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第1篇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互补与兼容。[1]

[关键词]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文化,关联极其密切。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中国文化自文明产生以后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综观我国五千年文化史,虽然封建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过人要吃饭总是天经地义,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这样促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国手工业的发达,使得中国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仅要获得良好的感观享受,还要获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饪技术发达、食谱广泛、饮食含义丰富。[2]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饮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们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营养。中国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在一些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欢喝果汁,平时吃饭也很喜欢吃蔬菜沙拉,很少与炒菜沾上边,并且生吃蔬菜加上点沙拉酱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维生素。

二、中西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1、位置安排礼仪

中西方都讲究宴请的座位安排。中国的入座的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请年长者就坐根据辈分依次入座,中国人比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为这个也象征的权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视的或者地位道高权重的会上上座,就像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一般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都会说:“来来,请上座。”当我们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也不要弄出响声来更不要到处随便走来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礼仪也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这个场景我们也可以经常从电影里看到,西方绅士的男生和美丽的女士去约会就餐的时候,都会很绅士的拉开椅子让女士就座。就坐时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

2、用餐礼仪

中西方对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对用餐,那差异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顺序上双方就有差异,中方的上菜顺序是汤、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顺序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异,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西方的讲究比较多,有时候比较重要隆中的场合,餐具会有很多,他们会很仔细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异,中方:中国宴席中场停止了,我们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汤匙上,如果将筷子横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进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场休息,刀叉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含义,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三、着装礼仪

除了以上说的礼仪差异之外,在着装方面中西方也有差异。在中国,人们在宴请别人或者自己被宴请的时候都可以穿着随便点,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裤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较高级的宴会,对人们的着装都是有要求的,我们平时看电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装不正式是不给入内进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级的宴会,男士都要穿西装皮鞋和打领带,女士需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闲服去就餐的。这些虽然都是细节,一旦出错了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结语: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文化发生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就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它让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靠近了,让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其实也就是各国的文化的缩影,正向面对这些差异,会让我们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陈歆.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041-02

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洋文化进入中国,并且在中国逐渐站稳了脚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现在,道路两旁,西式餐馆,异域风情,无疑已经成为商家招揽顾客的首选,比萨、牛排、沙拉,已经逐渐成为小资情调的代名词。然而,现在越来越少的中国年轻人愿意在下班后,钻进厨房,好好烹饪一桌中国式的美食,似乎人们正逐渐忘却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本文旨在带领大家在中西方饮食的对比中更好地体会中国的饮食文化,毫无厚此薄彼之意,只是希望中国近千年的饮食文化能够不被忘记,能够得到更高的传承,更好的发扬。

1 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外在差异

1.1 食材选择的不同

西方国家大多数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那里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为了能够生存,并具有强健的体格,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表现为以食肉性为主,他们在食材选择上偏好肉食,并且是大块,整体地食用,因此,西方人多肌肉发达,体格强壮,高个长腿。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纬度相对较低,且南北横跨50度,地理条件优越,适合各类农作物的种植,因此我国蔬菜类的食材较为丰富,且中国人在进行烹饪时,十分讲究荤素搭,因此,在中国的美食中,蔬菜并不仅仅作为辅助配料,而在某些菜系中,更是充当主角的角色。对于这一点,既是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美食家的坡先生早在他的《东坡集》中便有提到,“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僧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还要让人印象深刻。对于被西方国家当做主要食材的肉类来说,中国并没有采用像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机械化养殖的模式,而主要采用以家庭为单位饲养的模式,加之,中国人对于肉类的需求并不如西方人那般大量,因此,在日常的饮食中,中国等亚洲国家对肉食类产品的食用远不如西方国家频繁,并且中国的一般家庭在烹饪时,更加看重有荤有素,搭配适当。

1.2 烹饪方法的不同

在中国近千年的饮食文化中,对于烹饪方法的运用,中国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举例来说,对一只鸡的烹饪,可以有炒、煮、蒸、炸、烤、焖、炖等多种方法,将鸡肉的鲜嫩味美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且可以运用多种烹饪技巧,将鸡身的各个部位都充分利用。例如像鸡头,内脏,鸡爪等西方人毫无应对办法,一般不食用的东西,拿到中国厨师的手里,瞬间也能够变成绝味的美食。在中国,除了上述的几种烹饪方法,还有好几十种丰富多样的手法,例如“炝”是指食物切好后,经沸水或热油的“灼”或“泡”等处理后,再在烧锅中爆炒干辣椒或放入花椒油的烹调方法;“涮”是指北方的一种常见的烹调方式,即将切成薄片的食物放入辣汤中至熟再蘸上酱料而吃的烹调方法;羹是我们中国古老的烹调方法之一,是指将切制成丁的食物用沸汤煮后,加入少许湿生粉,使汤水溜成糊状的烹调方法。这些种种的美食烹饪方法,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人的智慧,都证明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都凝聚着中国饮食文化数千年的历史。反观西方,则没有如此众多的烹饪方法,在英国,最著名的一道菜便是炸鱼加薯条、烤土豆,运用的都是一些简单普通的烹饪方法,而在美国,平常人家吃的最多的是牛肉和水果沙拉,都是使用一些方便快捷的烹饪手法就可以迅速完成的食物。这些,似乎都与西方国家较快的生活节奏和较大的生活压力有关,为了追求高效和便利,在西方国家,往往十分畅销的都是一些罐头类的食品,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营养需求。

1.3 餐具选择的不同

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是最为明显的外在差异。中国人喜欢用陶器存放食物,而用筷子进食。中国人对于餐具的要求很高,特别讲究餐具和食物在外形上的搭配,美味的食物一定要配备精美的餐具才算完美。就餐时,中国人喜欢将菜肴用大碗盛好,摆在餐桌中间,众人用筷子在一个碗中夹取自己所需要的食物。在西方的饮食习惯中,餐具并不是很重要的环节,西方的餐具造型简单,单调,却很实用。西方人用杯、盘、盅、碟,用刀叉进食,餐具多为金属器具,这与西方近达的冶金技术密切相关。西方人在就餐时与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会将每个人所需要的食物用单独的餐具存放。在就餐时,每个人只会用刀叉去吃自己器具里面的食物,而不会到其他人的餐具中去夹取食物。这主要是由于西方人比较独立、自我,讲求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当然,这种方法也非常的卫生,并且在就餐时也能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使得餐桌上的沟通交流更加有序、有效。

2 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2.1 饮食节奏的不同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西方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慢”。不仅表现在饮食制作过程耗时长,更表现在就餐过程的缓慢。讲究“细嚼慢咽”。这种差异的形成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占据了历史的大部分篇章,农业社会的生产节奏很慢,于是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下的中国人逐渐养成了悠闲,慢节奏的生活习惯。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增长,但是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习惯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在西方,农业文明从来没有在历史上占据过主导地位,上古时代的狩猎文明,游牧文明,以及近现代的工业文明都养成了西方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使得西方人没有太多的时间耗费在食物的制作上。因而,西餐制作方法简单快捷,这样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生产工作当中去。

2.2 营养理念的不同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基本上都会有这样一种菜,一般称为时令菜。时令菜所包含的意思就是在不同的季节食用该季节特有的食物,也可以是指在不同的季节食用对人体有益的食物。“娄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秋冬进补无须猛,温热食材调均衡,果蔬蜂蜜南瓜备长寿早开养生门”说的就是以上的两种情况。前者强调的是遵从自然,按照大自然的规律食用每个季节的食物,使人的习惯与自然的变化相契合。后者强调的是在自然变化的过程中,根据人体的需要补充各个季节容易缺乏的东西。做到以上两者,便可实现传统饮食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西方的饮食文化受“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更加注重实用性,即重视食物的营养,对于营养的追求大于了一切,加上西方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使得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成为了可能。因此,西方的饮食文化中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理念。

2.3 文化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做“团圆节”,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合家团聚,其乐融融的传统观念至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象征着“团圆”二字的传统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还逐渐影响到了我们国人的日常饮食文化,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使用圆桌吃饭,取“团圆”之意,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炊烟缭绕,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不管这桌上的菜品如何,单单这样的氛围就足以让人们心头暖暖,温馨十足。反观西方,西方国家更喜欢分坐在长桌的两端进行就餐,这一点与他们十分注重个人空间的习惯有关,西方人希望随时随地都保有自己的隐私,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例外,因此西方人在就餐时,彼此之间都会不约而同地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左右邻座留下一个安全的距离。现在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或是年轻人,都喜欢去一些西式餐厅,去感受一下那种长桌,高椅,铺着精致桌布的浪漫氛围,其实偶尔去体会一下西方国家的浪漫也是不错,但最重要的一点,千万别忘了,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紧紧地围坐在一起,相互之间看得真切,彼此零距离地一起吃饭,体会团聚的温馨和快乐,来得更加实际,更加幸福。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1前言

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一词最早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的《无声的语言》中出现,指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不同的民族因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地域环境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天然的屏障与阻碍。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文化特征是国际间“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接下来笔者将从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出发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做一详细分析,并探寻有效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方法途径。

2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2.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在对待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内在的表现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在注重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实现从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而西方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认识的模式上,中国素来重视“天人合一”,即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性思维中国认识世界的基础;西方在自然科学的指导下,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保护个人的利益和自由、独立发展等西方观念体现出了西方的个体性思维。

2.2价值观念的差异

有学者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传统的家庭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和血脉观念,家庭内部长幼有序、辈分有别。但是在西方的家庭中,儿女18岁后就离开父母,对父母也不承担赡养的职责。在对待个人隐私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注重团结和坦诚,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而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的问题,贸然问一名西方女子的年龄,会引起西方女子的极大反感。

2.3法律观念的差异

法律是在文化土壤中盛开的鲜花,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法律精神,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法律观念的差异上。中国注重“以和为贵”和“家和万事兴”,打官司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有伤和气和不光彩的事情,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由于缺乏明确的公共意识,法律的执行也要依靠道德的规范。西方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浓厚,法制精神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西方法制化国家里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一所大型商场因建筑不恰当形成旋风致使老人摔倒,商场被告上法庭,老人获取了高额赔偿金。

3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异

3.1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十分重视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狗”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下多用于贬义,影射坏人、笨蛋或背叛的人,如“狗东西”、“狗屁不通”和“走狗”。但是西方的语言环境下,从“a luck dog”中即可看出与中国的“狗”意象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再如中西方在数字使用习俗的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偶数,例如“好事成双”“十全十美”等都寄予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而在西方国家了人们偏爱奇数,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数字。

3.2交往习惯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加深了国际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强调了把握中西方交往习惯的差异的重要性。首先在称呼上,中国重视“长幼有别”,所以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而在西方亲属之间直呼姓名是亲切和礼貌的表示。其次在见面问候时,中国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关心之意,常常说“你去哪里?”或“你吃饭了吗?”,而面对西方人“你去哪里?”明显冒犯了他人的隐私,“你吃饭了吗?”西方人会误解为你要请他吃饭。最后再告别用语上,中国人注重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感激,例如在告别时说“多谢您的指点,学生我受益匪浅!”,而西方在告别时多说“Happy talking to you !”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欣赏之意和交往过程的评价。

3.3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方式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国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着眼于未来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片面注重学生的成绩高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此外,中国孩子缺少必要的社会教育,造成社会使用能力比较低。目前,中国教育不断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方的教育重视孩子多元化的发展,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自由民主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上与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3饮食文化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对食物强调“色、香、味、意、形”俱全。中国人习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中国人的饮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象代表。西方人在饮食上追求简单和营养,十分重视进餐礼仪。西方人出于卫生的考虑,在进餐是实行分餐制,以“刀、叉、匙”为饮食工具。

4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

4.1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的沟通了解

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沟通和了解,是在差异下实现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文化没有贵贱之分,跨文化交际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世界人民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中西方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最终实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4.2在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上提升和完善自我

“入乡随俗”是跨文化交际过程避免出现误会和尴尬的有效方法,实现“入乡随俗”的前提是了解西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即通过交流和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效的语言交流要考虑特定的语境和交流环境,如见到中国朋友仍旧以“你吃饭了吗?”的形式打招呼,见到西方人则说:“How are you !”此外,跨文化交际者要汲取世界文化营养,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交知识和社交技能,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阻隔和文化障碍。

5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往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和完善自身文化素养是扫除文化差异障碍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共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最终也将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董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J].理论观察,2012(4)

[2]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黄耘.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南方论坛,2010(3)

[4]陈星伊.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 饮食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25-01

谈起饮食文化,人们往往就会想到"吃"。不错,饮食文化中就包含着"吃",可"吃"并不能代表饮食文化,也不能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因此,一个小小的"吃"字,绝包含不了上述博大精深的内容。

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许多新鲜事物涌入国门,其中当然也包括饮食文化。现今社会,许多人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尝尝不同国家的食物,但真正了解饮食文化不同之处的人却不多。况且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为了增强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的取长补短,我们更有必要去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因此,我广泛地收集资料,总结出一些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努力给大家提出中肯的建议。

(1)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在席间,好客的主人则会一再地给客人挟菜,热情之状溢于言表。而西方人和我们大有不同,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小盘里,并不习惯于给对方挟菜。周到的服务才是他们显示好客的方式。

(2)从食物的营养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他们是高纤维素,低脂低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注意饮食健康。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比如说:西方人喜欢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一种文化的形成都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一般历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种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的确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万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有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各国特色

法国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墟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罗马省,称为外高卢。当时就有一些典雅和罗马的有名厨师来到这里,奠定了法国菜的基础。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行的煎嫩牛排及各种少司的制作方法等传到了法国,使法国菜更加丰富起来。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公元前2世纪后期,古罗马宫廷的膳房已形成庞大的队伍,并有很细的分工。厨师总管的身份与贵族大臣相同,烹调方法日臻完善,并发明了数十种制作方法。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国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另外,在国人喜欢喝茶,习惯在下午3点左右吃茶点,一般是一杯红茶或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如遇朋友有伤心事,递上一杯好茶,是对朋友最好的安慰。

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拥有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美国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饮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午餐一般在12时-14时,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德国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日尔曼诸部落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870年才真正统一。在生活上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著称。

通过以上的论述,大家应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从而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食品,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可对这些新鲜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饮食的确值得一尝,绝对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式菜肴更是世界三大流派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关注中国,与此同时,色香味俱全的中式菜肴开始倍受青睐。一份清晰明了而又不失韵味的英译菜谱不仅可以起到信息传递作用,同时亦可弘扬中国文化。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分析中餐菜名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几种常用翻译方法。

关键词:中餐菜谱 功能对等论 翻译方法

1 引言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关注并了解中国。沉醉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及古老文化的同时,他们也被素有“世界烹饪王国”之称的中式菜肴深深吸引。

因此,中餐菜谱名的英译工作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庞大而艰巨的任务。然而,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和烹调方法的不同,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且译者翻译不当等原因,目前中餐菜名的英译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原本令人垂涎的美妙菜名,经英译之后,不仅完全丧失了原有风格,甚至让外国友人大为震恐,例如:“蚂蚁上树”被简单地译为 “ant up tree”;“宫爆鸡丁”被荒唐地译成“government abuse chicken”等等,外国友人见到这些菜名无不望而生畏,诚惶诚恐,食欲瞬时烟消云散。

为了更好的避免菜谱英译过程中此类令人啼笑皆非错误的发生,本文在分析中餐菜名特点及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找出目前中餐菜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总结出了中餐菜名英译的几种常用翻译方法。

2 中餐菜名英译的常见问题及功能对等论下的翻译策略

2.1 常见问题:尽管近几年已有不少学者涉足中餐菜谱名翻译的研究,但这一领域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使中餐菜单的英译还不尽规范。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总结中餐菜谱名英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1 牵强附会地逐字翻译,或单纯以拼音代替:许多餐馆为了图省事,竟采取对菜名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其结果的荒唐和莫名奇可想而知,例如:有餐馆将“宫爆鸡丁”逐字地译为“government abuse chicken”,让就餐的外国客人大跌眼镜,甚至连不少中国顾客也觉得不可思议;另外也有餐馆对一些比较难译的菜名直接以汉语拼音来代替翻译,而外国人很难从汉语拼音的拼音字母中领会一道菜所真正蕴含的意义,如:不少饭店将“叫花鸡”直截译为“jiao hua chicken”,这种译法让多数外国客人不知所云,更不用说把中华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传递给外国客人了。

2.1.2 仅以词面意义为主,未能传递菜谱信息:中国的菜名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都讲求风雅,追求吉兆,就像上述提到的一样,以这个标准来命名的菜谱名,一般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如全家福这道菜,不少餐馆就把之翻译为“Happy family”,然而这样的翻译虽然传递了中华饮食的传统文化,却未能传递该道菜的完整信息,使不少外国客人产生了困惑。

2.1.3 忽略了文化因素:众所周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少在中国象征吉祥的用词在西方却是一种用词忌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菜谱名的翻译,例如:“龙凤配”这道名菜有些中餐馆直译成“Dragon and Phoenix”,这显然是犯了忌讳,因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含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是只有在中国神话中才出现的飞禽,西方人对它却没有感性的认识。

由此可见,菜谱的英译工作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工作, 不仅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宗教差异、道德观念及忌讳等诸多问题,还要尽力弘扬中华名族悠久的饮食文化。

2.2 功能对等论下的翻译策略:

2.2.1 直译:奈达在论证如何实现功能对等时指出“若直译能实现在指称意义及联想意义上的功能对等,就无需在形式上作出任何调整”。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上述中餐菜名特点部分提到的以原料,加工形状或烹饪手段而命名的菜肴,因为中英文中关于描写原料、刀工和烹饪手段的词基本存在对等语,所以可采用直译方法,使译文达到充分传递信息的功能。例如:“百合蒸南瓜”可以被直接译为“steamed pumpkin with lily”;“清蒸桂鱼”可直译为“steamed mandarin fish”;“虾仁豆腐”可直译为“shrimps with bean curd”等等。直译菜名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且译文也较容易被读者接受,可以达到功能和形式基本双重对等的效果。

2.2.2 意译:奈达在功能对等论中同时指出“若切近的、形式对应的翻译可能会引起读者对指称意义的误解时,就必须对译文作出改动”。在菜谱英译中,菜名如上述关于中餐菜名的特点部分提到的若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或历史典故,直译就会引起读者对菜名指称意义的误解。此时就必须采取意译法。例如:“蚂蚁上树”这道菜若直译为“ant up tree”,容易让外国客人产生误解,达不到传递菜谱信息的效果,此时,就需要采取意译的方式,将其译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更为妥当;“芙蓉鸡片”若照字面译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seremban”,会让外国客人觉得莫名其妙,而其实这里“芙蓉”指的就是鸡蛋白,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其意译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white”,这样就避免了误解。在使用意译法翻译菜名时,我们舍弃了原文的形式,保留其意义,已取得功能对等的效果。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总结:现阶段我国菜谱翻译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问题颇多;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化、经济实力的加强、政治地位的提高,中餐菜谱名的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 E J Bill,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