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儿童医院79家,其中为儿童服务且有床位的儿童医院仅59家。包括综合医院在内,全国儿科病床总数为20.51万张。
截止到2011年底,广西、、甘肃和宁夏4个西部省份和全国大部分地市没有专门的儿童医院;现有儿童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其中近80%的优质医疗资源又集中在地市级以上政府办儿童医院;农村与城市、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儿童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可及性差距加大。可见,儿童医疗资源区域配置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体系结构不合理。另外,人才使用和管理长效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以及儿童疾病谱变化,儿童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加。
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规划欠缺
我国大部分儿童医院缺少事业发展规划及总体发展建设规划,“见缝插针”式建设情况较多,导致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流线不科学,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卫生部预算管理医院有44家,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制订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医院都有了总体发展建设规划,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带动各级医疗机构重视总体规划。
*前期工作仓促
很多医院建设计划性不强,存在急于求成的现象,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未对实际需求、建设条件、功能定位、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等进行认真研究论证,这将会造成建设过程中功能设置和平面布局的不断修改、建设规模和投资不断调整。
*流线布局凌乱
在设计时往往追求外在形式,合理的流线组织考虑较少,导致内部布局不科学,人流混杂,洁污交叉,既不利于患儿和医护人员,也存在安全隐患。
*盲目求洋求大
片面追求单体建筑过高过大,盲目追求豪华设施条件,既给国家造成了经济浪费,也给医院今后运行带来沉重负担,客观上加重了儿童看病贵的问题。
*无视基建程序
无视基建程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未批先建或者边批边建,随意变更建设内容、性质和投资,招投标不规范等。
*基建管理水平不高
非专业队伍从事管理工作,这是在医院长期存在而且一直未解决好的问题。基本建设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做好,但是很多医院没有这方面的常设机构,常常是有了项目之后临时组建,项目完成后便解散,导致基建管理总体水平不高。
建设目标及方向
我国儿童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符合国情、功能完善、运转协调、反应灵敏、持续发展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为儿童患者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解决看病难问题,构筑起保护儿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
“十二五”期间,儿童医院建设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规范化建设,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健全基层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儿童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提升基层儿童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加大投入解决硬件方面的问题,比如房屋、基础设施、装备等,但是人才的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所以,提升基层儿童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加强优质资源建设
科学制订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省、市、县的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的数量、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规模和设备配备;
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优先支持中西部以及老少边穷等资源缺乏地区发展;
加强内涵建设,优先支持儿童诊疗方面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
鼓励社会资本对部分公立儿童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投入,以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改制的不得改变非营利性质;引导社会资本独立开办儿童医院,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
建设重点和进展
在这一轮的儿童医院建设中,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确定的重点是省级、地市级的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01-01
为了全面摸清互助县丹麻镇丹麻镇村卫生室的现状,了解存在问题和制约丹麻镇村卫生室发展的因素,我们采用填报调查表格、发放调查问卷、查看相关资料和实地查看等形式,并和丹麻镇村卫生室的医生进行深入访谈,对丹麻镇丹麻镇村卫生室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1 丹麻镇村卫生室的基本情况:丹麻镇共17个村卫生室,主办单位大多为村办,各卫生室的建筑面积在45平方米左右,卫生室的功能分区为观察区,输液区,药房,注射室等四区卫生室的设备清单基本差不多主要包括体温计,婴儿秤,听诊器,血压计等,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许多设备相当陈旧,如听诊器和血压计等。在调查中发现,村卫生室都能开展医疗服务,都建立了村民健康档案,但没有开展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这主要是由于当地大多村医缺少电子计算机和相关地电脑知识等。17个村卫生室开展了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妇幼保健工作,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儿童免疫接种等,自2010年以来,慢病管理制度基本健全,但由于缺少康复治疗的设备及专业医生,使得村医在基层无法开展康复工作。并且有诊疗登记册和诊疗记录,但没有病历记录,能够开处方并将诊疗结果记录到了个人健康档案中。村卫生室由丹麻镇中心卫生院统一管理,且有相应的考核制度,药物实行统一采购和配送制度,但没有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村医补助每人每年共计3500元,但没有给村医办理保险。村医希望得到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还希望得到电脑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和设备。
丹麻镇中心卫生院服务人口22634人,流动人口数412人,其中,土族8672人,藏族2296人,汉族11481人,每位村医平均服务1315人,村医的担任年限相对较长,村医的学历相对较低,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人数较少,具体情况如下表1―1。
2 通过调查发现村卫生室存在的问题有:卫生技术人员缺额大;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生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大;公共卫生的设施投入相对不足;设备陈旧和短缺,村医对预防保健的任务执行缺乏相对的计算机知识和设备,如缺少电脑等设备。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尚有欠缺,基本医疗服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技术水平进步和文化人口特征的条件下,由政府根据国家财力、卫生资源供给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通过医疗保障制度为全体居民提供的、在医疗技术上具有合理性、需方有经济承受能力,并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必需的医疗服务[1]。然而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本镇的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尚有欠缺,距离“农村居民小病不出镇”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对基层卫生机构的人员、设备、制度等能力建设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能力的制约因素在于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基本医疗知识技能缺乏、基本诊疗设备配置水平落后等。张朝阳[2]等在2005年也发现了与本研究一致的结论。因此,应从这些方面着手提升本镇的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能力。
3 村卫生室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的投入不足。访谈发现,房屋、设备简陋,医疗服务环境满足不了群众需要,而设施的改善需要一定资金,可以说资金缺乏是设备陈旧的主要原因。其次,卫生院人员缺额大的主要原因是招聘实用人才难,一是在山区工作的环境较差,二是收入较低,三是医疗技术水平难于提高。
4 为了更快更好地改善乡镇村医的医疗卫生条件,为农民提供就近低、低廉、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健康水平,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1)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改造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逐步购置、更新设备设施。(2)提升本镇村医的诊疗能力,保障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水平。通过进修和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现有人员的基本诊疗能力,特别是基层最缺乏的常见病诊疗知识技能,如急救技能,中医药知识技能,慢性病防治知识、合理用药指导等。(3)采取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等村级医疗点的密切联系和妥善管理,这样可使乡镇卫生院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参考文献
[1]梁鸿,朱莹,赵德余.我国现行基本医疗服务界定的弊端及其重新界定的方法与政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2):7―10.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机构;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医疗改革的脚步也在持续前进着。医疗改革的方针和路线给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国的医疗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医疗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时刻关注医疗改革的内容,学习改革的精神,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导向。当前中国新医改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主旨,并将全民健康和建设全民覆盖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了医疗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医疗改革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先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导致了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落后、设备不足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各项问题,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基层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医改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医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的推进。从1992年开始,我国医疗改革的步伐正式向着医疗市场化进军。为了改善国家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社会老龄化发展、治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持续实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医疗改革工作。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贯彻与保证当前医疗事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逐步实现全民病有所医的医疗目标。2016年新医改意见的总体考虑就是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疗体系建设,同时着眼于医疗改革的整体部署,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向辐射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在国家医疗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讲,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设施陈旧、医务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上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在新医改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医院管理、改革内部机制、推行多元化办医格局的要求下,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历史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因此,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进入转型时期,克服医疗改革中的各项问题,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当前基层医疗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二、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首先,从发展规模上看,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基层医疗机构所处地区大部分位于经济不太发展的地区,在建筑规模、大型医疗设备、科室开设上同大型综合性医院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基础医疗机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设施陈旧等历史性原因,在当前市场化医院管理的发展与竞争模式当中,基层医疗机构还是面临着十分不利的局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全面医保和新兴农村医疗项目推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薄弱的基础设施给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局限作用。
(二)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缺乏
目前,专业人才的问题依旧是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困难的主要难题。从统计数据上看,乡镇卫生院中专业医疗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19.26%;专科学历53.97%,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医生仍是基层医疗结构人才队伍中的主体。由于受到人才的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在先进医疗设备引入、特色项目开设和高端精密仪器的使用上都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门诊医生占了医院医生队伍的绝大部分,因此,在特色科目的开设上,能够上岗的有特长的专科医生数量稀少。这种情况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项目开设僵化,服务领域局限,市场竞争能力弱化,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深入发展。
(三)医院财务管理机制弱化,造血能力不足
新医改的目标是要实现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体制、监管机制、经营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从而实现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然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目前医疗系统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方面,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元素在医疗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边缘化的现状,让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生存堪忧的重要问题。其中,由于财政管理不足、专业型财务管理人员的缺失和资本经营能力的弱化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自身资产造血能力不足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私人诊所等市场化医疗服务场所的增加,让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境地。
三、新医改环境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创新发展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国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始逐步有了政策性的倾向。因此,根据财政补助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拨付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重点应放在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编制科学合理的年度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药物补助、建设补助等,将完善自身基础设施、更新陈旧设备的工作作为发展中的重点来看。
同时,根据基层地区病人的就医目标和就医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服务水平,约束医院的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确立自身的发展主题方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突出自身的服务优势。通过医疗基础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新医改的环境下,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技术型人才引入工作
在基层医疗的人事管理制度上,要通过实现多元化分配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在学习、工作和科研项目中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医院住院医师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基层医疗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夯实人员基础。同时,通过规范化和周期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突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科目重点,培养具有特色专业能力水平的医务人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要完善自身的聘任和岗位竞争机制,引进更多高学历、专业化的医疗技术人才,逐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向着高技术、高效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实现基层医疗结构的财务精细化管理
只依靠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政策补助无法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真正的发展。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开源节流,提高自身资本经营和财政管理的能力。首先,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转的效率,实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可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管理,调整收入比例和收入结构。要杜绝基层医疗机构中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检查和用药的行为,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财政管理中的作用,有目的地进行项目开展和基础性建设,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资本项目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在医疗管理中的作用。
四、结语
虽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国家政策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行之下,为了实现国家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疗服务和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实行综合性的深入改革。不断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国家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有序、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华.新医改背景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秦晓强,尹文强,黄冬梅,谭晖,曹海虹,马牧野,唐梦琦,魏艳.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医改受益情况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6,02:125-129.
在探索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地区中,绝大多数将新农合制度整合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中,采取社保部门主管的模式,如成都、重庆、珠海等地方。少部分地区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到新农合中,采取卫生部门主管的模式,如浙江嘉兴。
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顺,制度衔接困难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的身份界限日渐模糊,劳动力岗位变换与个人社会身份变更频繁,管理部门的分散使得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问题越发突出[4]。管理分割的格局加大了医保制度间衔接的难度,对进一步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造成极大障碍。
2.2经办能力不足,制约制度并轨
医疗保险经办能力是制度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服务的参保群体呈现流动性较大、需求多样化等特点,使经办管理服务难度加大[5]。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基层经办机构普遍存在人员配备少、业务经费不足、经办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经办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和专门培训,并长期超负荷工作,将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医保经办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基于各项制度建立的经办信息网络系统条块分割,信息资源难以互通共享。可见,经办能力不足将制约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3统筹层次较低,保障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市级统筹,但新农合制度很多还以县级统筹为主。根据大数法则,统筹层次低将会使基金总体规模较小,基金抗风险能力较弱,将不利于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筹集的资金很难满足部分人群的医疗保障需求,影响了参保居民的受益面与保障水平。同时,新农合较低的统筹层次给流动人口异地就医带来不便,使医疗保险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降低。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之间并轨,需要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的统筹层次。
2.4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低,疾病预防意识弱
在我国现行的二元医疗保障制度下,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卫生技术人才大量涌向城市,而农村和城市的社区卫生机构则缺乏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使基层医疗机构所能提供的医疗项目和医疗水平十分有限,难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导致部分患者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与此同时,我国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仅为城市的1/8,而农民人均占有国家社会保障投资的份额只有城镇居民的1/30[6]。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直接损害了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基本利益,有碍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此外,从医疗保障范围来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都是以保大病为主,忽视了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功能,实际上放弃了承担多数人员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而城乡居民的疾病预防意识普遍较弱,大多数城乡居民没有健康体检的观念,容易使小病拖成大病,进而使医疗费用大大增加,影响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3.1理顺管理体制,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
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是整合城乡医疗保险的重要前提条件,而明确医疗保障管理责任的部门归属是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7]。主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劳动保障部门和主管新农合的卫生部门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王保真等人认为整合统一后的医保制度最终归属哪个部门管理,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科学的论证与审慎的政治决策[8]。这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从多方受益为出发点,使管理部门整合后让参保人群最大程度受益。此外,需要整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的经办管理资源,统一城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医疗保险归口管理,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为顺利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发展创造条件。
3.2加强经办队伍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平台
面对数目庞大的服务人群,城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需要建设业务精良、高效率的管理队伍,以确保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的稳步推进。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各级财政应尽快落实工作经费和人员编制,机构定期组织队伍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与考核,从而全面提升队伍的素质,以适应范围更广、需求多样化、任务繁重的管理服务要求。从统筹城乡医疗保障试点地区来看,各地对建设信息网络平台非常重视。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技术保障[9]。因此,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功能齐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信息标准和操作软件,实现城乡网络系统整合,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提供技术保障。
3.3提高统筹层次,保障基金可持续发展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需要统筹层次尤其是新农合统筹层次的逐步提高。一方面应遵循大数法则,逐渐提高医保基金的统筹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扩大基金的规模,增强基金的支撑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经济薄弱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稳健的配套资金保障体制,保障基金列账核算、封闭运行,避免“穷帮富”现象的出现。随着统筹层次的提高,将有利于降低基金的管理成本,同时为进城务工人员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下称“宁夏”)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称“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并于2012年正式更名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称“城乡医保”),同时划分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下称“人社”)部门统一管理。
在实行城乡医保统筹后,宁夏医保个人筹资分为50元、300元和400元三档标准,而财政补助均为300元,今年将提升至340元。各项报销比例均按照向基层倾斜的标准制定,试图通过吸引更多患者到基层解决小病、预防大病,从而控制医保基金的流失。
事实上,宁夏的县级医疗机构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就源于城乡医保制度的整合。2010年至2012年间,宁夏人民政府与国家医改外籍顾问、美国哈佛大学萧庆伦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叶志敏教授及其专家团队合作,在盐池县和海原县开展了“创新支付制度建立健康责任制”的试点项目。
尽管此项目由于自身局限性没有全面推广,但可以看到,其对西部地区的贫困市县已经起到了控制医保基金、促进医疗机构发展的作用。
从机理上讲,即通过经济杠杆,鼓励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县、乡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以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总额包干为主要内容的支付制度改革,并引导基本医疗服务和就医下沉基层,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一方面,宁夏在此次试点的两个县中,大幅度提高了门诊统筹的报销比例。乡镇医疗机构门诊报销比例为60%,而村级医疗机构今年有望达到75%。
另一方面,两个试点的县级医疗机构承担住院守门人的职责,严格控制向县外转院治疗的患者比例,并限定病种,降低未经规定的转院报销比例。
倘若在限定病种内,县级医疗机构无法治疗,需要转院,那么其转院费用完全由县级医疗机构自行承担。这样一来,便刺激了县级医疗机构改善其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小病不出村或社区,常见病不出乡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到县外的合理患者分流制度的有效实施。
作为住院医疗服务的守门人,降低县外就诊率,是县级医疗机构的职责。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作为首诊医生,接收患者时并不能断定其病情是否会恶化。而对于此种情况,宁夏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
门诊方面,宁夏测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以前三年门诊人次、次均费用和乡村医疗机构分布的情况,按照一定的公式实行总额预付制。总额打包给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由其向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分解。实行按季度70%预拨,而剩下的30%则需要通过年终考核决算,结余归已,超支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