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安全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生物教科书本身直接蕴含着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利用这些可供凭借的资源进行安全教育的实施。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1加强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
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唯一和独特,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从而敬畏生命。一线生物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丰富生命教育的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将生命安全教育渗透整个生物课堂教学。
(1)生命是唯一的。生物教材介绍了生命的起源、诞生、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现象,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方面探讨了生命活动的本质,使学生了解生命孕育过程的艰难及生命的不可逆,使学生明白生命产生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问题,生命个体都不可能孕育成功,体会生命的唯一和神圣,从而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生命是独特的。在介绍到有关蛋白质、DNA、生殖细胞的形成、受精作用的过程、遗传病等有关知识时,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明白生命的独特和个体差异。在讲21三体综合征时,笔者给学生放了响誉世界的“天才”音乐指挥家舟舟指挥时的视频,学生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和舟舟忘我的指挥中,感受着生命的独特之美。
(3)学会积极有效保护生命。在介绍发育、生长、死亡等大自然正常生存规律时,让学生了解死亡,正确认识死亡,学会正确的面对死亡。明白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偶然或突发现象,导致生命的消失,生命是脆弱的,人类要更积极地看待生命,努力保护好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在讲述艾滋病内容时,结合教材关于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笔者向学生讲述HIV侵染的过程、发病机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我国艾滋病工作的严峻性,艾滋病正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和我们每一个家庭。让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如:①在与异往中要自尊、自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自己、他人负责;②学会拒绝的技能,避免婚前、不洁;③需要输血时,避免输入未经检验的血液及血液制品。并呼吁学生加入到红丝带行动中,去关注我们身边的弱者,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了解歧视对艾滋病病人心灵造成的影响,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同时也要注意在对艾滋病患者提供帮助时,要进行对自我的保护。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结合课程相关知识适时适度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为了进一步巩固教育效果,教师可利用一堂课的时间,采用全程体验式角色扮演的方式,全班学生人人参与积极表演。将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分为胎儿形成、出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等六个阶段,每阶段剧情分三个版本:生命沿着正常过程顺利成长、遇到问题经过努力争取积极改善得以继续成长、遇到问题不积极争取或者即使努力争取也无法好转终致生命消亡。剧本中的事件内容、言语对话、行为表现都由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根据他们自身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自编自创,自由表现发挥,将生命是唯一的、生命是独特的、要积极有效保护生命三方面展示得淋漓尽致,用当下此情此景的力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生命的珍贵以及自己对自身生命应付的责任。演出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安排学生交流分享各种角色的感悟,更深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所作所为中维护生命安全的积极之处和不足方面,进一步提升珍惜生命安全的意识,在学生中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如:扮演经过千辛万苦战胜其他成功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那个学生眼中含泪的说:“即使长得很一般,身无所长,但我的生命来之不易,我是多么值得骄傲,我要加倍珍惜。”受精卵开始进行分裂,进行胚胎发育,经历了近280d的努力,发育成熟的胎儿,扮演胎儿的学生和扮演经过母亲艰难分娩来到人问的婴儿的学生两人在演出结束后相拥而泣,互道感激的那个情景至今令我深印脑海,感动不已。那个嚷嚷着深受更年期妈妈迫害之苦的男孩当即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对不起,我让你受苦了,谢谢你给了我健康的生命,妈妈我爱你!”全班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扮演生命一路顺利成长的学生感慨的说:“生命能相对比较顺利的成长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我们的生命生命既属于我们自己,更属于家庭和社会,特别是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和培育我们的老师,我们没有理由轻视甚至随意舍弃,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负起全部的责任。”扮演中年经过几度挣扎却没能挽回生命的学生哽咽着说:“生命中太多因素支持着或者侵害着我们的生命,只要我们本着对自身生命负责的态度积极付出,遇到生命危机努力争取,当死亡来临时可以少些遗憾去面对:我曾为我的生命全力以赴。”
1.2加强环境安全意识的培养
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存,要时刻与环境发生关系。生物的生存会影响到环境,同样的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现在国家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更好的保护环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也成为人们维护自身健康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1)爱护环境从你我做起。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环境安全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爱护环境、敬畏自然的良好心态,学会适应环境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崇尚低碳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介绍生物多样性、生物和环境、人和生物圈、人口发展与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分专题引导学生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考察,了解良好的生物环境对人类生存的积极影响以及恶劣的生物环境对人类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促使学生感受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形成热爱自然,爱护自然其他生物生命的美好情感和强烈责任感。
(2)适应环境从现在做起。
生物的适应性在生物教材中占据了较重要的位置,强调了两个适应: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相适应。前者强调生物个体内环境和谐稳定,后者侧重生物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相处,这两方面的相互适应才有了千姿百态的生命和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为此,在生物教学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使他们学习、了解生物适应性的特点,应用所学知识去关注生命的和谐、关注自然界的和谐与健康;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生物的适应性学习和了解,结合现实情况思考自身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情况。为什么有的学生适应能力很强,而有的学生则很难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缺乏、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矛盾,乃至出现心理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调整自身内环境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在适宜的情境中做好当下的事情,为
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重视生物技术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从研发、应用、生产环节做起。
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介绍在生物教材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知识的兴趣,扩大了视野,增强了展望技术未来的信心。通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作物、畜禽品种和水产品的遗传基因进行修饰,可使其品种改良、产量增加、品质提高、抗性增强,比如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的棉花洁白且纤维长,大米晶莹产量高,番茄红艳个儿大,杨树速生丰产等。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抓紧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如转基因牛羊、转基因鱼虾、转基因粮食、转基因蔬菜和转基因水果等都相继培育成功并已部分投入食品市场,合理适当地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已经并将继续给中国人民带来更多实惠和机遇。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也可能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尤其是当人类不能确保正确合理操作和运用这项技术时,这种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现代生物技术使基因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人为的相互转移,而目前人类对这种基因调整后的结果尚无十足的把握。要回答“到底有没有危险”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也不是一两年内可以解决的。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基因工程改造过的生物及产品基本都是安全的。在历史上有很多事例说明,有些副作用是人们难以在当时发现察觉的。但至少人们在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研发、应用、生产个环节中要重视由此对环境安全带来的影响因素的考虑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尽量将危害降低到最地限度。
1.3加强知识安全意识的培养
利用生物教材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培养时,要切实依据知识内容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展开教育,讲清利弊,引导学生思考,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套,甚至有意夸大危害,危言耸听,使学生一知半解,甚至造成曲解、误解,因而过度关注自身安全,引发不良后果。
如在讲授病毒相关知识时,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讲究卫生、维护身体安全时,要讲明某些病毒如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的感染途径,适度的自身防护措施;防止导致学生过度恐慌。曾有过这样的案例:因教师对乙肝病毒致病的过度宣教,导致某些学生故意恶意排斥、歧视班里患乙肝的同学。因教师对细菌致病的过度宣教,导致某些学生诱发强迫洗手、洗衣症状。如在讲解生物技术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实惠也可能带来潜在危害时,也不忘说明其可控性及人类对其安全性控制的重视,避免学生以噎废食,经常怀疑自己食用的是转基因制品,只要身体稍感不适,就怀疑是转基因食品带来的毒性。这就提醒教师要适度把握好某些知识中安全危害性的讲解,注意学生良好的知识安全意识的培养,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知识中安全的利弊两反面,取其益避其害,使知识更好的为我所用。
2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流程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生物教师本着对自己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从思想上拉紧安全这根弦,积极主动做实、做好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安全工作。笔者认为要侧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2.1认真检查实验室器材设施的安全性能
实验课程需要借助使用实验器具、试剂等设施物品进行,这些设施物品安全性能首当其冲成为实验课安全目标实现的基础。教师要对这些硬件设施进行维护,每次上课前对相关实验器材设施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调整,消除安全隐患。
2.2认真讲解实验步骤中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强调预防要求,并制定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理预案
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前的讲解环节,对实验操作步骤中的技术讲解要清楚明确、简洁概括,明确告知操作步骤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对要领进行反复强调,提问检查,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针对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提出预防的措施和要求,不可走过场。对突发事件按照预案及时处理,尽量将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2.3重视实验课程结束时的安全小结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综合性实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49-02
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食品分析实验课是食品分析教学的重要组成,是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途径之一。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技术涉及有机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等综合知识内容,在食品分析学中开展ELISA综合性实验,不仅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锻炼学生综合技能运用能力。
1 ELISA综合实验在教学中开展的意义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是一种固相免疫分析方法,因其具有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等特点,迅速发展,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食品中小分子有害因子主要的快速筛查技术手段[1]。目前,对于食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生物毒素,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分析,市面上已有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2]。但本科教学极少开展ELISA教学,学生对其原理和操作了解较少,缺乏实验机会,相关知识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理论教学水平。在食品专业开设ELISA实验课程,已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及掌握,提高学生对生物分析技术的认识,了解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的优势及重要性,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ELISA实验的原理
ELISA技术是用酶标记的抗原或酶标记的抗体为主要试剂,通过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呈色反应来对被测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一种免疫分析方法[3]。其原理是把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在测定时,将受检样品(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样品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4-5]。目前ELISA 的分类方法众多,主要技术类型有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捕获法、竞争法。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竞争法为主要类型[6]。检测原理示意图见图1。
3 实施过程及具体实验步骤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该综合性实验约需教学时数,10~12学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带教老师讲述ELISA的原理,应用及注意事项。
(2)通过观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操作视频,了解整个实验流程及操作要点。
(3)将学生分组,每组3人,开展ELISA综合实验。
(4)实验操作结束,带教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以测定牛奶和鱼肉中的氯霉素为例,采用酶标抗原的直接竞争法,介绍本实验具体实验步骤。
(1)包板:将抗体用包被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加入96孔酶标板中,100 μL/孔。37 ℃孵育,过夜。
(2)封板:洗板两次,加入封闭液120 μL/孔,37 ℃孵育,3小时。
(3)样品前处理:封板时,分别对样品牛奶和鸡肉进行前处理。
(4)烘干:将封闭好的板倒掉封闭液,37℃烘干。
(5)加样:加标准品/样本50 ?L/孔,然后加入酶标记物50 ?L/孔,再振荡混匀,用封板膜盖板,37 ℃条件下反应30 min。
(6)显色:洗板4~5次,每次浸泡30s,拍干。每孔加入底物缓冲液50 ?L,再加底物液50 ?L,轻轻振荡混匀,37 ℃或室温环境避光显色10 min。
(7)测定:每孔加入终止液50 ?L,轻轻振荡匀,设定酶标仪于45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
(8)结果判定:以标准品百分吸光率为纵坐标,以氯霉素标准品浓度(ng/mL)的半对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将样本的百分吸光率代入标准曲线中,从标准曲线上读出样本所对应的浓度,乘以其对应的稀释倍数即为样本中氯霉素实际浓度。
4 结语
ELISA实验是一个综合性实验,涉及到有机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以及免疫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学生通过本实验,可以取得以下效果:(1)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对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2)结合视频及具体实验操作,了解整个实验的操作流程。(3)学生之间分组进行实验,加强相互协作及团队意识。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等专业的食品分析实验课中,我们为部分同学开设了ELISA综合实验,检测过的对象包括氯霉素、盐酸克伦特罗、三聚氰胺、和孔雀石绿等。本实验内容丰富充实,实验现象生动有趣,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何紫薇,郭琦.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在食品检验的发展应用[J].生物科技与医药卫生,2011(11):71-72.
[2] 李明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在食品检验的发展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80-381.
[3] 王守法,阚春月,许学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9,30(23):489-492.
[4] 孙太凡.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81-11983.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管理 措施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在不断增加,滥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全球性各级医院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达80%,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1];据近五年的不完全统计,上海、武汉、杭洲、重庆、成都等大城市每年药物的总量中,抗生素占30%-40%,远远大于其他各类药物[2]。如何使抗菌药物应用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确保医疗安全也越来越引起各级医院管理者的重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 管理措施
1.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准则的一种部门规章,根据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与使用原则》、《新药、特药审批制度》、《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制度》及《抗菌药物考核制度》等,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各级管理者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管事,从而使抗菌药物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
1.2加强宣传
宣传是传播知识、信息的直接途径。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每季度举办药讯简报一期,宣传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细菌谱与细菌耐药情况,介绍新药、特药作用机理、用法与不良反应及各科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等,定期公布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排名前十位药品名单;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定期通报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微生物送检率及药敏试验执行率等情况,让医务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有一个整体及动态的认识,不断完善检查与治疗方案。
1.3注重医务人员业务培训 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严格的科学性[3]。抗菌药物虽然在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发挥了它应有的威力,但抗菌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可致病、致畸、致残、致死等,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不良反应与导致细菌变异等问题,要使全院医务人员做到科学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必须掌握相关知识,要掌握抗菌药物的分类、每一类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知识、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认真学习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相关内容,从而全面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以指导实际。医院科教科把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相关知识纳入医务人员继教培训范围内,使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达到不断了解与掌握的目的。如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举办抗菌药物应用知识讲座、处方点评;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定期举办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知识讲座,不断增强医务人员做到规范用药、合理用药的责任意识。
1.4 加强督导与考核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院质量督察管理科等多部门每月定期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并对检查情况及时认真进行汇总分析,对出现的问题以反馈表的形式反馈到相关科室,责令科室负责人具体落实到个人进行整改,且与当月绩效考核工资挂钩。同时以上各部门专职管理人员不定期下科室随时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与纠正,从而使抗菌药物管理处于随时监控的状态。
2 效果评价
通过加强各项管理,该院2009-2010年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在不断下降,微生物送检率在不断上升,具体情况见下表:
抗菌药物使用与微生送检情况 (%)
时间 抗菌药物使用率 微生物送检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 生活化 课堂情境
生物教学的生活化能够将生物教学融入到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中去,从而能够让学生不仅学习、认识生物,更能感知生物的魅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呢?本文将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营造生活化生物课堂情境
从生物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来看,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提高生物成绩,更在于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为确保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注重,让学生在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和确立,以便促成学生对习得的生物知识形成深入思考,进而具备生物知识的现实应用能力,进一步形成系统的生物知识思维能力。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生物课堂情境,依托“低处着手”的教学理念,通过将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生物常识知识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改变对生物知识学习的畏难情绪,进而藉由其所熟知的生物知识进入教师为其营造的教学情境之中,从而实现对生物知识的系统化习得。具体而言,教师所遴选的、用于营造教学情境的知识应当与同学们的生活实践经验相契合,这样,将使学生实现自然而然地由生活知识向课堂知识的平稳过渡,依托由浅入深的方式,使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热情得以调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逐渐学会以生活化的视角审视所习得的相关生物知识,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注重生物知识的实践应用。
二、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融入课堂
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为此,教师应该尽量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融入课堂。具体而言,教师要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记忆到应学的知识。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传染病及其预防》内容时,首先让学生对一些重大传染性疾病(如SARS等)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途径进行了讲解,同时,为学生讲解了有关这些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当前的疫苗研发进展。通过这样的内容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知识之后,能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实现对传染病的有效预防。此外,笔者在为学生讲解细菌和真菌造成人和动植物患病的知识时,通过列举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同时为学生展示植物被细菌感染的样本,从而使学生形成了深刻的感官印象,进而深化了对教师讲解知识内容的理解。由此看来,教师通过一些生活化知识、案例的引入,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从而提升其对生物课程的学习投入度。
三、设计生活化的作业
作业是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知识巩固的有效方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应当避免布置机械刻板的内容,而应当发挥作业对学生生物知识生活化思维的促进效能,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实现对生物知识的系统化巩固。基于这一设想,笔者在为学生设计作业内容时,应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为学生布置一些需要其自主探究的生物问题,使学生的生物知识运用素养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例如,在学习“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一节时,教师为学生讲授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关于食品卫生方面的也尤为着重地进行了讲解。但是仅仅是讲解很难使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引起重视,为此,教师设计了生活化的作业:到早餐摊上观察早餐卫生情况;到超市查看食品的标签,尤其是奶制品的保质期;上网查询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查阅资料,观看视频,了解食品添加剂对于人体的危害。这些作业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不会有抗拒心理,而是会积极地完成,并在完成生活化作业的同时,切实感受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真正体会到生物学的重要价值。
又如,在教学《环境的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一个调查,并且找出污染原因,提出解决措施。这样的实践作业,不仅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的e极性和参与性,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四、结语
生物教学生活化,实质就是密切生物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展和提升。但并非所有生物学知识都能“生活化”,也并非所有生活素材都能为生物教学服务,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寻找教材和学生生活的结合点,通过生活学习生物学,学好生物学更好地造福于生活,这是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李茜腴、杨华.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活化[J]. 中学教学参考,2011(08).
[2] 周逸红.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究――以“蛋白质”的教学为例[J]. 新课程学习(中),2011(02).
[3] 冯武军. 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初探[J]. 中学生物学,2010(08).
【关键词】利用,资源,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初中生物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学科的优越性,将课堂教学与日常实践活动中的生物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特别是实验课的教学尤为如此,实验室里的资源让学生感觉有些呆板,没有活性,有一些深奥,理解困难。为了改变教学的这一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将学生带出课堂,利用校园及其周边的生物资源进行实验教学的探究。现就有关做法逐一展开分析。
1.利用校园资源让学生认识身边生物
对于农村学生来讲,虽然有较多的时间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的机会,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对于身边动植物的观察能力仍较欠缺;初一学生的知识面窄,理解能力较差没有老师的引导,很难自己独立完成对新事物的认识;将动植物标本带进教室,学生的认识也很局限。另外现在的学校教育,安全工作是第一责任,哪位老师都不敢轻易将学生带出校外进行教学研究。在这种前提和现状下,为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我对校园内的所有植物资源进行了梳理,可找到二十多种植物,有8种常见的野生植物,十几种绿化植物。完全能够满足初中的教学需求,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调查方法。根据教学要求,我设计了调查表,准备了放大镜,小土铲,修枝剪等工具,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调查活动,并作出总结。虽然一节课的时间很短,但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不但在调查中认识了植物的名称,而且还通过交流了解了一些植物的特性,栽植知识。不但了解了植物的地上部分也了解了植物根系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在临近下课时各小组将调查的情况一一汇报,我再及时的予以总结,即完成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掌握了调查研究方法及其过程,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了课堂上不能得到的快乐。
2.利用校园地,探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我们学校不但绿化面积大,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学校为每个班级都专门开辟了一块校园地,这正好可以被生物学科所利用,如在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我专门安排一节课带领学生在校园地里对树荫下的草坪及树冠外的草坪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找出这些绿化草坪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树木对草坪生长的影响,同时,也通过对草坪下土壤与空地土壤的湿度和颜色进行对比观察,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并总结产生这种不同点的原因。另外,还在班级内部开展了挖蚯蚓比赛,将学生分成了两组,第一组在草坪下挖,第二组在空地里挖。结果第一组挖的数量是第二组的五倍,这正有力的证明了不同生物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而让学生针对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间的影响作用展开了讨论。有些同学还在周末时间主动的对其周围的各种生物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结论。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理解了知识,免除了大量背诵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3.利用农业资源探究种子、植物相关特性
农村学生对于常见的小麦、玉米、豆类植物的了解相对较多,如果老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长,将农村常见的这些资源引进课堂,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还会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中,研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首先让学生交流讨论家中长豆芽的过程,豆芽的生长都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再开展长豆芽比赛,在学长豆芽的过程中,做好管理的过程记录,记录使用的种子数量,种子发芽的时间,胚根、胚芽的发育的先后顺序,速度,浇水次数,浇水时间,浇水量,发芽率等等。一周后老师再进行评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