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气候移民;概念;类型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16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27

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所导致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现阶段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模式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确定性的增加已导致地球海洋洋流流向的变化,使得热带海洋表面气温不断上升,全球海洋风暴持续时间延长、强度增加,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加剧,干旱、洪涝频繁多发,气候开始变得极端无常。极端而无常的气候,催生了大量的“气候移民”,他们因气候变化、生态失衡、地质变异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受灾不得不进行迁移。环境正义基金会主席史蒂夫·特伦特指出“气候变化影响家庭、基础设施、食物、水及人类健康,还将会导致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群迁移”[1]。据联合国环境和人类安全组织、香港发展与救援NGO组织——香港乐施会等组织机构在2009年的预计,在1998-2007年间,全球每年受气候灾害影响的气候难民人数约为2.43亿人;2015年后气候难民人数将达到3.75亿人以上。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难民已开始进行自发和有组织的气候移民,世界上现在已有约2 600万因为气候变化而被迫迁徙的气候移民,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移民”[2]。

气候移民是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重要机制之一。关涉气候移民的研究,早在莱文斯坦的迁移法则中就将不适宜的气候、不公平的法律、重税、不适宜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刺激等看作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美国地理学家Ellen Churchill Semple更是认为“寻找更好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和容易居住的环境是人们迁移的动机”[4]。尽管早期人们将气候变化作为一种重要因素纳入了对气候移民的解释和理解之中,但随后就逐渐消失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一些关于气候移民的理论著作问世。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关气候移民规模的预测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早期关于气候移民的研究和政策讨论偏重于以未来为导向的警示性预测,而不是观察分析迁移流,以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自然科学家认为环境恶化和迁移之间存在内在联系[5],社会科学家认为环境仅仅是影响人们迁移因素中的一种[6]。当前,有关气候移民的争议仍旧存在,但学科间的认识分异逐渐减少,环境科学家和人口学家都认为自然环境是迁移的动力因素,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力逐渐凸显,观察或试验研究逐渐取代预测,但其研究结果仍旧非常有限。

如何以已有研究为基础,突破社会文化交叉法、经济视角的牵绊,提升人们对气候风险导致气候移民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对气候移民进行概念上的梳理与界定,类型上的归类与划分,剖析造成气候移民问题的制约性因素,将气候移民从经济迁移大流中分离出来已是一个摆在世人面前不容回避的现实性、迫切性的重要议题,深刻认识把握这一全球性的社会现象,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可持续发展。

1 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对人口迁移的影响1.1 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气候变化现象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雪灾、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的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已对自然系统、生物系统和人类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已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人类最迫切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对气候变化的定义,并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本文对气候变化的概念定义为:气候变化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自然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在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7]。其原因或因于自然自身的演变历程,或为外界条件使然,亦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大气组成成分和自然资源利用的改变。如此,对气候变化诸现象展开分析,既突出了气候变化中的人为致因又可与主要由自然原因导致的气候变率相区别。

总体看来,现阶段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陈绍军等:气候移民的概念与类型探析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降水;水环境质量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作为最要的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发生改变。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在报告中指出,近100年(1906~2005年)地球表面气温平均上升了0.74℃[1],未来全球气候依然以变暖为主要特征[2]。水循环系统作为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时,水循环系统也必然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全球水资源的时空分配发生变化[3, 4]。

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会对地表产生冲刷作用,从而使其污染物和营养盐进入河流或湖泊等水体,造成地表水体甚至地下水体污染,尤其会加重农田周围非点源污染[5-7]。同时,径流量的大小又会直接影响污染物和营养盐在河道和湖泊中的滞留时间,进而影响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8, 9]。Park等[9]利用水质模型模拟气候变化下韩国清州湖的水质变化,降水量在未来三个时间段2020s(2010-2039年)、2050s(2040-2069年)和2080s(2070-2099年)分别增长了12.9%、23.1%和34.4%,因为全年三分之二的降水集中在1月至8月,这个时期湖水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也为全年最高,同时由于未来降水量的增高增大了对地表的冲刷,TN和TP在未来三个时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

根据IPCC报告及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究显示,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一些地区干旱和洪水等极端水文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1, 10, 11],这些会直接影响水体及水质环境。有研究表明,未来某些区域由于蒸散发的增加幅度要远远大于降水量的增加幅度,这将致使地表径流大量减少并导致干旱的发生频率的增加[4, 12, 13]。干旱范围的增大及地表径流的减少,会直接引起水体中有机物、悬浮物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河流和湖泊中的停留时间,降低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速度和水体的稀释能力,进而影响水体的水质环境[14-17]。Mosley等利用5个水文监测站的资料分析了2007-2009年的干旱事件对澳大利亚墨累区水质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径流量的降低,地下水对湖泊输入比例增加,造成盐度、TN及TP大量增加,浊度略有降低[15]。

参考文献:

[1]Solomon S.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Univ Pr, 2007.

[2]Hayhoe K., Wake C., Anderson B., Liang X.Z., Maurer E., Zhu J.H., et al.Regional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for the Northeast USA[J].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8, 13:425-436.

[3]Wilks D.S., Wilby R.L.The weather generation game:a review of stochastic weather models[J].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1999, 23:329-357.

[4]张建云, 王国庆, 贺瑞敏, 刘翠善.黄河中游水文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水科学进展, 2009:153-158.

[5]Arheimer B., Andreasson J., Fogelberg S., Johnsson H., Pers C.B., Persson K.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water quality:Model results from southern Sweden[J].Ambio, 2005, 34:559-566.

[6]Whitehead P., Wilby R., Battarbee R., Kernan M., Wade A.J.A review of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urface water quality[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2009, 54:101-123.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民的健康和福祉必须成为衡量我们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所作努力的决定性因素。”她还表示:“气候变化将频繁地对公共卫生施加压力,卫生专业人员处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前线。”当然,这是对卫生专业人员的嘱托;然而,对广大人群来说又如何应对呢?出于对每一个人自身安全考虑,不能不认真审思慎行。

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将带来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高温会引发某些疾病;一些热带病将向温带蔓延;气候变化使某些地区粮食减产从而导致当地人营养不良等。于是,世卫组织在一份公报中说,在2008年的世界卫生日(4月7日)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社区和组织将举办各种活动,加强人们关于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认识。

去年,暖冬多风少雪,空气质差干燥,细菌病毒潜伏,使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诱发恶化突变。尚有糖尿病、风湿病、胃肠道病、呼吸道病等,痛楚迁延,医治难愈。更有众多的中老年人,在科学养生不断强化的进程中,因气温幻化多变,自身无法适应,出现意外病变。人们认为,这都是天气惹的祸。

其实,气温多变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有季节性的,也有地域性的,大多是有规律的;而当今的气温多变,确是带有全球性的,甚至是无规律的。近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地方气候异常多变、自然灾害不断,干旱、暴雨、山洪、雷电、台风、沙尘、冻害、酸雨、雪灾,损失财物,戕害生命。

科学调查分析证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加重了自然灾害。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化石能源燃烧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逐渐增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平面逐年上升,致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于是,疾病和死亡终降到人类的头上。

基于此,对于突发或渐变的恶劣气候,应有所准备与认识。平时可学习一些有关气象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影响天气改变的因素等。如何应对气温变化,只有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维护自身的健康,不妨从两个方面做起。

一是调适自身生活条件。气温发生骤变,及时添减衣服。关注敏感部位,防止病从口入。锤炼心胸豁达,学会怡情养性。心身避免过劳,适当安排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勿使悲喜冲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水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人与自然秩序合契参同,自然界的兴衰枯荣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养生健体须要“顺应四时”,根据节气变化安排饮食、起居、劳作以及等活动的节律与禁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调合,颐身养神、祛病延年的效果。元代著名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丘处机,在“四时调摄”为要旨的养生学方面造诣很深,值得今人借鉴。他认为,人体各方面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发生,无不受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不断变化,就必须调节人的生活、精神、身体,使之与外界环境协调,达到内外环境平衡。关注四季调养、精神调养、饮食调养,尚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按照季节保健强身的方法,促进防病健身延年益寿。

春天,应该看到既是百花吐艳的季节,同时也是百病丛生的时分,晨练、散步、踏青、览胜,都不可忽略这同一时间里正负两个方面对个人的不同影响,极需要调适精神上和体力上的张弛有度。饮食方面适当多饮茶,喝姜汤、菌汤,吃菇类、黑木耳等。因为茶叶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对抗纤维蛋白原的凝集,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集聚;黑木耳中的某些成分能有效降低血黏稠度,防止血液凝固。这些都有利于对抗气温变化对人的侵袭。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风险投资 分析 预测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1广西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广西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2],冬季常受北方干冷的大陆性气团控制,经常出现寒潮、低温阴雨、偏北风等天气;夏季受暖湿的海洋气团控制,常出现对流天气和台风;春秋两季为季风转换过渡季节,冷暖交替频繁,春季雨水渐多、气温渐升、天气多变;秋季气温渐降,雨水锐减,天气干燥[3]。选用钦州、防城、防城港、东兴、合浦、北海和涠洲岛7个台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发现:①温度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约0.1℃,其中冬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每10年增加约0.3℃,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略有上升。②降雨量变化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56年间近岸、海岛、近岸及海岛的年降水量分别增多了210.5mm、356.8mm和350.7mm[4]。③空气相对湿度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气温升高的影响,空气相对湿度呈现下降趋势。④海平面变化根据《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中国海平面呈总体上升趋势,全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3.0mm/a,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广西海域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现象严重。⑤气象灾害频发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及海陆交互作用加剧了广西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低温霜冻、暴雨洪涝、台风、雾、干旱和强对流天气大风等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2旅游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关系分析

旅游业与物流业同属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物流业每增加1%,旅游经济将增加0.63%[5]。物流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2.1物流业为旅游业的纵深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旅游供给亦不断向精细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旅游活动是以人的流动为主,而人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物的流动,物流业的界入提升了旅游活动的档次,拓展了旅游活动的范围,为旅游业向纵深发展提供保障。首先,在旅游消费过程中,酒店用品、餐饮供给及日常生活消耗品等实体物资需要物流配送。其次,旅游消费活动结束后,旅游者几乎都会选择购买具备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使游客可以购买以前拿不了、不愿拿的旅游商品,而且也延长了旅游商品的销售时间和范围。再次,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在旅游活动发生之前,物流业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最后,物流业本身也是新兴的旅游资源,能够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2.2旅游业对物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

旅游业和物流业发展都需要运用交通工具实现运输对象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流动,交通工具是物流产业和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最基本保障。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政府和企业的大力资金技术支持,大大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拓宽了物流业的业务范围,如现代“旅游物流”[6]概念的提出,将旅游产业中涉及物流的相关活动有效剥离,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将景区景点内部交通规划、住宿餐饮物资供应等部分外包给专门的物流公司;或者成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游客中转运输、旅游物资供应、景区车辆规范等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3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区旅游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对策

旅游和物流的整合互动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联合共赢,形成“1+1>2”的互动模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3.1气候变化对广西沿海旅游业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不断侵蚀广西沿海地区的海滩面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游客活动的空间范围;海水侵蚀对滨海湿地、红树林等典型的生态景观破坏严重。广西沿海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气候较为温暖适宜旅游,而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在夏季某些时段“暖”的体验感觉逐步向“热”的体验感觉靠近,可能降低对游客吸引力,减少全年适宜旅游的天数。气候变化在缓慢地改变着广西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气候变暖使当地的动植物种类和栖息范围悄然发生着变化,部分海洋动物向北迁移,一些喜湿喜暖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并减少。极端天气事件严重影响广西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既破坏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相关性设施,也对旅游者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3.2气候变化对广西沿海地区港口物流业的影响

广西沿海地区三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是港口,随着经济的发展,港口不仅作为货物装卸港和中转站,也逐步成为部分企业的生产基地,是集工业、旅游、商业、物流运输等服务为一体的大型服务场所。气候变化对港口物流业的影响较为深远,首先受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的影响,广西沿海区域海平面将继续上升,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在未来的某段时间后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其次,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条件下,港口相关的设施设备破损率加快,机械设备及控制系统可能无法在高温下继续工作,物流工作人员的身体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再次,极端天气的频发对港口的生存造成威胁,如强降雨、风暴潮等毁坏港口的基础设施、码头仓库、码头建筑物、船舶和货物等,影响港口作业和物流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

3.3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区旅游业与物流业的互动策略