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社团活动方案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强化学生理论素养的培育,夯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备戏剧、电影、电视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从事戏剧、电影和电视剧本创作和评论的工作能力,艺术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艺术文学人才”。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更关乎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出色的实践能力,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觅得先机,求得未来更好的发展。而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就是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因为理论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石,只有根植于深厚的理论知识之上,才能培育出丰硕的能力之花,否则,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缘木求鱼,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然而,高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高考招生中是按本科二批艺术类专业招生,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与师范类本科二批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此类专业普遍面临着学生文化和文学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我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同样也面临着这种现状。针对此种现状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强化学生理论素养的培育,夯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一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一方面设置中、外文学及文学史课、影视史、影视及艺术欣赏等课,使学生具备大学文科的知识水平,打下坚实的文学及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又设置了戏剧理论、艺术概论、影视批评学、世界电影理论思潮等专业必修课,同时还设置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电影美学等专业选修课,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二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辟第二课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大学生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就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而言,依据活动方案,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向学生开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或经典著作,供学生选读。学生于每学期开学后,按要求制定读书计划,并填写《大学生读书计划表》,每生每学期确定5—7本书为学习内容,其中理论书籍不得少于2本,采取自学为主,结合集体学习的方式,要求每生每学期读书笔记、读书点评和读书心得不少于1万字,三年6学期共计6万字。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各年级成立读书活动考评小组,其成员由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各班级量化班长、学习委员和优秀学生代表1名组成。每学期第12周,由各班学习委员将本班读书笔记收齐,交年级考评小组进行评议,依据读书笔记的数量和质量,将其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并于下学期开学后进行表彰,学院每学年对读书活动进行一次直接评定,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与此同时,将读书笔记活动与学生个人综合量化考评结合起来。凡读书笔记优秀者一次加量化考评分10分(占班级1/10),良好者一次加量化考评分8分(占3/10),合格者加量化考评分3分,不合格者(含缺读书笔记)一次扣加量化考评分5分,学生读书笔记一学期有两次(含两次)以上考评不合格者不能参与本学期评优评先活动。此项活动开展两年多来,无论是在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还是理论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方面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好评。
二、以梦想剧社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的高中阶段,由于繁重的课程任务及高考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没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展示自己。而进入大学之后,相对宽裕的时间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发掘学生潜在的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是考量高校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而且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以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群众性团体。”[1]作为一种自发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艺术、体育、实践和学术等几种大的类型。这些“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特长与技能乃至素质的提高、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学生特长发展、职业选择、人生走向。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活动组织、沟通交流、协作配合、组织领导等能力,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不仅如此,诚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学生社团的重要功能还在于它具有辅助学习的功能。“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很多学生以社团活动作为基地,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3]基于对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特长爱好以及辅助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认识,2002年4月,我们成立了梦想剧社。梦想剧社理事会是剧社的最高领导机构,统筹剧社的总体工作,制定剧社的方针政策。
在理事会的具体指导下,由会员自发选举产生社长和副社长,社长负责社团总体日常工作,并下设表演部、创作部、策划部、剧务部等7个部门。它是南阳师范学院成立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社团之一,于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优秀社团”,也是南阳日报社团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演员的后备基地。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第一届学生进校之后,我们就依托梦想剧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由梦想剧社的一名副社长为负责人,组织学生每周六晚上观看优秀的电影、电视和戏剧作品,并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并指定专业课老师进行点评分析。这样的固定活动,一方面作为电影电视和戏剧等专业必修课程的补充,既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又夯实了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在观看欣赏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培育、提升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这样的活动一直在其后的几届学生中坚持下去,深受学生好评,就活动的效果而言,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二是以梦想剧社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提供宽广的舞台,提升其综合素质。每年由梦想剧社组织进行剧本征集大赛,并由专业老师组成的评委会,进行剧本评选,对获奖作品进行表彰,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2009年,梦想剧社成功地进行了话剧《雷雨》第三、四幕的演出,在学校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我校历史上首次进行的话剧演出,受到师生们的广泛赞誉。更重要的是,这次演出不仅检验了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也锤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组织、沟通交流、协作配合、组织领导等能力。在剧本的选取上,创作部和策划部的同学们,查阅、比较不同的演出剧本,并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自己撰写演出脚本。在演员的遴选上,导演刘宇同学和表演部的几位同学在2007和2008两届学生中进行海选,经过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的选拔,最终选定了剧中几位主要演员。之后,演员们认真研读剧本,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观看人民艺术剧院的先辈们表演,仔细揣摩角色。剧务部的同学们,自己编制道具、布景等财务开支预算,制定了详细的财务预算开支明细表,并亲自到市场上采购演出所需要的道具。虽然学校和文学院为演出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但有限的资金还不能够满足演出的需要,宣传部和公关外联部的同学们不辞辛苦到一些单位拉赞助,取得了一些单位的资金资助。正是这些部门的通力合作,最终使《雷雨》的演出获得了成功。在演出结束后的总结会上,同学们不无感慨地说道:“《雷雨》的成功演出,使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我们不仅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更懂得了要想做好一件事,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同时,参加这次活动,也是我们与大师的一次精神交流和对话。尽管我们受到了称赞,但也深知我们艺术修养的欠缺而最终影响对角色的更深入的理解。”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培育、提高。在成功进行话剧《雷雨》演出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又在电影课程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以梦想剧社为依托,策划组织了中国经典电影演唱会。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演唱中国百年(1905—2005)经典电影歌曲,引领学生进入百年中国电影的历史殿堂,拓展学生的电影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回顾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使学生感性地认知中国社会的百年沧桑巨变。尽管此次活动最终因协办单位的原因,没能如期进行,但前期的精心准备过程,同样达到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核心概念界定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是小学、初中语文的延伸和拓展,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确立“高中语文”这一范畴,体现本课题组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外学习活动”主要指除课堂学习之外,在校内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活动。“课外学习活动”与“课外活动”是子母关系,“课外学习活动”以“校内课外自主学习”为特征,意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从兴趣出发,扩展学生知识视野,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社会阅历。“有效性策略”是指师生针对前述研究对象及范围,着眼于过程和结果,科学有序地进行活动的策划、实施、调控、总结、推广、评估等。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要义是:立足于校园课外,把握语文学科特征,研究并开展序列化有效学习活动,形成科学化学习方案,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质的目的。
二、研究领域现状
“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是建立在实践和经验基础之上、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而提出的预设性课题。就目前从“百度”“谷歌”“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论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搜索,没有相关专题研究。即便有零星阐述,也只是对课外学习活动做浅显剖析。因此,本课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开创意义。创新之处在于:从理论层面对高中语文课外活动在语文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特别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作用以及素质发展状况的研究;通过实证,提供客观翔实的个案,对活动后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类处理,为同类型活动提供“样板”,现实指导意义很强;对多边关系,如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设计与运作等进行研究探讨,可以强化目标意识,提升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研究现实价值
一是体现新课程理念,反映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因此在“校内课外”的有限空间,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建立相对开放的语文学习结构和科学的实施机制,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选择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要求。
二是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交流、合作的快乐。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可以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提供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获得语言技能训练、人文素养提升的机会。本课题着眼于学生语言运用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快乐发展的过程。
三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积极应对高校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高校录取不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更加注重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从近几年国内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笔试、面试要求看,语文学科的活动性质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案例让学生来解读、分析、演说、辩论,可以融合课堂与社会,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从起始年级开始,开展个别的或群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符合高校人才选拔的变化方向。
四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增强师能的平台。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研究中,很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改变教学方式,也想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但往往缺少理论指导、缺少科学方法。因此,选择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研究,通过现有理论的介绍、比较和总结,通过活动个案的实施,从不同角度审视活动的目标、方案、措施乃至不足,可为同行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借鉴和示范。
四、研究内容摭要
从学习主体出发,结合课堂学习活动和新课程模块内容,研究典型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索课外学习活动的特殊价值;预设活动可能生成的目标,拟定各种语文课外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案,研究方案形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问题;从控制论角度,组织实施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加强对活动进程的调控,研究活动高效开展的运作机制;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语境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研究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机制,着力研究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之于学生的教育功能及文化影响;研究几个重要关系: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语文学习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其他学科学习活动的关系——探索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得以开展的支撑系统;从差异性和共性出发,研究并整合语文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策略,使各种活动的有效性策略互为补充,并建构系统的高中语文学习活动方案。
目前探究的子课题有:
1.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的教育学价值研究;
2.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
3.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课程理念关系研究;
4.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
5.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冲突(矛盾)问题研究;
6.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三年一贯制”整体方案研究;
7.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师生角色定位研究;
8.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生主体作用研究;
9.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生心理发展机制研究;
10.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品质分析研究;
11.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生发展差异性研究;
12.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学困”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13.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特长生行为特征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14.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中的教师组织差异性研究。
五、研究程序扫描
本课题研究分三年进行,涉及三个年级。三个年级分阶段开展序列语文课外学习活动。重点活动有:“琅琅书声”诵读活动、“青春颂”演讲活动、“静观”读书读报活动、“我的地盘”班报活动、“舌尖风暴”辩论活动、“面对面”访谈活动、“我主张”无领导小组活动、“玉韫文学社”社团活动……研究小组着眼前述设想,制订方案,推动落实,全程指导,反思总结,撰写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高质量论文,形成课题研究子项报告;主持人发挥研究的示范、协调、整合作用,形成课题组总报告。其过程包括:2011年3~10月,理论材料搜集整理阶段、实验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1月,实施与分析,总结与反思;2012年8月,出中期报告;2013年1月~2013年3月,整合与拓展,形成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