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变化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棉花产量;石河子垦区;线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P42;S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8-1533-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Yield of Cotton in Shihezi Region

TANG Xiang-ling1,L? Xin2

(1.College of Normal University,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Xinjiang,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Oasis Ecological Agriculture,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in Xinjiang, 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Abstract: With the overall tendency of global warming, the climate of Shihezi region also changed correspondingly. The variation characters of climate and yield of cotton in Shihezi regio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of climate and yield of cotton from three weather stations of Shihezi region in 1961~2009, by using methods of anomaly percentage, linear trend estimation, trend coefficient, sliding t test,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o 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ir temperature, the annual rainfall and the annual average sunshine all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fluctuations. The increase of the air temperature, annual rainfall, and sunshine hours were 0.3°C/10 years, 10.3mm/10 years, and 6.46h/10 years respectively., The yield of cotton presented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The climate warming and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and sunshine hours during over 50 years in Shihezi helped to increase the yield of cotton.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yield of cotton; Shihezi region; linear regression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异常现象频繁发生。农业作为对气候反应较为敏感的产业之一,气候变化对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影响[1]。近年来有关专家对我国西北气候变化进行了很多研究,施雅风等[2]对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李栋梁等[3]对我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进行了研究,宋连春等[4]对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张存杰等[5]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影响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认识做出了有益贡献。但是,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尤其是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

新疆是我国主要优质棉花基地,在全国棉花生产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新疆棉花产区光照资源丰富,但不同棉区的热量条件不尽相同。徐德源[6]、郑维等[7]、李新建等[8]曾指出,新疆棉花生产与热量关系最密切,生长关键季节热量强度不足与棉花品质低有一定关系,生长季节的热量不足对棉花产量也有较大影响。石河子地区是新疆主要棉花产区之一,气候变暖对该地区热量资源带来怎样的变化,对棉花产量有何影响等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依据石河子垦区近50年来气候变化和棉花产量变化的特点,分析气候变化对石河子垦区棉花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为干旱区农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

处理气候和农作物产量数据的方法有很多种,几种主要处理方法如下。

1.1距平百分率

距平百分率是用来表示某时段气候量相对平均气候量变率的大小,其数学表达式见公式(1)。

式中,b1是反应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b1<0表示在计算时段内呈下降趋势,b1>0表示呈上升趋势,b1值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度量其演变趋势上升、下降的程度。

1.3趋势系数

为了解气象要素的长期趋势变化,计算气象要素时间序列与自然数数列之间的相关系数(称为趋势系数)。这样定义的趋势系数削去了气象要素的均方差和单位对线性回归系数数值大小的影响,从而可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气象要素之间比较趋势变化的大小。

趋势系数可表示要素长期趋势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对趋势系数的统计检验使用相关系数的t检验方法。

n个时刻(年)的要素序列与自然数数列1,2,3,…,n相关系数见公式(5)。

公式(6)遵从自由度n1+n2-2的t分布。

2结果与分析

2.1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2.1.1年平均气温为了分析气温变化趋势,采用线性倾向分析和5年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近50年来石河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升高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3 ℃/10年。近50年的平均气温为7.6 ℃,最高气温是9.1 ℃(2006年),最低气温是5.6 ℃(1969年)。通过5年滑动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线可以看到,石河子地区在1989年以前基本处于低温阶段,1989年以来一直处于偏暖阶段,目前仍处于偏暖时期。

2.1.2年日照时数年日照时数分析见图2。日照是气候的重要因素,日照时数是表征气候变化的气象要素之一。日照时数多,有利于棉花的成铃率和单铃重的提高[11],日照时数也是影响棉花纤维品级的主要气候因子之一[12]。4~9月是农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特别是棉花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热量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污染物的增加,日照时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图2可知,近50年来石河子地区日照时数年平均值为2 736 h,年平均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幅度是6.46 h/10年。从5年滑动平均趋势可以看出,石河子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985~1995年低于平均值,自1996年以来开始高于平均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1.3年降水总量变化年降水总量分析见图3。由图3可知,石河子地区全年的降水总量呈明显增多趋势,其增加的幅度为10.3 mm/10年。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知,石河子地区年降水总量的波动性很大,在1961~1971年、1976~1987年这两个时间段内明显低于平均值,在1971~1975年、1988~1991年这两个时间段内明显高于平均值,自1998年以来一直高于平均值。从实测点上可以看出,在1965年、1978年、1991年及1997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情,而在1964年、1987年、1999年及2004年则出现严重的降水偏多现象。

2.2石河子地区棉花年产量变化规律

对棉花年产量的分析,也采用了线性倾向分析和5年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的方法,结果如图4。图4表明,石河子地区近50年来棉花产量呈现出较强劲的增长势头。20世纪90年代初期,黄淮海平原棉区因棉花枯、黄萎病和棉铃虫危害严重,效益下降,棉花主产区转向生产条件优越的新疆棉区。1995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7%和20.8%,至此,新疆棉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肩负着保证国家棉花储备,促进我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重任。1996年,国务院根据当时棉花生产形势,决定于“九五”期间在新疆建成国家特大型商品棉基地。随着国家棉花基地建设项目的启动,带动了新疆棉花迅猛发展,而石河子地区是新疆主要的棉花生产区。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来看,自1997年以来石河子地区棉花年产量一直高于历年平均值,呈直线上升趋势。

2.3气候变化对棉花年产量的影响分析

影响棉花年产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气候因素、病虫害因素、生产技术水平、社会因素等。研究仅从气候因素考虑对棉花年产量的影响,而气候因素中,影响棉花年产量的主要因素在于温度、日照和降水量。依据石河子地区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总量的原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处理棉花年产量与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总量之间的关系。

2.3.1棉花年产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从表1可见,在石河子地区棉花年产量与年降水总量、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7、0.522、0.275,其中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小于0.01,但与年降水总量、年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没有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石河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对棉花年产量的增加影响很大,年降水总量与年日照时数的变化对棉花年产量有影响但影响不显著。

2.3.2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对气候因子序列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来分析棉花年产量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总量、年日照时数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方法为:研究在线性相关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数量变化关系,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现这一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扩展,其基本原理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类似。

假设棉花产量与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总量存在如下线性关系:

Y=b0+b1IT+b2IP+b3IR (8)

其中b0为常数项,IT为年平均气温,IP为年降水总量,IR为年日照时数,ba即b1、b2、b3称Y对Ix(即IT、IP、IR)的回归系数。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计算求出回归系数及常数项。采用SPSS 16.0对石河子地区近50年来的棉花年产量、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总量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及回归模型的求解,得 b0=2.757×1015,b1=0.486,b2=0.407,b3=0.293。故所求棉花年产量与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总量的回归方程为:

Y=2.757×1015+0.486IT+0.407IP+0.293IR

其中,Y为棉花年产量标准化以后的数值。

该回归方程R2=0.665 0,对回归方程的检验极显著,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对棉花年产量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总水量、年日照时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

3结论与讨论

分析了石河子地区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总量及棉花年产量的变化特征,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总量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且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棉花年产量的影响,从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年降水总量的增加及年日照时数的增多都有利于棉花年产量的增加。

棉花的年产量毕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上述分析中所采用的3个指标是气候因素中最重要的3个指标,基本上可以表示出气候变化对棉花年产量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在公式(8)中加入一个随时间变化的扰动项可能更能说明气候变化对棉花年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蒲金涌,姚小英,姚晓红,等.气候变暖对甘肃黄土高原苹果物候期及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8,29(2):181-183.

[2]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 冰川冻土,2002,24(3):2195-2196.

[3] 李栋梁,魏丽,蔡英 等.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J]. 冰川冻土,2003,25(2):135-142.

[4] 宋连春, 张存杰.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J]. 冰川冻土,2003,25(2):143-148.

[5]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影响[J]. 冰川冻土,2003,25(2):157-164.

[6] 徐德源. 新疆农业气候资源区划[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9.

[7] 郑维,林修碧 .新疆棉花生产与气象[M]. 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

[8] 李新建,何清,袁玉江. 新疆棉花严重气候减产年的热量特征分析[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0,23(4):20-26.

[9]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69-72.

[10] 唐克旺,王研,王芳,等.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演化规律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2,25(2):132-138.

[11] 黄保宏.气象要素对凤阳县棉花产量的影响[J].中国棉花,1997,24(9):9-10.

气候变化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气二氧化碳 白垩纪 气孔指数 古土壤 地球化学模型 温室气候

Palaeo-CO2 Variation Trend and the Cretaceous Greenhouse Climate

Wang Yongdong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ot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bstract:The Cretaceous wa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periods in the geological history, with a “greenhouse” climate and several important geological events. Reconstructions of atmospheric CO2 using proxies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retaceous “greenhouse.”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major approaches for reconstructing CO2 based on palaeobotanical or geochemical data, and synthesize the CO2 variations throughout the Cretaceou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mospheric CO2 levels remained relatively high throughout the Cretaceous, but were lower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highest in the mid-Cretaceous and gradually declined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However, this overall trend was interrupted by several rapid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ocean anoxic events (OAEs) and the end-Cretaceous event. New data on paleo-CO2 levels from palaeobotanical and palaeosol evidence support not only the overall trends indicated by geochemical models, but provide more precise records of the short-term fluctuations related to brief episodes of climate change. Temporal resolution within the long quiet magnetic period in the middle Cretaceous is one of obstacles preventing us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2 climate linkage. But new palaeo-CO2 determinations and climatic data from stratigraphic sections of sediments intercalated with datable volcanic rocks will allow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luctuations of atmospheric CO2, climate change, and geological events.

气候变化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林业生态建设;气候变化;措施;成效;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1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199-01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黄土高原西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 470~2 900 m;植被在水平带上属于温带草原带,具有由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原州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30 mm,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年降水量57.7%,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1 361 mm,多年径流深25 mm。境内年均气温为6.2 ℃,低于全区5~9 ℃的多年平均气温,年积温2 263 ℃,干燥度1.63,无霜期103~148 d。

1 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

1.1 加强领导,保证林业稳步发展

固原市原州区党委、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将林业发展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生态建设督查小组,落实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从多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创新林业管理模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解决问题,使林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1-2]。

1.2 合理规划,整体推进林业建设

原州区遵循自然、经济和科学规律,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1.3 科技创新,提高林业建设效益

一是在全区进行病虫鼠害防治示范,综合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二是通过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枸杞示范,在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带动提高了枸杞品质,通过了自治区产地认定和质量检测,从而使原州区枸杞种植户收入逐年快速增长。三是探索了漏斗式集水坑集流整地、覆膜、套杆、生根保水剂、截干深栽于一体的综合抗旱造林技术,为当前和今后原州区乃至黄土高原同类地区生态建设和培育后续产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技术储备[3-4]。

1.4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保障林业生态建设

近年来,原州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序进行,共有3.23万hm2林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自2006年,原州区3 466.67 hm2森林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畴,2009年,原州区新增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77万hm2,使原州区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了2.11万hm2。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显著提高,防火基础设施和重点火险区建设得到加强;依法治林工作逐步加强,林业案件查处率达到95%;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5年累计防治鼢鼠面积5.4万hm2,防治落叶松叶蜂0.4万hm2,防治率均达到100%,全区森林病虫害监测覆盖率达到88%,产地检疫率达到95%。

2 取得的成效

2.1 退耕还林工程有序开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实施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截至2010年底,原州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72万hm2,荒山荒地造林3.67万hm2,封山育林0.27万hm2,使原州区的林草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局部地区已经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生态治理目的,极大地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原州区退耕农户累计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5.7亿元,远远超过了地方财政收入,户均受益1.59万元(人均受益3 435元),使全区近50%的退耕户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彻底摆脱了贫困。截至2010年底,有近10万人外出务工,年创收6.2亿元,有效地推动了劳务产业和农民增收。

2.2 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1)福银高速公路原州区段绿化工程。工程涉及原州区开城、清河、中河、彭堡、头营、三营5个乡镇,绿化总里程72 km,绿化带宽两侧各50 m,总面积590 hm2,栽植苗木126万株、14类。同时对三营及青石嘴高速公路2个出口进行景观绿化,栽植苗木56万株。

(2)贺家湾水库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总面积逾666.67 hm2,其中核心区绿化近333.33 hm2,共计栽植各类苗木67万株,建设休闲亭、林区道路、灌溉管道等基础设施,并对库区农户实施搬迁。

(3)原州区须弥山旅游线路产业带工程。在三营高速出口至须弥山道路两侧完成造林266.67 hm2,绿化总里程12 km,共栽植各类苗木48万株,同时还完成银平公路三营附线2 km绿化,在三营小城镇入口处育苗6.67 hm2。

(4)镇村道路绿化及小城镇绿化工程。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原州区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镇村道路和小城镇绿化步伐,2007年以来,累计完成镇村道路绿化728 km,栽植以云杉、樟河柳、新疆杨等为主的各类苗木逾50万株。采用园林绿化方式对张易、杨朗、三营等小城镇进行了特色绿化,取得了明显成效[5-7]。

(5)北部农田林网建设工程。自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高速公路两侧农田防护林带100条,面积235.2 hm2。共栽植杨树、刺槐、柳树大苗12万株。

(6)完成须弥山河道及两侧山体333.33 hm2绿化。原州区对须弥山旅游线路寺口子至老庄渡槽段6 km河道及两侧山体进行绿化,绿化面积333.33 hm2,共栽植苗木108万株。

(7)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林业生态工程。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工程2006年3月在原州区正式启动。工程实施以来,原州区共营造以落叶松、云杉、油松、沙棘、山桃、桦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水源涵养林6 333.33 hm2;实施封山育林1 666.67万hm2;新修林区道路8.5 km;改扩建苗圃13.33 hm2。工程的实施为有效增加区内林草覆盖度、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8)万亩枸杞基地建设工程。完成三营甘沟、头营马店万亩枸杞基地建设。原州区正在形成多个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枸杞产业基地,将为全区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8-9]。

3 参考文献

[1] 李银霞,苗润奇.试探海原县林业建设的做法及今后工作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4):12.

[2] 杜良平.对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94.

[3] 陶文科.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营林优化配置效应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4] 李卓.固原市原州区林业产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10-211.

[5] 高才,叶宏忠.原州区2010年林业工作及经验总结[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6):19.

[6] 马学林.东马场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14,217.

[7] 王珠娜,张晓磊,黄广春,等.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65-68.

气候变化趋势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因NST两次无反应入住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待产的78例孕妇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NST有反应的86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所有孕妇均满足下列条件:初产妇,孕周为37~41+6周,宫内孕,单活胎,头位,胎儿估计体重<4000 g,无产科合并症,无内外科及其他疾病并发症,无传染病病史。实验组孕妇年龄为21~32岁,平均(26.31±3.37)岁,对照组孕妇年龄为22~30岁,平均(25.69±2.97)岁。两组孕妇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胎心监护方法 

入院时行NST,两组孕妇均采取侧卧位、坐位,应用电子胎心监护仪以3 cm/min速度走纸记录胎心变化,常规检查时间为20 min,如未出现满意加速则予振动刺激唤醒胎儿继续检查20 min,以最大程度减少假无反应型结果的出现,检查前48 h内均未应用任何药物。临产后宫口开3 cm时,行持续胎心监护。 

1.3 NST判断标准 

依据文献[7]对NST结果进行评判。NST有反应型:检查时间内出现加速>2次,且每次胎心加速在基线水平上≥15/min、持续时间≥15 s;NST无反应型:连续检查40 min仍未达到标准的胎心加速。胎心减速等异常图形的评判标准如下。变异减速:与宫缩无明显关系的胎心减速,恢复迅速;晚期减速:出现宫缩后胎心减速,减速幅度常>30/min,持续>2 min,恢复较慢;早期减速:与宫缩对称的胎心减速,减速幅度小。 

1.4 观察指标 

1.4.1 胎心 比较两组入院时NST与临产后持续胎心监护结果的变化趋势,观察两组孕妇临产后胎心异常图形的发生情况,包括早期减速、晚期减速、变异减速或其他异常图形。 

1.4.2 母婴结局 观察两组孕妇阴道分娩、剖宫产、脐带扭转、脐带缠绕、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等指标的差异。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产后胎心异常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临产后出现异常胎心图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图1)。 

2.2 两组母儿结局的比较 

实验组的阴道分娩率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脐带异常率(包括脐带扭转、脐带缠绕)、羊水污染率、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3 讨论 

NST试验中,胎心加速是良好胎心监护图形的重要表现,NST图形上反应的胎心率变化并不是单纯地反映胎心功能,而是多系统、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8]。胎儿对心率的调控,受到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等自主神经的共同作用,当胎动或受到刺激时,胎儿交感神经兴奋并调节心率加快,表现为NST图形加速;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导致胎心率减低,两类神经正常交换作用时则呈现出胎心的变异与加速。胎儿宫内缺氧时,自主神经功能受抑,胎心率神经调控受抑制,此时胎心搏动仅受窦房结的节律调控,胎心图形表现出现加速、变异减少或缺乏,仅出现规律的窦性心率,为胎心无反应型[9]。当临床胎儿缺氧进一步加重时,可使神经、心脏功能严重受抑制,出现各类异常减速[10-11]。然而NST无反应型还受到胎儿睡眠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尽力排除相关因素,并且选择NST连续监测40 min两次无反应型作为研究对象,最大程度地排除了假性无反应型。本研究中,实验组的阴道分娩率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达到32.05%),且脐带缠绕、脐带扭转等脐带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知,脐带缠绕特别是脐带紧绕可影响胎儿的血供,而压迫脐带会致使脐静脉压力明显上升,胎儿胎盘血液交换减少,最终可致胎儿缺氧,抑制胎儿植物神经功能,使胎心监护图形呈现无反应型。胎儿在羊膜腔内旋转活动时,脐带可随胎儿扭转,正常情况下胎儿活动可使脐带扭转6~11周,当扭转>30周时围生儿不良并发症显著上升[12],脐带过度扭转可影响胎儿脐血流通畅性,使血流变慢,在严重扭转处甚至出现短时断流的严重危象,同时也可使脐静脉压力明显上升,胎儿胎盘血液交换减少,并出现NST无反应型胎心图形,当临产后子宫规律收缩,宫缩时子宫内血液明显减少,此时使原本已减少的胎盘胎儿血液交换进一步减少,胎儿处于严重缺血缺氧的危险环境可使神经、心脏功能严重受抑,致使胎心出现变异减少、晚期减速等典型的胎儿窘迫图形。王丽珍等[13]分析了7例脐带扭转患者,其中1例死亡,2例有明显的后遗症,分析病因时提出产前NST反复无反应型是脐带扭转的重要特点,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姚金艳等[14]对23例脐带扭转病例进行分析,其中13例胎儿发生死亡,进一步分析病因时发现,死亡病例中脐带存在血栓形成、管腔闭塞等病理变化。脐带过度扭转是造成新生儿窒息、胎死宫内或死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胎心反复无反应型孕妇临产后出现典型胎心减速,应考虑胎儿存在脐带过度扭转情况,应及时终止妊娠以避免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产等情况出现。

胎心监护的普及与应用,提升了产科质量,增加了围生儿安全,但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剖宫产率[15]。本研究中,实验组有25例采用剖宫产终止妊娠,行剖宫产术指征中绝大多数为可疑胎儿窘迫,而对可疑胎儿窘迫的诊断依据,主要来源于对临产时监护中胎心减速图形的判断。本研究实验组出现规律宫缩后,有30例出现胎心异常图形,发生率最高的为变异减速。变异减速发生的主要机制与脐带受压有关,这与实验组脐带缠绕发生率最高相符合,而晚期减速、基线抬高等异常图形各4例,主要为脐带扭转所致,与脐带扭转的发生率也基本相符。实验组中出现新生儿轻度窒息6例,而无重度窒息出现,其原因估计是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并及时行相关处理。 

综上所述,足月妊娠NST反复无反应型孕妇临产后可出现以变异减速为主的各类异常图形,其剖宫产率以及脐带扭转、脐带缠绕、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均高于NST有反应型孕妇科论文,临床上应足够重视该类孕妇,及时发现宫内不良环境因素并处理,以改善母婴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气温变化趋势;分析;辽宁大连;旅顺口区;1965―2015年

中图分类号 P4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21-02

Analysis on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Lvshunkou District in Dalian City During 1965-2015

YANG Bo 1 WANG Hong-xiang 2 CHEN You-bao 1 HAN Fang-qiang 1

(1 Lvshunkou District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Dalian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Dalian Liaoning 116041; 2 Dali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Abstract Based on monthly temperature data of Lvshunkou District National Observation Station during 1965-2015,the temperature change trend was analyzed by the climate mean and mean square deviation method,and the seasonal temperatures of Lvshunkou District in recent 51 years were analyzed by Monte Carlo significance te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Lvshunkou District was gradually rising,the rising trends of spring,autumn and winter were obvious,and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rising by 0.27 ℃ per 10 years.

Key words temperature variation trend;analysis;Dalian Liaoning;Lvshunkou District;1965-2015

当前,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全球的关注。各个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已经召开了多次气候变化分析大会,结论一致认为:全球变暖是有人类活动以来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1-2]。20世纪全球气温增幅最大的2个时期分别是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大连市旅顺口区作为京津海上门户和东北的天然屏障,三面环海,具有北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日光充足,雨量适中,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为了掌握在全球的气候变化影响下,旅顺口区的温度是否也发生了相应的增加以及其变化趋势,本文对旅顺口区近51年的温度进行分析,得出旅顺口区气候变化的特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选取1965―2015年旅顺口区国家气候站旅顺本站的逐月温度气象数据,计算春、夏、秋、冬季的平均气温、月最高气温和月最低气温,绘制变化曲线来反映旅顺地区温度变化特征。

一定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指一定时期内气候平均变化或者气候变化率数值,也就是气候相关要素在均方差变化上体现。因此,气候的均值计算或者均方差计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变化的相关规律,对气候分析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对旅顺地区温度均值进行计算,采用蒙特卡洛显著性检验,即只要满足不小于某一标准值时,一定时期的温度变化就是超过自然变率的温度异常变化[3]。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季气温线性趋势系数

旅顺口区年、春、夏、秋、冬季气温变化率线性趋势系数分别为0.268、0.197、0.004、0.341、1.589 ℃/10年。其中秋季相关系数r>0.273,通过蒙特卡洛显著性标准0.05信度检验。

2.2 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通过计算得出旅顺口区近51年气温线性趋势系数,结果表明:旅顺口地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都呈现上升趋势。从春季(图1)、夏季(图2)、秋季(图3)和冬季(图4)的气温趋势线来看,春季、秋季和冬季气温的上升趋势明显,分别以0.20、0.34、1.59 ℃/10年的速度上升,夏季的上升速度较缓和,从0.004 ℃/10年缓慢上升,分析近51年均气温变化(图5)可以得出旅顺口区近51年气温是以0.27 ℃/10年速度上升,和四季变化趋势吻合。同时,可以得出旅顺口区气温升高主要是以春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升高为主导因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旅顺口区近51年来冬季降雪较少的现象。

2.3 暖冬分析

对旅顺本站冬季平均气温51年取均值得-6.6 ℃,则把旅顺地区冬季平均气温>-6.6 ℃时的冬季称为旅顺口区的一个暖冬年[4]。依据此标准,1966―1975年、1976―1985年、1986―1995年、1996―2005年、2006―2015年分别有暖冬1、4、9、7、7个。因此,1965―2015年旅顺口区共出现28个暖冬,其中1986年以来就出现了23个,说明暖冬出现频率随着年份的增长在增加。

3 结论

分析表明,旅顺口区近51年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春季、秋季和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年平均气温以0.27 ℃/10年的速度升温。旅顺口区1986年以来就出现了23个暖冬,说明暖冬出现频率随着年份的增长在增加。从侧面也反映了气温在上升的趋势。气候变化包括ο喙氐钠象要素进行累加取平均和求的线性变化斜率。随着获取气象资料年份的增加,累加取平均的结果表明了均态值变化,线性变化斜率总体反映了变化趋势。同时,还需要更多的模型研究来分析问题[5]。

4 参考文献

[1] 丁一汇,张锦,徐影,等.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28.

[2] 胡毅,李萍,杨建功.应用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57.

[3] 李爱珍,刘厚风,张桂芹.气候系统编号与人类活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