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关于这点,我想,与我们所处的地区、经济、民族、文化背景、教育指导方向和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息息相关。但主要引导方向还是在主任课老师的身上。一个宽容的、博学的、温和和善于引导的老师,就会经营出一个向上的、健康而随着时展的新课堂。

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四忌咒语。? 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反思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反思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改;教学现状;提问质量;高效策略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授课也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意识都受到了抑制,思考能力与习惯长期得不到锻炼,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这种背景下,积极进行语文教学的反思,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具有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提倡合作学习与沟通等特点,通过具体的实践分析,获得高效教学效果。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缺乏交流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由于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学生不主动提问的过程中,从而形成只有老师问,学生被动回答的局面。这不仅违背了课堂提问原则,也会影响教学效率。

2.教学方式落后,脱离现实

部分教师,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通常不擅于也不会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多媒体高度发达与高度普及的今天,许多电子产品对于学生的教育具有十分便利的作用。并且,采用现代电子产品,也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育―学习的互动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二、注重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质量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得到知识,更注重的是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同时,这也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格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提问不仅能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课题的重要方法;提问不仅是老师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进行知识反馈的方法,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方式越来越简洁,而针对性却越来越强。但是,很多老师在课堂提问中仍然具有强烈的随机性,这不仅反映了课堂设计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缺乏了解的表现。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契合新的教学理念,以学习者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主动建构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游戏,来开发学生的潜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小学生的兴趣和思路十分灵动,往往具有成年人未重视的思路与创新思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关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盲目地追求试题的正确率,耐心理解学生的思路,鼓励创新。

2.引发认知矛盾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激起学生认知矛盾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阅读课文。例如,教师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呢?”对此,教师没有立即反驳,而是顺势回答:“你说得很对,但是为什么不是叫‘草船骗箭’呢?”由此抓住了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刻阅读。

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学生说:“鲁迅为什么是伟大的?”,至此,教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但是,还要制造出悬念:“作者怀念伯父的什么?请大家仔细熟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到答案。”由此一来,学生立即对阅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的趋势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课文当中。

3.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改革力度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进入老师的心中。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现代教学信息,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教学造成的局面。因此,在现代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习方法、内容、策略以及发展目标,从各个领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将图像、声音、光彩、颜色、文字融合在一起,向学生进行知识传输,不仅具有生动、鲜明的立体效果,由此进行的信息传递,表象也更加具体,从而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让其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通过信息技术,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语文功底,避免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造成的阅读疲倦。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困惑 反思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教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1、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2、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1、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科学家的大胆想象而任意驰骋;音乐课上,优美、激昂的旋律会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池中;美术课上,伴随着学生画笔的飞舞,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艺术的快乐,感悟艺术的真谛……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想象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保护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就会信心十足,就会喜欢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快乐,他们便会更加乐此不疲。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27-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们都在认真体会新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值得我们思考的若干问题。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很注意学生情感培养和熏陶,师生互动、情感交流都比较好。但似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传授。笔者认为,语文知识传承与情感态度培养同等重要,在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如,某教师教学《月光曲》,教师的课堂内容是这样的:配合录像讲解《月光曲》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欣赏音乐后畅谈感受;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图画。课文中的字、词、句基本不讲,课文内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结果整整两节课就在音乐声、放映录像、教师的煽情语言和学生的抒感的交谈和绘画中完成的。这课很浓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语文课,倒像是音乐欣赏课。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查,发现不少学生把“券”“恬”等字读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如意,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训练。

(二)过于注重“课堂氛围”,忽视文本阅读指导

许多老师不管什么语文课学生还没进行充分自主地学习,还没有仔仔细细地阅读,就来演一演,唱一唱,只求外显的热闹的形式。一堂课就这样片面地追求形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习活动缺乏内涵与深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真正得到提高。如课文《这儿真好》:学生刚读完一遍,老师就忙着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发小草、鲜花、树苗、小岛等图片,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小熊打扮荒岛,学生们兴奋异常大呼小叫,忙这忙那。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是预料之中的。事实上,教师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读的指导。

(三)过于注重教学媒体,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们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与方法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与传输梁道,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用而用”,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这种不顾教学内容而滥用多媒体的教学反而弄巧成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比如盛夏时节,南方的学生学习《荷花》,老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到荷池边观赏、欣赏荷花的千姿百态,近距离感受荷花的美,甚至还能让学生摸一摸荷叶、闻一闻荷花的清香,可偏偏有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课件,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值得怀疑。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强化视听影响,弱化文本解读。

如课文《鸟岛》中有这样一段文字: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凭借这段文宇,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到: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湖畔边、蓝天上,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叽叽啾啾,呼朋引伴翩翩起舞。这是多么热闹而壮观的场景。事实上学生根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更加丰富。而有些老师不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悟课文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而是迫不及待地出示多媒体课件:湖岸边,历历可数的几只鸟在漫步,隐隐约约的不远处,可见一些零零星星的一些鸟蛋。单调的画面毫无美感,与课文描写的情景相去甚远。这样运用的多媒体不仅束缚学生的思维还影响甚至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品味。而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能离开对文字的感悟,用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这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的反思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又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状况出现。前提是尊重主体、相信主体,落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削弱应加强。

(二)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资源的关系

要否定“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适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更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各项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警惕出现课文还没怎么研读就把教材甩在一边,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包括滥用多媒体)或花样翻新地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

(三)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要否定“课堂为中心”,反对把师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室里,小学语文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但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首先,我们要大力研究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在教室里上开放的语文课,要做到实而活,省时高效。我们还要探索在自然、在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新路子。特别是加强课外自主识字的引导,课外阅读以及课外练笔的指导,逐步实现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形成语文教育的合力,提高母语教学的水平。

总之,我们要脚踏实地的不懈地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是科学,需要学习,更需要自己求索。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反思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广西开展几年了,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广西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语言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生活!”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的课堂呢?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1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1.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我找来草原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草原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眼神!他们了解草原了!我接着提出:“想问草原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1.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参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占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2.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3.1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上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这样的答案:对于“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3.2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都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3.3 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4.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4.1 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