野,陶冶情操。通过把自然,生活,社会融于一体,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举办采风,影评,春游,诗歌创作朗诵,书法比赛等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觉达到知行统一。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讨论实践,可以培养留守生的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在与人的交往合作中,留守生可以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学校开展的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地点不一。如带领学生参加农村种植基地,让学生亲身感悟科技对农业带来的效益和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农业农村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价值观。如带领学生参加红色革命根据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年住过的房子和使用的生活工具,激发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和社会。
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如何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塑造留守生的健康独立人格,是农村教育者的神圣任务。小学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有利时期,灵活应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切实培养留守生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田英.农村中小学留守生生活现状及心理辅导策略[J].理论研究,2009.6
[2]张继志主编.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8,1
[3]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人民出版社.2007,3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非常特殊的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学生会从以下几点方面思考问题:我有何身体特征?长辈如何期望我?我的学业、人际关系如何?我的现实环境有何条件限制?这些问题需要自我统整,对于身心迅猛发展而又缺乏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自我统整绝非易事。因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同学的状态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统整性危机,失去生活的自信心、价值感、充实感,会经常莫名其妙的空虚、困惑、烦恼。甚至精神崩溃。对外而言,可能产生人际关系欠佳、对社会不信赖,所以这个阶段是关系一生发展的非常重大时期。班主任在班会中,渗透团队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谨慎地引导他们绕过人身道路上的误区,朝着完美人格的目标前进。
二、精心设计班会活动方案,让学生在互动中成长
在班会活动中,为了有效的利用集体力量引发学生在班集体中互动和成长,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活动方案,一个好的活动方案,往往可以激活整个班级,使学生中各种潜在的成长困惑浮出水面,在讨论、交流、趣味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一定的辅导效果。
1.初一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规律的转变,开展自我意识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正在处于高峰状态的“自我中心”意识,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可开展“我的团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认识我自己”“学会听课”“远离考试焦虑”等心理辅导班会,如在“我的团队”的班会中可设计活动――为团队命名:全班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组针对自己所在的小组设计组名、组徽、组歌,说明设计理念,练习唱组歌,进行小组比赛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认识我自己”的班会中,可设计活动――戴高帽:班级分成若干组,每组围坐,依次请一位同学坐在中间,头上戴一顶高帽,大家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他的特别之处,进行优点轰炸,最后进行访谈,分享自己的感受。
2.初二年级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同时初二学生在性生理发育上已接近成人水平,突出青春期性心理辅导特别是异往辅导很有必要。可开展“学习习惯自我矫正”“意志品质的挖掘”“助人和自助”“友谊地久天长”“淡淡的芬芳――异性间的交往”。“在学习习惯自我矫正”的班会中设计活动――生活馅饼:班主任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这个圆代表你们的一部分,让我们看看你是怎样使用自己的时间。这个圆代表一天24小时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包括睡眠、上课、上网、家庭作业、体育锻炼、做家务、看电视、吃饭、复习功课)各项中每一项所占的时间,然后将自己的生活馅饼按各项比例加以分割,画在个人的纸上。通过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生活安排作具体的、客观的、系统的分析与检查;在“意志品质的挖掘”班会中设计――品质排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人的优秀品质一览表(如勇气、善良、坚毅、大度、乐观、合作、负责、真诚、宽容等)每个人发一张,分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这些品质排序,组内分享,最后各组组长发言全班交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进一步认识自己内在的品质,并对各种被人们所认同的优秀品质做出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3.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心理压力较大,可开展抗挫折辅导,以帮助学生用更强的耐挫力和更切合实际的目标来面对考验。班主任设计班会“在磨难中成长”“天生我材必有用”“敢梦成真”“我的成长――三年回顾”“毕业前我在想什么”。“在磨难中成长”中设计续写故事、诊断开方――班级讨论为遇到困难的学生出谋划策,学生通过分析、商量、找问题、找克服困难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敢梦成真”设计活动:一杯水的容量:要求一个学生往水杯里倒水,直到水盛满不溢出为止,提问学生如果此时将曲别针放在盛满水的杯子里能放几个?学生回答完各自的猜测数字后,现场找学生一个一个地往水杯里投放。由于担心水会溢出来,学生的动作会减慢,老师鼓励学生继续放……演示结束时,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和他们猜测的数字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教师鼓励这看似满的再不能入一滴水的纸杯竟能放进那么多回形针,在观看实验的同时,我的心好似也慢慢动摇了。为何不让自己也大胆地尝试,在我自认为饱和的思想状态下,还能够容纳很多内容进去,那么我的人生依旧是值得为理想去奋斗的。我开始相信敢梦成真,我相信,我可以,请不要怀疑!。
三、开展心理班会对教师的要求
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会,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班主任在开展此类活动中首先要阅读大量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增加必备的文化底蕴,通过大量书籍的阅读,在开展的活动时就可以逐渐深入到学生中。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班主任应该坚持以下一些原则,才能让活动思想真正浸透到学生的心房。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在活动中,教师要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不要轻率对学生的观点横加批判,教师对学生要胸怀坦白,绝不要掩饰自己。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其中一员的身份谈自己知识的感受,让学生觉得可亲可信。
第二,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团体辅导活动不是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能进行的,他需要以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为前提。良好的集体舆论在活动中往往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一个有良好氛围的班级集体,往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保证。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活动班会是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活动。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机制。在选择主题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动机。当学生还不具备这种动机时,教师应设法引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