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贸易融资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
近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小企业的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中小企业有将近3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数量98%以上;其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总数的比重接近60%,税收比重为50%左右;提供的城镇就业机会将近80%;发明新产品约占全国总数的75%;发明专利约占全国总数的65%;出口总额约占全国总额的60%。以上数据是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有力证明。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已导致其普遍国际贸易融资困难的问题。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1.1融资需求极为迫切
对外贸易企业的每一单业务,其所涉及流程的繁琐程度决定了其经营过程的复杂性。而且其对资金的利用和依赖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比如,出口贸易中的报价、组织货源、合同履行等环节的资金花费程度较高,进口贸易中拖慢资金回笼进度的流程包括了货物运输、仓储等,整个贸易程序对资金垫付的依赖性可见一斑。中小型外贸企业原本就缺乏较为强大的财力,因此与其他企业相比,它们靠资金垫付维系经营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根据某一线城市银行的统计数据得知,批发业客户在中小型国际业务客户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是由他们的业务类型决定的:他们主要从事对其他环节资金回笼依赖性高、交易频率高、利润低的业务,如自营/进出口等,这也导致了他们资金流动性差,对贷款的需求性极高。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国家实行的外贸经营模式的改革也严重拖低了资金流动性。过去收货款的条件只需满足“货物依照议定的时间和数量抵达仓库,且质量达到既定要求”,而如今,货物运输和到达后卸货的环节非常耗时,把资金回笼的周期增加了数月以上。而进口型企业的运输、到港后的滞港费、仓位费等等方面也增加了资金无法正常周转的程度。上述情况若长期存在,对正常经营运作所产生的冲击是无可估量的,因此,外贸企业融资状况的不乐观程度极有可能影响其或飞黄腾达或坎坷的命运。
1.2融资困难现象普遍
中小型企业获得贸易融资仍具有诸多的障碍:首先,国家根据规模大小对各外贸企业类型进行认定,当中被认定为“中小型”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其次,各银行对其小型客户的贷款门槛设定得很高,他们当中能从贷款中获得足够资金以满足和维持自身经营的可谓凤毛麟角;再次,新兴融资方式并没有被纳入到他们可供选择的范围内,他们依然只能选择传统而单调的方式;最后,融资程序的繁琐程度也大大延长了操作时间,一般长达十多天,更甚者会长达一个月以上。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爆发的金融危机,是过去百年里首次出现的最为萧条的时期,全球经济出现下行趋势,市场紧张,活跃程度无法完全恢复,经济回暖依然是一个未来愿景。中国虽然加入了WTO,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仍无法置身事外,避免受到影响和冲击。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独有的特征,比如资金实力不雄厚、财务流动性差、业务范围狭窄单调、缺乏抗压性、抵抗风险的能力脆弱等,所受到的来自世界市场波动的打击更为明显和突出。一方面,由于资金底子薄弱,他们常常没有强大的周转能力以解决赔本亏折、过度囤货、价格协商困难、成本回收期长等难题,导致信用危机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银行也对上述现象加以防范,纷纷通过提高准入条件、设定高标准门槛等方式把大量中小型客户拒之门外。上述情况皆将融资难度大大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命运更陷入不堪境地。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成因
2.1缺乏相应的服务体系
与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相关融资服务体系还非常落后,尚未达到体系化、专业化和整体化的水平,目前国内相关信用担保机构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不足以解决当前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52个地方信用保证协会对保证业务的实际代称承担30%的亏损,余下70%则由保险公库负责,这样的分配模式能极大地确保其自身的日常经营运作,促进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对于建立相关服务体系的紧迫程度和显要程度上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并进行了财政方面的扶持和支持工作,但是相关的担保机制仍然尚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摸索和尝试的时期,留下了诸多有待处理和探究的困境和难题。另外,相关的查核工作、准许标准的要求较高,这也把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银行在我国当前金融体制中处于非常霸道的地位,其垄断水平之高、操纵程度之大都使中小企业在信贷业务面前只能无可奈何、望尘莫及。同时,因金融机构多倾向于扶持和关照大型国企,对较小规模的民营企业的态度极其轻慢和冷落,这种将宝贵的信贷资源极不平衡地分配给前者的现象,也直接导致后者再一次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金融体系也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关于融资的政策性银行,虽然存在着一些对中小企业提供主要融资帮助的小金融机构,但它们的覆盖范围狭窄,辐射区域狭小,产品种类和服务类型数量稀少,对改变现状所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杯水车薪。
2.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直接融资即股权融资,即可以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与融资机构进行协商,确定购买有价证券的交易协议以获取资金。我国对新股发行的监管机制并不宽松,通过上市公司的数量控制来达到监管要求。各地政府对当地的大型公司新股上市发行的支持力度远远高于资金问题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致使后者能通过有价证券的发行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在近些年来为中小企业分配了一部分直接融资的平台和途径,可惜该举措只能对极个别的产业起作用,例如新型科技和先进技术产业,其他的产业仍然继续处于望洋兴叹的境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将近90%,然而,每年在深交所通过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不足300家,以其他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数量也不足100家,两者金额总数也不足0.4万亿元人民币。总之,中小企业对间接融资依赖程度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造成的。
2.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缺乏信用
这一方面的具体表现包括:第一、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系统,缺乏完整化、体系化的内部结构;第二、财务管理方面不完善,会计信息不透明、滞后性强,精确性方面也达不到银行的要求,致使银行难以对其财务、经营等方面的实况进行前期调查;第三、资产负债程度高,资金缺乏足够的周转能力和流动能力,导致自身的业务风险、运作风险大大增加,从而在申请融资时,时常被银行拒于门外;自身素养堪忧,拖欠账款现象普遍,信用危机严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高达1.2万亿元,海外应收外汇账款余额高达200亿美元,其中新发生的海外拖欠达数10亿美元,有68%的中小企业曾经因财务信用问题遭受损失。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市场经济建设的举措,此后,只有拥有良好信誉和高信用度的企业才能求得生存和获得发展,信用度低下、自我监管能力堪忧、拖欠款项现象普遍的企业不仅会使市场金融秩序混乱,还会使我国贸易业务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受严重波动,而且还会断送自己的发展前途。
3建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的对策
3.1构建相关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国内出口保险公司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其提供的保单质押或其他担保服务有利于一些缺乏其他质押的中小企业拓宽其融资渠道。但是一些固有弊端还是不容忽视的:因其提供的承保功能有限、种类狭小,对出口方的风险免除程度比较低,导致最近银行对该种融资方式的警惕程度提高,对准入条件也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处理。据此,该业务所起到的难能可贵的积极作用,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只能以“杯水车薪”来形容。因此,国家应构建起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以改变其因无担保无抵押而难以融资的境地。我们应当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国情,参考与学习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相关成果和经验,例如:德国政府在财政方面支持担保机构的成立,担保机构的建立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福音,可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达申请额的60%~80%。具体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一方面,国家应加快相关立法的完善和建设的脚步,既能使该举措获得制度上的足够支持,又保障相关法律障碍的排除和清扫;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参股的方式参与该机构的出资过程,提高和壮大该机构的信用程度和权威性。第二,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以工信部作为主要的监管机构,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为发展目标,在全国各地级市或县区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也可以参与到建立过程中,即它自身既可以单独建立该种机构,也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建立该种机构。第三,建立健全的相关信息披露机制。杜绝财务管理方面不完善、会计信息不透明、滞后性强、精确性方面差等等问题,加强数据的完整程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关数据信息处理系统,从制度监管层面有效防范融资信用危机。第四,完善相关信用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方面的工作应由政府负责。政府应负责促进奖罚分明的监督机制的建设,构建失信应受惩罚、守信应受嘉奖的信用评级体系,将企业表现与评级体系挂钩,供金融机构参考,也可以调动媒体和公众参与到监督活动来,对相关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举报、披露,这样一来,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有助于调动起中小企业守信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明确相关的奖罚机制。这种做法不仅能强调信用的重要性,使中小企业清楚信用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能加强行业秩序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促进良好贸易环境和贸易市场的形成。
3.2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与间接融资相比,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前者不需要如后者那样通过中介(即金融机构)来取得贷款,不仅省去了中间繁琐而复杂的环节和流程,更能避免以往融资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对其的阻碍,所谓的最大障碍,则是指金融机构的高门槛和高要求,它通常是把中小企业拒之于门外的“拦路虎”。由此可见,直接的方式会比间接的方式更省时和省力,有着莫大的有利因素与优势。这方面的相关对策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构建多层级的资本市场。具体而言:首先,应为中小企业的上市扫清障碍,提高相关核查和审批的效率,完善相关上市制度;其次,推进法人财务体制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和开拓多种投资方式,如股权投资等。第二,完善债券市场。推进债券市场的完善,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有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途径和平台,促进其抓紧机会发展自身、茁壮成长。亚洲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纷纷提高对债券市场的重视,据相关数据显示,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公司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从1997年的29.4%和16.6%迅速上升到2001年的38.1%和31.8%。第三,注重相关金融产品的革新。努力研发多种相关产品,如集合信托、私募债券等。其中对于面向小型企业可以推荐例如票据贴现、典当融资等新方式,因为他们需要资金的数量较少,流转周期也不长,以上方式则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可见,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构建直接融资体系和托管相关的渠道,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贸易环境和贸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3.3加强财务管理建设
第一,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公司管理团队应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接受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自身监管和约束机制,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不杜撰假报表、假合同,不从事欺诈行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调整人员结构,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第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使财务结构朝着系统化、完整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杜绝会计信息不透明的现象,注重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精确性;与银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协助银行关于财务、经营方面的前期调查。第三,不断整合企业的内部结构。摒弃落后的粗放管理模式,积极接受先进的国际经营理念,整治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重视信息的公开化,提升科学化管理的程度,以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
3.4注重市场秩序的维护
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的中国市场的冲击程度不言而喻,国内外商品市场波动不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遭受了强烈的震荡。为了求发展、谋生存,构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科学规避风险已成为中小企业自身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课题第一,规范行业市场,杜绝恶性竞争。把经营战略的眼光放长远,改变以垄断形式、价格斗争等不良方式竞争的观念,注重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革新力度,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努力促进和谐、健康的贸易市场的形成。第二,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关注程度。提高对价格信息的掌握的灵敏度和及时性,选择恰当稳健的交易方式;加强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变动状态和调整活动的实时关注,以做好相应的调整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对整体行业风险危机的警惕性,设计科学合理的避险方案,以保护自身、最大化地减低自身承受的风险。
作者:吴薇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光耀,李冰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6).
[2]李琳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4(32).
[3]曹菲菲.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04).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对策
一、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增加客户来源、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收益、扩大利润规模的重要手段,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一方面,可以满足进出口商在国际贸易中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起源于公元7世纪至8世纪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到了12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在交易中已经使用了“兑换证书”形式的票据。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利率制,各国逐渐开放金融市场。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大,福费廷、国际保理等创新国际贸易融资工具也应运而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1738.3亿美元,且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和交易量巨大,这就为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量的增长,贸易融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就在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业务粗放增长中隐藏的风险显现出来,1997年和1998年形成了大量的信用证垫款圈。当前我国内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与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控制能力差。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认识较为肤浅,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这直接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缺乏规范的尽职要求和独立的调查评价机制以及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没有有效手段降低已生成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品种少且功能单一。新产品少有推出,业务操作模式基本维持原样,融资产品主要集中于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票据融资等传统形式,而对保理、福费廷等新兴符合市场需求的贸易融资方式却还应用的不多。
3.法律制度缺失,贸易政策不完善。贸易融资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远比传统的信贷法律关系复杂,但与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涉及贸易融资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在维护自己利益时会遇到法律盲区,无法有效依靠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营销手段落后,对象过于集中。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过程中手段单一,往往以赠送礼品作为营销成功的主要手段。融资贷款主要集中于大型国企,而对占进出口总额近半数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却很少提供贸易融资服务。
5.缺乏专业素质人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际金融票据的开设和国外各种票据的审核查验等,这就要求银行人员拥有丰富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以及良好的外语水平。由于国内该项业务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现有员工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建议
1.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转移机制。改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性。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建立客户信用分析体系制定信用等级标准,防止欺诈风险发生。也可以尝试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转移风险的模式。
2.提高创新能力。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组织结构、金融产品、业务技巧和经营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引进和吸收国际银行业的创新成果。推动二级市场、保险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也是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向多样化、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机构,掌握国际市场最新动向,及时调整业务模式,开发新品种,可以实行个性化服务为特定客户量身定制贸易融资服务。
3.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对外,要深入学习研究涉及贸易融资的专门性的国际公约,例如UCP500等国际惯例性的法律文书,避免和有效解决争端。对内,政府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严格依法行事。对涉及国际贸易融资的国际金融票据、物权抵押、担保、信托票据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落实交易各方责任。加强与国外法律主体的联系,商业银行也应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使合同能够发挥融资业务的法律风险事前防范功能。
4.拓宽营销渠道、目标客户多元化。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所以内资银行要增强营销能力以弥补产品的差距。转变思路,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改变原有只关注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模式,以标的业务的盈利能力和交易对象信誉为参考对象,严格控制交易流程以项目收益为还款来源开展融资。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挑选高素质人才,避免任人为亲,淘汰掉不合格人选。重视在职培训,使员工能够了解到最新贸易融资动态。同时要重视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等现象。
参考文献:
[1]赛学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金融,2007,(05)
[2]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3
[3]王才举:浅论国际贸易融资[D].东北财经大学,2005
[4]孙磊: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5
关键词:标准仓单;套期保值;风险控制;大宗商品;贸易融资
随着我国大宗原材料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更多地涉足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领域。该类业务交易金额较大,进口商通常以进口商品在国内的销售款偿付信用证项下货款或商业银行融资。但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且波幅较大,商业银行开立信用证或提供融资后,一旦价格下跌、销售不畅,商业银行将面临较大风险。因此,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具有独特的规律和风险控制方式,商业银行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标准仓单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应用模式的分析,探索商业银行合理运用风险控制手段获得更高收益的有效途径。
一、标准仓单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的应用模式
标准仓单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基本的应用模式为标准仓单质押下的贸易融资。虽然标准仓单质押比较好地解决了商品质量保证、实际货物控制等问题,但是商品价格波动以及客户违约时银行处理货物的问题依然存在。因而,利用标准仓单可以用于期货合约交割的特点,将其与银行监控下的套期保值头寸结合使用,可以形成更可靠、更有效率的应用模式。
以大宗商品信用证业务为例,商业银行为大宗商品进口企业开立信用证前,首先要求企业建立与信用证进口货物相对应的期货卖出合约。在信用证项下单据提交至开证银行时,如果进口企业无法付款,银行则将信用证项下货物交至期货市场指定的交割仓库生成标准仓单,用于期货交割或者通过转让直接变现,抵偿商业银行信用证项下付款。
在此模式下,企业在商业银行监控下进行套期保值,使现货与期货损益互为补偿,可以有效降低商品价格出现不利波动时企业违约的可能。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将标准仓单作为大宗商品信用证业务的风险退出手段,控制融资风险。
二、标准仓单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的作用
(一)增加风险控制手段,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目前,商业银行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主要还是传统的担保、抵押等方式。引入标准仓单后,银行的风险控制手段将更为丰富,一方面标准仓单本身可以用于质押;另一方面,在存货质押中也可以将标准仓单作为存货变现渠道,从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二)有效的风险退出渠道
由于标准仓单本身的特点,使其流动性较一般抵押物更强。如果再将标准仓单和银行监控套期保值头寸结合使用,将使商业银行在办理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时获得更为有效的风险退出渠道。即在企业违约时,商业银行可将货物转换为标准仓单用于期货交割获得资金偿还融资,避免货物不能及时变现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和处理货物过程中商品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从而较好地解决处理货物方面的难题。
(三)扩大业务规模,获得更高收益
引入标准仓单后,商业银行增加了风险控制手段,提高了风险控制能力,获得了有效的风险退出渠道。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在既定风险容忍度的基础上扩展客户群,扩大业务规模,从而获得更高收益。
三、标准仓单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应用的必要准备
商业银行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中使用标准仓单,作为风险控制手段及风险退出手段,将使银行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但是标准仓单、套期保值等期货市场工具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银行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才能将其“为我所用”,而不“为其所累”。笔者认为,银行将标准仓单用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前,需要做好如下准备:
(一)建立适用于交易的产品目录
将标准仓单用于大宗商品融资,相应的交易商品必须是期货市场交易的商品。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首先建立适用于交易的产品目录,可以在现有期货交易商品中优先选择单位价值较大、品质相对稳定的商品,以利于由简入难,逐步打开业务局面。具体来说,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锌,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PTA,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聚乙烯、聚氯乙烯都可以首先纳入适用于交易的产品目录。
(二)建立套期保值头寸监控体系
前述的标准仓单与银行监控套期保值头寸相结合的应用模式中,银行监控套期保值头寸是控制市场风险、使得标准仓单有效变现的重要环节。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套期保值头寸的监控体系。
该监控体系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期货经纪公司和企业的三方协议。银行需要设立专门岗位负责监控如下内容:企业套期保值头寸的规模、种类、期限等是否与贸易进口货物相配套;是否出现超出套期保值需要的期货交易;是否能在期货价格波动情况时补充保证金,确保期货头寸不因价格波动保证金不足而被迫平仓;是否可保证期货头寸在商业银行授权情况下方可进行各种交易。以上工作,银行也可以与期货经纪公司合作,由其承担部分工作,从而减少银行专门岗位的人员数量。
(三)完善货物管理控制,形成标准仓单生成机制
除了标准仓单本身质押的应用模式,商业银行将标准仓单作为风险退出手段,进行对实际货物监控下(如存货质押)的贸易融资是更为常见的模式。在此情况下,完善货物管理控制,形成标准仓单生成机制是银行风险退出的重要基础。
目前,商业银行对于货物的实际监控一般都委托专业物流监管公司办理。物流监管公司一般可以提供“保兑仓”、“海陆仓”等多种监管服务,监管范围从仓库延伸至陆路运输以及海上运输。商业银行只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将监管货物交付期货交易市场指定交割库并生成标准仓单的流程机制即可。
因此,这就需要银行与期货交易市场建立合作,形成一批备选的交割库。在将监管货物生成标准仓单时,可以就近选择交割库;或者在货物进入仓储环节时,直接指定由期货市场交割库储存。其中涉及的具体操作环节,仍然可以委托物流监管公司代为办理。
(四)建立标准仓单处理变现流程
标准仓单的处理变现是商业银行最终实现风险退出的核心环节,需要建立相应流程确保银行利益。对于未与套期保值头寸结合使用的标准仓单,银行可以采取自行寻找买方和委托期货经纪公司变卖两种渠道。根据境外银行相关业务经验,若银行有经营同类商品的客户,可以自行寻找买方,反之则需要委托期货经纪公司变卖。
在标准仓单与套期保值头寸结合使用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将标准仓单用于套期保值头寸的交割。由于期货交割的专业性,相关手续银行宜委托期货经纪公司代为办理,交割获得的资金可用于抵偿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款。
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银行将建立起“以货物实际控制为手段,银行监控套期保值头寸为支撑,标准仓单为风险退出渠道”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模式。较之单纯依赖货物控制的融资模式,上述模式风险控制能力更强、退出手段可靠,必将大大增加商业银行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中的竞争实力,从而为银行带来更高收益。
参考文献:
1.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套期保值交易管理办法(2004年8月25日)
2.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标准仓单管理办法(2006年7月26日)
3.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管理办法(2008年12月25日)
国际贸易融资难以跟上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发展的良好势头。商业银行只有探索贸易融资新的发展趋势和经营模式,才能推动自身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
1.国际贸易融资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贸易融资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项单纯的融资业务,而是集结算、融资、理财和避险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贸易融资可以和资金交易产品联动,为客户规避利率和汇率风险。国际贸易融资与利率汇率的变动密切相关。融资币种的选择、结汇售汇时间的选择都离不开对汇率走势的正确判断。在办理贸易融资的同时,银行可以通过远期结售汇、本外币掉期、利率互换、结构性存款等外汇资金产品,为企业规避利率汇率风险,实现本外币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为客户办理进口信用证、代收、T/T融资或进口代付业务时可同时办理一笔期限相同的远期售汇业务,用远期售汇交割款归还进口融资款项。同样,办理出口融资时,可同时办理一笔和预期收汇期限相同的远期结汇业务,提前锁定成本和收益,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环境下,企业在外汇资金运用方面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综合收益率和客户对银行的依存度。
2.国际贸易融资向个性化、电子化方向发展
为了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各银行应致力于为特定客户群提供个性化融资解决方案,为特定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使贸易融资服务更好地与客户的生产经营周期相结合。如有的银行专门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部为各类小企业客户提供优质、高效、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依托先进的科技服务平台和海外网络优势,银行还为大型集团客户量身定做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解决方案,有效地帮助集团客户降低资金成本,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风险控制。在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各银行还积极推进贸易融资电子化进程,开发网上贸易融资系统,改变银行传统的服务模式,实现贸易融资产品和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为客户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网上申请、审批、开证、信息查询和数据下载等电子化服务手段的推出,将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降低交易成本。目前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国内多家银行已加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简称SWIFT)组织开发的贸易服务设施系统(简称TSU),成为TSU会员银行。TSU系统是SWIFT组织针对赊销结算方式使用比例日益提高而设计的,TSU系统的应用将有利于银行实时跟踪买卖双方交易进程,全面掌握进出口各环节的信息,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更有效地控制风险,为赊销业务的产品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将为进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提供更多便利。贸易融资的电子化使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在风险控制和服务效率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趋势
1.结构性贸易融资成为热点
结构性贸易融资是一种特殊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是在创新传统贸易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将各种融资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融资服务。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发展,传统单一的融资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结构性贸易融资是贯穿交易各个环节的全程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综合性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结构性贸易融资源于西方大宗商品和资本商品的融资,突破了传统授信理念的限制,融资的还款来源不是基于债务人的信誉和债务偿还能力,而是基于交易的履约情况,融资风险主要体现为履约风险。
2.供应链融资得到青睐
供应链融资中银行通过对链条中薄弱环节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营能力或降低整体营运成本。供应链融资改变了银行对单一企业风险控制的融资模式,通过对核心企业(通常是优质大型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融资,既解决了供应商和分销商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通过与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降低了融资风险,并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融资中银行关注的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经营状况,而是整个产业链条上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在内的关联企业的整体信用和实力。供应链融资以货权为核心,融资银行通过控制贸易全程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可有效防范单笔融资中的欺诈风险。存货融资、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货押融资,都是基于供应链融资理念开发的贸易融资产品。
3.中介型或代付型贸易融资方兴未艾
进出口代付业务增长较快。代付业务分为海外代付和境内代付,适用于信用证、托收、货到付款的结算方式。在进口商提出融资需求后,由开证行或代收行授权境内外行代为偿付款项,贴现利息和银行费用由进口商承担。国内商业银行既可委托同业代为偿付,也可接受委托办理代付。进出口代付业务既可加强境内外分支机构的联动,也可增进与行的沟通、合作。商业银行在外汇流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可委托他行代付,在外汇资金宽松的情况下可接受代付委托。一段时期以来,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外汇资金结汇多,外汇存款不断减少,造成国内银行外汇资金紧张,难以满足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为了解决外汇头寸紧张与扩大贸易融资业务的矛盾,商业银行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外汇揽存活动,促进外汇存款的增长;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广中介型福费廷、保理、买方远期信用证和进出口代付业务等不直接占用银行外汇资金的融资产品,减少银行外汇资金的占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国内银行可通过与境外银行及机构(保理商、包买商等)的战略合作,开展贸易融资资产转让、贸易融资风险参与等业务,解决外汇资金不足问题。
4.贸易融资集中处理平台得到推广
随着商业银行国际结算单证中心的建立,业务处理和风险控制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结算改变了以往以分支机构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实现了业务集中化操作。单证中心的成立加快了贸易融资集中处理平台的建立。招商银行单证中心于2000年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在总行成立的单证中心;中国建设银行国际贸易单证处理中心于2006年在上海成立;广东发展银行于2003年成立了单证中心。截至2010年底,工商银行单证中心系统已集中了56家境内外分行和机构的单证业务,其中境内分行31家、境外分行和机构25家,成为国内同业中国际业务集约化经营水平最高的商业银行。单证中心的成立实现了单证业务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降低了经营成本,控制了融资风险,形成了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单证和贸易融资业务集中处理平台。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5.贸易融资品牌化经营初具规模
为了发展贸易融资,国内商业银行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了各具特色的融资产品,形成了品牌化经营模式。工商银行推出了“财智国际”系列产品,该产品集结算和融资为一体,集本外币业务于一身,为客户提供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中国银行推出“达系列”产品,如“出口权益达”、“出口融信达”、“出口汇利达”等,为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提供贸易融资综合解决方案。招商银行的“点金”品牌为客户提供了包括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和离岸业务在内的金融服务。建设银行推出的“融通”系列品牌,包括“融链通”、“融税通”、“融信通”,为客户提供精细化、综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各银行通过加强产品组合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贸易融资品牌化经营已初具规模。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 风险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69-02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及风险
(一)银行内部缺乏风险防范体系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加快使得贸易融资的速度大幅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其风险防范意识很薄弱,尤其是对银行来说更是缺乏这种意识。目前,我国的贸易融资业务主要是以保证金开证、进出口押汇等形式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外汇业务方面相对落后。同时,由于银行之间独立经营,缺乏网络资源共享,也就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相互制约、监控风险的目的。
(二)银行之间融资业务无序竞争
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为国内的银行带来了机遇,各大银行纷纷采取相应的对策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但是,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入以及市场份额,纷纷开出优惠的条件,增加融资机会,银行过于追求融资业务本身反而对客户的资信问题审查要求越来越低,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关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尚不健全,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甚至对一些在国际上常用的贸易融资术语也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国际上公认的有关货物的担保权、抵押权、国际金融票据等行为,在国际贸易发达的国家都有较为健全法律规范。因此,政府应该重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国外客户对国内企业和银行的风险
现在国际市场千变万化,我国的年进出口量在不断的增加,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如季节、经济政策、消费习惯等,商品(食品、服装等)会出现过时滞销、价格下降等情况,严重影响国内出口商的利益。同时,某些国外的有关客户企业就会借机拖延和国内出口企业的交易,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甚至还出现不赎单的情况,对我国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对国内的银行来说,国外客户的信用问题仍然是面临的首要风险,所以有必要增强企业和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一)银行对客户审查不全面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需要对融资企业的资信审查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在审查的过程中,相对重视企业的财务因素,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不重视对企业管理水平、市场潜力等非财务因素的审查,银行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加大了融资风险。此外,银行过于追求利润效益,纷纷仓促对外承揽业务,对有资金匮乏、经营效益低、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的风险认识不够,不能很好把握企业的资信和运转状况,埋下风险隐患。
(二)银行自身技术手段落后
银行内部的整体运营机制对其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到关键的作用,完善的、科学的内部组织体系可以有效支持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开展。但是,银行在业务之间的衔接、制衡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技术手段还是落后,甚至一些操作仍然需要人工完成,导致操作失误的概率大幅上升。银行的技术手段落后,就会在企业贸易融资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使得其风险加大。
(三)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的素质不高
我国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人才缺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集中在管理层。各银行进行贸易融资的相关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不能够满足日益变化的国际环境,对外贸、外汇、相关法律等的不了解,就可能会在融资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从事贸易融资的相关人员,应该对融资的每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把握,发挥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
(四)企业缺少有效的防范措施
国际贸易融资相对国内的融资来说,它有风险大、风险种类多等特点,外贸企业虽然意识到这种风险,但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外贸公司仍然采用传统的交易方式,对出口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控制非信用证业务的层次上。而且,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进行风险预测的时候,还是通过主观判断的方法,不能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无论是外贸公司还是国内的公司,这个问题都存在,企业只有运用科学的工具来进行风险的预测,才能有效规避风险。
(五)企业缺乏高素质业务人员
我国的进出口企业经过多年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的探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我国外贸企业的人员素质和水平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差距。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商品贸易、技术、服务贸易的三种情况,从原来简单的融资手段发展到各种复杂手段的结合发展,而我国进出口企业的相关外贸人才的知识明显滞后。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对策研究
(一)借鉴发达国家贸易融资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主体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的融资方式也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革,使之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同时要把握其核心或实质,不能将国内传统的做法硬与之相匹配,对于融资主体正确选择融资方式,既积极参与又有效避免或减少损失,确保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银行要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来防范风险
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是指对公司的内部组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制约,尤其对银行来说,其内控机制更为重要。银行的内控机制是营销防范风险的关键,从侧面衡量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银行的内控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水平。
(三)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为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方,进出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风险意识、管理水平等也会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生影响。对于大多数的企业,其财务状况一旦出现资金紧张,依赖银行的融资是大部分企业的首选,实际上,许多企业在财务未出现窘况时也要申请融资,以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是决定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需求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融资除可为进出口企业解决资金上的问题外,还具有避险的功能。
(四)提高进出口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平时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工作经验,尤其要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运输保险业务。外贸企业的客户是国际的客户,所以有必要关注国际贸易市场的变化,掌握市场行情,培养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强化风险意识。
(五)增强我国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建设
我国在法律上对外贸企业的相关业务的规定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应该增强我国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建设,借鉴国外的相关法律条款和规定启动对贸易融资业务的专项立法,进一步增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明确出口信用保险的宗旨、各参与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等,对承保范围、损失界定等也要以法律形式加以统一规定。在良好法律环境的基础上,再制定和实施一些相关的战略政策和措施,才可以实现出口信用保险的稳定发展。
四、总结
随着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外资银行多样化的融资工具、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以及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等优势已成为中资银行的最大挑战。在现阶段加强对弱势业务―国际贸易融资的研究,对指导我国商业银行及进出口企业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银行、企业、政府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缩小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政府应高度重视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证企业和银行选择正确的融资方式,就能够有效防范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从而确保国际贸易业务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2)
[2] 翟志宏.我国的进口贸易融资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J].大众商务,2010(2)
[3] 王捷,刘帅.当前贸易融资业务的供需矛盾与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2)
[4] 夏冰.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体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5] 马俊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6] 王敏.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7] 胡黎明.我国出口项下贸易融资工具创新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