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抓牢组织推动,确保打牢基础作用
为落实“三个狠抓”,全力确保2020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任务有效推动,一是狠抓方案实施。针对目标任务制定年度计划保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节点和量化考核指标,确保各项目标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二是狠抓机制推动。各部门具体负责工作推进,解决实际困难,形成合力推进工作开展;三是狠抓督查考核。细化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开展工作进度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问效,确保各项目标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
二、立体生态空间构建
完成道路绿化25公里。3月底完成外业调查,编制完成《2020年县至道路绿化项目实施方案》初稿,4月完成编制清单、控价,完成需求论证的公示,6月初完成财政评审,目前进行政府采购招标工作,下一步将开展项目实施。
三、生态示范区建设及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
(一)完成省级财政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建监测点1个,完成投资15万元。3月完成《县省级财政草原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完成审批,4月采购配套建设围栏、标牌,购置监测采样、数据处理设备,目前正在项目点县木鱼村白恩牛场做网围栏及监测设备安装前期准备工作。
(二)森林防火工作。严格火源管理,突出重点环节监控,在春节及2020年3月至5月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重点时期,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在做好全县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工作的同时,对重点林区、林区输电线路、林区施工单位和林区煨桑点等森林草原防火的重点部位,严防死守,确保不出问题;严格执行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网格化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人,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事有人抓、责有人担;开展防火的宣传教育,森林草原火灾的隐患排查,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位。
(三)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2.9‰以下。1-3月开展完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工作,4月与7乡3镇签订《预防林业有害生物合同》,开展松材线虫病春季普查工作,5月对全县145.7949万亩松林踏查,完成率100%,全面完成2020年度春季松材线虫病普查工作。
(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肺炎疫情期间对定点医院(县人民医院)及其他县级医疗机构、12个卫生院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开展宣传教育1次,摸清辖区环保问题底数;4月开展中央、省、州环保督促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切实推动全县各类环保问题整改;6月完成了第二季度双随机所有执法任务,配合省、州级开展环保督查。
四、存在问题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社会共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全民意识还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强化。
(二)路种花项目实施地点处于高寒牧区,因雨季时间短存在施工期短、施工难度较大问题。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意识淡薄,专业知识缺乏
过度放牧、乱伐乱弃及无规划开发建设等违法行为十分严重,诸多活动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所造成河库淤积、生态系统退化、面源污染等危害,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均造成严重的影响。应加强全国各级领导和群众对水土流失危害性的认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生态文明中的地位。加强执法力度,整顿执法队伍。执法人员自身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加强后期的习,做到知识进取与执法为人一体化。
1.2植被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随着牧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度的放牧及对草场养护知识的缺乏,使草场超负荷放牧和对牧场周边农田过度开发,导致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使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草原生产力降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改革开放窗口深圳,在城市文化水平提高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疯狂的土地扩张和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水土流失和自然景观的破坏也是空前的。
1.3土壤贫瘠,营养流失过度
经济快速发展,过度土地开发及基建工程的不文明施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土石方的开挖及其他建设活动,势必会引起地表植被损坏,使裸地在雨水冲刷下引起水土流失,从而带走土壤表层中的营养元素,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植被的生长。同时若对原有的耕植土不加以合理堆放及采取相应临时防护等措施,势必会导致耕植土的流失,流失过程中带走大量养分,从而使土壤肥力降低,影响绿化效果。如崩岗侵蚀(水土流失特殊形式)则会使地形破碎,土层丧失,土壤养分流失,良地变成难以利用的侵蚀劣地。据调查,江西赣县崩岗侵蚀区年均流失量在85000t/km2,平均每年流失土层1cm左右。崩岗形成后,土壤表土流失,碎屑层地表,地薄缺肥,温高缺水,土壤肥力极差,土壤有机质大量减少,且植被难以恢复,治理难度大。经过强烈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有0.3%左右,造林种草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土壤有机质的大量流失,土壤满足不了植物生长需要,造成植物生长缓慢,影响绿化景观及农作物收成。地瘠民贫,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和危害。
1.4影响居民生活,经济损失惨重
水土流失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许多灾害频繁发生。由于水土流失而引发的灾害,给社会、经济及居民生活均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首先,边坡倒塌、地面下陷等灾害会造成居民房屋受损、掩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河道、雨水管网淤积会影响行洪,从而破坏公路、铁路及航道等交通设施,使基建设施受损。
1.5科研不够成熟,技术进展过慢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我国生态修复研究近年虽然对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和实践已有过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恢复重建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研究中只注重恢复有效的植物群落模式试验,相对忽视了对自然界自然规律恢复过程的研究;注重对植物多样性及小气候的研究,相对忽视对动物、土壤生物的研究;注重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对生态功能和结构的综合评价。尽快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理论和实践,促使我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及措施
2.1加强国策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应加强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在生态建设中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提供科学标准和依据。对实施的生态修复建设要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对人类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技术学习,用专业知识指导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让人们了解到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及治理后的成效,加大宣传力度及建设生态修复示范科技园,使人们从根本明白上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内在的道理。
水土生态园的建设,对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市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生态理念,对颂扬传统水土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土保持宣传上应强化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水土流失是头号环境问题意识、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坚持面向领导、面向建设单位、面向市民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对治理动态和水土流失案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在城镇周边、主要交通要道和生态修复实验区(点)设置水土保持宣传牌,提高人民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2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监督执法
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强预防监督执法工作,把预防保护方针放在首要位置,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多方实践证明,坚持“预防为主”水土保持方针,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可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植被恢复。其中封山禁牧等生态修复措施,投资少,见效快,是一项在短期内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
生态环境的破坏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道路及房产等方面的开发建设。同时诸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更加重要,坚持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建立统一高效的决策管理制度,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和审批力度就必须建立专门的机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监测、预警、应付、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的综合重建组织体系。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执法力度,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对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取土采沙及无规划建设等现象,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2.3制定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由于各地水土流失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亦较大,因此生态修复规划应区别对待。以全国4个大生态修复类型区为依据,结合各地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规划,明确修复时限、修复面积、修复方式及保障措施等。城市生态恢复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按景观生态学原理,依轻重缓急进行分年度整治,优先治理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水土流失。
以深圳为例,改革开放后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同时过度开发建设也给城市带来了遍体鳞伤,特别是采石取土、房地产开发及公路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景观破坏和污染饮用水源等,对城市景观生态构成严重破坏。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和解决对城市景观的严重影响问题,针对水土流失产生类型不同,整治的措施不同,投入的资金和投入的机制也不同。分类的规划、分布指导,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措施应充分利用措施的优势,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并与其他措施有机结合整体治理措施。坚持“草本优先,乔灌草结合,慎用藤本”的原则,植物合理搭配,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形成多层次、立体的生态结构,取得最大景观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生态修复成败关键在于管护措施的落实。“三分治七分管”,治是基础,管是关键。
三、结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部分地区实施后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思路、新策略、新举措及新办法在各地正在逐步展开。实施中需坚持做到:一是管重于治,监督管护力度需加强,减少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二是封重于补;坚持以封山育林为主,补种栽植为辅的原则,降低人畜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三是实重于形,各主管部门应付出实际行动,设身处地的为群众谋福利,为社会创效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发展,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所有人都应该参与到其中来,自觉维护我们的大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黄松柏.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探究[J]. 经营管理者,2012,(11).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01-2
0 前言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的旨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且相对于传统的开环经济形式而言是一种闭环流动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使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一线性流程转变成一个“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产生是对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
1 宁夏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宁夏循环经济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宁夏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特征,以企业为主体,以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在银川举行的APEC循环经济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会议召开后,发展循环经济被进一步确定为宁夏经济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1.1 建立相关政策体系,确定循环经济试点
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节约能源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治区将石嘴山市、望远工业园及宁夏金昱元化工集团等9家企业确定为自治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已分别编制了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循环经济工作全面展开。
1.2 加大支持力度,推行清洁生产
全面落实国家在税收方面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实行的政策优惠,共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50多家,产品40多种,年减免税收超过1亿元。根据全区工业布局和行业特点,选取冶金、造纸、化工、水泥四个重点行业的8家企业作为自治区第一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带动全区清洁生产工作有效开展,从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宁夏经济总量小,面临着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艰巨任务,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1.3.1 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与部门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全民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1.3.2 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建设机制与保障政策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
1.3.3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宁夏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冶金、有色金属、石化、电力、造纸、水泥等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较重的行业技术水平总体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
1.3.4 环境容量有限,生态保护也更显突出 全区水环境污染严峻,城镇固体废物以及生活垃圾急剧增加,但处理设施滞后,集中处理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城镇环境。
2 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进一步提高宁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恰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
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寻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化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生态服务业,办好生态旅游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因此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疑有其重要的意义。
3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保障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应有以下几方面保障措施。
3.1 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按照“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思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变。对大于15°的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超载过牧、植被破坏严重区域,实施围栏封育和退牧还草引草入田,大力推行“草-菇-畜”生态栽培模式,构建“植物-微生物-动物”良性循环菌草产业链中部干早半荒漠区要重视饲草料,特别是柠条的转换利用,逐步形成“种植-饲料加工-养殖-第三产业开发”的产业结构链条,发展沙产业;通过促进水源涵养林基地的培育,推广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林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农牧生态型等模式,把环境治理与林草建设、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发展商品性生态农业。加快草原生态重建,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推广可降解农膜、商品有机肥、生物农药兽药、稀土肥料、酶化饲料和标准化无公害种养技术,达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和畜牧业的要求,发展生态畜牧业。
3.2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
建设“盐-同-海”滩羊产业带。推行“人工种草、刈割栈养”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相结合的生态牧业生产方式,在盐池、同心、海原一线建设滩羊产业带,通过人工种草,棚圈设施和饲草料加工机械的配套建设,实施滩羊保护性开发;建设“同-海”红枣产业带。推广“枣瓜间作”种植模式。同时与中部地区的灵武、中宁相连,形成“灵-宁-同-海”红枣产业带。
发展环六盘山草畜产业带。推行“粮草轮作、复种禾草”耕作制度和“人工种草、刈割栈养”的牧业生产方式,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引草入田,扩大和强化苜蓿等优质牧草的种植;建设环六盘山马铃薯产业带。以西吉县为中心,发展“西吉-隆德-原州区西南部”优质马铃薯产业带,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建立优质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同时,开发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提高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3 建设生态型农村,发展生态旅游
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加大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新理念,发展秸秆、畜禽粪便等的资源化利用,推广以设施养殖型庭院经济模式、“四位一体”型庭院经济模式和“农-果-菇-饲-沼-肥”型庭院经济模式为主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清洁能源,推广太阳灶、太阳房和节柴灶。培育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乡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物业管理业,进行生活垃圾及污水无害化处理,使农业面源污染势头得到遏制,实现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型新农村建设。
3.4 加大农村能源开发力度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开发和节约并举”的方针,推广沼气池、太阳灶、高效节能炕灶、秸秆气化等农村能源设施,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体系,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逐步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使农村用能结构得到优化,基本杜绝由于烧柴而造成的植被破坏,森林植被和草地退化得到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实现良性循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3.4 加快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
种植业要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逐步推广生物农药,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畜牧业要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和积极推广养殖业“出户人园”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主要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单位面积养殖规模,确保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废水等废弃物能被农田吸收利用,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建立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组建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围绕循环农业发展,开发相关技术,建立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投人品高效利用技术、无害化投人品开发技术、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节水农业技术等。加快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先导,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品牌,做强产业。培育循环农业基地县,形成规模和产业互补优势。
4 总结及展望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而且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应系统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干部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公众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加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研究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宁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M].北京出版社,2005.
[2] 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 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N].光明日报,2000.
[4]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通知(宁政发〔2007〕47号).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