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陶行知 德育思想 高校德育现实意义

从古至今,杰出的教育家都无不重视德育问题,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不例外。他毕生致力于“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一直很关心德育问题。他的德育思想博采中西方德育思想之长,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并且来源于其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内容丰富,方法独特,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气息。因此,学习、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及实践经验对于今天的高校德育大有裨益。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首先,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来源于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陶行知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教师之家,幼承庭训,6岁蒙馆,接受了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他的德育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土壤之中,吸收了传统德育中的合理思想。如他对儒家学说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本位思想进行了继承,提出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如他弘扬了孔子“学做仁人”的德育理念,提出了“教人做人”的德育总体目标。

其次,陶行知对西方德育思想进行了借鉴与创新。陶行知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教育体系影响。“作为其组成部分的道德教育理论,处处渗透着实用主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基本特征”。①陶行知对西方德育理论的借鉴,集中体现为他对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改造。杜威主张把学校办成社会的雏形,也即“学校即社会”,学校的德育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陶行知则认为学校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全部,它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此理论创新为“社会即学校”,这样学校德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等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老师都可以多起来,学生可以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锻炼并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杜威还主张各科教学中应渗透道德教育,并反对在教室里用书本教条的方法进行德育,认为社会实践法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方法。陶行知对这种观念进行了发扬,同样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知识教育密不可分,还提出德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较杜威的思想更进了一步。在德育方法上他也十分反对学校的德育修身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强调“非给学生种种学习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②他在自己所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和育才学校中,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训练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陶行知德育的目标

陶行知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③的德育总目标。这句话简而言之就是“教人做人”,是陶行知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地说,陶行知提出要培养真正的人,是“一个整个的人”,不是不完全、部分的人。这个真正的人,要具有健康的体魄,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是金钱的奴隶,不依附于他人,能够专注地开展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等。由此可知,陶行知将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上,从人的全面发展观角度来谈德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身处视野空前广阔和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由于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就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由于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关注的重点是提高学校和班级的升学率,家长关心的是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因此,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师院校前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对自身个体的全面发展相对忽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忽视了对自身道德的修养和提高,校园内学生损坏公物、偷窃财物的现象屡有发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屡禁不止,且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和有“技术含量”;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犯罪行为甚至“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件”的报道不断刺痛人们的心。

面对这样的现状,德育工作者应注意以“教人做人”为目标,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规律,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懂得个人不仅要具备知识和技能,更应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各类学术和文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他们的身体,提高他们对艺术和美的鉴赏能力;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尊重劳动者的思想品质,坚定为社会发展、民族崛起努力成才的信念。

三、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容

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陶行知看来,“真善美”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它在道德教育中有着深刻的含义。“由真而善,由善而美,真是真善美的核心。”④所谓“真”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⑤的德育总目标,同时也是其实施德育的指导思想。所谓“善”,指的是“智仁勇”,即我国古代提倡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道德精神。所谓“美”,是“真人”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毕生追求的境界,即建立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陶行知所阐释的“真善美”的道德要求与我们现代教育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观呈现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基本特征。既有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又有西方传入的道德观念;既有过去左的一套道德观念,又有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道德观念。“……道德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人们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在国家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出现道德颓废的现象”。⑥受此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随之产生了不少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混乱,对学校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产生质疑甚至抵触情绪;部分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明显,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难以产生为他人服务甚至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操。

面对这些相对老一辈来说没有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失去了远大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功利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与自我,主动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以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教育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陶行知提出的“真善美”相结合的德育内容,正是要求我们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将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符合现代社会道德观要求的精神品质,根据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加以改造和创新,用以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我们着眼于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立足于整个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该有之行为和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四、陶行知的德育方法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精神一生致力于中国特色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其德育的方法也有许多独到的创新之处,值得我们当今的德育工作者思考和借鉴。其中他立足“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出总结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独具特色。

陶行知的德育方法是注重知、情、意合一,教学做在道德教育中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是教育法,也是学习法和生活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使教学双方在做上、实践中统一起来。在这里,主体与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得到高度的统一,各自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⑦

从幼儿教育开始,教育者就在向学生灌输诸如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行为规范。但是现实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例却一再出现有悖于上述行为规范的现象。如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发扬助人为乐精神的南京青年却被他救助的老人家属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药费,而法院因为彭宇不能提供证明自己没有撞人的证据,判决其赔偿老人40%的医药费。此案一出,社会舆论激烈争论,而其流毒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媒体上不断报道的类似案件就可窥其一斑。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似乎一夜之间人人自危,于是就难免出现老人昏倒路边围观数十名成年人无人援手,只有两名7岁孩童上前搀扶的真实事例。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今的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上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认为学校所进行的正面教育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他们又为当前社会道德实践中诸多与道德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而感到困惑和迷茫。

由此可见,我们的德育在重视道德认知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使他们知行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教育者在课堂上要既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育的热情,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得出正确认识。通过列举真实生动的案例来呈现当下社会面临的各种道德困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分析,触及学生的内心,使他们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道德选择事件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增加其他教育形式,如以劳动周形式组织学生去社区、企业工作实习、模拟真实情景表演、专题演讲、辩论赛等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的活动,以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对大学生进行机会教育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教学楼、食堂、宿舍公共区域等为阵地,加强宣传布置,使其保持简洁优雅的格调、健康向上的氛围。通过这样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其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能力。

注释:

①施修华.德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交大出版社,1999:289.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55.

③⑤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923-924.

④魏兆和,邹农基.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⑥曲鲁捷.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核心理念.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3,(3).

⑦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现实意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施修华.德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1999.

[3]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思想.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魏兆和,邹农基.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3.

[5]曲鲁捷.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核心理念.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3,(3).

[6]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现实意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7]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8]王荣成.论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自治模式;行规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64-0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将道德作为做人的根本,十分看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一生都将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却过多的看重知识教育,而没有特别重视德育教育。如何改变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现状,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可以给我们良好的启示。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对小学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国度,积极的道德思想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世纪的中国,国内外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发展小学教育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广大小学生来说,较高的道德素质、健康的人格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当前,一些小学生在道德方面还不够成熟,这也表明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缺失。而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恰好符合了当前小学生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情。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于小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创新德育自治模式,构建行规培育平台

1.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主体和精华。传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要形成具有生活特色的小学德育教育。具体来说,小学应该提出有创新特色的办学理念,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色营造和谐校园,让校园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天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勤奋好学、乐学善思的良好品质。另外,创新德育教育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结构,给学生减负增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学校要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将教师培养成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为小学德育教育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将陶行知的德育教育理论作为小学教育的发展主线,就是要求小学生要“学陶师陶”,并将陶行知的德育教育理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纲领。一直以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代人,对于小学的德育教育影响也十分深刻。我们必须不断的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将学校建设成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阵地,深刻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内涵,用爱心教育学生,让学生用心做人。努力把学校建成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天地。时代在不断发展,学校也要不断进步。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历史的传承和教育的变革,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师德建设、学生行为规范建设,不断思考、创新学校德育自治模式,不断的开展文明礼仪和品行规范教育,构建行规培育平台。

2.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行规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点,我们要依托德育大平台,努力强化学校德育功效,坚持创新实践的办学理念,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行规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行规培养,要创新德育管理,构建自上而下的德育管理网络。具体来说,就是要成立以校长(书记)为中心,分管副校长、德育教导、辅导员、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共同分析学校德育工作和行规教育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查找,努力探讨解决方法,制定解决方案,确定德育教育阶段目标。在德育工作中,小组成员必须要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德育小组、年级组要将学校的德育中心工作思想积极转换成行规教育,主动做好行规教育的各项工作,在全校营造德育氛围,让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教导学生要“求真、求实、自主、自立”。要想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就需要健全学校的各项德育管理制度,建设行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工作职责机制,规定德育工作小组的育德育人职责,完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通过行为规范评比制度、教职工德育考核条例来保障行规教育健康有序的执行。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来说,必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管理工作:一是要明确德育室的职责,德育室要认真督促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认真落实日常行为规范、校纪校训的执行情况。二是要重点抓课堂主渠道的实践和渗透,认真落实行规教育。三是要对学生的日常行规进行督查考评。通过分层、自主的管理方式落实学校的总体部署工作要求,推动行规养成教育。

3.建设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优质教师队伍。学生的德育教育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认真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教育,建立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从根源上加强行规教育。学校应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研究讨论班级行规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制定有效的解决办法。加强班主任的育人育德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示范效应和“传帮带”作用,以人性化、制度化的措施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应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学校德育工作和行规教育的理念,联合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可以通过问卷反馈的形式,听取家长对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意见,并积极反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以德育自治模式构建行规培育平台。学校要努力吸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陶学思想精华,并灵活运用于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中。学校要把“德智体美劳”作为发展主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展行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德育教育。将“构筑和谐校园、创建温馨班级、培育自主真人”作为学校的教育主线,一方面建设高尚的师德师风,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学校要加强小学生的德育课堂教育,通过德育教育来促使他们养成文明行规礼仪。但是,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分年级设立德育实践目标:一、二年级注重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三、四年级注重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五年级注重实践自立能力锻炼。学校要通过常规教育、四节二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学习、生活和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让学生在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在学校的管理机制上形成完善的层级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机制,推动和保障德育及行规教育的能够有序开展。

学校要在德育和行规教育工作中融入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全新的行规培养平台,联动学校、家庭、社会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通过这一载体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传承和创新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中,学校不断深化德育工作格局,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成长环境,重点培育具有学陶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87.

[3]张伟.试论道德知性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第4篇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教师的任务无尚光荣,因此,我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工作。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可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当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学生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他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就充分体现出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怀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孩子们铺洒阳光,点燃希望。既然选择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劳作着、战斗着。三尺讲台是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笔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他们自豪,他们荣幸。听,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指引着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他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他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样的千斤重担,鼓励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沉睡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的心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是“爱”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导下的中国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青年学子。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要教好学生,爱是基础,爱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爱去教导学生。每一位教师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的信念。从现在起,用心用爱去做每一件事情,让爱传递。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近段时间,幼儿园组织了学习陶行知的活动,通过听陶视频、学习有关陶行知的理论等,唤起了我们“师陶、学陶、践陶,打造爱+智慧教师”决心和信心,也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知道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除了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高尚人格外,在教育中还体现了“爱满天下”博爱精神,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民主教育也成了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被陶行知的精神所感动。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几点体会: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第5篇

一、如果从形式上来说要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并不难,而要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领会其精髓,不是三言两语一朝一夕的功夫。首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要有全面整体认识,明确“教、学、做”合一思想是基于什么样一种前提条件下进行才会更具效应;用何种心态去教、去学、去做?又如何的教?如何的学?如何的做?就目前师范教育的现状而言,师生双方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教与学双方是一个共同体,是彼此共同寻求发展的统一体。其次要着眼于现实,力求更有效地去进行“教、学、做”合一的开展。

二、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表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其博大精深之根基是“爱”,是博爱,他用一生去爱国家,爱人民,深深地去爱学生,去爱儿童,去爱生活,用“爱满天下”的胸怀,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的精神奠定了他的教育思想是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实践,自然的教育思想,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尊重人的教育思想。他的一生是在为“博爱”而奋斗,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胸襟去阐述和践行其伟大的教育思想。他的思想是在真爱的指引下,在一件又一件事情“做”的过程中,得以完善、得以解释。有“真爱”才能做“真人”,做“真人”才能出“真知”得“真理”。所以在进行“教、学、做”合一的研究时,所有行为的背后是以真诚的“爱”作为思想的基石,那么所做的工作才会“实”、才会“真”。“真爱”是不图回报的,她能使人心胸开阔,目光远大,使行为中少一些自私和名利干扰,多一些高尚的理想与人生的追求。让学生明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才有利于学习和实践。

三、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社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事业”。懂得如何去“爱这个世界”,“爱这世界的一切”。把“真爱”作为教育的根基去培养学生,给学生那份客观、现实和有利于学生发展成长的“关爱”,具体说是“大爱”的责任。是对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家庭的所要承担的责任。从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对社会、国家、民族长期发展负责的态度。

四、在学陶、师陶、研陶的过程,从“真爱”出发,丰富自我,以做“真人”求“真知”为核心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推行班级民主“自治”管理模式。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一天一天的去“做”,长期坚持不懈的去“做”;去实践;去总结。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贯彻到班级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从陶研课题一点到班级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立体空间的深入及转变。明确从“爱”开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的志向,以做真人为基准点,了解“真”与“伪”,分辨“名”与“利”,深入思考人生价值,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发展动机。

五、要求学生做“真人”,首先是要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和法制化的班级环境,积极发展班级的民主自治,在做好真人的前提下,再去求取真知,求真知也是为做真人。树立培养“真”人才观,有用型人才观的目标。树立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创造财富的人才观。寻求自我发展动力,以培养未来的有用人才和实用人才为目标。

做真人求真知,从小事抓起,从能做的开始,先把能做的事做好。而“做”字当头,“敢”字当先,还要从“思想”跟上,既劳力也劳心,即使“错”也要能勇敢地去揭示和认识。在引导学生朝“真人”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从及时总结反思中,修炼自我教化学生。虽然课题已经顺利结题,但学陶、师陶、研陶将永远长存,这是教师能获得的最好的财富。

参考文献:

李英;“高衡借览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研究”续;爱满天下;2006年04期

阎有生;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