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Li Zhixiang; Lin Kecheng;Wang Yinlong;Wang Xiwu; Li Qianjin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03,China)
摘要: 情境化教学在中国教育领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适当地采用情境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在进行情境化教学设计之前,明确情境化教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是很有必要的。文章首先对此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用情境化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以及教学设计过程中创设情境的原则。
Abs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ontextual instruction in education realm of China.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contextual instruction theory in teaching could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ffectively, and then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Before application, it's necessary to make much of the essence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at is what addressed first in this paper. And on this basis,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 based on context and principle of creating context in design process is discussed.
关键词: 情境 情境化教学 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
Key words: context;contextual instruction;instructional design;constructivis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35-01
1情境化教学的内涵
情境化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教师将学科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和工作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1]。
情境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情境”。情境化课堂通过“情境”促进知识的建构,真实情境中的知识更有意义、更易于理解,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境化教学的本质在于“参与”。通过教师主导下的交互式小组学习,学生们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集体学习方式让学生看到别人的不同观点,利于培养学生多个角度看问题的发散性思维。
2理论基础
情境化教学植根于建构主义理论与实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物体和事件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形成的信念对物体或事件做出解释并建构其意义。当个人努力弄清自己经验的意义时,就是在建构知识”[2]。
建构主义者主张通过创设并运用复杂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这种学习环境应该是针对所学知识或学科的真实性活动,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协作,互相检验各自观点的正确性;鼓励学习者提出或应用多种观点以及对学习结果和过程进行反思。
可见,这里的“学习环境”在概念上包含了情境化教学中的“情境”,也可以说,“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设计并主导实施的学习环境。一定意义上讲,情境化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
3情境化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的优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情境化教学过程包括课例导入、课例发展、结课三个阶段。
3.1 导入阶段课例导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在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概念和技能之间建立联系。导入课例的形式可以是学生参与的活动,也可以是教师对某种情境的叙述,还可以运用视频、动画、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其设计必须遵循一致性原则,即导入部分与课例内容相一致,必须跟要学习的概念有明显的联系;导入部分还要与后续课例的开展相一致,如果你的导入很精彩,那么接下来课例的展开部分也最好不要令人失望,如果你在导入部分提出了某个问题,那么在课例结束时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3.2 发展阶段课例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其发展概念并获得技能。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是虚构的故事情境,也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是引人入胜的悬疑情境,也可以是发人深省的实例情境。一次课堂中有可能采用多种情境,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3.2.1 整体考量原则,即教学情境的创设与选择要放在整个课例教学的环境中整体考虑,将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创造一种整体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不能独立的情境各自为政、一盘散沙。
3.2.2 主题统一原则,即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与教学内容与要求相一致,情境的新颖性、趣味性固然重要,但如果偏离了教学内容这一主题,将变得毫无意义。
3.2.3 注重参与原则,即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参与”是情境化教学的本质,无论是培养实验技能的动手活动还是鼓励独立思考的语言训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将会更深刻更持久,迁移与应用也会更自觉。
3.2.4 真实有用原则,即教学情境应尽可能来源于真实的生产生活,向学生展示知识的用武之地,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当然,如果创设真实的情境确有困难,利用虚构的故事情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兴趣,然而有研究表明,在虚构情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因此,为了教学目的而添油加醋弄假成真也是无可厚非的。
3.3 结课阶段结课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学过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技能,通过一种真实的情境对学生学习的成就进行评价,一方面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课例的目标,另一方面强化概念和技能在新的、相似情境中迁移的能力。与发展阶段的情境相比,结课情境应具有综合性和转移性。综合性是指结课情境需尽可能涵盖主要概念和技能的检验,而不宜只针对某一个概念;转移性是指结课情境最好换一个角度映射概念,避免对学生的思维方向产生定势误导。
4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情境化教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接着探讨了情境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情境设计的原则。对情境化教学而言,情境是关键,参与是本质,而其实施之成败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素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情境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挑战。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学生时代所经历的还都是应试教育,要实施情境化教学,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桎梏,必须从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其内涵,对我们的旧思维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花大力气展开情境化教学理论研究,才能身体力行、锐意创新,培养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构成要素方面,即均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要素;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具体如下所述:
(一)教学过程设计结构,既涉及到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关系到学生认知过程的组织形式
对于传统小学教学而言,其教师组织教学时常以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依据,由浅入深地设计若干个提问,引导学生逐渐向正确的答案靠近,从而形成数学概念和方法,假如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均能够全神贯注地听讲,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听课,将能够获取较好的效果。实际上,课堂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正是针对传统小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从独立探究和协作建模两个方面组建设计结构框架的。
(二)由协作建模任务支架,设计替代琐碎的提问设计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结合现行教学的实际状况,将协作建模任务支架分解为下述两个部分。
1. 协作前的独立探究任务支架设计。独立探究是协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对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活跃学生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独立探究任务支架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为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答题,而现实课堂中能够自主参与答题的学生屈指可数。基于协作建模,学生的独立探究任务支架将问题以任务单的方式发送到学生手中,从而强制性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二是任务答案不唯一。基于学生具有不同的思想、学习能力等因素,使其同一任务单下得出不同的答案,学生需在开放的任务单下开展个性化独立探究,确保每一份答卷均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三是注重表象的积累。独立探究是整个数学建模过程的核心环节。因此,学生应致力于直观层面上的认知相关事务,积累更多感性素材,促使学生更好地开展数学学习。
2. 协作建模任务支架设计。协作建模任务支架设计,为学生思维外显、转变概念以及调整认识营造了良好的平台。对于协作建模任务支架来说,其设计过程中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以表单的形式准确记录各组员的关键数据信息,为学生顺利进行协作学习而设计的小组汇总表单,是协作建模任务支架的核心目的,该表单以引导学生汇集和整理组员信息为主要任务,以便总结出一系列数学规律。同时,协作建模任务支架表单需以组员人数为依据进行分栏,保证每位学生的发现均能够在该表单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二是具有明确的建模要求。明确的建模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以及归纳数学方法。
二、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通常情况下,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涉及到五大板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和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又体现在五个方面:问题情境、协作学习、独立探究、应用拓展和建构模型。本文以最小公倍数为例,全面阐述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学习内容:最小公倍数。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学会将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学习重点:全面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找出最小公倍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 教育 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来解决教育问题,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教师是作用发挥的有效中介,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一、单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1.立足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学生情况,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操作。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他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科学知识、简单的程序设计知识等)以及帮助学生完成信息技术技能操作训练(包括word编辑文字、excel表格处理、e-mail发送、简单的网页设计等)。其中,在教学前测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个性和需求等。教学中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预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并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还应重视后期测评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储存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2.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悟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地计算机教育,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只是一味地按信息技术学科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过于单纯和专业化,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向学生传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结合各科学习需要接触和使用相关工具软件,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等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巩固和拓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达到学科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比如,教师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可促使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通过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的信息文章和设置信息讨论会,学生的信息常识可不断扩增;借助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和创设师生、生生的情景交流来评价信息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教育学生杜绝滥用信息资源和网友以及教会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等途径,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二、从学校教学系统方面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信息社会需要教育领域能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和快出人才。面对教育信息量的激增,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媒体、策略的分析与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环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设计,大到整门课程的设计,小到一个单元目标的设计、一节课的设计,它可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依据。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的依托,又懂得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由他带头进行教学设计,定可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教学设计热”,这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2.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信息社会中,媒体教学已走进教育领域,各学校都在筹备资金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师应带头做好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如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幻灯投影教材、简单的音频和视频教材、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以保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学的需要。
3.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教育信息时代,大量新型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合理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选择出合理的学习模式。比如:网络探究式学习模型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小组学习和游戏型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辩论和反思能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可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向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建议学习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一、课堂教学案例的涵义和类型
1.课堂教学案例的涵义
我们在案例开发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案例的内涵是一定案例在特定教学背景下以一定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质的反映。这就是说,在特定教学背景(包括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下产生的案例是教育工作者经过研究、总结、提炼后以书面或软件的形式自觉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的。同未经研究、总结、提炼的课堂教学活动相比,案例具有四个特征。其一是突出学习活动的主要矛盾。案例通常是围绕一个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其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就是某次学习活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参与的每次学习活动须完成多项学习任务或解决多个问题。其二,体现矛盾解决过程的曲折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首先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或情感状态同教材所要求的高度存在差距;其次是学生的思路、见解和愿望同任课教师的思路、见解和要求的矛盾;此外,学生之间也常常存在思路、方法和见解上的分歧。一个成功的案例必然要抓住并巧妙地解决这些矛盾,故其教学过程是曲折的、多彩的。诚然,也有一些案例的作者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妥善解决这些矛盾,但他们在教学后通过反思与研究而对此有了深刻认识,由此写出的旨在总结教训的案例也是好案例。其三,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性。按照新的课改理念和教学观点,一切教学活动均须以学生为主体,均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个问题上,案例的突出特征在于“充分”二字,即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自主钻研,积极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解决各种矛盾、完成学习任务的主力。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必须具备的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如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充分,那么他从吸取教训的角度写出案例也是有价值的。其四,展现教学活动的范例性。案例是课堂教学中具有示范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学实例。它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张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能给人以深刻启示。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试图作出这样的界定:课堂教学案例是指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著效果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学实例。
2.课堂教学案例的类型
从现已开发的和各地发表的种种案例看,划分案例的类型须同时把握两种尺度。其一是案例的客体尺度。案例的客体尺度是指不同的案例在性质和复杂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案例的类型须反映这些差别。从内容和性质上考察,案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课本为基本教材、以课堂教学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案例。另一类是以广泛的教学资源为教材、以学生小组或个人参与课题研究为教学组织形式、以现实信息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案例。从复杂程度上考察,上述两类复杂程度不同的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深度、广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例如,在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案例中,有些案例是按照偶发事件撰写的,另外一些案例则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专题组织的,还有一些案例则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和多种学习方式。显然,这些案例的广度和深度有很大区别。其二是案例的主体尺度,也称价值尺度。案例是为了满足主体(即使用案例的各种人)的种种需要而产生的。案例的主体尺度是指案例具有满足主体的多种不同需要的属性;案例的种种类型须反映不同案例的不同价值。主体对案例的需要是多样的,既需要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案例,又需要以现实信息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案例;既需要巧妙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案例,也需要按照主题或专题进行教学的案例,还需要包含多种学习内容和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式案例。由此看来,案例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属性。以价值为尺度是划分案例类型的又一重要准则。
二、案例开发的过程和方法
学校开发案例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全面系统的开发,即由学校行政作出总体部署,各学科(或学习领域)的教师有计划地开发案例。另一种是零零星星的开发,即在学校领导的一般号召下,个别教师所进行的案例开发。
第一阶段是案例策划阶段。除意外式案例以外的其他三类案例均须经过策划而产生。意外式案例反映的事实是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出乎意料地发生的,要把这种事实产生、发展的过程变成一个案例,必先经历一个发掘的过程。
综合式案例的策划阶段就是案例开发的构思阶段。有的教师事先没有认真地走过这一阶段就去组织学生学习,并着手撰写案例,结果所写出的案例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等方面都存在一连串不该存在的问题。案例开发者在策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
要使所开发的案例能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服务,案例开发者必须树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理念。首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观,按此观点将“三维”课程目标巧妙地转化为这一节或两三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创造性地将此教学目标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其次,树立“以学定教”的教学过程观,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由此确定学生的角色定位和任课教师的角色定位。第三,树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观,改变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的教与学的方式,提供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性实践和展现其智慧潜能与聪明才智的机会,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更提升了思想感情,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树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观,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形成平等交流的局面,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
更要紧的是,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框架式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一方面,要把握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性状、教材内容的结构以及教材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调查和研究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对学习这一部分教材具有什么样的基础、存在什么困难以及本班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上存在的差别,进而对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情作出预测。其次,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即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期望学生的发展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三,确定教学思路,包括学习步骤、学习方式、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活动(即学习步骤)的设计应具有梯度,使之分层次推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步骤的设计宜粗不宜细。如果写得过细,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妨碍学生主动学习。第四,设计教学工具,主要是设计多媒体课件,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尽可能地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是案例展开阶段。这是案例开发的中心阶段,学生是这一阶段的主力军。案例开发者在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中心任务对案例开发工作的第一个要求是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要按照以学定教原则来使用教学方案,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学情及时地巧妙地调整或修改教学方案。当教学方案与实际学情发生矛盾时,决不能让方案牵着学生走。第二,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力争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为此,要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学习。要根据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规律性来确定整个学习活动的梯度或层次,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分层次地向前推进。第三,改变传统的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按照本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第四,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不能过多地牵引学生,也不能撒手不导或无原则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好。
第三阶段是案例总结阶段。这是案例开发的升华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教学活动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学生之中,广泛了解学生参与此次学习的感受、收获、意见和要求,着重了解和收集学生的真情实感、深刻见解、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他们的作品与作业,从而对原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以及是否扩展或加深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
1.1项目设计
根据会计核算经济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笔者将《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设计成三个不同类型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核算项目模块。这三个主体的经济业务核算就作为三个项目,项目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项目一为个体经营者经济业务核算,项目二为商业服务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项目三为工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如此设计是为了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在如此渐进式教学安排下,等学生做到项目三即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时,已经熟悉了会计业务核算基本方法和流程,对于制造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学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1.2任务设计
无论是哪一个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流程都是相同的。根据这一特点,笔者选取最基本的流程针对每一会计主体设计了相同的工作任务。任务一是编制会计凭证,任务二是登记会计账簿,任务三是编制会计报表。每一项目都必须完成这样的三个任务,在这样的重复练习中,学生自然就熟悉了会计的基本核算流程。当然每一个项目中任务的复杂程度是不同的。
2任务要求设计
每个项目模块教学任务名称虽然相同,但是学习深度与广度要求差别很大。
2.1个体经营者经济业务核算任务教学设计
在开展项目一学习之前,学生毫无会计基础,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故需要在项目一中让他们了解基本的《会计基础》概念,如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法等。在项目一中对于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不需要完整深入,只需能够支持他们完成项目任务即可。这样,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例如“资产”要素,学生只要能够知道案例中涉及到的哪些是会计主体的资产即可,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做到。学生感到任务不难解决,将易于激发自身学习兴趣,有利于后继教学项目任务模块的学习。项目一中的核算任务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下核算流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到一些专业名词和术语,但无需深度阐释,可留待后继情境化教学项目模块教学中逐步解决。由于个体经营者会计核算业务很简单,涉及的账户只有几个,教师可手把手教学生做账,同学们觉得新鲜有趣,易于掌握,如此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商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任务教学设计
项目二选择商业企业为会计业务核算主体,企业会计工作比个体经营者要规范完整,而商业企业会计工作业务范畴主要涉及购销环节,比制造业企业简单。项目二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项目一中所学各会计基本概念名词。基于对项目一所学任务的具体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项目二业务复杂了,但任务形式还是熟悉的,学生并不会觉得很陌生。除了与项目二任务对应的各会计基本理论需要掌握外,项目二还要求学生熟悉各类原始凭证,并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等技巧。在项目二中,项目一中已经做过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进行,而之前没有做过的内容,教师仍需手把手教会学生。因为学生已有一些经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项目二完成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会计业务核算的具体流程,也能区别整个会计业务核算过程中哪些是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哪些是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内容。由于商业服务业企业主要涉及购销业务,因此,会计核算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大多是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有了项目一学习培训基础,学生完成项目二任务也比较容易。
2.3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任务教学设计
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项目是三个项目中最复杂的,这类主体不仅包括购销业务,还有生产过程的核算。该项目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完全熟练掌握会计工作业务核算全过程。有了前两个项目的学习经验,这一项目中重点解决的是判断经济业务记到什么账户里,而和前两个项目相同的核算内容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例如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错账的更正方法则根据自己实际错误的情况灵活应用。这些操作教师都不再进行专门指导。教师在这一项目中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经济业务,以及指导解决核算中遇到的具体操作问题。项目三任务完成过程中,因为业务复杂,涉及的账页种类多,学生能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并且也能体会到会计核算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
3小结与讨论
通过完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三个渐进式教学项目模块,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细致、耐心和规范,真正理解会计核算要求的内涵。在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岗位分工的会计场景教学研究”资金与政策支持下,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在12级会计专业四个班学生中,抽出一个班开展基于岗位分工的会计场景项目化教学实验。经过两年的项目化教学实施,教改班无论在会计基础课考试成绩还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都比非教改班有了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理论的学习枯燥而乏味,加上高职学生不擅长理论学习,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教授方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刚学习会计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以购物发票为例让学生认识原始凭证,学生能够从会计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发票。另外,学生完成登账、编报的任务后,会令他们充满成就感,不知不觉中就有了学习兴趣。②提高动手能力。由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是通过项目载体,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基础会计,学习中会遇到具体操作的问题。尤其是在项目三中,业务复杂,涉及的账页种类很多,学生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下怎样登记原材料明细账,日记账的对方科目栏怎样填写等。这些问题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下不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进而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达到学习会计知识的同时也调高了动手能力。③培养细致、耐心、规范的会计职业习惯。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都要求按照会计手工操作规范来进行。如果粗心导致记账错误,就需要运用规范的方法进行更正。学生在这样的操作中就会意识到要细致、耐心和规范。这正是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职业习惯。由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意识到细心、耐心的重要性,并促使自己养成这一良好的职业习惯。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