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按照“坚持条件、遵循原则、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方针,围绕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九大特色农业板块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内部管理运作,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目标任务(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

到2012年8月,全县围绕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九大特色农业板块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0家,组织农户参合率占总户数35%以上,带动农户3万户以上; 80%以上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主要通过合作社实施和推广;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社生产、加工和销售;农民的素质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农服务能力、带动农户能力和农民增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三、工作重点

(一)认真组织调查摸底,鼓励和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乡镇要以专业农户为主体,实行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创办,促进生产、流通、加工、推广、科研等组织要素的重组、整合,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组织体系。

1、大力发展由农业专业大户牵头的合作社。农业生产和运销大户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有生产及加工技术、组织运销、资金实力等优势,联合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组建合作社,并逐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应作为今后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2、继续发展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的合作社。目前,我县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专业合作社是一种重要形式。依托龙头企业创办合作社,可充分发挥其产品加工、销售的优势,并较好地解决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进一步实现社企和农民的“双赢”,应继续作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种形式。

3、积极鼓励由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村供销社牵头兴办合作社。农技推广部门、农村供销社有其科技、信息、流通渠道、仓储场地、服务体系等优势,今后要继续积极鼓励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村供销社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4、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也是合作经济组织,有集体资产和对组织成员服务、管理协调等优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便于与广大专业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今后要积极创导。

5、积极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青年领办合作社。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青年在知识结构、管理能力和市场观念上的优势较为明显,通过领办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合作社紧密联系市场,开发更加适合与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合作社收入。

(二)围绕六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九大特色板块布局,实行涉农产业全面纳入合作社管理体系,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重点抓好全县九大特色农业板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1)楠竹合作社。以博友兴建万亩楠竹基地为依托,建立生产带动能力强、规模大的楠竹专业合作社,有效推动我县楠竹产业的发展。

(2)油桐合作社。以武汉凯迪生物质能源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广以村建立油桐产销专业合作社,以乡建立油桐产销专业联合社的模式,武汉凯迪公司直接与各油桐产销专业合作社及联合社合作,按照协议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共同做大做强油桐产业,加强我县油桐产业的发展。

(3)烟叶合作社。探索建立烟叶产销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模式,全面实现了“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的。

(4)特色蔬菜合作社。近几年来我县特色蔬菜区域块状优势发展明显,基本形成了城郊型蔬菜、大棚特色蔬菜和定点外销蔬菜的格局。逐步建立乡镇或跨乡镇的蔬菜合作社,通过合作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增强加工外销能力,提高我县蔬菜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大中超市的占有率。

(5)蚕茧合作社。我县是**省桑蚕生产的老产区,在资源和技术上都有较大的优势。要在县委政府发展的万亩桑蚕基地的有利时机下,以乡镇为单位,联合新老产区茧农和原茧站技术人员共同创办合作社,以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进规模效益。

(6)水果合作社。我县水果重点为黄金梨、杨梅、枇杷、柑桔、白柚和部分引进稀有水果品种,以水果产区的生产、运销户、龙头加工企业为主体建立合作社。(7)道地药材合作社。充分发挥本地道地药材资源的的优势,以药材基地建设带动合作社的发展,重点以药农、种植大户、药材加工企业为主体建立专业合作社。

(8)藤茶合作社。我县的野生藤茶资源分布广泛,在2001年将藤茶作为退耕还林品种后,农民种植藤茶的积极性较高,面积逐年扩大。重点联合种茶农户和藤茶生产加工企业联合建立合作社。

(9)畜禽合作社。畜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在优质猪肉、肉牛、禽蛋等优势畜产品的产区,由养殖场(户)、加工企业牵头组建合作社。重点建立零排放养殖专业合作,推动养殖新技术,提高环保水平。

四、保障措施

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2017年03月27日

今天召开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场推进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上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市2016年农业农村工作,全面部署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等下,高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两点意见。

一、2016年农业农村工作回顾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工作保持“平稳向好”态势,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二。

(一)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4.01亿元,同比增长2%;在新一轮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二。现代农业主平台加快建设,建成现代农业园区项目6个、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1个,新增中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个,坎墩果蔬特色农业强镇入选省首批农业“一区一镇”创建名单。农业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培育,新评定星级专业合作社42家,新增国家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2家,海通、恒康获得首届宁波市“十强”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农业生态建设治理稳步推进,实施家禽养殖场整治提升177家。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20.4万亩次,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13个、示范面积2.5万亩。农业质量安全保障逐步强化,创建成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完成农产品检测2913批次、合格率99%。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实施周巷镇和现代农业开发区两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修掘农田沟渠15万亩。

(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分类创建,确定“十三五”期间美丽乡村精品村11个、示范村15个和2016年度美丽乡村美丽宜居村25个,指导督促三类村开展专项设计方案编制,推进项目初审和立项。目前25个美丽宜居村已全部完成立项,龙山镇山下村率先开展精品村建设。启动中横线精品线西段(余慈市界—宗汉漾山路江)建设,完成分镇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和具体建设项目确定。“五水共治”稳步推进,顺利完成“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任务,实施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71个,受益户数24293户。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制定出台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密闭和“以桶换桶”收运工作,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森林慈溪”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平原绿化2500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4个。

(三)民生整体水平得到新提升。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547元,同比增长8.2%,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2:1,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七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民就业途径不断拓宽,有序发展农家乐,创建省级农家乐示范点和民宿集聚村各1个,农家乐游客接待量和直接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6%和20%;“电子商务进万村”稳步推进,新增农村电商服务站50家,建成电子商务专业村5个。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全面参保登记计划,全市户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8%以上、96%以上。扩大低保覆盖面,城乡低保占比达1.3%。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行动,全市基本消除人均6000元以下贫困人口。

(四)农村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重点围绕合作经济、产权制度等进行攻坚突破,努力构建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三位一体”改革扎实开展,健全市镇两级农合联运行机制,组建镇级农事服务中心9个。建立慈溪农联电商有限公司,在淘宝网等第三方综合性电商平台上搭建慈溪农产品电商馆。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资金互助会3家,累计11家,贷款2755.6万元。探索开展杨梅降水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参保面积3866亩,总赔付62.5万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开展,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已开展测绘村260个,完成实测承包地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74%。开展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累计贷款38笔1976万元。

二、2017年农业农村主要工作

2017年,我们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路径,牢牢把握“优、绿、新、强、美、活”关键词,全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主要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要突出“优”字,调整农业产品结构。我市农业虽然现代化程度已较高,但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的问题仍较突出,部分产业出现结构性过剩。如我市的大棚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6万亩,为全省最大,但由于品种更新换代慢,市场竞争力日趋下降,亩均产出已从最好时期的0.93万元下降到0.6万元。因此,我们要抓牢市场需求导向和消费升级趋势,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优化农业供给体系。一是要加快建设产业平台。全力推进“一区一镇”建设,狠抓现代农业开发区产业升级,积极引进南美白对虾种苗繁育基地、正大电子商务总部等项目,完成澳大利亚肉牛进口隔离屠宰项目和食品研发中心项目,启用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启动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实质性推进坎墩万亩都市农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引领区。二是要积极发展特色基地。要以做大做强优质蔬菜、特色水产、名优水果、花卉苗木等四大产业基地为基础,促进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合理搭配品种结构,推动农产品供应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稳固粮食产业,稳定南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旱粮生产基地。三是要调减低质低效农业。根据市场需求、亩均效益、环境承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丝瓜络等造成环境污染的产业发展,抓好葡萄、杨梅等控量提质工作。今年是丝瓜浸洗面源污染整治的最后一年,有关镇要继续抓好污染整治工作,严格控制丝瓜种植产业,达到丝瓜种植面积大幅度削减、浸洗污水彻底整治的目标,从根本上杜绝无序浸洗丝瓜的行为。

(二)要突出“绿”字,调好农业生产方式。过去,为追求产量与效益,我市在农业投入品使用、简易设施应用(如简易大棚应用)等方面比较粗放,过多考虑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对长远生态效益的关注,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技术支撑体系相对较弱。因此,我们要坚持绿色导向,创新绿色发展机制,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让农业生产“绿起来”。一是要推进建设“清洁田园”。“清洁田园”专项行动已全面展开,实现了农业全产业全区域覆盖,去年回收各类废弃物700余吨。今年要继续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属地管理、统一回收、分类处置”模式,加强动态保洁,完善农田环境管理长效机制,集中清除田园各类农业废弃物。要以“两路(中横线、胜陆高架)两侧”为重点,推进农业设施用房整治,“拆除一批、提升一批、规范一批”,规范农业设施用房建设,打造一批美丽田园。二是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绿色畜牧业发展,深化畜禽养殖场整治,促进畜禽污染治理,规模化养殖场生态化治理达标率达到100%,力争创建省级美丽生态牧场8家。大力发展和推广农牧结合、稻鱼共生、立体种养等生态循环模式,建成省级示范点2个以上。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肥药双控,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创建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1个,化肥农药实现零增长。三是要抓好产品质量安全。要高度关注“舌尖上的安全”,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规模主体基本覆盖,建立健全全产业、全区域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强对小规模种养殖户的质量检测和隐患排查,探索农产品准出机制,创建一批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和标准化模式图进场入户活动,力争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64%以上。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推广,宣传推介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启动“慈溪蜜梨”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

(三)要突出“新”字,调顺农业产业体系。我市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虽已起步,但农业同二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如休闲观光农业,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大多停留在果园采摘、垂钓等传统层面,没有在产品包装、品牌打造、个、消费心理、创意营销等文化内涵上进行细挖深掘。因此,我们要坚持产业融合、跨界发展的思路,按照全域景区化理念,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继续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二是要大力推动农旅结合发展。农旅结合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文章。要以中横线现代农业精品线为重点,整合力量,集中打造,融合旅游元素,配置游客服务设施,力争创建精品园、示范园、休闲观光园等特色园区3个以上,创建一批具有旅游景区等级的美丽田园;结合市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整合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规划布局新型业态,探索建设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沿海线”,力争将中横线和沿海线打造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带。提升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发挥农村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特色产业等优势,结合美丽乡村风景线打造,积极推进农家乐示范点、特色村、特色区块以及民宿集中村建设,鼓励发展一批特色生态型农庄,全面提升发展“浙东大农家”乡村旅游档次。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要依托慈溪农联电商有限公司,组建农产品电商孵化园,在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电商慈溪馆。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特别是要加强与农产品电商慈溪馆对接,引导我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品牌、进平台,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让慈溪绿色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

(四)要突出“强”字,健全农业支持体系。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强化人、地、财等要素保障,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目前,我市务农群体整体素质不够高,务农劳动力基本都在50岁以上,7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也有一定比例,涉农大学生从业不够稳定,现代农业发展亟需一支高素质的经营主体队伍。要深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家庭农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大工程,定期组织开展“十佳”农业市场经营主体评选活动。深化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评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创客、农二代等农业创业群体,鼓励大学生到青年农场主孵化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扶持发展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要大力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一般要根据农民素质、经营能力、种植条件等因素来合理确定。目前我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36.16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72.63%,但规模经营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土地经营的规模不大、质量和水平不高。要整合小规模经营,调整政策扶持方向,鼓励发展单体50-300亩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占规模经营总面积的65%以上,在今年的扶持政策调整中,初步设想将扶持重点向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300亩以上)、长期流转(10年以上)的农户倾斜;积极推广作价入股、内股外租等土地流转模式,引导组建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力争每个镇(街道)新增1个以上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三是要健全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去年,我们对涉农资金整合进行了重点调研,市里又将整体制定三次产业的扶持政策,我们将根据总体安排,制定新一轮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目前已经形成初稿,总体想法是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合理归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和集中度。政策初稿看,刚性开支占八分之五,重点项目占八分之二,其余项目与原来相比大幅度缩减,各地要按照正式文件要求,抓紧制定出台镇级支持农业配套文件,及早谋划相关项目,早实施早得益。此外要探索建立市涉农资金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涉农资金项目的全程监管,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高品质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建立新品种引试基地和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基地,新引进和试验新品种100只以上。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开展省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建设一批符合“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标准的镇(园区)、基地。加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促进新型智能农业设施装备引进和应用。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1.3亿元,新增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千亩。

(五)要突出“美”字,深入建设美丽乡村。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我市经过上一轮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但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村庄特色不明显,亮点不够多,脏、乱、差等现象在局部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现在也是结构性矛盾,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但美丽乡村建设还有许多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工作当中牢牢抓好。我们要以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为抓手,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村庄更美丽、环境更优美、生活更美满。一是要推进美丽乡村分类创建。去年开始我市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所谓“升级版”,就是立足于上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在更高水平上打造美丽乡村,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景区化建设的理念和标准来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要抓好贯彻落实,在村庄建设中融合旅游元素,注重景点建设,串点成线,力争建成一批具有景区等级标准的美丽乡村。要积极培育精品示范,完成龙山镇山下村精品村建设任务,启动实施精品村和示范村各5个以上。积极推进美丽宜居村建设,完成2016年度美丽宜居村建设任务,启动实施2017年度美丽宜居村25个。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示范镇建设,开展全域整治建设和全面整体提升,力争创建示范镇2个。积极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基本完成中横线西段(余慈市界—宗汉漾山路江)建设,启动中横线东段(龙山西门外村界—观附公路)和新浦镇海韵风情线建设。二是要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去年初,我们开展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百日行动”,农村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美丽乡村的要求、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为此,我们要以农村污水治理、垃圾清运、治危拆违为重点,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合拳。要启动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以“河长制”为龙头,持续推进“五水共治”,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力争全面消除宁波市市控以上断面劣Ⅴ类水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扩面,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实施提质扩面村50个。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导向,在巩固“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置体系基础上,完善生活垃圾密闭收运体系,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力争完成垃圾分类“三化”处理村70个以上。要推进农村“治危拆违”。今年2月,我市住建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指导各镇(街道)开展了房屋使用安全隐患再排查,并建立了危旧房屋信息动态更新制度、安全员AB岗工作制度、治理措施清单及销号管理制度、事故倒查责任追究制度。下步,我们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健全农村“治危拆违”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突出开展以“治脏、治乱、治差”为主的“一加强三整治”行动(“一加强”即加强规划设计引领,“三整治”即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镇容镇貌),努力实现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秩序日趋规范,镇容镇貌大为改观、地域特色更为鲜明,乡风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的目标。三是要深入推进“森林慈溪”建设。“森林慈溪”建设是实现农村增绿的有效途径。要研究制定新一轮的“森林慈溪”扶持政策,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现有林地资源保护和林地管护队伍建设,开展“森林”系列创建,今年新增平原绿化2000亩以上。

(六)要突出“活”字,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破解当前“三农”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下步,我们要继续以“三位一体”、农村产权、集体经济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一是要深化合作经济体制改革。我市自2014年被列为省级改革试点以来,“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得到深入推进。去年,中农办主任唐仁健来慈调研“三位一体”改革,肯定了慈溪的做法。下步,我们要继续以打造省级“三位一体”慈溪样板为目标,加快建设服务活动、主体培育、电子商务、信用合作、资金保障五大平台,提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在服务中得到实惠,增强农合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重点要抓好三件事:第一件是全面推进镇级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经组建9家,剩余7个镇(街道)要加快组建,到6月底要完成全覆盖。已组建的9家要做好规范提升工作。建成后,要加强正常运行机制建设,开展常态化的专家咨询、固定活动日、学习培训、产品销售等活动,实现原来市场主体找镇农办为主向市场主体找农事服务中心为主转变,让“有事找农合联”成为农民的最佳选择。第二件是推进涉农服务事项转移,进一步提高农合联为农服务能力。目前我市已明确将农户小额担保、农产品展示展销两项职能转交给农合联,请相关部门尽快做好职能移交工作,并在过渡期间加强对农合联的业务指导;市农合联也要尽快熟悉业务,提高职能承接能力,尽量减少职能转移对工作开展的负面影响。第三件是要加强资金互助合作,探索开展资金保险互助试点,在银行、保险机构、农资公司、农合联会员间开展农资贷款保险互助试点,降低农户生产资料成本。二是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先是确权,要将有关农村产权明确到人(户),实现权跟人(户)走,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今年的重点是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确保年底前基本完成。这项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去年有些镇为了完成任务,上报数据要快于实际进度,但今年是确权的最后一年,没有退路,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其次是赋权,要赋予农村产权更多权能,进一步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本”。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开展了“多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并于去年开展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但改革进度不太理想,去年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累计实施38笔1976万元,与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两年两个亿”目标相距甚远。下步,我们要找准改革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全面推进50亩以上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为抵押做好基础性工作,因为有了确权才能真正进行抵押;另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经营权的反担保功能,在农户小额担保中将土地经营权作为反担保。此外,农商行、邮储银行在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中要把土地经营权作为主体,创新与其他品种相结合的涉农贷款,加快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力争全年实现贷款超亿元。三是要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的重要保障。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先后制定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振兴工程、市级财政补助村扶持等政策,集体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6年底,全市村级集体资产总计113.2亿元,总收入达12.2亿元,可用收入7.96亿元。但我市集体经济还是存在增收路径不宽、发展动能不足、开支逐年增加等问题。据统计,2014-2016年,年均稳定收入20万以下的村还有39个。今年省里提出了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昨天市委常委会专门审议通过了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和市级财政补助村集体经济扶持政策(2017-2021),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政策规定,抓紧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挖掘资源要素增收潜力,加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提升村级有钱办事能力。重点要抓好三项工作:第一项是消除稳定收入20万元以下村。目前全市20万元以下村还有39个,同时还要防止一些村重新返贫。总体目标上是要消除稳定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帮助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具体办法上,按照稳定收入和镇级平衡相结合,全市确定60个的市镇两级财政补助村,必须帮助他们建立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项目,通过五年努力消除稳定收入20万元以下村。责任落实上,吃牢镇级主体责任,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将消除稳定收入20万元以下村的任务纳入到镇(街道)和党政主要负责人考核之中。第二项是抓紧做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况看,村级债务情况还比较严重。因此,各地要关注村级债务,党政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村级债务工作,研究制定各村的村级债务化解方案,做到一村一策,建立健全村级债务防控机制,研究解决盲目举债、高息借款搞项目建设等问题,力争做到新债不增、旧债渐减。第三项是深化村级股份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章程要求试行分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三抓”工作机制

我们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三抓”工作机制:一是镇村重点抓。年初,我们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了专门办公室,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机制。我们根据xx镇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新农村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即“明确七个重点,促进五个提高,实现五大目标”。认真做好试点村建设规划,采取目标化管理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要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为每一个具体指标,逐一进行落实。二是工作队指导抓。镇里成立了xx支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下乡工作队队员与原单位彻底脱钩,坚持常年深入基层、深入农户督促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协调解决。三是文明单位结对抓。按照总体工作部署,结合县里安排的文明单位与国省道沿线村进行结对,重点扶持沿线村发展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在结对共建活动中,各文明单位认真开展调研,帮助结对村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新农村总体规划,组织开展了“四进农村”活动,即科技培训进农村、政策法律进农村、文明新风进农村、致富项目进农村;切实做到“五联”,即思想教育联做,环境卫生联搞,文明新风联抓,公益事业联办,产业项目联谋,真正使结对村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新的变化。xx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是xx社区和xx村,与xx社区“一对一”共建活动的县直包扶单位是农机中心和农开办、镇直文明单位是地税所,与xx村“一对一”共建活动的包扶单位是xx卫生院。以上共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业务实际,结合包扶村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包扶工作。在xxx群众健身新活动广场的建设中,xx地税所出资XX元帮助社区购买健身器材,县文体局又协助解决了一套蓝球架子和两套乒乓球案子,xx卫生院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组织医院各科室骨干到包扶村xxx村利用集日开展义诊活动两次,义诊群众256人,诊断出患病群众17人,这些文明单位的共建活动,充分发挥了它们的职能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帮助被包扶村解决了一定的实际困难,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真正体现了文明共建。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坚持把握“四项”原则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推进工作中我们把握“四项”原则:一是政府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各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主要依靠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不误导,领办不包办,真正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我们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民主商议、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我镇实际,围绕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明确工作思路,提出建设任务,搞好建设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建设措施,健全建设机制,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三是突出产业、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发展后劲。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如xx村形成了以烟叶种植,xx村以蛋鸡养殖,xx、xx、xx村以大田制种,xx、xx、xx、xx村以露地蔬菜为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四是多元投资,齐抓共建的原则。采取“政府拿一点、部门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经济筹一点、农民群众出一点”、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并给予重点倾斜的办法,加强各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今年镇财政出资25万元,村出资5万元扶持烟叶、奶牛、冷棚建设,镇出资70万元,村出资60万元用于各村村级公路建设,开通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村的镇区外围环路,达到了国家三级砂路标准。同时,我们积极协调县级帮扶单位出资3万元支持联系村的农村建设,我们还强化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以劳代资开展新农村建设,折合资金40万元。(1) 乡镇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的同主题文章:                

查看更多>>

三、基础先行、务求实效,突出抓好“四基”建设

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农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突出抓了“五基”建设。即:农村基础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改善,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把农村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下大力量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在农村基础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加快了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xx镇城郊结合的优势和传统基础,大力发展以蔬菜、烟叶、瓜果、制种为主的设施农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农民致富步伐。XX年年发展露地蔬菜26000亩,新增日光温室202亩,冷棚200亩,发展食用菌107万单位,发展烤烟2300亩,晒烟1600亩。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在巴林村新建投资500万元,占地302亩的四新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并建立xx蔬菜有限公司。目前该项目主体建设已经完成,正准备育苗进行生产。该项目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新材料,利用秸秆收回和粪便产生沼气,建成冷暖搭配的新模式。该项目以种植瓜菜为主,以育苗和实验新品种为辅,通过与辽宁省农科院、辽宁农业大学合作,做为研发新品种的实验基地。我镇将该项目和自治区千亩烟叶示范基地作为我镇两个重点建设的“科技致富基地”,引领广大农民科技致富,带动xx县的设施农业向集约化、高科技、高效益方向发展。二是全镇烟叶生产实现了稳产增收。今年烟叶种植面积达到2300亩,收购烟叶90万斤,烟农收入334万元,实现税收66万元;三是畜牧业发展强劲,全镇奶牛存栏2508头,蛋鸡存栏36万只,生猪养殖达到14500头。创建了xx奶牛,xx养猪,xxx蛋鸡,xxx烟叶、蔬菜,xxx烟叶等五个专业协会,形成了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大户,大户带群众的良好格局。

2、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进一步加快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建设xx次中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以xx镇公路网络建设为重点,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拓宽融资引资渠道,努力构建城市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西移北扩,东提南展”的思路,加快xx城区开发建设和公路网络建设,XX年基础建设投资达到1亿元。一是以开通完善城区环路为重点,拉大城市框架,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改造拓宽长青路北段,开通双赢街,实现建设路与南环路对接,向南延伸大宁路,已经初步建成城市环路体系。二是加强铁西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长青路、花园街、金融街西段、友谊路南段等装铺工程,完成了天旺街、金融街、友谊路人行道装铺等附属工程建设。推动金三角市场周边开发,引导城市重心向西转移;三是加快铁东区改造步伐。实施双拥街装铺工程,依法推进“城中村”拆迁改造,抓好xx城区农民新村规划建设。四是开发建设规模化经济适用住宅小区1处,完成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五是抓好影响群众出行的小街小巷治理,建设中蒙医院金都广场,站前广场,实施金三角等城区绿地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六是完成了长青路以西,哈河大街以南,化肥厂旱河以东、xxx1000亩的征地任务,完成了xxx社区就业局、运管所等单位建设用地的征地任务。七是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章建筑,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在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了新型农民。各村创建了农民文化活动室,试点村xx社区在用地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投资5万余元建设了一处占地近400平方米的群众健身文化活动广场,购置了蓝球架、跑步机、摇臂机等10套健身器材,该广场的建成为社区居民乃至镇区居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健身的场地,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另外xx社区还投资近6000余元,建设了居民图书阅览室和农民夜校,该阅览室有120平方米,图书资料近600册,配有电教设备,今年集中培训农民6次达到530多人。图书阅览室和农民夜校的建立在一定程序上满足了农民需要科学致富知识的需求,为提高农民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1、 引言

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烟草行业“两个利益至上”的具体体现,是提高烟叶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烟草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烟叶工作的基本方向。

2007年国家局以胸怀世界、放眼未来的战略眼光提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实现烟叶生产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2008年根据州局(公司)的安排,姚安县在栋川镇清河村开展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工作,清河村的探索和实践为姚安整县推进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9年7月27日总书记到姚安视察抗震救灾,慰问受灾群众时,在生产自救烟叶烘烤现场查看自动化烘烤控制、与烟农编烟交谈中,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群众收入表示满意。

2010年,姚安县被确定为国家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县,根据禄丰县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形成的“实施六大工程,建设四大管理服务体系,推行三种生产组织形式,发展四种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系统做法,遵照姜局长在禄丰视察时提出的“高水平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推进”的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并分析了姚安实施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的有利因素和存在困难,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认真规划,编制形成了《云南省姚安县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并逐级报州、省、国家局评审修改,几易其稿,最终形成指导姚安县2010年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2、姚安县基本烟田建设取得的成效

(1)烟叶生产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姚安县烟叶生产始终坚持“计划种植、主攻质量、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通过积极学习兄弟县市先进经验、举办优质烟综合示范区等形式,不断转变烟农的烟叶生产认识,提高烟叶生产科技含量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姚安烟叶生产逐步由自由式种烟转变为计划型种烟,由零星分散式种烟转变为统一规划、相对集中连片式种烟。姚安县始终把“依靠科技、增加投入”作为重点来抓,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大力实施“科教兴烟”战略,实施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提高科技实施到位率,烟叶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烟农收入逐年增加,烟叶生产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为姚安的支柱产业,为姚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紧紧抓住烟叶质量这个核心,完善制度、严格考核,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烤烟生产整体水平,提高科技措施到位率,才能实现姚安烤烟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是认真总结历年来烤烟生产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吃透县情,牢牢地把握市场,苦练内功,以质取胜;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长远规划、合理轮作;四是建立和完善各项检查考核制度,明确职责、奖惩分明;五是严格实施各项技术措施,使科技措施到位率达100%。

姚安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北,海拔1515―2897米,县城栋川镇海拔1870米,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积温5582.6℃,≥10℃的活动年均值4784.4℃,年平均总日照时数2488.8小时,无霜期233天,年平均降雨量790.3毫米。烤烟种植区域海拔1500―1900米的地区,烤烟大田生长期(6―7月)平均气温20.7℃、降雨量674.6毫米,土壤多为紫色土、黄棕壤、水稻土,土壤pH值在6―7之间。全县有中小型水库70座,各类水利设施蓄水总库容1.07亿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78.4%,森林覆盖率达68.4%。

2005-2009年,姚安县按照“一基四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烟叶生产基础,共完成烟水工程6305件,其中水窖5068个,蓄水池875个,沟渠321条189.34公里,管道86.38公里,烟草补贴2672.40万元,受益面积59507.49亩,受益农户33638户;修建机耕道36条24.77公里,烟草补贴401.00万元;补贴配置农业机械212台(套),受益面积10600亩,烟草补贴132.36万元;建设密集烤房1176座,烟草补贴3057.6万元,受益面积23520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和完善,为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2)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情况

根据国家局关于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规划和部署,姚安县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实践经历了2008年整村试点到2009年整镇推进,示范区烟叶生产基础不断夯实,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生产组织形式不断丰富,全县干部群众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认识不断提升,观念不断转变。

2008年4月姚安县在栋川镇清河村委会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清河村委会组织16个村民小组、708户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出土地1035亩,成立了姚安清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部组成,制定了公司章程,组建了依法规范运作、统一生产经营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公司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农户按每亩土地每年700元作价合股方式加入公司,公司将土地以30―100亩为单元划片成立专业生产作业小组,公开招聘作业组长承包管理,公司统一垫付农用物资和人工费等生产成本,作业组长负责组织生产管理,合股农户有权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和参加农事劳作,农事劳作按各生产环节以计件工资的形式现金支付劳务报酬,合股土地每年每亩保底分红不低于700元。年末公司总收入328.16万元,扣除劳务成本、物资成本、土地股金及分红后,获纯利7.33万元,与传统生产种植方式对比,合作社种植经营比传统生产用工减少10个/亩,亩均节约用工成本300元;烟叶种植管理服务中心比传统生产种植用工减少13个/亩,亩均节约用工成本390元,生产总成本降低347.34元/亩。种植大户投入成本2057.1元/亩,合计每亩收入2464.57元,扣除投入成本、土地租金后,每亩纯收入117.47元。

通过清河村的实践,首先是通过公司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克服了农户分散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是通过土地流转经营,实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民增收;第三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打破了一家一户封闭式经营格局,提高了集约化程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第四是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资源集中起来,充分发挥资金、管理水平和科技推广应用优势,推动了农业资源要素的合理重组和优化,开辟了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开发的新途径;第五是发展壮大了村组集体经济,巩固了基层组织政权。

2009年栋川镇被确定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乡镇,全镇烟叶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组织形式覆盖烤烟生产,共落实13个家庭农场1040亩,烟叶种植合作社17个16444.9亩,种植专业合作社8个3615.1亩。在试点实行了烟水、烟路、烤房、农机具、育苗设施的系统规划、整体配套,形成了育苗服务社、烘烤服务社、农机服务社、植保服务社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全县成立1个农机服务社, 1个植保服务社,配套通用机械204台套,专用机械8台套;建设密集型烤房710座。

通过栋川镇整镇推进建设实践,首先是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进一步丰富,从清河村的生产合作组织发展到烟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三种形式,专业化生产组织形式的优化,促进了烟叶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其次是专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育苗服务社、烘烤服务社、农机服务社和植保服务社各司其职,运作良好,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是基础设施条件不断优化。其中烟水工程建设1019件、受益面积39168.86亩;烟路工程建设34条24.37千米;建设密集型烤房590座,受益面积11800亩;配置农机具85台套。烟水、烟路、烤房、农机具、防雹网络等设施建设不断夯实,配置不断完善,条件不断优化,逐步改善了烟区的种植条件,减轻了烟农种烟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烟农种烟风险,提高了烟农种烟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3)基本烟田建设取得的成效

姚安县基本烟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广大烟区农田基础设施现状,提高了烟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是在今年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面前,烟水工程与骨干水源工程合理配套,通过科学调度,在烟区起到了抗大旱、维稳定、保民生的关键性作用。在水源工程和干、支渠及田间烟水工程配套完善的项目区,输水损失由原来的60%下降到20%左右。姚安县栋川镇清河、蜻蛉、海埂屯、郭家凹、包粮屯现代烟草农业核心示范区,烟水配套面积1.39万亩,由于得到上游下口坝小(一)型水库及洋派中型水库的供水保障,通过实施烟水工程后项目区水稻泡田移栽供水时间由原来的25天缩短到15天,烤烟移栽供水时间由原来的15天缩短到8天,干、支渠输水损失由原来的60%下降至20%,减少输水损失288.3万m3,节水效益十分显著。基本烟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在确保烟区群众生活用水,减轻旱灾损失,保证烤烟及其它农作物的及时移栽,提高抗旱保苗成活率等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沟、管、池、窖综合配套,集散成整、集小成大,将闲散水资源集蓄利用的宝贵经验在今年的抗旱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具统计,在今年特大旱灾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的烟水工程共4754件,其中水窖4050个,蓄水池450个,沟渠254条132.50公里,管道35.86公里,共增加蓄水154.97万m3, 减少输水损失540万m3。

3、姚安县2010年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规划及实施情况

按照坝区、半山区、山区的自然条件、综合经济状况、生产管理水平规划种植区域。以隔年或三年轮作的要求,规划基本烟田12.06万亩,共划分为3个基地单元,其中:栋川基地单元规划基本烟田4.62万亩,光禄基地单元规划基本烟田4.36万亩,官屯基地单元规划基本烟田3.08万亩。具体规划实施项目为:(1)土地整形11100亩,由县人民政府整合资金222万元进行投资建设;(2)按照“依托水源定项目、围绕烟田抓配套、因地制宜搞建设”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思路,全县12.06万亩基本烟田,共规划7733件项目,建设水窖5068个,容积109176立方米,沟渠986条519.15公里,管道110.71公里,浇筑蓄水池1679个、容量10085.15立方米。已完成烟水配套面积6.6万亩,建设水窖5068个,容积109176立方米,沟渠396条198.69公里,管道110.71公里,浇筑蓄水池1679个、容量10085.15立方米,还需配套建设5.46万亩。2010年建设栋川镇、光禄镇、官屯乡等区域,实现种烟区域100%覆盖。配套建设面积5.46万亩,规划建设沟渠590条320.46公里,总投资5459.30万元,其中烟草补贴4367.44万元,烟农以劳折资1091.86万元。(3)烟路规划建设按照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确保质量的原则,与沟渠相配套,与连片规模相配套,规划建设田间机耕路485条140.86公里,现已建成54条32.22公里,需新建431条108.64公里。2010年新建431条108.64里,总投资1947.99万元,其中烟草补贴1636.97万元,烟农以劳折资311.02万元。按照楚雄州公司批复整个工程分两批组织实施,目前,三个基地单元建设已有两个基地单元顺利通过国家局及省公司组织验收,剩下一个基地单元即将完成建设任务。

4、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得出的启示

(1)深入调查、依据准确,高标准、高起点谋划,高技术系统设计是确保基本烟田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合理、适用的根本保证。基本烟田建设从规划选址、上报计划、项目筛选立项、图纸测量及工程规划,要经过若干次的实地踏勘及方案修编,从下至上,从上至下,多次评审论证,最终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指导工程施工。

(2)集中连片统一规划,以烟草牵头,政府整合,多部门联动,多渠道投资,能有效地减少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使工程达到规模化、合理化,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今年姚安县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由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领导,从工程规划上报开始,县委、政府就专门安排一名分管的副县长进行各部门的综合协调工作,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县国土局、农综办亲自安排技术人员配合,在规划过程中及时提供部门规划设计方案,使整个规划设计少走弯路,少留空白,集中资金,优势互补,尽量不留半拉子工程。

(3)山坝并重,整体推进,是逐步缩小山区、坝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通过姚安县2010年坝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使坝区达到了田间排灌沟渠、田间道路、桥、涵、闸配套,有效地减少了输水损失,节约了劳力,降低了种烟成本,增加了土地产出率。此举很值得借鉴和推广,今后,我们将在山区规划建设田间灌溉沟渠、池(窖)、供水管网等配套工程,使山区群众共同感受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实惠和方便,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配套,逐步缩小山坝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

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上海企业投资公共租赁住房的主要经验

上海是我国最早推行公共租赁房的城市之一。在政府主导下,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建设公共租赁房,积累了许多租赁住房投资建设的宝贵经验。

(一)利用存量土地,以“捆绑供地”方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开发租赁住房离不开土地,充分发掘企业在存量土地方面的优势,可以弥补城市新增建设用地供应的不足。为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土地建设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鼓励本市国有企业集团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有关政策,允许企业在“退二进三”工业用地上建设保障性住房(保障房比例不少于50%)时,可捆绑建设部分经营性建设项目(即商品住宅、商办等六类经营性项目),也允许企业提供两幅地块分别建设保障性住房和经营性项目(原则上地段等级较好的地块建设保障性住房),用经营性项目的销售收益部分弥补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回收慢带来的长期亏损。在这一政策支持下,上海地产集团率先在原上粮二库、上海南站地区两处地块上分别投资建成了馨越公寓、馨逸公寓共计8000余套公共租赁住房,作为首批集中新建的公共租赁住房,满足了上海对公共租赁住房的迫切需求。

(二)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多渠道自筹资金,降低成本

资金是建设项目的“血液”,如何筹措足够的资金以保障建设项目的顺畅运行是企业投资公共租赁住房的一大难题。上海经过多年摸索,在企业投资公共租赁住房中成功走出了一条多渠道筹资的新路。一是以土地作价抵押,解决租赁住房建设的前期资金问题;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解决租赁住房长期建设、运营的资金问题。据统计,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共争取到公积金结余资金发放的112亿、最长10年期的低息贷款,其中近一半用于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三是与商业银行合作,由商业银行提供信用额度,解决租赁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短期融资问题。

(三)按照“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定价原则确定合理的租赁价格

租赁价格关系租赁住房的市场接受程度,是租赁住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上海公共租赁住房推出前,市政府发文明确了“按略低于市场租金水平,确定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价格”原则。承担公租房运营管理职责的企业,在充分市场调查基础上将2013年推出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确定在每月每平方米40元左右,相当于同期同地段市场租金的8折。2017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又将租金调整至每月每平方米50元左右,仅相当于同期同地段市场租金的7折。由于租赁价格定价合理、调价平稳、租期稳定,公租房迅速成为住房租赁市场中的“香饽饽”,供不应求。据调查,目前上海各企业推出的公租房出租率普遍达到95%以上。

(四)组建专业运营机构,为公共租赁住房的运营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

公租房运营管理包括对物(租赁房屋)和对人(承租人)两方面的管理,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上海在鼓励企业成功投资建成一批公租房后,市、区财政出资200亿元作为资本金(或补助)扶持组建19家市、区公租房运营机构,承担公租房的后期运营与管理。首批运营管理机构具有以下特点:1.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扶持;2.不以盈利为目的,保本微利;3.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尤其在租赁住房的物业管理方面,充分依靠市场,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4.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承租人的租赁使用、入住、缴租、退租等行为进行管理,并为承租人在租赁期间的就医、就学、出行、购物等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企业投资租赁住房亟需解决的问题

企业投资公共租赁住房为企业投资租赁住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投资市场化的租赁住房毕竟不同于投资保障性的公共租赁用房。笔者认为,当前,为鼓励企业投资租赁住房,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土地供应问题

尽管近期市政府在推出建设用地时已增加了租赁住房用地,但相对于本市“十三五”新增70万套租赁住房的用地总需求还远远不够。总体而言,本市在租赁住房土地供应上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供地数量不足。相对于租赁住房“十三五”规划需求,目前少量几幅土地供应明显数量不足。二是土地价格不低。目前中标租赁住房用地价格虽远低于商品房出让地价,但与首批公共租赁住房基准地价相比差距明显。三是供地布局不均衡,没有考虑租赁住房承租人群“就业”居住的分布特点。

(二)资金筹措问题

筹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是束缚企业投资租赁住房的瓶颈。据对公租房的测算,按公积金贷款利率计,其资金成本已近40元/平方米/月。如企业投资租赁住房按商业贷款利率计息,则资金成本更高。能否拓展多元化资金渠道,吸纳低成本资金,通过高效运营大幅降低资金成本,是决定企业投资租赁住房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投入产出问题

租赁住房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据对市属公租房的测算,按照基准地价、公积金贷款利率、“略低于市场租金”等条件,依靠租金收益收回投资至少需要25-30年(未全额计算运营成本)。投资租赁住房的成本构成与公租房基本相同。虽然租赁住房租金标准(不高于市场租金)比公租房(略低于市场租金)略高,但租赁住房的市场属性享受不到公租房的优惠,在现行土地供应方式和开发建设模式下依靠租金收益收回投资的年限将更长。30年或更长期限的负债经营,对任何一家投资企业都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四)租金定价机制问题

租赁住房属于市场性住房,其租金标准应按照市场原则,随行就市。可目前主管部门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租金定价机制,房地产交易主管部门也没有定期本市各区域市场租金的平台,企业调查市场确定租金标准缺乏有效的案例参考与权威部门数据依据,所谓“随行就市”随意性较大。从前述公租房数据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定价依据,实际租金标准只有市场租金的70%-80%,较大偏离了“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初衷,也延长了企业投资收回的时间。加之市场的不规则波动,“随行就市”不仅仅有涨有增,也有跌有减。当遇到市场暂时不景气、市场租金下跌时,租赁住房的租金该如何调整?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住房租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投资积极性。

(五)运营管理问题

租赁住房的运营管理不同于物业管理,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最大的难点在租赁管理。运营管理一方面要最大限度满足承租人日常生活的需要、文化交往需求,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常常发生的配租、入住、收缴租金和退租等问题。现行住房租赁管理法规缺少对种种租赁违约责任的明确规定,给October201719运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严重影响了租赁住房的运营管理。

三、对企业投资租赁住房的思考与建议

(一)拓宽思路,多渠道解决企业投资建设租赁住房的土地供应问题

上海土地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租赁住房建设。据测算,要满足《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新增租赁住房4250万平方米、约70万套”的发展目标,需要新增租赁住房用地1700公顷。这些建设用地按正常的供应渠道难以解决,因此必须拓宽思路,在不违反国家土地政策的大原则下多渠道解决好企业投资租赁住房的土地供应。1.抓紧启动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工作。最近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在超大、特大型城市中,确定租赁住房需求较大,村镇集体经济组织有建设意愿、有资金来源,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较强的城市可以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上海被列入首批试点城市。这是企业参与租赁住房投资的大好时机,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尽快启动编制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的实施方案,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2.继续挖潜企业“退二进三”存量土地(尤其城区土地),新建或改建租赁住房。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继续挖掘企业“退二进三”存量土地,对于企业“退二进三”地块上具有历史价值或海派文化代表性的厂房或工业建筑物,可以保留原厂房或建筑物,将其改建为租赁住房。鉴于租赁住房投资的长期性,建议政府将公共租赁住房捆绑供地的政策延伸到企业投资的租赁住房,允许企业在其存量土地上建设一定比例租赁住房(如不低于50%或更高)后,建设部分经营性项目,以弥补租赁住房投资的亏损。3.在“十三五”上海工业区转型升级的用地结构调整中合理布局租赁住房用地。根据《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上海工业区将按照“四新”经济要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104”区域、“195”区域和“198”区域等工业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构建“产业基地、产业城区、产业社区+零星工业用地”的“3+1”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体系。建议在上述工业区转型升级的用地结构调整中,合理布局租赁住房用地,既有利于提高存量工业用地的利用质量和综合效益,也有利于加强工业区产业与生活空间的融合。对租赁住房用地的选址,一要与集群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相协调,有利于产业职工就近“安居”,二要与产业城区的发展相一致,方便产业职工生活“安心”。

(二)创新租赁住房规划设计理念,尽快制订租赁住房设计规范

租赁住房的功能是满足“阶段性居住需求”,其户型设计、建筑规范与商品房应有一定的差异。由于目前尚没有专门的租赁住房建筑设计规范,而参照商品房设计规范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租赁住房的建筑设计规范,指导企业建设租赁住房。笔者认为,租赁住房的设计应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遵循“实用、经济、可改造”原则。“实用”指租赁住房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户型面积较小,不要求厨卫全明朝向。“经济”指租赁住房在实用基础上的“节俭性”,如适当增加建筑密度,见缝插针增加“点状、蝶状”建筑,装饰装修简洁朴素且维护整修方便等。“可改造”指租赁住房设计应兼顾未来转为商品房的可能性,为未来改造预留空间。如在房型设计上可将两个一房相邻,今后可改造为二房;如不减少车位配比,但允许部分空置车位由社会经营,用经营收益补贴运营管理成本等。

(三)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开展租赁住房信托基金试点

近日,上海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试点。REITs是以发行收益凭证方式募集投资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运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信托基金。REITs的收益来源于租金收入。租赁住房由投资企业或机构长期持有,是可供机构交易的单一产权物业,适合发展REITs。REITs在满足租赁住房建设资金需要的同时,也有助于租赁住房企业开展轻资产化运作。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在投资建设租赁住房时积极探索租赁住房的REITs运作,为租赁住房融资走出一条新路。同时,要继续吸引社会低成本资金投资租赁住房,如住房公积金、保险资金等。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要求保险资金在保证安全与收益的前提下,创新运用方式,提高配置效率,鼓励保险资金支持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笔者认为,保险资金沉淀资金总量大、稳定性好,具有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将保险资金引入租赁住房,作为租赁住房的长期资金来源,不仅能满足租赁住房建设运营对长期资金的渴求,也是保险资金创新投资方式、支持民生工程的创举。

(四)培育一批有社会责任感、专业性强的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机构,提高对租赁住房的市场化、契约化管理水平

租赁住房的市场属性决定了对租赁住房的运营管理必须采取契约化管理方式。通过订立契约,明确租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规定违约的责任,这是完善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必由之路。未来,为适应企业参与租赁住房投资建设,迫切需要培育一批有社会责任感、专业性强的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来承担对租赁住房的市场化、契约化管理。建议:1.建章立制明确运营标准与规范,定岗定责,科学分工;2.加强岗位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市场化、契约化意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管理水平;3.与房屋装修、设备生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实现企业微利与服务租赁的双重目标;4.建立一套与承租人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如定期回访、小区互动APP、公告公示等,以减少租赁纠纷,提高管理效率。

(五)构建全市统一的租赁住房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办理和行政监管等三项基本功能

依托信息系统,构建全市统一的租赁住房综合管理平台,将有助于改变目前住房租赁市场信息不畅、监管乏力的现状,有利于提高运营效率、强化行政监管,引导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笔者认为,全市统一的租赁住房综合管理平台,应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办理和行政监管等三项基本功能。1.信息共享:建立租赁住房的“大数据”采集机制,规范数据采集标准、要求,将本市租赁住房法规政策、房源信息、租赁价格,以及中介机构、运营机构、投资建设者等多方信息聚焦于平台,分类,确保租赁住房供、需双方信息对称,租赁价格透明,确保配租的公开、公平与效率。2.业务办理:租赁住房综合管理平台的终级目标是建成为业务办理平台。该平台应是上海房地产交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建立后,住房租赁所有住房租赁合同都只能在该系统上网签。3.行政监管:管理平台建成后,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平台实时了解每一次租赁交易的情况,加强对租赁行为的监管。同时,通过汇总数据分析,也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依据。

(六)加快住房租赁法规体系建设,为企业投资租赁住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