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1篇

小学学困生的形成,既有身心因素,又有环境因素,既有知识断层,又有智商欠缺。因此转化学困生,关键在摸准情况,对“症”下“药”。

1.明确学困生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及分析。我们认为“学困生”是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但在学科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不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有以下四种典型表现:自卑型特点,懒惰型特点,虚荣型特点,被动型特点。

2.学困生归类分析研究。经对搜集信息,归纳分析出学困生的成因。(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孩子自卑、软弱,或感到学习知识没用。(2)教师或家长教育方法功利或生硬,导致学生厌学。(3)教师业务素质低会使学生疏远教师及所教学科。(4)家庭环境较差的学生精神上倍受压抑而引发心理障碍。

3.培养学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之具有主动学习能力。(1)学困生往往没有预习习惯,学习缺少规律,自制力较差。在课堂上我们应预留几分钟培养预习习惯,或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优化学困生学习系统,建立帮扶联系组,建立学困生档案,在课堂上做到“四到位”(提问到位,板演到位,课堂讨论到位,课后辅导到位),在学法指导上遵循学习有趣的知识从理解整体内容着手懂了八成就往前走这三条原则。

二、探索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经验和方法。

1.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小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

2.我校“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归纳出七种心理特点:消极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埋怨心理、自卑心理、麻木心理。

3.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困生转化创造良好环境。(1)注重心理辅导方法策略,第一是心理关注,与学困生平等对话。第二是心理接纳,认同其内心体验。第三是心理支持,激发学困生的自尊和自信。(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学困生”自我教育体系。对于学困生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帮学困生树榜样、绘前景,在活动中勤参与、勇表现、敢竞争,并做到真信赖,激励他能成功。动真情,多肯定。(3)帮助学困生形成自我教育体系。即:自我对照――认识自我;制订计划――要求自我;付诸实践――重塑自我;冷静反省――评价自我。使他们认识自己,从而走出学困期。(4)创建“学困生”转困模式。首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其次制订转困方案,并落实计划,抓反复,反复抓,最后总结表彰并长期跟踪。

三、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本课题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个案分析法、评价法、访谈法等;主要手段有:建立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心理热线电话、校长信箱等。研究途径有:心理辅导、心育教育、学校心理教育专刊等,编制《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手册,以之为依据,确保科研工作科学有效。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2篇

    研究表明,心理危机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产生心理问题、形成心理疾病、出现极端行为;对应各阶段所采取的危机干预的种类分为预防性干预、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1],其中后两种危机干预是目前中学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的主要干预方式。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中,心理辅导教师直接面向已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应激个体采取专业心理分析和建议、心理测试等专业的显性干预手段,形成了以心理辅导教师为核心的心理危机显性干预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以非心理辅导教师为运作主体的,主要面对普遍处于心理问题产生阶段的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体系,即采取群体辅导、心理防护等具备危机预警、危机防护(含心理互助调节、团体心理辅导等)、应激事件的前期处理等功能的方式进行干预,形成预防性的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具备以下特点:(1)面向学生群体,而非学生个体;(2)主要发挥预防和保护性干预作用,而非专业治疗;(3)干预形式具有隐蔽性,潜移默化中提高受干预者的心理调节能力;(4)作为显性干预的辅助和支持体系,必要时也可作为专业心理咨询的补充。

    一、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

    在中学建立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需要由与学生群体密切联系的教师群体组成干预网络。网络中的干预方须掌握基本的干预手段,了解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并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或通过组织符合某一或多数学生群体心理特点的群体性活动进行心理隐性干预,从而使处于心理危机产生阶段的学生能在一种相对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改善心理状况,完成心理调节。

    (一)组建隐性干预网络:以学生心理委员为主体

    1.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构成

    笔者在实践中,安排各班级设立男女生各一人的心理委员制度,通过自愿报名和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出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他们开展培训使其明确责任,掌握方法,提升自我管理、服务他人的意识。另外,心理委员要每周填写“班级心理健康晴雨表”,及时反馈和传达各种真实的声音和信息,让心理辅导教师心中有数。这样便将学生日常服务工作网络与心理危机干预结合起来,心理教师、心理委员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起两两互动的层级干预网络。

    事实上,学生个体在遭遇心理冲突时,通常会有本能的心理防护,如果其在中学起始年级接受过心理行为调适的训练,则能选择正确的方式应对和宣泄;反之,则会产生轻度的心理危机。此时就需要其所在班级的心理委员能及时了解和关注其思想变化,及时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反馈相关信息和异常情况。针对此,相关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群体间无代沟、互动性大等优势,帮助其完成心理调节或让班主任推荐问题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联动过程,帮助学生心理委员及时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思想动态,能改变过去工作落实不到人的被动局面。

    2.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运作

    层级隐性干预网络要做到良好运作,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委员在干预网络中的核心和主体的作用。首先,学生心理委员之间要加强联系,定期交换情况和意见,共同处理和解决好各项事务。其次,坚持以学生心理档案为主体的筛选办法。学校要和学生的家庭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生活背景。学生心理委员通过建立和完善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定期汇总和登记各方面的信息,动态筛查出具有两种或多种迹象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予以重点关注[2]。尤其,学期初、末两个时期是学生心理危机高发时期,应对相关群体学生进行重点排查,早发现,早预防。再次,严格层级隐性干预网络运作的保密性特征。中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隐性干预网络的运作务必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去直接触及学生的隐私。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或电话让学生在不露面的情况下反映其不便启齿的心理隐私问题,并指导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针对性调适。

    3.强化针对特殊群体的层级隐性干预网络

    该特殊群体通常包括学困生、贫困生、情困生以及性格怪异生、离异家庭子女等。以学生心理委员为主体的层级隐性干预网络,首先要利用相关信息摸清相关群体人员。其次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处理该群体成员的心理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建立和完善联动关爱支持体系。例如,对于学困生,在认可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前提下,可以让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其纠正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或修正学习方法,并对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举措。对于贫困生等家庭特殊学生,在干预过程中要准确掌握其真实情况,向其提供生活关怀和心理支持,并引导其正视现实,建立乐观向上、自尊自强的人生态度。另外,对于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必要时可以主动为其提供个别心理咨询服务,如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等隐性干预手段来帮助其正视所面临的问题[3]。

    (二)实施隐性干预措施:注意群体性和多样化

    心理隐性干预重在心理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目标引导、行为定向、精神感染、陶冶情操等功能。比如开展群体性、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实践教育,营造体验式教育氛围,传递导向性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心理认知,形成主动的互助心理干预氛围,潜移默化地推进心理危机的化解和消除,进而达到隐性干预的目的。

    1.开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核心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多是由于对所处的环境存在消极心态或认知上的偏差而产生,那么学校有必要组织开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核心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视挫折,了解和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人和事,例如客观地 评价自我,抛弃无谓的自卑和否定情绪,增强自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为自我营造良好的心理认知环境和氛围。

    2.开展群体性的体验式教育活动

    团体辅导与咨询、情境体验式活动,是两种常用的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体验式手段和主要的活动组织形式。团体辅导与咨询是一种在团体环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心理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小组,通过双方以及成员间的共同商讨、训练、引导,实现心理辅导、心智发展与成长。该方式可用于广泛全体,也可用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离异家庭子女的团体辅导和咨询。而情境体验毋庸置疑是最为直观的引导方式,该方式下学生亲历问题情境,自发地体验、感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心理调适、心理认知和改善,可谓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于无声。

    (三)培训隐性干预知识:全校教师参与

    要在最短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苗头,杜绝危机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全校师生在各个环节能及时反映信息、迅速甄别各种可能性、快速启动应对方案,要求各环节各层次通力配合,沟通顺畅。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须要对全校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讲解一些基本的危机干预技术辅导[4]。例如,如何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如何鼓励学生表达情绪以及给予怎样的理解和支持;如何辨别他人的心理变化和危机信号。尤其对班主任要加以全面培训,包括情绪表征的识别、事后情绪宣泄的技巧、干预过程的语言行为规范以及基本救助方法等。

    二、构建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的实践思考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与烦恼,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保健常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环境。但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干预之后适得其反的个例,不免带给我们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者说值得提醒注意的方面。

    (一)正确认识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价值

    过去很多人都把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误认为交流谈心,等同于一般的思想工作,其实它的价值是其他任何工作所不能代替的,更是不同于常规的教育工作。心理辅导或干预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强调团体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支持和无条件接纳,倡导的是引导而不是指导,说服而不是压服。一次有效的心理辅导或干预完全可能送给学生的是“心灵鸡汤”和心结顿释。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整个工作过程一般没有指责、训斥、说教,更没有压服,有的是师生间、生生间心灵的交融,情感的共鸣。

    (二)心理危机隐性干预应更具人性化

    症状缓减、自我封闭、信任困难和客观困难是存在心理障碍的中学生不接受显性干预的四种典型原因。这就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更具有人性化和注重“隐私”度,比如尽量做到时间安排不冲突,心理访谈室地点设置合理,增加网络咨询途径等。

    (三)心理危机隐性干预需提供多种心理知识教育途径

    比如宣传橱窗、校园BBS等,做到让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中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心理知识与化解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增进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让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认识到并愿意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门去接受心理咨询。

    (四)心理危机隐性干预需增强应急性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一定要满足学生当下最迫切的心理需求,及时解决学生当下最重要的心理困扰。特别是当学生遭受重大挫折后,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产生焦虑、冲动、绝望等强烈情绪体验。这些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节,往往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不能完全拘泥于原先预定方案,而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应急性。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3篇

一、 影响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

学习困难大学生是,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结构、能力理解以及灵活运用方面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不能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与心理辅导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1\]。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极其复杂,主要原因有:

1.大学生自身因素

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未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缺失人生目标,学习动力不足;未能合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造成偏科倾向;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全,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困难,情感障碍等问题。

2.外在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的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乏味;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家庭环境的影响,如:家庭教育的松紧度把握不恰当;家庭经济困难,心理负担重,思想包袱大,家庭关系不良等。

二、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2\]

1.惰性心理。因他们没有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某些功课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厌学贪玩,慢慢形成惰性,懒于动脑,学习不用功,作业不完成,思想不求进。

2.自卑心理。因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的训斥、批评、冷眼(甚至包括同学们的)。上课教师讲的问题总是听不懂,怕老师提问,作业不会做,考试不及格,渐渐地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了怀疑,形成自己就是比别人蠢的错误判断,心态消极,自暴自弃,自惭自卑。

3.逆反心理。因 的学生,处在冷漠的环境中,家长、老师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权威压服,造成他们畏惧、厌恶、防范的不正当心态,诱发他们反说教、反权威的对抗心理。在课堂或课下,采取敌对的态度。

4.戒备心理。 的学生由于屡遭失败、屡受挫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印象中形成了定势,就是偶尔有了进步或作了好事,也不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为了保护自己,就慢慢对大家产生一种戒备心理。不信任老师,远离同学,躲避家长,不跟大家说实话,逐渐远离现实生活,进入虚拟网络世界寻找刺激或宣泄的空间。

的学生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的现象,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心理品质,我们如何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其进行转化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三、 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救助体系,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3\]

解决学习困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这些学生的自信心理、行为习惯入手,解决关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问题。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救助体系,整合家庭及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对学习困难大学生进行系统帮扶、救助,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策略是完全必要,才是可行的教育手段。

1.理解尊重学生。学困生并非一开始学习就困难,许多学生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受家庭、社会或自身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对学习冷漠逃避。但是,影响学困生成绩的大多数并非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思想、情感、意志、习惯等)。学困生对自己的现状也很苦恼,他们也有成功的愿望和要求。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它们。

2.培养提高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组织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学习困难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让学习困难大学生抬起头来,走出阴影。加强素质教育,发展他们的特长。通过发展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学习困难大学生进行重点追踪,深入了解和关注其心理、思想状况,为其建立专门心理健康咨询档案,掌握其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对他们进行理咨询治疗,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

3.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应积极探索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注重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教师要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课外学习检查上。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考试考核办法,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方法。

4.做好家庭和社会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转变 的学生,单有学校的努力还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关心。老师要通过和家长协商共同教育管理学生,让家长配合老师的教育辅导,优化自身教育学生的方法,为学生营造好的家庭环境,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行动上做学生的表率。另外,做好社会工作,就是学校要想法,结合有关部门,整顿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外部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心学习的空间。

四、 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救助体系具体实施方案

(一) 建立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动态激励的关键。心理契约的动态变化要求契约双方特别是组织的管理者要不断地分析和细心领悟对方变化着的要求和期望,并适当地予以回应。要形成积极的心理契约还必须建立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间的相互支持关系。在人际行为的情感联结上,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习惯,它既有传统上的重“情义”,轻“实惠”的特点,也具有表面上顾及“情面”,私下里计算“实惠”的特征。这些特点在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救助体系具体实施方案中往往以心理契约的形式予以表达,其具体内容又表现为学校组织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心理认同,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心理认同达到帮扶和救助的目的。

(二) 进行谈话督促。学习困难学生在成绩出来后,学校进行学籍处理的前后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在短时间他们可能会体验到后悔、丢脸等情绪反应,因此尽快以谈话的方式表达领导和老师的真诚关心是非常重要的。

谈话的主要内容:一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搞清楚他们现在出现学习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现在重新学习相关课程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二是表达领导和老师想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良好和真诚的愿望,从他们的实际困难出发,共同探讨学校、老师能提供哪些帮助和指导;三是指明学生自身应该如何改变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谈话人员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或系院领导。

(三) 实施分类指导。采取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学业规划和行为习惯分析指导,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学习规划指导,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心理辅导等分类、分工实施指导。

(四) 开展心理辅导。通过团体辅导及拓展训练的方式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打破原有观念、行为的“坚冰”和“惯性”。

1.拓展训练及团体辅导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水平,锻炼意志及行为自控能力。

2.由学生处制定拓展训练、团体辅导的实施方案,并指定专人组织全校学习困难学生参加训练。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员育人;大学生;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56-02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近些年,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天之骄子在一瞬间生命的泯灭让人叹息,究其原因,是大学生面对挫折选择了逃避,而不是勇敢地面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困惑和不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是教育的主体,都有责任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广大教师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工作内容已不仅局限于三尺讲台,对学生的帮助也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深入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已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部分,要实现这一育人目标,仅靠课堂的知识讲授和短暂的课堂交流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课堂之外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即时掌握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效辅导。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在个人成长需求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出现了所谓的“差生”、“学困生”、“心理问题学生”并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思想不进取,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某一方面需求得不到满足,很有可能会走向极端,究其原因,有的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是受青春期困惑和心理因素的干扰,而更多的是缘于学生先天因素不同,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各异而导致的学生个性发展存在差异,突出表现在学业上出现两极分化,这也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各个不同有差异的学生,我们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成长需求。北京工业大学曾就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作过一次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分类越来越细,涉及学业、科研、心理、情感、交往、生活等方方面面,并且个性化越来越强、时代特征越来越显著。而这些需求也是大学生产生挫折的易燃点,只有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为大学生释疑解惑,才能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这种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时代化的成长需求。为此,笔者认为要提升大学生的抗挫能力,首先要降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着火点,那就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学生成长辅导,并在实践中对这一新的育人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学生成长辅导的内涵

学生成长辅导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是课堂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辅导;它是建立在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及不同的成长需求开展的成长辅导。它包括学业辅导、心理辅导、情感辅导、职业辅导等方面内容。

(一)学业辅导

学业辅导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学业管理、课程辅导及如何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三者关系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以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进而提升其学习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其了解自己,认识环境,解决其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的过程。

(三)情感辅导

情感辅导是指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开办的辅导项目,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适当解决学生在恋爱中的思想问题,配合心理辅导给学生提供最周到的服务。

(四)职业辅导

职业辅导是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转变之际,对学生整体生涯规划的辅导,面对当前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未来发展方向不确定的特点,引导其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

三、学生成长辅导的路径探析

(一)构建多层次的辅导教师队伍

辅导教师队伍是学生成长辅导得以实施的队伍保障。因此,必须构建一支辅导内容涉及面广、辅导特长各异的专业化辅导教师队伍。北京工业大学在实施学生成长辅导工作中就首先组建了一支包括专业课教师、行政工作人员、退休教师、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等在内的多层次辅导教师队伍,在辅导过程中发挥了不同教师群体的辅导优势,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同时,辅导教师采用自愿参与,志愿辅导的组建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成长辅导是一种志愿者精神,也是“师德”的重要体现。凡报名参与的辅导教师愿意把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成长感悟及课堂内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方面,学生成长辅导为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需求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辅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其自身业务技术水平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实践的平台。

(二)开展多形式的成长辅导

学生成长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学生成长辅导形式的多元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学业辅导为中心,发挥各辅导教师辅导优势,整合多方力量,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增强学生成才动力,明确发展方向。

1.“一对多”辅导模式

“一对多”的辅导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团体辅导,通过辅导老师就某一专题或对两个以上具有同样需求的学生进行专题辅导或团体辅导。如,临近期末考试,可以开展相关课程的期末考前专题辅导,包括对知识的梳理,答题技巧的讲解,提高复习效率,帮助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针对大三学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问题,有此方面特长的辅导老师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为学生的未来出路提前问诊把脉,进而开出就业、出国抑或考研等处方,明确发展方向,以便学生能够提前着手准备,不至于临近毕业才抱佛脚;很多学生反映英语学习难就难在没有说英语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为此,我们邀请了外籍志愿辅导教师开设了英语角,让更多学生用英语,说英语,营造用英语沟通的良好氛围。

2.“一对一”辅导模式

“一对一”辅导模式采用的是一名学生和一名辅导老师进行结对的方式。辅导老师发挥其辅导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一般适用于某一方面需求特别强烈的学生。在实践中,我们首先实施了“一对一”学业帮扶计划,由辅导教师对学生的不及格课程或学生认为学习困难的课程进行一对一的学业帮扶,随后对所辅导课程进行追踪了解,我们发现,考试通过率在90%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形式的辅导效果,我们对受导学生和辅导教师进行了走访座谈,并跟踪了解辅导过程,其中一名学生谈到,“这种辅导方式给予我学习增强了很大信心,遇到难题我随时可以找辅导教师请教,以前我不及格的两门课程现在也顺利通过了重考,非常感谢辅导老师”;还有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辅导老师更像一位学长,对我的学业发展悉心指导,传授给我好多为人处世的经验,在生活上也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希望继续得到辅导老师的指导”。辅导老师也谈到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了学生,为课堂上师生关系互动及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多对一”辅导模式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点;教育干预

学习困难(Learn Difficulties)是指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落后的现象。目前,这一概念尚不统一,又称为学(Learn Disabilities)、学习障碍(Learn Disorder)、学习技能发育障碍(Academic Skill Development Disorder)等。据调查,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国外报道学龄儿童有3-28%存在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学习困难问题,国内报道学龄儿童学习困难的检出率为17.4%。面对这些学习困难学生,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其原因和规律,但往往只涉及学困生的某个具体方面的特点,而没有从深层次的心理上做全面的分析。其实,学困生的问题绝不仅仅存在于功课学习和认知能力上,他们在注意、行为、同伴关系等方面同样有着很多的困难。因此,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建立在对他们心理状态的整体把握上。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和不同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能不同。但综合起来可以分为神经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这从美国学习困难联合会(简称NJCLD)1988年对学习困难所下的定义中也能体现出来:学习困难是多种异源性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明显障碍,并伴随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一)神经心理特点

有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在多数复杂功能的神经心理测验中的成绩和脑功能指数值明显低于非学习困难学生。在进一步分析各测验成绩的分布特征后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在言语理解、解决问题与推理和长时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受损。

(二)认知心理特点

认知过程是个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信息进行输入、储存、加工、提取的过程,其具体形式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而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有效地对外界信息进行认知,因此,难以与外部环境构成动态的平衡关系。

1.感觉统合障碍

学习困难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感觉统合失常,不能有效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对刺激作出适宜反应,尤其是面对新的刺激或刺激过多、强度过大时,会表现出反应不良,如焦虑、忙乱等。

2.注意障碍

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储存、转移和加工信息的数量有限,因此,与优秀生相比,其注意在范围、稳定、转移、分配等品质上较差。他们往往注意集中时间短暂,缺乏坚持性,容易受外界干扰,容易陷入多动和冲动。这有碍于他们学习能力的获得,易产生厌学与焦虑情绪,与学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3.学习加工障碍

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加工水平较差,他们往往采用表浅加工,注意描述性知识,忽略程序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表浅加工导致学习困难学生聚焦于描述性知识,而不能提取隐含在学习内容中的程序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因此,学困生难以从给定信息中引发出新信息。

4.元认知障碍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调节和监控,它是影响学习效能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困难学生与非学习困难学生相比,在元认知的两个成分即认知的知识和调节上有较大差异。在元认知知识方面,表现为他们不能准确预期他们能否正确认知学习内容,在元认知调节方面,学习困难学生不能积极、准确地监控其问题解决活动。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干预策略

学习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具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教育者应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心理训练,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干预。

(一)训练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而有意识地制定和使用的计划和方案。美国心理学家瑟洛把学习策略分为两种基本成份:一种是基本策略,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另一种是辅策略,即学习者为了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用的诸如学习计划与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策略。而学困生大多数均具备一定程度的学习潜力,可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与目标,自我检查学习过程的能力水平很低。

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并结合具体的学科,给学生讲解有关的策略步骤。如有人运用组块等记忆策略来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训练,结果受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有人运用心理指导技术,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训练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策略。因此,如果教师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水平,培养他们形成主动的、自我控制型的学习风格,他们的学习状况是能够改变的。

(二)训练归因策略

归因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把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就会感到自豪。反之,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于自己的无能则会感到灰心。归因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把学习困难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如归因于学习条件不好、学习难度太大等,因而导致自尊水平降低,自我概念消极,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三)训练认知监控策略

近年来,国内有人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知监控策略的训练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该策略的训练内容具体可分为6类:注意与监控训练、观察与监控训练、复述与监控训练、精制与监控训练、组织与监控训练和求异与监控训练。

(四)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安置

由于学习困难学生在神经性、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上都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给他们提供有别于非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安置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即根据学困生的需要和学习困难的程度可把教育环境分为普通班级、分离班级、分离学校、看护机构四种阶梯式的层次。经过心理测量等科学方法把学习困难学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然后可把轻度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安置在普通班级,大部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就读于普通班级,少部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就读于分离班级;把中度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安置在分离班级,大部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就读于分离班级,少部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就读于普通班级;把重度学习困难学生安置在分离班级或分离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此种做法已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中实行,是一种值得借鉴的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干预措施。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是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学困生身上的太阳发光,让他们在深切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