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行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化学药行业 中药行业 专利
专利对制药行业的重要性
专利对制药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制药行业是技术创新高度密集的行业,具有高研发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特点。一方面,从技术上讲,还原解析一种药品相对于研发来说难度要小得多,费用也低得多;另外一方面,药物的成分还必须公开,告知医生、患者以方便使用。这均导致新药非常容易被模仿制造,专利因而成为保护新药最有力的手段。当前国际上的制药巨头都是依靠专利保护其领先地位,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高达40%。David E•Webber(2003)的研究说明,相对于化学、石油、机械、金属制品、冶金、电机、仪表、办公设备、汽车、橡胶、纺织等其他行业,专利制度对制药行业创新能力的保护最强。
在缺乏研发数据时,丰富的专利数据既可以作为企业层面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替代指标,也可以作为产出替代指标。专利指标研究的权威Griliches(1990)指出,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专利统计数据仍然是分析技术变化过程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指标。在得不到详细的研发数据时,目前专利数据至少能够作为衡量公司间发明活动水平差异的一个替代指标。在我国,上述结论有其特殊意义。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很难获得,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专利数据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利用企业层面的专利数据进行研究的尝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收集
医药专利数据虽然是公开的,但是要把专利数据变成可供研究使用的数据,还有不少障碍。企业实际控制的专利在专利库中记在不同的申请机构名称下,比如其分支机构的名称、企业收购的其它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原名(因为企业改制的原因,在我国企业更名的情况非常多)等等,甚至申请专利的分支机构也会更名。但是,政府专利机构收集的专利数据库只是把每一个专利记入每一个申请人名称下,不考虑申请人是否属于相同实体,也不记录更名、并购信息。
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以及上市材料都是向全社会公开的,信息的准确度也比较有保证,本文以上市公司医药企业为样本。由于多元化经营对利用专利数据进行的研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Griliches,1990),在选择样本时不考虑主业不够突出的医药上市公司。企业样本确定及专利数据收集的具体办法是:
首先找出深沪交易所依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引标示的医药制造类公司,根据财务数据库提供的信息,选择 “医药制造”业务上利润和销售收入两项都占50%以上的公司,去除不稳定因素(如主业变更),最后保留62家公司。然后,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上数据库(该数据库区分中药药品和西药)中查找各公司注册的所有药品,判断该公司绝大多数药品是中药还是西药,将该上市公司列入相应行业。最后全部上市公司按行业分为化学制药31家,中药24家,混业经营7家。为了方便对比研究,本文排除7家混业经营上市公司。最后,以各上市公司母公司和2002年纳入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为统计对象,在国家公开的专利数据库中进行全面查询,统计各公司3类专利的4年积累申请数。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的比较分析
1993年到2002年间,化学药和中药两个行业共55家上市公司共申请专利825件,其中发明专利248件(约占总数的30%),实用新型专利64件(约占总数的7.8%),外观设计专利513件(占总数的62.2%)。按照专利类型和申请企业所在行业分类,55家样本企业从1993年到2002年的专利申请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
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数量较少
无论是化学药行业还是中药行业,外观专利在全部申请专利中均占有一半以上,中药企业甚至接近70%,平均每家中药企业拥有14.29条外观专利。化学药行业和中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分别占总申请数的7%和9%,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化学药制造行业的发明专利占总专利申请数的39%,而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只有25%的水平。
化学制药企业各类专利申请都少于中药企业
化学制药行业平均每家企业在统计范围内只申请了5~6条外观专利,而中药行业企业的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14.29条,专利申请远远比化学制药行业活跃。对比平均每家企业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化学制药行业也和中药行业有较大差距。
我国制药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水平低下
通过对样本企业中位数的分析,发现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较低。化学药样本企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中位数均为0,发明专利为1,说明一半以上企业几乎没有专利申请行为。中药样本企业情况稍好一些,但是整体而言专利申请数量也非常少。专利数量平均数能够达到15条,主要得益于少数样本企业(如白云山、同仁堂)申请的专利数量非常多,是专利申请大户,拉高了样本企业整体平均水平。
制药企业专利水平与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思路
为了考察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采用方差分析方法。首先对化学药样本企业和中药样本企业按照专利类型和专利水平进行分组,然后用方差分析判断组间财务数据有无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加以分析。
因为多数企业的专利申请数较低,每一次方差分析仅将样本企业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类型专利4年积累申请数的中位数为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累计专利申请数小于中位数的企业称为A组,累计的专利申请数大于中位数的企业成为B组(可以分别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角度进行三次分组)。采用中位数作为分组指标,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哪个分行业、哪种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数为零的企业都不少,在分组时考虑平均数会被专利申请较多的企业拉高,专利申请多、但不是特别突出的企业容易分进低专利申请组。
方差分析结果及分析
在业绩指标确定上,本文拟与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两方面考察专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本文选择了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而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是代表企业规模的2个指标。对A组和B组企业2002年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制药行业的专利申请水平总体上与企业盈利性水平和规模正相关。统计表明,在10%以下置信水平,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绝大多数都显示B组均值显著大于A组。本文选入的所有指标都是正向指标,指标值大就说明企业盈利状态好,规模大。因此,专利申请与企业绩效和规模有着总体上的正向关系。
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与企业盈利性显著正相关,但是在化学制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依照发明专利分组时,化学制药行业的两组没有一种盈利性指标和规模指标有显著差异;而中药行业的两组之间有利润总额、总资产收益率2个盈利性指标有显著差异。但中药企业在企业规模指标上没有显著区别,更加印证了两组中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差异。
化学制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进行方差分析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B组在2个盈利性指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企业规模指标(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显著高于A组,显著性水平达到5%以上。
化学制药行业外观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进行分组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的B组有3个盈利性指标非常显著地优于A组,这3个指标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此外,表示企业规模的职工人数和资产总计指标也非常显著。中药企业的两组之间业绩只有资产总计1个指标存在较显著差异,盈利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以上分析结论与我国化学药和中药现状是吻合的。在化学药行业,我国主要从事仿制制剂药生产,尤其是原料药的生产,自主研发的新药非常少。例如,欧洲主要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的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原料药产品,主要产地集中在我国。在缺乏研发能力,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情况下,基本竞争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方面,通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营销提高客户的品牌认知度。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正是通过提高这两个环节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而我国中医药行业与化学制药行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中药行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以当前资金与技术实力,中药企业通过努力,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像太极集团、同仁堂、成都地奥这些企业正是因为拥有自己的拳头中成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获得快速成长。因此,体现新药能力的发明专利与中药企业的业绩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银行;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 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7-0044-03
一、国外设立中小企业银行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大多设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银行服务。例如美国全国即设有约7000多家中小银行,政府还对它们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给予扶持。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设有一批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中小银行。这些中小企业银行有的还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为其到我国投资的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一)韩国政府设立中小企业银行,专门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韩国中小企业银行(Industrlal Bank of Kore-a),是韩国政府设立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业银行。1961年8月由政府出资设立,主要目的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韩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总资产达1110亿美元,世界银行排名第133位,韩国国内银行排名第4位。
中小企业银行已发展成为拥有约160,000家韩国中小企业客户的大型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另外设有四家下属子公司。截至目前,在韩国国内有近575家营业网点,在海外有10个分行,一个莫斯科办事处,其中在中国大陆有天津、青岛、烟台、沈阳、苏州五个分行。
(二)日本设立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小企业信用补充系统
为支持小企业的发展,日本政府自50年代以来开始对中小企业立法,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在1953年颁布了《信用保证会法》、1976年实施了《中小企业扶持股份法》,为中小企业从民间融资提供了法律保证。
在日本主要是都市银行、地方银行以及信用银行等小银行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同时还设立了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国民金融公库、小企业金融公库以及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国民金融公库主要面向零星小企业,提供维持生产所需的小额贷款。小企业金融公库除对小企业提供设备资金和长期周转资金贷款等一般贷款外,还提供特别贷款。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具有半官半民性质,是前两家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虽然这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不同,贷款利率也有所不同,但共同特点是贷款利率比较低。期限比较长。这种设立专门政策性银行的做法有效地隔离了政策性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既保证了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又可以体现对小企业的政策扶植,为解决小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建立小企业信用补充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增加企业的信用价值,该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和一个组织机构。两个子系统是信用担保系统和信用保险系统,组织机构是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可通过信用担保协会进行担保,然后由信用保险公库对该笔贷款进行保险,这样通过对贷款的担保以及再保险,增加了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
(三)德国成立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满足小企业资金需求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政策性银行。该银行成立于1984年。其特点是:以长期贷款为主,一般为10年至20年,贷款利率固定,由于利率高低在申请时已经确定,就为企业的长远规划提供了安全感,另外,考虑到建设期内没有收益,项目建设的前三年可以不偿还本息。复兴信贷银行的运作机制是通过当地银行将贷款直接转到企业。企业可以在任何一家当地银行申请贷款,申请银行将企业申请与本行所作评估一起递交复兴信贷银行审查批准。这种运作方式的优点在于:当地银行比复兴信贷银行更了解申请者,一个同客户有长期联系的银行可以依赖他们的专业知识对投资商的贷款信誉及其特殊情况做出更准确的估价,复兴信贷银行也随时和这些商业银行所组成的网络保持联系,银行传递系统保证了复兴信贷银行的附属性,复兴信贷银行的长期贷款成了这些商业银行业务上的重要补充。
此外,储蓄银行是小企业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全国各个城镇和地区都有其独立的分支机构,他们还开办了许多地方性的产权投资公司和风险基金,以合理的价格向企业提供有关设施,并帮助青年创业者与科研单位挂钩,提供咨询服务,给予技术支持。合作银行也与小企业密切联系,提供的服务与储蓄银行相似。
二、发展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的基本思路
(一)对现行商业银行体系的描述
商业银行可以按不同标的进行分类和定义。而这种分类和定义关键是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主要按行业服务对象为划分标的的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现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但现在银行体系分类没有合理的分工,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重复营销、重复设点等等。特别是没有达到解决经济当中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矛盾的目的,因此,从法律的角度定义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显得十分必要。
1 按规模将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划分为大型企业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当前,可以将工、农、中、建、交划分为大型企业商业银行,其他的商业银行统称为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主要包括10余家全国性或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10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对于注册资本一亿元以内的商业银行一律定义为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
2 对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贷款客户除执行单户贷款不超过10%限制外,对客户授信总额实行一亿元规模限制。不管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将来注册资本金规模多大,一律只做一亿元规模以下的授信客户。对于小企业,专业银行可以对授信客户规模进一步缩小。这样实行注册资本与客户范围相对脱钩。
(二)现行中小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可以基本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如果按上述标准划分。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318358亿元,约占整个银行金融机构的总资产51%,即约有银行金融资产的49%的中小专业商业银行的资产表现为特定的中小企业的贷款。这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机构保障。
三、积极做好发展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的
配套措施
(一)明确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和政策规定
对现行的有关商业银行法律进行调整。在有关中小企业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模式上,要在法律或制度上有条件限制中小法人金融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但是对于这类机构,除了有资本金单户贷款限制外。对于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只能做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只做小不做大,以真正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专业化管理水平。这样的专营机构、专业人员才能集中精力解决小企业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水平。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小企业的资金供应渠道。
(二)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提供宽松的监管环境
重点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专业支持中企业信贷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像发展商业企业一样,放宽准入条件。政府要鼓励并引导建立非银行的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可通过搭建有效的投资载体来吸纳社会资本,然后投入到小企业中去,如建立民间投资公司、民间信托公司、产权交易所、产业基金会以及民间租赁公司等。可借鉴国外小额信贷发展经验,如成立“小额贷款组织”,把对普通农民的信贷扶持拓展为对小企业的贷款支持。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以小额贷款组织为突破口,来撬动民间资金,把民间资金引导到一个正确轨道上,合法地开展金融活动,把新建小额贷款组织的目标客户拓展到小企业。
(三)发挥财政杠杆对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的支持作用
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带有很强的财政职能,同时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要出台相应政策给予扶持。政府设立担保基金,或是以贴息的方式来分担一部分金融风险。这样做的目的也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杠杆对金融业发展的撬动作用,从而进一步缓解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增强小企业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产业飞地 产业转移 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30-02
目前区域经济不均衡的情况很常见,大城市面临土地成本等各项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和产业急需升级的局面,很多高新产业无法得到有效安置;而欠发达地区却面临“无米下炊”的状况,已有的各种资源,也由于环境和区位条件所限,无法得到利用,在目前行政区域限制的情况下,“产业飞地”给产业的自由转移和整合区域资源提供了一条道路。
1产业飞地概念及其分类
“飞地”是指属于本行政区管辖但又不与本区域毗邻的土地。“产业飞地”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的行政区域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甲地(飞出地)招入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工业园区(飞入基地),利用税收分配、政绩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的利益机制,从而实现两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开发区模式。“产业飞地”模式由常见的单个企业进行点对点转移转变为区对区的转移,由单纯的资金承接转变为管理与项目的复合承接。
依据目前飞地发展的情况可进行如下分类:
(1)按飞地建设的投入方式可分为飞出地投资型,飞入地投资型和两地共建型。即分别由由飞出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飞入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或者两地按照协议共同分担基础建设投入。
(2)按飞地工业基地的管理方式可分为飞入地管理型、飞出地管理型和两地共管型。即分别由为属地管理、分出地管理和双方组建管理团队共同进行管理。属地管理的好处是基地能较快融入当地经济文化环境,但缺乏对飞入企业的熟悉度。飞出地管理保证了企业管理的连续,但需要时间去理解当地政策、经济环境。双方共管可以结合两方优点,充分利用两方资源,但前提是双方能够摒除区域观念,互通有无。
(3)根据飞地所在地建设情况可分为新建型和依托型。新建型是指飞地基地完全新建,没有依托飞入地已有的开发区或者飞入地身无开发区可依托需完全新建,从发达地区“飞”到落后地区的部分飞地属于这种类型。依托型是指“产业飞地”落在飞入地时,依托或者联合当地当地已有的开发区进行建设开发。
(4)按飞出地飞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低飞”型、“高飞”型、“平飞”型。
1)“低飞”型。飞出地是发达地区,飞入地是落后地区。飞出地作为发达地区,一部分低端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转移压力,新进入高新企业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境,用地成本不断增高,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用地矛盾日益凸显。飞入地与飞出地相比,土地成本等要素成本差明显,利用飞出地在资金、基地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优势,两地共建“产业飞地”。这一类飞地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较为常见。以中山市为例,中山市与距珠三角腹地约250公里的阳西县与中山合作建设占地1.1万亩的“飞地”,中山方面负责园区建设投入与日常经营管理,阳西县负责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产业园每年产生的工业产值和税收,中山和阳西平分。转移至飞地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等都大幅下降。通过合作阳西获得了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快了摆脱贫困的步伐。而在另一方面中山通过“飞地”的转移,为急待落地的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大的企业挪出了土地,加快了自身的产业升级。
2)“高飞”型。飞出地是经济较落后地区,飞入地是相对较发达地区。飞入地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信息畅通,在基础设施方面也有更多优势;飞出地由于所在区域的环境、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限制,尽管本身资源不少,但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很多工业项目不能在自己区域内开展。以湖北为例,咸宁、天门都在积极与东湖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接洽、协商,采取“园中园”或“园外园”模式建立“产业飞地”,利用武汉的市场,实现自身产业的快速发展。
3)“平飞”型。两地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双方资源禀赋互补,共同得到发展。典型的有大连市长海县与普兰店市:两地一海相隔,长海县以海洋捕捞业、海水增养殖业和苗种业为主体,但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对外开放度不大,海岛丰富的资源优势始终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而普兰店市南接大连,北通沈阳,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但其经济落后,海岸线一带基本处于荒废状态。长海县在普兰店市皮口镇成立了大连长海(皮口)渔业加工区。长海县拥有生产资源优势,普兰店市拥有交通优势和土地要素优势,双方很好地将各自禀赋结合起来,实现了双赢。
2 产业飞地形成动因及效益
(1)理论依据
产业飞地作为一种开发区发展模式,目的希望通过这种模式,使区域之间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改变目前区域均衡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这方面的主要理论有缪尔达尔、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和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缪尔达尔、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均认为在市场力的作用下,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因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应,发达地区会处于持续累积的加速增长,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由于落后地区的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借由主导部门的连锁效应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同样强调增长往往并不是在一个国家的所有地区同时出现。增长极只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这些地区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
(2)产业飞地形成条件
1)飞入地和飞出地之间有明显的成本差。第一类是两地之间有较明显的要素成本差,如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等。第二类两地在市场交易成本和市场环境上有较大差异。第三类是由于两地之间的生态环境差异,两地之间在环境成本上有较大差异。
2)飞入地和飞出地之间在地理上相近。首先两地之间相距过远只会增加迁移企业的迁移成本;其次较近的飞地也利入企业维持在原有地区的区域市场和市场关系,避免出现转移到飞入基地后带来的当地产能大增,造成的当地市场过度饱和无法消化。此外,地理相近的区域在文化上相近,对入企业而言也更好融合。
3)顺应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首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出台,要改变过去地方发展以产业为主导,划定了每个地区的功能和产业发展类别,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作为发达城市群的所在地,产业升级的步伐必须要加快,而限制开发区面临不能进行大规模开发工业的境况,一部分工业资源都需要转移,实施点上发展,“产业飞地”恰逢其时。其次不同省份都面临着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现状,“产业飞地”是很好的融合方资源,平衡各方发展的模式。
(3)产业飞地产生的效益
1)加强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弱化了行政区域的限制:首先“产业飞地”作为一种政府引导下的区域合作模式,弱化了行政区域的限制,优化了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配置。其次由地模式的特殊性,缩短了飞入产业在飞入地的成长期,很快就可以在飞入地形成了规模,加快了减小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的速度。
2)解决落后地区面临的招商瓶颈和管理瓶颈,加快了飞出地的产业转移:“产业飞地”模式是一种互惠模式,解决了落后地区和市场信息相对闭塞地区面临的招商难的困境,企业在当地集聚发展又可以吸引更多企业的进驻。同时,飞地模式的实行也可以让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滞后企业吸取来自于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革新飞地基地的服务理念。飞出地得以腾出土地给高端企业,解决了用地紧张的困境。
3)缩小城镇差距,推进城镇化发展:把飞地建在相对落后的城镇,可以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慢慢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厦门“同安工业集中区”的飞地模式为例,为了解决飞地建设过程中的居民安置问题,厦门市在工业区周边村庄同步规划实施“金包银”工程,即是在不影响工业园区生产功能的前提下,保留园区范围内的村庄,在村庄的统一规划,建设“底层店面上部公寓”的商业用房(“金边”),提供给村民作为经营性收入来源;然后逐步对旧村内部进行规范化配套改造(“银里”)。飞入企业的陆续入驻,带来了大量务工人员住房需求扩大,造成 “金边”都供不应求。村民家中的闲房,也迎来出租热。飞入企业和务工人员也带来了倍增的消费需求、此外,很多当地人也进入工业园企业务工,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从同安工业集中区的飞地建设可以看到,飞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住房需求,周边居民获得了就业的机会,有了稳定的收入和保障。加速了当地城镇化的步伐,形成新了的产业化和城镇发展模式。
4)集中发展,合理利用已建开发园区,避免处处开花,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合理规划“产业飞地”,能拓宽开发区自身的发展道路,避免出现开发区出现“无米下炊”的情况。突破已有的行政区域壁垒,整合周边资源,实现集约用地,集中发展。
5)减少环境压力,集中企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产业飞地”模式可将不适应当地环境的产业转移到环境承载力高的地区,减轻本区的环境负担。其次,在飞入企业引进时注重企业之间产业链的配合,一些企业的废置材料可以让飞地中其他企业利用,形成基地内的良好循环。企业集中发展,也有利于中治理污染,搞好节能减排。
3推动产业飞地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地方政府的作用问题。飞地的形成是一个淡化行政区域的过程,产业飞地的规划和推动都是政府,政府为企业转移提过了平台,避免了企业的“单打独斗”。但飞地的长远发展靠的还是迁入飞地的企业,政府不应过多参与到飞地的开发中,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是飞地发展过程中的服务者。在飞地共建之初可探寻多投资主体,争取更多民间投资参与到基地建设。
(2)两地之间之间产业衔接问题。如果飞出地转移出的产业和飞入地产业之间相关度低,则会导致两者之间难以协调,出现飞地和当地经济之间的分割。“产业飞地”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扩散效应,起到带动当地经济的作用。
(3)飞入地和飞出地之间的管理、利益分配问题。产业飞地作为一种两地共建的模式,两地的利益分享机制和飞地的管理都至关重要。首先在管理的组成方面,应根据两地的实际情况,确定管理方;应尽可能吸取具有先进管理经验一方的优点,完善基地服务。其次在双方税收分成方面,也应做好合理的分成比例,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4)飞出地和飞入地企业之间的公平问题:飞地基地中的企业相比于当地企业一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优惠,这会导致当地企业和飞地内同样行业的企业在发展机会上的不公平,同样飞入基地在土地利用上也是获得优先权,如何处理好当地企业和飞入企业在政策上和发展机会上的关系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云彦.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1.信息技术(IT)产业发展势头增强。
国际数据公司认为,信息技术行业总支出将增长5.1%至2.14万亿美元,个人电脑营收将下降6%。其中,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全球销量将继续快速增长,服务器、存储、网络、软件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将少于2013年。在金砖四国中,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其信息技术消费较去年同期上涨13%,按美元计算的话,尽管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但中国的信息消费增长与美国持平。对此高德纳认为,未来的信息技术产业范畴更广,或将成为个人和企业生态系统创新的助推器,包括3D打印、智能机器在内的数字产业革命已经开启。
2.物联网爆发。
物联网成为2014年数字产业热点。国际数据公司预计,2014年信息技术供应商将加速与全球电信服务供应商和半导体厂商的合作关系,从而在消费电子和网络连接中创建新的集成产品。到2020年,物联网将产生300亿个自动连接的终端和8.9万亿美元营收。高德纳则指出,到2015年,分享消费者数据的智能手机应用数量将增长两倍,意味着想要获取消费者个人数据的营销人员或所有者的数目在增加。五年内,可穿戴设备将变得更加先进,它们不但可以捕捉和记录用户所见景象,甚至可以通过生物功能收听或感知周围的声音或事物。
3.大数据跨入新阶段。
国际数据公司还预测,花费在大数据技术和服务上的支出将在2014年迎来增长。这个数字将超过140亿美元,同比上涨30%。这部分的竞争将集中在制定“数据优化的云平台”上,也就是能够充分利用大量数据和实时数据流的云平台。增值内容提供商和数据经纪人数量将激增,他们会为企业(和开发商)寻找有趣的数据源以及应用程序,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客户、产品和市场。
4.智能机器颠覆历史。
高德纳认为,智能机器将是人类信息技术历史上的巨大颠覆。无论是无人驾驶汽车,还是像苹果手机中Siri那样的智能语音“助理”,都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想法。2014年,拥有自动辅助功能且定价亲民的轿车数量将增加,同时,语音识别应用数量也将翻倍。
5.云市场规模上涨。
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企业领导者由于对先进的管理思想学习不足,没有真正弄懂现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发展趋势,并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在建设企业文化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误区,致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提起企业文化建设,有人认为就是领导者或老板所倡导的文化。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从定义上分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运作中形成的以员工为中心的独特的管理观念、管理风格、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司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和行为模式。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构筑企业理念,对职工进行企业文化知识普及和企业精神教育,宣传企业精神。首先应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其他一切活动的根本。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等一系列结合时代的学习,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激发职工对企业的热爱,增强企业凝聚力,得到企业职工的认同。
文化是一套隐含的价值体系,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潜移默化的行为方式。作为职工本身,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对文化具有自主喜好的选择性。所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职工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的创造者,企业文化作为职工共享的信念和期望的模式,它的培育过程要让全体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将代表多数人观点的人作为典范和执行者,加强交流沟通,积极鼓励职工参与并反馈情况。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职工应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就在于通过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共同遵守行为规范,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一个职工的心里。具体措施:一是建立组织推动保证体系。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必须建立一个既能统揽全局又能协调各方面工作的组织推动保证体系。二是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要积极做好企业文化教育和教育引导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内容、特点和方法,使干部职工深化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打牢思想基础。三是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以建立企业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和核心内容,本着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原则,制定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围绕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对各部门的具体要求、工作任务和步骤,做到内容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期限明确。四是加强企业文化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要坚持开展群众性的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和发挥职工群众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建立以党、政、工、团为主要骨干队伍的基础上,努力动员职工群众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设计和实践。从最初的认知到实践中的认同,到最后达成共识,变成共同信仰,使职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工作职责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结在一起,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