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

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

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范文第1篇

1.工作流程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目前我国铁路逐渐向高速化、高铁化发展,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新设备和新技术相继投入使用,管理的安全性也有了较大提升,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基本掌握了铁路生产的规律,安全工作的管理也逐渐向流程化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安全管理问题:一是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现场的实际情况不吻合,有安全管理保障滞后和缺失的情况出现。二是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和规定的标准不符合,管理比较随意。三是在作业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无法按照规定的作业标准和技术要求完成生产。四是气候的变化和施工的环境对作业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会因此产生不必要的风险。五是在作业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标准进行施工。

2.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在铁路供电班组作业的过程中,因为电力调度安排、铁路行车调度安排、立体化条件的限制、电力作业的管理等管理内容对安全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树立更高的管理要求和管理标准。供电班组在现场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一是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工作环境非常乱。二是相关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三是没有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考核作业不到位。四是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未制定具体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法,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的进行处理。五是经常会出现违章作业的情况。六是在进行特种作业时,没有对相关的作业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

二、铁路供电班组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在对铁路供电班组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衡量、识别和预测后,就需要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风险进行处理。

1.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

班组管理要根据铁路的实际情况,建设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对安全管理制度和风险源头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对比,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对风险源进行预防与控制的管理制度。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整治生产流程。在对设备运行、日常巡检、设备维修、设备生产、应急处理的方法、施工配合等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按照规范、严格的作业标准对施工程序进行控制。二是整改管理制度。要根据安全管理的基本责任和基本职能,建设科学合理的管理岗位工作流程、领导岗位工作流程、技术岗位工作流程等基本流程标准,要建设出可以包含所有员工在内的工作流程系统和工作标准。三是整改作业的实行准则。为了可以保证在作业过程中,所有环节都有基本的管理标准,所有程序都有参考依据,保证生产有序、规范的进行开展,要制定详细的一次作业和日常工作的执行流程与执行标准。

2.对风险出现的原因进行预判

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隐患和意外,要使用合理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判断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及时的控制。在管理时,要按照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设备标准化的准则进行管理,要根据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作业环境找到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要根据实际的风险等级,选择合理的控制措施和预防措施。通过对风险进行预控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供电班组生产的安全性。

3.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

在管理过程中,执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任何制度离开执行都是空谈。在制定风险管理责任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风险进行评估,把风险项目作为管理的基础,详细划分出具体的管理责任,并根据不同的部门对责任进行逐级划分,对各个班组的责任、部门的责任以及责任专员进行明确,当出现危险情况后,根据出现的风险级别及时进行处理,通过使用这种风险管理责任落实的方法,可以对管理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通过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个职员都知道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使得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更加的标准化、细节化和规范化,以确保每一个风险源的管理都可以及时的进行落实,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

4.深化安全管理检查效果

很多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形成习惯性的行为和心理,在对风险进行判断时,经常会在不考虑现场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对班组进行管理,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安全管理的效果,在管理过程中,班组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的安全性进行调整。其中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对电力班组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安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倾向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进行解决,从根本上对隐患进行消除,确保班组运行的安全性。

(2)在遇到雨雪、大风天气时,要针对性地对班组风险进行查找和治理。

(3)使用不定期检查或者随时抽查的方法来取代固定式的管理与检查方法,对职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固定思维进行消除,以此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三、结论

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94-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死亡[1]。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工作的正常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新生儿病房是一套完全封闭式的病房管理体系,患儿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病情变化快的初生婴儿,患者无家属陪伴在身边,护理人员每日都基本上在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治疗护理工作,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笔者结合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经验,总结了新生儿病房常见的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并采取了相应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初步探讨,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1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1人力资源配备问题

1.1.1 护士人力配置不够人力配置不足使有限的护士在班期间完成繁重的治疗护理任务,往往感到非常紧张,有些护理人员为应付工作而减少工作流程,减少巡视患者时间而出现的安全问题。

1.1.2 排班固定不活动新生儿病房患者时多时少,病情变化快,不定时入院高峰导致当班人员工作超负而工作不到位出现的安全隐患。

1.1.3 应急配备人员不充分新生儿病房常有应急出诊,特殊抢救治疗(如新生儿换血治疗、PICC置入)等,而人员不够占用病房当班人员出现的安全隐患。

1.2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问题

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是一个无陪人的封闭式病房,护士的一切治疗护理都是无家属监督,一些护士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违反护理操作常规,执行医嘱不严谨,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 护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技术问题

1.3.1 专业知识不扎实护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患儿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无有效的处理措施而出现安全隐患。

1.3.2 技术操作不熟练新生儿病房有重要的仪器设备,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低下,不能完全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导致治疗护理计划不能正常完成,仪器不能正常运转而带来安全问题。

1.4 护理文件书写存在的问题

病情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或有记录不当而引起医疗纠纷,或者在医疗纠纷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代签名、漏记、错记而出现护理纠纷安全问题。

1.5 细节管理问题

新生儿病房患儿病情危重,吃喝拉撒全靠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如细节护理不到位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如皮肤损伤)等。

1.6 护患沟通问题

新生儿病房是封闭式病房,收治的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家属在心理非常紧张焦虑,同时面对与患儿的分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完全是护患沟通实现,如果护理人员在有限的探视时间里不能与患儿家属做耐心、细致的交流,难免在患儿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因费用问题而发生纠纷隐患。

1.7 患儿身份识别管理问题

患儿身份识别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无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制度,将导致患儿身份混淆纠纷。

1.8控制院感问题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据文献报道,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8%[2],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的来往、家属探视、监护仪器、医疗设备、环境空气等都使患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发生。

2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措施及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2.1.1 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新生儿病房工作紧张,繁重,病床与护理人员比例在3∶1以上。

2.1.2 设立护理质量责任组长负责监督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白班负责监控当班和夜班的工作质量,下班监控上一班的工作质量,执行班班相互监督、层层相叠、环环相扣的责任制度。

2.1.3执行护士连续排班法本科室2008年以来开始执行A.P.N连续排班法,收到较好的效果,A.P.N体现护理层级管理的规范上,从而把护理质量、护理水平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新老护士搭配,互相帮助,减少交接班的次数,尽可能保证有两名护士当班;加强落实查对制度,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执行弹性排班,工作量大的时候,保证护士在班人数,避免工作量太大而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在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候,减少在班人数,为护士提供休息,避免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护理不安全因素;执行各班出休第2天待命制度,确保科室人员应急配备使用,避免患者入院高峰时段、特殊抢救治疗、出诊等安全因素的发生。

2.2 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观念

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利用护士例会、业务学习等形式对护理人员灌输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依法用法,在工作中遵循慎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自觉避开安全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境,护士工作基本上是在无家属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科室定期组织进行职业道德讲座,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并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4 重视继续教育,提高专科技能水平

2.4.1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每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理论业务学习及技能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水平。

2.4.2建立新生儿病情观察制度如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反应情况、吸吮、喂奶、病情变化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处理。

2.4.3建立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内容及预见性并发症的防范。

2.4.4 制订规范化培训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计划及实施考核,使低年资护士及新入科护士尽快熟悉专科理论,技能知识,控制因护理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护理安全隐患。

2.4.5 定期选送专科护理人员的外出进修及学习派人员外出学习专科护理新进展动态,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外出进修学习回来的护士的反馈汇报,借鉴并推广护理新知识,改正护理工作缺陷。

2.5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2.5.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每班责任组长负责对当班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评估,接班者在接班时首先阅读护理文件,对上一班进行护理文件书写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执行班班有监督,下班监督上班双层质量把关,减少护理文件书写缺漏。

2.5.2 不断改进护理文件书写结构、方式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内容全面、具体,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使护理文件成为护士的有利证据。

2.6注重细节管理,把握关键流程

新生儿患者病情变化快,完全无自理自控能力,护理人员细心、耐心、爱心、热心、关心,还有同情心,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安全问题,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如为患儿剃头发防止刮伤头皮,尿液浸泡过久会发生红臀,患儿烦躁指甲会自伤,胃管脱出鼻饲会窒息等,都要求护理人员在细节护理上认真把握护理关键流程。

2.7重视新生儿病房护患沟通内容和步骤

利用患儿家属探视时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健康教育,向家属介绍有关病房的工作制度,介绍医护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相关的仪器设备,宣教相关疾病的知识并告知目前在治疗护理上采取的一些措施,减轻家属的焦虑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8 制订防范患儿身份差错的工作流程

制订无陪患儿诊治工作流程,包括新生儿接诊工作流程,新生儿住院期间确保身份无误的工作流程,新生儿出院时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2.9 加强对新生儿监护室的病房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9.1 建立健全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包括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并制订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感控人员每月定时进行检查评分。

2.9.2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定时消毒严格掌握操作流程和抗生素使用,院内感染报告等。

2.9.3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把院内感染管理列入护理质量管理重要部分,院感控制知识作为专科培训和新入科培训内容,把预防院内感染质量列入每日护理质量监控内容。

3 讨论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4],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警钟,也是2005年以来全国医疗卫生行业全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的重点项目,2009年“百日安全”专项活动检查,把医疗安全推向最高层次,实现患者安全、医疗护理安全、医院安全。新生儿病房的患者是一群特殊脆弱的群体,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环境因素,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都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而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切实为患儿提供安全、方便、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王丽珠,尹中秋,刘英茹.461例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2,9(2):127.

[3]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4]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

[5]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81.

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效率提升

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投入的改进措施

(1)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效率评价的基本模型中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有多阶段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安全管理过程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动态地对安全风险损失进行预测,采取措施调整安全管理的投入和改善资源的占用情况,使安全管理方案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使安全管理的投入小于或等于变动的期望安全风险损失。

(2)在制定安全管理计划的基础上对安全管理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使工作流程适应安全管理计划的实施。重组的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在对安全管理工作流程进行重组时应充分明确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并对安全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规范化。

(3)对资源进行整合,在现有的资源前提下突破现有资源约束,扩大资源的来源渠道,丰富资源的获取方式,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进行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资源安全管理力度,推动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4)由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管理的工作计划,负责安全要素的预算费用以及各程序中安全要素的投入比例等工作,避免因安全的多方管理导致的安全要素重复投入、分散投入等问题。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实现安全要素投入集中管理的投入机制,可以减少安全管理要素投入的浪费。

(5)用机会成本来衡量安全管理的投入价值,在对安全管理要素投入过程中,应重视安全要素投入的机会成本,每单位安全管理要素的投入,应该与等量的资源完成其他工作所实现的最大价值进行比较。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应首先预测安全管理要素的机会成本,从而对安全要素进行合理的分配。

2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损失的规避与控制

4.5.2.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突发性安全事件处置

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突发性危机事件进行科学的处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也决定了建筑工程在突发性安全事件中遭受安全损失的大小。由于建筑工程突发性安全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紧迫性、难预测性等特点,所以应建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突发性安全事件处置措施。

4.5.2.2加强建筑工程安全损失规避及控制的实施措施

(1)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测。在建筑工程破土动工之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者必须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分析,对安全问题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预测,做到心中有数,也为后续制定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参考。(2)针对不同的安全问题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建筑工程施工生产是一个多阶段、多环节的复杂过程,每一环节所遇到的安全问题都不相同,每一环节都会有新的安全问题,因此要针对每一环节来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应对每一阶段项目实施特点进行分析,识别出安全危险源,评估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损失量大小,对重大安全问题进行重点防范,较少安全损失。

(3)防范策略规范化。将建筑工程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危险源识别、安全主要因素分析、安全控制等工作具体落实到人,并加强防范策略,具体对防范方法、防范流程进行规范,使安全管理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4)应用新技术预警系统,提高安全管理的技术水平。针对安全管理问题,企业应该重视专项安全方案的实施,对安全影响较大的施工工序还要对安全问题进行专家论证,就施工的合理性、安全性以及施工中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对施工工序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对施工造成的安全损失进行预测。同时,应重视新技术预警系统在安全损失规避中的重要性,在施工中应用安全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效率的提升措施

(1)完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应包括安全管理方针、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管理评审。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组织专业力量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安全管理的方针,其对企业内部全部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安全管理的方针制定符合项目实际特点的安全规划,作为编制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和计划的基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严格实行安全管理方针和安全规划,使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应按照计划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安全管理计划的实施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施工安全目标与实际生产中有较大差异或者某安全问题达到预警值时采取有效的手段来纠偏,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计划阶段就同时进行安全管理计划,有利于提出改进计划的基础性建议,进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计划阶段可以获取到项目有关的大量基础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延伸到计划阶段可以改善项目实施阶段的安全计划的实施效果和效率,相反,若在项目的实施阶段才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对一些安全问题不能做到有所准备,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控制手段来减少安全损失。

(3)以提升安全管理效率为基本出发点,执行安全管理奖惩责任制。对安全管理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员以设置的安全管理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为标准进行定期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责任人员的薪资待遇和所处职位等相关联,对于安全管理效率低下的人员适当降低其应发薪资和绩效奖金等。当然,安全管理效率的考核指标的设置应当科学、合理和全面。

(4)根据价值工程原理制定项目实施各阶段中的安全管理效率提升措施和计划。在建筑工程施工的不同施工阶段,安全管理部门应事前分析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和若干实施方案,并根据价值工程原理对可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合理的预防方案,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效率。

(5)在安全管理过程的每一阶段贯彻提高安全管理效率的理念。将安全管理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层层分解,以改善安全管理效率为基本出发点,分析安全管理的各个阶段,并评判各个安全管理过程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对其投入的安全管理成本的经济合理性,实现对安全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且避免出现管理过渡和安全管理成本投入过渡的现象。

(6)安全管理重点控制和全面控制相结合。应用科学的方法如故障树方法或者敏感度分析法等对影响安全管理效率的所有因素进行量化分析,识别出安全管理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集中资源和管理投入重点预防和控制危险度高的因素,适当减少对低敏感度的安全因素的投入,做到全面且有重点的安全管理,合理分配安全管理资源和成本投入,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标杆管理 卷烟生产 指导作用

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标杆管理,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内,迅速风靡全球。这一管理方法,以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不断模仿创新而受到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广泛认可。在我国,电力企业就已率先形成完整的标杆管理体系。邮政、电信等行业也已引入标杆管理。近年来,烟草系统也将标杆管理引入,上海烟草、福建烟草等已将标杆管理运用到了基层工作中。

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又称基准管理。最早由施乐公司的罗伯特•开普倡导,指的是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标杆管理可以分为四类。现结合卷烟生产特点分别谈谈标杆管理对卷烟生产的指导作用。

1.内部标杆管理――以企业内部操作为基准的标杆管理。它是最简单且易操作的标杆管理方式之一。辨识内部绩效标杆的标准,即确立内部标杆管理的主要目标,可以做到企业内信息共享。辨识企业内部最佳职能或流程及其实践,然后推广到组织的其它部门,不失为企业绩效提高最便捷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卷烟生产企业标杆管理的实际操作方面,最具可行性。譬如,围绕生产工艺、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现场管理、基础管理、质量指标这六大方面设计指标管理体系,在车间内部,可以以表现最佳机台或某机台的某一最佳单项指标为标杆,建立起内部的“比学赶超”机制,以助于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但单独执行内部标杆管理的企业往往持有内向视野,容易产生封闭思维。因此在实践中内部标杆管理应该与外部标杆管理结合起来使用。

2.竞争标杆管理――以竞争对象为基准的标杆管理。竞争标杆管理的目标是与有着相同市场的企业在产品、服务和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绩效与实践进行比较,直接面对竞争者。这类标杆管理的实施较困难,原因在于除了公共领域的信息容易接近外,其它关于竞争企业的信息不易获得。 因此,在我们实施过程中,建议从现有资源入手,将国家烟草专卖局办公室提供的各工业企业的对标指标为指导,针对其中的不同项目,不同指标树立标杆。对卷烟生产企业而言,烟叶消耗、香精香料、主要材料、效率指标、能耗指标都是和生产直接相关的。在确立了竞争标杆以后,可深入发掘,发挥广大员工的潜能及创造力,成为我们节能降耗的重要参考。

3.职能标杆管理――以行业领先者或某些企业的优秀职能操作为基准进行的标杆管理。这类标杆管理的合作者常常能相互分享一些技术和市场信息,标杆的基准是外部企业(但非竞争者)及其职能或业务实践。由于没有直接的竞争者,因此合作者往往较愿意提供和分享技术与市场信息。如针对我国电力企业标杆管理已形成完整体系,可在卷烟生产中,引入相关管理经验。如体系中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文明生产、设备运行管理、节能管理,这些方面虽不同于卷烟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但电力企业与烟草企业在生产中仍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也可为我所用,成为我们的标杆。

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范文第5篇

护理安全是指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因此,护理安全管理应贯穿医疗护理的全过程,并列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减少和杜绝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必须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切实提高护理质量。

1 临床护理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管理因素 主要指管理制度、护理常规不完善,护理管理者对护理服务流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不能及时发现,缺乏有效的报告、监测、评价系统。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不到位,护理人员缺编,不重视业务技术培训,对病人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未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启动各项应急预案。

1.2护理人员个体因素

1.2.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护理人员忽视医疗护理活动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如紧急抢救的同时没有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告知义务,病人一旦出现异常,容易导致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引起护患纠纷发生。

1.2.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及开展,护理工作也变得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有些护士缺乏应急急救能力,从而延误病人的治疗及抢救时机。

1.2.3护患沟通不到位 部分护士忽视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而导致患者不满引发护患纠纷。

1.2.4护理记录书写和管理不规范

护理记录中存在问题有: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楚、涂改,病情描述简单,不能体现专科疾病特点以及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一致,护理措施记录不详细,缺乏连续性。一旦发生纠纷,拿不出真实可靠的证据,导致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1.3患者个人因素 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状况、生活方式、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危险性。患者能否与医护密切配合并积极参与疾病治疗,对患者本身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1.4护理设备因素 仪器设备不健全或不处于良好状态,都是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1.5环境物品因素 如危重、昏迷、幼儿患者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地面过滑导致跌倒,热水袋温度过高致烫伤,感染性病人与非感染性病人同住一室,造成院内感染。

2 加强护理安全的管理对策

2.1强化法律知识教育,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是避免护理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护理安全教育,要求护士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工作责任心及自我保护意识。

2.2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改革,根据不同时间及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

2.3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和管理 护理记录是护理服务过程的文字记录,也是发生护理纠纷时的重要法律文件。因此,要求护理文件记录必须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文件书写标准,组织护理安全大检查,制定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素质及专业水平 有计划地组织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确保护理安全。鼓励与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2.5积极有效沟通,构建良好护患关系 建立护患沟通制度,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多与患者进行信息沟通、意见沟通、情感沟通。交流时语言通俗易懂,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建立护患之间良好、诚实的互信关系。鼓励患者与家属参与医疗护理安全活动,为患者与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使其依从性增加,减少其违医行为,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2.6确定监控重点和薄弱点,规范护理行为、制度安全操作流程 护理管理者针对工作流程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和优化各项护理工作流程,使护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组织护士观摩各项工作流程示范,指导年轻护士掌握各项工作流程,切实给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操作。确定护理监控重点,健全各项护理风险的应急预案,制定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逐级上报程序。

2.7强化医院感染管理 护士在临床承担着大量对病人的治疗和照顾性工作,与病人接触密切、连续、广泛,与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关系密切。组织护士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意识。平时护理工作中加强手的卫生,做到规范洗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及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预防和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