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

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

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组织,加强农民工回引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复盛乡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做细农民工回引培育工作。通过全乡广泛宣传、完善政策、搭建平台等方法,努力实现让优秀农民工能回得来、留得住、站得稳,有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前期摸排,我乡优秀农民工XX人,在外务工人数XX人,已回引农民工XX人,其中党员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农民工村干部XX人,农民工后备干部XX人,有入党意愿的XX人,有担任村干部意愿的XX人,40岁以下优秀农民工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

二、工作措施

(一)全面摸排,完善台账。一是通过摸排,筛选确定一批回乡意愿强、创业基础好、个人素质高的重点人员,精准对接,采取结对帮带、政策宣讲等方式,加强跟踪。二是确定培养对象,建立优秀农民工信息台账,乡村干部开展结对联系培养,提升农民工的政治素养和回乡意愿。实现农民工党员发展计划,今年已发展农民工党员XX名。三是注重将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头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返乡农民工,建立“一卡一策”,专人跟进,支持其投入XX乡都市近郊游计划,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集体经济。

(二)深入开展调研,做好宣传引导。由各村联系领导带队,组织村两委人员到村入户开展农民工回引工作专项调研,与返乡农民工召开座谈会,加强交流、搭建平台、宣传政策,组织召开全乡农民工党建工作推进会,全面了解返乡农民工实际困难与需求,为返乡农名工提供支持并解决后顾之忧。

(三)做好回引对接,培养中坚力量。全乡组织后备干部帮带责任人落实到位,采取把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为党员、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对有回村任村干部意愿的,采取一人一策一卡,加强跟踪培养,把优秀农民工选拔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目前XX村已由返乡优秀农民工担任村支部书记,实行一肩挑,1人为副书记考察对象。

三、存在问题

(一)村两委班子及后备力量队伍建设不够,村级后备干部缺乏,真正愿意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人少。

(二)宣传力度还不够。对返乡政策、项目优惠条件的宣传还未全面到位,很多优秀农民工对返乡创业信心不足,不够了解复盛乡发展现状,不愿返乡。

四、下一步打算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提升对农民工党建工作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乡干部包村联系制度,实现对农民工回引工作的认识、责任、措施、工作的“四到位”,从而形成全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细化台账,重点培养。细化农民工回引台账,从优秀农民工中选拔政治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为村干部、村级后备力量,科学规划、努力把有入党意愿的优秀农民工培养成党员,把村干部培养成能带领村级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提高农村党员发展经济的能力。

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最近,XX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经管局、县民政局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村级班子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查采取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调查范围涉及平口、小淹、杨林等10个乡镇、20多个村。调查结果表明,我县村级班子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调查中发现,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一、我县村级班子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县1180个行政村(居委),共有村干部4948名,其中35岁以下的891人,占18%。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的1179人,占23.8%。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县在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一是班子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各乡镇党委在选拔和任用村级干部时能坚持“以人为本”,勇于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选人用人观念,全方位启用人才,及时将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近3年来,全县先后调整村支两委成员1984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548人,村主任492人。村级班子整体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二是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大多数两委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了按章理事。特别是近年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村干部们的廉洁自律,拉近了干部、群众的感情距离,改善了干群关系,强化了村干部的民主意识和群众观念,也促进了村干部作风转变。大部分村干部能勤政务实,兢兢业业地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村级班子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三是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县、乡两级将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纳入了干部教育规划。近3年来,全县共举办村级干部各类培训班386期,受训的村级干部达26840人次。特别是通过村级“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全县村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党性党风和政治理论教育,政治思想素质明显提高。四是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大多乡镇对村级班子实行了岗位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村干部报酬全面实行了统筹,推行了“基础职务工龄村类别绩效”的结构工资制度,并严格按规定兑现奖惩,使村干部干有目标,管有依据,评有尺码。同时,大部分乡镇党委政府能做到用真诚与亲情联络村级干部,在感情上与村干部真心交朋友,工作上及时为村干部撑腰壮胆,生活上尽力为村干部排忧解难,村干部不安心的思想不断淡化,工作积极性普遍高涨。五是后备干部队伍不断壮大。近3年来,全县共培养和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党员750名,其中已任村干部的164名,已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储备的达415名。

调查也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村级班子建设中出现和存在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一是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全县4948名村干部中56岁以上的达756名,占15.3%。有的乡镇56岁以上村干部的比例高达30%以上。江南镇老屋村和百花村支部书记年龄已满70岁。全县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503名,占30.4%。有的村干部连自己的名字、同意开支等简单的字都不会写。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村干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往往理解不透,认识不深,贯彻不力,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二是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仍然不够。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缺乏依法行政、按章理事的自觉性。墨守成规,不求改革创新。一些村级班子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收入方面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据各乡镇党委评定,全县村干部能力一般和较弱的达2696名,占54.4%;村级班子能力一般和较弱的673个,占59.3%。三是部分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工作合力不强。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存在拉山头,闹派性的现象。有的支书与村长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班子不协调,思想不统一,无法发挥出村级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工作无法开展,群众无所事从,经济无从发展,基本失去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集力。四是村级干部队伍难稳定。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现象较普遍,甚至干脆“撂担子”。东山乡高星、下茶两个村共有党员51名,曾任村组干部的22人,近三年来辞官不做的12人,现任村干部中外出打工的10人。五是部分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村级组织难于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部分地方对村干部后备人选的培养选拔缺乏硬性措施,真正有文化、有素质、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很难选拔,后备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有的村甚至找不到合适人选出来担任村干部。

二、当前农村基层班子建设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第一,个别乡镇对加强村级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有的乡镇只把经济工作视为主要任务,使基层班子建设与经济建设脱节。忽视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忽视对基层干部和党员管理与教育,不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与发展。有的村甚至近10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和后备干部,组织生活基本没有正常开展。

第二,缺乏健全的村级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党委、政府对于村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上缺乏完善健全的工作机制。靠家族、帮派势力当选村干部的现象仍然存在,那些觉悟高、观念新、能力强,善于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到村级班子领导岗位上来。有的乡镇对村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对于村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抓得不力,资金和精力投入不够,村干部出现思想问题时,主要采取调整的办法而很少采取教育的办法解决,客观上难以建起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第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弱化了村级班子作用的发挥。实行后,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弱化。据调查,安化县80%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60%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是空白,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少。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三提五统”等收费项目取消,乡(镇)、村两级财力进一步减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矛盾更加突出,村级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条件受限。群众长期得不到实惠,对干部缺乏认同感和信任感,导致不少村班子软弱涣散,在群众中没有威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出现基层干部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

第四,待遇偏低难保障,抑制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基层干部承担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但许多情况下他们的责权利并不明确,也不平衡,存在着对基层干部责任上严格要求,但权力上无相应保障,经济待遇上又不够关心的情况。这使农村基层干部难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任务上,对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只是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影响了村级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责权不一,心理难平衡。计划经济时期,村干部手中掌管着生产的领导权、劳力的调配权、收入的分配权、实物的支配权、资金的使用权等,“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找,当地有威信”。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不断调整和发展,村级干部原有的工作权力实际上变空或大部分丧失,而责任却越来越重,计划生育工作以村为主、“三收”任务完成情况与村干部报酬挂钩等等,责任与权力的不统一,使部分村干部心理上难平衡。部分村干部认为,有本事外出打工赚钱,当村干部是“要蠢不化的人”搞的。许多村干部存在一种经济上的“危机感”、感情上的“遗弃感”、政治上的“压力感”。二是经济待遇低、难兑现。据调查,目前我县村支书年平均误工在200天左右,最多的达300天以上,村主任、文书和计生专干年平均误工180天左右。而年平均报酬收入为:村支书1180元、村主任1120元、村文书1038元、村计生专干854元。全县60%的村干部年报酬收入在1000元以下。这样的工资待遇使许多村干部无法养家糊口,村干部普遍认为不划算,即亏了自己,又亏了家庭。即使按这样的标准许多村也不能及时足额兑现。全县有40%的村因无法完成乡镇的工作任务,村干部领不到足额的工资数。有的村干部的工资完全用于填补上交缺口,最多的村一年用村干部工资垫补达5000多元。三是政治待遇上无奔头。以前,优秀的村干部可以招聘为乡镇合同制干部,甚至还可以考录国家公务员,对村干部鼓励很大。政策取消后,一些有能力的农村青年认为村干部在村任职,最多干到村支书,既不能进事业单位,又不能进入公务员序列,感到当村干部政治上没有奔头,不愿当村干部。有的在职村干部则认为“劳多,酬少,前无出路,后无退路”,工作上得过且过,有的甚至干脆“撂挑子”。四是卸任后生活难保障。卸任村干部生活贫困的现象较为普遍,全县6413名卸任村干部中,生活处于特困状况的达1308人,占20.4%。为探求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我县曾于1996年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办法》,但由于保险体制变化和存款利息大幅下调,不得不于2000年将已收的保险金连本息退还给乡镇。县每年下拨6万元专项经费到各乡镇,由乡镇根据财力状况适当解决。各乡镇虽然根据卸任村干部的任职长短,每年给予了适当补贴,但仅仅是表示意思而已。目前,卸任村干部的待遇不如农村五保户、残疾人、复员军人和特困企业下岗职工。

三、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班子建设的重视和领导。各级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切实加强对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领导和指导。要认真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乡镇党委的责任。党委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党委成员要齐心协力抓。二是出台有关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县委要根据上级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关优惠政策,特别是鼓励村干部建功立业的倾斜性政策,吸引优秀年青人才从事村干部工作。三是营造有利于村干部工作的良好环境。乡镇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执纪执法部门要强化措施,确保村干部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新闻媒体要加大村干部的正面宣传,在全社会推介一批优秀村干部典型。市县乡三级建立定期评比表彰先进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机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二,健全村干部选任机制,致力提高队伍素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通过全面推行村支部“两推一选”的办法,选拔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村级班子,并有重点地进行帮带、培养。一是把好政治素质关。要把那些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二是优化队伍结构。要围绕支书这个“主角”优化群体结构,配好支部班子,选好行政班子。村干部队伍要形成以40岁左右、初中以上文化为主体的年龄梯次结构,每个村级班子至少配备1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人。三是拓宽村干部的选配渠道。既要注重在致富能手、复员军人、回乡知青中选配,又要动员在外打工或经商的能人返乡任职,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国家干部下派任村干部与从回乡下岗职工中选配村干部的用人机制,使村干部的来源渠道不断扩大。四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重点是培养有一定知识水平和专业特长的回乡知青、退伍军人和外出打工返乡的优秀青年在农村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为村的干部储备人才。要注重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有计划地选送他们接受各种职业和专业培训,参加实践锻炼,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能够使用的,尽快进入村干部实职岗位。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教育和管理。一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级干部的岗位责任制、村级组织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村级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村干部建立考勤、考绩、考察、考评、学习、请假、会议、财务管理、村务公开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强化村级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建立培训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主阵地的优势,强化在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县委党校要分期分批次对村主头进行理论培训,乡镇党校每年对村“四头”培训2次以上,切实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同时,加大典型的培植力度,选树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村级干部典型,发挥示范、辐射、教育、带动作用。充分运用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建立起来的经常性教育机制,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强化经济监督,由上级党委组成专门班子,坚持每年对各村财务开支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更好地实施对权力的配置和限制。建立上级党委和基层干部谈话制度。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工作透明度。搞好考察和民主评议。全面掌握干部的真实情况,对评议中得不到群众满意和拥护的干部要及时进行调整。

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县村干部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

县委组织部党建办

一、**县村干部队伍现状

全县现有村干部2420人,其中:女村干部810人,占33.4%;35岁以下的436人,占18%,36岁至45岁的605人,占25%,46岁至55岁的847人,占35%,56岁以上的532人,占22%;小学文化程度的654人,占27%,初中文化程度的1113人,占46%,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605人,占25%,大专及以上的48人,占2%。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双带”能力不断提高,为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1、结构日趋合理。在农村积极推行的党支部换届“两推一选”和村委会换届依法“海选”,使一大批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年龄结构看,班子成员年轻化的程度越来越大,45岁以下的村干部占了将近半数,60岁以上的占很少比例,还涌现了一批20来岁的年轻“村官”。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上文化的村干部达到7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也开始逐步增加。从性别结构看,我们提出了“一村一名女干部”的配备要求,全县70%以上的村有女性进入支部、村委会班子,100%的村配备了女性计划生育专干。结构的不断优化,提高了班子的整体合力,基层组织的发展意识、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素质日趋提高。通过大力实施“亮创奔”活动,着力把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经济能人、把党员中的经济能人培养成村干部,农村基层干部中懂技术、会经营的干部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具有“双带”能力的村干部越来越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为提高在职村干部素质和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我们积极实施“一村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计划,三年来招收人数已达到500余名。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扎实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县很多党员干部掌握了农村实用致富技术,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

3、管理日趋规范。近年来,我县逐步开展了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我们制订下发了《关于建立激发农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选拔任用、教育管理、干事创业、待遇保障、考评奖惩五个机制,进一步激发村干部的创业热情,形成了良好的联创态势。这一作法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并在《湖南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推介。激励机制的出台,如招聘优秀村干部为公务员、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对离职村干部按标准实行补贴、重视并探索为村干部解决社保问题等,较好地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面促进了村级工作“村为主”的落实。各乡镇建立了各自的村干部管理1000分制考核办法和细则,使得村干部工作考核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并最终分解到村各项工作中去。考核结果也直接和村干部的报酬相挂钩,通过奖优罚劣,拉大差距,进一步调动和提高了村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队伍日趋稳定。村干部待遇、报酬有所提高,并基本得到保障。全县村干部工资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主职村干部(支部书记、村主任)约为20xx元至2800元,其中“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村干部要适当高点;二是非主职村干部工资约为1600元至20xx元;三是聘用制村干部(如一部分村的会计、出纳等)工资按实际出勤时间计算工资,日工资约15元。各乡镇各村因经济条件不同,村干部工资标准不尽相同,但差别悬殊不是太大,浮动范围在1000元以内。村干部待遇、报酬除工资以外,主要是乡镇对村的目标管理考核及工作奖励,每年总数在20xx元以内,发放到村,由各村根据村干部工作情况发放到人,平均每名村干部可获500元左右。由此可见,我县村干部工作一年所得经济报酬,主职村干部约2500至3000元左右,非主职村干部约1800至2300元左右。我们建立了离职村干部生活待遇保障制度,县财政每年拔付20万元专项资金,对离职村干部进行补助,同时建立了正常增长机制,逐年按比例增加拨付数额。

5、作用日趋强化。我县实施的党员民主评议、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充分调动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农村党员干部找准了工作差距,带领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在推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社会治安、倡导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为,为确保农村的稳定、基层政权的稳固起到了中坚的作用。

从总体上,我县的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干部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村干部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这几年拓宽了用人范围,但由于村内优秀人才多数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加上 回乡高中生、复退军人等能任职者寥寥无几,导致村干部选择余地较少,少数村的村干部换来换去还是老面孔,干部缺少活力和战斗力。长期以来村干部的选拔面偏窄,后备干部不足,造成了目前村干部结构不尽合理,呈现出年龄结构偏老,文化程度偏低,男性多、女性少,懂种植会养殖的多、懂管理会经营的少,等等。

2、村干部能力还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村干部存在缺少学习,忙于事务、家务的现象,缺乏岗位所需的政策法规等基本知识,分析问题、剖析问题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常常是束手无策,也不善于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从发展上看,一些村级班子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显得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步子不快。村干部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村干部的实用技术和科技致富培训很多,但是存在着不够系统、扎实的现象。一方面,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村干部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村干部的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

3、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村干部心难稳、人难留。一些村特别是一些特困村,存在没有人想当村干部的现象,即使是在任的村干部,也是经乡镇党委反复做工作才勉强留任。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工作任务繁重。当前,农村各项工作实行“村为主”,不少乡镇还把各项工作分解指标落实到村级,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村干部事多利少。村级集体经济普通较为薄弱,不少地方还是经济“空壳”村,开展工作基本上“无米下锅”或靠“垫米下锅”。而村干部普遍待遇较低,一些村干部不但多年领不到误工补贴,还要自己垫钱为村里办事。他们觉得经济上没有甜头,政治上也没有奔头,生活上没有想头,工作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工作保障堪忧。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村干部为党和群众工作多年,老了只有标准不高的微薄补助,有的甚至没有。此外,村干部在工作中难免得罪人,打击报复村干部的事也有发生,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村干部无法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村干部心难稳的现象较为突出,致使一些村的村干部任职“昙花一现”,一有门路,就丢下沙帽走人,给村级管理及工作的落实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待遇,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去年向省党代会建言献策时,毛绍武部长提出了关于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得到省委重视。该建议包括:政治上给奔头。建立择优录用村干部为国家公务员制度,每年拿出一定指标,在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过硬、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年轻村干部中,通过组织推荐、公开考试的办法优先录用为公务员。经济上给想头。实行村干部固定待遇补贴制度,采取财政拨专款措施,保障村干部待遇补贴标准每月不低于300元;采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撤组并村等措施,大力精减村组干部职数;采取上级支持一点、有集体经济来源的村级补助一点、本人出一点的措施,大力完善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上给靠头。实行离职村干部固定生活补贴制度,省、市出台相应政策,对累计任职10年以上、15年以上、20年以上的离职村干部,分别按每年不少于200元、300元、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省委10号文件的出台,已经解决了很多政策性问题,但市县配套实施还要加大力度,落到实处。通过建立村干部定额补贴规范化管理、村干部正常进入养老保险和农村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等制度,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工作生活都有盼头,因而倍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同时,使得村干部岗位吸引更多有志青年的目光,从而使村干部选拔范围进一步拓宽,为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农村工作提供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2、创新制度,优化村干部选任机制。一是推进村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在村干部选拔过程中的作用。在村党支部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在村委会成员中全面推行“公推直选”,真正将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素质过硬,群众信任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村干部选拔范围。积极采取招考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关年轻干部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村干部后备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大从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科技示范户、务工经商人员、复退军人中选拔后备人才的力度,建立村干部后备人才库;要以党员发展来带动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将优秀的青年通过政治培养的方式来加快成长;要健全完善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的责任机制,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列入村党支部年终考核内容;要加大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推优力度,注重从优秀青年、工人和妇女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建立村干部资格准入制度。从村干部的年龄、学历和培训入手,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村干部资格标准体系,建立资格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村干部的质量关,切实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村级班子建设面临的变化。

当前,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农业税费改革和加入WTO以后,农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村级班子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

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人口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年轻的劳力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进城经商,在一个村里年轻一代相对减少,选择适合的年轻力壮的人进村级班子比较困难。

2、现行的村级班子成员不少是从黑发干到白发,村级班子成员逐步老化,缺乏活力,缺乏创业精神,满足于现状,没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3、近几年来,虽然对农村干部的待遇有所提高,但与现行社会的发展相比,待遇还是很低,而且招干无门,参工无路,从岗位上退下来后,生活难保障,影响在职干部的积极性。

4、村干部的工作涉及全村家家户户,诸如邻里纠纷、建房造屋、植树造林、计划生育、发展产业、税费收缴等都要管,既要有刚也要有柔,把握不好,还会得罪人,更为严重的是打击报复村干部,使得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不想当村干部,造成了一些班子能力下降。

二、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确立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理念。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对农业、农村的要求,我们必须找准着眼点,抓住着力点,把村级班子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要把着眼点放在坚持“四个方向”上:一、要市场化方向,突出班子建设要善于应付加入WTO以后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懂得市场经济、懂得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农业,如何把农村的经济全面发展上去。二、要坚持民主化方向,班子的建立要在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的基础上产生,充分代表农民的真实意愿。三、要坚持科学化方向,突出村级班子建设的规范性,村级班子的结构如何优化,村级班子的干部如何从农民或党员中选拔,要坚持《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四、要坚持专业化方向,突出村级班子建设要懂得农村工作,是农村发家致富的能手,懂得如何根据当地情况发展农村经济。

要把着力点放在树立和增强“三个理念”上:一是发展理念。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要务,也是村级组织带领农民共同奔小康的第一要务。要把能否发展作为评判村级领导班子强弱与否的根本标准。二是创新理念。围绕“朝气蓬勃,奋发有力”目标要求来优选村级干部,村级班子是否有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这个班子是否勇于创新、奋发有为。三是人才理念。围绕“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思想来吸引、培育和用好人才。把村级后备干部是否大量涌现和层出不穷作为评价村级经济是否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以此来尽快扭转村级班子在人力资源上的滞后状况。

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求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有新的举措。

随着农村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放在“四个一”上:即“一个扩大、一个提高、一个优化、一个增强”。

第一在选拔农村班子成员和农村后备干部上,要不断扩大农村干部的来源,以此来增强领导班子的能力。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理顺这些问题,关键在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把选拔农村干部和培养农村后备干部放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新形势下,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农民再苦再穷也要送孩子多读点书,因此,新一代农民中高中、中专、甚至大专文化程度在农村青年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青年农民,人年轻,有文化,敢干敢闯,也是农村干部的最佳人选,复员转业军人和在外务工经商的优秀青年,并对一些在企事业单位中工作已下岗的人员,都可以有意识把他们召过来,安排他们、培养他们。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把他们召回来,安排他们适当的岗位,有目的开展一些知识、技术的培训,条件一旦成熟及时选拔到村级干部岗位上来。

第二提高村支部书记的能力,是解决班子能力建设的关键。

实践证明,一个村级班子能力的弱与强,支部书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在支部书记的选拔上,我认为:1、能自己带头致富;2、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3、年龄最好是30岁到45岁的中青年人;4、要有理想,要有奉献精神。在支部书记的能力的表现上看:1、要善于抓住全局,全村一盘棋思想;2、要能找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富民之路;3、要会带领班子其他成员协调作战;4、要有创新、创业精神。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建设好一个村级班子,必须选好和使用好一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

第三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尤其是支部书记与村主任这一对搭档,是建设好班子的内因。

农村工作针对千家万户,复杂而琐碎,如何使班子每个成员都发挥好作用,把农村工作全面抓上去,就是优化班子结构问题。我们要建设的班子是1 1>2或1 4>5,而不是相反。在优化班子结构上,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这一对搭档起着关键作用,首先是要配强支部、村委这一对搭档,就象部队中的连队一样(连长和指导员),连长要能在业务上、训练上、军事上冲锋在前,同时指导员要在把方向、把大局上下功夫,协调做好思想工作上下功夫。支部书记与主任同样也是如此,书记是扛旗指路,主任是拉马吹号拼命干,对各自工作要认真负

责,又要紧密配合。支书与村主任,我认为最好不要一人兼,这样不利于工作,其次,在配其他班子成员时,要考虑年龄结构,个人特长及在农村工作的经验,群众威信等综合搭配,尽可能使班子人员年轻化,有活力,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具有整体战斗力。

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随着农村改革的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来实现。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造就一大批专业技术型农民和经营管理型村干部。

一、 工程启动前基层村干部文化素质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四大”以后,张家口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村级经济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一体化、规模化程度迅速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培养一支具备优良素质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村级党、政干部队伍。

然而,村级干部队伍的状况与发展市场经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之间存在许多不适应。第一,观念落后。有些干部受小农经济狭隘眼界的禁锢,看不到也抓不住发展的机会,有的干部习惯于计划体制下的一套工作方法,对新形势下村级工作力不从心。在经济转型期出现了观念上、意识上、能力上等诸多不适应。如果村级干部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知之甚少,集体经济就难以发展壮大,广大农村现代化建设就会受阻。第二,人才匮乏。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人才也大量转移了。许多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农民通过考学、参军、进城务工、经商等途径外流,使得农村人才极度匮乏,造成一些村多年不能发展新党员,支部班子不健全,村民委员难选,呈现出村级干部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据统计,90年代初张家口地区村级主要党政干部(支部书记、村主任)具有大专学历的仅占1%,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不足8%,约82%的支部书记、村主任是初中毕业生,此外还有一部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边远山区,村干部的文化水平还要低很多。干部队伍文化素质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系统化、正规化的学历培训,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培养一批农村经济建设的带头人,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 素质工程开展情况

举办“素质工程”大专班,是提升农村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为此,张家口农广校狠抓招生、教学、管理、实践四个主要环节的工作。

1.严把招生关,确保生源数量与质量。

针对农村干部的平均学历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张家口农广校认真部署招生的具体工作,实施了“早、广、深”的促招思路,“早”即早动员:从接到上级文件的第一天起,张家口农广校就组织召开全市农广校系统的招生工作会议,明确各县、区农广校各自的任务分工。“广”即广泛宣传:利用电视台、乡村大喇叭宣传招生信息。“深”即招生的对象不仅限于村两委干部、后备干部,还动员种植、养殖大户及有志于为乡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青年参加学习。

2.严把教学关,确保教学时间及内容落实。

教学是函授教育的重要环节,抓好教学是确保函授质量的关键,因此,张家口农广校始终把组织教学作为重点来抓。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任课教师备课。任课教师要认真通读教材,写出教案,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检查。二是督促学员自学。每一次学习,都要严格考勤制度,对迟到、早退、无故不到的学员实行扣考勤分制度。每次学习任课教师都要布置书面作业、指定自学章节,下次面授收缴上次作业,并及时批阅讲评。

3.制定制度,规范管理。

为保证“素质工程”学历教育顺利开展,确保函授教学质量,参照党校系统函授工作的管理规范和教学制度,具体制定了教学计划、教师备课、试讲、教案审批、班主任职责、教学管理和考试等制度。从制度上为“素质工程”大专班成功举办打下了坚实基础。

4.落实好学员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素质工程”学历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知识教育,大多数学员都来自乡村,有多年的种植、经营等经验。如何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是广大“素质工程”学员最关心的内容。为此,张家口农广校落实了8个生产试验的蔬菜基地和花卉基地。还组织学员到山东寿光考察当地的先进种植经营理念。

三、 素质工程实施效果

“素质工程”学历教育模式在运作实践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效果。四年来,共招生6651人,其中,已毕业4210人,现在校2441人。经过四年的实践,“素质工程”学历教育在张家口已经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改善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

“素质工程”大专班举办四年来,办学覆盖面已涉及张家口市209个乡镇,4000个行政村。使张家口村级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保证每一个村都有“素质工程”学员,经济发达的村可以达到4~5名。

2.提高了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促进了经济发展。

村级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可用四句话来概括:“提高了水平,增长了才干,开阔了思路,拓宽了眼界。”通过“素质工程”大专班的学习,学员们普遍认为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了。有的学员说,“过去我们只知道实干、苦干,连起草个请示、报告都得找人,学习之后,法制观念增强了,致富之路选准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得顺畅了,因此自信心也增强了”。

下花园区花园乡上花园村党支部书记高连胜,是“素质工程”大专班2004级学员。通过学习,尤其是参观山东寿光后,大胆的带领全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2006年底使全村人均收入翻了一倍。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村里投资20多万元硬化路面、修建花坛等多项实事,使该村跨入全市生态文明村的行列。经过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武装的张家口的村级干部,正带领着广大农民开拓市场,发展经济,创造新农村建设的奇迹。

3.找到了“教育直接为村级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 。

举办“素质工程”大专班学历教育,直接为村级经济管理建设培养人才。“素质工程”大专班学员不转非也不转干,不离乡也不离土,所学课程“学得懂,用得上”,在较短时间内知识就转化成了经济效益。这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以做到的。同时扭转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很难充实到乡村的状况。

四、政策建议

“素质工程”大专班举办四年来,运作中,涉及到一些社会环境因素,制约其功能的发挥,需要行政部门以及党政其他部门给予政策扶持。建议如下:

1.建立相应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村级干部素质工程的实施,必将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在这个前提下,领导部门应逐步建立一种全新的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首先,可以考虑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采取“持证上岗制度”。要求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候选人必须具备“素质工程”大专毕业证书,并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即持有学历证书和任职资格证书才能上岗。采取双证制度,就是要求村级主要领导既具备生产、经营或管理的专业才干,又具备村级领导的特殊能力。 其次,对经过正规学历培训的后备干部,经组织部门考察后可提前上岗,这既可以加速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又可尽快锻炼一批新型人才。

2.政府有关部门对干部学历培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