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山生态治理修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铅锌矿;资源衰竭;对策研究;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t present, many mines are put up to a predicament that mining economy faces the comprehensive upgra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olin lead-zinc mine, to advanc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overall upgrade in mineral resource-exhausted c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ning area, which has impetu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area in LinXiang county.
Keywords: lead-zinc mine; resource exhaustion; countermeasur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2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概述
临湘地处幕阜山多金属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的矿种有金、钨、铜、铁、铅、锌、锑、钒、镓、磷、萤石、重晶石、石英、长石、绿柱石、白云石、石灰石、高岭土、独居石、锂云母、白云母、煤、粘土、页岩、板岩、花岗岩等。其中,钨、铅锌矿、萤石矿等品位高,易开采;白云石矿以储量大、品位高而闻名。当地的白云石、石灰石、长石、石英等矿产资源,一直是我国玻璃、陶瓷、电子和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在经历了长时期的采掘之后,临湘面临着矿产资源枯竭的重大威胁。始建于1958年的桃林铅锌矿曾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矿山之一,但到2003年,该矿由于资源枯竭等原因,宣布破产关闭,矿山设备被拆除,干部职工被分流,一些遗留问题困扰至今。随着可开采矿产资源的逐步减少,临湘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峻局面,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工矿废弃地、尾矿库存在着安全隐患和环境威胁。因雨水冲刷和植被破坏,导致大面积尾砂外露,砂尘污染严重,一些排水沟渠淤积甚多,必须抓紧进行综合治理。
2 临湘市桃林铅锌矿发展现状
2.1 资源日趋枯竭
桃林铅锌矿是“一五”时期国家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为国家大型一档采选综合企业,主要产品有铜、铅、锌、萤石、铅焙砂精矿、无氧铜杆、氧化锌、硫酸、水泥等。由于原有矿区资源濒临枯竭、后备矿区矿石品位低下和企业转型失败,该矿于2002年12月5日正式宣布破产。桃矿为临湘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经过多年经营,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当地受到以镉为主的多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尾砂库、沉陷区等问题也很严重。
2.2 环境污染严重
桃矿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主要有:(1)降低生产生活的质量。重金属、SO2和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严重超标,普遍污染了当地的水体、土壤和空气。(2)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工业“三废”造成空气污染、水质恶化、土壤生态系统退化、植物难以生长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危害到当地居民乃至下风向和河流下游居民的身体健康。重金属污染具有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性、富集性强、难以降解的特点,一旦进入人体,就能与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作用,使其失去活性,对人体造成危害。铅、汞、砷、镉是毒性较大的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排除。铅能直接伤害人的脑细胞;汞对大脑、神经、视力的破坏甚大;砷有剧毒,并可致癌或导致孕妇畸胎;镉会导致高血压,毁坏骨骼和肝肾。(3)限制城市的发展和提升。桃矿工业污染的综合整治,是临湘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临湘市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3 临湘市桃林铅锌矿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
3.1 多举齐下,综合治理环境生态破坏
桃林铅锌矿存在着多种环境问题,在治理的过程中,不能单一治理某一种环境污染,而要对症下药,分门别类采取整治措施,注重污染区域的综合整治。工作要点包括:严禁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及生态敏感区开展建设活动;对重金属废渣进行固化并安全填埋;在尾矿库坝坡与坝顶植树种草,改善其库坝安全与生态环境;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清理修复;加强对尾砂的综合利用。
表1桃林铅锌矿环境治理举措
3.2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设
结合桃林铅锌矿实际,重点抓好环境生态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设。针对桃矿工业废弃物和尾砂矿数量巨大的状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矿业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和其他工业产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水泥、新型建材等行业。目前矿区一、二期治理项目已经通过验收,后期要争取将桃林铅锌矿综合整治纳入“湖南省铅锌锰矿污染区生态修复与生态利用关键技术开发”重大科技专项,搞好生态修复与矿区治理。
表2规划期桃林铅锌矿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
3.3 采取综合措施,修复污染土地
重污染土地采用物理修复与生物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修复,通过固定或钝化技术控制重金属扩散。将重污染区域内污染土壤一次性清除,运至特定区域集中堆填处理,将主要污染源清理出去,使原区域的环境安全有基本保障。堆场建设防渗工程以及土壤渗滤液汇集处理系统,并通过种植植物的方式进行修复,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及有机物的含量。
将土地污染治理与场地开发建设同步进行,具体做法是将剩余轻度污染土壤进行就地固化稳定处理,使之达到环境无害化的要求,并覆盖上稳定化隔离层,对地表覆盖新土进行硬覆盖,以保证地面人群不受污染影响,场地内给排水、消防等市政设施管网采用防渗管沟,避免一旦渗漏引起土壤中污染物转移。
轻度污染的土地的治理采用植物修复的方式进行修复,通过建立复合植物群落生态系统提高土壤污染物质淋溶渗透和生物降解速率,修复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关键在于种植具有特殊作用的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转移吸收,并防止其进入食物链。龙葵、加拿大树、旱柳可吸收金属镉,东南景天可吸收金属锌,印度荠菜可吸收金属铜,蜈蚣草可吸收砷,可通过种植这些超积累植物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通过种植杨柳科植物可以去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建立土壤—植物—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系来共同降解污染物。植物修复收获物可采取安全焚烧与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 矿山环境; 地质问题; 治理对策
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发因素
诱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因素,一是人为的因素。①从自然环境因素的角度去分析: 我国的矿场资源具有地域分布不均等特点,我国很多地区的矿场资源都分布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进行矿场资源的开采,往往多伴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这些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进行矿场开采,很容易就触发地质问题,加剧灾害的强度,这些地质问题由原生地质条件引起,相对来说是次要原因。②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去分析,人类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规模的矿山开采活动不仅改变了矿区地质环境,还影响到了矿山的自然生成,造成地质灾害及环境问题。例如,目前人类对矿山地区的开采方式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前者对地形地貌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还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后者则易造成塌陷、裂缝等一些列的问题。
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类型
2.1 地面裂缝问题。地面裂缝问题在矿区的开采过程中经常出现,导致地面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就是采矿。通常情况下把地面的裂缝分为两种: 其一,规模较小的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在中小型矿开采中出现,裂缝只是一些小陷坑,裂缝之间的间距很大; 其二,沉陷盆地附近出现的裂缝,这种裂缝的分布非常均匀,且多呈平行关系,规模较大、影响范围也较大。
2.2 地面塌陷问题。地面的塌陷问题在我国矿区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现象,塌陷的状态同开采区位置的地质环境和开采的方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山西省长治矿区开采区地面塌陷的形状为波浪式,塌陷的面积很大、深度较浅。
2.3 坍塌问题。在矿山中出现的坍塌情况多为小范围坍塌,出现的地方多为采空区域,由于开采而造成边坡失稳形成的。坍塌问题对人们们的人身和财产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处理坍塌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
2.4 泥石流问题。在开采的过程中会持续爱你很多垃圾、废弃矿物等,这些都为泥石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出现泥石流的地区多为连日降雨、堆积物松散的地区,矿山废弃物就会触发,进而导致泥石流问题的发生。
2.5 矿区开采后的“三废”问题。矿山环境地质中的三废问题,主要是针对矿区开采后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问题来说的。所谓的三废,是指固体废弃物,液相废弃物和气相废弃物。固相废弃物主要包括了煤矸石、粉煤灰、剥离废弃物、废石等固相废料,此项废弃物一般都具有放射性物质,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了占地、边坡稳定、淋滤污染、风化扬尘污染等等。液相废弃物一般指废水,包括无机无毒水、无机有毒水、有机无毒水和有机有毒水四项,包含的化学物质会带来水体污染。气相废弃物主要包括废弃,粉尘,扬尘等,所夹杂的有害物质会对自然大气造成影响。
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对策
3.1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包括: ①在政府的引导下完善立法及规章。例如,认真贯彻国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将矿山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列为企业的重要义务,落实责任归属与权限,做到有法可依。②进一步完善矿山地区的责任机制。针对人们不合理的开采活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除了要政府加强行政管理外,对于已经造成危害的区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加强治理力度。③提高重视,建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机构。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机构,协调气象、水文、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3.2 技术措施
3.2.1 工程技术措施
对涉及到工程技术的内容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①崩塌地质灾害防治: 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了危岩清除,坡面清理和废渣清理。②滑坡地质灾害防治: 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包括截排水措施、锚杆措施、土钉支护措施。③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止方案分为四种,包括了水治方案方案、土治方案、排导方案以及综合质量方案。④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 地面塌陷地质的防治方案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废弃土地的治理,使土地重获新生; 第二种是对采空区进行强化,采用注浆或维修的方式进行治理。
3.2.2 生态环境恢复技术措施
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对象包括土壤和植被。①对土壤环境的恢复方法包括两种,第一种为地形的修复,也就是对裂缝、沉陷进行回填或设计高程; 第二种为土壤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①在对植被进行恢复时,植物种类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尽量选择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抗旱耐湿的树种; 关于植被的恢复技术无疑就是在废弃的土地上进行植被的栽种;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把废弃的土地分割成多个小块,相间的进行植物的种植,一方面节约了经济的支出,另一方面还能使植被快速的恢复。
4. 总结
综上所述,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内容,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探究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我国矿山环境地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相关实践经验给出了合理化对策,以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做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经济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对矿山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防止污染,防止破坏。相信随着我国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工作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进行矿场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环境地质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发原因,进而对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类别进行了逐一介绍,最后对矿山环境的治理对策给出合理化化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污染土壤;修复;视角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09902
1引言
随着《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国发[2016]31号)[1]颁布实施、《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2]和《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2014)[3]的相继推出,使得污染土壤修复产业这一新兴产业从摸索阶段走向发展阶段。因此,已被污染的场地的管理及土壤修复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已经探索出的经验及国外同行已有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必将引导土壤修复这一新兴产业走向规范与成熟。管理好已被污染的场地,对土壤修复产业的持续发展,是保护土壤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课题,也是广大环境保护工作者为之奋斗的价值所在。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层面与资金层面。管理层面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导向,资 金层面为产业的发展盈利提供市场的参与行为,土壤修复这一新兴领域也离不开这两个层面。
2污染土壤修复的管理视角
目前,工业场地土壤、矿山土壤及农业用地土壤三大土壤类型污染事件频现,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多份土壤防治及污染土壤治理的指导性文件、法律、法规。以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广大国民的身体健康为目的,也就加强了管理层的这项重要任务。
管理层从顶层设计入手,从政策的高度明确污染土壤治理的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明确归为以下4类。
(1)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造成场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承担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的责任。
(2)造成场地污染的单位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等原因发生变更的,依法由承担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承担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的责任。
(3)若造成场地污染的单位已将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承担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的责任。
(4) 若造成场地污染的单位因破产、解散等原因已经终止,或者无法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承担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的责任。
从污染场地管理流程来看,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先后摸索出成熟的管理经验,制订出
①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备案制度;②污染场地修复实施工程备案制度;③修复工程的修复效果的竣工验收环保备案制度。
分别从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污染场地修复实施工程及修复工程竣工环保验收等作好污染场地的管理工作,让污染场地修复的相关信息公开透明地呈现给民众,引导民众对污染场地的良性看待,还民众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为污染场地的再开发利用提供指引。
3场地污染责任主体视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广大国民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的重要性,逐渐意识到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具有不可持续性和不可逆转性。场地环境责任主体已从污染环境发展经济代价较小的误区逐步清醒,纷纷在建设项目上马之时作好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依环境影响评价将相应的环保措施进行落实。投资主体更愿进行低污染高回报的高新产业的投入,倒逼责任主体从土壤污染防治源头做起。另一方面,环保政策的效力逐渐呈现,倒逼责任主体承担污染场地修复治理的相关责任,让土壤回归给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安全属性。因此,责任主体的视角有两个方面:①环保政策实施及政策落实到位的严格执行对自身的震慑作用;②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价值提升促使其愿承担这一责任的动力[4]。
4土壤修复各从业企业视角
污染土壤修复产业相关的从业企业众多,包括前期的调查评估企业、分析检测企业;中期的修复方案设计企业、修复工程实施企业、修复工程环境监理企业;后期的修复工程验收单位以及修复场地的再开发利用企业等。如何使上下游相关从业企业聚集、责任捆绑、创建风险分担机制,保障项目开展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量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壮大的优选条件。
污染场地修复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谋划好项目的基本收益保障和风险的最优分配方案。
首先,项目的财务可持续性,是从业企业进行项目运转的前提条件。需要通过对项目现金流进行预测和测算分析,以判断项目自身的收入能否覆盖所有的支出并实现基本的回报要求,否则就需要通过政府补贴或捆绑其它权益的方式使得项目现金流达到预期水平。
其次,需要按照“最优风险分配原则”对项目风险在各相关主体间进行分配,保证土壤修复相关从业企业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最理想的结果就是项目公司能获得相对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所谓最优风险分配原则,是指由最有能力控制该风险的一方承担该风险,同时确保该方享有与所担风险相对等的收益。合理的风险分担,对于专业的社会投资人而言,其实就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发挥其专业优势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从而获得与风险水平相匹配的收益。
再次,构建良好制度环境,是各从业企业以法的角度敢于为土壤修复这一新型产业的创新发展铆上劲。如PPP法律体系的完善,PPP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能力建设,与法律配套的条例、指南、示范合同的制定,政府契约精神和诚信体系的构建,建立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相适应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等。
最后,政府有效监管,敢于做各从业企业的坚强后盾。政府监管主要分为事前准入监管,保证有资质有能力的从业企业从整个从业企业中脱颖而出,从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事中过程监管,保证从业企业依法依规做好相关工作,将偷工减料工作降到最小;事后绩效监管,从场地污染的情况较好地规划好污染场地的再开发利用类型。
5土壤修复产业金融视角
污染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污染土壤的修复所需资金量巨大[5],单靠场地污染责任主体及国家的财政拨款资金远远不够。因此需探讨国家建立专门的土壤污染修突金、鼓励保险行业、私人资本等参与到土壤修复产业之中,也可通过投融资模式解决在这方面的困境,作好相关资金运作的制度性工作。从资金的来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政府环保投入,由政府的财政进行投入;②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如PPP、政府采购环境服务等;③设立环境保护基金,强化社会资本投入引导,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④模式创新,采用银政投、土地资本运作、融资担保模式、租赁模式、招投标模式、修复开发模式等。
6结语
我国污染土壤修复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人员、技术和装备仍处在初期阶段,污染土壤修复技术[6]的研发和应用还处在试验阶段,土壤修复的标准[7]与法规也处在不断完善中,像众多其他行业一样,必经成长、成熟阶段,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方能抓住机遇,开创污染土壤修复事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发[2016]31号 ,土壤污染防治计划[S] .北京:国务院,2016.
[2]环境保护部.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3]环境保护部.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S] .北京:环境保护部,2014.
[4]叶梦西, 章金鸿,杨丽萍,等.工业污染土壤修复的市场现状及发展的价值驱动[J].杭州化工,2016,46(4):1~4.
[5]2016年中国环保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N]. 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6-04-15.
关键词:土壤;镉污染;来源;危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04-04
Abstract:A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soil cadmium pollution have caused more and more concern.In this thesis,the pollution actualities,source,damage and management of soil cadmium pollution were briefly introducted,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il cadmium pollution management was discussed.
Key words:Soil;Cadmium pollution;Source;Damage;Managment
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其中,镉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达到7.0%,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是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主要污染物之一[1]。镉是众所周知的重金属“五毒”元素之一,具有分解周期长(半衰期超过20a)、移动性大、毒性高、难降解等特点,在生产活动中容易被作物吸收富集,不仅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在人体的积累危害人体健康[2],例如,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出现的“骨痛病”事件。针对我国镉污染现状,本文将从镉污染的来源、危害、修复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详细介绍镉污染这一环境污染问题,以期为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和镉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我国土壤镉污染现状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才开展有关农田土壤镉污染调查的工作,1980年中国农业环境报告显示,我国农田土壤中镉污染面积为9 333hm2,到2003年我国镉污染耕地面积为1.33×104 hm2,并有11处污灌区土壤镉含量达到了生产“镉米”的程度[3-4]。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工业废水和污泥的农业利用,以及重金属大气沉降的日益增加,土壤中镉的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镉污染状况越发严重,目前,我国镉污染土壤的面积已达2×105km2,占总耕地面积的1/6[5]。
从近年的有关研究来看,我国各地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镉污染问题。目前,我国土壤镉污染涉及11个省市的25个地区。比如,上海蚂蚁浜地区污染土壤镉的平均含量达21.48mg/kg,广州郊区老污灌区土壤镉的含量高达228.0mg/kg[6-7]。我国农田土壤的镉污染多数是由于进行工业废水污灌造成的。据统计,我国工业每年大约排放300亿~400亿t未经处理的污水,引用工业废水污灌农田的面积占污灌总面积的45%[8],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污灌农田中有1.3×104hm2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镉污染,污染土壤的镉含量为2.5~23.0mg/kg,重污染区表层土壤的镉含量高出底层土壤几十甚至1 000多倍[9]。在大田作物中,镉是我国农产品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10]。据报道,我国污灌区生产的大米镉含量严重超标,例如,成都东郊污灌区生产的大米中镉含量高达1.65mg/kg,超过WHO/FAO标准约7倍[11]。2000年农业部环境监测系统检测了我国14个省会城市共2 110个样品,检测数据显示,蔬菜中镉等重金属含量超标率高达23.5%;南京郊区18个检测点的青菜叶检测表明,镉含量全部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最多超过17倍[6]。潘根兴研究团队于对2007年对全国6个地区(华东、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华北)县级以上市场随机采购的91个大米样品检测后,发现约有10%左右的市售大米存在重金属镉含量超标问题[12]。据报道,广西某矿区生产的稻米中镉浓度严重超标,当地居民因长期食用“镉米”已经出现了“骨痛病”的症状,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3]。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壤受镉污染的程度已相当严重,土壤镉污染造成水稻、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下降、产量降低,并且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壤镉污染的来源
土壤中镉的主要有2种来源,分别为自然界的成土母质和人为活动,前者为自然界中岩石和土壤镉含量的本底值,一般来讲世界范围内土壤镉平均值为0.35mg/kg,我国土壤镉背景值为0.097mg/kg,远低于世界均值[13-14]。而后者主要指通过工农业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将镉排放到环境的人为活动,并且是造成土壤镉污染的主要途径,归纳起来污染途径主要有如下4个方面:
2.1 大气镉沉降 电镀、油漆着色剂、塑料稳定剂、电池生产以及光敏元件的制备等工业废气中存在一定量的镉,它们会和粉尘一起随风扩散到工厂周围,一般在工业区周围的大气中镉的浓度较高[15],较高浓度的镉可以通过降雨或沉降进入土壤。进入土壤中的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剩余的部分则在土壤大量积累,而当土壤中镉累积超过一定范围时,就造成了土壤的镉污染[16]。
2.2 施肥不当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高产,一般都加大农药化肥的投入,长期施用含有镉的农药化肥必然导致土壤的镉污染。据统计分析,磷肥中含有较多的镉,氮肥和钾肥含量较少,因此含镉磷肥的施用影响最为严重。我国磷肥生产所需磷矿石的镉含量虽然较低,在世界上属于较低水平,但我国磷矿石含磷量同样不高,因此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磷肥[4]。据西方国家估算,全球磷肥平均含镉量7.0mg/kg,可给全球土壤带来约6.6×104kg镉[17]。韩晓日等[18]研究也发现,长期施用磷肥和高量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镉含量。由此可见,长期施用含镉的化肥会增加土壤的镉含量,给土壤带来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2.3 污水灌溉 镀锌厂以及与塑料稳定剂、染料及油漆等生产有关工厂产生的工业污水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其中就有大量的镉,这些废水如不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废水中的镉就会随着污灌进入土壤,因此,在工矿和城郊区的污灌农田均存在着土壤镉污染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每年要排放约300亿~400亿t未经处理的污水,利用这些工业污水进行灌溉造成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污水灌溉已经是我国农田土壤镉污染的主要原因[8]。何电源等[19]在1987-1990年间对湖南省的农田污染状况调查也表明,农田土壤镉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和废水。此外,大量堆积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农田施用的污泥,也会造成土壤的镉污染[16]。
2.4 金属矿山酸性废水污染 金属矿山的开采、冶炼以及重金属尾矿、冶炼废渣和矿渣堆等,存在着大量的酸性废水,这些酸性废水溶出的多种重金属离子能够随着矿山排水和降雨进入水环境或土壤,可以间接或直接地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据报道,1989年我国有色冶金工业向环境中排放重金属镉多达88t[20]。
3 土壤镉污染的危害
镉是一种具有毒性的重金属微量元素,是人体、动物和植物的非必需元素,但它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通常通过“工业三废”等途径进入土壤。土壤中镉的形态有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和硅酸态等,水溶性和交换态镉可以被植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各种疾病,严重危害植物和人体的健康,且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
3.1 镉对植物健康的危害 镉是植物生长的非必需元素,当镉在植物组织中含量达到1.0mg/kg时,会通过阻碍植物根系生长、抑制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等引起一系列生理代谢紊乱,如蛋白质、糖和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光合强度下降和酶活性改变等,使植物表现出叶色减褪、植物矮化、物候期延迟等症状,最终导致作物品质下降和减产,甚至死亡[6,21-22]。张义贤等[23]研究表明,大麦种子在镉胁迫下,种子的萌芽率、根生长率均呈下降趋势,当镉浓度达到0.01mol/L时,种子萌芽率小于45%,且根不再生长。刘国胜等[24]研究表明,当土壤含有0.43mg/kg可溶态镉时,水稻减产10%,当含量为8.1mg/kg时,水稻减产达25%,并且,稻米的氨基酸、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比例发生改变,使水稻品质变差[4]。
3.2 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镉是人体非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较强的致癌、致畸及致突变作用,对人体会产生较大的危害,镉一般通过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半衰期长达20~30a。镉对人体的毒害分为急性毒害和慢性毒害2种,镉的急性毒害主要表现为肺损害、胃肠刺激反应、全身疲乏、肌肉酸痛和虚脱等;慢性毒害主要表现为对骨骼、肝脏、肾脏、免疫系统、遗传等的系列损伤,并诱发多种癌症[25-27]。例如,20世纪60年生在日本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原因就是当地居民食用镉米造成的。因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其列为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危险化学物质[28]。
4 土壤镉污染的治理方法
为了有效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减少镉等重金属人体造成的危害,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和恢复受污染的土壤。目前,有关镉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
4.1 物理方法 镉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方法主要有排土、客土、深耕翻土等传统物理方法以及电修复技术、洗土法等。客土法就是将污染土壤铲除,换入未污染的土壤,去表土法就是将污染的表土移去等。传统的物理修复方法治理镉污染效果非常明显,如吴燕玉等[29]在张士灌区调查时发现去除表层土可使稻米中镉含量降低50%。然而,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人力物力,且移除的污染土壤又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因此难以在大面积治理上推广。电修复技术,是指在土壤外加一个直流电场,土壤重金属在电解、扩散、电渗、电泳等作用下流向土壤中的某个电极处,并通过工程收集系统收集起来进行处理的治理方法。胡宏韬等[30]研究发现,当试验电压为0.5W/cm时,阳极附近土壤中镉的去除效率达到75.1%;淋滤法和洗土法是运用特定试剂与土壤重金属离子作用,然后从提取液中回收重金属,并循环利用提取液。据报道,美国曾应用淋滤法和洗土法成功地治理了包括镉在内的8种重金属,治理了2.0×104t污染的土壤,且重金属得到了回收和利用,而且整个治理过程中没有产生二次污染[20]。
4.2 化学方法 化学法是指通过在土壤中施用化学制剂、改良剂,增加土壤粘粒和有机质,改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理化性质,使土壤镉发生氧化还原等作用,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以减轻对其它生物的危害[31-32]。目前,磷酸盐、石灰、硅酸盐等是化学法处理镉污染土壤中常用物质。Gworek[33]等在研究中发现利用沸石等硅铝酸盐钝化土壤重金属能显著降低污染土壤中镉的浓度。总体而言,化学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治理效果、费用适中等优点,缺点是容易再度活化重金属。因此,该方法适用于重金属污染不太严重的地区,对污染太严重的土壤不适用[4,20]。
4.3 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是指通过某些特定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代谢活动,吸附降解土壤污染物质、降低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的治理方法,具有土壤扰动小、原位性、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一般分为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植物修复3种。
4.3.1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土壤微生物固定、迁移或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降低重金属毒性,主要包括生物富集和生物转化2种作用方式。生物富集作用指微生物的积累和吸附作用;生物转化作用指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氧化和还原作用、重金属的溶解和有机络合配位等[34]。例如,吴海江[35]利用分离获得的菌株对镉的去除率高达60%,吸附量达54mg/kg;张欣等[36]在模拟镉轻度污染试验中通过施入微生物菌剂使菠菜植株镉含量平均下降14.5%。
4.3.2 动物修复 动物修复是指利用土壤中某些低等动物的代谢活动来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比例的方法。例如,Ramseier等[37]研究发现蚯蚓具有强烈的镉富集能力,当土壤镉浓度为3mg/kg时,蚯蚓的镉富集量可以达到120mg/kg。但由于低等动物生长受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制约,该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一定限制[20,28]。
4.3.3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超富集植物吸附清除土壤镉污染的原位治理方法,具有实施较简便、投资较少、破坏小、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一种环境友好型修复技术[20,34]。目前,全世界已发现500多种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其中部分植物对土壤镉具有强烈的富集作用,表现出对镉的选择性吸收,如芜菁、菠菜、烟草、向日葵等[12]。近几年来,我国在利用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蒋先军等[38]研究发现印度芥菜、刘威等[39]发现宝山堇菜等属于镉超积累植物,这些发现都可以应用于镉污染土壤的治理与恢复工作。
5 展望
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镉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达到7.0%,镉是我国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土壤镉污染日趋严重。因此,要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管理控制、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等,首先,从源头上控制镉对土壤的污染,采取清洁生产与资源循环利用措施,减少甚至避免各类镉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其次,加强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特别是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技术;再次,发展联合修复技术,将生物修复与物理化学法、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有效结合起来,开展多学科联合的生态修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修复已经被镉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保护未被污染的土地资源,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R].2014-04-17.
[2]张兴梅,杨清伟,李扬.土壤镉污染现状及修复研究进展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79-81.
[3]崔力拓,耿世刚,李志伟.我国农田土壤镉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S(11):184-185.
[4]柳絮,范仲学,张斌,等.我国土壤镉污染及其修复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6(6):94-97.
[5]李玉浸.集约化农业的环境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7-82.
[6]冉烈,李会合.土壤镉污染现状及危害研究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4):69-73.
[7]王凯荣.我国农业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利用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1997,16(6):174-178.
[8]彭星辉,谢晓阳.稻田镉(Cd)污染的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7(2):67-69.
[9]王凯荣,张格丽.农田土壤镉污染及其治理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6(4):359-374.
[10]宋波,陈同斌,郑袁明,等.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镉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8):1343-1353.
[11]利锋.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11(8):22-26.
[12]李薇.农田镉污染的危害及其修复治理方法[J].粮油加工:电子版,2015(9):62-64.
[13]许嘉林,杨居荣.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14]孟凡乔,史雅娟,吴文良.我国无污染农产品重金属元素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与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0,19(6):356-359.
[15]张金彪,黄维南.镉对植物的生理生态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0,20(3):514-523.
[16]曾咏梅,毛昆明,李永梅.土壤中镉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3):360-365.
[17]高志岭,刘建玲,廖文华.磷肥使用与镉污染的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90-99.
[18]韩晓日,王颖,杨劲峰,等.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中镉含量的影响及其时空变异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1):107-110.
[19]何电源,王凯荣,廖先苓,等.农田土壤污染对作物生长和品质量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12增刊:128.
[20]马彩云,蔡定建,严宏.土壤镉污染及其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13,30(17):17-22.
[21]毕淑芹,谢建治,刘树庆,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6,10(2):107-110.
[22]Seregin I V,Ivanov V B.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cadmium and lead toxic effects on higher plants [J].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1,48(4):523-544.
[23]张义贤.重金属对大麦(Hordeumvulgare)毒性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7,17(2):199-205.
[24]刘国胜,童潜明,何长顺,等.土壤镉污染调查研究[J].四川环境,2004,23(5):8-13.
[25]Johannes G,Franziska S,Christian G S,et al.The toxicity of cadmium and resulting hazards for human health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and Toxicology,2006,1(22):1186.
[26]崔玉静,赵中秋,刘文菊,等.镉在土壤-植物-人体系统中迁移积累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报,2003,23(10):2133-2143.
[27]MariselaM'endez-Armenta,CamiloR'ios.Cadmium neurotoxicity [J].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07,23:350-358.
[28]彭少邦,蔡乐,李泗清.土壤镉污染修复方法及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环境与发展,2014,3(3):86-90.
[29]吴燕玉,周启星,田均良.制定我国环境标准(汞镉铅和砷)的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1991,2(4):334-349.
[30]胡宏韬,程金平.土壤铜镉污染的电动力学修复实验[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511-514.
[31]余贵芬.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研究现状[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15(4):22-24.
[32]吴双桃.镉污染土壤治理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5(4):40-41.
[33]Gworek B,肖辉林.利用合成沸石钝化污染土壤的镉[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2,1(1):58-60
[34]卢红玲,肖光辉,,等.土壤镉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1):1986-1993.
[35]吴海江.耐Cd细菌的筛选及抗性机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36]张欣,范仲学,郭笃发,等.3种微生物制剂对轻度镉污染土壤中菠菜生长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1):81-83.
[37]Ramseier S,Martin M,Haerdi W,et a1.Bioaccumultion of cadmium by Lumbficusterrestris [J].Toxi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hemistry,1989,22 (1-4):189-196.
[38]蒋先军,骆永明,赵其国.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Ⅲ.印度芥菜对锌镉的吸收和积累[J].土壤学报,2002,39(5):664-670.
“毒地”公害
我国耕地总量的三分之二都是中低产田,在土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由于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采矿、工厂的重金属污染,土地质量也在加速退化。城市虽然繁华,但土地污染却不会被厚厚的水泥板掩盖,它就在我们的脚下潜伏;农村虽然广袤,但土地污染却早已潜滋暗长,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它正向每一片田野蔓延。
土壤污染被称作“看不见的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在内的所有污染,最终都会回归土壤,造成土壤污染。专家指出,许多地区的污染已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没有外来的治理干预,土壤无法自净,甚至可能出现三种环境报复风险。
一是生态关系失衡,引发生态环境恶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长江三角洲的一项调查发现,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稻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土壤中的蚯蚓、土鳖及各种有益菌等大量消失,农作物害虫的天敌青蛙的数量大减,自然生态面临危机。
二是土壤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减产降质。重金属污染的增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调查显示,由于各种土壤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减产达100亿公斤。
三是污染粮食,影响人类生存。农业专家表示,土壤污染的最终后果将是人类“有米不敢吃”。南京农业大学在全国各地市场上进行的调查显示,约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属镉-超标。若长期食用镉米,将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事实证明,土地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和居住环境、人体健康,更已构成国土资源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土地污染防治已到了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地步,必须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土地的救赎
从1994年开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等机构就对全国土壤51个化学元素进行监测,1999年开始对中国东部农田区54个化学元素进行填图,2008年又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对含78种元素的土壤81个化学指标进行探测。
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正出现越来越多本来没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险元素。土壤一旦被污染,通过自净能力完全复原周期长达千年。土壤不像水会有一个循环,土壤就摆在那里。比如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惰性比较强,一不容易迁移,二不容易变化,顶多是从一种形态转化到另一种形态或者通过降解向下渗,减少的速率非常慢。
也有专家表示,土壤自身恢复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猜测而已。靠风吹雨淋移走重金属,不能准确定量,“数百年、上千年”的说法给出来的只是一个概数,用来帮助人们理解,说永远不能恢复都行。就像是矿山,在人类开采之前,矿山中的重金属早就存在了成千上万年。
根据不同的污染物,土壤修复可采取的修复手段不尽相同。国内外的经验显示,有机污染物可采取热解、焚烧及微生物等方法。而重金属污染,很难通过化学手段彻底根除,植物修复相对更为有效。
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乡,绿油油的草长满了整个农田,乍看之下还以为是青色的水稻。在这块已经被重金属严重污染、无法农耕的土地上,被称作“土壤清洁工”的蜈蚣草却生长得郁郁葱葱。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当于普通植物的20万倍,通过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内,这片土地就可以“恢复健康”,在郴州已经有修复完工的土地恢复了耕作。
现在,蜈蚣草已经在湖南郴州、云南个旧、广西环江扎下了根,尤其是在广西环江,蜈蚣草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亩~2000亩,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的砷污染农田修复项目。
蜈蚣草的“同盟战友”还有东南景天,这是在广东种植的专门修复镉中毒农田的植物,现在东南景天在全国也有上百亩的试验基地。
在西北,300多亩盐碱土地上种植了被称作“吸毒解毒高手”的竹柳,它不仅耐寒、耐旱、耐涝、抗盐碱,还可以吸收城市污水,消除氮磷钾,分解土壤中的重金属成分。
中国的污染场地修复刚刚起步,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应用还未大面积推广,修复技术与装备的研发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也引进了很多技术,但需要先解决技术本土化的适应性问题,还要衡量引进成本,最后在实践上能否应用还没有定论。由于国内还尚未建立污地修复标准,究竟被污染土地修复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实则难以界定。
土地“洗澡”代价高昂
土壤修复的方式主要就是三种,即物理方法——直接移除换新土,好处是快,坏处是治标不治本,仅仅是污染转移;化学方法—加化学试剂稳定固定化,减小重金属的危害,好处是便宜而且快,坏处是污染还在,而且可能有二次污染;生物方法——用生物吸收再移除,好处是环境友好,坏处是慢。综合来看,植物修复法更接近自然生态,从经济投入、修复周期和避免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考虑都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虽然植物修复法已经非常“实惠”,修复一吨污染土的成本已经低于200元,但是修复面积的庞大却使总投入数额惊人。以云南个旧为例,目前治理修复面积还不到100亩,而污染面积却在20万亩以上,如果要全部修复,至少需要上亿元的投资,这对当地财政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
而且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一般都是野生植物,其种苗繁育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实现大规模种苗就更加困难,所以现今使用的是先大棚育种再移植到修复区的办法,无疑会增加成本和操作难度。类似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植物多集中在我国淮河以南,而在淮河以北则很少发现,使植物修复法的影响范围也大大受限。
对于土地修复地区的村民来说,最为痛苦的则是三至五年的修复周期过于漫长,他们守在不能耕作的试验田旁,除了等待,毫无办法。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很多污染地区都等不及采用植物修复法,而选择了“客土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被污染土壤深埋到水稻根系不能达到的25厘米以下,虽然运用“客土法”修复一亩污染土地要花费上百万元,污染土壤仍然存在,甚至会继续扩大,但是由于修复方法简单,花费时间少,这种饮鸩止渴的方法被广泛应用。
在当前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如此代价高昂、周期漫长的修复也大大降低了农民治污的积极性。多地农业部门的监测发现,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农民自购的农膜基本上不合格,往往使用0.006毫米的超薄膜,甚至还有0.005毫米的农膜。越薄的农膜强度越低,抗拉能力差,容易老化,破碎后碎块更小,难以捡拾,相应产生的农膜残留量就更大。不少农民反映,种一季粮挣不了几个钱,化肥、农药一旦用少了,庄稼立马减产,谁都不敢轻易减量。
其实,污土修复的核心在于如何依靠技术来降低成本和保障环境安全性。因此,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一直是科学家们追求的突破目标。目前世界上见效最快的土壤修复技术是“纳米铁”。美国和欧洲已开始采用,一些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都可以处理,几乎属于比较理想万能的修复,实验室里一天就能见到修复效果,野外见效通常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但高昂的修复价格,是致命的缺点,使其难以成为最理想的修复方案。
棕色地块变成“唐僧肉”
那些已经受到或将要受到污染却未经修复的污染场地,被媒体称为“毒地”,而在欧美国家它有一个文雅的名称:棕色地块。
“毒地”危害最知名的案例是美国的“拉夫运河事件”。在1942年至1953年的11年问,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干涸的拉夫运河河谷,一直是个用于倾倒工业废料的垃圾场。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片河谷陆续被开发,2000多户居民居住于此。70年代末,各种怪病开始困扰当地居民,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奇高。在随后的调查发现,1974年至1978年间,拉夫运河小区出生的孩子56%有生育缺陷。拉夫运河小区的妇女比搬进来之前的流产率增加了300%。当地居民不得不搬迁。
如今,棕色地块正成为中国城市的噩梦。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从城市搬迁的化工厂、农药厂、钢铁厂等高污染场地被重新开发成了住宅小区,这些房地产开发商大力宣传的楼盘名称,对其进行二度包装。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许多“毒地”尚未“清毒”就被一些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视为“唐僧肉”,建成经济适用房等。
从北京地铁八通线管庄站下车,沿着双桥东路南行,穿过一片城中村,能看到两处隔路相对的大型社区,D社区与Y社区。D社区的居民2005年入住,入住率极高,二手房均价达到2.45万元每平方米。据悉,D社区所处地块曾是铁道部防腐枕木厂的工业用地,由于大量有害化学用品的过度使用,该厂曾发生过“工人中毒事件”。虽然厂子于2001年倒闭,但在其40年的历史中,大量的有害元素已渗入土地,使场地遭受到了严重污染,属于典型的棕色地块。然而,就在这样未经修复的“毒地”之上,安建广厦千万间?
按照土壤修复的程序,修复企业先要对污染场地进行环境评价,跟人生病去医院“看病、诊断、治疗”的程序类似,土壤采样、实验室化验、分析诊断都是必须环节。但在利益的追逐下,现实版的土壤修复故事往往要粗糙得多。
一位土壤修复工程师曾在其博客里质疑:你相信一个20年的老化工厂,调查结果是只有50平米污染土壤吗?你相信一个生产十几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场地里没发现苯系物吗?你相信现场五颜六色,结果只有两种重金属超标吗?在一天几十万元的银行利息压力下,房地产商选择土壤修复多出于无奈,往往将土壤修复流程简化成两个程序:挖干净,拉走。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我国棕色地块的土壤修复,实质上是非常有限的,若在这样的土地上居住,极有可能上演中国的“拉夫运河事件”。但他同时强调,危害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可能显现。
还有多少看不见的污染?
土壤污染带来的恶性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了国人的心,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始终没有权威公布,一年一度的环境公报也鲜有提及。权威信息缺失,已经导致人们的普遍焦虑,人们急于知道,究竟有多少“看不见”的土地污染在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北京律师董正伟曾向环保部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全国土壤污染情况调查的数据、调查依据、污染成因和防止措施以及方式方法”。但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予以拒绝。中国的土地已被污染到如此种程度,环保部却还在以“国家秘密”给自己当遮羞布,着实令人心寒。
环保部近期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已经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这说明相关部门对污染情况不是没有掌握,秘而不宣地刻意隐瞒,让公众获知艰难。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也损失了公众信任,甚至还会因谣言四起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污染“家底不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一面是“1.5亿亩耕地污染”“华南部分地区5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等数据广泛流传,一面是污染源情况不明,农民无辜受损、消费者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