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这一现象表明,长期不太受关注的非寿险业务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并且已经初步显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非寿险保险市场的潜力一定能够完全释放出来,因为潜力释放还需要许多外部条件;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保险公司――特别是那些以此业务为主的保险公司――依靠非寿险业务,一定能够将增长潜力转化为实际业绩。只有那些充分重视并且为此做好准备的保险公司才能抓住机遇。

五大趋势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和财险公司的未来发展将受到以下五大因素影响(见图1)。

第一,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能够转变为对保险产品需求的增长,以及保险公司如何加深对车险之外的零售业务(比如个人险)和商务业务(如农业、工程险)的渗透。

第二,销售渠道。随着在财务上更加自由和消费更加理性的人口数量增长,在经济更繁荣的沿海城市,已经看到直销渠道的出现,保险人数量减少,伙伴关系以及网络和电话销售渠道迅速发展。

第三,竞争态势。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竞争态势取决于企业规模、销售渠道以及潜在的价格放开的影响。

第四,资本要求。作为保险行业监管者的中国保监会对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和资本水平向国际要求靠拢等方面的监管思路。

第五,融资能力。为了支撑业务的发展,保险公司需要在公司内部资本生成(通过经营利润和现有股东的资本支持)和外部资本生成(股权融资,发行次级债)以及进行再保险之间取得平衡。

车险仍是财险之王

在当下中国市场,车险占到所有非寿险保费收入的75%,在国际范围内来看,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由于车险保费的上升以及汽车销售市场的火爆,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了上升态势。

然而,就财险市场整体而言,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了保险行业整体收入的强势增长,但是财险保费总收入占GDP的比例过去十年中却在下降,即便在2008年初中国南方雪灾摧毁了50万座房屋后亦是如此。

这意味着,从短期看,车险仍将占据中国非寿险市场的主导地位,主要的推动力仍然是汽车销售。然而,如果研究一下财富增长与车险占非寿险比例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尽管不同国家之间有差异,但整体上,随着经济发展和对汽车之外财产保险需求的增加,车险保费占非寿险总保费的比例不可避免地会随着财富水平增长而下降。基于上面的趋势判断,中国的车险占非寿险保费的比例未来5至10年将会呈下降趋势。

由此预期,在中期发展趋势上,车险之外的财险业务的增长将会快于车险业务。事实上,很多财产保险产品都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只是尚未转化为可观的保费收入。

在整体增长方面,我们看到以下机会:

直销渠道对于标准化非寿险保险产品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在理性消费人群占比较高的经济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一方面,一些成熟的客户不愿意在购买一些简单保险产品时和保险人打交道,他们愿意通过更便利的渠道购买。另一方面,对于保险人来说,仅通过销售简单保险产品想要在大城市发展业务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销售佣金越来越低。基于需求和供给这两方面的原因,直销渠道对于富裕客户群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由此可以带来业务不断增长,并有助于做大财险业务的蛋糕,这对于有能力在新型销售渠道上发展业务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机遇。

在产品线多元化方面,对于那些能够承担和应对极端天气风险的保险公司来说,农业和工程领域保险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拓展业务的良机,可以成为他们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点,并且保持可观的利润率。但是由于这些领域的专业性很强,因此能够利用这一机遇的保险公司数量有限。专注于农作物保险的只有5个左右专业性的保险公司,我们预期数量有限这一特点也会在其它商业性产品线中出现。

最后,中国保险市场的渗透率目前还比较低。和大部分国际市场甚至亚洲其他市场比较,中国财险消费占GDP的比重非常低,再结合庞大的人口群,这些因素为保险供应商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前景,这一点对本土市场相对饱和的外国保险公司尤其具有吸引力。不过由于公众购买保险的意识以及这方面相关教育还非常有限,低渗透率不一定会自动转化成保费的增长。保险业界可能需要在消费者教育方面做大量投资,才会慢慢把诱人的前景转化为现实。

看到机会的同时,也需认识到车险目前仍然是财险之王,所以保险公司必须应对这一险种所包含的各种挑战,包括应对监管当局对这一市场的干预。

车险的利润率在过去十年间有巨幅波动。2003 2006年间,保险公司被允许在车险价格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结果各家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争相降低保费,导致了2007年和2008年的大面积亏损,一些保险公司甚至面临偿付危机。在2008年,保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新规范车险市场,这些措施将车险产品保持一定的价格水平和利润率上,在避免保险公司通过恶性竞争来获取市场份额方面起到了效果。从2009年至今,车险的盈利大幅提高。但是,如果政策环境发生变化,目前的市场状态就无法持续。

其他国家的市场经验显示,车险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即使在市场发展最成熟的国家(如英国)也是如此。驱动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销售渠道的演变。在英国,第一波的渠道改变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从保险人转向电话销售。最近,网络销售所占的比例开始快速上升,包括通过比价网站(见图2)。

由于比价网站可以让消费者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保险,因而已经迅速成为网络购买车险的主渠道。价格几乎成了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最重要因素,而通过互联网销售的保险价格只相当于传统渠道的60%。

这也增加了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各家保险公司想尽办法增加网络销售的竞争力,盈利率也因此发生变化,因为越来越多的保单低价在网上销售,以保持它们在比价网站上的竞争力。

所有这些的发生是趋势性的,不以保险公司的主观意愿为转移。在中国市场,车险的发展趋势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激烈竞争和渠道变化的影响。

中国的财险公司过去曾为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非常激进的策略,而目前市场正在经历类似英国保险业过去发生的渠道变化,一些走在前列的保险公司(如平安),其直销和电话销售(DMTM)

所占的总销售额比例已经达到10%或以上。

虽然目前非寿险行业仍然是“汽车为王”的格局,但是这一细分险种的收入和利润容易受到监管政策的严重影响。而保监会正在考虑放松对车险费率的管制(目前车险企业在产品定价上并没有多大自)。放松的主要措施包括强制性地共享承保数据以及增加企业在定价方面的自由度。但是,如果实施时机不当,这些措施可能会对财险市场的整体发展带来挑战。目前财险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高盈利时期,财险企业肯定希望保持现在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自然期待价格能保持高位。但实际上,竞争压力的增大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下降和利润率的降低。这种变化在2006年印度放开财险税率管制时期十分明显,结果印度财险行业高价格的时代被终结,保险公司为了保住这块业务的市场份额,不得不展开激烈竞争,保险产品的价格如自由落体,印度保险企业经历了痛苦的时期。

所以,尽管财产保险行业在2011年上半年创造了历史最高利润,但是未来前景很可能是,随着销售渠道的转换和企业在产品定价方面的自由度更高,保险产品价格会逐渐下降。

与上述趋势同时发生的,是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资本的要求可能会更趋严格。按照现在的形势估计,保监会将增加对保险公司在承保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同时增加对偿付准备金的要求,以保障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保监会很可能会引入一个更先进的基于风险的资本需求监管模型,这一模型会根据各个保险公司的投资和负债(所卖的保险种类)风险情况量身定做。这些要求和财产保险行业长期资本密集程度上升的发展趋势一致。

资本密集度的上升,一方面是由于监管当局对保险公司的资本要求会更高,以避免发生不能偿付的情况;另一方面更多的对资本要求更高的财险产品会出现。同时,随着中国保险公司的不断发展成熟,其理解自身业务所蕴含风险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而会更合理地储备资本。

图3为股东权益与净保费比率,这一比率数值越高,运营所需要的资本越多。长期来看,美国保险业的这一比率在提高,现在的数值差不多比上世纪70年代高出三倍。图表右下方灰色的线是中国财险行业的股东权益与净保费比率,比较接近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从图表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车险“战争”对这一比率的影响。随着保监会干预措施的实施,这一比率在2009年和2010年上升。从长期来看,预期中国财险业的这一比率还会继续上升。

评级公司标准普尔今年7月份的《中国保险市场近况和展望》也佐证了以上预期。这份报告估计中国的财险公司未来三年需要补充8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资本金,其中400亿元用来满足保费增长对资本的需求,400亿元用来使偿付水平接近更成熟保险市场的水平,即股东权益/净保费比率达到40%,也就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

保费收入的高增长、利润率的压力和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三个因素合在一起,意味着仅靠保险公司运营产生的内生资本很难满足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那些雄心勃勃、想要保持高速增长的保险公司来说,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未来几年很可能会增加。

就中国市场而言,保险公司可以考虑通过几种途径进行外部融资。首先是现有股东,主要是非金融机构。为了说服他们投入更多资本,应该让其对公司业务发展前景有更清晰认识,并且让他们相信这种投资比其他投资途径更有利可图。

然后是利用其他的外部融资渠道,通过发行次级债券,或通过公开上市发行股票。这有两点需要考虑:一是,发行费用比如投行承销费通常占到融资额的2%

6%,不可小视;第二,更重要的,一旦上市,就要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比如增加信息披露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也有一个副作用较小的选择,那就是引入一个新股东作为长期战略投资者。新股东可以是一个机构投资者,也可以是某个正在寻找新途径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保险公司。传统上,外资保险公司多是通过和国内企业合资来进入中国市场,但这一模式目前来看并不成功,合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过去10年来仍非常小,而且看不到快速增长的迹象。

最后一种选择是利用再保险公司作为满足资本要求的途径。通过将一部分保费收入向再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可以保持高速增长,而不必考虑从外部融资。由于再保险合同通常每年更新,通过这种方法,给管理层和股东带来很大灵活性,不用顾忌资本充足率而限制增长速度。

这种方法的风险在于,一旦出现灾难进行大量理赔,由再保险公司提供的这种资本充足保障就可能一次耗尽,因为整个行业都面临理赔要求,再保险公司也自身难保。不过,幸运的是,即使发生了日本地震海啸及新西兰地震这样的大灾难,全球再保险公司目前的资本充足水平仍然处在高位。

中国的财产保险市场很复杂。一方面,其增长很快。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强调,目前财险产品对消费者的渗透率仍然很低,因而市场潜力无穷。但如前文所说,如果保险行业希望将潜力变为业绩,可能还需要在教育和启迪公众的保险意识方面进行大量投资。

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比较高且业务模式同

质化较严重。最大的三四家保险集团所占市场份额很大,然后是所谓的第二梯队保险公司,最后是很多分散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在多数财产保险公司中,车险都占据统治性地位。除了少数具有鲜明业务特征或者聚焦于某个渠道的保险公司之外,大多数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都高度同质化,而且它们的首要目标一直是尽可能地快速增长。

我们相信,在前文所讨论的趋势的作用下,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将会发生改变。

除非外部环境发生意外(包括政策变化),中国最大几家保险集团的地位不会被后面的公司超越,但预期将会有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因为第二梯队保险公司需要更加量身定做的商业策略才能取得更大发展,而小型公司仍需为获得足够资本而挣扎或不得不进行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功有赖于在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战略和执行力:

替代传统人渠道的新型销售渠道的建立是关键;

利用规模优势降低运营成本,从而能够以较低价格获得市场份额增长,同时保持合理的利润率;

产品组合的多元化,降低对车险的依赖;

必须获得足够的资本,以支持目前业务的正常发展,并为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可能发生的更激烈车险竞争未雨绸缪;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一、背景分析

从国内市场情况看,自1999年10月平安率先开办“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起,投连险就一直是保险市场中被关注的热点。虽然投连产品发展时间较短,特别在产品宣传和客户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经过近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在数量还是保费收入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鉴于前两年中国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初截止到10月投连产品保费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500%,占寿险保费收入的7.4%,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

长期以来,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一直是其“小心翼翼”的领域,但是在前两年付出了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双降的代价后,尤其在2007年下半年的高速增长态势面前,中国人寿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先是从去年开始,中国人寿在部分试点城市销售万能险,今年3月底,中国人寿总裁万峰表示将顺应市场环境采取积极的进取策略。而其国泰裕丰投连险的推出便是举措之一,中国人寿于2008年4月22日,在银行保险渠道推出“国寿裕丰投资连结保险”,这是中国人寿的首个投连险产品。

二、目前投连险市场状况

1、账户设置情况及投资策略。

大部分保险公司会根据投资账户的特性而设立三到四个不同类型的投连投资账户。为了能够更加详细和客观地研究对比不同类型账户的投资表现,把投连投资账户分为五类,并给予五类账户的详细定义,而投资策略是和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情况密切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投连险账户对应不同的资产配置比例和投资范围:

偏股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是所有投连账户中最为激进的投资账户。

混合偏股型账户:50%-7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例有所缩小,因此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混合偏债型账产:30%-5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主要投资于风险较低的债券市场,较小部分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所承担的风险进一步缩小。

偏债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其他投资于证券市场或货币市场,因仅有较小比例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进一步保障了投资者的收益。

货币型账户:90%以上投资于货币市场,主要是投资于低风险、低回报的货币类资产,这样保证了投资者的最低收益率。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自2005年以来出现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牛市,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基金,证券交易指数持续上升,资本市场迅速升温。因此,这段时间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

除去财险、以及寿险团险产品以外,共统计可公开查询资料的寿险投连险产品账户52个,从图1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都在4个或者5个,较符合前文五类投资账户的科学分类,也易于体现不同投资账户之间的不同资产配置策略以及收益表现,也体现了投连险的最主要特色之一,即投资者根据对不同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市场动态的判断,灵活地调整资金在不同类型账户之间的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战术性资产配置调整。如果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主要以偏股型投资账户为主,或者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单一账户设置,过于迎合投资者谋求短期较大投资收益的心理,这必定存在较大风险,且使投连险的最与众不同的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2、中外资保险产品对比。

由于投连险在国外发展时间较长,产品模式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因而许多外资保险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纷纷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投连险产品,比如2004年1月由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与北京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的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不仅推出的所有产品都是投资型保险产品,而且在国内率先采用“基金的基金(FondofFunds)”作为公司投资连接保险的投资管理模式。而2006年12月,瑞泰人寿保费收入就突破了5亿元人民币大关,其未来发展前景也更被看好。

在中资保险公司当中,今年4月下旬,长期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的中国人寿也推出了第一款投连险产品——国泰裕丰投连险,由此可以看出,投连险产品的未来是很值得期待的,而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以及投资者对其的正确定位。

目前,根据保监会2007年1-12月人寿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情况表统计,除去存续、养老、健康保险公司以外,中国寿险市场上共有45家寿险公司,其中27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05款,18家无投连险产品;而其中中资寿险公司21家,只有8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7款,13家无投连险产品;外资寿险公司24家,就有19家公司有投连险产品85款以供不同投资需求的客户选择,仅有5家外资公司在中国地区无投连险产品。

外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比例为79%,而中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公司仅占38%,面对如此之大的差异,我们不得不对中国投连险市场,以及投连险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3、销售渠道。

受传统保险模式的影响,投连险产品大部分是由各保险通过自有渠道进行销售。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连险的强势热销直接推动了银保转型——从储蓄替代品转向投资产品,逐步呈现出专业化趋势。

外资保险公司率先吹响投连险号角,吸引中资保险公司跟进,从而改变了以往中资保险银保产品创新领头羊的地位。投连险在渠道、缴费额、投资收益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瑞泰人寿2005年初推投连险时,就选择银行、证券公司以及部分机构销售,放弃营销员的个险渠道。后面出现的投连险也都主要依托银行销售,而且,对于销售人员的要求高,需要有专业的理财知识,能够为客户提供合理的理财建议,从这个角度看,投连险是专业化的银保产品。

从投连险的长远发展来看,根据不同银行开发不同产品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已占据“先天”优势。自2006年以来,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加快了银行的整合力度,一路攻城略地,平安保险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与旗下原有的平安银行整合成新的平安银行:中国人寿则成为广发行的第一大股东、入股安徽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与银行的“姻亲”关系决定了打造专业化银保产品的可能,大都会保险因与花旗银行同属一个集团,在投连险的初次行动中大获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银保投连险产品的发展体现了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将会更近一步拓宽投连险的未来发展前景。

4、产寿险投连险分析。

目前,财险公司也逐渐进入这一领域,开发将投连险与财产保险相结合的产品,也逐步受到了投资者的接收和认可。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开发始于2000年,其在传统财产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加入了投资功能,因此受到市场欢迎。截至2006年底,有8家保险公司累计开发30多个产品,保费余额329亿元。尽管与寿险投资型产品相比,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起步较晚,最初只有华泰保险公司一家开发这类产品,但近一年多来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8家财产险公司开始经营投资型险种,如华泰财险公司的华泰稳健、华泰居益产品,人保财险的金牛、金娃投资保障型家财险,平安财险的平安理财宝以及华安财险的金龙收益联动型家庭财产险。

5、收益率排名。

本文统计了目前市场上可公开查询历史价格的105款投连险产品共计160个投资账户,并将其自设立之日起的总收益率进行了排序,其中收益率涨幅前十位产品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前十位投连险投资账户中,有5个是中资寿险公司投连险产品,其余5个投连险产品是外资寿险公司的,而涨幅最大的新华人寿创世之约投连险自运营以来,总收益率高达445.45%,同时也是国内保险公司最早开展这项业务的寿险公司。同时,除平安投连险的基金投资账户和瑞泰投连险的平衡型投资账户以外,其余八个产品账户都是属于偏股型账户。

以2000年中国平安推出的投连险为例,2006年以后各账户的累积收益率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上行通道,并且在2007年期间,分别在2月初,6月初和10月份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波动,而这几次波动的时间点也同2007年证券市场的几次波动相吻合。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投连险产品对证券市场的依赖性。

表2列出了在不同时间段平安投连险各账户以及上证指数的收益率情况并同上证指数波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进行比较。从2007年全年的情况看,尽管投连险各账户的收益情况低于上证指数的市场表现,但是在几次比较大的市场波动情况下,特别是2007年5月至6月以及2007年10月至11月这两个时间段,投连产品的下跌幅度都远低于上证指数的下跌幅度,从而说明了投连产品良好的抗风险性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如按照不同账户类型来看,根据世德贝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关于投连险产品的分析报告,2007年偏股型投连险产品的收益率都在50%~80%之间,其中招商信诺的“步步为赢”进取型账户(年收益率:78.2%,权益类产品比重:95%~100%)和“吉祥宝”趸缴型积极性账户(年收益率:78.06%,权益类产品比重:95%)在同类型账户中位居前列;混合偏股型账户年收益率在35.27%~94.37%,其中瑞安人寿成长型账尸(权益比例50%~80%)在同类产品中收益最高,高达94.33%。混合偏债型和偏债型账户由于权益类资产配置较少,因此收益相对较低。在这两种账户中,年收益率最高的分别是:瑞泰人寿平衡投资账户(年收益率66.51%),招商信诺“步步为赢”稳健账户(年收益率24.62%)。尽管投连产品在2007年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大部分投连产品的收益率均低于相对应的比较基准(上证指数+中信全债指数),不过在上证指数几次大的波动中均体现出良好的抗风险性,从而体现出专业理财机构很强的控制风险能力。

6、推出时间背景。

另外还可以从上表中看到一个特点,就是这部分排名高前的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时间多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最高点)以前。而在本文的统计中105个投连险产品的160个账户的设立时间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投连险账户都是在2007年设立,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资本市场的明显好转,吸引了保险资金的进入;

二是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投资的需求不断增长;

三是保险产品、技术、人才等实力的增强:

四是投连险在我国经历三个发展时期所积累的经验,使得投连险产品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和推出。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投连险市场在2007年的井喷现象,这既是时机成熟投连险得以接连推出,同时也要看到投连险的急速发展而可能产生的风险,如:

一是投连险产品对资本市场的极度敏感性,由此引起的业务大幅波动的经营风险。

二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毕竟发展历史较短,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由此可能引起的宏观经济金融的政策风险。

三是由于平安投连险所引起的退保风波影响仍未消退,而导致这一风波的原因是销售投连险产品过程中,保险公司与基金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等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从而有可能由个例的逆选择发展到普遍的信用危机,引起信用风险,这样势必又会影响保险业的诚信形象,给投连险产品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中国投连险市场的前景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投连险目前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一般来说,投连险保单持有人可以在不同账户之间转换资金,以避免或降低损失。但是由于部分公司投连险产品只有一个投资账户或者投资账户全部与股市相关联,因此其投连险产品各账户之间区别不大,风险趋同,没有达到设置不同账户以规避风险的终极目的,这也使投保人转换账户以避免或降低损失的愿望化为泡影。

2、某些保险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盲目追求短期快速利润的心理,推出的投连险产品账户设置单一,且大多账户倾向于股票市场或者偏股型基金,因而在今年的动荡的股市行情之下,投连险收益表现差强人意,投连险账户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收益率基本与其在股票市场内的配置份额成反向关系。因而严重打击了投资者购买或投资投连险的信心,对投连险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3、某些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销售误导,无意之中夸大了收益,隐瞒了风险,严重挫伤了投资者投资保险理财产品的积极性。短期的求利求快心理必然会给投连险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4、保险公司之间的投连险产品、或同一公司中不同投连险产品之间同质性较大,差异较小,突显不出各个公司或者不同产品的特点。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各种金融理财工具中,投连险产品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是具有保障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风险保障;

二是长期的理财规划工具,期限长治二

十、三十年乃至终身,依靠保险公司强大的系统支持和专业的精算人员,能够为客户提供长期的理财规划;

三是用确定的支出保证确定的规划,是中长期理财规划的有效工具。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一、中介业务情况分析

目前,我市中介市场较为繁荣,正规兼业保险单位9 家,保险公司8家,其各保险单位或公司以寿险业务为主,财险业务为辅,财险业务以车险业务为主,其他业务为辅。各家公司的合作目的是利益最大化,谁签单收取保费少,手续费给的高,业务就与谁合作,这样就给我公司中介业务发展造成较大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我公司就濮阳保险市场和中介业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讨,通过分析和研讨我公司制定了结合濮阳实际发展中介业务的经营策略。一是自身定位,我公司在濮阳成立不久,如何在濮阳树立良好的形象,创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牌子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既考虑如何发展中介业务,又考虑如何规范经营。在中介业务的发展上,我们以长远的眼光开拓发展中介业务,而不是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发展中介业务。二是以合理的价格介入中介市场。目前,濮阳经营保险的主题较多,部分保险公司已低保险价格、高手续费返还为手段来掠夺中介市场,诚然,低保险价格、高手续费是介入中介市场的杠杆,但不是唯一的做法,对此我公司认真分析市场价格,在公司整体运作规定范围内结合濮阳实际制定出自身适应中介市场的保险价格和费用,以达到最佳的平衡点。三是以优质服务赢得中介市场。以优质服务为着眼点,切实将优质服务看成公司发展的生命线,具体的来说,我公司做好了签约前和签约后的优质服务,设立专人负责对签约单位服务,明确专人管理。四是搞好中介的信息收集,随时掌握中介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并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市场运作实际的经营策略,从而,为快速、稳健发展中介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五是加强管理。中介业务存在着点多、从业人员杂、业务来源广和只求效益,忽视管理等因素,为此,我公司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规范协议的签订;规范单证管理;规范保费结算流程;规范与公司的沟通制度。

二、中介业务拓展情况

通过中介业务部加强车险业务经营是今年非常重要的中介业务工作。车险业务在整个业务经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也就是发挥中介部的纽带作用,继续加快发展车险业务,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大力优化车险业务结构,严格控制高风险、高赔付的业务,从承保源头抓起,从每一笔业务、每一个环节抓起,从每一位承保人员抓起,全面提高车险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使车险真正成为增收保费和创造利润的骨干险种。

三、中介业务发展措施

今年来,我中介业务部坚持学习政治理论,提高业务技能,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适应本我中介业务部实际的制约机制,使我中介业务部形成一个团结拼搏、务实进取的战斗集体。进一步完善了我中介业务部内部控制制度,以效率为中心,实行工效挂钩。做到一人干保险全家干保险,坚持以贡献排名次,以业绩论英雄。让经济杠杆起作用,变职工要为我要干,拉开了分配档次,增强了工作的积极和主动性。我中介业务部根据保险服务行业的特点,从狠抓效益入手,抓落实,重实效,取得了显着效果。一是完善了优质服务措施,制定了优质服务标准,明确了服务内容,规范了服务程序。广泛深入保户,回访“黄金客户”,积极征求意见,改进工作作风,增加了服务透明度。

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回顾今年来的工作,我中介业务部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也有很大进步,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车险进展还不够快,合作的层次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对此,我中介业务部将认真分析原因,积极寻求对策,加强包括车险在内的各类险种的宣传,积极开展有效的促销活动,进一步拓展中介营销。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电公司;财务管理;完善;创新措施

电力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不仅是支柱性行业,同时也是国民的能源行业。自“十二五”以来,无论是电网建设还是资金投入,均属于增长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使供电公司的财务管理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财务管理主要核心包括: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等。与此同时,通过系统分析对供电公司的各种活动、盈利指标以及偿债能力进行相应的评价,服务有关责任人,进而提供参考性数据和信息。就目前供电公司而言,财务管理仍处于传统模式管理中,为此,本文对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供其参考。

一、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

电力行业作为资金和资源丰富型企业,其固定资产相对较大,但是负债率也相对较高。就市级电力行业而言,会计核算并非独立核算单位,财务也具有特殊性。例如:责任人权益在财务报表上无体现、投资流程以及筹备资金流程尚不完善等。

二、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容分析

1.亏损与收益分析。简单而言,电力产品的销售成果完全取决于供电公司的收入,因此,财务管理应该从电力产品销售成果以及售电电量入手,而售电电量种类较多,其主要包括:大型工业用电、小型工业用电、商业用电,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农业用电、居民用电以及商业用电等。除此之外,供电公司的成本费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固定成本以及可变成本。可变成本主要包括:购电费。固定成本包括:材料费、工人工资和社保、财产保险、修理与折旧以及维护费用等。

2.固定资产与总资产分析。就供电公司的总资产来说,其主要包括: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从结果上来看,应该对其主营业务进行分析,判断各项资产所占的比例。与此同时,对资金占比以及投资应从单项着手分析。就供电公司的固定资产来说,其主要包括:变电设备以及电线等,该资产的比例相对较大。简单而言,固定资产的产出以及投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供电公司财务管理应加强对其重视,并按照公分类别进行独立分析,如:技改工程、农网工程以及小型基建工程等。

3.经营是否协调。供电公司财务管理要对各项活动和企业资金进行详细分析,其活动主要包括:投资活动以及经营项目等,与此同时,对当前的经营现状进行评估,判断该公司是否具备支付能力以及资金保障。

三、建立优化模式分析各项指标

1.财务指标。财务管理首先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并利用计算公式、定义以及范围进行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对该项指标的分析来反应供电公司的影响程度,其后对其评估。与此同时,将各项指标进行汇总,进行综合性评价,对该公司各项指标的多方面进行考虑,如:有无变动、实际值的范围以及实际值的比例等,这样一来,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到真实体现。

2.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因此,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将财务报表进行逐个分类,与此同时可以利用软件,对其进行整理、统一,就单位不同,财务报表不同这一现象,采用组合分析法;就单位相同,财务报表不相同这一现象,采用综合分析法,这样一来,供电公司的财务现状可以真实体现。

3.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在日常工作基础上建立的全新分析方案,其不仅可以对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同时还可以对企业的利润、收支情况、损益情况以及售电情况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综合分析还可以根据供电公司的实际情况对设置进行增减,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利润角度分析,完成利润与预算、同期以及总体相比较,其内容相对广泛,采用综合方案分析可以进行全方位考虑,并快速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进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创新供电公司财务管理,并对其进行完善

1.财务管理的构成比率。简单而言,财务管理的构成也就是供电公司中的各项指标与总指标的占比情况,加之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可以快速分析出各项指标与总指标产生的影响与作用。与此同时,对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其重点内容找出,其后从该公司的整体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加之各项指标的实际情况,供电公司财务整体趋势可以得到充分掌握。

2.财务管理的相关比率。在对标准值进行计算时,涉及范围较广,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偿债能力。首先,将供电公司的流动资产和负债以及速动资产进行详细分析,其后利用各项指标计算出相应的标准,如: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这样一来,供电公司的偿债能力可以充分体现。第二,盈利能力。首先,对供电公司经营项目以及投资活动进行分析,并从所用经费和收益结果入手,其后将其作对比,这样一来,供电公司的产出和投入情况可以真实的反映出来。除此之外,详细分析该企业的销售和纯利润、成本以及总利润等,根据其各项指标可以计算出现利润额和总资产报酬等,在一定程度上,供电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可以得到充分掌握。第三,发展能力。所谓发展能力就是当月的销售与上月的销售,将其进行对比后,通过各项指标,可以计算出销售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这些指标标准值可以作为供电公司的发展战略参数,同时对该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供电公司财务管理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各项指标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对于个人供电企业以及非个人供电企业,上述方法不宜使用。即便如此,对各项指标标准值进行处理,供电公司的正常利润可以得到还原。

3.供电公司发展趋势。要想准确的评估供电公司发展趋势,首先对该企业近几个月的各项指标标准值进行详细计算,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这样一来,供电公司的发展趋势可以真实的体现出来。其次,得知供电公司的发展趋势后,并通过财务管理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供电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状况充分展现出来,对其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分析后,可以快速找出引发供电公司的关键因素,如:变化因素和性质等,这样一来,可以对供电公司的未来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该方法在财务管理中也较为适用,如:供电公司的售电量、总收入、成本以及资金走向等。

五、结语

总的来说,供电公司在我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是基础能源产业。自“十二五”以来,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电网建设发展的脚步,在一定程度上,对供电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供电公司中,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仅可以对当前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同时可以真实体现出当前供电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而掌握该企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供电公司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财务管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其后对其体系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管理的功能发挥到最大程度,进而为供电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时小力.供电公司财务管理分析的完善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4(28):174-175.

[2]王宗贵.供电公司财务管理分析的完善与创新[J].商,2013(25):61-61,39.

[3]陈冬云.浅析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我国众多小型保险公司,建立时间较晚;盲目追求于快速发展客户,针对公司的内部建立没有完整的规划。往往不经意的一个部门出现的小问题对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一)内部管理要求整体动员,严格对待。按照国家下发的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公司管理眼球非常严格。公司整体从上到下要严格要求,统筹兼顾,尤其是高层领导骨干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针对人员较少的保险公司来说,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则显得更加重要。团结是公司发展进步的关键,只有公司整体团结起来才会发展的更加稳定、迅速。

(二)严格按照保险公司发展原则很多保险公司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发展原则,盲目追求业务和客户的增加;最终会导致保险公司风险抵抗能力较低,没有风险预测评估导致公司不稳定,无法长久。只要严格按照我国定制的保险公司基础原则理论,增加风险抵抗力,多做数据调查;及时更改数据调控,切勿急于发展。清晰的分析自己公司的运营产品,寻找合适的合作单位,以保证最基础的盈利。

(三)内控管理体系要做效益原则所谓效益原则,则是保险公司针对业务和项目采取最合适的应对方式获取基本效益以及高效益。保险公司应做好成本的投入和语气效益的计算,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进行内部有效控制。

二、加强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的重要性

(一)更好的控制市场。由于我国的保险公司市场非常混乱。虽说我国的保险公司不是遍地都是,但是我国的保险公司没有统一的管理,各种大小的保险公司存在没有统一的规格和要求,以至于保险公司市场没有领头代表,导致市场出现混乱现象。国家和保险公司本身都要进行严格的内部管理控制,每一个保险公司都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度进行,不得犯法越权等。只要有稳定的结构体系才不至于会出现混乱的情况,办理企业要求单位都要有一定的要求,公司实力都要有最低的标准要求。

(二)有利于保险行业更好的发展。目前,保险行业仍处于新生行业,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在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加需要有效的强化公司内部管理建立,打造完美管理制度。面对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的认识;并不是盲目的投入到其中去,理性的观察发展状态。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更加有利于针对其他保险公司的迅速发展不至于落后,努力在保险行业里力作领头者。

(三)业务处理更加高效、快捷。拥有一个完善的系统,紧密的管理体系,各级之间没有牵扯而又紧密联系。各级工作岗位人员分工明确,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1+1》2”的效果,既能独立完成工作又能紧密联系,实现独立与团结的结合。一个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一个管理者的水平,有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胜过无数的人群讨论;拥有良好的决策和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案,甚至能决定一个公司的命运。

三、如何进行正确的内部管理控制

(一)成立内部调控部门进行专业负责。大多的案例已经显示是公司管理内部机构不完善和管理不当的结果。如何正确严格的确保大家遵守公司管理制度,需要成立专业部门进行负责。内部控制管理监测部门每月或每周进行不定时的人员抽查,;不定期的考察公司人员对公司制度的态度。由于公司人员制度意识的淡化,需要监控部门进行培训和思想教育提醒;每周或每月做一统计报告,并做出奖励以及处罚措施。让大家从思想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到遵守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二)建立科学创新的内控管理机制。正确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一定有一套理论,不是凭空产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效应。首先,保险公司制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行业不同分析建立;任何一个小公司要想做强做大,不仅根据自身情况发展而且需要完成最基础建设。每一个公司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自己的信仰等。从公司整体到公司局部到公司专业调控机制,都要以基础加创新的模式来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