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1 农机技术推广在农业体制中存在的限制性弊端

1.1 在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模式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与限制,尤其是农业政策,技术普及等推广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尤为明显。由于农业技术管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波动,会使原来的技术推广方案规划与实际执行的现实管理实行相去甚远,这会导致整体技术推广进度的延误,耽误整体技术的推广效率,影响整体技术政策的预算与结算。预算本应该与整套的技术推广管理方案相辅相成,但是技术推广结算效率的限制使得具体技术推广方案落不到实处,或者由于整体管理的方案的不合理导致整体资金的上下浮动,致使农机技术无法顺利普及。总体来看,技术推广者必须根据整体的农业流动状况制定积极有效合理的农机推广方案。

1.2 农机推广的运营方案的不合理和中途不断地改变也是导致管理方案不断改变的重要因素。整体的专项资金流动项目与整体的农机推广管理方案是相互配套实行的,一方面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进度实施。但是在现实的农机技术管理中配套管理方案的规划往往成为了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从而使整体的资金规划缺乏了整体管理方案的导航,导致整体资金运营效率的降低和方案落实进度的落后,不能如期进行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所以选择一个完美合理的设计方案是解决农机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随着农机技术推广的运营速度不断加快,建立技术管理中的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中的创新能力也是限制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如何解决好这一战略性问题,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可靠有效的技术推广管理方案的创新属于现代农业管理的一部分,技术推广管理方案创新能力必然依赖于整体技术发展能力的提高。目前,众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推广运行的实际进度与整体农业计划的具体实行效果是衡量企事业单位农业方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指标。我国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农业管理在世界同期发达国家的农业运营管理排名中仍居于中下游地位。显然,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的农业技术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技术推广管理的创新方面还是有着明显的不足。

2 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间二者的关系

2.1 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主业都与农业操作和农业规划有关。二者都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都是在规划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都显现着农业发展的趋势,都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2.2 社会实践的历史因素造成的。

在社会主义计划农业条件下,技术的推广的保持基本上由政府在整体的操控下完成,农业工作的管理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职能和区划范围不是很清晰。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导了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立与发展。

3 如何运用农机技术推广管理的创新方式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现代农业技术高效化的管理模式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制度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管理操作精细化,第三个层次组织分工合作协调化。技术推广创新化管理就是落实到每个人具体的分工管理责任,将管理精细化、方向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把工作做到位。要把具体的技术管理工作步骤化并保证每天的工作要完成,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技术推广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技术运作瑕疵等等。实质上的技术推广创新化管理是整个技术推广工作的运行核心。项目要做好,需要有效运用创新技术与手段来对整体技术推广运作进行精确指导、促进整体技术普及的有效运作。只有深谙创新的作用才能明白它的深刻内涵,它的精髓就在于:整体运作需要把握好细化推广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处理好技术管理工作与推广运作缺陷之间的关系,确保农业管理体系的运营,为整体技术推广的高效能提高奠定基础。它的创新性也在于:运作项目内部凡有分工协作和前后工序关系的部门与环节,其配合与协作需要精密;与整体的使用进度的发展环境的适宜性配合需要紧密配合,与其他相关联的机构关系也需要密切。创新性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整体的管理运作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整体管理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一个项目在确立了整体运营管理创新管理这一方向性的思路后,重要的就是结合技术推广实际现状,按照稳妥创新的思路,找准关键点、困难环节,分阶段有计划性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推动相关体系有效发展,最终整合全部的技术推广模式,达到实施创新化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突出功能。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创新化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逻辑性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意识。创新的境界就是将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与可操作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化技术推广方式具有把现代农业发展引向成功的确定性方向。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一、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各级农业部门精心组织,加强春耕备耕工作指导,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出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落实农业四项补贴。

二、春播工作全面完成

截至6月8日,全市春播工作已全部结束,比去年提前了4天。农作物播种面积1022.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94.4万亩(玉米580.9万亩、水稻171万亩、小麦1.9万亩、豆类13.7万亩、薯类23.1万亩、杂粮3.8万亩),蔬菜90.1万亩,花生50.3万亩,两瓜37.9万亩,寒富苹果、葡萄、中药材、树莓、蓝莓、向日葵等其他经济作物50.1万亩。目前,大田玉米已全部出苗,大部分株高35-40公分,叶片7-8片;水稻大部分缓苗已经结束,进入分蘖期,大部分株高15-20公分,叶龄在6片半叶左右。

三、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预计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44.5万亩,蔬菜产量221.9万吨。设施农业冬季生产品种以叶菜类为主,以果菜类为辅。其中,叶菜主要品种有芹菜、韭菜、苦苣和生菜等,约占65%;果菜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青椒、黄瓜等,约占35%。4月份以后,冷棚两瓜陆续定植,温室黄瓜、西红柿、辣椒等主栽品种进入盛产期。2015年已成功申报省级现代设施农业小区15个,现小区已全部落实到建设单位和地块。二是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有序进行。形成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2015年建设项目计划,明确了2016年、2017年工作目标,并向波涛副市长进行了专题汇报。2015年项目共分为9大项、15个子项,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中。三是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对都市农业政策引导,并制定了都市农业扶持政策。同时,召开都市农业规划项目推进会,沈北新区怪坡创意主题公园、美加欧观赏树种公司、雨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等7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就项目定位、建设规模、功能布局、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四是“三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已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713.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7.3%。

四、畜牧生产总体运行平稳

预计1―6月份,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7万吨、31万吨和2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3%、3.6%和2%。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6.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8.3万吨,同比增长2.5%。生猪存栏338万头,同比增长4.8%,出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6%;家禽出栏9120万只,同比增长4.9%;蛋鸡存栏5140万只,同比增长4.6%;肉牛出栏53万头,同比增长3.9%;奶牛存栏14.7万头,同比增长3.6%;羊存栏75.7万只,同比增长3%,羊出栏46万头,同比持平;6月份毛猪收购价格缓慢增长,收购价格在15元/公斤左右;鸡蛋零售价格较上月有所涨幅,价格6.7元/公斤;羊肉价格受疫病、饲养行情影响,近期养殖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五、农业产业化建设有序推进

继续深入落实沈阳市农产品加工业五年发展规划,以推进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复)工建设已达60个。其中,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15个,累计完成投资150.3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62%。辉山、希杰、雨润项目已全部竣工投产,恒丰源、成达、方驰、润恒项目已投产或试运行,德宝、毅都、天赢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修改和完善了沈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监测管理办法,规范了市级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已申报企业17户,参加监测企业92户。同时,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支持辉山乳业打造世界级乳品企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康平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朝阳食品加工园区和法库孟家现代农业园区等3个园区已开工建设,新民市兴隆农产品加工园区、辽中县精细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浑南区中国北方健康食品产业园等3个园区正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近期可开工建设。

六、县域经济平稳发展

一是县域重点项目进展良好。截至5月底,县域169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62.7%,完成投资152.1亿元。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855个,完成投资468.4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203个,完成投资218.2亿元。二是县域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截至4月底,县域20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293.9亿元,新上项目126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8.2亿元,入驻企业2189个,上缴税金16.1亿元,带动就业32.4万人。新民包印、辽中铸锻造机加、法库陶瓷和康平塑编等4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329.7亿元,增长1.1%,新上项目68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0.7亿元,入驻企业573个,上缴税金5.3亿元,带动就业12.7万人。三是县域新城新市镇建设扎实推进。截至6月底,县域17个新城新市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7.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1.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22.6%。新城新市镇亿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283个,总投资2461.5亿元,已完成投资246.7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147个,总投资774.7亿元,完成投资95亿元,开发面积749.5万平方米。

七、农村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按照中央、省关于农村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沈阳市印发了《2015年农村改革工作方案》,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各项重点任务取得实效。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确定苏家屯区为省级“整区推进”任务区,其它涉农区县(市)每个落实2个乡镇为省级试点单位,省确权登记工作经费和市财政配套6000万元已全部到位,目前已落实300万亩,是省任务的2倍。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模式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巩固提升“7+1”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成果基础上,确定14个土地流转经营模式试点,截止目前,新增流转面积15万亩,总面积226.7万亩,流转率达到27.4%。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有序推进,于洪区已完成抵押贷款50万元。三是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工作取得实效。由市联交所、沈北创展集团、沈阳华汇金融服务公司、北京金典拍公司共同出资600万元,共同发起成立沈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已报市政府,待市长办公会议通过后正式运营。四是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实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总结去年经验基础上,在9个区县(市)确定9个村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多成绩,我们调研团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抓好管理防控,打牢农业丰产增收基础。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指导。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粮食、畜牧等农产品产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供给,为完成全年稳增长任务提供必要保障。二是加强田间管理。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强化技术指导,加强肥水调控,加快农作物生育进程。旱田作物做好补苗和二三类苗的提档升级,水稻做好缓苗阶段水肥管理。三是强化防灾减灾。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扎实做好玉米螟绿色防控和水田区飞防、机防工作,提前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防范和救灾预案,提早做好物资和技术准备。建立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为农业丰产增收保驾护航。四是继续实施畜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畜牧规模生产、良种生产,促进畜牧生态发展。做好集中免疫和疫病防控,构建畜牧生产安全屏障。

第二,抓好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管理。重点做好113个国家、省、市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在农业生产关键生产季节、粮油作物关键生产阶段,组织农技人员深入高产创建示范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二是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认真组织设施农业改旧建新项目,力争当年建成当年见效。三是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出台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细则,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做好规划和引导,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加入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完善农产品加工项目调度和服务机制,确保规模以上项目全部实现开复工,加快推进10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进程。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一、今年工作安排

今年,根据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们确定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绿化造林、农产品质量建设和农业投入品监管、高产创建及高产技术普及、畜牧生态健康养殖、外向型农业、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十项重点工作。

(一)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继续牵头做好2010-2020年现代农业规划编制工作,现代农业规划编制已通过专家评审,修改完善后即将交市人大审议,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重点对规划提出的2010年目标任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确保完成规划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起草制定好我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二)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突出发展瓜果蔬菜、四青产业、特粮特经、规模养殖等具有规模、特色、效益、市场优势的四大主导产业,全年目标任务是新增高效种植面积6万亩,其中设施农业新增面积5万亩,设施钢管大棚面积3万亩,高效农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达55%。蔬菜面积3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建设日光温室、连栋大棚,新建连片钢架大棚200亩以上设施基地30个、500亩以上设施基地20个。各镇(乡)新增设施农业不少于4000亩,其中,大棚设施不少于2000亩。力争建成蔬菜保鲜库5000吨。

(三)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业机械化工作。全年申报落实各类开发配套项目不少于3个,向省级国家财政积极争取投入配套补贴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在农业综合开发上,申报省级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区1个,面积一万亩以上的产业化经营财政补贴项目2~3个、产业化经营财政贴息项目2~3个、专业合作社试点项目2~3个,土地治理项目1个,治理2个乡镇,争取省级以上财政投入资金1200~1500万元以上。在滩涂资源开发上,争取滩涂开发配套项目1个,争取省级国家财政配套项目资金450万元。争取围垦项目立项1个,争取省级国家财政围垦项目补助资金1000万元。在农机化工作上上,争取2-3个农机化项目列入省市项目计划;引进研发推广3种新型适用机具;新培育3个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合作社,新发展20户农机大户;完成250-300人次的培训及技能鉴定任务;年审率达到90%以上;抓好农村道路交通和下海拖拉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全年无农机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按照2010年动物防控工作目标要求,重点抓好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应免密度达100%,有效保护率80%以上。具体防疫方式上实行常年防疫与春、秋两季突击防疫相结合。措施上采取“外堵内防”和“防、检、消、杀”的综合措施,夏季组织一次消毒灭源工作。技术上要求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督促规模场、种禽场建立免疫档案,建立定期消毒制度。时间安排上,3-4月份开展春季防疫突击行动,其中包括突击进行狂犬病的免疫注射;7--8月份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生猪“高热病”的防治工作;8-9月份开展夏季消毒灭源行动;10-11月份开展秋冬季防疫突击活动。我委还将进一步规范动物检疫工作,重点抓好产地检疫报检制度,确保产地检疫上门率达100%。严格规范屠宰场凭标、凭证检疫制度,规范出证手续,规范检疫操作程序。完善检疫设备,各屠宰场开展“瘦肉精”检测,其检测比例不少于10%。

(五)绿化造林工作。围绕2010全市绿化造林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即: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0万亩,其中新增成片造林3.0万亩、新增四旁树150万株(折合1万亩),新建绿化合格村60个,新建绿化示范村14个,建设绿化示范乡镇2个,重点采取工程招标、合作造林的模式,加大绿化造林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三资”投入林业建设,扎实推进好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完善、省道绿色通道达标、一级河道生态防护林建设、桑园套种银杏示范、国债防护林建设、镇乡示范道路、示范河道绿化、村庄绿化建设和绿化示范乡镇创建绿化重点工程。

(六)农产品质量建设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在农产品质量建设上,开展好农残例行检测制度和标准化建设工作,认真开展好蔬菜农药残留状况例行监测和对农贸市场蔬菜农残进行抽检,监测范围包括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监测品种有小青菜、卷心菜、莴苣、青椒、茄子等10多品种。开展好“三品”认证工作。调动广大企业申报“三品”的积极性,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推动“三品”认证和品牌创建工作。开展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工作。选择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作为定点监管试点,全程进行监管,确保监管试点上市农产品的安全性。在农业投入品监管上,坚持制度治本,加快手段创新,强化指导服务,力防劣质坑农,切实维权维稳,探索建立起全市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全面实现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做到全年因农业投入品质量而引发的重大农业事故率为零;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0%以上;农业投入品质量重大案件查处率达100%;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农资消费投诉进一步下降。

(七)高产创建及高产技术普及工作。围绕高产增效创建的目标,把创建工作作为技术推广的重要抓手,通过广泛建立示范基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入户指导等活动,提高技术的到位率,使示范片高产创建活动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平台和农技人员、广大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展示平台。围绕高产技术普及重点,着力构建高产优质栽培、轻型简化栽培和高效立体栽培等三个技术体系,重点推广专用小麦品质协调栽培技术、油菜秋发冬壮高产栽培技术、高品质棉花高产保优栽培技术、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等;示范抗虫杂交棉地膜精播稀植轻简栽培技术、无土(水浮)育苗轻简栽培技术、免少耕大豆无公害生产技术等;开发棉蔬立体间套种技术、特粮特经作物间套作立体种植,将三大体系作为我市粮棉油生产的重大技术支撑。

(八)畜牧生态健康养殖工作。结合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管理的意见》,我委将加强宣传教育,积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畜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广大畜禽养殖户提高认识程度,自觉治理养殖污染。发动广大群众对乱搭、乱建畜禽养殖场、乱排养殖污染情况进行监督举报。督促新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无害化的要求。全年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力争达到20-25家。

(九)外向型农业工作。在外向型农业发展上制订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的观念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点的优惠政策,加快高效外向农业发展进程。围绕全年新增农业园区投入10亿元、100亩以上设施栽培24个、200亩以上24个的总体要求,狠抓落实,扎实推进,通过参加省农洽会、农业招商活动,加大推介市招商引资项目,让更多的外资投入农业,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帮扶,全力完成全年农产品出口任务。

(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针对我市农技干部技术实际,开展“树农林形象、创一流业绩”的主题活动,争取各级支持,进一步完善我市的农技服务网络。在稳定农技队伍的情况下扎实开展为农服务。根据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特点,围绕四青产业、特经特粮、高效设施蔬菜、规模养殖等主导产业,狠抓关键技术到位;开辟为农服务电视、广播专栏,电视农业节目“金土地”、广播农业节目“金色田野”,通过对农业技术和种养典型的宣传;进一步开展科技入户活动,农业技术服务实行面对面、手把手传授,通过一个指导员带20个示范户,一个示范户辐射20个农户的形式,积极培育科技新农民。此外要做好培训工作,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注重农业创业培训,根据创业农民实际需求,采用菜单式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业热情。

二、相关推进措施

在明确今年的重点工作的同时,我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好从早从快地抓各项工作落实。

1、认真学习,形成共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以后,我农委及时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组织学习,讨论研究贯彻落实具体措施意见,同时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做好传达。与此同时,召开科站长会议,讨论交流今年工作的具体打算和主要措施,明确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

2、细化任务,强化考核。在吃透上级精神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委将出台重点工作考核任务分解和先进科站评比的意见,把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科站。同时在评选先进科站时重点看各科站对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3、加强督查、互通信息。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各镇乡的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及考核意见精神,为把上级会议精神落实到实处,我委将加大对各项工作督查和指导的力度。

三、当前重点工作

当前我委将重点开展好以下十方面的工作,以取得我委今年工作的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一是立足我委工作实际,按照发展规划内容,适度超前地做好规划实施的准备工作。二是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待市人大审议通过后,我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做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三是为配合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我委将牵头做好我市沿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督促做好汇龙和王鲍两镇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工作。

(二)大力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一是研究出台高效设施农业扶持政策,重点就建设标准、补助标准及申报省、市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资金统筹使用等作出详尽规定。二是做好第一季度高效设施农业推进工作。在调查了解各地进展的基础上,及时召开工作推进会。三是做好市人大视察高效设施农业的汇报材料、线路等准备工作。

(三)大力推进春耕备耕和在田作物培管工作。一是切实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抓紧落实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及早安排种植茬口,利用地膜、小拱棚等设施种植早春玉米、毛豆、蔬菜等收青作物,搞好苗床的耕翻、整地等准备工作,确保适时播种和播种质量,加紧在田设施大棚的适时移栽,加强大棚的降湿、通风、防病、调温为主的田间管理。二是重点做好在田作物春季田间管理,根据苗情长势和生育进程及时施好油菜抽薹肥和小麦拔节孕穗肥,同时针对目前雨水多、湿度大,迅速疏浚田间一套沟,降湿防病促春发。

(四)大力推进农业资源开发工作。一是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为核心,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得力措施,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2009年度项目建设任务。二是立足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积极争取,做好产业化的立项、审批等工作。三是认真做好2010年度土地治理项目的筛选申报、立项、组织实施等工作,四是2010年4月底前完成2009年度盈康农庄种植基地滩涂放开配套项目建设,迎接省市验收。

(五)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贯彻惠农政策,大力推进购机补贴工作,抓好植保类、养殖类和耕整类机械的升级换代工作,及时研发、引进各种特色农机,抓好设施栽培机械的推广使用,积极为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各种急需配套的农业机械信息和服务。结合农机“3·15”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农机打假护农”活动。

(六)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是研究出台我市迎世博进沪农产品质量建设行动计划的意见,对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面调查,确保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世博会顺利召开提供应有的保障。二是做好“三品”认证申报工作。组织申报“三品”10个。申报、实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农业地方标准5个。

(七)大力推进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一是做好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工作,全面推进电视预报,准确病虫草信息,病虫发生期预报准确率98%以上,发生量准确率在95%以上。二是开展植保专业化防治。针对农药质量参差不齐、组织化程度底、田间管理粗放等情况,典型推动,大力推进植保专业化服务。40%镇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专业化防治达45%以上。三是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特别是做好春季防疫突击行动,加强疫情检测,强化防疫监管,确保应免密度达100%,确保全市不发生一例重大动物疫病。

(八)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一是落实举措,大力开展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引进、推广。高效低毒覆盖率达8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总量比上年减少3%左右。二是做好植保检疫,实施好重大疫情阻截带建设,开展产地、调运检疫,做好有害生物普查与防控工作。三是做好2009年三处沼气工程调试运行工作;对2010年农村沼气工程项目建设进行调查摸底,申报省级农村清洁能源项目,计划新建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10处,新建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10处;建成沼气工程综合利用示范点1-2处。四是绿化造林上实施好新工程、新造林核查和森林资源一类调查。“四位一体”方面做到加强业务指导,组织人员开展工作,掌握实际情况,督促落实整改,确保绿化成效。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毕节试验区 特色农业 现状 对策 研究

一、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毕节市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积极创新机制,以农户为基础,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全面促进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特色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蔬菜、经果林、茶叶、中药材基地分别发展到352万亩、209万亩、77.2万亩、45.53万亩,特色烟草81.01万亩;优质马铃薯512.5万亩;特色杂粮160万亩;油菜101.2万亩。无性系扦插育苗7500亩;新增规模养殖场1024个,人工种草103.78万亩。全市10个产业示范带和102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初步建成。特色农业在全市形成了规模效益,初步形成粮油、茶叶、马铃薯、辣椒、果蔬、畜禽等6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提升了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全市地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2708个,土地流转面积达103.8万亩涉及农户36.3万户。口创汇836.5万美元,带动农户增收4.2亿元。

3、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特色经济作物在近十余年中发展迅速,全市粮经作物种植比从63∶37调整为55∶45,使种植业结构得以优化,农业比较效益逐步改善。二是农产品品质有所提高。农产品样品检测合格率达99.85%,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3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通过地理标识产品认证4个,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个,获“贵州省名牌产品”8个,“贵州省著名商标”21个,专利授权8个。纳雍县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美誉,大方县荣膺“中国豆制品之乡”、“中国皱椒之乡”,威宁县被誉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

4、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初具雏形

休闲农业在毕节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批依托当地农业自然资源优势而创办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等逐步显现,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正在得到稳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相对稳定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经营户已经发展到250户左右,营业收入接近20000万元,资产总额25936万元;上缴税金329.98万元;年接待游客约190万人次;带动农户约8700户。贵州惠馨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民心苑)、金海湾天乐园、织金县雅贤现代农业观光园3家农业观光园获省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省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达5家。其中黔西县解放村获农业部评选的“2011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前十名,向全国很好地展示了毕节试验区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

5、农业科技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截止到2011年底,共推广玉米育苗移栽276.12万亩,玉米地膜覆盖90.51万亩,绿肥聚垄206.2万亩,玉米包衣106.65万亩,水稻旱育稀植51.63万亩,两段育秧8.2万亩。良种覆盖率也大大提升,推广杂交玉米316.04万亩,覆盖率达85.04%;杂交水稻55.1万亩,覆盖率达84.9%;脱毒马铃薯308.52万亩,覆盖率61.69%;优质油菜101.17万亩,覆盖率99%,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创新发展思路,是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各级领导把发展特色农业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毕节地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毕节地区“十二五”特色食品发展规划》、《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试验的实施方案》等10多个重要文件。明确各产业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以便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对于促进试验区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增效、推动试验区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因地制宜地开发研究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是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为了改变试验区农业生产耕作粗放、作物栽培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毕节试验区成立后,各级政府把“科技兴农”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及粮食生产的重要战略措施。成功选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组合),近十年来,先后育成杂交玉米新组合11个、粳稻品种3个、小麦新品种2个、马铃薯5个、荞麦4个、辣椒品种2个,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利用。这些技术成果,不仅为20多年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而且为今后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3、开展农业生态建设,走农业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道路,是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

在农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综合配套,取得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效果;特别是绿肥的大面积种植、绿肥聚垄耕作法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用地和养地的有机结合,绿肥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在农田水土保持、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毕节试验区在继续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设施不配套,农机装备不足,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工程性缺水问题尤其突出。以2011年为例,全市人均工程供水量231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数240立方米的96%、全国平均数446立方米的51.8%。二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较弱。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960元,仅为全国平均数7917元的63%。三是龙头企业少。目前,全市虽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家,但省级仅有25家,国家级仅有1家,且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相对较低。四是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发生极大变化,青壮年劳动力紧缺问题明显。五是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村现有金融产品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些是制约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1、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农民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除烤烟外,基本还没有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必须要进一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市场,把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起来,依托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抓基地。全市具有独特的生态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特殊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近年来实施的“3321”工程,已探索出一些经验。因此,必须跳出传统农业思维,破除小农经济观念,用战略眼光审视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切实按照已经制订的特色农业规划,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定位、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二是抓龙头。必须着力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在产品终端上下功夫,着力解决产品深加工、精包装、细分拣、耐贮快运等环节的问题,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本土企业,积极招商引进具有强劲带动能力的加工企业,增加龙头企业数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2、建设和完善与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机制

为保证特色农业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总体要求,在维护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租赁农户的土地使用权,用于规模开发生产优质、高效的农特产品。引导和允许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龙头企业组成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建设农特产品生产基地。

3、实施以农村循环经济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工程

要以农村沼气池建设为载体,以种植模式的调整为突破口,集成配套科学合理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种养殖技术措施,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多循环”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内部种植―养殖―工业―营销、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4、实施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工程

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切实抓好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工程的实施,促进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一要针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中、高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中、高级农业专门人才,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二要持续不断地在农村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培养农村种养殖能手和科技示范能手,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5、创新特色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

一是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等经营机制,把抓好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持之以恒推动特色农业健康发展。二是创新涉农服务机制,改革服务体制、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加工、销售等服务。三是创新支农资金投入体制。积极组建特色农业投融资公司,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第5篇

1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土地政策阻碍了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了农民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而非所有权。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农民的耕地随时可能被征用,农民对土地缺乏长期持有的安全感,进而变得过于追求短期盈利,一旦出现征用或经济性的开发,就容易出现过度开发及破坏生态环境的利用倾向。土地经营权的过度分散使一些规模化的养殖业或种植业的规划与管理难度很大,政府部门一直积极探讨农村土地产权转变的各类方案,希望能尽快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扫清制度层面的障碍,促进大规模种植业及养殖业的集约经营。

1.2农业领域的新科技未充分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

国的农业基本上还处在非常落后的状态,并未实现高度的机械化水平。育种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农作物的研发与推广领域也没有形成产业链,过度依赖国外的种子企业及科研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投人资金不足,巳有的高新科技没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已有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助推转产业化的发展。

1.3农村不注重对农业科普工作的执行及推广工作我国

农村的科普工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农业科技并未真正应用到农业实践活动中。随着农业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科普知识也应该及时、高效地在农村广泛传播。农民对农业新科技的认知、接受能力较弱,缺乏尝试新技术的勇气,也致使农村难以开展科普工作,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企业产业化进程的需求差距较大。

1.4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

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后盾。目前我国的地方财政难以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农业产业新技术的创新及研发经费不足。一批积极搞农业科技产化发展的企业融资难,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领域的资金投人常常因资金尚题而暂时搁浅,从而影响长远规划及发展。资金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甚至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1.5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对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制约农业

科技产业化过程中会面临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干扰、市场经营几类风险。我国缺少专门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保险服务的险种,仅有的几类险种保费都较高。目前我国的农业险险种很单一,一旦风险发生,农业企业及农民往往得不到补偿和保障,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主体的抗风险力薄弱。农业险的覆盖面低、普及率低,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1.6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发过度,破坏了生态平衡当前的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出现了过度开发土地资源,致使农业生态失衡的现象。例如因单纯地追求高产而大量使用化肥、有机农药,导致土壤、水源被严重污染等,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增长。

2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运作模式

2.1科技兴农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制定以各类农业信

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型农业科技产业化战略,将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实现企业和农民因科技力量而增收的双贏局面。如企业与农民之间可搭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转变当地农业发展的面貌。另外,可建立具有休闲、观光、优质农产品生产等系列功能的高科技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推动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促进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

2.2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利用区域内独

特的自然、生活特色,建立以农业和生态农村为主体,集观赏、体验、科普教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当下的生态旅游非常契合人们想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能够调整农业各产业链的关系,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促进区域内农业优势的转变,促进区域内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的双重提高,也能够推进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

2.3向国外发展型科技产业化运作模式为了满足国际市

场的产品需求,将农户与企业及一些中间组织或其他合作组织联合起来,建立向国外输出农产品的农业生产基地,渐渐壮大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区域内的农产品一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区域内的整体经济发展,并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优化当地的农业结构,使农民增收、使地区就业率上升。向外发展型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有益于出口农产品综合基地的建设,促进现代型农业的发展。

2.4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化运作模式利用区域内的龙头

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链,通过各种机制和农户联系,形成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一般都釆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基本组织形式,开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因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规模较大、各类信息及渠道多,因而能更好的抵御风险,也更具竞争力。这种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能促进区域内农业产值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政府应扶持这类企业壮大规模,鼓励其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5特色型农业产业化发展运作模式结合区域内的农业产业优势和特色,实行产业化发展的运作模式,渐渐形成产业化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水平。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抗自然风险力弱,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同时,应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型农业种植,使每一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农畜产品,以此为发展产业化的契机点,结合高新科技做出特色与品牌,也是一条农业产业化运作之路。

3我国未来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展望

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的推进需要一些新鲜力量的注人,也需要引入和借鉴一些优秀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来完全释放出我国农业的活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1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

素养农民是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养水平直接关系着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政府要加强农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务农骨干的农科职业教育,采取灵活的教育培训方式吸引农村青年投身农业科技的学习,促进农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衔接贯通。农村教育机构的文化课程要符合农业实践的实际需求,使农民学有所用,把一些实用的新技术及时传播到农民身边。

3.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使高新科技及时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力量。政府应组建一支充满科技活力的农技推广团队,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及时将科技送到农民身边,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我国必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使目前农技推广机制老旧、完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得到改善。

3.3加快与农业相关的部门向服务型、中介型组织的转

变涉及到农业的相关政府部门,一般是一些行业协会或委员会。该类组织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购销等领域提供服务,目的是促进农业健康和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这类组织一般规模较小,隶属于政府部门,并没有发挥好服务型、中介型的“政府职能”,也间接影响到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快健全农业协调型中介组织,使其在涉农行业中更加得力。

3.4尽快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

离不开健全的保险体系。应该在满足农村实际需求上,尽量扩大保险范围,增加险种,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稳定农民的收人提供保险服务支持。加拿大的农业保险费用由个人、省级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个人所付比例很小,可以参考借鉴。

3.5农业产业化推进要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农业

要获得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代价。在农业科技产业化推进过程中,要对农业项目建立可行性评估体制,并充分估算出其潜在的生态危害。另外,要建立起适应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进行科学、生态、可持续性的农业规划,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生态的保护,进一步保障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

4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促进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关键。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是提升区域内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进程的关键。我国农业整体产业化水平一直不高,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效用一直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新形势下应该看清阻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已有的各类成功的产业化模式,为区域选择最佳的产业化模式,促进农业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